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废墟的召唤》自学

合集下载

中职语文《废墟的召唤》

中职语文《废墟的召唤》

己的责任。他与年轻人的辩论,反映了两代人 的不同看法。辩论的结果是意见达成一致,这 正是这蒙受着民族耻辱的废墟给后人的启示。
语句详解
这些景物的描写反衬出废墟的荒凉和清冷,不仅是逼真形象的 3. 阅读文章第14段:这段对废墟的描写有何特点?怎 描绘,也传达了作者改变现状的迫切情感,寄托着他对未来 样理解? 的希望与憧憬。
语句详解
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 3. 怎样理解“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 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 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这句话? 新变革的渴望。
第4-10段
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 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抒发了 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四.(20-21)段 二.(4-10段) 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小结探讨:
“废墟”指圆明园遗址。
“召唤”原意是号召人来,在这里 有一种警示的意思,一再告诫人 们不要忘记祖国的历史,只有投 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来,将祖国建 设的富强,才不至于落后挨打,
重蹈历史覆辙。
广阔:很大,有界限(如:土地、大地)。 开阔:很宽而且视觉没受到阻挡 拓展: 辽阔 :没有边界,最大(如:海洋、草原)。 宽阔:大,有界限(如:马路、操场)。 区别:辽阔>广阔>宽阔。 呼啸:
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 1、将文章划分为4个层次,概况段落大意。


2、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3、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 还是有什么目的? 4、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 “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第1-3段
1

《废墟的召唤》原文(7篇)

《废墟的召唤》原文(7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废墟的召唤》原文(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废墟的召唤》篇一设计说明《废墟的召唤》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也是继《家》之后第二篇精读课文。

此时,学生对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

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历史的遗迹面前发出的饱含赤子之情的深沉呼唤,表现了作者忧天下之忧的爱国情怀,内容较前两篇课文稍深一些。

学习这篇文章应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并且掌握此类散文的表现手法。

学习这篇文章,宜采用朗读、质疑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

永远的伤口,屈辱的历史(背景)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

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

现在的圆明园废墟常年沉睡着,它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眼里,就有一种现实指向。

指向什么?明确: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宗璞,当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选》《丁香结》等。

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

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作者自言:“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二曰‘雅’。

2024年度中职语文《废墟的召唤》优秀课件pptx

2024年度中职语文《废墟的召唤》优秀课件pptx

谢谢聆听
27
深情的历史追忆
通过对废墟的细致描绘, 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深情追 忆和思考。
2024/3/23
强烈的情感共鸣
借助废墟的形象和情感渲 染,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 感共鸣和心灵震撼。
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将废墟的苍凉、历史的厚 重和时代的变迁传达给读 者,使读者深受感染。
17
对中职生文学创作启示
莫言《红高粱家族》
03
以废墟为隐喻,通过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展现家族、历史与文化
的复杂纠葛。
21
跨文化背景下废墟主题思考
西方废墟美学
在西方文化中,废墟常被视为一种美学元素,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通过比较中 西方对废墟的不同审美观念,可以深入思考文化差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2024/3/23
东方禅意与废墟
的时期。
作品通过对历史废墟的描绘,呼 应了当时社会对历史反思和文化
传承的关注。
《废墟的召唤》在文学史上具有 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 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文学
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4/3/23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3/23
7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点题,结 尾呼应,中间部分详细阐述废墟的召 唤及其意义。
通过废墟的象征性描绘,传达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未 来的殷切期盼。
2024/3/23
02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借助废墟的形象,营造出一种荒凉、破败的视觉感受,使 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03
巧妙的对比手法
通过对废墟与新生事物的对比描绘,凸显出历史的沧桑巨 变和时代的进步发展。
16

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废墟的召唤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绘了一个废墟,这个废墟就是圆明园。

文章的标题是《废墟的召唤》,其中“召唤”的含义是呼唤人们改变现状,重建这座废墟。

文章的主旨是呼吁人们对历史保持敬畏之心,同时也要有创新精神,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中,作者对圆明园废墟进行了描绘。

他用简洁而凝重的笔触,描绘出这个废墟的凝固、停滞的现状。

通过描写,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圆明园废墟的忧患和惆怅,同时也抒发了他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中,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他认为废墟并不愿意永久停泊,而是期待着人们的改变和创新。

作者的语言简明扼要,表达了他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许。

第三部分(11-20自然段)中,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转而面对全社会,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他认为青年人应该有创新精神,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

作者的语言中充满了情感,表达了他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与“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历史,认识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同时,我们也能够领悟文章的主旨,品味赏析其简约含蓄、凝重优美的语言特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要养成思考和分析的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第四部分: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三、研究课文内容,思考问题一)作者在冬日来到圆明园凭吊,面对废墟的情感态度沉重。

二)历史被称为“凝固的”,因为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

三)楚辞代表人物XXX的《离骚》充满了忧国忧民情怀,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四)文章前后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

四、拓展延伸一)“召唤”指的是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

与年轻人的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二)有关冬日的景句: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XXX。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废墟的召唤》原文为主题,通过深入解析原文内容,使学生了解并欣赏到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

文章描绘了一个废墟中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引发读者对废墟背后故事的思考。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废墟的召唤》原文的基本内容,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1.2.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1.2.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培养自己关注身边环境、珍惜历史的意识。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废墟的召唤》原文的作者,包括其生平、主要作品和文学地位等信息。

2.2 作品背景解析《废墟的召唤》原文创作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3.1 文章主题明确《废墟的召唤》原文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废墟背后的意义。

3.2 文章结构分析原文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等部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路。

3.3 修辞手法讲解原文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章:重点词句解析4.1 重点词汇列出《废墟的召唤》原文中的重点词汇,并进行解释,方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2 难句解析分析原文中的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第五章:教学方法与步骤5.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5.2 教学步骤明确《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的各个步骤,包括导入、讲解、讨论、总结等,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问题设计与解答设计关于《废墟的召唤》原文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通过回答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6.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废墟的召唤》教案[全文5篇]

《废墟的召唤》教案[全文5篇]

《废墟的召唤》教案[全文5篇]第一篇:《废墟的召唤》教案废墟的召唤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中“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情感目标: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教学重点: 品味赏析本文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的语言特点;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教法学法: 1.教法:点拨提示法、情绪调动法2.学法:朗读法、质疑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提示明确: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二)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

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情绪调动法)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引发: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导入本节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一)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设计思考问题: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三)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师生共同明确:第一部分(1-3自然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废墟的召唤》习题精选及参考答案说课讲解

《废墟的召唤》习题精选及参考答案说课讲解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然而我没有为这斗争过么?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热烈地争辩呵。那时的我,是何等慨慷激昂,是何等地满怀热忱!但是走的只管走了。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而我们呢?我们的经历自不必提起了。我却愿无愧于这小得多的概念。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与外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么?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芽儿的轮廓。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而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该有着妲己、’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隐若现,迷离扑朔,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到那拉氏,还不中止。
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与外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么?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废墟的召唤》宗璞教学

《废墟的召唤》宗璞教学
《废墟的召唤》宗璞教学
目录
• 作家与作品背景介绍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 艺术手法与审美价值探讨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建议
01
作家与作品背景介绍
Chapter
宗璞生平及文学成就
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常用笔名 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
同时,宗璞也通过这篇散文呼吁人们要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文化,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文章内容概述
废墟景象描绘
文章通过对废墟的详细描绘,展 现出一种荒凉、破败的景象,使
读者对废墟产生直观的感受。
历史背景介绍
通过对废墟历史背景的深入挖掘, 揭示了废墟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 内涵,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废墟也是一种美”
这句话揭示了废墟的另一种价值,即 美学价值。废墟虽然破败,但却具有 一种独特的美感,能够引发人们的思 考和共鸣。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Chapter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主人公形象
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塑造 了一个坚韧不拔、充满正义感的战士形象。
其他人物形象
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刻画,如忠诚的战友、狡猾的敌 人等,丰富了故事情节,衬托出主人公的英勇和正 义。
废墟的象征意义
在《废墟的召唤》中,废墟被赋予了多重象征意义,如历史的见证 、文化的传承、心灵的寄托等,这些象征意义使得作品内涵更加丰 富。
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通过运用象征手法,将废墟与人物、历史与现实巧妙地融合在 一起,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和深切缅怀。

废墟的召唤课文解析

废墟的召唤课文解析

《废墟的召唤》是一篇描写战争残酷和破坏力的课文,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背景介绍《废墟的召唤》是一篇由中国作家莫言创作的短篇小说,该小说出版于1985年。

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北方农村,描写了一位青年兵在战争中经历的种种残酷和痛苦。

二、人物形象塑造本文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他在战争中的成长和变化。

主人公最初是一个无畏的青年兵,但随着战争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战争的恐怖和毁灭力。

战争使他失去了家园,亲人和朋友的生命,这些伤痛让他开始怀疑战争的意义,并对和平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三、战争的描写作者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

废墟、火光、尸体等形象犹如一幅幅恐怖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这种描写方式使读者深刻认识到战争的可怕,并对战争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四、对和平的向往《废墟的召唤》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主人公在亲身经历了战争的痛苦后,开始怀疑战争的合理性和意义。

他渴望回到家乡,重新建设家园,过上安稳和平的生活。

这种对和平的向往,传递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珍视。

五、主题思想本文的主题思想是反战和向往和平。

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和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作者深刻反思了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强烈反感。

作者通过揭示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力,呼吁人们珍惜和平,追求和平。

六、艺术手法运用莫言在《废墟的召唤》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意象描写,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比如废墟象征着战争的摧毁和破坏,火光象征着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尸体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死亡。

这些意象的使用,使作品更加生动且深入人心。

总之,莫言的《废墟的召唤》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和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深刻地反思了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强烈反感。

语文版《废墟的召唤》课文全解

语文版《废墟的召唤》课文全解

语⽂版《废墟的召唤》课⽂全解3.废墟的召唤本⽂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蕴涵的意象,传达出⼀种渴望改⾰、渴望振兴的呼声。

⼀、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红字注⾳墟(xū)璞(pú)廓(kuò)皱(zhòu)莽(mǎng)瀛(yíng)胄(zhòu)镂(lòu)怅(chàng)嗫嚅(niè rú)迤逦(yǐ lǐ)绮(qǐ)黛(dài)窸窣(xīsū)蘸(zhàn)2、形近字┏缀(zhuì)点缀┏镂(lòu)镂空┏绮(qǐ)绮丽┣辍(chuò)辍学┗楼(lǒu)楼房┗倚(yǐ)倚靠┗啜(chuò)啜泣┏嚅(rú)嗫嚅┏渺(miǎo)渺⼩┣儒(rú)儒家┗缈(miǎo)缥缈┗孺(rú)妇孺3、多⾳字┏(qiāo)静悄悄┏(bó)停泊┏(guān)观看悄┫泊┫观┫┗(qiǎo)悄然┗(pō)湖泊┗(guàn)道观4、词语解释【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或线条,也指事物的概括。

【宛如】好像。

【甲胄】盔甲。

【奇耻⼤辱】极⼤的耻辱。

【欣然】愉快⾼兴的样⼦。

【怅然凝望】若有所失的凝神观望。

【悄⽴】默⽆声息地站⽴。

【如泣如诉】像哭泣⼜像倾诉。

【暮⾊四合】形容天⽓变⿊暗,多指夜幕降临。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然⽽充满正⽓。

【嗫嚅】形容想说话⼜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

【匹夫有责】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迤逦】曲折连绵。

【绮辉】美丽的光辉。

【宛在】宛然还在,好像还在。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5、⽂学常识真空(1)宗璞,现代__(性别)作家。

原名___,作品有⼩说____、_____等,其中作品____获第⼀届全国优秀中篇⼩说奖,_____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说奖。

童话___获中国作家协会⾸届全国优秀⼉童⽂学奖。

优秀课件《废墟的召唤》

优秀课件《废墟的召唤》
机遇
同时,全球化也为废墟保护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如国际合作、文化交流、技术创新等,为废墟保护事业的 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THANKS
修缮保护历史建筑,开发为文化旅游景 点或特色商业街区。
垃圾处理与再利用策略
推广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 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
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在创意再利用过程中,要尊重历史 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遵循市场规律
创意再利用项目要符合市场需求和 产业发展规律,避免盲目跟风。
注重可持续发展
社会影响力评估
定期对课程的社会影响力进行评估,明 确改进方向和目标,推动课程的可持续 发展。
06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展望
技术创新在废墟保护中应用前景
数字化技术
利用3D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 实现废墟数字化保存和展示,提
高保护水平和效率。
无人机技术
运用无人机进行废墟巡查、监测和 救援,为废墟保护提供新的手段和 方法。
还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启示与借鉴意义探讨
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 护
废墟遗址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于传承人类文明、弘扬民 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 加强对废墟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确保其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挖掘废墟的文化内涵 与教育价值
通过对废墟遗址的深入研究,我们可 以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过程,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教育 价值。这对于提高公众文化素养、培 养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指将废弃物品或空间通过创意设计和改造, 赋予其新的功能和价值的过程。
强调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减少浪费和环 境污染。
创意再利用与历史文化保护

(语文版九下)《废墟的召唤》

(语文版九下)《废墟的召唤》

3、《废墟的召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积累字、词。

⑵理解句子的含义。

2、情感与价值:激发同学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使命感。

3、过程与方法:采用朗读与讨论,让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使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自己身上的时代使命。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自学过程:(一)、生字识记廓(kuò)藻(zǎo)瀛(yíng)胄(zhòu)嗫嚅(niè rú):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迤逦(yǐ lǐ):曲折连绵。

窸窣(xī sū):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绮(qǐ):1.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

如:绮罗。

2.美丽,美妙。

如:绮丽。

本文取此义。

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二)、词语识记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三)、预习效果反馈1.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感觉?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本文标题“废墟的召唤”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你能从文中再找出一处吗?4.你认为“废墟”召唤的是什么?(四)课堂跟讲1、宗璞,现代作家,原名。

主要作品有。

她的童话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段落层次第1~3段:。

第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

第11~19段: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

第20、21段:。

(五)写作特点1.描写、议论相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综合使用。

2.语句凝重沉郁,蕴意深远。

3.写作借鉴:描写、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用凝重的笔调,描绘了圆明园废墟。

通过这样的描绘,把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与后文对此的议论相得益彰。

《废墟的召唤》原文阅读、赏析、练习知识分享

《废墟的召唤》原文阅读、赏析、练习知识分享

《废墟的召唤》原文阅读、赏析、练习《废墟的召唤》原文欣赏、导读赏析与阅读训练废墟的召唤宗璞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芽儿的轮廓。

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

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

而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该有着妲己、’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隐若现,迷离扑朔,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到那拉氏,还不中止。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

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西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

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

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

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

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

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

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

《废墟的召唤》教案(2课时)

《废墟的召唤》教案(2课时)

3《废墟的呼唤》出色开篇词法国大文豪雨果曾写道:“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匪徒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匪徒洗劫财物,另一个匪徒放火。

两个成功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哈哈地回到欧洲” 被两个匪徒打劫后的圆明园变为了什么样子?百年后的国人又会怎么对待这废墟?请随我一起走近课文——学习目标1.领会文章所表露的责任感和崇敬的使命感。

2.理解句子的含义。

3. 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感情态度和“年青人” 的矛盾心理。

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4.理解拟人手法和光景描绘的作用。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世界文化宝库里,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中国有圆明园。

可是,享有“万园之园” 的圆明园,在 1860 年被八国联军一把火烧为灰烬。

此后,人类尽失亚洲文明。

百年前的国人面对这羞耻无能为力,可百年后的国人又会想些什么?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宗璞的《废墟的呼唤》——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沟通1.朗诵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远瀛(yíng)观甲胄(zhòu)..充塞( sè).碣(ji.é)石嗫( ni.è)嚅( r ú).迤逦(yǐl ǐ)窸窣( xīs ū)....轮廓 ( kuò).海藻 ( zǎo).绮辉 ( qǐ).蘸( zhàn).2.听老师范读,注意标明生字词。

3.高声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4.理解课文的要点词语。

( 1)分析词语莽苍苍:田野苍莽广大的风景。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羞耻。

泰然自若: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同样。

形容遇事镇定,不漏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欣然:形容郁郁寡欢或绝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呜咽,又像在诉说。

形容声音凄凉哀怨。

大方激动: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高昂。

嗫嚅:吞吞吐吐,想说又停止。

瞬间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好多变化。

语文版九年级下《废墟的召唤》教学课件(97张)

语文版九年级下《废墟的召唤》教学课件(97张)

当时宗璞在听说圆明园要重建的 时候,就跑去看了一下,然后她 又想写下自己对圆明园的意见, 于是,她三次到圆明园去体会、 去思考、去感悟,写下了这篇文 章——《废墟的召唤》,今天就 走进这篇文章,看看宗璞要告诉 我们她对废墟的印象,看看她再 废墟面前所激发的思考。
“废墟”——圆明园的景
情融 “召唤”——改革,振兴 于景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 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 在神州大地回响。因而,本篇的 主旨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号召每 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 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之中。
融情于景
废 墟 的 召 唤

主旨

1—3 对圆明园 (背景与 废墟的整体描 景——寂寥, 绘 荒凉)
• 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 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350公顷), 有著名景群上百处。自清代康熙四十 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赐 给皇四子胤祯(雍正)的“赐园”。 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紫禁城的格 局,大规模建设。到乾隆年间,清朝 国力鼎盛,是圆明园建设的高潮,以 倾国之力,空前的规模扩建圆明园, 以后又经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续 建,5个皇帝前后经过151年将其建成。 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建造经 营而成。
主旨
号召全社 会的有志 之士,尤 其是青年 人。
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要记 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是一段历 史的见证,因为它能激励一代又 一代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 奋斗。
矛盾中挣扎
• 作者和年轻人有哪些对话?理解年轻人 的矛盾心理。
• “匹夫有责” • “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 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
“在世界的一隅, 存在着人类的一大 奇迹,这个奇迹就 是圆明园。 一个近乎超人的民 族所能幻想到的一 切都汇集于此,只要 想象出一种无法描 述的建筑物,一种如 同月宫似的仙境,那 就是圆明园.”

《废墟的召唤》课件

《废墟的召唤》课件

05 知识延伸与拓展思考
相关历史知识链接
01
02
03
废墟的成因
战争、自然灾害、人为破 坏等
历史上的废墟
庞贝古城、玛雅遗址、吴 哥窟等
废墟的文化价值
历史见证、艺术瑰宝、考 古研究等
当代社会现象关联思考
城市化进程中的废墟: 拆迁、改造、重建等
废墟与人类记忆:历 史传承、文化认同、 心理影响等
废墟与生态保护:生 态平衡、环境修复、 可持续发展等
废墟与召唤的关系
废墟往往是召唤的载体,通过废墟 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积 淀,进而引发对召唤的共鸣和追求。
当代社会中召唤意义和价值
召唤与历史传承
在当代社会,召唤对于历史文化 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 以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和
保护。
召唤与艺术创作
艺术家常常通过废墟和召唤的元 素进行创作,表达对过去、现在
独特艺术手法运用
象征手法
通过对废墟的描绘,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和文明的衰落,引发人们对 过去的思考和追忆。
拟人化描写
将废墟赋予生命和情感,使之具有人的特质和情感,增强了作品的 艺术感染力。
视觉与听觉的交融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废墟的景象与声音巧妙地结合在一 起,使读者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的审美享受。
思考题
01
思考引导问题
02
结合《废墟的召唤》的主题,思考“召唤”精神在现实生活中
的重要性。
你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体现“召唤”精神?
03
思考题
• 可以举例说明你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如何响应内 心的“召唤”。
思考题
活动建议
1
2
鼓励同学们深入反思自己的生活经历,找出与 “召唤”精神相关的实例。

《废墟的召唤》

《废墟的召唤》

《废墟的召唤》 废墟的召唤 宗璞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知识、情感 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能力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情感 4、 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 领悟文章的主旨。

能力+情感教学重难点把握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了解】1、创设情景,激发动机 1 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 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提示 1860 年 10 月 6 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 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 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 10 月 18 日和 19 日, 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2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

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 1860 年化为一片灰烬。

3 看了这段录象,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

提示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 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

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

4 现在的圆明园废墟常年沉睡着,它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眼里,就有 一种现实指向。

指向什么?提示我们如果来到圆明园前摄影留念,我们可否像平时照 相一样,摆个造型,伸个型。

明确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设计意图、设情景,铺设情感场。

通过播放 《火烧圆明园》 的片段, 在音、 形、 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 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强烈振动,迅速投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 的情绪中。

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 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废墟的召唤》讲

《废墟的召唤》讲

这篇散文主要写作者冬日漫游圆明园遗址。 先写眼前的所见,表达作者对历史的凭吊
然后借对风声的描绘引出聆听到废墟的召唤
最后又由废墟的召唤而引发深沉的思考, 阐释改变废墟这一疑固历史所应承担的责
任。(点明主题)
全文的思路:引子--凭吊――召唤――思考
六、品味赏析语言:
落日赏析: 提示:凭吊是在冬日午后,文章多次提及冬日。请画
29
三、理解探究
理清文章的脉络, 划分层次, 归纳大意。
• 一、(1-3)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圆明园 荒凉衰败的断石残碑,斜阳无力,田地干皱,, 枯荷衰草,寂寂寥寥,凄凄切切。一幅清冷凄 凉的画面。着重描写了西洋
• 二、(4-10) 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 造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留。
提示2:巴尔扎克说:“一场大的屈辱可以变成大的动力。” 余秋雨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
让人遗憾的。” 2、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领导和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而“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对废墟的重建是如此之 快、如此之美!请欣赏下面的图片: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 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 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 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 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 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 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 笼罩整个北京城。
预习检测
• 给下列斜体字注音:
二、写作背景: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值党的 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 地回响。因而,本篇的主旨带有鲜 明的时代性,号召每个有志之士都 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 建设潮流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深入探究----品读提升】
说一说:这篇文章中有许多优美和蕴含哲理的句子,请找出你喜欢的句子,与他人分享,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从修辞、内容、情感等方面】
(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本句从空中鸦噪与之静对比,写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下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一个百废待兴、渴望变革、期待新生的废墟。
四、【深入探究----品读提升】
这篇文章中有许多优美和蕴含哲理的句子,请找出你喜欢的句子,与他人分享,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从修辞、内容、情感等方面】
(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一、激情导入
你去过北京吗?你参观过圆明园吗?你了解他屈辱的历史吗?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走进作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默读或出声读均可),找出文中易读错的字和难理解的词。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下面词语。
轮廓(kuò) 甲胄(zhòu) 雕镂(lóu)诧(chà)异
嗫(niè)嚅(rú)绮(qǐ)辉迤(yǐ)逦(lì)
结构分析:全文共21自然段,可划分为4个部分。
阅读1-3自然段概括内容:
阅读4-10自然段概括内容:
阅读11-19自然段概括内容:
阅读20-21自然段概括内容:
2、议一议:
“废墟的召唤”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怎样一个废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可从修辞、情感、写法等方面】
&个人独立思考后,在组内合作交流,派代表发言,教师评价。
一、激情导入
二.【自主预习-----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走进作者。
五、【训练验收】
读下面的两组句子,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组,为什么?
A.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吧。
B.路旁的大石龟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倒在土坡旁。
更喜欢A组。因为A组运用了拟人手法写石龟,带有作者的 ,表现了废墟的永不变化,蕴含了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愿望。
沈阳市立人学校八年语文导学案主备人:杨军审批人:朱亚玲授课时间:编号:18
课题
废墟的召唤
课型
自学
三、【合作交流-----问题研讨】
1、我们通过再次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再次读课文,分清文章的层次】
结构分析:全文共21自然段,内容:
3.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难点)
温馨
提示
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等。
本文作者讲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沈阳市立人学校八年语文学案编号:18
课题
废墟的召唤
课型
自学
三、【合作交流-----问题研讨】
1、说一说:我们通过再次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再次读课文,分清文章的层次】
五、【训练验收】
考一考:读下面的两组句子,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组,为什么?
A.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吧。
B.路旁的大石龟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倒在土坡旁。
我的收获
学习目标
1.识记作者宗璞的相关文学常识。(重点)
2.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句子的含义。(重点)
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阅读4-10自然段概括内容:
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阅读11-19自然段概括内容:
通过“我”与年青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抒发,转向面全社会的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阅读20-21自然段概括内容:
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2、“废墟的召唤”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怎样一个废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可从修辞、情感、写法等方面】
2、废墟的召唤,它“召唤”的是什么?
明确: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学习目标
1.识记作者宗璞的相关文学常识。(重点)
2.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句子的含义。(重点)
3.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难点)
温馨
提示
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等。
2、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写出你对宗璞的了解并把它写下来。【从名、字、号、朝代、评价、出处、作品等方面】
《废墟的召唤》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作者宗璞,现代作家。1928年生,北京人
3、通过阅读《废墟的召唤》这篇文章,看看它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呢?,他想向我们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B组只是客观地叙述。
六、【归纳小结】
废墟的召唤
作者介绍 宗璞 当代作家
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总结文章主旨体会情感
品析优美的句子
七、【教学反思】
介绍英法联军侵华的罪行,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 师 续 备
1、在圆明园里照相摆“V”手势,行吗?
明确:不行,“V”是胜利的标志,而圆明园是中华民主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