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定和村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在石家庄市深泽县大梨园村,大梨园村位于深泽县西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
近几年来,依托深泽县的纺织、日用化工、医药化工、机械制造、丝网、造纸、建筑等优势行业,深泽县对村里有一定群体规模优势的行业和单体规模较大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初步形成了机械电子、轻工纺织两大主导产业。
机械电子产业:包括机械制造和配件、丝网等行业。
机械制造和配件行业共有相关企业10多家,总资产5000千万,年产值2000千万,其中气门生产企业20多家,年产气门1000万支,占据全国气门维修市场份额的5%以上。
农哈哈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机械制造的龙头企业,被列为国家农业部定点生产厂家,开发生产播种机械、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采暖炉等60多个品种,“农哈哈”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丝网行业共有企业10多家,生产线10多条,资产2亿元,年产值3亿元。
轻工纺织产业,包括轻工、纺织、造纸等行业。
纺织行业共有企业10多家,总资产2亿元,纱锭5万锭,织机800余台,主导产品为纱、白坯布等,年产纱2.3万吨,白坯布2.5万米。
近年来,全村上下进一步坚定“小村能有大作为,小村能干大事业”的信心和勇气,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毫不动摇地大力实施“五四三”发展战略,强化执行力、锤炼硬作风,推动村里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近些年来,农民生活逐年得到改善,以糠菜度日变为以玉米、小米为主食。
尤其是70年代后,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生活逐年提高,变为面粉、大米为主粮。
面条、水饺、馒头、烙饼、包子、油条等已成为家常便饭,旧时吃的饼子已成为调剂生活的饭食。
村内人民习惯一日三餐。
一般村里都有“饭场”,就是每到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喜欢端着碗到街里聚在一起吃饭,边吃边聊,说东道西。
人民饮食日常以小米粥、玉米粥、馒头为主食,秋冬煮山药,夏煮北瓜;玉米面菜、山药熬粥,锅周围帖饼子在现在也挺好的,处处透着朴实的气息。
为调剂生活,玉米掺菜杂面条熬成粥,称“杂面菜粥”。
关于赴安徽学习考察报告

关于赴安徽学习考察报告关于赴安徽学习考察报告 xx年4月8日至4月19日,根据地委组织部的安排,本人赴安徽合肥学习考察。
重点学习了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宗教管理、领导干部形象塑造、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管理与沟通、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徽文化,并对合肥市政建设、合肥市博物馆、黄山及沿途旅游发展、投资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学习考察。
收获匪浅,体会颇多。
现将赴安徽合肥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安徽印象(一)保护历史古迹,宣传本地人文旅游资源。
安徽是才子辈出、名宦高官代代有人,传统文化积淀厚重的江南地区。
伴随着这些历史名人的古迹比比皆是,轶事广为流传。
当地政府不遗余力,加大投入,切实保护当地历史古迹和名人故居,收集史料编印成册,丰富了本地人文旅游资源。
安徽黟县西递村民居有数百年历史,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
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景点上,各种资料书籍琳琅满目,可供游客挑选购买。
这些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为景区增添了特色和魅力。
(二)旅游文化品种丰富,宣传和服务功能健全。
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加深对旅游地的感性认识。
各地景点上,有关当地的历史古迹、名人事迹等相关书籍,各类文化艺术产品,在小摊或店铺摆售,甚至饮食业也体现当地的特色。
(三)打造文化品牌,激活乡村旅游业。
把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以“福山福水福人家”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徽文化特色的乡村民居融为一体,促使文化旅游有了新发展。
当地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深入挖掘、、包装乡村民俗节庆文化活动,丰富内涵,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坚持政府品牌宣传与企业产品营销相结合,整合旅游资源,不断推出一批古村落、文化名村,经包装后,成为受游客青睐的新景点,充分展示了“山水为形、生态为体、乡村为依、文化为魂、休闲为魅”的旅游特色。
国家级特色文化村落认定标准

国家级特色文化村落认定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家级特色文化村落认定标准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评定标准和要求,旨在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乡村旅游的兴起,国家对特色文化村落认定标准也越来越严格和系统化。
以下将介绍一些关于国家级特色文化村落认定标准的内容。
一、历史文化价值国家级特色文化村落认定标准的第一条要求是村落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村落的建筑、布局、风俗、传统技艺等要能够反映出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村落要有明确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能够体现当地地域特色和民俗传统。
只有具备了这些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才有资格成为国家级特色文化村落。
二、建筑保存完好国家级特色文化村落认定标准的第二条要求是村落的建筑要保存完好。
村落的传统建筑、民居、祠堂等要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不能有太多的现代改建和破坏。
建筑要保留古老的风貌和特色,可以体现出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精髓。
建筑的结构、材料、工艺等也要符合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只有建筑保存完好的村落,才能成为国家级特色文化村落。
三、民俗风情浓郁国家级特色文化村落认定标准的第三条要求是村落的民俗风情要浓郁。
村落的居民生活方式、节庆习俗、民间艺术等要能够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特色。
村落要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居民要有积极参与的文化生活。
村落的风景宜人、环境整洁、社区和睦等也是评判村落民俗风情的重要标准。
只有民俗风情浓郁的村落,才能成为国家级特色文化村落。
四、文化传承有序国家级特色文化村落认定标准的第四条要求是村落的文化传承要有序。
村落要有明确的文化传承机构和传统文化保护计划,能够有效地传承和弘扬当地的传统文化。
村落要有专门的文化传承人才和组织,可以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和培训。
村落的文化传承要与现代教育、科技、产业等相结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认定标准

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认定标准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是指具有独特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底蕴的乡村地区,以其独特的景观特色吸引游客,并在旅游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这些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制定一份认定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一、自然风光1.地理位置: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或位于名山大川之间、或靠近河流湖泊,或依山傍水等,能够提供独特的自然景观。
2.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雄伟的山脉、清澈的河流和湖泊、茂密的森林和植被,以及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3.自然景观: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如奇特的岩石地貌、秀丽的峡谷和峡谷、多样的植被、原始森林等。
二、历史文化1.历史底蕴: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有明显的历史特色和人文影响。
2.传统文化:保有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村落文化、传统手工艺、传统习俗和节日等,能够展示当地特色。
3.文物遗址:有保护完好的古建筑、文物和古代遗址等,能够为游客提供历史和文化探索的机会。
三、民族风情1.特色民居:拥有具有独特装饰风格和建筑特色的村落民居,能够展示当地的民族风情。
2.民俗活动:保留独特而丰富的民族节日、民俗表演、传统婚礼等民俗活动,让游客深入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
3.民族手工艺:传承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如染织、木雕、陶瓷等,能够让游客亲身体验和学习。
四、旅游设施1.交通便利:交通便利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具有优质交通设施并且与周边城市联系紧密。
2.住宿配套:提供充足且具有特色的住宿设施,如酒店、农家乐等,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休闲娱乐: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项目,如户外运动、越野车、温泉等,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休闲选择。
五、保护措施1.保护规划:制定保护规划,明确开发区域和保护区域,保护特色景观不受破坏。
2.环境整治:加强环境整治,保持整洁、优美的环境,提升游客体验。
3.从业人员培训: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霞浦千年古村景点介绍-定义说明解析

霞浦千年古村景点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霞浦千年古村作为福建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村,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这个古村座落在福建东南沿海,地处于浙江和广东两省之间,被誉为"海上花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优势。
霞浦古村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
作为一个古老的渔村,霞浦古村在宋代已经有了街市,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之一。
在近代历史中,霞浦古村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曾是福建省的红色革命圣地,孕育了许多优秀的革命烈士。
这个古村的历史积淀给它带来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凝聚力。
不仅如此,霞浦古村还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村庄被青山环绕,两条清澈的小河贯穿其中,错落有致的房屋依山傍水而建。
在每个季节,古村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春季的李花盛开,夏季的村庄绿草如茵,秋季的金黄稻谷泛起丰收的喜悦,冬季的古村则被白雪覆盖,宛如童话世界。
除了自然风光,霞浦古村还保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里有古老的建筑群落,如宋代的民居、古街、古庙等,展现了传统福建建筑的独特魅力。
而且,村内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也是独具特色,比如剪纸、木雕、陶瓷等,这些传统工艺已经传承了几百年。
综上所述,霞浦千年古村作为福建省的一颗璀璨明珠,融合了独特的历史、自然和文化元素。
这个古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更是一座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丽村庄。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霞浦古村的历史背景、自然风光以及文化遗产展开介绍。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描述霞浦古村的历史背景,包括它建立的时间、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及它对当地社区的重要性。
接着,在第二部分的第二点中,我们将详细探索霞浦古村的自然风光,包括它的地理位置、周围的山水环境以及各种自然景观的特点。
最后,在第二部分的第三点中,我们将重点介绍霞浦古村的丰富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建筑、传统工艺、传统节庆等。
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总结霞浦古村的重要性,强调其对地方社区和旅游发展的积极影响。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标准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标准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标准是指对于具备一定的自然、人文、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条件,并且已经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取得一定成效的乡镇,依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定和认证,以便于更好地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应满足以下标准:
一、自然环境条件: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优美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二、人文历史文化条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建筑风格和艺术形式独具特色。
三、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拥有完善的交通、通信、住宿、餐饮、购物等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四、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条件:具有多元化、特色化、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并且能够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五、旅游管理和保护条件:具有完善的旅游管理和保护制度,能够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
六、旅游市场开发和宣传条件:具备有效的旅游市场开发和宣传手段,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以上标准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评定和认证的基础,同时也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
- 1 -。
西源祠古村落的规划与文化

新堡、前新堡 ,其中南堡、西堡、东堡为清朝所建 ,还 有4 所
大院 为 晋商 掌 柜 、名 流所 建 ,更有 宋 朝修 建 的 寿 圣寺 。
厚 , 自古 以来 重教敬 学 ,形成 了独特 的 “ 耕读 传 家” 的传
统 ,全 村 居 民文 化 素养 较 高。 西 源 祠 村 集 古 代佛 教 文化 、晋 商 文 化 、 建 筑 文 化 、 饮 食 文 化 、 民俗 文 化为 一体 ,历 史古 迹 众 多 ,有 9 重 点文 韧 保 护 处
3传统 村 落 民居 和街 巷 .
“ 耕读传家 ”。耕是生活之本 ,读 是农民攀登社会阶梯的惟
一建筑是凝 固的艺术 ,源自凝固的历史,更是一个城镇、村 落 文化 特 色 的具 体 反 映 。 人 类在 征 服 自然 、改 造 自然 的 过 程
道路——科举的道路。教子弟读 书 ,是宗族共 同的大事。 当时村里 的有钱人还设立私塾教育 后代 ,在李宏龄故居中就
这是 为了避讳 “ 一柱通 天 ”说 法 ,所 以当时 中了举人 的家 里 ,柱子被分为两节。此外, 西源祠民俗文化也十分丰富,如 庙会、饮食、文学、龙灯 、戏剧 、婚嫁 、丧葬等民俗文化。 西源祠历史名人荟萃 ,流传着许多名人 的故事。如清朝 的李宏龄 ,一 生致力票号 事业 ,并提 出了许 多票号 改革措 施。还有郝可久、乔逢山都是清朝的商界名流。 5历史沉淀的参天古树 . 西源 祠村 内古树 分布 较 多 ,5 0 以上 的古槐 共有 八 0年 棵 ,其中最大的一棵是寿圣寺 门前的古槐 ,树身周长5 米,高 达3 余米 ,有1 0 年的树龄 。古树一方面丰富 了景观层次 , O 20
2古堡文化 .
古 堡 文化 是 体 现 西 源 祠 村 历 史价 值 的重 要 内容 ,步 入 西 源 祠 村 ,高 大 厚 重 的 堡墙 将 一座 座 民居 包 围 起 来 。 古 堡 是 中 国平 遥 票号 史 的补 充 展 示 。位 于东 堡 的郝 可 久 故 居 ,从 另 一
古村运营方案

古村运营方案一、引言古村是指保存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特色的乡村,通常具有传统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故事。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古村开始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然而,要有效地运营古村,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运营方案。
本文将探讨古村运营的关键要素和策略,并提供一些建议,帮助古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与定位1. 目标:实现古村的永续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古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游客数量和留存率,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2. 定位:根据古村的独特特色和文化资源,确定古村的定位。
可以将古村定位为历史文化村、艺术村、生态旅游村等,吸引不同类型的游客。
三、产品与服务1. 保护与修复传统建筑:古村的传统建筑是其独特魅力的核心,因此需要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确保其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
2. 文化活动与体验: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如传统表演、手工艺品展示等,为游客提供深入了解古村文化的机会。
同时,还可以开设特色的文化体验项目,如传统手工制作、茶艺表演等,让游客亲身参与,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感。
3. 导游服务:为游客提供专业的导游服务,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古村的历史和文化。
导游可以给游客讲解古村的故事和传说,并提供相关的解说和解答。
四、市场营销策略1. 品牌建设:打造古村独特的品牌形象,通过设计标志、宣传册、网站等媒介展示古村的特色和优势。
同时,加强与相关旅游机构和媒体的合作,扩大品牌影响力。
2. 新媒体营销: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和在线旅游平台,如微博、微信、携程等,加强对古村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发布精美图片和富有故事性的文章,吸引游客的注意,并提供在线预订和游玩指南等服务。
3. 地方合作:与当地企事业单位、旅游景区等合作,互相推荐和促销。
共同打造旅游线路和套餐,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
五、基础设施与服务1. 交通便利: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如专线公交、旅游巴士等,方便游客前往古村。
2. 餐饮与住宿:在古村周边建设餐饮和住宿设施,提供优质的食品和舒适的住宿环境。
中国葫芦第一村

Famous Place 名地54山东聊城有个葫芦村,位于该市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村。
路庄形成于北宋以前。
相传路庄村后有一个小迷糊阵,为北宋穆桂英修建,当辽国侵犯时,村民可躲进小迷糊阵避难。
传说那时村民把可避辽军瘴气的药粉装在随身带的小葫芦内,也有的说葫芦本身可以避辽军瘴气。
这说明早在宋朝时期,路庄村已大量种植葫芦。
实际上,堂邑葫芦种植始于汉代。
历经2000多年的历史积淀,路庄村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葫芦第一村。
种于汉 画于宋走进路庄村,齐鲁大地厚重的历史沉淀感立刻展现眼前,独特的葫芦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家家种葫芦,田地里满眼绿油油的葫芦叶,点缀着盛开的淡黄色的葫芦花,茂盛堪比婺源的油菜花;整齐的村屋,窗前挂着一串串黄色的葫芦;走进中国葫芦第一村文/ 杜婕 曹宇翔村屋,红布覆盖的桌子上排满了各色葫芦工艺品,雕刻技艺精湛,孙悟空、太上老君、孔子、福禄寿喜等葫芦画随处可见;村屋外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切磋葫芦雕刻技艺;每年的葫芦节,村前搭起了舞台,锣鼓喧天,红绸起舞,迎接各地来访的宾客。
堂邑镇葫芦种植始于汉代。
张骞出使西域回途中,与西域商人堂邑父路经此地(西域商人名甘父,姓堂邑,因此被人称为堂邑父),堂邑父把葫芦及种子带到发干县(今堂邑),当地人开始种植这种葫芦,因此堂邑葫芦种植距今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堂邑工艺葫芦加工始于宋代,盛于明清,传承至今已有1000多年。
相传宋代宫廷画师王和尚,告老返乡回到堂邑,开始在葫芦上绘画,让葫芦文化得以发展。
路庄村域面积9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3350亩,人口2300人,600户,以汉族为主,地形为平原。
路庄村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显著的民俗特色,是著名的葫芦艺术之乡55所在地。
村中所传承的葫芦雕刻艺术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路庄村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2015年被评为省级旅游特色村,2016年被评为省级精神文明村。
村民郝先生拥有自己的葫芦加工厂,加工的工艺葫芦多达100多种,其中烙画、浮雕、针雕等是主要品种。
定州古城介绍

用,并一直延续至今。
公元 1376 年 仍设定州(此定州为一个州的概念),州治定州(为一个县的概念,即 今定州市),管辖 4 县:定州、新乐、曲阳、行唐。
清朝
公元 1649 年 仍设定州,州治定州,管辖 3 县:定州、新乐、曲阳。
公元 1724 年 仍设定州, 由隶属正定府改为直属直隶省 (相当于今天省直管县的概念) , 州治定州,管辖 3 县。
行政区划
定州市辖 4 个城区、 16 个镇、 4 个乡、 1 个民族乡
4 城区:南城区、北城区、西城区、长安路街道
1 省级开发区:河北定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唐河产业园区)
16 镇: 留早镇、清风店镇、庞村镇、砖路镇、明月店镇、叮咛店镇、西柴里镇、东
亭镇、大辛庄镇、东旺镇、高蓬镇、邢邑镇、李亲顾镇、子位镇、开元镇、息冢镇、周村镇。
[4]
铁路
京广铁路、京广高铁、朔黄铁路,形成两纵一横双十字交叉格局。定州现有火车站:
交通运输
概况 定州市是华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
自古就有 “九州咽喉地, 神京扼要区 ”之称。 市区距北
京 196 公里,距天津 220 公里,距石家庄 68 公里,距保定 56 公里。
京广铁路、 107 国道、京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朔黄铁路横穿东西,两小时可到北京、
天津、黄骅港,半小时可达河北国际机场,是华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的国内最大的煤化工基地。随着太阳能电池、 热电联产、 垃圾发电等项目的实施, 打造河北
重要的能源基地。定州伊利日处理鲜奶 2000 吨,成为亚洲最大的单体液态奶生产基地。同
时,大力发展新型建材、生物医药、光伏发电等战略新兴产业。
定州传统产业优势明显, 有铸造、 钢网、体品、塑料四大传统产业中小企业 1300 多家,
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摘要:郫县位于川西平原腹心,是曾经的蜀都。
不仅生态环境优美,而且作为古蜀文明的发祥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境内出土文物众多,拥有众多遗址和文化名人。
充分挖掘古蜀文化的内涵,积极推动古蜀文化与现代文化艺术、数字娱乐等的结合,以古为神,以今为体,古今交融,形神兼备,以望丛文化园的开发为契机、为核心、为推动,整合县内外文化资源,倾全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推动郫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建议一、郫县文化产业的资源特征: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既有一般物质商品的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
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的“原创性”,要了解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必须把握文化产业资源的不同特征。
( 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积淀古蜀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赋予了郫县博大精深、独特神韵的历史人文底蕴,它们是今天蜀文化资源的主要源泉。
现存的蜀文化资源主要有:望丛祠:望丛祠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是祭祀古蜀国望帝杜宇和丛帝鳖灵的祀祠,是全世界蜀人寻根祭祖的圣地,是全国唯一的一祠祭二主的祀祠,祠内望帝陵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帝王陵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杜鹃城遗址:是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为古蜀国望帝杜宇建造的都邑,汉代扬雄《蜀王本纪》载:“杜宇一名杜主,代鱼凫王蜀,徙都于郫,即杜鹃城也” 至今在郫县县城北郊仍存古杜鹃城残垣。
古城遗址:是一处保存完好,内涵丰富的以城址为特征的蜀文化早期遗址,是成都平原史前古城群的代表性遗址之一,距今约4000年左右,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蜀文化孕育出了西汉哲学家、思想家易学大师严君平,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西蜀孔子”扬雄,大司空何武,宋代著名诗人张俞,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清代名将罗毓流,抗日英雄解固基,中科院学部委员萧伦,文学教授、语言学家殷孟伦,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等。
客居郫县的一文人墨客如杜甫、陆游、范成大、张大千、叶圣陶等,在郫县留下深深的足迹,杜甫的《杜鹃行》、《野人送朱樱》等歌咏郫县的优美诗歌至今仍脍炙人口。
历史文化名城保定

京畿重地历史名城保定市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西临太行,东临渤海,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是1986年国务院第二批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保定建城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城历经唐尧至宋、金千年演变之后,元太祖二十二年,由一代名将张柔主持重建,划市井,定民居,建衙署,筑寺庙,造园林,修筑城墙,从此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础。
元、明、清三代,保定皆为京畿重地,亦因“保卫大都,安定天下”而得名。
清康熙八年,直隶巡抚移驻保定,保定始为省会,成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城商务繁盛,人烟稠密,店铺林立,鳞次栉比,辉煌景象直追平津。
地灵则人杰,历数中国历史画卷中名人志士,鲜有保定这般繁多:上古帝王唐尧,壮士荆轲,汉昭烈帝刘备,宋太祖赵匡胤,地理学家郦道元,数学家祖冲之,戏剧家关汉卿,诗豪刘禹锡,竹林七贤之一刘伶等皆出于此。
群山西峙,沃野东展,众河贯流环绕,白洋淀水荡波。
在保定秀美壮阔的山水之间,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40处。
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不仅积淀了保定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地方习俗,还在中国近现代进程中,成为载入史册的人文地标,留下了保定儿女悲歌太行、血染冀中的红色传奇。
在保定市区,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的直隶总督署,是清末政治及“洋务运动”的策源重镇,曾经引领中国北方开放之先。
作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祥地之一的育德中学,输入西方先进科学文化技术的同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中国早期的革命家。
十九世纪初建立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培养出1700多名将军,对中国近代军事体制、政治局势、革命斗争产生过史无前例的影响。
“林泉幽邃,云雾苍然”的古莲花池,既是全国十大名园,也是“全国书院之冠,京南第一学府”。
而钟楼、淮军公所、清河道署、光园、直隶审判厅,以及保定第二师范学校、第一客栈、古城墙等一大批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无不彰显着“明清风貌、灰墙黛瓦;书院衙署、槐柳荷花”的历史古韵,延续着直隶名城的文化血脉。
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

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文化价值:评价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从村落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传统产业、民间艺术等方面进行考量,评估村落对于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生态环境保护:评价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从水资源的保护、土壤保护、植被保护等方面进行考量,评估村落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保护措施是否得力。
3.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传统村落的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从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进行考量,评估村落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促进村民增收和村落可持续发展。
4.公共设施配套:评价传统村落的公共设施配套主要从交通运输、教育、医疗、出行便利等方面进行考量,评估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便民程度,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5.社会管理与组织:评价传统村落的社会管理与组织主要从村民自治、文化保护、社区服务等方面进行考量,评估村民的组织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提高村落的管理水平和社会和谐度。
以上是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的一些主要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提供给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估结果,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传统村落是中国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貌,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价认定指标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下面将进一步探讨与传统村落相关的评价认定指标体系。
1. 历史文化价值是传统村落评价认定的核心因素之一。
传统村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评估其历史文化价值,需要考察村落的渊源、传统建筑、文物古迹等。
村落的渊源与文化背景反映了其在历史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建筑体现了当地的建筑风格、构造技术和村落居民的生活方式,古迹则展示了村落的历史变迁和乡土文化的传承。
2. 生态环境保护是传统村落评价认定的重要指标。
传统村落通常位于自然环境较为优美的地区,具备自然资源丰富和生态系统完整的特点。
特克斯琼库什台景点介绍

特克斯琼库什台景点介绍
特克斯琼库什台位于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特克斯乡阿瓦提村,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古代遗址。
这里以其壮观的城墙、宏伟的宫殿、神秘的佛塔、精美的壁画等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在特克斯琼库什台,游客可以参观到许多古代建筑遗址,如大型城墙、宫殿、寺庙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塔群,由一座大塔和两座小塔组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完美景象。
此外,还有佛教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敦煌风格壁画,更为神秘和珍贵。
特克斯琼库什台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着自然风光优美的景色。
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四季适宜,草木葱茏,野生动物丰富。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可以漫步在历史的长河中,领略到不同寻常的旅行体验。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哪些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哪些展开全文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的古村落,是中华民族生活、生产、生存的基本载体,是社会组成的细胞,是传统观念、习俗、社会与家庭等多元文化孕育而生的中华本土文化。
是一部拥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文化厚重的史书。
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
一、中国传统古村落构成与发展的支撑:中国传统古村落是在中国特定的内陆为主的地理条件下,以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及伦理思想三大社会支撑条件下得以构建与发展。
形成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内在机制。
1.在大陆性地理环境,造就了“以农立国”的农业社会文化特征: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变,地势呈西北部高,东南部逐渐地,中部为丘陵和平原,南部面海。
形成一面临海、三面陆地围合的封闭型大陆性地理环境。
构建了以土地为基础的人生本位,珍惜土地、视土地为生命,以土地为求生载体。
造就了“以农立国”、“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体制。
形成了中国传统村镇、城市建设的文化特征:(1)树立了“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早在三千多年的周代就明确树立。
“天”——即是客体存在的宇宙、自然及其规律。
“人”——即是主体存在的人生、社会及其规律。
中华文化观强调二者相互依存、影响和促进的同源、同构的规律性和哲理性特征。
强调人为营造的生存环境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适应,并纳入其中,成为与大环境中“和谐而统一”、“适应而共存”的有机组成部分。
并广泛应用风水学说选址,建村、镇、城市及建筑。
构建了融于自然的古村落环境特色。
西方环境观念为“天人相抗”、“人定胜天”。
经过工业革命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教训,强调保护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树立了“天人和谐共生”的环境观念。
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构建了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国。
“以农立国”“安息于土地”为基础,形成以农业经济为主体价值取向封闭的、以集权制生产关系组织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也造就中国传统村落“耕居结合”的居住形态。
一个村落就有如一个小社会。
闽西特色党史的政治小论文

闽西特色党史的政治小论文闽西,是一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宝贵土地;是一块资源丰富、精神丰厚的红色土地;是一块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革命圣地。
我们应怀有“三心”,认真学习闽西革命史,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在新的征程上以史为鉴,为新时代新福建建设贡献力量。
怀有信仰之心,坚定理想信念。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里,红军战士、苏区人民正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恶劣的环境,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壮丽的篇章。
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不仅要深情缅怀、铭记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们,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更应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向闽西老一辈革命者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发扬闽西子弟兵“干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苏区精神,传承“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勇敢地承担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
怀有群众之心,坚持初心使命。
回望闽西革命史,人民军队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归根结底在于这支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由此可见,新时代的干部也必须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坚定不移地践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具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努力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攻坚克难、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
怀有奋斗之心,坚决奋勇向前。
闽西革命精神和红军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
这些精神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前进的动力,更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源泉。
继往开来,我们必须接好奋斗的接力棒,在新的征程上,始终坚持光荣革命传统,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主动思考、埋头苦干,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干劲,敢于“下深水”“涉险滩”,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钉钉子”精神做好工作,以迎难而上的勇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创造非凡业绩,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谱写新时代的光彩华章。
中国古代与外界隔绝的例子

中国古代与外界隔绝的例子数千年前,一位渔人在因缘际会之下,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见识到了与众不同的风俗,从此,世外桃源成为众多人心中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
实际上,在北京深山之中,也有类似于桃花源那般的千年古村。
在这个古村中,所有的住房都是四合院,只是这些四合院无人居住。
这个上千年的古村距北京城只有86公里。
这个古村,究竟有着怎样的神秘之处呢?历史悠久的千年古村北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元朝、明朝和清朝都以北京为都城。
也正因为如此,在北京,有着不少的文化古迹,如故宫、圆明园、北海等等。
但是,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在北京城的周围,也有着不少的文化古迹。
杨家峪村便是其中一个。
在今天,杨家峪村对于人们而言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村落,或许很多人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村子。
实际上,杨家峪村与北京城之间的距离并不算远,它甚至就在北京市,它和京城的距离仅仅为86公里。
根据记载,杨家峪村早在辽国时期便已经出现了,辽国出现在两宋时期,距今已经将近1000年了,因此杨家峪村也称得上是一个千年古村。
漫步在杨家峪村,人们可以从村子的每一个角落感受到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
杨家峪村的建筑基本都是四合院。
这些四合院的时间也已经非常古老,在某种程度上也算得上是老文物了。
除了四合院之外,在杨家峪村里,还有不少的古庙。
在古代,由于人类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于自然中存在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往往无能为力,比如蝗虫、干旱等,于是人们往往会选择建立庙宇来供奉虫神、龙王等。
只不过不少的庙宇都在岁月的侵蚀、战火的袭击和人为的破坏中慢慢破败、消失不见。
不过,在杨家峪村,人们依旧可以见到这些供奉龙王、虫神的庙宇。
杨家峪村自诞生以来,其毗邻的京城,几乎都是各朝代都城。
因为有了这样的地域优势,因此他们思想等都是跟随着国家的大趋势的。
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成为了普通人跨阶级的不二法门,因此杨家峪村也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点,定下了耕读的传统。
也正因为如此,即使杨家峪村的村民基本是农民,但是却有着非常浓厚的读书氛围。
安国寺游记小学作文

安国寺游记小学作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安国寺游记小学作文安国寺游记小学作文(通用8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定和村定和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城区,隶属山阳区新城街道办事处。
东与新城街道恩村三街搭界、西邻小庄村,南接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仇化庄村,北抵定和街道姜河村,处于焦作市城区中心地带,是焦作市行政、金融、交通、文化、商贸中心,地理区域位置优越。
定和村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分为3个队、1个党支部和1个村民委员会、?个村民小组,全村820余户,近3500口人。
定和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最早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
汉代至明清时期的文物古迹在定和村及周边多有发现。
在村中和村东北发现的金大定十九年石柱、金代司翌买地券清晰刻有“定和(禾)村”名,明确记载了定和村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定和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28年,中共焦作市委在定和村建立了党支部,是焦作地区党组织成立最早的支部之一。
定和村民勤劳朴实、民风醇厚、人杰地灵。
有清代义士张金钊,民国教育家许邦彦,革命人物张方来、郜文思、许剑和近代教育书法家张庭机等历史文化名人。
一、历史文化:定和村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全村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文物古迹10余处。
1、张策、许邦彦德教碑,民国时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定和村南,摩登街西头路北。
德教碑始建于1920年3月,是为了纪念清朝举人和清朝贡生张策、许邦彦,由许邦彦历届众多学生集资修建,文革时期遭到破坏。
1991年,焦作市文物工作队以碑楼的形式,对这两通德教碑了进行了保护,村民俗称“双碑楼”。
图一张策、许邦彦德教碑2、定和民居,明清时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定和村中部,南水北调主干渠北侧绿化带内。
定和民居原为二进院落,整体座北面南,临街房设大门。
一进院落置两厢房,中部为客位房。
二进院落置东西附楼和北主楼。
现一进院落临街房因水北调而拆除。
二进院落仅存东厢楼房,小灰瓦覆顶,硬山结构,前置板门小圆窗。
图二定和民居3、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时期,位于定和村西,90年代建设塔南路时发现,遗址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分布于道路两侧。
出土有灰陶、磨光黑陶、夹砂陶等珍贵文物。
4、汉代至宋金墓葬,90年代在定和村北建设铁路小区和新新家园时共发现4座汉代墓葬和4座唐代墓葬,出土有陶罐、陶瓮、开元通宝”铜钱珍贵文物。
2011年在定和村北建设远大未来城时,发现4座晋代墓葬,出土有牛车、多子格、四系罐、镇墓兽等珍贵文物。
2003年在定和村南建设高尚小区时发现一座北宋墓葬,出土陶棺和力士俑等珍贵文物。
5、定和古瓷窑址,宋金时期,位于定和村中,2008年建设南水北调主干渠时发现有窑址灰坑等,出土有碗、盘、瓶、枕等图三定和古瓷窑址瓷器残片,有白釉、酱釉、白底黑花、白底褐花、三彩等,为宋多时期代表性的装饰技艺。
6、古官道,宋代,位于在定和村南,自东向西从村中穿过(现中海摩登步行街)。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北宋时期“河北西路”的南端西起怀州(沁阳),路经清华镇(博爱)、宁郭邑(宁郭)、修武、新乡,至卫州(汲县)。
2006年,为配合南水北调主干渠建设,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在恩村墓区发现宋图四恩村墓区发现的古官道代“官道”,东西向延伸至定和村古官道,路宽约20米。
“官道”是当时由国家管理的主道路,也是宋代以后豫西北地区、沁河地区、沁河北岸唯一贯穿东西的主要交通干道,印证了定和村南官道是连接京(开封)、洛(洛阳)、晋(山西省)地区的交通枢纽。
6、金代买地券、石柱,金代时期,位于定和村东北和村中。
1987年,在定和村东北马作砖窑烧砖取土时发现的两座金代墓葬中出土一方买地券,买地券刻文:“维南怀州修武孝廉乡定禾村祭主司翌,於村之北买茔一段……大定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2017年在定和村中部建设南水北调主干渠南侧绿化带拆迁时发现两根金代石柱,石柱刻文:“大金大定十九年……定和村重修三教功德主维纳……”。
买地券和石柱均刻文有“定和村”,说明定和村已有900余年以上的历史,对研究焦作宋代文化和定和村史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
图五金代石柱及拓片图六 金代司翌买地券及拓片8、张金钊墓碑文,民国时期,位于定和村东,2010年建设南水北调主干渠时中发现。
碑文记载:“公大定和村人……清同治六年,捻匪张宗愚号小眼王,拥众越境,公率村人避于村北之姜河。
贼至大肆掳掠,公怒甚,与其父存富……等连仆十于人……杀贼,卒以寡不敌众,一家父子祖孙死者七人……轻敌遇害,而村人之得藉以脱逃……“。
碑文记述了张金钊为定和村人,清同治六年(1867年),捻军头领张宗愚率部进入修武县定和村大肆掳掠村民财产。
张金钊等族人奋起杀敌,保护村民生命财产,最后英勇牺牲的历史事件。
碑文对研究焦作清代历史和太平天国后期捻军运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二、红色革命文化定和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文化。
据《焦作市郊区区志》记载:民国15年(1926年)4月5日,中共焦作地方执行委员会派关永福赴广州参加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
18日,派两名代表出席河南省农民协会成立大会。
冬,根据上级注意宣传发动农民的指示,中共焦作地委派遣崔长永、关永福等人,深入农村,在王褚、于村、定和、恩村、龙卧等地建立活动点,发展党员,建立中共党小组,隶属于中共焦作地方执行委员会。
民国17年(1928年)1月,中共定和村支部改组成立,张方来被焦作市委任命为支部书记。
民国20年(1931年),在白色恐怖下,张方来利用在煤矿干工之便,秘密联络,启发工人觉悟,发展党员,组织小型斗争。
民国21年(1932年)8月,张方来、冯金堂在李河煤矿坚持斗争。
李河煤矿工人一月内进行了四次小型罢工。
民国22年(1933年),沁济暴动失败后,各基层党组织与上级失去联系。
5月,中共河南省工委巡视员到焦作巡视,指定张方来等三人组成临时焦作中心县委。
民国23年(1934年)4月,中共焦作特区区委成立,张方来任书记。
10月,中共豫北特委书记李新民(又名李剑森)叛变,焦作党组织被破坏,张方来机智脱险,辗转外地与家乡。
民国24年(1935年),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张方来领导定和村一带群众,进行护秋保粮斗争。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地下党员程明升接受河南省工委指示,恢复和发展党的地下组织,先后与中共党员崔长永、张方来等人及农村一些基层党支部接上关系,并发展了一批党员,开展抗日活动。
民国26年(1937年)10月,中共焦作地方工作委员会成立,张方来任书记。
民国27年(1938年)2月19日,日军侵占焦作,焦作农村沦陷。
3月,中共焦作工委改为修武县委,由焦作迁至修武县黑崖村,书记崔长永,组织部长张方来。
10月,中共修武路南工委成立,张方来先后任书记、副书记。
民国29年(1940年)3月,中共修博县工委建立(1941年4月改为修博矿区工委),张方来先后任宣传委员、宣传部长。
2、抗日解放战争革命烈士:郜和尚,性别,男,出生年月,1901年,籍贯,定和村,牺牲年月,1941年,牺牲地点,焦作,牺牲时职务,工人纠察队队员。
赵世杰,性别,男,出生年月,1927年,籍贯,定和村,牺牲年月,1942年,牺牲地点,山东省东明县,牺牲时职务,战士。
董云汉,性别,男,出生年月,1906年,籍贯,定和村,牺牲年月,1947年2月,牺牲地点,定和村,牺牲时职务,村长。
许乐廉,性别,男,出生年月,1923年,籍贯,定和村,牺牲年月,1947年3月,牺牲地点,焦作,牺牲时职务,区秘书。
姚金明,性别,男,出生年月,1927年,籍贯,定和村,牺牲年月,1947年,牺牲地点,博爱县,牺牲时职务,副连长。
张黑蛋,性别,男,出生年月,1930年,籍贯,定和村,牺牲年月,1947年,牺牲地点,焦作,博爱县,战士。
吕恩华,性别,男,出生年月,1924年,籍贯,定和村,牺牲年月,1948年,牺牲地点,修武县李万,牺牲时职务,班长。
张科来,性别,男,出生年月,1915年,籍贯,定和村,牺牲时职务,排长,1958年11月追认。
三、名人志士1、许邦彦,清朝晚期,定和村人。
宣统年“岁贡生”,初执教于清化镇。
辛亥革命后,历任修武县立第一小学堂长、劝学所所长、《河南通志》采访员、《修武县志》编辑员等。
许邦彦治学谨严,所设课程主要有经、史、集、地理以及名人轶事和武术等,且对教学法又极为重视,并热情支持学生和子孙参加革命。
1938年,日军侵占焦作,许邦彦携带诸孙入山。
在太行山区的张盘沟设帐授课。
当时他年逾八旬,对前来求学者,不分贫富一概收录,甚至连文具书籍费用也由自己支付。
1945年9月8日,焦作第一次解放,12日在焦作市万人祝捷大会上,许邦彦以开明绅士身份被邀,代表市民讲话。
1946年10月,国民党以郑州为中心,在陇海、京汉铁路沿线集结重兵,阴谋继续北犯。
许邦彦通过他在陇海线工作的友人,掩护并资助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情报人员刘雪英、陈国平、熊克常等。
许邦彦矢志教育事业,先后讲学于河阴、荥阳、修武、博爱、焦作等18所书院、书堂。
在长达70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出大批人才,其中名流、学者、专家以及从事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有功者数十人。
著作有《康诰总论》、《齐风总论》、《教家庸言》、《乡谈备用杂字》、《耿介斋小草》(四卷诗文集)等十余部手稿。
2、张方来(1906-1997),乳名铁头,定和村人。
1925年曾参加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1月,与20多名党团员一起夜袭国民党焦作警察局,杀死警察1名,缴枪数支。
后历任中共定和村支部书记、李河煤矿支部书记、焦作特区区委书记。
1932年和1934年6月,曾在李河矿组织4次小型罢工和1次700多人参加、坚持5天的反对监工、把头打骂工人的罢工斗争。
1934年10月,由于豫北特委书记李新民被捕叛变,张遭通缉。
遂化名张茂,隐蔽于附近小窑,在白色恐怖下秘密联络革命同志,继续积极开展活动。
1937年9月,在中福公司任电气工程师的地下党员程明升,根据省工委指示重建焦作党组织。
张与程取得联系,恢复了党的组织关系,并担任中共焦作地方工委书记,领导焦作的抗日救亡运动,同时负责修武、武陟、博爱三县党的工作。
1938年2月焦作沦陷,张方来任道清抗日游击队三大队队长,率队在铁路沿线抗击日军。
1939年4月起历任修武中心县委委员,修(武)博(爱)武(陟)中心县委委员,道清路南工委副书记、书记,修(武)博(爱)工委委员,修(武)博(爱)矿区工委宣传部长,焦作工委委员,焦作市委宣传部长等。
1946年10月国民党占据焦作后,带领游击队活跃在焦作周围,在未牺牲一人情况下,多次出色完成任务。
全国解放后,入天津全国总工会干校学习,1950年任焦作矿区工会副主席,1958年5月任焦作市副市长。
3、郜文思(1901-1941),又名郜和尚,定和村人。
1925年焦作煤矿反帝大罢工爆发后,他加入工人纠察队,手持大刀,昼夜巡逻,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