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实用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侍候、品行、惋惜、恳切、不屑置辩”等词语;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

2.深刻理解小说揭示的主题思想。

3.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4.探究孔乙己的性格内涵,体会这个典型人物形象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形象意义。

2.掌握小说的深刻主题。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孔乙己命运悲剧的社会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代有位诗人叫孟郊,他在46岁时写过一首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瞧他那得意劲儿,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得意吗?因为他考中进士了!有道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他当然得意了!可是,在封建科举体制下,像他这样金榜题名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读书人甚至连个秀才也考不上。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群不幸者中的代表——孔乙己。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2.背景资料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收录于小说集《呐喊》。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

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辟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土壤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因此迫切需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二十多年前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旨在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反思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尖锐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3.文体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科幻、公案、传奇、武侠、言情、官场小说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等;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咸亨

..(xián hēng)荤.菜(hūn)

阔绰.(chuò) 砚.(yàn)

附和.(hè) 羼.水(chàn)

门槛.(kǎn) 蘸.(zhàn)

舀.(yǎo) 打折.(shé)

绽.出(zhàn) 不屑.(xiè)

颓.唐(tuí)

(2)词语释义

阔绰:阔气。

羼:混合,掺杂。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君子能够不因穷困而改变操守。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营生:谋生。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分辩。屑,认为值得(做)。

颓唐:精神萎靡。

服辩:即认罪书。文中指不经官府而自行了案认罪的书状。

年关:年底。旧时年底债主要向欠债的人索债,欠债的人过年如同过关,所以叫“年关”。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答案示例:小说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2.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的变换来划分段落层次。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3):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本部分又以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三层。第一层(4~9):写孔乙己的肖像、言行、性格和社会地位(情节的开端和发展)。第二层(10.11):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情节的高潮)。第三层(12.13):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情节的结局)

3.根据文中的描述,整理孔乙己的个人信息资料,初步了解其人其事。

答案示例:(1)姓名:来自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有姓无名,社会地位低下。

(2)年龄:五十岁上下——穷苦潦倒的大半生。(3)身体状况: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间常夹伤痕——有谋生的条件,但生活窘迫,经常挨打受辱。(4)谋生手段:替别人抄抄书——落魄的书生。(5)最喜欢穿的衣服: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好吃懒做,自命清高,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6)最喜欢说的话:满口的之乎者也——卖弄斯文,受封建教育的毒害极深。(7)最喜欢去的地方:咸亨酒店。(8)最喜欢的饮料:酒——嗜酒如命,借喝酒在短衣帮面前摆读书人的架子,炫耀阔绰。(9)最气愤的事:酒客们说他偷书——死要面子、自欺欺人。(10)最痛心的事: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痴迷科举,至死不悟。(11)最值得骄傲的事: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卖弄学问、迂腐不堪。(12)最值得肯定的方面:从不拖欠酒账——不失掉读书人的体面。(13)最喜欢的群体:小孩子,分茴香豆给他们吃——本性善良。(14)最不幸的事: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封建教育的牺牲品。

通过这份个人资料,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潦倒、没落、腐朽的底层知识分子。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我”是一个十二岁的酒店小伙计,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文章通过“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写孔乙己的性格与命运。“我”在文中是线索人物。而且,用第一人称能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

2.第5自然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插叙。作用是交代孔乙己的身世和经历,是对前面情节的补充,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完整。

3.在第6自然段中,孔乙己有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