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

合集下载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诸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诸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诸导语: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的简称成人,是我国成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毕业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属于国民教育系列教育,已经列入国家招生计划。

下面我们来看看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诸“诸”(一)合音词1."之于"的合音(即取"之"的声母、"于"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

"于"古音同"乎")。

"之"为指示代词,"于"为介词,所以此时"诸"只出现在句中:"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指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则与后面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前面的动宾结构关涉到对象、处所、地点、内容等。

例如:(1)用与舍属诸人。

(《答李翊书》)(2)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答李翊书》)(3)更譬诸操舟……(《论毅力》)(4)公伐诸鄢。

(《郑伯克段于鄢》)2."之乎"的合音。

"之"为指示代词,"乎"为语气词,此时"诸"只出现在句末:"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乎"用来结束句子。

例如:(1)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

子罕》)(2)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

梁惠王下》)(二)约数词此时"诸"作定语,表示某一范围的全体,或全体中的每一个体,可译为"各位"、"众"等。

例如: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

(《冯谖客孟尝君》)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

(《李将军列传》)。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九(于)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九(于)
(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郑伯克段于鄢》)
(4)文倦于是,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冯谖 客孟尝君》)
2.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地点、时间等。可译为”在”、”从”、”至”、”到” 等。
例如: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前赤壁赋》)
(4)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书》)――取于 人:被他人学习效仿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于: 可译为”到”、”至”.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 孙支于晋。(《谏逐客书》)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五代史伶官传序》)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郑伯克段于鄢》)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将军列传》)
4.用于被动句中的动词或结构之后,引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意 义。
例如: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 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
例如: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许远)与(张)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张中丞传后叙》)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书》)――胜于人: 超过他人。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九(于)
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
1.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事物、内容等,可译为”对”、”向”、”到”等, 有时也可不译。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

专升本常用文言虚词一、12个常用文言虚词:之:a) 代词,表指代作用,可以指代人、事、物,译为“他(她、它)”,“他的”,……做宾语 [例] 爱共叔段,欲立之。

姜氏欲之b) 代词,表指示作用,作定语,译为“这”,“这个”……[例] 之二虫又何知(《庄子》)c) 代词,衬足音节,无意义,不翻译[例]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左传》)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d) 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e)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f)助词,指明语序倒装,不翻译[例] 姜氏何厌之有其是之谓乎我之谓也(《秋水》)g)动词,译为“到”、“往”[例]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李将军列传》)其:a) 代词,表指代作用,译为“他”,“他的”……[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b) 代词,表指示作用,译为“那”,“那个”……[例]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c) 语气词,表估计、推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例]王室其将卑乎(《国语》)d) 语气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例]其敢忘君主之大赐?(《左传》)e) 语气词,表祈使、命令语气,译为“就”,“要”,“一定”……[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者: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与一般代词不同的是,“者”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附着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后,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以指代一定的人、事、物,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中心语等。

可以与“者”组合的词类较多,意义或作用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与名词组合:主要可分两类:复指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引出谓语。

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这个人”、“……的情况”等。

例如: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李将军列传》)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

(《马伶传》)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六(焉)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六(焉)
例如: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 也。(《论毅力》)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如:
(1)君何患焉?(《郑伯克段于鄢》)
(2)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报刘一丈书》)
(3)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等。
例如:
(1)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论毅力》)――尝焉:试着做这件 事。
(2)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怜焉:爱护百姓。
(三)疑问代词
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之前表示疑问,可译为”哪里”、”怎幺”等。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六(焉)
(一)兼词
兼有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此)”的意思,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后, 介绍关涉到的人、事、物、处所等。
例如:
(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2)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
(二)指示代词
例如: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2)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
(3)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四)语气词
作为语气词,”焉”可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不同的语气。
表陈述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

2020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虚词解释:以(最新)

2020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虚词解释:以(最新)

(一)介词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

分别说明如下:表示凭借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

例如:(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陈情表》)(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

(《五代史伶官传序》)(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

例如:(1)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於国也》)(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於国也》)(3)皆以用战为名。

(《李将军列传》)(4)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论毅力》)(5)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

(《马伶传》)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

例如: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李将军列传》)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李将军列传》)表示原因原因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因此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和发展,可译为"因"、"因为"、"由于"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为"凭着"、"凭借".例如:(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冯谖客孟尝君》)(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陈情表》)(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陈情表》)(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虚词解析:以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虚词解析:以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虚词解析:以(一)介词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个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

分别说明如下:表示凭借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

例如:(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陈情表》)(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

(《五代史伶官传序》)(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

例如:(1)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於国也》)(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於国也》)(3)皆以用战为名。

(《李将军列传》)(4)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论毅力》)(5)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

(《马伶传》)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

例如: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李将军列传》)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李将军列传》)表示原因原因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所以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和发展,可译为"因"、"因为"、"因为"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为"凭着"、"凭借".例如:(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冯谖客孟尝君》)(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陈情表》)(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陈情表》)(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及考点解析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及考点解析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及考点解析在专升本的语文考试中,文言文虚词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掌握好文言文虚词,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准确答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梳理一下专升本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知识点以及相关考点。

一、“而”“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较为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意思是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大钳子,“六跪”与“二螯”是并列的。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说的是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像“故舍汝而旅食京师”,就是先舍弃了你,接着到京城谋生。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即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即可。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跂而望”表示“踮起脚跟远望”,“跂”是“望”的方式。

在考试中,关于“而”字的考点常常会出现在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中,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判断“而”字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二、“何”“何”字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为什么”“哪里”等。

比如“大王来何操”,就是问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2、用作疑问副词,可译为“怎么”“多么”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里的“何其”就是“多么”的意思。

在考题中,可能会给出一个含有“何”字的句子,让考生解释“何”的含义和用法,或者将几个含有“何”字的句子放在一起,让考生进行比较和辨析。

三、“乎”“乎”的用法包括:1、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像“壮士,能复饮乎”,意思是壮士,你还能再喝酒吗?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 其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 其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其导语: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的简称成人,是我国成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毕业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属于国民教育系列教育,已经列入国家招生方案。

下面我们来看看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其可指代人、事、物等。

与"之"不同的是,上古汉语中"其"时常隐含构造助词"之"的意思,与后续词语组成名词性构造,因此通常只用作定语。

魏晋以后,"其"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也可用作主语。

例如:(1)河内凶,那么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

(《寡人之於国也》前一"其"指河内,可译为"那里的";后一"其"指河东,可译为"河东的")(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假设而叹曰。

(《庄子。

秋水》其:指代河伯,可译为"他的")(3)其后用兵,那么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五代史伶官传序》其:指代前事,可译为"此"、"这".)(4)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张中丞传后叙》其:指代当地百姓,充当主谓构造中的主语。

)(5)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

(《马伶传》其:指代马伶,可译为"他",充当句中主语。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古汉语中"其"的指代对象可以灵活多样,作为指示代词,可用作特指、远指、近指;指代人物时,不仅可指代第三人称,也可指代第一、第二人称,这都需要根据上下文确定。

例如:(1)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报刘一丈书》其:此为作者自指,可译为"我")(2)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答李翊书》其:指李生,这里可译为"你")作为语气词,"其"通常置于句首或句中,可表示多种语气。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在专升本语文的文言文学习中,虚词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读懂古人的思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为大家归纳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虚词。

“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

作助词时,它可以有“的”的意思,比如“小大之狱”;也可以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还可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如“何陋之有”;作代词时,它能指代人、事、物等,如“肉食者谋之”中的“之”代指这件事。

“而”也是常出现的虚词。

表并列关系,“敏而好学”,“敏”和“好学”是并列的;表承接关系,“温故而知新”,有先后承接之意;表转折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出现了转折;表修饰关系,“吾尝跂而望矣”,“跂”是“望”的方式。

“以”常见的用法有:作介词,表示凭借、用、因为等,像“何以战”“以刀劈狼首”“不以物喜”;作连词,表目的,“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为了记住这件事;表结果,“以伤先帝之明”,导致了损害先帝圣明的结果。

“于”作介词用得较多,可表示在、到、从、对于等。

“战于长勺”是在长勺作战;“达于汉阴”是到汉阴;“青出于蓝”是从蓝中出来;“万钟于我何加焉”是对于我。

“其”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恐前后受其敌”代指狼;也可以作语气副词,表揣测、反问、期望等语气,“其真无马邪”表反问,难道真的没有马吗?“焉”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疑问代词,“且焉置土石”;作句末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者”作助词,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情况”等,“肉食者谋之”“二者不可得兼”;用在句中,起提顿作用,“马之千里者”。

“乎”作语气助词,表疑问,“不亦乐乎”;表感叹,“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作介词,相当于“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所”常与“为”组成“为……所……”的结构,表示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作名词,“衣食所安”。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 则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 则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那么导语: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的简称成人,是我国成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毕业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属于国民教育系列教育,已经列入国家招生方案。

下面我们来看看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那么
可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不同的逻辑关系。

主要有:
表示顺承接继关系,可酌情译为"就"、"于是"、"那么"等。

例如:
(1)既来之,那么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
(2)王如知此,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於国也》
(3)假设弗与,那么请除之,无生民心。

(《郑伯克段于鄢》)
(4)抵暮,那么前所受赠金者出。

(《报刘一丈书》)
(1)人死,那么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於国也》
(2)今取人那么不然。

(《谏逐客书》)
(3)臣欲奉诏奔驰,那么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那么告诉不许。

(《陈情表》)
(4)我那么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此岸终不可达也。

(《论毅力》)
(5)他植者那么不然。

(《种树郭橐驼传》)
(1)美那么美矣,抑臣亦有惧矣。

(《国语。

晋语九》)
(2)善那么善矣,未可以战也。

(《国语。

吴语》)
(3)巧那么巧矣,未尽善也。

(《傅子。

附录》)。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解析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解析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解析文言文虚词是专升本语文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对于许多考生来说,虚词的理解和运用往往是一大难点。

下面,我们就来系统地解析一下专升本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谈谈“之”字。

“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十分多样。

它可以作动词,意为“到……去”,例如“吾欲之南海”中的“之”就是“去”的意思。

“之”还可以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等。

比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指的是前面所学到的知识。

此外,“之”还能作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起到修饰和限定的作用,如“忘路之远近”;也可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再来说说“而”字。

“而”的用法也颇为复杂。

它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意思是“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这里的“而”连接的两个部分地位平等,没有主次之分。

“而”还能表示转折关系,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是说“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前后意思相反。

此外,“而”可以表示承接关系,像“温故而知新”,先“温故”然后“知新”,有先后顺序。

它也能表示修饰关系,比如“吾尝跂而望矣”,“跂”是“望”的方式。

“以”这个虚词也很常见。

它可以作介词,表示凭借、用、因为等意思。

比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以”是“凭借”的意思;“愿以十五城请易璧”里的“以”则是“用”的含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以”就是“因为”。

“以”还可以作连词,表目的,像“作《师说》以贻之”,意思是“写了《师说》来送给他”,“以”在这里是为了达到“贻之”的目的。

接着是“于”字。

“于”常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等。

如“战于长勺”,“于长勺”就是作战的地点。

“青,取之于蓝”中“于蓝”表示“从蓝草中”,是来源。

“苛政猛于虎也”里,“于”表示比较,“苛政比老虎还凶猛”。

“其”字在文言文中也有多种用法。

它可以作代词,指代第三人称,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其”指的是“他的”。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在专升本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板块,而虚词的掌握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语法结构起着关键作用。

下面就为大家归纳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虚词。

“之”字是文言文虚词中最为常见的一个。

它的用法多样,可作动词、代词、助词。

作动词时,意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作代词时,可以代人、代物、代事,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到的知识。

作助词时,又有多种情况,如“怅恨久之”,“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水陆草木之花”,“之”是结构助词“的”;“何陋之有”,“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而”字也是高频虚词之一。

其主要用法有表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承接,“温故而知新”;表转折,“而伯乐不常有”;表修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以”字的用法同样丰富。

可以作介词,表示凭借、因为、按照等,如“以君之力”“不以物喜”“以刀劈狼首”。

还可作连词,表目的“以光先帝遗德”,表结果“以至于寸”。

作动词时,有“认为”的意思,“皆以美于徐公”。

“于”常见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等。

比如“战于长勺”,表处所;“于我如浮云”,表对象;“苛政猛于虎也”,表比较。

“其”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也可作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如“其真无马邪”。

“者”可以译为“……的人”“……的东西”“……的情况”等,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为功名者”。

“乃”用作副词,有“于是、就”“才”“竟然”等意思,例如“乃重修岳阳楼”“久而乃和”“乃不知有汉”。

“焉”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作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

“也”常作语气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环滁皆山也”表判断;“不以千里称也”表陈述。

“乎”作语气助词,表疑问、反问、推测、感叹等,如“不亦乐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在学习这些虚词时,要注重结合具体的文言文语句来理解和记忆。

专升本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考点解析

专升本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考点解析

专升本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考点解析在专升本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部分的实词和虚词是重要的考点。

掌握好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文意、准确答题至关重要。

实词,指有实际意义的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中的“吾”指“我”,“身”指“自身”。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

像“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是“驻军”的意思。

形容词用于描绘或修饰名词、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

例如“芳草鲜美”中的“鲜美”,形容“花草鲜艳美丽”。

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

量词则是表示计算单位。

代词则是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

实词的理解和积累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多读多记。

比如常见的实词“爱”,在“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意为“疼爱”;在“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则表示“喜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中是“爱惜”的意思。

再来说说虚词,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

常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而”字用法多样,可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表承接,“觉今是而昨非”;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修饰,“吾尝跂而望矣”。

“之”的用法也不少,作助词,有“的”的意思,像“小大之狱”;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作《师说》以贻之”;作动词,“辍耕之垄上”,意为“到……去”。

“以”作介词,可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表承接,“樊哙侧其盾以撞”;表目的,“作《师说》以贻之”;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

“于”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等,“战于长勺”“青,取之于蓝”“苛政猛于虎也”。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1)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1)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1)
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当句中的宾语。

例如: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之:指代所行之事,可译作“这样做”,分别充当“欲”和“为”的宾语)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之:提到动词“有”之前的宾语,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

)
(3)野语有之曰。

(《庄子。

秋水》之:指代“野语”的内容,可译为“这样的话”,充当“有”的宾语。

)
(4)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冯谖客孟尝君》之:指代冯谖,充当“见”的宾语)
(5)公赐之食,食舍肉。

(《郑伯克段于鄢》之:指代颍考叔,充当“赐”的近宾语。

)。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解析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解析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解析文言文虚词是专升本语文考试中的重要考点,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把握文章的语气和逻辑关系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常见的文言文虚词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而“而”字在文言文中用法较为灵活,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并且”。

例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意思是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然后”。

比如:“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的知识然后获得新的理解。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4、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

例如“吾尝跂而望矣”,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

二、之“之”的用法多样,常见的有:1、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如“执策而临之”,这里的“之”代指千里马。

2、作助词,有以下几种情况: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的远近。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比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

像“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马之千里者”。

补足音节,无实义。

比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三、其“其”的用法主要有:1、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里的“其”代指他们。

2、作副词,表示推测、估计,相当于“大概”“或许”。

例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像“其孰能讥之乎”。

4、表示祈使,相当于“可要”“应当”。

比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四、以“以”常见的用法有:1、作介词,有“用”“把”“凭借”“因为”等意思。

比如“以刀劈狼首”,用刀砍狼的头。

2、作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用来”。

例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3、表示结果,相当于“以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201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
 《大学语文》大纲在”汉语基本知识”中提出的第二项要求为:”掌握常用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识别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此项要求侧重于对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的掌握,下面分别作些介绍。

“之”
(一)代词
 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当句中的宾语。

例如: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之:指代所行之事,可译作”这样做”,分别充当”欲”和”为”的宾语)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