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教育的原点

合集下载

回到教育原点的心得体会

回到教育原点的心得体会

在忙碌而喧嚣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外在的声音和压力所裹挟,忘记了教育的本质和初衷。

近年来,我有幸深入一线教育,重新审视教育的原点,体验到了教育的真谛。

以下是我对回到教育原点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原点是爱教育的原点是爱,这是我对教育最基本的理解。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爱是一种无条件的接纳和关怀,它不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上,更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和包容。

在回到教育原点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爱的力量。

当我放下教师的身份,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观察学生时,我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长,他们需要的不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而是理解和支持。

当我用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时,他们回报给我的也是无尽的感激和信任。

二、教育的原点是尊重尊重是教育的基石,它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

尊重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相待的朋友和伙伴。

回到教育原点,我意识到尊重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和约束。

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成绩,但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失去了自我发展的空间。

而尊重则要求教师放下身段,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着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

比如,在课堂讨论中,我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与我的预期不符,我也会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

这种尊重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平等和自由,也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教育的原点是启迪教育的原点是启迪,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潜能。

启迪是一种激发,一种引导,一种唤醒。

它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发现自我,探索未知。

回到教育原点,我更加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我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培养未来的希望。

然而,在当今社会,教育似乎已经远离了原本的初衷,变得功利化、应试化、功利化。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需要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在阅读《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后,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分析,指出了当今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书中提到的“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是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初衷,让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分数竞争。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人。

然而,当下的教育却更多地偏向了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和排名。

这样的教育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对知识的热爱,也让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甚至失去了对自己的热爱。

这种教育不仅无法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反而让学生变得越来越功利化、浮躁化,甚至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

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是要让教育回归到培养人的初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品德、思维、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发挥自己的特长。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美好,培养对美好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有用的人才,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同时,回到教育的原点也意味着要改变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而不是灌输式的教育。

教育应该是一种体验式的教育,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教育。

教育应该是一种自主的教育,而不是被动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回到教育的原点,是一种对教育的深刻反思和积极探索。

回归教育的原点心得体会(3篇)

回归教育的原点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变革。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教育理念和实践在不断更新。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曾思考过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如何回归教育的原点,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本文将从回归教育的原点这一角度,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原点教育的原点,即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

在我国,教育的原点是“立德树人”。

这一理念源于《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明明德”指的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亲民”指的是关爱民众,“止于至善”指的是追求最高尚的境界。

这一理念强调了教育要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

回归教育的原点,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人的立身之本,教育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

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回归教育的原点的途径1. 转变教育观念。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2. 改革课程设置。

课程是教育的基本载体。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就要改革课程设置,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我们要减少应试教育的课程,增加实践性、探究性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就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回到教育原点》是一本由美国教育家约翰·泰勒·甘迪编著的教育著作。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现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教育的未来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书中首先讲到了现代教育的问题,作者指出现代教育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学校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也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同时,作者还指出了教师在现代教育中的困境,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挑战,而且缺乏足够的支持和资源。

接着,书中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作者认为,教育应该回归到原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主张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一些关于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建议,希望能够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提高教育的效率。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教育的质量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改革的途径。

我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追求分数和成绩。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应该得到个性化的教育,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同时,我们也要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关爱,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我相信,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我们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教育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1500字《回到教育的原点》是一本以教育为主题的畅销书,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看法与理念。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

首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在当今社会,教育往往被局限于应试教育的范畴中,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作者指出,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高分数。

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目标,明白了学习并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对教育现状的观察,指出了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和不健康的现象。

比如,应试教育的严重程度导致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退化;一些老师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这些问题让我深思: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改变现状,让教育更加合理和健康?再次,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些思考和改进的方向。

作者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提出了多种教育方式和方法,比如问题导向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等。

这让我明白到,作为学生,我应该主动参与到自己的学习中,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只是依赖老师的讲解和传授。

最后,这本书还给我带来了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对教师的敬佩之情。

作者作为一名教师,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让我深为感动。

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创新教学的经验和方法,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明白到,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老师的辛勤付出,与老师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总结起来,这本《回到教育的原点》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它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追求高分数。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回到教育原点》是一本由杨绛所著的散文集,书中记录了杨绛对教育的思考和对教育现状的反思。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对教育问题的独到见解。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杨绛的这本书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这本书中,杨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教育的深刻思考,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她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

她强调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这种对教育本质的理解,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在书中,杨绛还对当前的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她指出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教育过于功利化等。

她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对教育的误解,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忽视。

她呼吁我们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上来。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

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担当、有创造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通过阅读《回到教育原点》,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

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担当、有创造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然而,如今的教育系统已经变得繁杂、功利化,忽视了教育的本真。

为了让教育回归本真,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重视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

我们应该尊重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培养创造力: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创造力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调综合素养: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包括情感、社交能力、健康与体育、审美和人文素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平衡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4. 培养价值观和道德意识: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守法守纪,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总结起来,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我们需要重视个体差异,培养创造力,强调综合素养,以及培养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有价值的人才。

回到教育的原点

回到教育的原点

回到教育的原点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潜能,并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和态度。

教育的目标是启发思考、培养创造力、培养自信心和培养公民意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的本质有时被追求高分数、传授知识和满足职业需求的目标所淡化。

因此,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思考其核心理念和目标,变得尤为重要。

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还包括他们的身体、情感和社会发展。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包括批判思维、创造力、合作精神、领导能力等。

这些能力将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面对各种挑战。

回到教育的原点还意味着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

此外,回到教育的原点也意味着强调教育的个性化。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并且有自己的兴趣、才能和特点。

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开展,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优势并实现个人目标。

个性化教育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回到教育的原点中,还需要强调教育的包容性。

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无论他们的背景、能力或特殊需求如何。

教育应该致力于消除不平等现象,并提供一个包容和友好的学习环境,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潜力。

如何回到教育的原点呢?首先,教育政策制定者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并确保教育政策和实践与这些目标和价值观相一致。

其次,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最后,学生和家长也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和目标,并积极参与到教育中,以实现自己的发展和成长。

总结起来,回到教育的原点意味着重新思考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功能、个性化和包容性。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我平常看的书不多,阅读十分浅薄。

今年寒假我所在学校推荐给教师的必读书目有一本是窦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点》。

一日有些许闲暇时间,打开书,一看便不能放下。

这本书让我们分享到了窦桂梅老师精彩的教育人生,领略了她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永不停步地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她以勤奋、自信、智慧、灵性修炼自己,打造团队,谱写出美妙动人的教育华章。

《回到教育原点》这本书是窦桂梅教育教学智慧的精华,她对文本的解读,对师生的引领,对学校管理的所有细节,都展现在文字的魅力中。

人人都谈教育,到底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告诉你,回到核心素养,回到孩子的心,回到教师的爱,回到教育原点……窦桂梅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教育需要我们经常学习,不断实践。

学习是会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就像本书中所说“学习让我们走向生命的高贵”。

以下是我仅对自己印象深刻感悟颇多的地方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所感所思。

一、凭良心教书对于小学老师而言,小学教育中的专业素养意味着什么?窦老师说,小学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

这里的“语文”应是“用语文的方式教书”。

语文的方式,不仅仅指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更是指用语文的方式来思考、来感悟、来表达,叙事、隐喻、抒情、对话,乃至一声问候、一句评价。

以前我们说“我是教语文的”,今天我们应该说“我是用语文教人的”。

于是,每一位立志“用语文教人的”教师,是否就应当以一颗为师者应有的良心思考自己的课堂、自己的专业素养?一个有专业素养的老师,定是有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课堂教学的功夫。

所以直接体现自身专业素养的方式莫过于在课堂上行走,要具备语言素养、语文素养、文学素养。

日复一日的课堂行走的背后还需要尽心积淀于课堂后,读书是每名教师专业成长的必需方式。

应该这样说,一个不读书的学校就是一所没有希望的学校。

读书就是最高级的精神美容,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

阅读史就是一名教师的生命史。

二、为生命奠基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三篇)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三篇)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感触颇深,无论是对窦桂梅老师个人的教师素养还是书的内容。

这本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这句话。

这句话在本书中出现了多次,这是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要时刻与书为伴,要充满善良,要向着光明不断努力。

其中,读书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这些知识很大程度来自书籍。

我们要阅读各方面知识的书籍来填补我们空缺的知识储备。

如今是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孩子们通过手机、电脑获得了很多新的知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地方,而是通过更广泛的渠道去充实我们自己。

现在孩子们需要一滴水,我们要拥有一条流动的小溪,因为我们不知道孩子们需要的那滴水到底是什么,所以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解决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

说到读书,我不得不说窦老师,在我心中,窦老师已成为了一个小小的书库。

窦老师读了那么多书:名著、教育书籍、历史哲学书籍等等。

看到那么多没有听到过的书名,我深感惭愧。

为什么我的大脑如此枯竭,那是因为我读的书不够多,那时因为我读的书不够细,缺乏一定的思考。

窦老师激起了我读书的热情,我也要遨游在图书的海洋,而且读的书也要涉猎多方面,从各个方面来充实自己。

我们不但要读书,还要反思,更要去写,用自己的笔书写出属于自己的那篇天地,书写自己的疑惑,更书写自己的收获。

窦老师读书之丰富让我敬佩,窦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更是让我拍手叫绝。

基本功一直都是我的弱项,看到窦老师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的惭愧有一次展现在了我的脸上。

窦老师的基本功如此扎实,离不开她的勤学苦练,而我正是缺乏了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仅仅把基本功当成了作业来完成,检查时就突击,一点也没有起到练习的作用。

所以,要想练好基本功,不能光说不练,要付诸实际行动,期待自己的基本功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窦老师的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活力,这除了她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外,还有她课前的精心备课。

回到教育的原点

回到教育的原点

提升自我幸福教学——读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所感冉冉《回到教育的原点》是窦桂梅老师10多本著作中的一本。

窦老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大量例子,从“回到素养.好教师从哪里来”、“回到课堂.好教师到哪里去”、“回到制度.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回到教育.我们能做什么”、“玫瑰小语.致你我他”五个部分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

读完这本书,对一个刚从教几年的年轻教师来说受益匪浅。

窦桂梅老师是语文界的标杆,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学习不是口号,不是为了谁而学,她提出要“无条件的热爱学习”,学习是会得到实实在在收益的,“学习让我们走向生命的高贵”,难怪她能够不断改变自己的命运,她的人生经历令人感叹、振奋,对我来说这是一次精神的震撼、思想的洗礼。

书中,窦老师“三个超越”的理念越琢磨韵味就越浓厚。

一是超越教材。

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照本宣科地讲解教材,而必须在量上、质上都有所超越。

量上要拓展内容,扩大学生的积累,质上要提升学生的认识。

相对自己而言一学期的学习中总担心课时不够,完成不了任务。

我很想给孩子拓展,让他们的思维不局限于课本,也经常反省自己到底是哪里做的不对,或者是时间的安排哪里出了问题。

我想认定自己追求的教育目的,让孩子顺其自然恰如其分得学,或许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二是超越课堂。

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窦老师的“发现父母”便是一个最让我感动的活动。

在我的教学中,五年级上册以“父母的爱”为主题的单元学习要分析人物的特点、性格,探究哪个情节的曲折、生动,更能表达主人公的情感,学生们的学习已经机械,而离我们最近的人、最能让我们感动的人——爸爸妈妈却被忽视了。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无法引起他们的关注,写作中无非是“妈妈带我去看病”“妈妈吃鱼头”老生常谈的故事。

三是超越教师。

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应该成为孩子百读不厌的大书。

我必须不断成长,“和学生一起幸福的成长”。

回到教育的原点课件

回到教育的原点课件

7
3、关于学习 美国的卡耐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的主席提
过,有七类知识是教师必备的。依次分别 是学科,教学法,课程,学科教学,关于 学习者特点,学生,教育背景,教育目标、 目的、价值观、教育哲学,排在首位是学 科知识。就语文教学来说,学科知识的明 显的体现于教师的阅读与视野。不读书, 无以教,不读书,无以言。
PPT学习交流
3
对教育的原点的认识: 1、在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中,提出 教育的原点就是师生中流淌的爱; 2、在王阳明的眼中教育的原点是在良知 里; 3、在犹太人看来,教育的原点是智慧; 在爱因斯坦和罗丹心中,学习才是教育的 原点。
2020/4/11
PPT学习交流
4
纵观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 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一书, 提出好的教育就是要回到教育的原点, 而窦老师心中的教育原点就是把“爱、 良知、智慧、学习”融合在一起,这样 才能真正的回到教育的原点。
2020/4/11
PPT学习交流
6
2、关于智慧 每个孩子都有一扇关上门的窗户,也有一
扇打开的窗。老师要让打开的窗更加明亮, 不仅需要细致的爱,也需要不断学习,让自 己成为一个拥有智慧的人。好教师的知识结 构由三块组成,即精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 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
2020/4/11
PPT学习交流
2020/4/11
PPT学习交流
5
1、关于爱与良知。爱,是师生之爱, 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爱。
当我们在讨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 具备的素养是什么,大多数人回答的都 是“爱”。对于学生而言,“爱”当应 爱在细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面对生活在当今快速变化发展的社会, 教师更需要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 更多的等待和耐心,做一个有爱有良知 的老师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近年来,教育领域的变革与创新层出不穷,各种新式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教育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然而,在这一切变革和创新的背后,我们是否也应该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思考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呢?这正是我在阅读《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后的感悟。

这本书是由教育学家张三丰所著,他在书中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以及如何回到教育的原点。

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分析,张三丰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启发性的观点,让人深思。

首先,张三丰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

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原因,教育往往只注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让教育回归到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上来。

其次,张三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兴趣、能力、性格都是不同的,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合适的教育。

这种教育理念是非常有价值的,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因材施教的理念很难得到贯彻。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最后,张三丰呼吁教育要回归到人文关怀的本质上来。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德和人格。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成为有用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原因,教育往往只注重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品德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观,让教育回归到人文关怀的本质上来。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回到教育的原点》的书,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似乎变得越来越功利化,越来越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而这本书则提出了一种回归教育本质的理念,让我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作者首先谈到了教育的初衷,教育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品格和智慧。

然而,现代社会的教育似乎偏离了这一初衷,过分注重了分数和竞争,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作者呼吁我们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和目的,让教育真正成为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工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思维能力。

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激励,而不是一种灌输和压迫。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教育应该是为了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而不是为了塑造学生的模子。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另外,这本书还提到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现代教育似乎过分注重了课堂教学和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

作者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自由和开放的过程,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激励,而不是一种灌输和压迫。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思维能力。

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激励,而不是一种灌输和压迫。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思维能力。

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激励,而不是一种灌输和压迫。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回到教学原点的心得体会

回到教学原点的心得体会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事业的伟大与责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追求卓越,追求创新,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回归教学原点,关注学生的需求,才是教育事业的根本。

以下是我对回到教学原点的心得体会。

一、回归教学原点,关注学生的需求1. 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回归教学原点,提高教学质量1. 教师要注重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2. 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要关注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三、回归教学原点,提升自身素质1. 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2. 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3. 教师要善于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同事等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回到教学原点,关注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自身素质,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于创新,教育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回到教育的原点》优秀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优秀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优秀读后感第1篇:《回到教育的原点》优秀读后感最近拜读着窦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越加的佩服之至。

窦桂梅是我们当今语文界的一个标杆,一位并不是专科出身的老师,走到今天的这一步,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她的光环,她的荣耀,她的成功,其实,在窦老师这么多成绩的背后,我们又能知道多少呢?她付出了多少呢?她的课堂是灵动的,充实的,朴实的,扎实的,充满激-情的,让人回味的,让人向往的,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赞美窦老师的课堂,真的,她的*,她的深度,她的厚积,都深深打动了我。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

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

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龋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启蒙时的“小人书”叩开了她阅读之窗,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了她的心*,只要遇到好书总会情不自禁的翻阅,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

她博览群书,儿童经典令她和学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人物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勇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用理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自从有了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的读书时间就被无情地挤占了。

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成了我这一年来唯一一本精神食粮,精神饥渴程度可见一斑。

因此,放下书本,其中精*的语句却久久舍不得放下。

例如:1、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

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

2、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回到教育原点》心得体会

《回到教育原点》心得体会
问渠那得清如许?
——读窦桂梅《回到教育原点》有感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 汉族,中共党员。山东胶州人,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东北 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博士学 位。现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党总 支书记、校长、清华大学附小一 体化集团总校校长 。
2020年9月4日,被教育部 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回到素养
回到本原
《回到教育原点》
回到教研
回到教改
回到课堂
一、提升自身教育素养是关键
与经典为友 多读名著,阅读儿童经典,要读文学社科经典......
练好“内功” 写得一手好字,练就一副好口才,写一篇好的文章......
二、提高课堂实效是根本
不断深入新课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如:
针对不同年段,把握好不同课型:,阅读精讲课,阅读分享课, 习作教学课等。
三、写作沉淀教育智慧
第一、为什么写? 第二、写什么? 第三,坚持教育写作有什么意义?

回到教育的原点(精选5篇)

回到教育的原点(精选5篇)

回到教育的原点(精选5篇)回到教育的原点篇1这个暑假过的格外充实,因为我有幸品读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的《回到教育原点》一书,她在书中所阐述的教育观点与教育理论精华,着实让我的心灵为之震撼。

一提到当代的中国教育,我们脑海中便会出现“应试”二字,所有的一切都会围绕着各种各样的考试而展开。

学校的升学压力,家长的盼子成龙,社会对于教育的关注目光等等,这些都是困扰着当代中国教育的一大难题。

我们在喊着为学生减负的同时,课业的压力却丝毫没有减弱。

评价一个教师的标准也是基于升学率的基础之上。

而这一切的矛盾点却将我们的教育畸形化。

我们在一味追求成绩的同时,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局面。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在当今教育的环境下,作为体、音、美为代表的“小科”常常不被重视,而对于语文、数学、英语这个三大主科,教师身上承受的压力确实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其实教育只有学科之分,并无主次之别。

但是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却无形的将各个学科分出主与次。

殊不知对于学生来讲,无情的剥夺了他们的爱好。

作为一名刚刚参加教育的工作者来说,着实心中十分困惑,无奈的情绪涌上心头。

教育究竟会给学生什么,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课堂上风趣幽默的语言,给予学生最真挚的教育,让他们乐于学习,爱学习,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内涵。

正如窦桂梅所言阅读使人心静,确实是这样,我们不能强迫孩子读书,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适时的疏导孩子的心理,帮助他们把握正确的方向,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回到教育的原点篇2我平时书看的不多,阅读十分浅薄。

今年干训部推荐给校级领导的必读书目有一本是窦桂梅的《回到教育原点》。

一日,打开书,一看便不能放下。

这本书让我们分享了窦桂梅老师精彩的教育人生,领略了她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永不停步地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

窦桂梅老师从吉林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走出来,1982年15岁的她走进吉林师范学校,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做文书工作,同学们都很羡慕她,可她认为既然学了4年的师范,就该当一名好老师。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自从有了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的读书时间就被无情地挤占了。

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成了我这一年来唯一一本精神食粮,精神饥渴程度可见一斑。

因此,放下书本,其中精彩的语句却久久舍不得放下。

例如:1、老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

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老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

2、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的根本才能:一手(yīshǒu)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3、当我们踏着白纸黑字的阶梯,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我们就发现,读人家书的结果,就是那些方块字达成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

4、呼吁当下的老师、孩子,要在阅读中经营生活,与书成为朋友。

要从功利阅读转向兴趣阅读,从强迫阅读转向意志阅读,从职业化阅读转向专业化阅读……书中一个(yī ɡè)个关键词,比方读书、理论、反思、积累、共同体……每一个都给我枯竭的思想以洗礼,给我敲响警钟,为我指引方向。

关于阅读——“读书,我们(wǒ men)必须的生活〞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

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构造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kāikuò)的人文视野,深沉的教育理论功底。

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展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启蒙时的“小人书〞叩开了她阅读之窗,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书总会情不自禁的翻阅,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

她博览群书,儿童经典令她和学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人物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勇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才能和自我提升的才能,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造的才能;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用理论去指导,并用想象去填补,用理论去充实。

这样的阅读是真实的,也是实用的,更是快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到教育的原点
《回到教育的原点:朱永新最新教育随笔选》为朱永新的最新教育随笔选,收录了“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为什么阅读很重要”和“如果不燃烧,请悄悄离开”三部分内容。

下面是关于《回到教育的原点》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这个暑假过的格外充实,因为我有幸品读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的《回到教育原点》一书,她在书中所阐述的教育观点与教育理论精华,着实让我的心灵为之震撼。

一提到当代的中国教育,我们脑海中便会出现“应试”二字,所有的一切都会围绕着各种各样的考试而展开。

学校的升学压力,家长的盼子成龙,社会对于教育的关注目光等等,这些都是困扰着当代中国教育的一大难题。

我们在喊着为学生减负的同时,课业的压力却丝毫没有减弱。

评价一个教师的标准也是基于升学率的基础之上。

而这一切的矛盾点却将我们的教育畸形化。

我们在一味追求成绩的同时,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局面。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在当今教育的环境下,作为体、音、美为代表的“小科”常常不被重视,而对于语文、数学、英语这个三大主科,教师身上承受的压力确实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其实教育只有学科之分,并无主次之别。

但是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却无形的将各个学科分出主与次。

殊不知对于学生来讲,无情的剥夺了他们的爱好。

作为一名刚刚参加教育的工作者来说,着实心中十分困惑,无奈的情绪涌上心头。

教育究竟会给学生什么,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课堂上风趣幽默的语言,给予学生最真挚的教育,让他们乐于学习,爱学习,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内涵。

正如窦桂梅所言阅读使人心静,确实是这样,我们不能强迫孩子读书,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适时的疏导孩子的心理,帮助他们把握正确的方向,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我平时书看的不多,阅读十分浅薄。

今年干训部推荐给校级领导的必读书目有一本是窦桂梅的《回到教育原点》。

一日,打开书,一看便不能放下。

这本书让我们分享了窦桂梅老师精彩的教育人生,领略了她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永不停步地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

窦桂梅老师从吉林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走出来,1982年15岁的她走进吉林师范学校,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做文书工作,同学们都很羡慕她,可她认为既然学了4年的师范,就该当一名好老师。

几经周折,终于来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由于分配晚了,她被分到教务处做辅助工作,这一干就是5 年。

先后教过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自然、思想品德等几门课程。

这5年使她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各方面的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开课的历练让她快速成长。

1995年至1997年她先后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小学生语文教学大赛,并获得一等奖,从此以后她成了中国小学界的一位名师。

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专题课程主持专家。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小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

窦桂梅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教育需要我们经常学习,不断实践。

学习是会得到实实在在收益的,“学习让我们走向生命的高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