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制剂篇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制剂篇

因为这几个数量界限都与5或5的倍数有关,所以被称为“Rule of Five”。
“五律”是最为简单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评估原则,因为它所揭示的分子结构特征实际上是和分子通透性和渗透性密切相关的。
PH还与药物的稳定性有关。PH-稳定性关系是药物降解反应速度常数对pH值作图。如果药物在酸碱作用下发生分解,那么药物在胃肠道中可能也会发生分解,影响药物的吸收。
2、粒径
粒径的减小可显著增加药物分子的有效表面积。因为溶解发生在药物的表面,表面积越大,溶解速率越快。粒子的几何形状同样影响表面积。对于水溶性低的药物,粒径的大小和分布及其重要,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度。
不同晶型能改变药物的溶解性,各个形态的稳定性
影响药物的物理结构和稳定性
影响药物的吸收
与辅料或者辅料中的微量元素左右,影响稳定性
由于胃肠道pH变化较大,药物可能存在降解等
影响药物的被动扩散
影响药物的被动扩散
上表总结了药物分子的理化性质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下文重点阐述几个理化性质
1、PKa与pH
药物分子进入人体后,在不同的pH下溶解度不同。不同程度的离子化的程度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离子化程度取决于药物本身的pKa和溶液的pH。碱性药物更容易在酸性条件中溶解,形成可溶性盐,进入小肠中由于pH的升高,有可能溶解性降低或析出。相反酸吸性药物在小肠pH较高的情况下易溶解。溶解度-pH关系可以粗略的估计药物在胃肠道溶解的完全程度。加入酸性或者碱性辅料有助于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但是对于通过载体介质转运吸收的药物来说,电荷的影响更为复杂。
药物吸收影响因素综述

药物吸收影响因素综述药物吸收是指口服、皮肤贴敷、注射等途径下药物进入体内后被吸收到血液循环中的过程。
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因此了解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对临床医师和药师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综述影响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
1.药物特性药物本身的化学特性会影响其吸收情况。
例如,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会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溶解和吸收。
药物的脂溶性也会影响药物在细胞膜上的通过能力。
另外,药物的分子大小、电荷,以及与其他物质的结合状态(如蛋白结合)也会对药物吸收产生影响。
2.给药途径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会受给药途径的影响。
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但药物在胃肠道内需经过溶解和吸收过程。
其他途径如皮肤贴敷、注射、鼻腔吸入等,可以避开胃肠道的影响,从而实现药物的快速吸收。
3.药物形式药物的制剂形式如片剂、胶囊、缓释剂等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药物的制剂形式不同,其药物释放速度和吸收速度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缓释剂可以使药物缓慢而持续地释放,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
4.胃肠道因素胃肠道因素包括胃液酸度、胃肠蠕动、胃肠道通透性等。
胃液酸度可以影响弱碱性和弱酸性药物的吸收,弱碱性药物在低酸度条件下吸收较好,而弱酸性药物在高酸度条件下吸收较好。
胃肠道的蠕动性会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内的停留时间,进而影响吸收速度。
胃肠道通透性则决定了药物通过胃肠道壁吸收到血液循环的程度。
5.肠道微生物肠道微生物是肠道内的一种微生物群落,对于一些药物的吸收具有重要影响。
肠道微生物可以分解一些药物,并影响其吸收和代谢。
例如,肠道内的一些细菌可以分解胆固醇类药物,从而影响其吸收。
6.个体差异个体之间的差异也是影响药物吸收的重要因素,这些差异包括性别、年龄、遗传因素、疾病状态等。
例如,儿童和老年人的胃酸分泌较弱,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
另外,一些基因多态性可以影响药物代谢酶的活性,进而影响药物吸收、分布和排泄。
综上所述,药物吸收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药物特性、给药途径、药物形式、胃肠道因素、肠道微生物和个体差异等。
剂型及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细胞间 细胞内
真皮 毛细血管吸收
6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1. 生理因素 ▪ 皮肤的渗透性:角质层的厚度与附属器密度 ▪ 皮肤的水合作用 ▪ 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 ▪ 皮肤条件:皮肤性疾病
2. 剂型因素 ▪ 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剂量(日剂量小于10~15mg)、脂溶性与
解离度、分子大小(<600) ▪ 给药系统的性质:药物释放、介质、pH ▪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影响:表面活性剂、DMSO、氮酮类化合物、
3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1. 生理因素:局部血流状态----按摩/热敷/运动 2. 药物的理化因素:分子大小、油水分配系数、难溶性药物溶
解度、与体液中大分子蛋白质的结合。 3. 剂型因素: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液 (1)溶液剂:析出沉淀、渗透压、粘度、络合物等 (2)混悬型:溶出限速、助悬剂、表面活性剂 (3)乳剂型:静脉注射微米级→被动靶向,肌注→淋巴转运 (4)微粒型:缓释、长效
有机溶剂类等 ▪ 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
7
17.3 黏膜给药的药物吸收
一、口腔给药
(一)结构与生理
优点:
1. 渗透性:介于皮肤与小肠之间
▪ 避开肝脏的首过作用;
角质化:牙龈、硬腭
▪ 避开胃肠道的降解作用;
未角质化:颊粘膜、舌下粘膜
▪ 给药方便;
2. 吸收途径:口腔粘膜→ CAP→颈内静脉 →心脏
▪
起效迅速;
11
三、肺部给药
(一)呼吸器官结构与生理
吸收特征:肺泡表面积巨大, 100 m2;
毛细血管丰富;肺泡壁为单层上皮细 胞,即药物转运距离短。肺泡上存在 肺泡孔,大分子药物可通过,呼吸道 粘膜中酶量比较少,还可避免肝脏受 过效应。
药剂学知识点归纳: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药剂学知识点归纳: 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药剂学虽然是基础学科, 但是很多学员都觉得药剂学知识点特别多, 不好复习。
今天就带着大家总结归纳一下药剂学各章节的重点内容, 以便大家更好地记忆。
一、药物疗效的概念药物制剂的疗效, 可用下式表示:e=f(a, s, c)式中:e为制剂的疗效, a为药物本身的药理活性, s为用药者对药物的感受性, c为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
说明, e与a、s、c三者都有关系。
二、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1.生物体生理因素对药效的影响(1)胃肠道不同区域的粘膜表面积大小不同, 吸收药物速度也不同, 小肠粘膜面积最大, 达70m2, 最易吸收药物。
不同区域的ph 值不同, 也影响药物的吸收, 能使药物保持分子状态的ph值, 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胃空速率愈快, 药物愈易吸收;空腹时胃空速率比饱腹要快, 如饱腹服用四环素, 其血药浓度比空腹时服用的要低50%~80%。
(2)药物服用者性别、年龄、个体差异、饮食结构等生理条件不同,服同一种药物而疗效也不一样。
2.剂型因素对药效的影响(1)剂型决定着给药途径和方法, 直接影响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 必然影响药效。
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一般按下列顺序由快到慢: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药剂口服固体药剂皮肤给药。
(2)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吸收不决定于其在胃肠道的总浓度, 而是取决于可吸收的, 即非解离的药物浓度, 也就是取决于药物的pka值与吸收部位的ph值。
同时, 药物脂溶性愈大则愈易吸收;溶解速率愈大愈吸收得快。
对难溶性固体药物而言, 其粉末愈细, 粒径愈小, 比表面积愈大, 溶解速度愈快, 药物吸收速度也愈快, 吸收量愈多, 药效就愈好。
(3)赋形剂。
制备药剂时, 往往要用某些赋形剂, 他们不仅影响到生产工艺及制剂的外观性质, 如:硬度、粘度、光泽、颜色、味道等方面, 而且会改变制剂的溶出速率、生物利用度, 从而影响制剂的疗效。
药剂学试题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影响因素分析

药剂学试题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影响因素分析药剂学试题: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影响因素分析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是药物在人体内作用的关键过程。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机制对于合理使用药物、制定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用药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的影响。
一、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1. 药物性质:药物的性质直接影响其吸收速度和程度。
例如,疏水性药物更容易通过细胞膜逆浸透进入细胞内,而亲水性药物则需要通过细胞通道或转运蛋白进入细胞。
2. 药物剂型:不同剂型的药物吸收特性存在差异。
例如,口服制剂需要经过胃肠道吸收,而注射剂则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此外,缓释剂型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时间,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给药部位:不同部位的给药会导致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的不同。
例如,口服给药需要经过胃肠道吸收,而皮肤贴剂则通过皮肤吸收。
4. 血流供应:药物通过吸收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因此吸收过程受到血流供应的影响。
丰富的血流供应可以提高吸收速度和程度。
二、药物分布的影响因素1. 药物蛋白结合:药物在血液中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只有游离态的药物才能发挥药效,因此蛋白结合率越高,药效越低。
2. 组织亲和性:药物会选择性地分布到一些特定的组织中,根据药物的性质不同,选择的组织也不同。
例如,脂溶性药物更容易进入脂肪组织,而亲水性药物则主要分布在水溶液组织中。
3. 组织血流:药物的分布受到组织血流的影响,丰富的血流供应可以促进药物在组织中的扩散和分布。
三、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1. 代谢酶活性: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的代谢酶进行代谢。
个体的代谢酶活性差异较大,因此导致个体间的药物代谢速率不同。
2. 遗传因素:个体的遗传差异也会影响药物的代谢效率。
一些特定的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酶的活性相关,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速率和效果。
3.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与其他药物或物质的相互作用会影响代谢酶的活性。
药物制剂在肠道吸收中的影响因素研究

药物制剂在肠道吸收中的影响因素研究一、引言肠道是人体吸收药物的关键器官之一,药物在胃肠道内吸收的程度和速度会直接影响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深入研究药物制剂在肠道吸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于优化药物的疗效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状分析1. 肠道吸收机制肠道吸收是指药物从胃肠道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肠道吸收过程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物理性质、药物分子结构、肠道环境等。
药物在肠道内可以通过被动扩散、主动转运、被动转运等途径被吸收。
不同途径的吸收机制对药物的吸收速度和效率有着明显的影响。
2. 药物制剂的设计药物制剂的设计是影响肠道吸收的关键环节。
制剂的剂型、给药途径、溶解度、颗粒大小等因素都会对药物在肠道的吸收产生影响。
例如,溶解度较低的药物在肠道内吸收速度较慢;颗粒大小合适的药物更容易通过肠道屏障被吸收。
3. 肠道环境因素肠道环境的特性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例如,肠道中的pH值、肠道内壁的粘附性以及胃酸等因素都会对药物的吸收造成一定的影响。
肠道菌群的变化也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吸收。
三、存在问题1. 肠道吸收动力学的研究不足目前对于药物在肠道吸收过程中动力学的研究还相对不足,对于药物的吸收速度、吸收动力学参数、影响因素等方面了解还不够全面。
这限制了我们对药物在肠道吸收过程中机制的深入理解。
2. 制剂设计不合理一些制剂在设计上存在不合理之处,如药物颗粒过大或过小,剂型不适合肠道吸收等。
这导致药物在肠道吸收过程中不稳定,影响药物的吸收效果。
3. 肠道环境的异质性肠道环境因人而异,不同个体的肠道环境各异,这会影响药物在肠道的溶解、吸收和代谢等过程。
针对不同个体的肠道环境特点,制定相应的药物给药方案仍有待深入研究。
四、对策建议1. 加强肠道吸收动力学的研究应加强对肠道吸收动力学的研究,包括药物吸收速度、吸收动力学参数以及吸收机制等方面。
通过建立合适的模型和方法,深入探究药物在肠道吸收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
2. 优化制剂设计根据药物的性质、目标给药方式和肠道环境特点,优化药物制剂的设计,如调控药物的颗粒大小、剂型选择等。
第五章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第五章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体内药物的吸收取决以下三方面: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特性;药物的吸收部位的构造和生理功能。
它们在制剂生产和生物药剂学评价中非常重要(第六章)。
本章重点讲述的是药物在体内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的影响。
药物在吸收过程中的生理和病理因素,对药物的选择以及避免可能的药物与药物、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1.细胞膜的性质在药物吸收过程中,药物分子必须从吸收部位穿过一层或更多的细胞膜进入体循环。
药物从吸收部位进入体循环的透过能力与药物的分子结构和细胞膜的物理和生化性质有关。
药物必须透过细胞膜才能从吸收部位进入细胞。
胞内转运吸收是药物穿过细胞膜的一种方式。
一些极性分子不能穿过细胞膜,但是能透过细胞间隙,这种透过方式被称为胞间转运吸收。
图5-1描述了这两种方式的不同之处。
有些药物可能是通过一种或多种的混合方式被吸收的。
细胞膜是细胞的一种重要结构,它把包围整个细胞(血浆原生质膜),并且起到细胞和组织间液的边界作用。
此外,细胞膜包裹绝大多数的细胞内器官(例如,线粒体)。
从功能上来说,细胞膜是对分子的透过是一种选择性的屏障。
细胞膜是半透膜,水、一些小分子和脂溶性分子能透过,但如蛋白质和结合了蛋白质的药物这些带大量电荷的分子和大分子量的物质是不能够透过。
图5-1 小肠上皮细胞转运载体。
长方形和椭圆形分别代表主动转运和促进转运载体。
主动转运载体的同向箭头表示物质的同向转运力。
胞内转运吸收;胞间转运;小肠上皮细胞;刷状膜侧;基膜侧;钠/氨基酸;氨基酸;钠离子,氯离子/β氨基酸;氢离子/寡肽;钠离子/D葡萄糖;D果糖;氢离子/乳酸;碳酸根离子;一元羧酸;钠离子/磷酸;钠离子/胆汁;氢离子/硝酸;碳酸氢根/硝酸;氢氧根离子/叶酸;胆碱;糖蛋白;钠泵;己糖;钾泵。
药物的跨膜转运受到细胞膜的组成与结构的影响。
细胞膜一般是很薄,大约70~100埃。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散布的糖和双层蛋白质所组成。
人们提出了膜结构的一些假说。
简述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具体包括哪些

简述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具体包括
哪些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分子大小、脂溶性高低、溶解度和解离度等均可影响吸收。
一般认为:药物脂溶性越高,越易被吸收;小分子水溶性药物易吸收,水和脂肪均不溶的药物,则难吸收。
解离度高的药物口服很难吸收。
2、药物的剂型。
口服给药时,溶液剂较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吸收快,因为后者需有崩解和溶解的过程。
皮下或肌肉注射时,水溶夜吸收迅速,混悬济或油脂剂由于在注射部位的滞留而吸收较慢,故显较慢,作用时间久。
3、吸收环境。
口服给药时,胃的排空功能、肠蠕动的快慢、pH 值、肠内容物的多少和性质均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如胃排空迟缓、肠蠕动过快或肠内容物多等均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皮下或肌肉注射,药液沿结缔组织或肌纤维扩散,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其吸收速度与局部血液流量和药物制剂有关。
由于肌肉组织血管丰富、血液供应充足,故肌肉注射较皮下注射吸收快。
休克时周围循环衰竭,皮下或肌肉注射吸收速度减慢,需静脉给药方能即刻显效。
静脉注射时无吸收过程。
1。
药学专业知识: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

药学专业知识: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以及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具体介绍如下:(一)药物的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1.药物的解离度和脂溶性的影响(1)胃肠道生物膜只允许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透过而被吸收,故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好坏,仅与药物的非解型浓度有关,并与其浓度成正比。
(2)弱酸、弱碱在胃肠液中非离子型的浓度取决于药物的pKa与吸收部位的pH值。
(3)油水分配系数大(药物脂溶性好)有利于吸收,但过大反而不利,所以油水分配系数应适度。
2.药物的溶出速度溶出速度理论依据是Noyes-Whitney的扩散理论dc/dt=KSCs药物的溶出速度与药物的表面积(S)、药物的溶解度(Cs)和溶出速率常数(K)成正比。
(1)粒子大小对药物溶出度的影响难溶或溶解缓慢的药物粒径是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根据溶出速度理论(Noyes-Whitney的扩散理论),粒径越小,溶出速率越大,越有利于吸收,因此可采用微粉化。
(2)多晶型:有机药物的多晶型极为普遍,多晶型中有稳定型、亚稳定型和不稳定型。
其中稳定型熵值最小,熔点最高,化学稳定性最好,溶解度最小,溶出速度慢,吸收较差。
不稳定型则相反,但易转化为稳定型。
亚稳定型介于二者之间,为有效晶型。
引起晶型转变的外界条件:干热、融熔、粉碎、结晶条件及混悬在水中的转型。
(3)无定形:无定形药物溶解不需要克服晶格能,所以溶解速度比结晶形快。
(4)溶剂化物: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水合物(5)成盐:其溶出速率增大。
3.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某些药物由于胃肠道的PH、消化道中的细菌以及消化道内皮细胞产生的酶的作用,往往会降解或失活而不能口服给药,只能采用注射或其他途径。
如硝酸甘油只能舌下给药;苄青霉素注射给药;红霉素制成难溶性的盐。
(二)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静脉注射药物,不存在吸收过程,发挥药效快,可认为被机体百分之百利用;口服制剂,吸收后必须通过肝脏,有首过作用;肌肉及皮下注射液,药效慢于静脉注射,但比口服给药起效快,吸收量多;气雾剂可避免首过作用,吸收速度和吸收量一般高于口服制剂;栓剂、舌下片、鼻腔给药剂型等经黏膜给药的制剂,也可饶过肝脏首过效应。
影响固体制剂口服吸收的因素及其检测方法

影响固体制剂口服吸收的因素及其检测方法固体制剂是指在口服给药过程中以固体形式投入人体的药物制剂。
固体制剂的口服吸收能力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和药物的治疗效果。
为了确保固体制剂的药物通过口服途径被有效吸收,需要考虑影响固体制剂口服吸收的因素以及可用的检测方法。
影响固体制剂口服吸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自身因素:其中包括药物的溶解度、溶出度、晶型、物理状态等。
药物溶解度是药物在生物体中溶解的能力,它直接影响药物的可溶性和吸收速度。
药物的溶出度表示在给定时间和条件下药物从制剂中溶出的量和速率。
药物的晶型和物理状态也会影响其溶解度和溶出度进而影响吸收。
2. 制剂因素:包括固体制剂的制备方法、配方、组分、压缩力度等。
不同的制备方法和配方对固体制剂的溶解度和溶出度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组分和压缩力度会导致固体制剂的物理形态和溶出度的变化,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3. 生物体因素:包括肠胃pH值、胃酸、胃肠蠕动、肠道酶和转运蛋白等。
口服给药发生在胃肠道中,它们的特殊环境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度。
胃酸、胃肠蠕动以及胃肠道中的酶和转运蛋白也会对固体制剂的溶解度、吸收速度和吸收率产生影响。
为了评估固体制剂口服吸收情况,我们需要采用适当的检测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固体制剂口服吸收检测方法:1. 体外溶出试验:通过模拟人体胃肠道环境,测定固体制剂中药物的溶出度。
这种方法可以评估固体制剂溶出速率的变化,从而判断其吸收速度。
2. 体内动力学研究:使用动物模型或健康志愿者进行实验,通过测量血药浓度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来评估固体制剂的吸收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对吸收速度和吸收率的直接定量评估。
3. 细胞渗透法:通过使用人体肠道上皮细胞模型,可以研究药物在肠道上皮细胞中的渗透性能。
这种方法可以评估药物在消化道中的渗透速率和渗透性。
4. 血药浓度测定法:通过采集血样,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或质谱法等技术,测定血中药物的浓度变化,从而间接评估固体制剂的吸收情况。
药学知识点归纳: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2)

药学知识点归纳: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2)药学虽然是基础学科,但是很多学员都觉得药学知识点特别多,不好复习。
今天就带着大家总结归纳一下药学知识点-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以便大家更好地记忆。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3.循环系统转运胃肠道吸收的药物门静脉,进入肝脏继而进入体循环。
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
药物在消化道向淋巴系统转运,也是药物吸收途径之一,但通常淋巴系统转运几乎可忽略。
一些油脂或结构与脂肪类似的药物及大分子药物,较易淋巴液进入全身循环。
经淋巴系统吸收的药物不经肝脏,不受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
食物中的脂肪能加速淋巴液流动,使药物经淋巴系统的转运量增加。
淋巴系统转运对大分子药物及在肝脏中易代谢的药物的吸收有较大意义。
4.食物食物可以使药物的吸收减少或吸收速度减慢,也可以二者均有之。
食物可以使某些药物的吸收增多,也可以没有影响。
食物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①食物要消耗胃肠内水分,使胃肠道内的体液减少,固体制剂的崩解、药物的溶出变慢;②食物的存在增加胃肠道内容物的黏度,妨碍药物向胃肠道壁的扩散,使药物吸收变慢;③延长胃排空时间;④食物(特别是脂肪)促进胆汁分泌,能增加一些难溶性药物的吸收量;⑤食物改变胃肠道pH,影响弱酸弱碱性药物吸收;⑥食物与药物产生物理或化学相互作用,影响吸收。
食物影响胃排空,能提高一些主动转运及有部位特异性转运药物的吸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5.胃肠道代谢作用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小肠中含有胰腺分泌的各种脂肪酶、淀粉酶和蛋白酶。
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消化食物,也可降解多肽与蛋白类药物,使它们口服无效。
6.疾病因素疾病可造成生理功能紊乱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此外,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也存在如胃酸分泌改变、甲状腺功能变化等,从而影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

5.胶囊剂
• 硬胶囊剂的吸收比片剂稍佳或相同; 例:盐酸四环素溶出速度、保泰松血药浓度
达峰时间 • 湿润剂能促进胃肠液渗透入疏水性药物粉
末中。
5.胶囊剂
• 润滑剂对药物溶出的影响。 例:利福平胶囊中加硬脂酸镁 • 胶壳对药物吸收影响不大; • 胶囊的保存时间和条件也会影响药物的释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
• 剂型不同,药物用药部位及吸收途径不同; • 剂型不同,药物的作用目的不同; • 剂型不同,会影响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速度; • 剂型不同,疗效不同,其毒副作用程度也不同。
(吲哚美辛)
• 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六、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
(一)剂型影响 1.溶液型制剂
溶液型药物是以分子或离子状态 分散在介质中。
1.溶液型制剂
影响溶液中药物吸收的因素有: • 络合物的形成 • 溶液的粘度和渗透压 *增加水溶液的粘度可以延缓药物的扩散,药
物的吸收也会减慢; 例:安乃近水溶液和糖浆剂给家兔口服。
2.乳 剂
• O/W乳剂可使油的表面积增加而加速吸 收;
• 乳剂中的乳化剂,具有改善胃肠粘膜性 能,促进药物吸收。
6. 片剂
包衣片剂: • 糖衣片:衣层的溶解 • 薄膜衣片:衣层的厚度 • 肠溶衣片:衣料的性质
(二)赋形剂的影响
• 增强主药的均匀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常添加 不同的赋形剂。
增粘剂-PEG400
络合物-碘化钾
吸附剂-活性炭
粘合剂-淀粉浆
稀释剂-乳糖、微晶纤维素
崩解剂-不同比例的淀粉
润滑剂-硬脂酸镁和滑石粉
• 乳剂中的油脂可以促进胆汁分泌,有助 于药物的进一步溶解和吸收。
药物吸收过程与影响因素

本文将对口服药物吸收的物理过程和影响因素作简单介绍,以期大家对药物吸收有宏观的认识,辅助于理解后续推出的相应的评价方法、构建胃肠道模型整体评价化合物的吸收特性。
口服药物的吸收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涉及诸多因素,如:药物溶出速率、溶解度、渗透性、和胃肠道生理条件等,下文将逐一详细介绍。
口服药物的吸收过程口服药物经食道或灌胃到达胃肠道,经历溶出释放溶解于胃肠液中,部分药物通过被动扩散、载体蛋白介导的主动转运以及旁路途径等跨膜转运方式进入肠上皮细胞;部分未跨过肠上皮细胞顶侧膜的药物随着粪便排除体外。
随后,进入肠上皮细胞的部分药物,依靠肠上皮细胞与血液中的浓度差,跨过肠上皮细胞底侧膜进入肝门静脉,而后经肝脏进入全身系统循环;部分药物可能会在肠上皮细胞顶侧外排转运体(如:P-gp BCRP等)的作用下被转运至肠腔内。
影响因素溶出速率制剂的溶出速率直接在源头影响了药物的释放速度,速释制剂更多反映的为化合物自身的吸收特征,而缓控释制剂对于化合物的吸收部位、速率有很显著的影响,在化合物酸不稳定、峰浓度过高、需要延缓作用时间、靶向释放等情况下,会选择调整制剂的释放条件和速率来达到目标。
多采用体外模拟介质的溶出度试验进行测定。
溶解度药物在经过崩解释放后需要溶解于生理介质中才能被有效的吸收入血。
当药物溶解度较差时,其表观吸收速率受限制,药物随着肠蠕动后移逐渐达到非吸收部位,在有限的时间内药物的吸收总量会显著下降。
多采用水、不同pH值缓冲液、模拟生理介质(FaSSGF FaSSIF FeSSIF)等介质评价化合物的溶解度。
渗透性渗透性体现的是化合物跨过肠上皮细胞膜的能力,良好的渗透性可以显著地提高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同时需要避免化合物入血时即需要较差的渗透性。
跨膜转运方式主要包括被动扩散、主动转运、旁路途径、外排转运。
常用平行人工膜渗透模型(PAMPA)来评价化合物的被动扩散的跨膜能力,采用Caco-2(人源结肠癌细胞)综合评价化合物的渗透性,若发现化合物存在显著的外排现象时,再采用高表达某个外排转运体的细胞模型(如:高表达P-gp的MDCK-MDR1细胞)进行试验。
剂型及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2.溶出度参数
三种不同片剂(A、B、C)和糖衣片D的累积溶出百分率示意图
2.溶出度参数 • (1)单指数模型
kt lg( y y ) lg y 2.303
y:为t时间的t
)
用k值大小来衡量溶出快慢,k越大,溶出越快。
常用相关系数r来衡量该模型的适合程度。
除另有规定外,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出介质900ml(使药物保持较好的漏槽 状态),注入每个操作容器内,加温使介质温度保持在37℃±0.5℃,调整至规 定转速并使其稳定。取供试品6个(片)分别投入6个转篮(容器)内,将转篮降入 容器中,立即开始记时。除另有规定外,至45分钟时,在规定取样时间吸取溶 液适量,立即经不大于0.8um微孔滤膜滤过,从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内完成,取 滤液,依照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个供试品的溶出量。
收和呈现药效的情况、药物之间及药物与赋形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溶出
1、溶出度的测定 溶出度(dissolution)是指在规定溶出介质中,药物从片剂 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测定方法 溶出度测定有转篮法、桨法、循环法及崩解仪法等。 2005年版中国 药典二部附录规定溶出度测定法第一法(转篮法)、第二、三法(桨法)。
2.溶出度参数
• 评价两制剂相似性的标准是:
-如果f1 落在0~15之间,或 f2 值在50~100之间,且Rt和Tt在任何时间点溶出度的平均 误差不超过15%,则表明两种制剂的溶出度相似或相同。 -此外,进行溶出试验及数据处理时还应满足以下条件: ①每条溶出曲线至少采用12个剂量单位(如片剂12片,胶囊12粒)进行测定; ②除0时外,第1个时间点的变异系数不得过20%,从第2个时间点至最后1个时间点溶 出结果的变异系数应小于10%,方可采用溶出度的均值; ③两个产品(如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变更前后、两种压力等)应在同样的条件下进 行试验(如需采用相同的仪器,尽可能在同一天进行 ),两条曲线的时间点设置应当一致, 至少应有3个点(如对于速释制剂,可选择15、30、45、60min,对于缓释制剂,可选择1、 2、3、5和8h); ④保证药物溶出90%以上或达到溶出平台; ⑤计算f2值时只能有一个时间点药物溶出达到85%以上。 如果制剂15min内药物溶出达到85%以上,则不必进行溶出曲线比较。
吸收过程中影响口服固体制剂药物吸收的因素

吸收过程中影响口服固体制剂药物吸收的因素口服固体制剂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经过口腔、食道、胃肠道等消化道部位后,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口服固体制剂药物的吸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剂型特点、生理环境以及个体差异等。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影响口服固体制剂药物吸收的因素:1. 药物溶解度:药物在胃肠道中的溶解度是影响药物吸收的关键因素。
只有溶解度足够高的药物才能被胃肠道吸收。
一些药物的溶解度受pH值的影响,例如,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难以溶解,而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溶解度较差。
2. 药物溶解速度:药物的溶解速度也会影响其吸收。
如果药物溶解速度较慢,则会延缓其吸收速度。
因此,对于一些溶解速度较慢的药物,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晶型、制备药物微粒或利用特殊的药物载体来提高其溶解速度。
3. 肠道通透性:口服固体制剂药物的吸收还取决于肠道的通透性。
肠道通透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肠道壁的解剖结构、肠道蠕动速度、肠道黏膜生物膜等。
一些药物可以通过增加肠道通透性来提高其吸收速度,例如,脂质体包裹的药物可以通过增加肠道上皮细胞间隙的通透性来促进吸收。
4. 药品与食物的相互作用:食物对口服固体制剂药物吸收有时会产生显著影响。
一些药物需要在空腹时服用,以避免与食物中的成分相互作用,减少药物吸收的干扰。
而另一些药物则需要与食物一起服用,以促进其吸收或减少胃肠道刺激的发生。
5. 肠道排空时间:药物在胃肠道中停留的时间也会影响其吸收速度。
药物吸收通常在胃肠道的上部进行,而胃肠道的排空时间会影响药物停留时间。
胃肠道排空速度受食物摄入状况、胃肠道蠕动功能等因素的影响。
6. 肠道细菌群:肠道细菌群的活动还可能影响口服固体制剂药物的吸收。
一些药物可以通过与肠道细菌互作,例如,被肠道细菌代谢或附着,从而影响其吸收速度。
总之,口服固体制剂药物吸收的过程是一个复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
了解这些因素可以帮助合理选择药物的给药途径和调整用药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口服固体制剂的吸收影响因素

口服固体制剂的吸收影响因素口服固体制剂,是指通过口腔进入消化系统,经过胃肠道吸收药物的制剂形式。
其吸收程度的影响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药物本身的特性、胃肠道的生理条件以及给药方式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药物本身的特性1. 物化性质:药物的溶解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吸收。
溶解度越高,药物在胃肠道中的溶解速度越快,从而提高了吸收的速度和程度。
2. 血药浓度:血药浓度与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密切相关。
当药物在胃肠道中溶解速度快,药物分子经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其血药浓度会更高,从而增加了药物的吸收。
3. 药物分子大小:药物分子的大小也会影响其吸收。
较小的分子能更容易通过胃肠道的细孔进入血液,因此吸收更容易。
4.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还受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如药物的半衰期、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药物排泄率等的影响。
二、胃肠道的生理条件1. pH值:胃肠道中不同部位的pH值不同,药物的吸收受到胃肠道的pH影响较大。
大部分药物在胃酸的作用下会发生解离,药物解离程度与pH有关。
例如,弱酸类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程度较低,而在碱性环境中解离程度较高。
2. 胃肠道蠕动:胃肠道的蠕动会影响吸收速度。
蠕动速度越慢,药物在胃肠道的停留时间越长,吸收时间也会相应延长。
3. 肠黏膜屏障:肠黏膜屏障由肠道上皮细胞和肠道黏膜腺体所组成,其结构和功能对药物的吸收起重要作用。
制约肠道的黏膜屏障较强的药物吸收较少。
三、给药方式1. 剂型:不同口服固体制剂剂型对吸收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片剂在胃肠道中的溶解速度较慢,因此被吸收相对较慢,而胶囊剂在胃肠道中的溶解速度较快,吸收较快。
2. 饭前或饭后:用餐状态也会对药物的吸收产生影响。
一些药物在空腹时可以更快被吸收,而一些药物在饭后服用可以减少胃肠道对药物的刺激,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
3. 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某些药物与食物中的成分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吸收。
固体制剂口服吸收影响因素分析

固体制剂口服吸收影响因素分析固体制剂口服吸收是一种常见的药物给药路线,它涉及到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的问题。
固体制剂口服吸收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药物特性、胃肠道因素和患者个体差异等。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详细分析固体制剂口服吸收的影响因素。
首先,药物特性是影响固体制剂口服吸收的关键因素之一。
物理特性方面,药物的溶解度和颗粒大小对吸收有一定的影响。
在胃肠道中,药物需先溶解,然后通过溶解的药物来进行吸收。
因此,如果药物的溶解度较低,会导致吸收速度缓慢,从而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此外,过大或过小的颗粒大小也会影响吸收。
颗粒过大会增加胃肠道屏障,减慢药物通过的速度,而颗粒过小则容易被胃酸破坏,从而降低吸收。
化学结构方面,药物的溶解度、脂水分配系数、药物稳定性和药物结晶形态等也会对吸收产生影响。
溶解度较高的药物更容易被吸收,而脂水分配系数高的药物会更容易通过生物膜。
药物稳定性是指在胃肠道中是否易于降解,如果药物稳定性差,会导致生物利用度下降。
药物的结晶形态也会影响吸收,例如晶型转变可改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从而影响吸收。
其次,胃肠道因素也是影响固体制剂口服吸收的重要因素之一。
胃肠道pH值的变化会影响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
胃酸会降低药物溶解度,从而影响吸收,而肠液的碱性条件则有助于药物的吸收。
食物摄入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有些药物需空腹服用,以免被食物影响吸收,而有些药物需要与食物一起服用以提高溶解度和稳定性。
胃肠道的传输速度也会影响吸收,如果胃肠道通透速度过快,药物可能无法充分吸收。
最后,个体差异也会对固体制剂口服吸收产生影响。
个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和疾病等因素。
年龄对吸收有一定的影响,婴儿和老年人的胃肠道功能可能较差,导致吸收不佳。
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方面,可能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差异。
遗传因素也会影响药物吸收,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吸收能力可能存在差异。
疾病状态也会影响药物吸收,例如胃肠道疾病会导致吸收能力降低。
影响固体制剂口服吸收的因素研究

影响固体制剂口服吸收的因素研究口服给药是最常见、最方便的药物给药途径之一,固体制剂是其中最常用的口服给药形式。
然而,固体制剂的口服吸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固体制剂口服吸收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并对其中的关键因素进行探讨。
一、药物性质与制剂特征1. 药物性质药物的溶解度、离子化程度、分子量、脂溶性和溶剂化能力等特性会影响药物在胃液和肠液中的溶解速度和程度,进而影响药物的口服吸收。
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越高,吸收速度越快。
药物的脂溶性和分子量较低的情况下,通常吸收更好。
2. 制剂特征制剂的制备工艺和配方对药物的口服吸收有重要影响。
制剂中添加的助溶剂、溶剂、胶凝剂、表面活性剂等辅助成分会影响药物的溶解速率、可溶性和排空时间,从而影响药物的口服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
二、生物因素1. 胃酸和胃液胃酸和胃液的存在会改变药物的溶解速度和药物与溶液之间的化学平衡,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胃液的酸度可以促进一些药物的解离,增加口服吸收。
2. 肠道pH值肠道pH值会影响药物在肠道内的解离过程,从而影响药物的溶解速度和吸收率。
药物在不同的肠段中显示出不同的最佳pH值。
3. 肠蠕动肠蠕动速度对于固体制剂口服吸收的药物影响很大。
肠蠕动速度较快会减少固体制剂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从而降低药物吸收的效率。
4. 肠道酶肠道酶对某些药物进行降解,可能导致药物在肠道内的消解而不能被有效吸收,并减轻药物的吸收。
三、胃肠道解剖和生理特点1. 肠道长度和曲率肠道的长度较长时,可提供更多的吸收表面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肠道曲率和弯曲程度会影响药物的滞留时间和吸收率。
2. 血供胃肠道的血流情况直接影响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速度。
血流速度较慢时,药物吸收速度较低。
3. 肠壁屏障肠壁屏障对药物吸收起到重要作用。
肠道上皮细胞的外膜形成了药物的吸收障碍,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四、个体因素1. 年龄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吸收药物的能力有所不同。
例如婴儿和老年人的胃酸分泌能力较弱,可能影响药物的口服吸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剂篇
药物的整个吸收由一系列不同的速度过程组成。
对于柜体口服速释剂型,速度过程包括:1、药物崩解和溶出,2、药物在生理环境下的溶剂,3、跨膜吸收进入人体循环。
在药物的崩解、溶解和吸收过程中,药物到达循环系统的额速度是由该系列中最慢的一步决定的,最慢的一步被称为限速步骤。
为输送具有期望的生物利用度的活性药物,在药品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包括:1、药物的剂型;2、药品中辅料的特性;3、药物分子的理化性质;4、药物的给药途径。
本文重点介绍药物分子的理化性质和辅料的特性。
一、药物分子的理化性质
1、PKa与pH
药物分子进入人体后,在不同的pH下溶解度不同。
不同程度的离子化的程度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
离子化程度取决于药物本身的pKa和溶液的pH。
碱性药物更容易在酸性条件中溶解,形成可溶性盐,进入小肠中由于pH的升高,有可能溶解性降低或析出。
相反酸吸性药物在小肠pH较高的情况下易溶解。
溶解度-pH关系可以粗略的估计药物在胃肠道溶解的完全程度。
加入酸性或者碱性辅料有助于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PH还与药物的稳定性有关。
PH-稳定性关系是药物降解反应速度常数对pH值作图。
如果药物在酸碱作用下发生分解,那么药物在胃肠道中可能也会发生分解,影响药物的吸收。
2、粒径
粒径的减小可显著增加药物分子的有效表面积。
因为溶解发生在药物的表面,表面积越大,溶解速率越快。
粒子的几何形状同样影响表面积。
对于水溶性低的药物,粒径的大小和分布及其重要,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度。
3、晶型
不同的晶型溶解度、密度、硬度和可压缩性可能不同,因此会影响生物利用度等。
一般情况下,具有最低自由能的晶型是最稳定的形态。
但药物以不定形体存在时,一般会比刚性结构存在的晶型溶解快。
一些多形体是亚稳定,一定时间后可转变成稳态。
晶型的改变会在药品的生产中引起问题如裂片或妨碍压片。
4、亲酯性
药物分子必须具有合适的亲酯性才能穿过肠上皮细胞在内的大多数细胞膜的酯质分子层,因此亲酯性药物分子具有良好的吸收。
对于弱酸或者弱碱性药物,还碧玺考虑药物主要呈非解离型和解离性的pH范围。
基于pH-非配理论,中性分子可以通过被动扩散痛经跨过细胞膜,更易扩散,因此更易被吸收。
虽然亲酯性分子更易于吸收,不不意味着亲酯性越强,吸收越好,药物分子在跨肠上皮细胞膜吸收时,首先要进入顶端细胞膜,然后穿过细胞质再从基地外侧膜出来。
如果一个化合物亲酯性很强,可能与顶端膜的结合力太高无法进入水溶性细胞区域,也就无法从基地外侧膜释放出来,在进入水溶性黏膜固有层。
根据利宾斯基五规则,药物油水分配系数应为正数lgPC=5,有研究表明,lgpc=3时最佳。
6、分子大小
分子大小对药物在胃肠道的被动扩散有显著影响。
对于大份子来说,浓度差产生的势能不足以破坏双分子层结构,导致大分子不能插到细胞膜中,然后穿过细胞被吸收。
根据利宾斯基五规则,相对分子量应小于500.研究表明,只有极少数的大分子药物的吸收恩能够大于20%。
7、电荷
电荷对被动扩散有影响。
如果是通过被动扩散吸收,药物不带电荷比点电荷的渗透性更高。
但是对于通过载体介质转运吸收的药物来说,电荷的影响更为复杂。
二:药物中辅料的性质
某些辅料可提高药物的可压性、稳定性,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控制吸收部位的药物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辅料可通过改变药物的溶解介质或与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溶解动力学。
有些辅料如助溶剂,可增加药物介质的黏度,减少药物从混悬剂中溶解的速率。
片剂中的润滑剂如硬脂酸镁,大量使用能有疏水并减少药片溶解的左右。
有些包衣材料如虫胶在老化过程中交联,降低溶解速率。
而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不同会对溶出有不同的影响。
有些辅料会能有效改变药物周围介质的pH。
阿司匹林,弱酸性药物,与重碳酸钠制剂时,在碱性溶液中形成可溶性盐,使药物迅速溶解。
备注:↑表示增加,↓表示减少,---表示没有作用。
三: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发生药理作用的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
在设计剂型时,生产者必须考虑;1、给药途径;2、剂量大小;3、给药部位的解剖与生理学特征;3、给药部位的理化性质,如pH值、渗透压以及生理液体的存在;5、药物与剂型与给药部位的相互作用,包括根据药物对给药部位的改变。
以上是我对《应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14章和《固体口服制剂的研发-药学理论与实践》的总结。
请各位同仁指正,欢迎交流。
本人QQ号:33455635.
作者:郭巧灵。
2007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多年从事药物研发分析工作。
目前就职于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附件:
Lipinski’s Rule of Five(利宾斯基五律定性规则):
1997年Lipinski对药物索引库50427个化合物以及USAN中收集的7894个药物的溶解度和细胞通透性,总结出的一个粗略的定性法则,分析结构表明,如果一个药物分析具有好的吸收和穿透特性,应符合下面的规则:
①氢键给体(连接在N和O上的请原子数)数目小于5;②氢键受体(N和O的数目)数目小于10;③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④脂水分配系数小于5。
因为这几个数量界限都与5或5的倍数有关,所以被称为“Rule of Five”。
“五律”是最为简单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评估原则,因为它所揭示的分子结构特征实际上是和分子通透性和渗透性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