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美学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汇编

合集下载

《影视美学》内容大纲

《影视美学》内容大纲

《影视美学》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全面认识20世纪60年代之前电影美学理论的代表流派,系统掌握各个理论流派的产生背景、主要思想及其特点,对早期电影艺术的发展状况与电影美学理论的发展流变之间的关系要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之前)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第二节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第三节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第四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第五节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早期电影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和理论贡献(重点)1、识记:|(1)电影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闵斯特堡、阿恩海姆)及其主要观点(2)电影文化学的代表学者(巴拉兹)及其主要观点2、理解:(1)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影响(2)先锋派电影运动的美学主张(二)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的主要概念、核心思想及其发展阶段(重点)1、识记:(1)蒙太奇的完整内容与概念内涵(2)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3)“电影眼睛派”与“库里肖夫效应”的含义…(4)普多夫金对电影蒙太奇的分类2、理解:(1)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核心思想与理论贡献(2)普多夫金与爱森斯坦在蒙太奇理论上的异同3、应用:蒙太奇美学的总体特征及其对电影艺术发展的贡献和价值!(三)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的美学观与类型电影的概念、特征(重点)1、识记:(1)“戏剧化电影”的含义(2)“类型片”的含义(3)好莱坞类型片的分类(2、理解:(1)戏剧化电影的美学特征(2)新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点(3)从观众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产生(四)纪实性电影美学的主要代表及其核心思想(次重点)1、理解:(1)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与电影语言进化观(2)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论”的核心思想与基本特点2、应用:纪实性电影美学总体特点与理论局限(五)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产生背景与美学特征(次重点)*1、识记:“新浪潮”电影的概念2、理解:(1)法国电影的“新浪潮”与“左岸派”产生的社会根源与思想根源(2)“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的美学倾向(六)欧洲现代派电影的美学特征(次重点)}1、识记:“现代派”电影的概念2、理解:(1)西方现代主义哲学-美学思潮对现代派电影的影响(2)现代派电影美学在电影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段上所进行的探索(七)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美学观(一般)|1、识记: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美学革命2、理解:柴伐梯尼在电影美学理论上的贡献与局限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影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系统掌握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美学特征及其发展流变,深入理解传统电影美学理论与现代电影美学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彭吉象《影视美学》手工整理完整版

彭吉象《影视美学》手工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影视美学教学大纲

影视美学教学大纲

《影视美学》教学大纲Film and TV of Aesthetics责任教师:张克敏审核人:杨世伟课程编号:1114419总学时数:32学时(理论教学32学时)学分:2学分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

二、课程的性质与目的1、课程性质理论课。

2、课程目标《影视美学》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大学本科的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内容是对影视艺术进行审美欣赏和评论的基础知识,包括影视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主要流派,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艺术特性、审美心理特性等,以及影视艺术欣赏与评论的基本规律。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影视艺术的构成因素,掌握进行影视艺术审美欣赏和评论的基本规律,培养和提高影视艺术的审美能力。

3、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影视美学》是以《电视编导》、《数字电视创作》等课程为前导课。

4、开设学期第六学期。

三、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重点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第二节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第三节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第四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第五节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电影符号学第二节电影叙事学第三节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第四节意识形态批判与其他理论第五节后现代主义与影视艺术第三章影视艺术的文化特征第一节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第二节社会语境中的影视文化第三节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传播第四章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第一节综合性与技术性第二节逼真性与假定性第三节造型性与运动性第四节电视艺术美学特性初探第五章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第一节镜像世界与视觉心理第二节梦幻世界与深层心理第三节期待世界与接受心理五、成绩考核考试以开卷或论文的形式进行,占80%,平时作业和课堂考勤占20%。

六、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教材: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主要参考书:1、《现代电影美学基础》,王志敏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影视美学》内容大纲

《影视美学》内容大纲

《影视美学》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全面认识20世纪60年代之前电影美学理论的代表流派,系统掌握各个理论流派的产生背景、主要思想及其特点,对早期电影艺术的发展状况与电影美学理论的发展流变之间的关系要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之前)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第二节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第三节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第四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第五节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早期电影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和理论贡献(重点)1、识记:(1)电影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闵斯特堡、阿恩海姆)及其主要观点(2)电影文化学的代表学者(巴拉兹)及其主要观点2、理解:(1)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影响(2)先锋派电影运动的美学主张(二)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的主要概念、核心思想及其发展阶段(重点)1、识记:《(1)蒙太奇的完整内容与概念内涵(2)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3)“电影眼睛派”与“库里肖夫效应”的含义(4)普多夫金对电影蒙太奇的分类2、理解:(1)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核心思想与理论贡献(2)普多夫金与爱森斯坦在蒙太奇理论上的异同3、应用:蒙太奇美学的总体特征及其对电影艺术发展的贡献和价值(三)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的美学观与类型电影的概念、特征(重点)1、识记:(1)“戏剧化电影”的含义((2)“类型片”的含义(3)好莱坞类型片的分类2、理解:(1)戏剧化电影的美学特征(2)新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点(3)从观众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产生(四)纪实性电影美学的主要代表及其核心思想(次重点)1、理解:(1)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与电影语言进化观(2)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论”的核心思想与基本特点2、应用:纪实性电影美学总体特点与理论局限¥(五)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产生背景与美学特征(次重点)1、识记:“新浪潮”电影的概念2、理解:(1)法国电影的“新浪潮”与“左岸派”产生的社会根源与思想根源(2)“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的美学倾向(六)欧洲现代派电影的美学特征(次重点)1、识记:“现代派”电影的概念2、理解:(1)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一美学思潮对现代派电影的影响(2)现代派电影美学在电影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段上所进行的探索(七)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美学观(一般)(1、识记: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美学革命2、理解:柴伐梯尼在电影美学理论上的贡献与局限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影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系统掌握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美学特征及其发展流变,深入理解传统电影美学理论与现代电影美学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影视美学

影视美学

影视美学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1、雨果·闽斯特堡,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1916年出版《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2、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萌芽始于19世纪中叶象征主义的出现,标志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的问世。

而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正式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3、20世纪20年代欧洲大陆上出现的先锋派电影运动,其中心是法国和德国,并影响到瑞典、西班牙等欧洲大陆国家。

4、梅里爱,法国电影导演。

世界第一位电影艺术家。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有“银幕魔术师”之称。

5、美国著名导演格里菲斯,两部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和《党同伐异》(1916),标志着电影作为一门全新的独立艺术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真正使蒙太奇成为一种艺术手法。

6、蒙太奇的完整内容或概念内涵的三个方面:(1)、作为技术手段的蒙太奇——叙事蒙太奇(2)、作为艺术手段的蒙太奇——艺术蒙太奇(3)、作为思维方式的蒙太奇——思维蒙太奇7、维尔托夫(1896——1954),原苏联纪录片大师。

1921年后,他组织“电影眼睛派”,认为电影镜头比人的眼光更客观,主张实况拍摄的方法,反对一切虚构和编造。

8、库里肖夫,原苏联电影导演,理论家,提出了自己的蒙太奇理论:将同一镜与不同镜头分别组接,就可创造出不同的审美含意。

他的理论经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丰富和发展对世界电影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9、爱森斯坦,苏联电影导演,电影理论家。

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被评为电影问世以来12部最佳影片之首。

10、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流派的发展的三个阶段:维尔托夫与库里肖夫的准备阶段;爱森斯坦的高潮阶段;普多夫金的完成阶段。

11、普多夫金把蒙太奇分为五个类型:(1)、“对比蒙太奇”,通过尖锐的对立或强烈的对比,产生相互强调、相互冲突的作用,强化所表现的内容、情绪和思想。

(2)、“平行蒙太奇”,就是在结构上将两条情节线并列表现,使它们彼此紧密联系、互相衬托补充,它可以是镜头与镜头的并列,也可以是场面与场面、段落与段落的并列。

影视美学概论 教学教案

影视美学概论 教学教案

影视美学概论教案课程名称影视美学概论英文名The introduction of film aesthetics课程编号18600760j学时数32学时学分数2学分任课教师授课对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学年1401班学期2015—2016 第2 学期一、课堂讲授部分32学时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第一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8学时第二章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8学时第三章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8学时第四章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8学时第一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影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系统掌握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美学特征及其发展流变,深入理解传统电影美学理论与现代电影美学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节:电影符号学一、电影第一符号学的产生与研究方法二、麦茨的八大组合段概念第二节:电影叙事学一、电影导演史话二、电视导演史话第三节: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一、电影第二符号学的代表学者及其基本观点二、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主要特征第四节:意识形态批评与其他理论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为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提供的理论基础二、“系统缝合”理论的核心内容第五节:后现代主义与影视艺术一、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代表性论著及其主要观点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电影美学理论的影响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影符号学难点:电影叙事学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课件讲授、视频案例教学、提问、课堂讨论五.时间分配1、电影符号学(2课时)2、电影叙事学(2课时)3、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2课时)4、意识形态批评与其他理论(1课时)5、后现代主义与影视艺术(1课时)六.教学内容电影第一符号学以结构语言学为模式来研究电影艺术,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形式。

20世纪60年代中叶产生三大研究领域:电影的符号学特性电影符码的类别电影叙事学分析电影作品的叙事结构结构主义叙事学普罗普例子31种功能七种角色:反面角色(对头);提供者(施与者);助手;被寻找者和她的父亲;送信人(发送者);英雄;假英雄列维—斯特劳斯:对“俄狄浦斯”神话的结构主义分析。

影视美学课程标准

影视美学课程标准

影视美学课程标准(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影视美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全面认识“影视美学”的概念,掌握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中,影视艺术的发展状况、影视美学理论的代表流派的核心思想及其发展流变;在文化的整体构架中,同时结合影视艺术的实践,掌握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美学特性、审美心理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影视美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应用影视美学理论进行审美鉴赏与艺术创造的能力,对于理解影视艺术审美现象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二)前后续课程的安排影视美学的先修课为:动画概论;后续课程为:动画表演、动画表演三、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了解经典电影美学理论与现代电影美学理论的代表流派及其主要观点和美学特征;了解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掌握影视艺术基本美学特征;系统了解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特点,并能够运用影视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影视艺术实践中的问题,提高影视艺术的批评与鉴赏能力。

(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必须掌握影视审美的属性、影视互动的大趋势、影视美学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关系,以及假定性、蒙太奇、“长镜头”等基础理论。

2.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能运用美学理论知识分析和鉴赏生活、自然和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并能树立正确、健康、进步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

3.素质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影视美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范畴,同时也加深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对影视艺术中的假定性,蒙太奇及其文化背景,“长镜头理论”背后的哲学等都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影视美学打下基础。

四、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设置的依据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本课程设置是依据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及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动画设计实践技能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平台以及在教育、科研等职业岗位上,从事动画创意设计、编导制作、游戏设计、数字动画制作及动态技术开发的现代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级技术服务型人才。

已打印 电影理论分章汇总

已打印 电影理论分章汇总

电影理论主讲刘强第一章电影的基本美学形态电影美学形态分类方法:一、电影使用工具、材料、技术工艺:无声片、有声片、黑白片、彩色片、普通银幕、宽银幕、遮幅、环幕、立体、全息电影二、某些因素在影片中的地位:美术电影、音乐电影、歌舞电影、戏曲电影三、观赏对象不同:儿童电影、成人电影四、电影流通方式、发行渠道:艺术电影、商业电影、实验电影四、借用文学分类法:诗电影散文电影、小说电影、戏剧电影五、电影自身表意系统:纪录电影、艺术电影(故事片)、美术电影、科教电影第一节故事片一、含义故事片是由职业或非职业演员扮演,具有一定情节的艺术影片。

二、特征:1、由演员扮演片中人物《挥师三江》———《惊涛骇浪》《周恩来外交风云》《周恩来》非职业演员:《一个都不能少》《千里走单骑》2、有完整的故事。

3、运用蒙太奇思维进行典型化艺术概括。

故事片创作强调运用蒙太奇思维,以便对有关素材进行提炼、概括、加工、最终塑造出典型化程度较高的人物形象。

三、基本美学形态战争片——心灵鸡汤美国第一部故事片《扯下西班牙国旗》1894年美西战争30年代以来,好莱坞七百余部1、含义:指那些以人类战争为表现对象,以正面或侧面描绘人类的各种战争、战斗或战役为主要内容的影片。

2、类型:(1)一类是以描写人物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战争片。

美学特征:此类战争片或着重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或重点表现人物的曲折命运,它们往往把影片反映的战争事件、过程、场面作为背景,用来烘托人物,为塑造人物形象而服务,人物的审美价值高于战争场面或战争进程的审美价值,重点表现这些人物在战争中超出一般人的意志、能力智慧和思想品质。

满足“英雄崇拜”的心理需求《勇敢的心》梅尔吉布森爱德华威廉·华莱士美伦罗拔布斯史顿灵战役攻克约克郡霍却克战役游击战就义第6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化装五项大奖(2)以写事件为主的影片这类影片更着重叙述重大战争、战役或军事行动的发生发展过程,阐明它们的政治性质或军事特点,形象化的讲述其中体现出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影视美学(修订版)

影视美学(修订版)

读书笔记
系统权威融汇了很多理论大家的经典论述比较中肯有人说内容很多重复我觉得还好啊可以加深印象哈哈哈不 错的书值得二读就是有点长[流泪]。
作为一本综合性的著作,它向读者解释了主要的电影思想,并结合国内的影片进行了分析,可作为一本导航 似的地图。
彭吉象《影视美学》,上编条理清晰,精炼流畅。 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时间的顺序阐述了影视美学的相关流派,第二部分探讨具体的影视问题。 言之无物,没有营养,浪费时间,阐述流于表面,看的我气不打一处来,作为考研教材过于老套,非常平庸, 学术性差,文学性基本为零,建议烧掉。 主编至情至性,中国电影类型片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吾辈责任重大。 深刻广博,读完已经不能仅仅用收获良多来形容。 尽管当今主流电影故事模式是标准好莱坞式,人物矛盾,悬念等推动发展,并有种种类型片供人选择。 课本,通读了几遍以便于更好的编写论文。
第一章经典 电影美学理 论(20世纪 60年代之前)
第二章现代 电影美学理 论(20世纪 60年代之后)
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第二节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 第三节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 第四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 第五节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
第一节电影符号学 第二节电影叙事学 第三节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第四节意识形态批评与其他理论 第五节后现代主义与影视艺术
巴拉兹十分重视观众的眼睛与摄影机镜头“合一”的现象,他认为这正是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的地方, 通过摄影机可变的拍摄距离和方位、特写镜头、蒙太奇手法等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使得电影观众仿 佛具有一种亲临其境的幻觉,造成观众与剧中人物“合一”的心理效果,而这正是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之所在。23日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 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 美学专业研究生,师从朱光潜、宗白华等6位导师,获硕士学位。最高学位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艺 术学院书记、教授、博导。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影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 艺委会副会长,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第二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重庆大学电影学院副院 长,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学术院长。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剖析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剖析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汇总整编记录材料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汇总整编记录材料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1、(填空、选择)鲁道夫·阿恩海姆:是原籍德国的著名心理学家。

阿恩海姆作为第一位系统研究电影视觉表现手段的格式塔派心理学家,于1932年在德国出版了关于电影理论的专著《电影作为艺术》,后经多次修改于1957年以原书名重新出版。

在这部著作中,阿恩海姆从格式塔派心理学的立场出发,十分周密的分析了无声电影的艺术手段的一系列特点,严厉驳斥了电影不是艺术的错误观点,详细地论证了电影并不是机械地记录和再现现实的工具,而是一门崭新的艺术。

第二节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1、(填空、选择)格里菲斯: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真正使电影成为“一门全新的艺术”,让“电影艺术上的这一革命性的新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于美国的好莱坞”(贝拉·巴拉兹语)。

尤其是格里菲斯的两部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和《党同伐异》(1916,第一部美国电影),不但标志着他事业的顶峰,而且充满了对电影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多方面的探索和追求。

真正使蒙太奇成为一种艺术手法的是美国导演格里菲斯。

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交错的使用远景和大特写,使得片中有些画面富有史诗的情调,特别是其中的“平行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等叙事手法影响巨大,成为经典叙事模式。

另一部影片《党同伐异》中,有意识地将影片分解成一系列不同的镜头,用全景、远景来介绍环境,用近景、特写来突出细节,并创造了镜头的快速交叉剪接。

这部影片由四个独立的故事组成,充分利用蒙太奇的时空跳跃性,完全突破了戏剧美学的“三一律”,从而在电影艺术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蒙太奇的电影时代,它标志着电影作为一门全新的独立艺术登上了历史舞台。

2、(名词解释)蒙太奇理论:蒙太奇,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意是装配、构成,引申用在电影艺术里就是剪辑和组接。

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第一次把蒙太奇从电影技巧上升到美学的高度。

影视美学课程标准

影视美学课程标准

影视美学课程标准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影视美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全面认识“影视美学”的概念,掌握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中,影视艺术的发展状况、影视美学理论的代表流派的核心思想及其发展流变;在文化的整体构架中,同时结合影视艺术的实践,掌握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美学特性、审美心理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影视美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应用影视美学理论进行审美鉴赏与艺术创造的能力,对于理解影视艺术审美现象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二)前后续课程的安排影视美学的先修课为:动画概论;后续课程为:动画表演、动画表演三、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了解经典电影美学理论与现代电影美学理论的代表流派及其主要观点和美学特征;了解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掌握影视艺术基本美学特征;系统了解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特点,并能够运用影视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影视艺术实践中的问题,提高影视艺术的批评与鉴赏能力。

(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必须掌握影视审美的属性、影视互动的大趋势、影视美学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关系,以及假定性、蒙太奇、“长镜头”等基础理论。

2.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能运用美学理论知识分析和鉴赏生活、自然和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并能树立正确、健康、进步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

3.素质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影视美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范畴,同时也加深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对影视艺术中的假定性,蒙太奇及其文化背景,“长镜头理论”背后的哲学等都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影视美学打下基础。

四、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设置的依据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本课程设置是依据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及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动画设计实践技能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平台以及在教育、科研等职业岗位上,从事动画创意设计、编导制作、游戏设计、数字动画制作及动态技术开发的现代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级技术服务型人才。

(完整word版)《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剖析

(完整word版)《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剖析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影视美学复习资料影视美学:是关于美和审美的科学,研究观众与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影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评析。

1,电影艺术——一种以电影技术为手段,凭借画面和音响为媒介,通过银幕上不断运动的时空来创造形象,再现或表现生活的艺术。

2,电影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殊规定性表现为(1)综合性(电影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体)(2)视像性(3)逼真性(4)运动性(5)蒙太奇(6)群众性(7)技术性3,加拿大传播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热媒介——电影,照片是以高清晰度延伸人的感觉的;冷媒介——电视是低清晰度延伸人的感觉的4,张凤铸关于电视艺术的界定:电视艺术——电视的派生,主要指电视屏幕上播出的,运用电视艺术手段塑造的审美对象(形象)的各类文艺节目。

其前提——电视和电视艺术是两个概念,电视是母体,它包括新闻节目群,又包括艺术节目群,它具有新闻属性,又具有艺术属性。

5,苏珊.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6,影视美学中电影美学(1)格式塔心理学派(2)A电影本性论——巴赞,克拉考尔B形象本性论——蒙太奇派的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格里菲斯,都是从本性论的立场阐释电影美学。

C贝拉.巴拉兹的《电影美学》——从电影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来探讨电影的美学特性,将经验总结,技巧(如特写,剪辑,镜头)等与风格,形式结合在一起。

(3)社会思潮,哲学原理结合镜头表现来电影美学的社会电影理论,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电影中的结构主义美学,符号学美学(如麦茨,艾柯)(4)电影流派或断代史的角度来论述自己的美学观的,中国的左翼电影,西方的先锋派,抽象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

7,麦茨在其《电影语言》中将当代西方电影研究分为四大类:电影批评,电影史,电影理论和电影学。

8,影视美学是门类美学之一种,它有赖于技术的特点,它又必然与使用美学相关。

影视美学同大众文化,传播美的关系更为直接受当代文化的影响特别深刻,同时又深刻地反作用于当代的文化走向。

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

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

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教学要求】了解现代电影美学理论发展理解现代电影和批评掌握现代经典电影案例【内容要点】第一节电影符号学一、概念源流电影符号学指把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符号系统和表意现象进行研究的一个学科。

随着法国结构主义思想运动的勃兴,于六十年代中叶诞生的一门应用符号学理论研究电影艺术的一门符号学新分支。

它运用结构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形式,基本上是一种方法论。

1964年法国学者麦茨发表《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标志着结构主义符号学的问世。

电影符号学以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为基础,其代表理论家及理论著作有法国麦茨的《电影:语言还是泛语言》、意大利艾柯的《电影符码的分节》以及意大利帕索里尼的《诗的电影》等。

电影符号学对西方电影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西方电影理论进入现代电影理论时期。

不过,电影符号学从诞生起就受到诸如“学术神秘主义”等激烈的批评,而且其静态的、封闭的结构分析方法的缺陷也日益明显。

70年代初期,电影符号学的研究重点从结构转向结构过程,从表述结果转向表述过程,从静态系统转向动态系统。

随后,意识形态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进入电影符号学,形成了以心理结构模式为基础研究电影机制的第二符号学,其标志是1977年麦茨发表《想象的能指》一书。

20世纪60年代,随着结构主义理论的勃兴而诞生的研究电影语言的理论。

电影符号学以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费迪南德·德·索绪尔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结构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形式。

1964年,法国学者克利斯蒂安·麦茨的《电影:语言还是泛言语?》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电影符号学的问世。

二、基本观点电影不是“对现实为人们提供的感知整体的摹写”,而是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电影艺术的创造必然有可循的、社会公认的“程式”和常规;电影语言不等同于自然语言,但是,电影符号系统与语言系统本质相似;电影研究应当成为一门科学;语言学是电影研究的一种科学工具;整体决定局部——电影研究的系统论;电影研究的重点应当是外延与叙事;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结构分析并重。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影视美学复习资料电影美学史部分:一、经典电影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前)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1阿恩海姆如何分析电影形象与现实象之间的根本差别?(P6)他为什么反对有声及色彩等电影技术的进步?P7-8)2贝拉·巴拉兹的电影文化学思想。

(名词解释:“可见的人类”P9)3先锋派电影如何向其他艺术学习。

P13-16第二节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1蒙太奇的三个发展阶段和内涵的三个方面。

P182名词解释:库里肖夫效应P213名词解释:理性蒙太奇P224简答:普多夫对蒙太奇的分类。

P27-28第三节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1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的主要特征。

P31-322美国西部片的三个阶段。

P36P40-423新好莱坞电影如何突破旧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美学观。

第四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1简述纪实性电影美学的发展过程。

(P43)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两个主要口号(P44,45)及其纪实性美学追求的体现。

(P46-47)3名词:“木乃伊情结”(P49-50)、“现实的渐近线”(P50)4巴赞怎样分析景深镜头的美学意义。

(P50)5名词:“物质现实复原论”P53第五节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1名词:“作者电影”理论P59—602“新浪潮”和“左岸派”在电影形式和语言上的突破与创新。

P613西方现代主义哲学—美学思潮对现代派电影的影响有哪些体现。

P63-70二、现代电影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第一节电影符号学1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概念: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外延与内涵;聚类关系与组合关系。

P72-752名词:电影第一符号学P773皮尔士将符号分为哪三类,举例说明。

P804麦茨所说的“八大组合段”是哪八种。

P81-82第二节电影叙事学1普罗普所说的七种角色。

P862格雷马斯所说的六种角色。

P903名词:所知角度、听觉角度、视觉角度P93-945迪克所说的五种电影叙事者。

影视美学二影视艺术审美创造

影视美学二影视艺术审美创造

a
9
④“调停者” The Peacemaker
矛盾要素:保护弱者或拯救弱者的施行正义 者,不一定代表法律或秩序,常见为以暴 制暴者。
– 以传说或传奇为故事来源。
a
10
⑤“勇气的胜利”Triumph of Courage
矛盾元素:身处逆境或面对人心阴暗时,表 现人性中的坚忍不拔与顽强不屈,激励人 心。
8. Fish out of Water 9. Strange Bedre and
Love Stories 11. Ship of Fools 12. The Quest 13. Portraiture
a
22
二二.. 影影视视艺艺术术的的 审审美美创创造造
a
1
主要内容
1. 创意、主题与阐释 2. 剪辑(蒙太奇美学) 3. 场面调度(长镜头美学) 4. 类型化(新旧好莱坞) 5. 风格(导演中心论)
a
2
1.创意、主题与阐释
a
3
1. 创意(ideas)
故事
• 人类讲故事的传统。 • 影视节目的制作人,也是讲故事的人。 • 故事与文化一脉相承,传递着人类的历史、
故事矛盾:通过时空或者环境的转换,角色 身处于特定的背景中与之产生冲突。
a
14
⑨“陌生伙伴” Strange Bedfellows
故事矛盾:性格迥异,背景不同的人物之间 的搭配,差异带来了冲突。
a
15
⑩“友情描绘与爱情故事”Buddy Picture and
Love Stories
故事矛盾:朋友或者情人因为共同的联系走到一起, 以表现人物之间的共通的关系和情感作为焦点。
⑧“离水之鱼” ⑨“陌生伙伴” ⑩“友情描绘与爱情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与此同时,现代电影理论比起经典电影理论来, 也更加富于学术性与体系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以电影符号学为代表的现代理论促成了电影学这 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不仅使电影理论与电影创 作区分开来,而且使电影理论与电影评论区分开 来,使电影学最终成为拥有同其他人文学科同等 地位的一门独立学科。
9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研究方法来看
奇学派、类型电影理论,以及纪实美学,彼此之间缺乏必 然的联系,更找不到递进发展的关系。而现代电影理论从 符号学开始,一方面发展出电影叙事学,另一方面又同精 神分析学结合产生电影第二符号学,紧接着又在阿尔都塞 的意识形态理论基础上,派生出各种批评流派,乃至于发 展到晚近的解构主义理论,呈现出一脉相承的发展轨迹。
(20世纪6Biblioteka 年代以后) 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20世纪60年代被看作是具有分 水岭式的重要意义的时代。一是由于克里斯蒂安·麦茨 的《电影:语言还是言语》(1964)出版,标志着电影符 号学的问世,二是电影正式进入大学课堂,电影学迅速成 为一门新兴学科和边沿学科。 在此之前的传统理论被称做经典电影理论,主要研究电影 的本性,电影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电影与现实的关系等。 从电影符号学开始的现代电影理论,则主要是对电影文化 进行研究,尤其重视电影本文与观影者的关系。由对电影 艺术的研究转变为对电影文化的研究。
6
其次,从研究内容来看,传统经典电影理论把电影当作一
门与众不同的独特艺术来研究,尤其关注电影的实用性理 论和艺术性质。然而,以电影符号学为代表的现代理论却 把电影看作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对电影的研究主要就是 对于电影语言表达方式与意义的研究。
7
再次,从研究体系来看,传统经典电影理论,无论是蒙太
2
第一节 电影符号学
电影符号学诞生于法国,其标志是克里斯蒂
安·麦茨的《电影:语言还是言语》(1964)。
背景:20世纪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
电影第一符号学主要是语言学模式的研究,运用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电影作品的结
构形式,因此,首先要提到结构主义语言学。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
13
,传统经典电影理论主要运用传统文艺理论的方法, 侧重于对电影艺术自身的本体研究。而从电影符号学 开始的现代电影理论,从一开始就注意运用语言学、 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 研究成果,注重对电影文化进行跨学科研究,不再像 以前传统经典理论重视对电影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 而是侧重于将人文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电影学 领域之中。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结构主
义语言学的经典著作。 语言和言语:即抽象的符号系统和具体的个人表达。 能指与所指:即符号的表示成分和被表示成分。 外延与内涵:即具体的符号意义和深层意义。电影符 号学中则指具体的画面或声音意义和画外之意或弦外 之音。 组合与聚类:组合指话语中的成分按照规则组成相互 联结的整体,按照时间先后呈线性顺序排列,也称句 段关系。聚类则指可以相互替代的同类意义的单位, 也称联想关系。电影符号学中更重视组合关系。
12
于是,电影符号学自然转向另一个问题,即:“电影如果是一
种语言,那么它与普通语言有何异同?”在这个问题上,麦茨 提出了电影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四点基本区别:其一,电影语言 与普通语言不同,它不是一种交流手段,银幕与观众之间不存 在双向交流。其二,电影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内部结构不同。普 通语言中词汇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是一种任意、约定俗成的关 系。而在电影中,影像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意指性联系却是以“ 类似性原则”为基础。在任何国家或任何民族的电影中,任银 幕上作为表意要素的太阳与在银幕外拍摄的太阳在形状上完全 一致,两者之间具有一种类似关系。其三,普通语言具有分节 性结构特点。但是,在电影语言中则找不到相当于音素和语素 的东西,就是说在电影语言中不存在这类基本的离散性单元成 分。其四,电影的基本单位似乎呈连续性,这样将使电影表达 面的分层切分无法进行,使人们难以找到它的逐级构成的表意 体系,无法对连续的完整的银幕形象进行有规则的形式解剖。
10
2.电影第一符号学的三大研究领域:
(1)确定电影的符号学特性
(2)划分电影符码的类别
(3)分析电影作品(影片本文)的叙事结构
(1)确定电影的符号学特性
电影符号学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电影究竟是不是
一种语言”?在这个问题上曾经有三种主要看法:让 ·米特里认为,电影不等同于语言,因为电影影像没 有能指、所指的区别,影像不只是符号,电影的诗意 才是米特里美学体系的最高层次,他的美学观被称为 蒙太奇派与长镜头派的综合。温别尔托·艾柯则从美 学走向信息科学,他提出用“符码”(CODE)这一术语 来代替“语言”,他主张对电影影像进行三层分节( 图像、符号和义素)。麦茨得出的结论是,电影不是 普通语言学意义上的一种语言。或者换个说法,他认 为电影语言是一种无语言结构的语言。
4
二.电影第一符号学
20世纪60年代中叶诞生
标志:麦茨《电影:语言还是言语》
以语言学模式来研究电影艺术,以瑞士结构主义语言
学家索绪尔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1.现代电影理论与传统经典电影理论的区别:
首先,从研究对象来看,传统经典电影理论主要研究电影艺术与现实
世界的关系问题,经典电影理论更多地把银幕当作一幅图画(蒙太奇 电影美学)或者一扇窗户(纪实美学),观众可以通过这幅图画或者 这扇窗户来观察生活。显然,经典理论在更大程度上坚持现实主义原 则,着重对电影本性的研究,例如克拉考尔就明确提出电影的本性是 物质现实的复原。但是,以电影符号学为代表的现代理论,却主要是 把电影当作一种语言或一门学科来研究,前期主要运用结构主义语言 学来研究电影中符号与结构的性质与作用等问题,后期更是转而研究 电影与观影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应当看到,研究对象的这种变化反映 出西方哲学的巨大变化,因为西方哲学正是从古典的本体论,经过近 代认识论,发展到现代语言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