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张之洞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张之洞与武汉”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张之洞与武汉”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张之洞与武汉”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活动目的:1.以了解“张之洞在武汉的建设成就”为例,通过对教材中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延伸,引导学生客观地评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深入挖掘武汉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知乡、爱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学生个人体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1.设计海报,鼓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

2.联系武汉音乐学院院办、武汉方志馆等处,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

3.联系有关专家、学者,以获得支持。

活动过程:201×年×月×日,张贴暑期海报,学生报名。

7月7日,报名参加活动的同学在学校多媒体室集合,由教师简要地介绍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知道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地方上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毛泽东曾说过:“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张之洞所办洋务在武汉取得的成就最多。

武汉是我们生活的城市,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能够感受到现实与历史的交融。

由此确定以“张之洞与武汉”作为这次假期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一、收集、整理相关材料。

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这次活动,计划进行实践活动的第一步,即师生分头搜集相关资料。

同学们有的在校图书馆借阅到《末代名臣张之洞》,有的同学在武汉方志馆借阅到《张之洞评传》及《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有的同学在武汉档案馆借阅到《大武汉旧影》并对相关内容、图片进行了翻印,有的同学还通过因特网查阅到了史学界对张之洞研究的最新成果。

接下来,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集,初步了解史学界对张之洞的研究状况及张之洞在武汉活动的基本情况,并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汇编,制成了宣传栏。

在这一过程中,有学生提议绘制一幅清末武汉三镇图,将张之洞创办的厂矿企业及学校标于图中,可以增加立体方位感。

于是使用学校所拨经费购买了木板、油漆、排笔等工具,由学生主笔,在地理老师、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以《武汉历史》上的清末武汉地图为底稿绘制了放大后的清末武汉地图,并且进行了配色、着色,从而使张之洞在武汉兴办的工厂、学校等跃然图上。

近百年张之洞研究述评

近百年张之洞研究述评

・学术综述・近百年张之洞研究述评任 放张之洞(1837—1909)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晚清政治变革、实业振兴、思想嬗变、教育鼎革、军队改制及外交格局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百年来,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剖析他的思想及行为,对其是非功过予以评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近百年张之洞研究的成果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客观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张之洞研究的深入,而且有助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展。

张之洞研究的阶段及特点综观近百年来的张之洞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缓慢衍进阶段(1898年至1965年)最早揭开张之洞研究序幕者,当推《申报》在1898年《劝学篇》面世之际刊发的《读南皮张制军〈劝学篇〉书后》一文。

该文称《劝学篇》“殆综中西之学、通新旧之邮,今日所未有、今日所不可无之书也”;“开守旧之智,范维新之心,其意厚矣,其功大矣”。

①近代・632・①无名氏:《读南皮张制军〈劝学篇〉书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二十六日《申报》。

思想家何启、胡礼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即《劝学篇》刊行翌年发表《〈劝学篇〉书后》,逐篇予以辩难。

①直至“文革”前夕的1965年,张之洞研究处于缓慢衍进阶段。

初步统计,在此期间出版了1部张之洞研究专著,即张春霆的《张文襄公治鄂记》(湖北通志馆1947年排印本)。

传记数篇,如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第1编“张之洞”(世界书局1937年版);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卷8“张之洞”(中华书局1961年版)。

发表了30余篇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张之洞”者,计19篇。

值得一提的是,王兰荫论述了张之洞的富强举措,郑鹤声对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事业进行了评说,胡一声从张之洞透视清政府的边疆政策,王荫嘉探讨了张之洞督粤期间的货币改革,胡滨研究了张之洞与洋务运动的关系,陈月清就张之洞所办企业的性质和特点予以辨析,陈辉论述了张之洞对帝国主义态度的变化。

②另有若干论著也论及张之洞。

例如,夏炎德在考察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时,对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说有系统论述。

论张之洞的政治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论张之洞的政治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论张之洞的政治思想及其历史意义张之洞作为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一直是晚清洋务运动的原则和基本指导思想,无论是在推广洋务运动,还是在清末主持的新政的过程中,都贯穿着这种政治思想并以此支配和影响着晚清的政治格局。

虽然其带有明显的封建阶级的特征和阶级局限性,并没有帮助旧中国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但是他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同时他对救国之路的探索也是值得我们后人所深思。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晚清政治变革、实业振兴、思想嬗变、教育鼎革、军队改制及外交格局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百年来,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剖析他的思想及行为,对其是非功过予以评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近百年张之洞研究的成果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客观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张之洞研究的深入,而且有助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展。

一、张之洞与晚清政治在晚清政治日益腐败、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之际,张之洞充满忧患意识,亟思挽救清朝的统治地位。

这就决定了他反对革命、仇视人民反抗斗争的政治品格。

张之洞为维护清朝统治所作的种种努力,客观上却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恩格斯曾说:“人们所期望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

”的确,张之洞总督湖广十数载的苦心经营,却结出了武昌首义之果。

他不自觉地充当了革命的酿造师。

张之洞在晚清政治改革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他为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而感到痛心疾首,对甲午战败进行了反省,呼吁一变旧法,提出了练陆军、治海军、造铁路、广开学堂等9条建议。

虽然其建议大多仍是洋务变法的继续,但已体现了向政治改革过渡的趋向,能顺应时代潮流参与维新运动的思想基础。

维新运动兴起之初,他捐资开办北京强学会,接着又与康有为共商开办上海强学会,并积极支持《时务报》的筹办出版。

该报出刊后,他又以总督之尊极力提倡,命各衙门、书院用官款订阅该报。

近三年张之洞研究综述

近三年张之洞研究综述

近三年张之洞研究综述文章对近三年张之洞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综述了张之洞的全面研究著作;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张之洞与百日维新;张之洞与清末新政;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有利于学界更好的了解研究的不足,推动对张之洞其人及思想研究的丰富和发展。

标签: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研究綜述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清末名臣,晚晴洋务派代表人物。

近年来随着史学界思想的不断解放,对张之洞的研究突破了固定僵化的格局,研究的角度不断拓展,视野更加开阔,新的论点及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近三年来,关于张之洞研究的文章近百篇,另有5本专著出版。

一、张之洞的全面研究著作关于张之洞其人综合性研究的主要有:胡克夫、陈旭霞、戴逸、吴剑杰等等,各有侧重。

胡克夫,陈旭霞的著作《晚清燕赵社会大变局以张之洞的改革观和文化观为考察主线》在综合性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制度变迁,文化结构变迁,教育制度变迁,军事制度变迁,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社会价值观念变迁,思想领域变迁等这些方面为经,以燕赵近代社会转型、文化变迁过程中的路径抉择与约束条件为纬,分析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文化观及其实践,以此揭示引发近代燕赵地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由裂变向质变的主因。

[1]在人民大学历史学教授戴逸《清代人物研究》的书中,从实业、教育、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分析了张之洞的历史功绩,张之洞从官脉络清晰,基本按时段分,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

[2]二、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研究“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一直以来也是学术界研究张之洞其人的一个侧重点,许多学者如蔡红、石文玉等等进行了关于其中体西用思想实践的研究,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有期刊和学位论文等。

近三年来,一些学者也尝试从一些侧面挖掘其更深刻的内涵。

学者谢放从学术与政治文化层面比较梁启超与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异同,并认为不应过分强调两者思想的分野和对立。

[3]张勇从《劝学篇》这个角度认为,其主旨思想“中体西用”起到了汇通中西、平衡新旧的作用。

张之洞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张之洞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张之洞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张之洞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主张及实践深刻地影响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他作为“中体西用”理论的集大成者,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学,并意识到要引进西学、学习西方的文化和技术,这在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论文的根本目的是在客观认识历史的基础之上,探寻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发展规律及现实意义。

本论文基于张之洞教育思想丰富的内容和实践活动,探索其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充分挖掘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张之洞一生当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都未越出“中体西用”这一思维模式,因此本论文以“中体西用”为逻辑主线,将张之洞教育思想问题分为背景和基础、主要内容以及教育实践三大板块来探讨。

其一,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

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包括晚清的历史环境、晚清的政治及教育改革困境以及晚清的社会教育状况等三个方面;其思想形成的基础包括政治层面的忠君爱国、持守君臣之纲等思想以及道德层面的义利兼顾、慎独中庸等思想;张之洞教育思想的背景和基础同时也是其“中体西用”理论的形成基础。

其二,张之洞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根据其思想的鲜明特色,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阐述:“中体西用”核心理论的提出部分论述了中学的内涵、西学的内涵以及中西学的关系;新型教育制度的构建部分论述了新学制的厘定、科举制度的废除和学部制度建设;近代新教育的推行部分论述了张之洞的教育目的论、学制系统论、课程教学论和师资论;张之洞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其“中体西用”理论的实施路径。

其三,张之洞教育的实践。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张之洞一生之中比较重要的、有影响力的且反映其教育思想理论的实践内容。

张之洞青年和中年时期的教育实践主要有创办尊经书院、广雅书院和两湖书院;张之洞晚年时期的教育实践主要有创办自强学堂、设立湖北学务处和创办三江师范学堂;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实践同时也是其“中体西用”理论的现实体现。

“中体西用”之外的“参酌中用”:张之洞办学实务的前后沿承与嬗替

“中体西用”之外的“参酌中用”:张之洞办学实务的前后沿承与嬗替

“中体西用”之外的“参酌中用”:张之洞办学实务的前后沿承与嬗替张之洞是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一位著名官员、教育家和改革者,他在办学实务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创新,开创了一种“参酌中用”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

这一理念突破了“中体西用”的传统思维,提倡融合东西方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为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张之洞之所以能够在办学实务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他的前后沿承和嬗替密不可分。

本文将以张之洞为中心,探讨其办学实务的前后沿承与嬗替,以期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张之洞的前沿承张之洞生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出生在一个受传统文化熏陶深厚的家庭。

他自幼酷爱学习,对经史子集有着深厚的功底。

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为其后办学实务的“参酌中用”理念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在求学时期,张之洞曾赴江南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并深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启发。

他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仍有深厚的热爱和敬仰,这使他能够不偏不倚地看待中西文化的优点和不足。

1847年,张之洞赴英国留学,在那里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熏陶,对西方科学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留学期间,他还积极向西方人学习教育制度和管理经验,为其后的办学实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素材。

回国后,张之洞曾在各地任职,提出了许多改革教育的设想和主张。

他提倡实行国学和西学并重的办学方针,主张学生应当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东西方的优秀教育成果,为国家培养一批有才华、有理想的人才。

这些观点和设想,无一不体现了张之洞在办学实务方面的独到见解和宝贵经验。

张之洞的办学实务,得到了当时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他曾在多个地区推行了教育改革,并成立了“同文馆”、“育才学堂”等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和人才,对中国近代科技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张之洞的办学实务逐渐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近二十年来张之洞研究概述

近二十年来张之洞研究概述

õ学术动态õ近二十年来张之洞研究概述黎仁凯 乔丽荣 张之洞是晚清政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张之洞研究是令人瞩目而又十分复杂的课题。

自80年代中期至今,是张之洞研究走向繁荣的时期,研究向纵深发展,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现将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观点作一概述。

一、张之洞的洋务思想 1.张之洞洋务思想的形成 张之洞何时形成洋务思想并转化为洋务派,大体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其洋务思想形成于1881年担任山西巡抚前后或更早一些。

刘建一指出,还在清流时期,张已对洋务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伊犁事件后,张之洞在外交、国防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构想。

这证明他已基本上接受了洋务思想。

¹冯天瑜、何晓明认为,张之洞担任山西巡抚后,兴办了一系列洋务事业,如设立洋务局、招聘洋务人才、筹办练军,等等,表明张之洞开始了由清流党向洋务派的转化。

其“思想经历了由‘通经致用’到¹刘建一:《张之洞在清流时期的政治思想》,《晋阳学刊》1987年第5期。

·277·‘中体西用’的变化”。

¹第二种观点认为,张之洞的洋务思想形成于中法战争期间或战后。

持这种观点的人似乎更多些。

除马东玉º、马帆»外,唐上意、欧阳跃峰、姜铎等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

那么,张之洞洋务思想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呢?马帆认为,1885年张之洞在总结中法战争的经验教训时,提出“储人才”、“制器械”、“开地利”三大急务,成为张氏洋务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

¼这自然无可厚非,但更应注意的是他其时提出“为国舍理而言势;为人则舍势而言理”½的思想。

这是他思想深处的转变,是他“中体西用”洋务观的雏型,理应视为他洋务思想形成的标志之一。

与此相联系,张之洞为什么会形成洋务思想并转化为洋务派?不少学者从时代背景出发提出了各种因素。

如中法战争的直接刺激,李鸿章胁迫张之洞搬兵求和的间接刺激。

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研究

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研究

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研究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的核心是学习西学以抵御列强来自海上的侵略,其内容大部分可以从科技传播的角度加以解读,其过程和效果很好地体现了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本文试图借助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梳理张之洞海防思想的起源、各个不同时期海防思想和实践的内容及特点,分析其效果并评价其成败。

同时将对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的研究作为中国近代科技传播史中科技与社会研究的一个案例,展现将传播学的研究视角系统引进该学科的意义。

文章首先用传播起源的视角分析了张之洞海防思想的起源,认为张之洞早年经历和中国近代海军建设思潮兴起是其海防思想起源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而改订俄约、日本吞并琉球、法国侵略越南等三个历史事件是他开始海防思想传播的契机。

然后,用传播者与受众、传播内容的选择、传播渠道的选择为视角,分别梳理和分析了张之洞在中法战争前后、甲午战争前后、维新变法前后等不同历史时期海防思想和实践的内容及特点。

认为在中法战争中法国侵略者的刺激下,他初步形成了其系统的海防思想,并开展了相关实践;在甲午战争的影响下,认识到其不足,他进一步扩大了其海防思想和实践;在维新变法前后,由于列强瓜分中国沿海致使中国海军发展受阻,及变法运动的兴起,他开始了从“海防思想和实践”向“变法思想和实践”的转变,在传播路径上也开始了“师西”向“师日”的转变。

最后,用短期传播效果和长期传播效果的研究视角,分析了张之洞海防对清末和民国政治、军事、经济发展及社会变革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并通过梳理这些变革与后来历史进程的一些联系,认为张之洞在晚清中国海防建设上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本文在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的内容、特点、效果和历史地位的分析和结论上,都与前人研究有很大的不同。

它探索了将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中国近代科技史研究的可能性,展现了藉此视角在宏大叙事的框架下进行历史学案例分析的便利与优越性。

同时本文也以张之洞的海防思想与实践为案例,很好地解释了近代中国知识传播与技术引进过程中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和促进的互动关系。

张之洞教育管理实践述评

张之洞教育管理实践述评



中图分 类号 : 00 8 G4 — 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5 6 ( 0 1 1 — 0 0 0 10 —9 8 2 1)0 09 — 3
清 朝 晚 期 , 国社 会 空 前 动荡 , 中 民族 矛 盾 和 阶 级 矛 盾 激烈 冲突 , 治 、 济 、 化 、 育 各方 面发生 着 剧烈 变 化 , 政 经 文 教 洋 务派 由此应 运 而 生 。张 之洞 是 洋务 派 的代 表 人 物之 一 , 是 洋务 派 教育 思 想 的集 大 成者 , 其教 育 思想 落 实 到教 育 管
教育管理实践述评
口 汪 睿
丁 丁
摘 要 : 之洞 的教 育 管理 实践 可 分 为 国家教 育管 理层 面 和 学校 教 育 管理 层 面。他 的 立体 化教 育 管理 实践 张

、 、 鲜 明的 时代特 点 , 也体 现 了人 才观 ; 不 同时期 , 表现 出一 定 的 矛盾 性 。 在 还 关 键词 : 张之 洞 ; 育 管理 ; 教 实践 ; 评 述
选 拔 。 在张 之 洞主 持 的《 卯学 制 》 , 各 级各 类 学校 的 癸 中 对 入 学条 件 和考试 等相 关制 度 , 都作 了较为 详细 的规 定 。
2 .教 育 机 构 的 设 置
时, 张之 洞 也 意 识 到 当 时 中 国基 础 教 育 的 重要 性 , 建 议 他
在 京 师 设 大 学 堂 , 府设 中学 堂 , 县 设 小 学 堂 。 以湖 北 道 州
理实 践 中的 时代特 点 , 后世 也有 一定 的影 响 。 对

提 出“ 学 堂 办法 , 立 学 规 , 定 课 程 , 照 严 改 一洗 帖括 词 章 之 习 , 以告 真才 济 时用 为要 规 ” 惟 的书 院 改制 方针 , 并在 1 9 88 年 上 书将 经 心和 两湖 书 院改 为学 堂 。1 0 年 , 政府 在 两 91 清 湖 书 院改革 的基 础上 下诏 , 全 国的书 院改 为学 堂 。 将 第二 , 创建 各类 新 式 学堂 。方 言学 堂 。 张之 洞 注重 外 语教育 , 为“ 认 人胜 我 而 不 信 , 谋 我 而不 闻 , 规 我 而 不 人 人 纳 , 吞 我 而不 知 ” “自强 之道 , 人 , 贵乎 周 知情 伪 , 取人 所 长 , 若 非精 晓洋 文 , 即不能 自读西 书 , 不 能 多读 西 书 , 若 即无 从 会 通 博 采 。 如 武汉 大学 的前 身 就 是他 创 办 的湖 北 自强 学 ” 堂 , 设英 、 、 、 四文 , 增 设东 文 科 , 当时 全 国 著 分 法 俄 德 后 是 名 的 外 语学 堂 。军 事 学 堂 。张 之 洞创 办 了广 东 水 陆 师 学 堂 、 北 武备 学 堂 和 江 南 陆 师学 堂等 , 湖 目的在 于 培 养 军 事 人 才 。师 范 学 堂 。 张 之 洞 认 为 “ 范 学 堂 为 教 育 造 端 之 师 地 , 系 至重 ” 他 先 后 创 办 了 湖 北 师范 学 堂 、 江 师 范 学 关 , 三 堂 、 湖 总师 范学 堂等 , 两 并创 立 师范 传 习所 、 子师 范 学 堂 女 等 。 职业 技 术 教 育 学 堂 。 张 之洞 先 后 在 广 东 创 办 电 报学

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doc

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doc

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作者:陈国平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22期[摘要]张之洞是清末实业教育的主要提倡者、实业教育活动的主要推广者和实业教育制度的主要制定者。

他对实业教育的认识,随着其办学实践的展开逐步深化和完善,他兴办的实业教育也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独特性和强制性的特点,是晚清官办实业教育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张之洞实业教育区域性强制性官办实业教育[作者简介]陈国平(1953- ),男,江苏武进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史、编辑出版学。

(江苏常州 213001)[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037-02今年是张之洞诞辰170周年纪念。

作为洋务运动晚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中国近代实业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分析、研究其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对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张之洞是清末实业教育的主要提倡者、实业教育活动的主要推广者和实业教育制度的主要制定者(一)他重视实业教育,主张通过大力兴办各类实业学堂以造就实业所需人才,同时亲自践行,创办各类实业学堂,并取得了明显的办学实效张之洞是清末洋务运动晚期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从事洋务运动的过程中,他将兴办农工商实业作为实现其“富国”思想的最重要措施。

甲午战争前,他即已筹建了多所织布局、炼铁厂、缫丝厂、铸铁局、煤铁水泥厂等。

在发展农工商实业的过程中,张之洞深深感到农工商实业人才的重要。

为此,他主张通过大力兴办各类实业学堂以造就实业所需人才。

他说:“农工商学,保民在养,养民在教。

教农工商,利乃可兴也。

”①1889年11月,张之洞上《增设洋务五学片》,奏请于广东水陆师学堂内添设矿学、化学、电学、植物学及公法学5所西艺学堂,以培养开矿、炼钢、务农、制造、外交等方面的人才,是其举办实业教育的肇始。

张之洞《书目答问》研究综述

张之洞《书目答问》研究综述

2012.10学教育6文学评论张之洞《书目答问》研究综述董长立(嘉祥县第三中学,山东济宁272412)[摘要]张之洞所著《书目答问》,成书刊刻后流传甚广,且后者多有校勘、补正者,故而影响深远。

本文从此书的版本、撰者、后世补正、评价等层面,对此问题加以总结和评述,以求进一步深化对此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综述张之洞所著《书目答问》一书,刊行于清朝光绪二年(1876),此后多有翻刻、校补、笺补、补正,并得以广泛流布,仕门学子,几乎达到了人手一册、家置一编的程度。

后人对《书目答问》及其“补正”、“斠补”的文章,以及对此书版本、著者及评价的论述,蔚为可观。

故而,有必要对张氏所著的《书目答问》进行总结。

一、建国之前的研究状况1、版本《书目答问》写成后,版本甚多,其中以光绪二年原刻大字初印本为世人所重。

除此本外,还有贵阳本值得关注。

柴德赓在《记贵阳本书目答问兼论答问补正》(《辅仁学志》,1947年,第1-2期)言道:《书目答问》版本不一,世所重者,光绪二年原刻大字初印本,各地翻刻,多从此出。

除此之外,还有光绪五年王秉恩贵阳刻本。

两种版本多有异同,作者校得二百八十余条,并认为误者多为光绪二年原刻大字初印本。

并且,范希曾在作补正时,所用为原刻初印本,故而未能与贵阳本进行校对。

对于《书目答问》的版本,杨家骆先生认为,一般有六种:一、光绪四年原刻后印刳补本;二、光绪四年上海游隐阁刻袖珍本;三、光绪五年贵竹陈文珊依光绪依光绪二年写定本重刻本;四、光绪十四年上海蜚英馆影印原刻初印本;五、光绪二十三年卢靖刻慎始基斋丛书本;六、民国十七年新城王樹枬刻张文襄公全集本。

①2、著者之探讨有关著者的问题,当时主要围绕着张之洞和缪荃孙两人展开。

原有“代撰”之说,源自《艺风年谱》所言《书目答问》为其“代撰”,此说得到叶德辉、柳诒徴的支持。

后来,对此书的著者进行辩正,最具有代表性的为陈垣先生所写《艺风年谱与书目答问》(《图书季刊》,1936,第1-2期)一文,认为《艺风年谱》虽言《书目答问》为其自撰,然通过艺风先生自序、张之洞与王懿荣的书信互证,可知,缪荃孙只作为《书目答问》一书的助理而后又作订正而已,“而年谱名撰之说,稍为过当也”,认为“代撰”之说不妥。

张之洞社会实践报告

张之洞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张之洞,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曾任湖广总督,对晚清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张之洞的生平事迹及其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我近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对张之洞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二、张之洞生平简介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湖北武昌人。

咸丰十年(186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江南道监察御史等职务。

同治九年(1870年),张之洞调任山西巡抚,开始了他对地方治理的实践。

光绪十年(1884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担任此职务长达十年之久,期间他推行洋务运动,兴办实业,改革教育,对湖北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张之洞的社会实践及其贡献1. 推行洋务运动,兴办实业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期内,积极推行洋务运动,兴办实业,以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

他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 改革教育,培养人才张之洞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基础。

他在湖北创办了自强学堂、农工商学堂等新式学堂,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具有新思想、新知识的人才,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人才保障。

3. 改革军事,提升国防张之洞在军事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他创办了湖北新军,引进西方军事制度,提高军队素质,使湖北成为全国军事改革的典范。

4. 推动地方治理,改善民生张之洞注重地方治理,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改善民生。

他重视农业生产,提倡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使湖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5. 促进文化交流,传播西方文明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文明,推动文化交流。

他聘请了一批西方学者来华讲学,传播西方科技、文化等知识,使湖北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四、实践活动内容1. 查阅资料我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阅了大量关于张之洞的生平事迹、著作、研究论文等资料,对张之洞的生平、思想、贡献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近代化先驱张之洞思想与学术成就研究

近代化先驱张之洞思想与学术成就研究
功 劳 , 说 在 中 国 “四 个 不 能 忘 记 的 实 业 界 人 士 ” 他 们 也没 有事先 同 守门的禁 军打招 呼 ,结果禁 军 当然 不放行 , ,
就是搞重 工业 的张 之洞 ,搞 化学工业 的范旭 东,搞交通 运 太 监 恃 宠就跟 禁军 吵 了起 来 ,而且 一 怒之 下竟 然摔 了食 输 的卢作孚 ,搞 纺织业 的张謇 。晚清 曾经 有这 么三句话 , 盒 ,回去就 向慈禧 诬告禁 军士兵 无礼 ,不 仅不让 他 出去 ,
照 片传世 。从照 片上看 ,他 不过如 同艾 敢谏 闻名 而被 誉为 “ 牛角 ” ,可见 其 战斗力 之强 。
中的前 日本裕仁 天 皇一 样 ,“ 是一 个干 瘪 的老 头 ” 只 ,留 可 是 ,这个 “ 牛角 ”却 并 没有 因 为好顶 人 而丢 了 官 。为 着 一大把 胡子,实在看 不出有什么过人之 处 。但这只 是表 了证 明这个 “ 牛角 ”的当 官有 道 ,我 们举 两个 例 子 。第 象 。曾国藩 曾经说过 ,李鸿 章拼命 做官 ,俞樾 拼命 写书 ,
泱 泱 大 清 帝 国 到 了 晚 清 , 已经 目 薄 西 山 、 气 息 奄 奄 , 不 案 。由于慈禧太后特 别宠信吴棠 ,因此任 凭言官怎样弹 章
过 是一只纸老虎 了 。这个 时候洋人最牛 ,但 是和洋人 打交 雪 片 一 般 飞 递 进 宫 , 朝 野 闹翻 了 天 , 居 然 连 外 国 人 都 知 道 道 ,往 往 要遭 人 非议 ,特 别 是和 洋人 谈判 更 是如 此 。这 了,可 是这个特大冤 案就是平凡 不了 。后 来还是 由张之 洞 种事情 ,拼命做 官的李鸿章 当然是躲避不 了 ,因此背 了一 出 面 ,饶开 吴棠 ,建议 将直 接 责任 人孙 定扬 定 为罪 魁祸 辈子 的 “ 奸 ” 卖 国贼 ” 的骂 名 , 直 到 改 革 开放 已 首 ,结 果立 竿 见影 ,冤 案 这才 得 以昭雪 。 由此 可 见张 之 汉 、“ 经 三十 年 的今 天 ,才 逐渐洗 清 ,还 他 的本 来面 目。可 张 洞当官有术之一斑。第二件事情发生在 1 8 8 0年,深 宫出了 之 洞就 不 然 ,这种 事情 ,他几 乎 从来 就没 有 沾过边 。他 件惹得 朝野大哗 的事件 ,事情其 实并不大 ,但是却关 系到 做京 官,属于他 的老乡李鸿 藻新建立 的政 治派别一一 “ 清 慈 禧 太 后 的 面 子 。 是 这 么 一 件 事 : 有 ~ 天 , 慈 禧 太 后 让 流派 ” ,有 敢 言 的好 名 声 ;做 封 疆 大 吏 ,属 于 能 臣 ,有 太监过 她的妹妹 也就是醇亲 王的福晋送几 盒食物 ,可 是送 洋务 之功 。就 是过 了半 多世 纪,毛泽 东也仍然肯 定了他的 食 物 的太 监 没 有 按 照 宫 里 的 规 矩 携 带 或 者 出 示 腰 牌 , 宫 里

1980年以来张之洞研究综述

1980年以来张之洞研究综述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 1997年1月J ourna l of Hebe i Tea che rs Co llege(Soc ia l Sc ience Ed iti on) No.1,1997 J a n.19971980年以来张之洞研究综述陈旭霞 张之洞(1837—1909),直隶(今河北)南皮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

做过文学侍臣、巡抚、总督、大学士、军机大臣,是晚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的三朝元老,参与折冲清末封建王朝的许多重大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重要人物。

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学术界历来毁誉参半,莫衷一是。

褒者认为,张之洞是学者,是“新学”的代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驱。

如金润痒的《张文襄公事略》、周谷城的《中国社会之现状》。

贬者则集中反映在50、60年代的一些文章中,认为应对张之洞的洋务思想进行剖析、批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之洞研究表现出三个特点:1.张之洞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以来有关张之洞研究的论文已有近二百篇(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历期索引和上海图书馆编《全国报刊索引》历年索引的综合统计)。

2.多数学者转换思路,基本上改变了全盘否定的观点,在处理史料和考察问题等方面,朝着还历史发展曲折复杂的原貌的方向迈出了新步伐,对张之洞进行了新的评议和认识。

3.研究日益深入,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出现了许多新论。

特别是在研究中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如将张之洞的思想言行与同时代人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异同。

虽然讨论中意见还不一致,但问题的提出开阔了人们的思路,引发了人们对许多新问题的兴趣。

如人们开始注意讨论张之洞思想的多元性,张之洞与辛亥革命、近代化的关系等。

从而把张之洞这个历史人物的研究放在了整个近代中国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研究,把研究引向深入。

对于过去研究相对薄弱的课题,如张之洞的实绩、学术思想、新闻思想等也都有了专文论述。

论述张之洞

论述张之洞

张之洞,晚清四大重臣之一,出生在一个很不幸运的年代,繁荣富强的中国已成为过去,却随之而来的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

他操劳一生,创出的丰功伟业令后人瞻仰,其局限性的眼光所导致的历史悲剧,同样发人深思。

然纵观张之洞的一生,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消极的因素在里面,但在那个贪官污吏横行,国家整体衰败的时代,站在当时的时期去评价他,他还是功大于过的【1】。

张之洞的爱国情结很浓,几乎贯穿于他的一生,这从他办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看出。

当时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大部分官员是推测揣摩上级,摸清楚上级的脾气和喜好,进而是阿谀奉承,然而张之洞却是尽忠为国,公正廉洁,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地为百姓谋福【2】。

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夕,奉命署理旋补授两广总督。

任内力主抗法,筹饷备械,击败法国军队,这对于屡战屡败的中国而言,的确是一个奇迹,而奇迹的创造者正是张之洞。

在甲午战争中,张之洞力主抗日,在当时,统治者都是消极应对,只有张之洞在极力的说服,虽然成效不大,但毕竟尽到了一个做臣子的责任和义务,在当时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张之洞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前瞻性。

在近代史上他的思想和意识是那些顽固守旧的满清官员所永远无法达到的,他的一生中,最大的贡献不是他为守护清王朝做过了什么,而是他开启了中国重工业和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作出的贡献也是别人所望尘莫及的,张之洞所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7】。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

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纵观中国近代的发展,能如此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张之洞恐怕也是第一人。

在教育事业方面,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是比较领先的 ,并且在其所有的政绩中 ,教育方面的成就是最突出的 ,其兴办学校、教育人才地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的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张之洞祠堂调研报告

张之洞祠堂调研报告

张之洞祠堂调研报告张之洞祠堂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我们此次调研的目的是对张之洞祠堂进行深入了解,了解祠堂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文化内涵以及当地居民对祠堂的态度和使用情况等,以便对祠堂未来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我们组织了一支调研小组,分别参观了祠堂内外的各个部分,仔细观察和记录祠堂的建筑结构和细节特点。

2. 调查问卷: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向当地居民发放并收集了调查结果。

问卷主要涉及受访者对祠堂的认知和了解、对祠堂价值的看法、对祠堂保护和利用的期望等。

三、调研结果1. 历史背景:张之洞祠堂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为了纪念张之洞这位清代官员和改革家而建。

张之洞在任山东巡抚期间,积极推行了许多改革措施,深受人民爱戴。

祠堂建筑以纪念他的功绩和精神,承载着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

2. 建筑特色:祠堂整体以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为主,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前厅为大门和迎宾厅,后院为主祠。

建筑材料以木质为主,其中主要结构梁柱使用的是优质的楠木。

祠堂的装饰精美,雕花、彩绘和壁画等元素丰富多样。

3. 文化内涵:祠堂内供奉着张之洞的塑像,并摆放有他的遗物和相关的历史文物。

此外,祠堂内还有一些关于张之洞的详细介绍和相关历史资料。

祠堂内外的石碑、古井和园林等也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4. 居民态度和使用情况: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大部分居民对祠堂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有一定了解,并认为保护祠堂对传承历史、弘扬文化有重要意义。

然而,祠堂的使用情况不太理想,平时很少有人来祭拜或参观。

居民们认为祠堂应该发挥更多的社区功能,如举办文化活动和教育培训等。

四、建议和措施1. 提高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如媒体报道、社交媒体、旅游推广等,增加对张之洞祠堂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祠堂的认知度。

2. 发挥社区功能:加强祠堂与社区的联系,开展一些与历史文化相关的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展览、讲座等。

同时,可考虑利用祠堂场地举办一些社区教育培训,提供公共服务。

张之洞研究着述目录

张之洞研究着述目录

张之洞研究著述目录《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出版目录序言·························冯天瑜(1)忠臣·学者·改革家——在“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赵德馨(1)近代化方略之辩——《劝学篇》与《<劝学篇>书后》评析········冯天瑜(13)从一首“传家诗”看张之洞的政治和教育思想兼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涵义············张厚玫(28)张之洞研究百年大事记················王玉良(39)日本档案中的张之洞与革命党——以吴禄贞事件为中心···············孔祥吉(56)为张之洞释梦——兼答李细珠诸先生················孔祥吉(82)张之洞的日本政法顾问松平康国(天行)········邓红(96)试论张之洞督粤施政的地方主义倾向······方芃邓正兵(111)张之洞督鄂与湖北省府主导汉口市政改革········方秋梅(132)张之洞的联日制俄政策与日本·········· [日]伊原泽周(144)张之洞与光绪初年官兵滥杀东乡县寨民事件·······张建民(161)张之洞参加东南互保的几个问题········张遵逵张厚珕(180)甲午以后张之洞政治地位的飙升············吴剑杰(197)张之洞庚子年何曾有过帝王梦——与孔祥吉先生商榷················李细珠(211)张之洞与湖北新军身体之规训·············李翔(243)张之洞的外交思想··················陈钧(255)论张之洞与清末湖南对外交涉·········王佩良饶怀民(275)张之洞与广东海防近代化···············萧致治(291)张之洞对驻防八旗及满汉关系问题的思考与处理·····潘洪钢(307)张之洞与晚清湖北的商品赛会·············马敏(329)张之洞与江南制造局的迁建风波············刘薇(336)论近代湖北织布局的经营危机·············任贤兵(350)论张之洞的理财思想·················张宁(366)“湖北新政”与近代武汉的崛起············涂文学(381)论张之洞的版权意识——从主张“广译”到参与中日版权谈判········郝祥满(396)张之洞与晚清漕运··················倪玉平(411)张之洞与晚清汉江农业············徐凯希张博峰(420)张之洞与清季社会经济发展··············谢放(433)张之洞兴办湖北洋务企业历史作用探析·········谭晓曙(458)张之洞在武汉的兴教新政···············皮明庥(465)《经解入门》抄袭张之洞著作条辨··········司马朝军(480)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徐建寅《器象显真》对中国近代工程图学的贡献···刘克明(508)张之洞与西方社会科学在武汉的初期传播········张笃勤(522)简析张之洞中国文化自信论··············张艳国(548)汉版《张之洞全集》读后···············严昌洪(567)为何独缺联语?——编纂《张之洞全集》札记之一···········赵德馨(574)八州遍到拜公祠——张之洞的苏东坡情结刍议·············秦进才(578)张之洞与编订名词馆·················彭雷霆(588)张之洞少年著作《天香阁十二龄课草》介绍·······何长凤(601)武汉市档案馆发现一批梁鼎芬书札档案·····吴敏宋晓丹(615)张之洞传······················冯天瑜(626)后记······························陈锋(643序言今年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张之洞逝世一百周年,也是张之洞总督湖广、大规模展开洋务建设一百二十周年,由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江汉大学有关研究机构联合主办的“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张氏1893年创办的方言学堂之后身武汉大学召开,海内外学者汇聚一堂,就张之洞的功业及思想,就中国近代化进程与经验教训展开讨论。

“中体西用”之外的“参酌中用”:张之洞办学实务的前后沿承与嬗替

“中体西用”之外的“参酌中用”:张之洞办学实务的前后沿承与嬗替

“中体西用”之外的“参酌中用”:张之洞办学实务的前后沿承与嬗替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张之洞是一位备受推崇的教育家和实践者。

他在办学实务中,提出了“中体西用”的办学理念,主张融合中西教育之长。

除了“中体西用”之外,张之洞的办学实践中还体现了“参酌中用”的理念,即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入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张之洞办学实务的前后沿承与嬗替,探究其对中国近现代办学实践的深远影响。

一、张之洞的办学实务前沿承张之洞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中体西用”这一办学理念,提倡中西教育融合。

在他办学的颖儿书院、橡胶树书院等地,不仅传授西方科学知识,还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张之洞主张西学为体,兼收中学之用,把西方教育的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和艺术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种“中部西用”的办学理念,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革新,也是对西方教育的一种吸收和发展。

张之洞对于西方教育的吸收和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提倡科学办学,注重实验和实践。

在学校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注重学校管理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创新教育和个性教育。

他主张学校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他重视体育和艺术教育,提倡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张之洞认为,体育和艺术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学校的教育中予以重视和培养。

张之洞的办学实务后嬗替在教育内容上体现为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他强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提倡学校应该在教育内容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他注重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倡因材施教和因时制宜。

他认为,教育方法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三年张之洞研究综述
文章对近三年张之洞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综述了张之洞的全面研究著作;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张之洞与百日维新;张之洞与清末新政;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有利于学界更好的了解研究的不足,推动对张之洞其人及思想研究的丰富和发展。

标签: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研究綜述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清末名臣,晚晴洋务派代表人物。

近年来随着史学界思想的不断解放,对张之洞的研究突破了固定僵化的格局,研究的角度不断拓展,视野更加开阔,新的论点及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近三年来,关于张之洞研究的文章近百篇,另有5本专著出版。

一、张之洞的全面研究著作
关于张之洞其人综合性研究的主要有:胡克夫、陈旭霞、戴逸、吴剑杰等等,各有侧重。

胡克夫,陈旭霞的著作《晚清燕赵社会大变局以张之洞的改革观和文化观为考察主线》在综合性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制度变迁,文化结构变迁,教育制度变迁,军事制度变迁,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社会价值观念变迁,思想领域变迁等这些方面为经,以燕赵近代社会转型、文化变迁过程中的路径抉择与约束条件为纬,分析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文化观及其实践,以此揭示引发近代燕赵地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由裂变向质变的主因。

[1]
在人民大学历史学教授戴逸《清代人物研究》的书中,从实业、教育、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分析了张之洞的历史功绩,张之洞从官脉络清晰,基本按时段分,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

[2]
二、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研究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一直以来也是学术界研究张之洞其人的一个侧重点,许多学者如蔡红、石文玉等等进行了关于其中体西用思想实践的研究,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有期刊和学位论文等。

近三年来,一些学者也尝试从一些侧面挖掘其更深刻的内涵。

学者谢放从学术与政治文化层面比较梁启超与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异同,并认为不应过分强调两者思想的分野和对立。

[3]
张勇从《劝学篇》这个角度认为,其主旨思想“中体西用”起到了汇通中西、平衡新旧的作用。

张之洞所建构的“兼采中西而又调和新旧”的文化结构,在近代中国社会实际上演绎成一种文化实践,其重要价值在于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转型
实践的新局面,使近代中国“动”起来,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

[4]
三、张之洞与百日维新
甲午战败后,张之洞在清廷的地位大大提升,故戊戌变法中张之洞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

回顾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集中于张之洞与戊戌变法的关系方面,近年来研究者对张之洞与戊戌变法的问题各抒己见,而近三年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张之洞与维新派的合作与决裂的问题方面。

最受关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茅海建教授2014年出版了50余万字的《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在史料更新不能与时代风气转换的影响下,为研究戊戌变法与张之洞开拓了新的视野。

[5]
茅海建先生的这本书出版后,丰富了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新内容,关于戊戌变法与张之洞的期刊论文也陆续发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张海荣介绍茅海建先生的书研究特色及其学术贡献的同时,重点抓住张之洞的情报网络及该书揭露的晚清中国的人情世故和官场百态,进行引申性补充说明。

[6]
四、张之洞与清末新政
张之洞与清末立宪运动的关系存在很多异议,传统观点认为,在“清末新政”这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变革中,没有张之洞,晚清的这场新政又将是另外一番模样。

作者从经济实践、军事现代化建设、教育思想等几方面论述了他对清末新政的贡献。

近年来孔祥吉先生为代表的学者,根据新史料,得出了张之洞是敦促慈禧太后预备立宪的重要人物,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

但对这一结论,一些学者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侯宜杰认为:第一,张之洞从未主张过速开议院,表现在:请愿国会期间,他还与奕劻、袁世凯共同策划,使清廷下令查禁了要求三年召开国会的立宪团体政闻社。

第二,在立宪年限问题上,张之洞亦无任何特殊的表现。

直至其当年逝世,他依然坚持按照清廷确定的立宪以9年为期的方案进行,没有提出过“尽快开设议院”,对推动立宪未做出什么重要贡献。

[7]
五、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在清末教育界的地位很突出,这就引起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史学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洋务运动中的张之洞的教育实践,近年来,也有学者将关注点放在张之洞在与地方教育和具体学科教育的发展上。

有学者研究了张之洞曾创办的广雅书院,从广雅书院的建院方针、课程设置、培养人才的规格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张之洞经世致用、砥砺品节的办学思想,同时促成广雅书院不立门户、博学中西、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表现出不同
于旧式书院的鲜明的办学特色。

[8]
学者刘红研究了张之洞与湖北外语教育的关系,总体来讲有几个方面:他非常重视外语教育,并对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语种的选择、外语专业招生条件、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诸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

为培养洋务运动所需的外语人才,他亲自创办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培养外语人才;重视留学及师范教育,培养外语师资。

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奠定了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的基础。

[9]
另外,中国人民大学鲁力认为张之洞在国学教育方面也有所成就,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对当今国学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

对于国学教育他有诸多思考和实践,在《奏定学堂章程》中提出了普及性国学教育和专业化国学教育的宗旨和办法,提议设立存古学堂以培养高水平国学人才。

[10]
综上所述,近三年来,学术界对张之洞的思想,实践亦或全面研究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也获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但是,一些研究还没有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存在研究不够深入、不够细致的问题。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思想的解放,加之我们对相关史料的发掘,对于张之洞的研究定会再获新进展,再结新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