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短文两篇
人教版七下17课《短文两篇》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七下17课《短文两篇》知识汇总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重点字词】【翻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
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说说笑笑的都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可以弹奏素朴的琴,浏览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理解】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和志趣。
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也具有“名”和“灵”的性质,自然引出本文的主旨句“惟吾德馨”。
接下来作者分别从居室的环境、主人的交往情况及日常生活,鲜明地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生活风貌,足以看出“惟吾德馨”,又足以表明“陋室”不陋。
最后作者又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再次展现“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在更高境界上赞颂了“惟吾德馨”。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重点字词】【翻译】(划线句子为重点句)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东晋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只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1. 原文及注释。
-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 注释:- 逐走:竞跑,赛跑。
-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 河、渭:黄河和渭水。
- 大泽:大湖。
传说其大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 邓林:桃林。
2. 主题思想。
- 这篇短文通过讲述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夸父胸怀大志、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 艺术特色。
- 想象奇特。
夸父能与太阳赛跑,在口渴时能饮尽黄河、渭水甚至想北饮大泽,他的手杖还能化为桃林,这些想象都充满了奇幻色彩。
- 语言简洁。
文章用简短的篇幅就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如“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没有过多的修饰,却生动地塑造了夸父的形象。
4. 重点字词积累。
- 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例如“夸父与日逐走”中的“走”是“跑”的意思。
1. 原文及注释。
-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 注释:- 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2. 主题思想。
- 文章通过讲述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解释了天地日月星辰的运行和江河地势的形成等自然现象,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3. 艺术特色。
- 情节夸张。
共工愤怒之下能将支撑天的柱子撞折,系挂地的绳子撞断,这种情节极度夸张,展现了神话故事的独特魅力。
- 富有想象力。
它用神话的方式解释了天地的倾斜、日月星辰的移动以及江河的流向等自然现象,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与思考。
短文两篇七下课堂笔记
短文两篇七下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有“诗豪”之称。
2. 文体。
-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字词积累。
1. 重点实词。
- 陋:简陋。
-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 苔痕:苔藓的痕迹。
-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 调:调弄。
这里指弹(琴)。
-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 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 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 案牍:官府的公文。
2. 一词多义。
- 之:- 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往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三)句子翻译。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
4.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5.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四)内容理解。
1. 主题思想。
- 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2. 陋室不陋的原因。
- 从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交往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生活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三个方面表明陋室不陋,而这些都是因为主人品德高尚(惟吾德馨)。
《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
《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基础知识1.字音陋室( lòu ) 德馨( Xīn ) 苔痕( tái ) 鸿儒( rú) 案牍( dú)2.一词多义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动词,出名,有名)名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词,名字)香远益清( 远播)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远远地)3.词类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乱)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出枝蔓;长出枝节)香远益深(形容词作动词,远播)惟吾德馨(名词作动词,指居室主人德行美好)4.特殊句式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何陋”是“有”的宾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是”判断动词)5.课文主旨作者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围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表达了作者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6.课文结构二、问题整理1.内容理解《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生活愿望,流露出作者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本文先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
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
陋室因主人“德馨”这是陋室生辉的光点所在。
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接着四句描写陋室特点,(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表明惟吾德馨衬托陋室不陋。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短文两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短文两篇知识点总结
【—初一语文总结】文学常识大放送.《行道树》节选自《张晓风自选集》,作者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
那么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了
初一
语文之短文两篇。
第7课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烟囱cōng 柚yòu子树沉甸diàn甸
霎shà时间剔tī透结实累léi累
点拨:“累”是多音字,要结合语境正确渎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duò) 堕落牙yín龈贪(lán) 婪
(chú) 雏形苦(áo) 熬
3.解释下列词语。
(1)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2) 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
(3) 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4) 低回:留恋。
(5)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6) 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7) 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8) 多姿多彩:本文指生活丰富而充实。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一)作品概述《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文言文。
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
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
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
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
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
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翻译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
一、《陋室铭》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望;水不一定要深,只要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秘。
苔藓覆盖的小屋虽然简陋,但青葱的翠色让人感到生机盎然。
短小的窗户、木制的门扉紧闭着,虽然简朴却别有一番风雅。
闲时弹奏一曲《素琴》,不需要畅快的音乐,清泉在石头上起伏。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里景色美丽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一望见底。
拥有着奇异的山水,实在是世间最好的隐居之处。
它使人的内心感到舒适,而外界也没有尘俗之气。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这有什么不可以称道的呢?”
二、《爱莲说》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
却不受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越久越芬芳幽洁,花朵在太阳下愈发艳丽。
啊!我感叹于莲的洁身自好,喜爱它远远超过喜爱世人所深爱的牡丹。
牡丹是富贵者所喜爱,而莲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喜爱。
唉!我只恨自己没有美好的品质去衬托莲的完美啊!。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
《爱莲说》重点知识一、重要字词1.可爱者【甚】【蕃】甚:很,十分蕃:fán,多2.陶渊明【独】爱菊只3.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4.【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涟:水波妖:过分艳丽5.香远【益】清更加6.【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7.【亵玩】靠近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8.【予】谓菊…… yú,我9.【隐逸】隐居避世10.【噫】叹词,表示感慨11.陶后【鲜】有闻 xiǎn,少12.【宜】乎众矣应当13.焉(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词(2)必有我师【焉】兼词,=于此(在其中)14.之(1)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2)水陆草木【之】花的(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友人惭,下车【引】之代词,代元方(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代知识二、词类活用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三、理解性背诵及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爱的很多。
2.莲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1)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
【译】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2)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语句是:濯清涟而不妖。
【译】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3)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4)象征君子美好姿态气质的语句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3.高度总结莲的气质品格的语句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它)(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4.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品评(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逃避现实,更不像牡丹,以富贵媚人,从俗从众,莲花出于污浊的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君子)的语句是: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全解
《陋室铭》与《爱莲说》全解一、《陋室铭》《陋室铭》是唐朝刘禹锡的一篇著名散文。
文章通过描绘陋室的景象,表达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1.文章背景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
在和州期间,他遭受了知县的刁难,被迫三次搬家,最后住在一间非常简陋的小屋里。
然而,刘禹锡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反而写下了这篇《陋室铭》,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2.文章内容文章开头以山水起兴,引入陋室。
接着,作者描绘了陋室的景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最后,作者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类比,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简陋生活的超然态度。
3.文章主题《陋室铭》以陋室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情操的追求,体现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精神境界。
同时,文章也讽刺了那些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的人。
二、《爱莲说》《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4.文章背景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和文学家。
他一生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
当年著书立说,在著书楼东边开辟一块池塘种莲花,名之曰“爱莲池”。
每当茶余饭后或他独坐堂前时,必爱欣赏池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此自喻高洁清雅的品格。
5.文章内容文章开头以菊花和牡丹作对比,突出了莲花的独特品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通过对莲花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美的独特理解。
接着,作者将菊花比作隐逸者,牡丹比作富贵者,而莲花则比作君子,进一步突出了莲花的高尚品质。
最后,作者感叹:“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第17课《短文两篇》考点详解(原文 译文 考点)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考点详解一、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考点】〔之〕结构助词,译为“的”。
〔可〕动词,译为“值得”。
下文的“可远观”的“可”也是动词,意思是“可以,能够”。
〔者〕代词,指代前面说的“草木”,可以译为“的草木”,也可以采用的字结构,把“可爱者”译为“值得喜爱的”。
〔甚〕表示程度的副词,叫做程度副词,意思是“很,非常”。
〔蕃〕读作fán,意思是“多”,与“繁”是同义词,可以组词“繁多”。
有人把“蕃”理解为“同‘繁’”,这是把“蕃”看作是通假字了。
笔者认为:“蕃”与“繁”读音相同,都可解作“多”,还是应该看作同义词。
【原文】晋陶渊明独爱菊。
【译文】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考点】〔陶渊明〕字元亮,后改名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大诗人。
陶渊明喜爱菊花,在宅边种植菊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表达了与世无争、悠然自得心志。
后来,菊花就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的象征。
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诗写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中“陶家”的“陶”就是指陶渊明。
〔独〕副词,意思是“唯独,只”。
【原文】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考点】〔自〕介词,意思是“从,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来〕动词,表示趋向,即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可以译为:……(以)来,到现在。
这里译为“以来”。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茎。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短文两篇》知识点整理
七(下)17.短文两篇 知识点整理《陋室铭》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被称为“诗豪”,世称刘宾客。
著有《刘禹锡集》。
2.本文体裁是“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与说、表、记并称古代议论性四大文体。
二、词语归类(一)重点词语释义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成为灵异的水 3.斯是陋室。
斯:这。
4.惟吾德馨..。
德馨:品德高尚。
馨,香气。
5.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6.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7.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使……乱。
8.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
9.、何.陋之有? 何:什么。
(二)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2.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
3。
惟吾德馨.。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指(品德)高尚。
4。
苔痕上.阶绿。
上:名词作动词,长上。
5.无丝竹之乱.耳。
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6。
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三)古今异义1.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今义:样子)2.惟吾德馨.。
(古义:德行美好;今义:芳香)3.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渊博;今义:鸿雁,书信) 4.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音乐;今义:丝绸和竹子)5.可以调.素琴。
(古义:弹奏;今义:调解)(四)虚词用法1.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2.是斯是.陋室(判断词,是)当是.时 (这个、那个)三、特殊句式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
(倒装句)四、句子翻译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1)蕃(
)
(2)濯(
)
(3)蔓(
)
(4)益(
)
(5)植(
)
(6)鲜(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取: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 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名之不可(
)
(2)莫能肖也(
)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 释是(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往来无白丁(
)
(4)无案牍之劳形(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
)
(7)宜乎众矣 (
)
(8)亭亭净植 (
)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何陋之有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第17课《短文两篇》知识梳理-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陋室铭》重点内容一、重点注释及课文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无/丝竹之乱...,阅/金经..耳,..,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二、文学常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文辞精炼、有韵,读起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与格言相似。
三、重点问题。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爱莲说》重点内容主备:杨淑哲同备:25届语文组审核:张东华一、重点注释及课文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而不妖.,中通../.外直../而.不染.,濯清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何人二、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三、重点问题。
1. 文章从哪些方面写莲,分别象征了君子的哪些品质?文章着重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方面描绘莲的形象。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的内心豁达大度、通达正直不趋炎附势;美名远扬、清高庄重;“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在文章提到菊和牡丹的写法、用意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陋室铭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
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释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注释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问题归纳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知识点: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知识点:短文两篇【—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对于短文两篇课时的内容总结,希望下面的内容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哦。
短文两篇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盘盂yú2.表述下面加点的词语。
(1)夸父与日逐走逐走:竞跑,赛跑。
(2)见两小儿辩斗辩斗:争辩,争论。
(3)我以日始出时回去人将近以:指出。
回去:距离。
(4)及日中则例如盘盂及:至。
(5)及其日中如探汤汤:热水。
(6)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
3.找到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孰为汝多chan知通智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夸父与太阳二百米,一直迫到太阳落的地方。
指点:重点认知“攻灭”,“进日”等词语。
2.未至,道渴而死。
还没有赶到,就半路渴死了。
3.我以日始出时回去人将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指出太阳刚刚出的时候距人将近,而正午时离人离。
点拨:重点理解“以”“去”“日中”等词语。
4.此不为远者大而近者大乎?这不是离的大而将近的小吗?5.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多智慧呢?初中地理点拨:重点理解“孰”“知”等词语。
三、段背记科学知识目录默写《夸父逐日》一文。
夸父与日攻灭,进日:解渴,欲得尝,饮于河、渭;河、渭严重不足,北尝大泽。
未至,道解渴而死去。
弃其杖,化成邓林。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夸父逐日》就是一篇神话故事(体裁),Lizier《山海经·海外北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夸父逐日》神话,Lizier《山海经》◇词语解释:p190注释2、3、5、61.文章主题:整体表现夸父地英雄气概,充分反映古人积极探索、打败自然的心愿和不屈不挠意志。
2.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两小儿辩日》Lizier《列子·汤反问》(据说作者就是周朝列于御寇)◇词语解释:p191注释3-7;p192注释1-4◇通假字:“言”通在“智”◇文言归纳:《三》p271-272五至八1.救赎:(1)重新认识事物的角度相同,得出结论的结论也就相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篇课文内容是《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言短文。
“陋室”意思就是简陋的屋子。
“铭”是记载的意思,在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即作者给陋室作的铭。
“爱莲”即喜爱莲花。
“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
“爱莲说”就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
二、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此篇需背诵。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主题概述《陋室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本文通过将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与自己独爱莲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
4.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二)一词多义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芬)2.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三)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4.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8.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四)重要虚词1.之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2.而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斯是陋室。
第17课《短文两篇》课文完全解读 素材
第17课《短文两篇》课文完全解读素材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重难点概览学习目标1.了解“铭"和“说”两种文体;结合课下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诵读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重点)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运用托物言志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3.学习古人高尚的情怀、高雅的情趣,做一个坚守自我、洁身自好的人。
预习部分文题解读《陋室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标题简洁明了地交代了写作内容与文体。
《爱莲说》“说"的文体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爱莲说”意思是“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走进作者《陋室铭》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
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爱莲说》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7.句子翻译:先生”。
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
背景了解《陋室铭》陋室由来: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后,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
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
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笔记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笔记
一、文章背景与作者介绍
《陋室铭》和《爱莲说》均是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分别由刘禹锡和周敦颐创作。
《陋室铭》通过描述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志趣;《爱莲说》则以莲花的描绘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二、重点字词解析
1.陋室铭
1.馨:香气,这里比喻品德的高尚。
2.牍:古代写字的木片。
3.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2.爱莲说
1.淤泥:积存的泥沙。
2.濯:洗涤。
3.隐逸:隐居的人。
4.净植:洁净地挺立。
三、文章主旨概括
1.陋室铭
1.作者刘禹锡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展现了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志趣,认
为只要品德高尚,居所并不重要。
2.爱莲说
1.周敦颐赞美莲花的高洁品质,认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表达了自己
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崇尚。
四、写作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描述某一物象来
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借物抒情:作者通过描写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
的内心世界。
3.对比手法:在《爱莲说》中,作者通过对比其他花卉与莲花的不同特点,
突出了莲花的高洁品质。
五、思考题
1.你认为《陋室铭》中的“陋室”真的简陋吗?为什么?
2.《爱莲说》中,作者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价值
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烟囱cōng柚yòu子树沉甸diàn甸霎shà时间剔tī透结实累léi累
点拨:“累”是多音字,要结合语境正确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duò)堕落牙yín龈贪(lán)婪(chú)雏形苦(áo)熬
3.解释下列词语。
(1)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2)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
(3)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4)低回:留恋。
(5)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6)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7)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8)多姿多彩:本文指生活丰富而充实。
4.行道树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在行道树身上,体现了无私奉献(或以苦为乐)的精神。
二、重点句子
1.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三、文学(文体)常识
1.《行道树》节选自《张晓风自选集》,作者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
2.《第一次真好》节选自《无言歌》,作者是台湾女作家周素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