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_杜宁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反思_庞秋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5月第40卷第3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May 2011Vol.40No.3

[收稿日期]2011-

02-18[作者简介]庞秋菊(1970-),女,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彭松(1974-),男,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

教授,博士。

艾伦·杜宁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反思

庞秋菊1,张彭松

2

(1.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2.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

[摘

要]消费主义实质是对物质的挥霍浪费和践踏,是不珍惜物品和资源,对人类自身和生存环境以及子

孙后代不负责任;消费者社会不可能兑现它通过物质舒适而达到满足的诺言,因为人类的欲望是不可能被满足的。因此,在这生态环境资源受到破坏、生存危机重重的时代,呼唤对消费主义的超越和人类的自我觉醒,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幸福;自我觉醒[中图分类号]

D 66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7623(2011)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03--0034--04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消费者社会与全球生态伦理的关注度空前高涨,这与美国消费者社会屡

屡爆发的金融危机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国内外凡是研究消费与生态的学术著作,

无论是关于社会、文化、哲学还是伦理学方面的,大都提及《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

一书,该著作是著名的美国纽约世界观察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艾伦·杜宁在消费与生态方面的重要著作。艾伦·杜宁作为美国世界观察所的资深研究员,站在世界观察哨所的最前沿,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精准透彻的分析力,

全面、最新的数据使他的判断真实、

准确、有效,他思想独到,语言意境优美,读者于轻松愉快中品味出深刻的消费哲理和深远的生态意境,

读来令人受益匪浅。后人凡有欲论述相关主题者,

往往引其语言文字以佐证自己理论之前沿与权威。

一、消费主义的误导

艾伦·杜宁在《多少算够》这部著作中指出:诞生于美国工业社会的消费主义真正的精神实质就是

让人们把消费当作人生追求的终极意义,

并且在意识形态领域利用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对人进行精神控制

[1]

。二战后,美国的一位销售分析家认为美国庞大

而多产的经济应该把消费变成生活方式,

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把这一切当作是一种满足和自我满足的手段和目的,

并且还要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毁掉一切所消费的物品。至此,消费开始演变成了人类贪婪攫取社会地位、标榜自身身份和提高自身价值的一种手段。贪婪是潘多拉盒子释放出的已经浸润且隶属于人类的本性,贪欲曾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且“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

有决定意义的目的”。因此,消费主义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对物质无尽无休的贪婪状态。

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需要,才能称之为人。动物也需要物质才能生存。人如果缺少了精神,

与动物又有何本质区别呢?现代工业社会的人已经缺乏内在的精神信仰与内在价值,甚至已沦为与动物同级。此时的人只是一个“贫乏的‘物’

”[1]89

。物质虽是基本

需要,缺少不得,但是物质需要却不是最高价值和唯一价值,而是必须被超越的价值。消费主义者认为只要多赚钱多消费就是幸福。在享乐主义极度盛行的现代社会中,更多人倾向于只要欲望得到满足就是幸福。清华大学卢风教授在消

费主义价值观论述中指出,

经济主义认为经济发展才是个人幸福和社会福利的唯一源泉是错误的观念

[2]34-36

。世界的消费者们已普遍认可,有经济学家

认为拥有使用数量和种类不断增长的物品和服务是

通向个人幸福、

社会地位和国家发展的主要方式,这使幸福和满足成为不可能。

艾伦·杜宁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消费者不理智的消费行为是由于消费主义文化的蒙蔽,

用物质的东西

第3期庞秋菊,张彭松/艾伦·杜宁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反思

来满足人类生存必须的社会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价值取向是不现实的。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来自消费主义这股潮流的侵袭,很难有人可以全身而退,人们或是主动追随,或是被这股潮流裹挟着亦步亦趋的冲向那不可预知的未来。正如古代一位贤德的国王不得不饮用疯泉水“与民同疯”,因为群体动物不允许独立于群体以外清醒的存在。人类希望借此来弥补金钱富裕下难以掩盖的精神困乏及其心灵的空虚,在短暂的心灵满足后会有更大的空虚出现,于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断重复升级,借以刺激自己全然麻木的神经,物质财富的多寡成了衡量幸福唯一的标准。

二、物质主义的毒素

消费主义与物质主义是紧密相关的。消费主义把物质财富看作人终身的追求目标,衡量社会与个体的成功与否也都是用占有物质的多少来衡量。因此,消费主义通常被看作是物质主义[3]27。整个社会根据收入与消耗资源等把人分为三个层次:生活在最底层的穷人阶层,随着收入的增加更照料不起需要时间的工业用品;中等收入阶层很重视物品,比如他们注意收集旧物品以备不时之需,使用按“西方标准已经过时的产品”,而且在物质再循环和再利用方面是彻底的行动主义者;消费主义者生活在一个“过度包装、一次性使用、迅速废弃、不可维修的商品和易变的时尚当中”[3]64。

过度包装浪费了数量庞大的资源,同时也给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创造流行式样,引导消费者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人们提供了短暂的感官快乐,但对地球资源却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最底层的穷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破坏环境以求温饱;消费者阶层需要大量的汽车楼房,消耗自然资源最多,环境污染最大;中等收入阶层的生活方式最环保,如果消费者阶层与穷人阶层都向中等收入阶层靠拢趋同世界一定会有改观。

如果将物质财富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将导致灾难。艾伦·杜宁用两个小故事来证明了这一点。一个是波兰的渔夫和金鱼的民间故事。另一个是点石成金的希腊国王米达斯亲手杀死了自己最心爱的女儿,以此来警示世人不要被贪婪蒙住心灵,不要追求太多的东西。渔夫在拥有了小房子和足够的食物后依然不感恩知足,还想要一座城堡甚至一座宫殿,最终眼前的幸福生活瞬间消失,直接回归起点———海边的茅草屋和那食不果腹的生活。更有甚者一个国王居然贪婪到要把他所有碰到的东西都变成金子,为什么如此贪婪,非得亲手断送一个天真烂漫的鲜活生命才悔悟吗?贪婪的代价又怎是悔恨可以弥补。

人们在经历寻欢作乐的消费之后,人类生存出现困境,如不改变现有的消费价值观念必将毁坏地球。此时醒悟过来的人再次把节俭看作是新事物加以推广应用并取的一定的效果。不同国家采取不同措施,但目标是一致的:减少能源的浪费,减轻对环境的损坏。首先是德国人在减少物质消费方面采取了一定的策略;其次是美国采取“废物焚化炉”的方式来处理垃圾,以减轻大量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关心地球意味着关心我们从中获取的东西”[3]72。由此可见,消费者社会的实质是对物质的挥霍浪费和践踏,是不珍惜物品和地球资源,是对人类自身和生存环境、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尽管此时的节俭并非完全出于高尚的道德考量,相当一部分是出于消费能力的匮乏,但节俭观念的重新提起还是值得欣慰的。

现代消费主义价值观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经济发展越快越好,由此所引发的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精神危机、生态危机频繁爆发,整个社会不可再生资源减少使发展陷入危险境地。人们都想过更好的生活、有更多的房子、更多的小汽车、更多的一次性用品等,然而如果向全世界推广消费主义的这种生活方式,地球是无法承受的,后果是严重毁灭,所以提倡一种非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是当务之急。

三、幸福究竟是什么

真正的幸福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幸福是源于内心的一种体验,一种感觉。因为一个个体认为自己很幸福的时候,其他个体或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未必认同;但只要自己觉得幸福就足够了,幸福不是别人给你的,是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感悟。古代幸福观念重精神相和,男耕女织或共同吟诗作画两情相悦,与物质的多寡并无关系。众所周知的牛郎织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爱情故事都与金钱财富无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成就多少幸福的家庭,他们是因为占有的物质财富更多吗?当然不是,那是一种境界。

无论是哪种社会类型还是哪个社会阶层,凡是高收入阶层总是稍微倾向于比中等收入阶层略幸福一点,并且最低收入阶层总是倾向于最不幸福。虽然任何社会的上等阶层都比下等阶层对他们的生活更满意一些,但他们并不比更贫穷国家的上等阶层更满意———也不比过去较不富裕国家的上等阶层更满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