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哲学论述题及答案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包含哪些内容?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5.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6.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8.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9.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0.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2.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其意义。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6.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18.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19.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20..资本不同成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时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答:1、产生:19世纪40年代。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社会历史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实践论一个关系两次飞跃三个统一
实践论一个关系两次飞跃三个统一
一对关系——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两次飞”——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两次飞跃、三个统一——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把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即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
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然后,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即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辨证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
第一次飞跃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思想的问题,第二次飞跃解决的主要是改造世界、实现思想的问题,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和完成。
两次飞跃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三个统一是指:坚持党的领导和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有机统一。
坚持执法工作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坚持对法律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有机统一。
“三个统一”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和
优越性。
“三个统一”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做到守正创新“三个统一”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标准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
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1、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答:1.在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2.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下,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在多元文化发展中,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3.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4.青少年实现中国梦,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2、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观点是错的,阶级性与科学性无必然联系,两者可以相容,代表某一阶段利益的理论,只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第一次将阶级性与科学性统一的理论。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实践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 谈谈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
一直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
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右倾主义、机会主义等的区别
主观主义一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
特点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感情、愿望、意志出发,从狭隘的个人经验或本本出发,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使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狭隘经验主义。
教条主义从根本上意义讲,教条主义就是一种僵化的态度。
其外在表现:要么是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僵化地对待某种既成的精神产品(某种理论、观点、教义乃至只言片语);要么是用某种既成的精神产品,僵化地规矩和剪裁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实践。
两种表现所内涵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僵化。
经验主义经验主义通常指相信对现代科学方法,认为理论应建立於对於事物的观察,而不是直觉或迷信。
意即通过实验研究而后进行理论推导优於单纯的逻辑推理。
与经验主义相对的是欧洲的理性主义。
代表人物是笛卡尔,根据理性主义的说法,哲学应经由思考和演绎推理而得出结论。
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亚里斯多德、托马斯〃阿奎纳、托马斯〃霍布斯、弗兰西斯〃培根、约翰〃洛克、乔治〃贝克莱和大卫〃休谟。
经验主义通常做为形容词与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一起出现,用来表示通过主观臆断作出判断,而不是通过观察和实验。
形式主义1.片面地注重形式而不管实际的作风,或只看重事物的现象而不屑于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
2.文艺创作中的一种倾向。
它强调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艺术形式的绝对化,认为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形式决定内容,从而否定内容的意义,割裂形式与内容、艺术与现实的联系。
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和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它的理论和创作实践都臵内容于不顾,而把形式强调到一种绝对化的程度。
赫尔巴特的形式主义美学认为,美只能从形式来检验,即从构成美的个别因素和艺术作品形式之间的关系来检验。
3.形式主义的主要特征是脱离现实生活,作品的内容空虚,表现形式怪诞、离奇。
在表现形式上则因侧重点的不同,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如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都属于形式主义流派。
【免费下载】马克思主义
绪论150多年以前并没有马克思主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漫长历史中一样取得了无数的成功。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世界上许多人也没有学过或者并不信奉马克思主义,有的还反对马克思主义,他们在实践中也可以取得成功。
还有些科学家信奉唯心主义哲学,信奉宗教,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这是否表明马克思主义无用?认真分析并做出回答。
第一,规律是客观的,符合规律就会成功。
第二,马克思主义以前以往的人们对规律的某些因素和成分早就有所认识。
第三,不了解、不相信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他们在实践中也能得到成功的原因,与马克思主产生以前的人们的情况实质上一样。
第四,尽管不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可以在实践中取得成功,但这种成功所经历的弯路要多得多,付出的代价要高得多,遇到的风险要大得多。
第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办事,也可能犯错误。
第一章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1)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2)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第二章问题:既然实践出真知,那我们又何必读书呢?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直接经验: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的知识。
间接经验:从书本和他人那里获得的知识。
间接经验归根到底来源于直接经验。
结论:我们既要发奋读书,又要积极投身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方面的特点: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具有创造性答案:(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2)上述认识差异表明,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地历史地统一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管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认识论结论的理论内涵毛泽东的《实践论》在从哲学理论高度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①这一重要结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
毛泽东认为,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同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及其探索和改造的客观对象的符合、一致,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正如列宁指出的:“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②所以,即使曾经被实践所证实了的科学理论,在把它贯彻到实际中去的时候,也要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灵活地运用,决不能无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超历史跨范围地到处照抄照搬。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原理,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
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认识论结论的理论内涵毛泽东的《实践论》在从哲学理论高度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①这一重要结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
毛泽东认为,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同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及其探索和改造的客观对象的符合、一致,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正如列宁指出的:“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②所以,即使曾经被实践所证实了的科学理论,在把它贯彻到实际中去的时候,也要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灵活地运用,决不能无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超历史跨范围地到处照抄照搬。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原理,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管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管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认识论结论的理论内涵毛泽东的《实践论》在从哲学理论高度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①这一重要结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
毛泽东认为,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同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及其探索和改造的客观对象的符合、一致,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正如列宁指出的:“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②所以,即使曾经被实践所证实了的科学理论,在把它贯彻到实际中去的时候,也要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灵活地运用,决不能无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超历史跨范围地到处照抄照搬。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原理,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
毛泽东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认识论结论及其重大意义
作者: 于炳贵
作者机构: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出版物刊名: 理论学刊
页码: 68-72页
主题词: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毛泽东思想;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基本原则;客观实际
摘要: 一、毛泽东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认识论结论的理论内涵毛泽东的《实践论》在从哲学理论高度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
的‘左’的或右的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全)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闭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闭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2.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D)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A.反映论B.先验论C.可知论D.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D)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实践观点(D)5.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A.反映论B.先验论C.可知论D.不可知论(B)6.唯心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是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C.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D.有些唯心论者是可知论,有些唯心论者是不可知论(D)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实践D.人类认识能力(C)8.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A.起主导作用B.起决定作用C.起重要作用D.不起作用(C)9.认识主体是指A.事物的主要构成部分B.认识对象的主要方面C.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D.人的主观精神世界(C)10.客体指A.一切客观事物B.自然界C.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D.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C)11.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感性认识A.是不可靠的B.是理性认识的基础C.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D.是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C)12.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A.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心主义才承认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D)1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D)14.判断对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已经过多次反复D.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已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D)15.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B)16.真理是A.绝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B.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D.对人们有用的一切理论(C)17.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C.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D.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18.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产生不同的认识,这说明A.认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客观世界B.认识是主观自生的C.客观事物不能被意识正确反映D.认识受认识主体状态的影响和制约(D)19.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真理和错误没有原则界限B.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都是真理C.不同人有不同的真理标准D.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D)20.假象是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C)21.认识对实践具有A.决定作用B.检验作用C.指导作用D.中介作用(C)2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C、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C)23.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A、经验主义B、先验论C、绝对主义D、教条主义(D)24.关于改造客观世界的说法,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B.改造客观世界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C.改造客观世界必须遵循客观世界的规律D.改造客观世界的核心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D)25.下列属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有①修身养性②经济体制改革③脱贫致富④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D)26.在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统一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世界观B.人生观C.阶级立场D.价值观(A)2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是A.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然地改造了主观世界B.改造主观世界主要是靠自己自觉地学习,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教育C.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有意识地、主动地改造主观世界,努力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D.只有改造好客观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C)二、多项选择题1.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人类己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ACD)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ABCD)3.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
哲学论述题及答案
哲学论述题及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包含哪些内容?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5.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6.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8.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9.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0.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2.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其意义。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6.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18.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19.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20..资本不同成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时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答:1、产生:19世纪40年代。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社会历史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马哲课后题答案第2章
1 、蚂蚁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我们能证明蚂蚁看见而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且这种证明只能以人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说明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据此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56 )答:1 、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 、蚂蚁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光线,这是蚂蚁所具有的本能。
从人类的本能来看,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有限,甚至连蚂蚁也不如;但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
3 、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源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2 、互联网既可用来传播先进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
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发展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答:1 、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2 、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
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
3 、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
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
4 、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规律”和“五⼤范畴”‘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三⼤规律”和“五⼤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盾的两个⽅⾯,⽭盾的双⽅既对⽴⼜统⼀。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的⽭盾运动,⽭盾的⽃争性和同⼀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般和个别)统⼀于客观事实。
对⽴统⼀规律揭⽰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定程度引起质变,产⽣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盾⽃争的结果,是事物⾃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揭⽰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者既对⽴⼜统⼀。
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的、丰富的、⽣动的,⽽本质则是内在的、⼀般的、深沉的、单纯的。
但是⼆者⼜是统⼀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者不可分割。
对⽴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与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其现代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 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二,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与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 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
马克思主义
绪论150多年以前并没有马克思主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漫长历史中一样取得了无数的成功。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世界上许多人也没有学过或者并不信奉马克思主义,有的还反对马克思主义,他们在实践中也可以取得成功。
还有些科学家信奉唯心主义哲学,信奉宗教,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这是否表明马克思主义无用?认真分析并做出回答。
第一,规律是客观的,符合规律就会成功。
第二,马克思主义以前以往的人们对规律的某些因素和成分早就有所认识。
第三,不了解、不相信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他们在实践中也能得到成功的原因,与马克思主产生以前的人们的情况实质上一样。
第四,尽管不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可以在实践中取得成功,但这种成功所经历的弯路要多得多,付出的代价要高得多,遇到的风险要大得多。
第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办事,也可能犯错误。
第一章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1)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2)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第二章问题:既然实践出真知,那我们又何必读书呢?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直接经验: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的知识。
间接经验:从书本和他人那里获得的知识。
间接经验归根到底来源于直接经验。
结论:我们既要发奋读书,又要积极投身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方面的特点: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具有创造性答案:(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2)上述认识差异表明,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正直但无知识是软弱的,也是无用的;有知识但不正直是危险的,也是可怕的。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能够不断深化和向前推进。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方法论】: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实践和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有关实践的基本原理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把人们观念中的存在转变为现实中的存在。
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实践活动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3、有关认识的基本原理(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关于真理的原理理论(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运用认识与实践具体历史统一
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分析说明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
从广义上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可以叫做认识论。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是: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二,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它贯串着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三,在认识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又贯串着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四,总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普遍规律,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认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实现三次历史性飞跃,探索出两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创立作为指导思想的三大理论成果。
第一、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历史的中国,在古代农业社会有着5千年文明,并成以世界上的头号富强大国达1500年,但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这个已在内腐的庞然大物哄然塌陷,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承续着“天下兴旺、匹夫有责”传统的先进中国人,前赴后继,寻寻觅觅、上下求索,终于获得了马克思主义这个能够使中国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管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认识论结论的理论内涵毛泽东的《实践论》在从哲学理论高度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①这一重要结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
毛泽东认为,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同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及其探索和改造的客观对象的符合、一致,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正如列宁指出的:“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②所以,即使曾经被实践所证实了的科学理论,在把它贯彻到实际中去的时候,也要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灵活地运用,决不能无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超历史跨范围地到处照抄照搬。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原理,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获得行动的自由。
我们应该注意三个问题: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⒈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⑴人类所面临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这个矛盾内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人的主观意识从本性上毫无遗漏的把握客观世界。
但是客观还是界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自动地毫无保留的展现给人的主观意识。
其次,人的主观需要只有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满足,但是客观世界也不会自动地满足人的主观需要。
不仅如此,客观世界甚至还会阻碍主观需要的满足。
概括起来就是,你想知道的,它不告诉你。
你想要,它不给你。
这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主观与客观的这种矛盾,只有通过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反复认识和不断改造,才能逐渐地得到解决。
因此,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认识世界是人们从观念上把握世界,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变成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改造世界是人们现实地把握世界,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客观事物的结构和形式,使其满足自己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换句话说,认识世界是追求真理的活动;改造世界是实现价值的活动。
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互相促进⑴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和基础。
人们认识世界不仅是为了理解世界,不只是为了对客观事物和现象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更主要的上一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认识的价值归根结底要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现。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施行。
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没有价值的。
这一点是我们大学生特别要引以为戒的。
改造世界不仅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而且是认识世界的基础。
这一点,我们在本章的第一节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⑵正确地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先导。
人们要想有效地改造世界,首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毛泽东说,“学游泳有个规律,摸到了规律就很容易学会。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就不可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有改革开开放的成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功。
总之,没有正确的认识,特别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⒊自觉地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既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互为基础和前提的,上互相促进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自觉地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世界,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有效地改造世界,实现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大学生在校期间尤其应该注意参加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更加牢固地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提高自己改造世界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也是吻合的。
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知和行,和马克思主义说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和实践是类似的范畴。
虽然,就知和行的具体含义来讲,就知和行的难易、先后和轻重来讲,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观点很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但是,他们却几乎一致地主张要把知和行统一起来。
先秦时期的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这实际上是把行当作知的根本目的和最后归宿。
他还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这实际上是把行当作知的基础。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观点和荀子是一致的。
王夫之: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
就是说,实践是认识的最终归宿。
他说,学棋的人即使天天打谱也不能精通棋理,只有通过经常的对弈,才能洞悉棋理。
中国传统哲学不仅指出行是知的目的和基础,而且指出行必须以知为指导。
朱熹: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就是说,知和行的关系就好比上眼睛和脚的关系。
没有脚,眼睛不能使人朝前走;没有眼睛,脚就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王夫之主张:行听乎知。
也就是说,行必须接受知的指导。
他认为只有知之不昧,才能行之不移。
因此,对事物的认识越全面,越准确,行动也就越高明,越切合实际。
因为懂得知和行相辅相成的道理,所以,中国传统哲学主张:知性并进,相资为用。
也就是要把知和行统一起来,使知和行互相促进。
荀子主张:有了知识就一定要去实行,如果不去实行,知识再多也是没用的。
他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有了知识就行动,后者只停留在口头上,不付诸行动。
王夫之坚决反对把知和行分离开来的做法,认为只有通过艰苦的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因此,他把在干中学称为君子之学。
在此基础上,王夫之主张知和行相结合,由行而得知,因知而进行,由行到知,由知到行,知行并进,日进于高明而无穷。
由此可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传统哲学都要求我们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统一起来,结合起来。
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不断地解决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从这个事例当中还可以看出,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理论,而中国传统哲学是直观的经验描述,但它们是悉悉相通的。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致的。
㈡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⒈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含义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造客观世界,一是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改造主观世界是指改造人的内心世界,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改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主观世界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提高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三是提高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等。
⒉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互相促进的⑴只有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首先改造主观世界,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所谓“打铁先要本身硬”,“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⑵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活动中才能改造主观世界。
另一方面,为了改造主观世界,就必须投入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活动中,才嫩每个真正地改造主观世界。
穷人的孩子为什么早当家?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承担了家庭的劳作,尝遍了人间的艰辛。
老三届为什么特别能干?就是因为他们的实践经历特别曲折、特别艰苦。
⒊自觉地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统一起来应该承认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多少人宠着的独生子女,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这两个方面都缺少外部的压力。
因此,我们尤其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大风大浪中成长。
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
温室里的花朵虽然漂亮,却享受不了暴风雨洗礼的酣畅淋漓。
不要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汉。
懒汉的日子虽然舒坦,可是一旦失去了外援,整个天就会塌下来。
㈢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刻骨思念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过程,也就是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⒈必然和自由、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含义⑴必然就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必然就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包括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自由和必然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自由是以必然为前提的,客观事物的发展如果没有确定不移的规律,如果完全无章可循,那么人类就永远也不会有自由。
即使客观事物的发展有规律,可是如果我们没有认识这种规律,我们仍然不会有自由。
即使我们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可是如果我们不按照规律去行动,那么我们还是不能实现自由。
只有掌握了规律,并在行动中自觉地遵守规律,才能获得自由。
可见,自由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
⑵必然王国是指人类尚未掌握客观规律,盲目地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行动状态。
自由王国是指人类掌握了客观规律,并自觉地利用客观规律为自身谋利益的行动状态。
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在人们没有认识和掌握它的时候,是作为一种不可捉摸的力量支配人的,这个时候人的行动是盲目地受客观规律支配的。
因而,是不自由的。
一旦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且自觉地利用客观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就获得自由。
比方说,刚开始学游泳的时候,因为不懂水性,我们在水里的行动很不自由,总是呛水,要沉下去,因而惊慌失措。
后来,我们懂得了水性,在水里就行动自如了。
水就听你的话了。
由此可见,人的行动有一个从必然到自由的转变过程。
就整个人类来说,这个转变过程就表现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必然王国是指人类尚未掌握客观规律,盲目地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行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