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

《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
《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

尘悲心的博文今天 21:13

《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

《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

老子(约公元前600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

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5、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7、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8、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10、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也就是说,凡事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就处于“位势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顾及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则处于“位势低”境地。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处流,于是众人从之,可谓势在必然。

《老子》的十大经典哲理名言

《老子》的十大经典哲理名言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

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 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 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 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 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 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 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摘要: 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 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 正文: 第一部分:概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于前571年。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

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老子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摘要: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创立了以“道”、“无为”为中心思想的哲学体系。其代表作《老子》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其师道观、自然人性论、教育方法对现在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意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老子教育思想自然无为 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巨大的成就,然而,在辉煌的成就下也存在着种种病态危机的隐忧: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低,教师素质缺失,学校管理的非人性化等等。当各种流行的教育思潮、教育方法纷沓而来充斥现在的教育之时,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走进老子,研究老子,分析老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其教育理念对主体性教育、师生平等和人性的自然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和“无为”是其思想的核心。“道”的本来意思是道路,后被引申为方法、途径。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21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渊兮,似万物之宗”(4章)。老子

所说的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既无形又有形。尽管在老子的描述中,“道”“玄之又玄”、“恍兮惚兮”,但“道”自有其本性。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就是说一切人的行为、天的行为、地的行为以及道的行为都必须遵循“自然”,那么自然就是“道”的本性。老子的教育思想是以“道”为统帅的,他所阐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原则也都是围绕“道”展开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34章)。“道”就是至高无上的自然,自然孕育了万物,同时又是万物的归宿。同时老子从“道”的学说出发,对“无为”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而然的规律,以“无为”达到“有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根据“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教育主张,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 一、老子教育思想的精髓 1、师道观 (1)淡泊名利,“守笃静”。老子主张教育者要恬淡平静,少私寡欲,超然物外,不为私利所惑,不为

狼得特征与狼得十大哲学

狼得特征与狼得十大哲学 沉醉得小猫发布于: 2010-09-11 10:33 狼得特征与狼得十大哲学 1、卧薪尝胆 狼不会为了所谓得尊严在自己弱小得时候去攻击比自己强大得东西 2、众狼一心 狼如果不得不去攻击比自己强大得东西,必群起而攻之 3、自知之明 狼也想当兽王,但狼知道自己就是狼而不就是老虎 4、顺水推舟 狼知道如何用最小得代价去换取最大得回报 5、同进同退 狼虽然通常独自活动,但狼却就是最团结得动物,您不会发现有哪只狼在同伴受伤得时候独自逃走 6、表里如一 狼也很想当一个善良得动物,但狼也知道自己得胃只能消化肉,所以狼唯一能做得就就是干干净净吃掉每次猎物,而某些自以为善良得动物却在酒店饭店里做一些不就是"太善良 "得事 7、知己知彼 狼尊重每一个对手,狼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而不会轻视它,所以狼一生得攻击很少失误 8、狼亦钟情 公狼会在母狼怀孕后,一直保护母狼,直到小狼有独立能力。而不像某些自认为"唯一有感情"得动物,在妻子怀孕后,在外花天酒地。所以狼很不满人把那些不钟情得人称之为狼心狗肺!因为这不公平! 9、授狼以渔 狼会在小狼有独立能力得时候坚决离开它,因为狼知道,如果当不成狼,就只能当羊了。 10、自由可贵 狼不会为了嗟来之食而不顾尊严得向主从摇头晃尾。因为狼知道,决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所以狼有时也会独自哼哼自由歌。 狼得品质--团队精神 正就是一个人对集体得努力奉献,使一个团体运转、一家公司运转、一个社会运转、一种文明——文斯、隆巴迪 1、狼群在积雪中单列行进:在广阔无垠得旷野上,一群狼踏着积雪寻找猎物。她们最常用得一种行进方法就是单列行进,一匹挨着一匹。领头狼消耗体力最大。最为开路先锋它率先冲开一条雪路,以便让后面狼保存体力。领头狼累了,便会让到一边,让紧跟身後得狼接替她得位置,这样她就可以跟到队尾,轻松一下,家精蓄锐,迎接新得挑战。 2、狼群共享幸福、共担责任:在一对首领得带领下,狼群中每一匹狼都要为群起得幸福承担一分责任。如:母头狼产下一窝幼仔后,通常会有一位“叔叔”但当起总保姆得工作。这样母头狼就可以暂时摆脱当她*得责任,与公头狼去进行“蜜月狩猎”。狼群中每一匹狼都不就是关说不干得老板,倒就是有些狼更喜欢做固定得猎手、阿姆或哨兵,不过,每一匹狼都扮演着至关重要得角色。狼群中得每一位成员都承担着对幼仔教导得责任,在与她们玩耍嬉闹时,耐心得训练她们本领。 3、与乌鸦整合资源、默契配合:狼不仅仅与同类密切合作, 还可以与其它种类与睦相处,并整合资源共享利益。如:乌鸦富有动中观察得经验,但她们发现一个受伤或死掉得猎物时,通常会向报信者一样,把狼与其她乌鸦

【作文素材】泰戈尔十大哲理诗句赏析

泰戈尔十大哲理诗句赏析,拿来写作文是极好的 也许你没听说过泰戈尔,但你一定听说过一句名言“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就算你们听过这句,那你也一定听说过一首诗叫做《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而这两者的作者就是鼎鼎大名的印度诗人泰戈尔。 除此以外,泰戈尔的诗句不仅是学生写作文常用的万金油,也是很多老师出作文题的宝库,读几句泰戈尔的诗,无论是装文艺青年,还是为考试作文,都是极好的: 1.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美完。 诗人告谕我们,鹅卵石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水的载歌载舞”不断的抚摩,而不是锤子的几下打击。正如读书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对自身母语的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积淀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的去慧心领悟。 2.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这句诗常被人们誉为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最出彩的一句,意思是:如果你错过了太阳的升起,你不必流泪,毕竟你可以享受整个一天中的太阳,更美的是落日,如果你也错过了落日,你可以看见比太阳美的月亮与群星,当你错过一样东西的时候,千万不要哭泣,因为有更多比这更好更美的东西等着你。也就是说某些美好事物的失去固然令人惋惜,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沉湎于其中而无法自拔,只会令我们错过和失去更多。 3.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这句是泰戈尔最宝贵、最深遂的智慧的乍现。诗人所想表达的,都是一种如何看待世界的方式,当泰戈尔看见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他却告诉自己,我曾经飞过,我已拥抱,所以无悔。经过而无需留下痕迹,伟大无需被铭记,这是一种精神的高度! 4.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现实社会中,总会有人对自己不满而抱怨,总是盲目地追求他人的形式。其实他们只是没有发现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优点而已。或许,当你在羡慕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羡慕你。所以,做自己就好!去发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特点,不要因为盲目地追求别人的形式而失去自己,相信自己! 5.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这句话简短而精练,让人有种再次想去拜读它的欲望,随后引人深思的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到底是什么?泰戈尔的这番话会让你明白: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隐藏,才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每个人都是靠彼此心灵的释怀与沟通相互维系,

《道德经》里的精髓让你一生受用不尽

道家思想起始于上古时期,春秋时,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意为:“无为”,是遵循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而非"强为"。正如生活中必需的水。常温常压下是液态,升温或减压至一定“度”,水则会变成气态,存在于空中。 再遇冷又会恢复液态而成为水。这是水的自然客观规律,也是水的自然“无为”之处。无为是一种高境界,是放下一切执着的境界,并非什么事都不做。刚出生的婴儿还会吃奶,还会啼哭,何况成年人?当你放下一切执着之念,才能做到本心清静,才能真正“有为”。《道德经》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意思是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例如,我们在报纸上看到报道某某廉洁奉公的消息,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政府非常好,相反正是因为太多人没有廉洁奉公,所以出了一个廉洁奉公的人,才要好好地鼓吹一下。老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看到了这个社会弊病的根源了。 《老子》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意思是,人说的话太多,常常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不如将一些话放在心里,保持谦卑恭敬的姿态。少说话,不再增添新的麻烦;好好工作,靠业绩说话;多看书,从别人的人生中

获取力量;最后记得要锻炼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老子》:“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是说: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土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越是低调的人,越是满腹经纶、胸藏锦绣,越是张牙舞爪的人,越是一无所有、腹中空空。低处,是低调、宽善和包容,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至的安静与平和。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孔子。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孔子还提出“中庸之道”。对于“中庸”的概念,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介绍了自己的观点,‘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去做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中庸”的核心是礼乐文化。张博士对发源于齐鲁大地的“中庸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山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从山东走出来的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 此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一直发挥着或隐或显的作用。

道家的思想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长寿。一个国家只有顺应自然和民意,才能国运昌隆。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庄子在《应帝王》中认为只有凭借天地的正道,驾御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者,才是无所待、无所累的至人。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超越生死、物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至人是庄子的理想人格,《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极端发展。顺应自然,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值得传承后世的《老子》十大哲理1014

值得传承后世的《老子》十大哲理 内容提要: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

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思想 前言: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终于看完了《老子》以及《老子注释及评价〉这2本书。我觉得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我觉得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而我想谈谈的就是对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的一些认识吧! 关键词: 无为无为而治道家历史背景自身管理 (1)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历史背景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非常严重了,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五十三章〉这几句话,道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 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骂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但在老子哲学里,"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了一个体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国、利万众的宪政:一旦制订颁布,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化。 (2)对“无为而治“的理解 无为而治作为一个老子的思想体系,千百年被许多人进行理解和一个杰说,可以说千百人读就有千百人的不同想法,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而我读了以后,我觉得我还是比较赞同的一种观点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 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狼的特征与狼的十大哲学

狼的特征与狼的十大哲学 沉醉的小猫发布于: 2010-09-11 10:33 狼的特征与狼的十大哲学 1、卧薪尝胆 狼不会为了所谓的尊严在自己弱小的时候去攻击比自己强大的东西 2、众狼一心 狼如果不得不去攻击比自己强大的东西,必群起而攻之 3、自知之明 狼也想当兽王,但狼知道自己是狼而不是老虎 4、顺水推舟 狼知道如何用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回报 5、同进同退 狼虽然通常独自活动,但狼却是最团结的动物,你不会发现有哪只狼在同伴受伤的时候独自逃走 6、表里如一 狼也很想当一个善良的动物,但狼也知道自己的胃只能消化肉,所以狼唯一能做的就是干干净净吃掉每次猎物,而某些自以为善良的动物却在酒店饭店里做一些不是"太善良"的事 7、知己知彼 狼尊重每一个对手,狼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而不会轻视它,所以狼一生的攻击很少失误 8、狼亦钟情 公狼会在母狼怀孕后,一直保护母狼,直到小狼有独立能力。而不像某些自认为"唯一有感情"的动物,在妻子怀孕后,在外花天酒地。所以狼很不满人把那些不钟情的人称之为狼心狗肺!因为这不公平! 9、授狼以渔 狼会在小狼有独立能力的时候坚决离开它,因为狼知道,如果当不成狼,就只能当羊了。 10、自由可贵 狼不会为了嗟来之食而不顾尊严的向主从摇头晃尾。因为狼知道,决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所以狼有时也会独自哼哼自由歌。 狼的品质--团队精神 正是一个人对集体的努力奉献,使一个团体运转、一家公司运转、一个社会运转、一种文明——文斯 . 隆巴迪 1、狼群在积雪中单列行进:在广阔无垠的旷野上,一群狼踏着积雪寻找猎物。他们最常用的一种行进方法是单列行进,一匹挨着一匹。领头狼消耗体力最大。最为开路先锋它率先冲开一条雪路,以便让后面狼保存体力。领头狼累了,便会让到一边,让紧跟身後的狼接替他的位置,这样他就可以跟到队尾,轻松一下,家精蓄锐,迎接新的挑战。 2、狼群共享幸福、共担责任:在一对首领的带领下,狼群中每一匹狼都要为群起的幸福承担一分责任。如:母头狼产下一窝幼仔后,通常会有一位“叔叔”但当起总保姆的工作。这样母 头狼就可以暂时摆脱当他*的责任,和公头狼去进行“蜜月狩猎”。狼群中每一匹狼都不是关说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 老子是中国乃至是世界上最早的辩证法哲学思想家之一。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许多伟大的人物也从老子的辩证法中吸取精华,应用于社会的建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使得老子的思想超越了时间的限制。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不谋而合,我们从中一一分析。 1、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极 《老子》第二章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正因为有丑,才知道美是美,如果没有丑,就不知道美是美,美丑是相对的。善恶也是这样,所有的事物老师在相比较中间才能确定自己的性质。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事物是在对立中来确定自己的性质的,这正好符合了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

2、事物的发展 老子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这方面他讲了很多,如“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等等。很高的台子是用土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你要走一千米,要一步一步的走。他说天下难事必须从容易的开始,天下大事必须在做好细小事情的基础上完成。有的人说一开始不可能把任何大事情全都做好,那常常是需要积累出来的,经验越多,你做的事情就越大。因为任何伟大的事业,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总是有积累的过程。等积累到一定程度,这个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观也是这样认为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3、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 老子有一句话需要我们注意,他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说道是向相反的方面转化,道的作用是来扶持弱小,因为任何事物都有盛与衰,而且盛极必衰,这就是转化。新生的东西开始比较弱小,而正因为它新生,它才有发展的前途,大家就要扶持它。 4、通过否定达到肯定 老子思想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否定意义的认识。老子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思维模式看,如果说“无为”是

《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

尘悲心的博文今天 21:13 《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 《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 老子(约公元前600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

老子的哲学思想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常与怪异可互相转变,善良与邪恶也能彼此循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唯一著作《道德经》中。老子以道为“核心”,以道为出发点和归宿,集中古代所有文化的精髓及自己观察思考的心得,博引宇宙人间自然的千变万化,凝炼成五千字,分八十一章阐述“道”的神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不贯通,把上古思想汇成深深的海洋,因而构成了老子思想的广博深邃,构成了中华民族一座辉煌的思想丰碑。人是社会的人,又本是自然的人。在昔日有“人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之说,今天开展的人体科学的研究,更加肯定了人的存在和宇宙自然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老子却领先提出了这一法则,能不让人称叹其前识! 何为“道法自然”?何又为“直觉”?先说“道”是什么?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是它们的规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即道所使用或运用的是弱而不是强,是柔而不是刚)。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是混成的,绝对的(独立不改),是“有象、有情、有信”的物,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天下之物生于有,有是“一”,是万物的根子。有生于无,无是宇宙万物滋生的元始因子。有和无的统一就是“道”。 事事物物都有各自发生发展的途经,有各自前进的路;所以说“夫道若大路然”。大、逝、远、反,是道周行的历程。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自然生生不息的内在因素。沿此历程循环往复,不可穷极,所以物质是不灭的。万物的历程是这样,人因物行事,又岂能改变那历程而不这样?只要掌握古已有之的道,来统率现有的种种事物,也就认识了自然的规律,认识了“反者道之动”的道理。法自然《广雅-释诂》:“然,成也。”“ 道法自然”,即道法自成。道取法自己生成的样子,取法天然自然。凡事顺其自然,认其自生自成,听其自然而然。“万物作焉而不为始”,顺着客观存在的规律行事,便是“处无为之事”。这因物而为,即是法自然。如果违法自然规律来处事,则是逆天行事。逆天者亡,正是没有取法自然。

世界十大著名哲理童话概要

关注的国学内容: 基:弟子规 佛:心经、金刚经、坛经、阿弥陀经 道:道德经、庄子、易经 儒:论语、大学、孟子、中庸、诗经、礼记、 兵:孙子兵法 医:黄帝内经、茶经、 杂:古琴、毛笔、太极、围棋、茶道、 希望能和关注孩子国学学习的家长交流,我的QQ405866835 世界十大著名哲理童话 《青鸟》 《小王子》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白雪公主》 《灰姑娘》 《水孩子》 《木偶奇遇记》 《彼得·潘》 《海的女儿》 《阿里巴巴 《彼得潘》、《小王子》、《青鸟》、《白鲸》、《白猫》、《辛巴达》、《木 马奇谋》、《汤姆`索亚历险记》、《柳林风声》、《金银岛》。 一共是这10个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世界十大著名哲理童话之一,魔幻、荒诞小说的先驱之作!一本适合孩子自己阅读的魔幻故事!100多年过去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依然魅力四射。它的魅力来源于它对常识深刻而又精确的把握,犹如我们钟情于传统美德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一样。 作者简介: 刘易斯·卡罗尔,英国柴郡人,是一个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但使他成名的却是《爱丽丝漫游奇境》一书。 100年前,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三个喜欢故事的小姑娘,他们缠着一个年轻的叔叔,要他讲故事。他边想边说,结果编出一部奇妙的《爱丽丝漫游奇境》。那

位年轻的叔叔名收卡罗尔,三个爱听故事的小姑娘是利德尔三姐妹,其中10岁的爱丽丝最惹人喜爱,卡罗尔就把她的名字编到故事里去了。信口开河讲出的一个希奇古怪的故事却让姑娘们听得出神入迷,非常开心。她们不满足于此,要求卡罗尔把故事写下来。于是就有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这本书…… 内容提要: 魔幻、荒诞小说的先驱之作!一本适合孩子自己阅读的魔幻故事。当今风靡全球的魔幻小说《魔戒》和《哈里·波特》的作者都称该书对自己的创作影响重大。因此,《大英百科全书》曾作出这样的评价:“通过这一作品,作者把‘魔幻、荒诞小说的艺术’推向了顶峰。” 爱丽丝靠着姐姐坐在河岸边无所事事,开始觉得很不耐烦……突然有一只粉红眼睛的白兔,巾着她身边跑过去了。看到一只粉红眼睛的兔子,并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甚至于听到兔子自言自语地说:“哦,天哪,哦,天哪,我要迟到了。”爱丽丝也没有感到有什么离奇的…… 但是,那只兔子竟然从背心口袋里掏出一块表,还看了看,然后又匆匆跑了……她忍不住好奇,紧跟着兔子穿过一片田野,刚好赶上看见兔子窜进了灌木丛下的一个大洞里。 不管三七二十一爱丽丝也紧跟着跳了进去,想都没想她再怎么出来…… 木偶奇遇记 《匹诺曹》又称《木偶奇遇记》(The Adventures of Pinocchio),是18世纪意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Carlo Collodi)留给世人的经典童话故 事。 《木偶奇遇记》出版于1883年,这本书出版后不久,就被译成了80多种文字,仅仅在意大利一个国家,《木偶奇遇记》就有200多个不同的版本。这个童话故事的主角是老木偶匠盖比特(Geppetto)亲手所雕刻的一个小木偶,他的名字就叫做匹诺曹。在魔法为匹诺曹注入了神奇的生命力之后,匹诺曹便一心渴望成为一个活生生的男孩。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匹诺曹找到善良的蓝仙女。蓝仙女答应了他的要求,但却有一个附加条件:匹诺曹必须学会诚实、勇敢、不自私自利。而且同时作为惩罚,每当匹诺曹说谎时,他的鼻子便会不断地变长。的确,诚实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以下是精心的老子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析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老子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他的政治哲学非常有远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深刻反思。 一、“道”论体系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道”,其一切主张皆是围绕着“道”展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道与德既然密不可分,那么自然和政治也应该密不可分。老子认为既然自然界拥有自己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拥有着自己的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自然而然的运行下去。只有人们认识并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并遵守它,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安居乐业,才能得到顺其自然的发展,这就是

老子说的“言人事必本之于道”,可见“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1、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贯穿《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开篇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言说的道不是“常道”,能给出的名不是“常名”,不可道之道是永恒的、不变的道,可道之道是暂时的、可变的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本体,是万物的宗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万物的实现根基,道归根到底是浑然完整的“一”,无名无形,道是宇宙人生的总法则、总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进而指出,人以地为根据,地以天为根据,天以道为根据,道的法则是自然,即“道”是根据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而运动的。 2、道的存在状态是自然 老子认为道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状态。老子用“法自然”来规定“道”,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应该遵从自然的法则。但是天地是没有思想的,没有意志和情感,听任万物自然生长与消亡,圣人可以体天地无心之道,不刻意表现仁爱,也不以个人意志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然而然的生老病死。天地没有意志,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

道家思想的精髓

第一律道法自然律 新一章(老子原著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释:「有物混成」道,它在混沌时已存在了。「寂」静、悄。「寥」空、无。「不殆」永恒。「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指道的永恒的、往复的运动。这一运动独立于宇宙一切事物和意识之外而不改其本性,它似日、月一样周行不止。「道」客观总规律。 新译:有那样一种存在,它混沌时已成。它先天地而生;它空荡荡地,然而独立永恒,它静悄悄地,然而周行不已,它是天下万物之母。 我不知用什么名字称呼才合适,姑且勉强取名为“道”;由于“道”有普遍性,我又勉强称之为“大”;可是“大”又是要变的,它要流逝,它要远离,于是就为小了,然后又重新返回。所以说,我称“道”为“大”,用词是很勉强的,因为“道”要通过这种变来保持它的“大”。 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是伟大的,作为万物之灵之王的人也是伟大的。它们构成了一座四层高台,台顶那一层就是人。人遵从地,地遵从天,天遵从道,而道遵从自然。 简评:老子在本章中,描述了“道”这一客观总规律,指出它是天下万物之母,是自然界最为本质的东西。

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表明人、地、天(实际上是指整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服从“道”这一客观总规律,然而老子又指出“道法自然”,说明这一规律是对自然界一切现象的总结,从而为老子的整个哲学体系奠定了朴素唯物论的基石。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和“道法自然”两者亦组成新一轮的往复运动。是对立统一运动在新形式下的再现。 本章是老子哲学的核心理论部分,这里既有朴素唯物论又有朴素辩证法,因此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把老子的朴素唯物论按老子原话取名为“道法自然”律。“道法自然”律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第一律,是老子的“道”这一客观总规律中的第一律。 [[学习笔记: 关键词是“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先明确“人、地、天、道”概念。老子在开篇提出“道”之后,紧接着就是“有、无”二态,然后就提到了“天、地、人”三才。一个法字,“法”是师法,效法,依据于。“法”使“人、地、天”与“道”及“自然”之间的关系表明了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层次从属关系。人(物质)从属于地(空间),而(局部)空间必须由天(时间)来定位,天(时间)不受任何因素影响,只由道决定其定位尺度。道则法于自然,整个没有上帝与天神的事情。这使人们相信,老子是唯物主义。其实,老子只唯“自然”。既不唯物也不唯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近百年才有的哲学分支。中国古人是反对“唯”的。凡“唯”皆偏,“不如守中”。老子是守中的。

人生十鉴,人生哲理十大感言

人生十鉴,人生哲理十大感言 关于人生哲理感悟的感言句子,人生十鉴。大喜易失言;大怒易失礼;大惊易失态;大哀易失颜;大乐易失察。一起来看人生的十大感悟语录。 人生十鉴,人生哲理十大感言 1、大喜易失言 言多必失,特别是在高兴的时候,其实那时的心态是善而良性的,因为希望倾诉,所以不吐不快;因为希望分享,所以广而告之。但是,心可以亢奋,话仍要沉稳。因为,说出去的话,再也不能收回。 2、大怒易失礼 这一条比较常见,一旦怒从心头起,恐怕下一步很多都会诉诸肢体动作,遑论礼节。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从源头解决:制怒! 3、大惊易失态 如同曹刘论天下英雄刘备惊掉了筷子一样,大德刘备尚且如此,常人

要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很难。如何面对大惊而不失态?我的理解就是让心时刻保持安住。 4、大哀易失颜 这里的颜,我想不光是指颜容、仪态,更多的是指精神状态。也就是说,面对种种哀伤甚至哀痛,在宣泄过心底的苦与恸之后,需要节制,需要顺变,需要向前,别让颓废从此左右自己。 5、大乐易失察 跟大喜易失言有近似之处。在高兴的时候,往往觉得一切都是可心的、悦目的,而就在此时,分辨的功能往往会被削弱,思考的逻辑往往会被淡化。于是,失察也就乘虚而入了。 6、大惧易失节 恐惧或诱惑(诱惑与恐惧往往是一体的)之下,意志不坚的人会失去原则与底线。此时,真正的猛士会抬头、直面,真正的勇士会坚定、坚持。 7、大思易失爱

想法不要瞻前顾后,思虑不要过于繁复,全心付出,爱就爱了。 8、大醉易失德 所谓大醉易失德,无非反映在言语与行为,大醉之时,其言往往会多妄语、绮语,其行往往会多出格、差池。自己觉得是一时之为甚至完全不记得,但不排除别人会暗记于心,并以此来做出判断。所以,小酒怡情是最好的,大酒不光伤身,更易失德。但有种情况我觉得不在此列,就是酒后知己的真心,因为那只限于对话的双方,对他人是无害的。 9、大话易失信 不轻诺,诺必果,一言九鼎,言出即行。拍胸脯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心量与能量。 10、大欲易失命 这跟老话讲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点近似,为什么失命?因为把“欲”视为了生命的根本与全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欲”从来是求而不得的,只有靠善信的发心与不问收获

道家老子的哲学思想

道家老子的哲学思想 国际儒学院让我开讲座,不过我讲的是道家,但是没关系,儒家道家和法家当时共生,所以讲哪家其实也都跟儒家连在一起。 道家老子其实对儒家是有影响的,但是这个看法不一样,史记记载孔子在33、34岁的时候到河南去见过老子。据说老子当时70多岁了,孔子对老子说了些什么,史记里没有记载,但是老子批评了孔子,史记里孔子的传记里说,老子说:你尽关注前人的肉体和骨头,而这些都已经朽了,肉体和骨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这些物质的东西不可能是永恒的,老子希望孔子多注意前人的言论,言论是表达思想的,言论是无形的,实际上老子批评孔子你只注意有形的东西,不注意无形的东西,言论所表达的东西是无形的,而无形的东西恰恰是永恒的东西。在孔子回去的路上,孔子的学生就问孔子,你对老子什么印象?孔子说:老子是野兽?不是;他是一只鸟?也不是;他是一条鱼?也不是。他既不是陆地上奔跑的野兽,也不是天空中飞的鸟,也不是水中的鱼,那他是什么呢?他是条龙,龙是什么?龙什么都是,龙什么都不是。孔子接着说,野兽我能够挖个陷阱把它给抓住,鸟我能用箭把它射下来,鱼我能用钩子把它鈎上来,可是老子我没地方抓他,因为他是无形的。根据这段资料,可以看出老子对儒家是有影响的。什么影响呢?无形。我想孔子此前可能只注重有形的文化。儒家其实注重文化,儒家用文化来治国安邦,但是从前只注重有形的文化,大概这次受到老子的影响,后来儒家对文化的注重开始从有形走向无形。关于儒家注重无形的文化,我上次给大家开的讲座已经讲过了。 实际上儒家跟道家是分不开的。有人说老子是孔子的老师,何以这么说?根据司马迁史记里的记载,应该说是有根据的。所以我们在研究儒家的时候,一定要研究道家,当然也要研究儒家的对立面法家。 在讲老子的思想的时候,我先简单的说一下老子其人,再简单的说两句老子的道德经。首先老子其人,老子到底是谁其实现在说不清楚。别说我们说不清楚,就是两千多年前,大史学家司马迁也说不出来了。我估计他离老子也就是三、四百年,我们现在已经几千年了,司马迁那时候都说不清楚了。但是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他有一种使命感,他觉得他有责任把一些能搜集到的重要文化信息,都应该传递给后人。所以他还是尽量搜集老子的信息。他在老子的列传里列举了三个人,这三个人都是根据当时的传说记载下来的,大概是司马迁在当时许许多多关于老子的传说中选择了三个比较可信的,并按照他认为的重要顺序一一记载下来。第一个,李耳,字聃,楚国人,苦县厉乡,(也有人念濑乡)。有人说是现在的安徽亳州市涡阳,有人说是河南周口市鹿邑县。结果安徽河南死争,双方都到北京来自找学者,和找政治靠山。河南发动河南籍的学者为河南说话,安徽发动安徽籍的学者为安徽说话。双方都还到海外去拉赞助,双方都在争夺旅游资源嘛。这是司马迁列举的第一个人。也有人说李耳并不是这两个字,李耳是他的小名狸儿的谐音,狸儿即小老虎。就像我们过去在农村,什么阿牛、小凤、小燕子。也有人说他姓老,名聃。有没有姓老的啊?在春秋时代还真有姓老的家族。有人说他姓聃,春秋时代姓聃的家族也有。叫老聃,就像我们现在叫老王、老张。是否如此今天说不清楚了。 第二个司马迁列举的是什么人呢?据说楚国有一个隐者,人称老莱子。这个人也不是做官的,就是民间的一个知识分子,特别有学问,特别有见解,那时候读书人少,有见解的人呢不多,所以出现这样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十里八乡我估计都传遍了。所以有很多传说,但是司马迁没有对他进行过多的记载,就是说楚国有一个人叫做老莱子,很有学问很有见解,这就是第二个人老莱子,他到底是哪儿人呢,司马迁没有记载。司马迁列举的第三个人物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