名记者研究课程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题目:名记者研究
小组名称:Thinkers成员:谭琛张魏邵旖涵贺霞于磊
学院(系):艺术与传媒学院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指导教师:肖峰
评阅人:肖峰
名记者研究之吕岩松——在战火中用生命换新闻
摘要吕岩松,现为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编辑(记者)。1967年1月14日出生,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系,分配到人民日报国际部工作。1991年至1993年任人民日报常驻莫斯科记者;1996年至2000年初任人民日报常驻南斯拉夫记者;2000年底至2001年底任人民日报辽宁记者站站长;2002年6月起任人民日报驻莫斯科首席记者。
吕岩松先后被人民日报编委会记大功表彰一次,被中宣部授予“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被评为第十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并当选了全国先进工作者。2007年获中国中青年记者最高荣誉奖项——范长江新闻奖。
透过吕岩松的一生,研究其成功的原因,对当今的新闻实践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吕岩松战地记者新闻专业主义
派驻莫斯科工作期间,吕岩松参与报道了“八〃一九政变”、苏联解体、独联体成立、俄美签署第二阶段裁减核武器条约等重大历史事件,并独家采访了叶利钦。回国后担任时政记者,撰写了数十篇国际评论文章,并组织了一些重大专题报道,多次获奖并得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表扬。
科索沃战争打响之前,吕岩松多次深入科索沃腹地采访冲突双方的武装人员,甚至钻进科索沃大山里直接采访了对中国新闻记者极不友好的阿族“科索沃解放军”。他发回的数十篇关于南斯拉夫政局的分析、评论文章,成为人民日报国际报道的闪光亮点。科索沃战争期间,他第一个详细报道了我使馆被炸事件,第一个发回了确认我3位记者为国捐躯的噩耗,第一个发回烈士的现场遗照,第一个准确报道北约使用了5枚导弹。1999年12月,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向吕岩松颁发“南斯拉夫之星勋章”,高度评价中国记者为发展南中关系所做的贡献,尤其是在中国大使馆被北约袭击后表现出的勇敢精神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纵观吕岩松的记者生涯,他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得益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①。具体说来,是以下要素成就了吕岩松。
一、坚持新闻理想
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同时代有不同理想,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具有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新闻理想,则是指导一个记者做出公正、客观报道的行为指南。崇高的新闻理想,是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提供有益的新闻资讯。
吕岩松是1996年5月出任人民日报常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记者的。他亲身经历了中国驻南联盟使馆大楼被袭击这一震惊世界的事件。
吕岩松从一片黑暗中摸索着逃了出来。他出来第一件事,就将消息通过手机
传到了他的前任、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编辑、环球时报副总编胡锡进家里。
他在死里逃生的时候,没有带上个人物品,却本能地带上了照相机、摄影包和海事卫星电话等新闻工具,匆匆离开烈火燃烧的房间,让人想到他真是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记者,而这种精神已经化作他生命的一部分。
在轰炸中的3位死难者都是他最熟悉、最亲密的战友。邵云环是他尊敬的大姐,许杏虎是他在南联盟最好的伙伴。仅仅几个小时前,他和邵云环、许杏虎等人一起才从外地采访归来,而现在,他们鲜血淋漓地躺在他面前,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要反复地、从各个角度去拍摄刚刚逝去的战友。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及时地、全面地发回了有关报道。
当晚,人民日报即刊发了他抢写的现场消息、特写《血的见证——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目击记》和5张现场照片。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要承受多大的悲痛,失去伙伴的打击,自己却一遍遍的把心里的伤,赤裸裸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时的吕岩松,已经把个人的情感抛弃了,在他心里,只有一个名词最重要,那就是人民。怀揣着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新闻理想,吕岩松在战地记者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
一个好记者,首先要热爱这个职业,在这个岗位上勤勤恳恳,真正做到用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新闻为大众服务。这体现出的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素质,这也是每个记者所应具备的素质。作为战地记者,哪里有战火,哪里就有吕岩松的身影。敬业精神,是吕岩松成功的前提。
吕岩松在使馆被袭击后,非常痛苦地说,他对不起自己的夫人赵燕萍,因为作为记者,牺牲也许是职业的需要,但不应该把自己的夫人也拉进来。他说的完全是心里话。中国专机飞抵贝尔格莱德前,他强烈地、不容别人劝阻地要把夫人送回国。只有如此,他才能像个战士一样去战斗在新闻第一线。
他说他根本没有权利让他的夫人继续陪他呆在北约战机的翅膀底下。胡锡进回忆说:“在电话里,我听到他很严厉地冲着夫人嚷着:别再说了,你走定了。”国际部在与吕岩松的联系中,他的夫人是回是留,也一直是一个难以决定的问题。不难想见,夫妻俩是在作多么艰难、多么痛苦的抉择!
吕岩松说,他只是留在南联盟的中国记者中的普通一员,大家的风险概率是一样的,并不存在一个特别的勇敢者。他说他所做的是记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他必须做的,其他记者也在像他一样做,因此任何特别的荣誉对他来说都是奢侈的,特别是当几名记者已经牺牲的时候。
三、不畏艰难的勇敢本色
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吕岩松有勇气去面对战火,用意志去筑起了新闻的长城。在那些战火纷飞的日子里,无不体现着他的勇敢本色,以及他坚强的意志。“意志是人们智力活动的强化剂,凭借它的威力,人们得以反作用于环境并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变革”②,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给了吕岩松在战火里求生的智慧。
北约开始轰炸南联盟后,环球时报连续有9个头版头条都是出自吕岩松之手,这是环球时报创刊以来所没有过的。科索沃危机爆发前,吕岩松多次去过波黑、科索沃,甚至在科索沃的大山里见过“科索沃解放军”,这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因为那帮激进的阿族武装分子对中国记者很不友好。吕岩松冒着被阿族分裂主义者袭击的危险,深入科索沃腹地采访冲突双方的武装人员和居民,想方设法了解详细情况,昼夜赶写并发回了数十篇对南联盟时局分析、评论的稿件。3月 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未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