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_杜宁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反思_庞秋菊
消费主义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及反思
《消费主义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及反思》在当今社会,消费主义已成为一种主导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思维和社会结构,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反思。
消费主义的兴起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扩张密切相关。
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商家通过各种营销手段,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
广告无处不在,向人们传递着“购买即幸福”“拥有更多就是更好”的信息。
从电视广告到网络推送,从街头海报到社交媒体,消费的诱惑无孔不入。
消费主义对个人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
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消费,更多的是为了追求品牌、时尚和潮流。
这种消费观念导致许多人陷入了无休止的购买循环,追求最新、最炫的商品,即使这些商品并非真正需要。
其次,消费主义带来了经济压力。
过度消费往往导致个人负债累累,为了满足消费欲望而拼命工作,却忽略了生活的其他方面,如身心健康、家庭关系等。
再者,消费主义影响了个人的价值观。
以物质拥有量来衡量个人的成功和幸福,使得人们忽视了内在的精神追求和自我实现。
从社会层面来看,消费主义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它加剧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大量的资源被开采和利用,废弃物的排放也日益增加,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消费主义也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富有的人能够享受更多的消费乐趣,而贫困人群则在消费的浪潮中越发感到无助和边缘化。
消费主义还对文化产生了冲击。
传统的节俭、朴实的价值观逐渐被淡忘,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即时满足和物质享受的文化氛围。
文化产品也越来越商业化,注重迎合消费者的口味,而忽视了文化的内涵和深度。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消费的积极作用。
合理的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能够促进就业和创新。
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消费的度,实现理性消费。
为了摆脱消费主义的束缚,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
个人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认识到物质并不是幸福的唯一来源,注重精神生活的丰富和个人成长。
《消费社会》读后感
《消费社会》读后感:需求、欲望与消费对消费问题的重视: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对作者的思想也还只是一知半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消费在平日的生活中可谓司空见惯,自己也是习以为常,“消费”问题从来都没有引起过我的重视。
读《消费社会》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它告诉我了与消费有关的具体知识,而是促使我去思考自己曾经视之理所当然的“消费”。
在阅读本书之前,“消费”于我而言无非就是生活中十分琐碎的日常采购活动,实在过于普通很难成为我思考的对象。
但经老师对消费的讲解和阅读了《消费社会》后,顿觉“消费”问题的严肃性,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的思考与反思。
自己平时也爱看一些名家的哲学著作,其论述的问题总是形而上的,且大都语言晦涩,有一种很强的距离感和疏远感。
虽然《消费社会》的语言同样晦涩,但不同之处在于其论述的问题与自己周边的生活息息相关,感觉自己不可不读,且读起来总有一种紧迫感,深感问题之严肃。
从需求到欲望:需求是欲望的基础,欲望是需求无节制地滋生。
需求与欲望的界限往往十分模糊,人很容易在满足需求的无意识之中陷入了欲望的深渊。
区别需求与欲望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即需求有度,而欲望无穷。
需求的满足带来的是快乐,欲望的满足带来的则是新的欲望,即欲望的膨胀。
古人有云“欲不可去也,但求可节”,虽然欲望不可消除,但宜将其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欲望并不是洪水猛兽,除之而后快,而是要防止其一发而不可收拾的膨胀。
需求到欲望的演变有很多种途径,比如人与人之间不顾自身情况的攀比,虚荣心的泛滥,还有无处不在的广告标语的潜移默化以及电视节目中所谓的明星效应等,都让需求在无意识中慢慢演变为欲望,并在不断地满足中慢慢膨胀。
欲望的癌变似增殖:作者在文中提到人们目前的消费不再局限于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物品的全套含义,交换价值逐渐被象征价值取代。
而在我看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则是欲望的膨胀,因为交换价值针对的是有限的需求,象征价值背后隐藏的则是难以穷尽的欲望。
历史上消费社会的价值观异化及享乐主义批判
历史上消费社会的价值观异化及享乐主义批判【摘要】消费社会的兴起带来了人们价值观的异化和享乐主义的盛行,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消费主义和物质追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价值观的异化却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浮浅,社会的道德观念也逐渐淡化。
价值观异化所带来的后果包括道德沦丧、社会纷争等问题。
享乐主义的盛行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使人们变得空虚、浮躁。
我们需要反思消费社会带来的挑战,重建健康的价值观,并寻找应对价值观异化及享乐主义的方法,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灵。
消费社会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提升,更应该是精神境界的提升,我们应该摒弃过度消费和享乐主义的思维,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需求,追求更加有意义和持久的幸福。
【关键词】消费社会、价值观异化、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物质追求、后果、负面影响、价值观、挑战、健康的价值观1. 引言1.1 消费社会的兴起消费社会的兴起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的推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消费不再只是满足生存需要,更多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消费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活动之一,其规模和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以往任何时期。
消费社会的兴起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并享受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
与此消费社会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过度消费、物质浪费、资源匮乏等。
消费习惯的改变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生活方式,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性造成了不利影响。
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消费社会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挑战,重新审视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寻找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消费社会的兴起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现象,只有深入理解和正视这一现实,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其带来的各种挑战。
1.2 价值观异化的问题在消费社会的大背景下,价值观异化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商品丰富多样,人们的价值观渐渐发生了偏离。
消费社会读后感
消费社会读后感120153001 丁奕竹消费逻辑是物性而非人性的工具理性逻辑。
诉求于感官的媒介让人们得以获得越来越多的直接感官刺激,信息爆炸让人们得以获取永远不能吸收的信息量,人们的感知于是扁平化。
媒介即信息。
后现代消费社会的肤浅性就是信息媒介的偏向。
在信息时代,人们生存所需的信息环境中,必须通过人体五感直接从现实中而非借助于媒介来获取并分析的部分越来越少。
在无限量的信息中,人们得以完全依靠感知和习得已被构建乃至被规范的信息符号而生活,于是人们便完全依靠感知和习得已被构建乃至被规范的信息符号而生活。
人们生活在彻底的由符号构成的媒介环境中。
我们消费的商品,到底是什么东西?商品包含些什么?购买一样东西,除了商品本身之外,还有符号,服务等多种元素。
想一想,消费时,我们购买的到底是什么?买一件衣服,我们购买的不是它的“用途”,而是它的符号。
要实现衣服的“用途”,是不必要以消费的形式来进行。
例如技术物品,一台IBM电脑“当技术成为一种神气的心理实践或一种时尚的社会实践时,技术物品本身就成了摆设。
”这就是消费社会存在的“功能的无用性”。
一切消费品都可能是“摆设”,消费品本身已普遍丧失了实用性和象征功能。
人们的消费更多的是一种参与,一种游戏,是一种神奇的,被操纵的行为。
这也就是说,当我们进行消费时,我们就是在被操纵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劳工换来一些无用的摆设。
我还比较感兴趣,布希亚所提到的人们对与性,对色情的看法。
发达的性文化已经说明了性在消费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它集多种消费要素为一身。
包括广告中的性暗示,电影中的性噱头等等丰富的符号元素。
这一种“性幻象”就利用了人们对性欲的渴望,通过性来提升消费欲望。
这无所谓低俗,无所谓风化,所谓的低俗只是部分人类馅于文化束缚的一种看法而已。
而色情消费的发展同理。
撇开那些观念不谈,性可以被消费,对个体的满足可以看作是其使用价值,消费过程则体现了其交换价值。
当然,消费社会的改变还有文化,人们的休闲方式,身体以及其他生活的组成部分,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消费主义是当代人的精神灾难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消费主义是当代人的精神灾难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和观众:今天我们辩论的主题是消费主义是当代人的精神灾难,我作为一辩,我将为这个观点进行辩护。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指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不断购买、消费商品。
消费主义一方面是商业社会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消费主义的存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首先,消费主义让人们陷入物欲横流的漩涡中,追求无尽的物质享受。
这种追求会让人们失去对精神追求的关注,导致精神上的空虚和贫瘠。
其次,消费主义也会让人们沉迷于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甚至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疏远。
最后,消费主义还会让人们过度依赖物质,忽视了自身的内在价值和精神追求,导致人们的自我价值感受降低,精神上的空虚感和无助感加剧。
综上所述,消费主义是当代人的精神灾难,它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反思消费主义的本质,摆脱物质的束缚,回归精神世界,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内在的满足。
谢谢大家。
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和观众:我作为二辩,我将为消费主义进行反驳。
消费主义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问题在于人们对消费的态度和方式。
消费主义并不是当代人的精神灾难,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为人们带来很多实际的好处。
首先,消费主义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和创造财富。
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可以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收益。
其次,消费主义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物质生活的丰富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让人们享受更多的便利和舒适。
最后,消费主义也可以促进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消费者的需求可以促进文化和艺术产品的创作和推广,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综上所述,消费主义并不是当代人的精神灾难,它可以为人们带来实际的好处。
问题在于人们对消费的态度和方式,如果能够正确对待消费,把握好消费的度,就可以享受到消费主义带来的好处。
网络形态下的消费社会——读《消费社会》有感
而也 导 致 了他 与 鲁迅 、 达夫 等新 文 学 领 袖 人物 的持 久 论 战 。 郁
三 、 学 的纪 律— — 理 性 精神 文 梁 实 秋 在 他 的 《 学 的 纪 律 》 文 中 , 出 创 作 家 要 遵 着 规 文 一 指
律 创作 . 评 家 也 遵 着 规 律 批 评 。文 学 里 有 超 于规 律 的 标 准 , 批 可 以 不要 规 律 . 不 能 不 要 标 准 从 事 文 学 事 业 的人 .文 学 的纪 律 的 问题 。文 学 的 力 那
主 义 的 美 学 原 则 。 他 于 12 9 6年 发 表 的《 代 中 国文 学 之 浪 漫 趋 现 势 》 文 . 他 从 浪 漫 主 义 走 向 古 典 主 义 的 标 志 性 文 章 。 自这 篇 一 是 文 章 , 实 秋 开 始 给所 有 的文 学 创 作 套 上 理 性 的 缰 绳 . 为 只 有 梁 认 理 性 的 文 学 才 是 健 康 、 道 德 的文 学 。在 这篇 文 章 中 , 实秋 主 有 梁 要 从 以 下几 个 方 面 对 五 四新 文 学 的浪 漫 主 义倾 向进 行 清 算 第 一 . 国 的影 响 梁 实 秋 认 为 文学 无新 旧可 分 . 有中 外 外 只 可 辨 旧文 学 即是 本 国特 有 的文 学 . 文 学 即 是 受外 国影 响 后 的 新
代. 这种 丰盛 . 光 是 指 我 们 所 能 够 消 费 的物 品种 类 和 数 量 的 丰 流 通 。 不
在让 . 德 里 亚 的时 代 . 算 机 还 没 有 普及 . 波 计 互联 网还 没 有 互 联 全 球 . 也 无 法想 象 我 们 现 在 这 个 “ 络 消 费 ” 时代 。我 们 所 他 网 的 还 指 物 以全 套或 整 套 的形 式 出 现在 人 们 面 前 ” 。 相 对 于 让 . 德 里 亚 的 时代 . 们 现 在所 处 的 2 世 纪 . 是 处 的“ 络消 费 ” 代 和 《 费社 会 》 书 中所 描绘 的 情 况 存 在 一 波 我 l 更 网 时 消 一
艾伦·杜宁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反思
3 ・ 4
第 3期
庞 秋 菊 , 彭松 / 伦 ・ 宁 的消 费 主义 价 值 观 反 思 张 艾 杜
来满 足人类生 存必 须 的社会 心 理需 要 和精 神需 要 的
我满足 的手段和 目的 , 并且 还要用 前所未有 的速 度去
[ 稿 日期 ] 0 10 -8 收 2 1-21
是个 人 幸 福 和 社 会 福 利 的 唯 一 源 泉 是 错 误 的 观
念 I 。世界 的消费者们 已普遍 认 可 , 经济 学家 3 有 认为拥有使 用数 量 和种类 不 断增长 的 物品 和服 务是 通 向个人 幸福 、 会地 位 和国 家发展 的主 要方 式 , 社 这 使幸福 和满足成为不可能 。 艾伦 ・ 宁认 为 , 杜 之所 以会 出现消费者 不理智 的
消 费行 为是 由于消 费主义 文化的蒙 蔽 , 用物质 的东 西
[ 者简介] 作 庞秋 菊 (90 )女 , 龙 江 大学 研 究 生 学 院硕 士研 究生 ; 彭松 (94 ) 男 , 龙 江 大学 哲 学与 公 共 管理 学 院 副 17 . , 黑 张 17 一 , 黑
教授 , 士 。 博 源自Vo . . 140 No 3
艾伦 ・ 杜宁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反思 ’
庞秋菊 张彭松 ,
(. 1 黑龙 江 大学 研 究 生 学院 。 龙 江 哈 尔滨 108 ; . 黑 500 2 黑龙 汪 大学 哲 学与 公 共 管理 学 院 ,黑龙 江 哈 尔滨 10 8 ) 50 0
[ 摘
要 】 消费主义实质是对物质的挥霍浪 费和践踏 , 是不珍惜物 品和资源。 对人类 自身和 生存环境 以及 子
一
需要 , 缺少不得 , 是物质 需要 却 不是 最 高价 值 和唯 但
论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论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大众传媒的影响2005年第5期总第146期兰州学刊I.anzhouXLlekanNO.52005Genera1.NO.146?历史文化研究?论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大众传媒的影响黄蓉滕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消费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开始出现并逐渐盛行起来的一种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体系.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消费主义不仅向世界上的各个国家蔓延,影响了诸多国家的生活方式;而且向意识形态领域渗透,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都深受其影响.大众传媒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扩散渠道对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及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自身也受到消费主义理念的戕害.本文通过对消费主义本质和特点的探讨,梳理和阐述消费主义价值观影响下的大众传媒现状及其受到的负面影响,希望能对当下大众传媒的建设有所帮助,[关键词】消费主义;大众传媒;媒介帝国主义;媒介社会责任[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05)05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火都实现了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伴随技术发展,规模生产,城市化而来的,以新教伦理为核心的资产阶级传统价值观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不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消费目的,而是追求炫耀性,奢侈性和时尚性,追求物质享受和消遣,并以此作为生活目的和人生价值的全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这就是消费主义价值观.在现代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大众传媒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因为,消费主义价值观与大众传媒的联系是与生俱来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得以寄托的载体很大程度上是由大众传媒来充当,随着以电视机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普及以后,媒介不仅强化了发布商业信息的职能,更重要则是对消费主义的价值理念推崇.大众媒介将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描绘成一个理想的偶像,新的消费需求被创造并毫无知觉地被接受,商业集团和媒介本身成为利润的瓜分营.同时.消费主义所倡导的”消费为本”的理念与大众传媒”社会守望者”角色有着不可避免的冲突,使得大众传媒陷入困厄.所谓消费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开始出现并逐渐盛行起来的一种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体系.消费文化作为特定含义的生活方式绝不仅仅指消费本身,而是一种价值体系.它通过断追求被制造出来需求,不断刺激被煽动起来的欲望为日的,鼓励人们尽量去消费,并把这种消费活动作为人类存在的意义.美国销售分析家维克托?勒博50年代中期在《这是一个生存问题》中曾对消费主义的价值理念作过精辟的阐述,他说:”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 穿坏,更换或扔掉.”可见,消费主义要求,人们把”拥有和使用数量和种类不断增长的物品和服务”作为t要的文化取向和”可看到的最确切的通往个人幸福,社会地位和国家成功的道路”②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陷入r-场空前的经济危机之中,7欠大战后凯恩斯主义成为资奉=E义国家普遍奉行的经济理论,鼓励消费的经济政策在资本主义同家得到,’泛的重视和实施.这一经济政策成为消费主义在美国普遍被接受并施行的驱动力.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消费主义向世界上各个国家蔓延,在60年代末已经从美国扩展到了西欧和日本,随后不仅西方国家,很多第一世界国家郁被席卷进来,”消费主义的浪潮正悄无声息地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从城镇向乡村,从高收入和高名望群体向普通大众迅速蔓延.以琳琅满目的商品为特征的消费主义以其鲜活状态几乎影响到了每,一个国家中的每一个人.”我们不禁要问,消费主义价值观怎样作用于意识形态领域,从而在全世界各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什么赋予它强大的生命力和推动力?我们应该从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特点出发来探讨:首先,消费主义所提倡的大规模消费需求是被制造出来的,是”虚假的需求”或”伪需求”.即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身合理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被有意识刺激起来的欲望”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人心理层次, 因而它是无限的要求:”人们消费重点不再是商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价值.其次,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是两种高级需要层次.消费主义是对商品象征意义的消费,并将其看做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做是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因此是一种高级需要.而这种被称为”丰富性动机”的需要,将会随着满足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这就意味着,高级需要根本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满足,人在需要——满足——新的需要之间向上循环:再次,消费j三义更本质的特性在于它维持和创造着商业社会的根本利盗,既是商业精神和利润追求的产儿,又是商业社会体系的守护者,它强大的生命力也基于此因.正是为消费主义有这样的本质和价值理念,在其价值体系的推动下,大众传媒发生_r戏剧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其积极的一面,如大众传播媒介取得了空前丰厚的利润,培养了人批忠诚的媒介消费者,促进了大众文化的消费市场.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当全球传媒领域都将消费主义价值理念奉为第5期论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大众传媒的影响291圭臬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其明显的消极影响,如媒介帝国主义倾向,媒介社会责任丧失,传播内容同质化等问题.一,媒介帝国主义媒介帝国主义实质与席勒,葛兰西等人提出的文化霸权主义是同一个命题.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美国学者席勒在研究了当代欧美以及西方与第三世界之问文化交流问题后,提出了文化帝国主义论.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质,是少数国家尤其是美国,控制国内外大众媒体的结构和内容,强制性输出自己的政治文化,商业规范,消费行为,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我们必须承认,”媒介帝国主义”的出现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技术的原因,传统的文化的重负等等,但其与消费主义价值理念在全球的推广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法国后现代理论家让?鲍德里亚尔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将消费与信息合成一种符码系统,这种符码系统是一个无意义的浮动的网络, 它操纵和制约着大众的思想行为,并形成全面的文化霸权.”0这个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文化传播和经济交往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形成不对等的传播流,即传播的流量和质量都向西方发达国家倾斜,便形成了”媒介帝国主义”(mediaimperialism).最为人关注的是它产生了”传播媒介的高度集中和垄断”@.我们看到,当前全球传媒市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全球扩张,世界主要传媒公司越来越把成为全球性的企业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世界传媒市场的80%以上的市场份额仅由7家跨国公司垄断着,这7家公司拥有全球最主要的电影公司,电视网络,图书和音像市场,因为传媒市场是一个在l0年内年收入可望达到万亿美元的市场,所以传媒公司必须变得更大,更加多样化才能降低风险和提高生产利润的机会,但这样传播权空前集中的情况,给媒介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在消费主义的价值观的推动下,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相对完备的传播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扮演说话者的角色,话语的权利被发达国家的大众传播体系把持,作为弱势文化的发展中国家只能更多地充当听者的角色.全球传媒体系并不是一个”意见的自由市场”,存在着极大的不平等.第二,发达国家借助强势媒介尽情地扩张,使第三世界成为其倾销商品的目的地,以此实现着对世界经济的全面支配. 媒介公司在利润和竞争原理的推动下首要目标就是将自己的产品提供给最大数量的消费者,迫在眉睫的事情是打破原来国家社会群体间的边界和疆界,媒介集团的一大理想就是做到自由而不受阻碍的广为播放节目,即”无疆界的节目”.第三,新闻自由得不到保障.在今天信息传播不平等的情况下,所谓”新闻自由”代表的是西方的自由,因为他们垄断着信息,国际信息发布量的80%控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掌握的媒介手中,报道的内容都是以西方价值观为判断标准.因为新闻产品的选择归根到底是一种信息消费品,它是由人来决定的,操作者的个性及社会地位都能得到显示.正如迈克? 费瑟斯通所言,”当人们消费商品的时候,社会关系也就显露出来”⑦.二,社会责任丧失消费主义价值观是以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其驱动力,但经济利益一旦支配媒体,就可能把人的情感包括人的本能当做商业资源来开发,这就必然破坏其自律性,形成严重的文化物化现象.表现在大众传媒中,就会遮蔽,挤兑媒介应有的公共性,公益性.这是与大众传媒的职责相违背的,社会责任论者认为:”在现代社会,公众越来越多依赖报刊所提供的内容作出或好或坏的判断,这就要求报刊对社会各个集团,各种族,各阶层,各区域做出合乎实际的正确描述,彼此了解,理解.”@具体的描述媒介责任,大致有这样几个基本的要求: (1)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或鼓动者;(3)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假,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⑨这几点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大众传播媒介必须处理好与经济利益的关系.令人遗憾的是,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大众传媒却逐渐将自己立命之本的社会责任丧失掉.这种丧失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大众传媒尽可能迎合大众口味,传播内容出现庸俗化,媚俗化的趋势.为了招徕最大数量的顾客,媒介生产出易于消费媒介产品,具有消闲性与煽情性.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科研人员的大量调查都证明,广播电视中的黄色新闻和色情片,凶杀片泛滥成灾,直接导致犯罪率的上升.对庸俗化内容的关注,从另一方面会导致有重大意义的新闻内容的缺席, 媒介成为”一场受消费者口味和需求指挥的竞争”∞.第二,大众传媒丧失了对社会的整合功能.施拉姆在《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中,将大众传播的作用归结为三个方面,其最核心的思想在于它对社会具有整合功能,应该作为“社会的守望者”而存在,它要”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维持主流的价值体系,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但在消费主义价值观影响下的大众传媒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以某电视台在”别斯兰事件”中的表现为例,别斯兰人质使全世界人目睹了最为恐怖,最为悲惨的一幕,但在媒体转播的画面中,插入了”有奖竞猜:俄罗斯人质危机中一共有多少人丧生:答案A××人;B××人;C...D.…移动发送答案至××××等”的字幕.将人的最宝贵的生命当做游戏的对象和盈利的途径.马克思在《哲学的贫闲》中,曾预言商品化时代”人们一向认为不能出让的东西这时都成了交换和买卖的对象……甚至像德行,爱情, 信仰,知识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的对像”@传媒业今天的某些表现印证了马克思的预言.第三,无限扩大受众的欲求,使其成为社会的附庸.这是由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消费社会为了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通过传媒广告及其他形式激起了大众无尽的欲求.这种需求被社会力量所控制,需求不再是人性的体现,而是社会的体现.消费要满足的也不是个人的真实需要,而是商业社会运行的需要.正如马尔库塞所说:”这样的需要具有社会的内容和功能,它们取决于个人所无法控制的外力;这些需要的发展和满足是受外界支配的.”在”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的循环中,人缺乏主体性,成为附庸.292兰州学-f,J总第146期三,传播内容的同质化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商业化的媒体社会里,报纸厚度增加,电视频道增多,但受众却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陌生感日益增加.想象中,高度商业化的媒体运作会满足人民的知情权, 但现实却走向了反面,媒体的高度商业化给传媒业带来_r一种新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使传播内容具有单一化,同质化倾向.当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卫埋电视,网络媒体,短信,厚报给媒体的投资者带来的人量利润,垃圾信息也时刻围绕在受众身旁.今天的媒体提供给公众的信息不是以公众需要看为标准,而是以读者和观众需求为标准.只要能抓住读者和观众的眼球,或者能够抢在第一时问报道,媒体将不遗余力比如一些综艺节目,争相追逐明星的轶闻,这类节目所蕴涵的信息,并不具有多少实用价值,主要作用于人的兴趣,感官和本能,供给受众以消遣享受.但是由于其巨大的收视空间和I广告收入预期,成为大众媒介争相产出的目标,媒介产品丧失了深刻性和批判性,蜕变为是单,类似的影像符号.传播内容同质化问题与新闻来源密切相关.新闻来源是指新闻出处,即新闻事实的提供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记者对新闻信息的采访是新闻媒介获取新闻的主要源头,更是新闻传播的开端和整个传播活动的基础.由于媒介经济实力严重的差距,有些媒体利用优势获得r新闻的优先采访权,他们将采访权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通过向其他媒体出售内容获得最大的利益.比如在伊拉克战争的采访中,美国的CNN 的排他性的报道地位,全世界150个国家的数十亿观众都通过这一家电视台所拍摄的内容获取战争信息,CNN为数十亿人展现了它所理解的战争,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获取了丰厚的经济利益.新闻来源的惟一性决定了,即使我们拥有上百个频道,看到的也是同一个内容,同一幅画面.分析其形成这…现象的内在原因,与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利益优先原则相符合, 因为购买节目比去现场拍摄所花费的成本低得多,这是全球无数家电视台不得不作出的”无奈”而又”明智”的选择.传播内容同质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趋同化.价值本指客体在社会实践中所履行的功能,它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产物.新闻价值借用了哲学涵义上的”价值”概念,用来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因为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许多媒介都以是否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作为衡量新闻的价值标准,因此各媒体对新闻判断的标准往往大同小异,于是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的现象随处可见.价值观的趋同使读者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小,严重影响了传媒产品的有效阅读和发行.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媒体价值判断和新闻信息源趋同的表现,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读者得不到想要的新闻,媒体资源被大量浪费.结语消费主义的价值观使各个领域都身不由己地随其运转,大众传媒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扩散渠道,受其影响很大,面对已经迅速全球化的媒介帝国主义问题,面对愈演愈烈的社会责任沦丧的趋势,应该做什么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认为,有两方面的努力是最为基本和迫切的.一方面,尽町能地促进当代公共领域的建构,为受众争取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畅通表达的空间,而不是仅做”消费”指挥棒下不断旋转的陀螺.同时,为了提高媒介的公信力,我们也必须从提高传媒人的素养出发,强调传媒人的”职业操守”,”传播使命”,达到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自治.[收稿日期]2005—04—19[作者简介]黄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专业在读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膝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在读博士..注释①张坤比r』持续发展论[M][}1困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125②艾伦?杜宁.多少算够——一消费社会j地球的术来M].牛I{|详. 林人民小版社.1997,46.③刘晓君.全球过程中的消费主义评说[J].青年研究,1998(6).④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三联}§店.1989,48⑤赵一凡.欧荚新学赏析[M].中央编译出版礼,1996,l75.⑥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圜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54,⑦迈兜?费瑟斯通.消费文化’j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译林出版*t-,2000,23⑧李良荣.四方新闻事业概论[M].复出版社,2003,29.⑨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M].新闻学研究,2002(1).⑩戴维?莫利.认同的空问[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l,l5.⑩李良荣新闻学慨论fM].复旦出版社,2001,ll0.⑥r5克斯,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65,79.⑩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出版社,l988,9,参考文献1]罗钢,li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rf【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出版社,1999.3]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4]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M].复旦出版社,2003.[5]戴维?英利.认旧的空间[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6]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出版社,2001.7]l马尔怍塞广uJ度的人[M].庆出版社,1988.[8]陈龙.在媒介与大众之问[M].学林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刘俊沅]。
《消费社会》读后感
《消费社会》读后感第一篇:《消费社会》读后感《消费社会》读后感在《消费社会》的简介写到本书的主要目的即“揭示了大型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止的消费欲望,而且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各个阶级进行了社会进行了划分。
”让·鲍德里亚直接否定了工业社会强大的生产力所创造的人类社会的全面“丰盛”。
他认为,社会所谓的物质增长有大量的虚拟成分。
当今看起来的消费社会的“丰盛“是建立在大量的符号消费,信贷消费等虚拟成分之上的。
1.越拉越大的贫富差距,并且作者明确指出贫福差距几乎是不可能调和的,因为生产本身就是不平均的,必然导致了分配的不平均。
各种调和机制,如国家,税收,在维护社会稳定上肯定是起积极作用的,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我是这么理解的,假如人类的生产总值都是为人类服务的,贫富差距的拉大,富人将得到更多,那么穷人的所得就更少。
而富人的消费到了一定程度是很难再有提高,而穷人则得不到消费的满足。
所以贫富差距的拉大也直接制约消费社会的“丰盛”。
2.环境的破坏。
环境的破坏必然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生存压力,生存压力的提高,竞争的提升,毒品,酒水等的消费量必然会提升,更不用说军事。
这在表面看起来也是一种消费的增长。
3.浪费。
消费社会的发展让人类陷入了无比要浪费的怪圈。
生产力发展到现在,大部分有消费能力的人都具有相当的剩于资产可用于消费,当然这是相对于以前而言。
可消费对象就那么多,消费者就陷入了反复的同样的消费过程中。
比如服装的消费,最典型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消费。
这样的浪费从表面上看起来同样是一种增长。
经济能否继续增长是否等于丰盛呢?这种理想主义的看法显然是错误的。
“丰盛”具有的丰富内涵,包括幸福等元素,是不能用单纯的经济增长来替代的。
作者引用了另一位学者的观点,原始社会才是“丰盛”的社会。
,在一种绝对“贫困”的条件下,没有私有财产,不被物所困,出在一个不被其他控制的自由条件下,才是真正的“丰盛”。
我对此观点有点怀疑,绝对“贫困”还能“丰盛”么?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当今社会的“丰盛”不是真正意义的“丰盛”。
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最新)
摘要: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分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并将其视为人生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虽然消费主义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日益加深。
正常的消费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并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消费主义却加剧了享乐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助长了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使环境危机和生态失衡进一步恶化。
因此,我们对消费主义的影响进行辩证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消费主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分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并将其视为人生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虽然消费主义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日益加深。
一、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客观地说,消费主义所带来的高消费提高了社会生产水平,并最终推动了物质文明建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1)消费主义推动了物质文明建设。
所谓物质文明,是指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状况,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消费的增加自然会加快社会再生产的速度,从而推动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
消费主义所激发出来的强大购买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生产技术因此不断创新,生产效率日益提高。
而使用机器大生产和雇工经营的结果,也使得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
整个社会经济呈显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特点,社会成员普遍养成了分工协作的习惯和理念,这也是社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客观上普及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水平。
(2)消费主义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而消费主义让人们执着于物质占有,使人们追求物质享乐的生活方式,那么物质需求和享乐需求的不断满足必然会提高我们的消费水平。
我国在八十年代,尚未具备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所要求的条件。
但是自1979年开始,我国逐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到1994年底,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3%,居同期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首,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也逐步提高。
时代价值思辨: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2)
时代价值思辨: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来源:人民日报“车奴”、“卡奴”……“奴”字头新词,几成文化现象;“裸婚”、“裸活”……“裸”字头新词,展现另一个向度。
从“奴”到“裸”,两级之间的过山车,启示我们思考:如何走出“心为物役”,告别“消费异化”?消费是在现代社会满足人们生存所需的必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催化剂。
然而,如果把一切都消费化,搞消费崇拜,唯消费是从,甚至用物质填满心灵,就必然生出一种“庸俗的消费主义”。
流风所布,消费就背离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本真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
琳琅满目的商品就像阿里巴巴的山洞,成为触发购买欲的引擎,个别人甚至要卖肾购新“苹果”。
其实,拥有再多,也永远渴望货架上的下一个。
超前、攀比、奢侈、炫耀的消费,让生活被消费裹挟,不仅无法在物质得失面前从容淡定,甚至会走上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对于个人而言,如何消费是一种自主选择,但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
庸俗的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拜物主义。
手袋并非用来装东西,而是用来装腔调;手表也不仅用来显示时间,更是用来显示身份。
在一些人眼里,对物质的消费和占有,成为能力的唯一标志、成功的最高象征、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精神生活的不二依托。
庸俗消费主义的狂欢,让人们沉浸在享乐主义的盛宴。
从物质到精神,无物不可消费,无处不可出售,买卖关系成为存在方式,等价交换成为社会哲学。
社会如若被这样庸俗的消费主义所席卷,在“消费优先”、“物质至上”的步步紧逼之下,理想、信仰、道德难免步步退却。
于是,有人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把情感当了筹码;有人上网炫耀“干爹牌”豪车,以尊严下了赌注;有人把职位官阶明码标价出售,用信念做了交易……蝇营狗苟成为“成功的正道”,不劳而获成为“幸福的捷径”,消费主义的流行病,极易导致荣辱观念颠倒、是非观念迷失,社会风尚也因此遭到侵蚀。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我们或许可以走进更丰盈的人生。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是苏联文学家萨特的一本论述现代存在主义和现代哲学问题的重要著作,深刻揭示了社会中人的存在状态及其对他人、对自我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有很多感悟和收获。
首先,本书对人的存在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萨特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人往往处于“虚无”的状态中,他们没有固定的本质和目标,失去了自我。
这种虚无感使人们迷失,苦闷,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和意义。
我对这个观点深感赞同,社会的进步专注于物质和经济的发展,缺乏对个体内心的关怀和塑造。
我们常常忽略了对人的尊重,重视人的自我发展,而过分看重了人的物质财富和身份。
而现实重重的压力和繁琐的琐事也让人们的精力和时刻都被消耗着,无暇照顾自我的成长和追求自己真正的价值。
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的虚无感有了更深的体悟,也更加明确了个人的自我努力和追求的重要性。
另外,书中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存在即合理”。
萨特通过描述恶人杜林的行为,揭示了人作为一个自由的存在者,要为自己的自由行为负责,并承担从行动中产生的后果。
每个人都是自己存在的创造者,没有人可以把责任推卸给其他人或外界的力量。
人在选择的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内心深处的真理要比表面的迷茫更加重要。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人们要对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进行反思,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意义和价值。
这使我意识到,我不能简单地接受他人对我的期待和评价,要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和价值,找到自己真正的存在理由。
此外,书中还对他人对自我的影响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人的存在离不开他人的存在,他人对自我的看法和评价对自我的建构和形态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人们往往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去迁就别人的期望和要求,从而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这让我深思,我曾经为了迁就别人而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进而迷失了自我。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应该更加坚定地秉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独立性和真实性。
总而言之,阅读《反杜林论》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反省和启示。
通过对现代社会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入剖析,萨特揭示了人的虚无感和迷茫感,以及每个人要为自己的自由行为和存在状态负责的重要性。
消费主义对社会价值观的冲击
消费主义对社会价值观的冲击引言在当今社会,消费主义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对社会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冲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消费主义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建立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消费主义引发的物质至上消费主义的核心理念是追求物质享受和物质外在的价值。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与日俱增。
然而,这种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恶化。
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往往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冷漠和价值观的单一化。
消费主义与社会不平等消费主义以追求个体的物质利益为核心,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富人可以通过高消费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而贫困人口则被迫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劣质产品。
这种差异化的消费模式进一步拉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消费主义影响的层面消费主义对社会价值观的冲击可以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在文化层面,消费主义强调物质追求,导致了传统价值观的淡化和失传。
人们更加关注物质和表面的东西,而忽视了精神和道德的追求。
其次,在经济层面,过度依赖消费拉动经济的模式导致了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和资源浪费。
此外,在社会层面,消费主义强调个体的利益和欲望,导致了社会的冷漠和人际关系的淡漠化。
建立平衡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为了解决消费主义对社会价值观的冲击,我们需要建立平衡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首先,教育是调整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提高人们的价值观意识,培养他们关注非物质价值的能力。
其次,政府在引导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应当加强监管,为社会提供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消费环境。
此外,媒体也有责任传递正确的价值观,避免过度宣扬消费主义的信息。
最后,个体也应当自觉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盲目追求物质的倾向。
总结消费主义对社会价值观的冲击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
通过分析消费主义导致的物质至上、社会不平等以及影响的层面,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问题对社会的影响之深远。
《消费社会》读后感(一篇)
《消费社会》读后感(一篇)《消费社会》读后感 1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之前我虽没看过,但这个词早在我的生活中存在已久。
我们总是批判我们的社会是被消费裹挟的社会,总是批判我们无穷无尽的欲望,但我们究竟在批判着什么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消费洪流,来抵御我们无穷的欲望呢?看他的书,是需要勇气的,我经常看着看着,就不自觉地颤抖。
他成功地让我看着我身边环绕的所有人工制品,而深感毛骨悚然,就像看完一场恐怖电影般草木皆兵。
他说“这个时代,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
”是的,人类被服务的欲望没有消减,只是我们使唤的奴仆从以前的人变成了现在的物。
但是,经久不衰的是物,生存然后__的,是我们自己。
一代一代的文明留下的,没有一个人,而留下了,那么多的物,它们非动物也非植物,但它们给人一种大量繁殖的热带丛林的感觉。
再往后,连物的实际存在,都开始退场了。
真正占领世界的,是符号。
这像是一场巨大的阴谋,你路过的每一个玻璃橱窗,你看过的每一个电视广告,单个地看它们,你有着压倒性的自信去嘲笑、评点或无视。
然而,当它们所有,都是一个整体呢?所有的物,合谋出了一个你无处可逃防不胜防的世界。
你的工作本身已经不再能直接地赋予你身份,赋予你身份和地位的,是消费。
这就是鲍德里亚所说的,生产主人公的传奇,已经让位给了消费主人公。
消费社会,是工业__的产物,它带着某种丰盛的香气,带着某种全民的__,普照大地。
鲍德里亚认为,丰盛作为消费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不但是消费社会得以产生的大前提,而且还作为一种理想,为这个社会所追求。
而正是这种理想,促使得每个人都希望在丰盛中获得更多的物,以满足自身的欲望,抓住丰盛本身。
然而这种丰盛,真的只单纯的是社会的进步吗?它能实现因为物资过剩,而带来全民的幸福和平等吗?在鲍德里亚那里,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这种丰盛的实现,首先就是建立在社会资源占用的不平等之上的,而且从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社会资源的占有方,是为了实现全民的幸福平等来创造这种丰盛。
大学生反杜林论读后感
大学生反杜林论读后感首先,我被《反杜林论》中提出的个体主义所吸引。
书中罗曼·罗兰指出了理想主义革命运动所犯的一系列错误,主张个体主义是更好的选择。
他认为,个体才是世界的中心,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思想、感受和需求。
这种个体主义的观点让我深思。
在过去的求学过程中,我常常追随别人的意见和期望,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往往被他人的期望和社会的标准所左右,而无法真正做到独立思考和坚持自己的想法。
《反杜林论》告诉了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我们应该有勇气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而不是被他人牵引。
其次,《反杜林论》还使我深入思考了现实主义的意义。
现实主义强调实践与经验的重要性,强调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行动和改变。
罗曼·罗兰认为,社会主义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虽然有着美好的愿景,但实际上无法实现。
唯论理主义只会让人陷入梦幻和虚假的幻觉之中,而现实主义则更加接地气,注重实际生活和实践经验。
通过坚持现实主义,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这让我深思——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高分和名次,却忽略了对真正知识的追求和内心的需求。
我们应该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自己和社会。
实际上,我也常常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社会联系起来,希望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为社会做出一些微小的贡献。
因此,我对现实主义的观点深表认同,认为只有坚持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改变现实和实现个人的价值。
读完《反杜林论》后,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书中,罗曼·罗兰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追求真实的幸福和成就感。
他反对那种只为了达成大众期望而放弃自己的目标和梦想的行为。
这点对于我来说尤为有意义。
在大学的求学过程中,我常常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我开始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并努力去追求。
我知道自己有着独特的才能和兴趣,我要勇敢地追随内心的声音,努力去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力。
是否应该废除消费主义成为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消费主义成为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人们购买的物品越来越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例如,大量的塑料袋和包装被随意丢弃,污染了环境,对地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消费主义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在消费主义的推动下,人们追求奢侈品和名牌,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剧。
富人越来越富,而贫困人口却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消费主义使人们陷入物质追求的泥沼。
人们为了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不断奔波劳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追求。
这种追求物质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心灵造成了伤害。
引用名人名句,《简爱》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曾说过,“人生最大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对自己的内心有无限的满足。
”。
经典案例,近年来,一些国家开始倡导简约生活,提倡绿色消费,号召人们摒弃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转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消费主义鼓励人们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消费主义的盛行,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的繁荣。
消费主义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提高了生活的幸福感。
消费主义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
消费主义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人们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废除消费主义会限制人们的选择自由,违背了个体的权利。
引用名人名句,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说过,“个人利益的追求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
经典案例,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狂热消费主义,体现了消费主义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综上所述,消费主义是否应该废除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正方和反方都有其合理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平衡。
辩论辩题的消费观念
辩论辩题的消费观念正方,消费观念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消费观念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消费观念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
一个人的消费观念决定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己的要求,一个积极向上的消费观念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享受生活,追求更高的品质和幸福感。
而一个消极消费观念的人则可能陷入消极情绪中,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例如,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过,“人们的快乐并不在于他们所拥有的东西,而在于他们对所拥有的东西的态度。
”这说明消费观念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
其次,消费观念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一个积极的消费观念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繁荣。
而一个消极的消费观念则可能导致经济低迷,影响社会的稳定。
例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指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这说明消费观念对经济的重要性。
因此,消费观念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积极面对消费,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反方,消费观念并非决定因素,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更受其他因素影响。
消费观念固然重要,但并非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
首先,个人的消费观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背景、教育水平、社会环境等。
因此,单纯强调消费观念对个人的影响是片面的。
例如,有的人可能因为家庭条件优越而形成奢侈消费观念,但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其次,社会的发展更受到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消费观念固然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但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例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并非仅仅依靠消费观念,而是政府引导下的产业升级和市场开放。
因此,消费观念并非决定因素,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更受其他因素影响。
我们应该全面看待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不可过分强调消费观念的影响。
在这个辩题中,正方和反方都有各自的观点和论据。
正方强调消费观念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强调了消费观念对幸福感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消费价值观释疑
累 , 证 社会 经济 的 稳定 发展 。但 在 生产 保
消 费 是 指 个 人 或 家 庭 通 过 消 费 支 出 力 高 度 发 达 和 物 质 产 品 丰 裕 的 当 代 社 会 ,
发 展 而 逐 渐 成 为 当 代 重 大 课 题 。 在 目前 ( 币或信 贷 ) 为满 足 需要 而 消 耗 物质 产 节 俭 就 具 有 了 全 新 的 内 涵 。 “ 俭 表 现 货 , 节
Ke wo d Con u p i n W a t Thrf Co u e i m y r s: s m to se it ns m r s
【中 图分 类 号 ] 0 G4
【 献标识码】 文 A
【 章 编 号 1 0 9 9 4 ( 0 0 O — 0 2 —0 文 1 0 — 6 6 2 1 )1 0 6 2
t n, no me t n o s me im, O a o g ie p o l t sa l h s in i c r a o a l , d r t a u so o s mp in i e j y n d c n u r o a s S st ud e p e o e t b i ce t i , e s n b e mo e ae v l e n c n u t . s f o
持 批 判态 度 , 也 走 入 了另 一 个 极 端 , 但 认 和 延 续 必 不 可 少 的 行 为 。 在 消 费 过 程 中 , 节 俭 不 等 于 不 消 费 或 少 消 费 , 俭 不 节 为“ 消费 ” 是 “ 不 就 节俭 ”追 求 “ 受 ” 是 只 要 充 分 发 挥 了 物 品 的 使 用 价 值 就 不 是 是 禁 欲 , 不 是 守 财 奴 式 的 吝 啬 , 是 对 , 享 即 也 而
第三章多少算够
一、消费的困惑(6)
环境的破坏根源在于人们拥有太多或太少,留给我们的疑问 就是:多少算够呢?地球能支持什么水平的消费呢?拥有多少 的时候才能停止增长而达到人类的满足呢?这些问题也许是不 能明确回答的,但是对于生活在消费者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提 出这些问题都是必要的。
除非我们认识到,更多并不意味着更好,否则我们阻止生态恶 化的努力将被我们的欲望压倒;除非我们反思,否则我们将可 能看不到我们周围刺激这些欲望的动力。不管怎样,相信最终 维持使人类持续的环境将要求我们改变我们现在的消费价值观。
第一节 评价消费
一、消费的困惑(1)
1990 年地球日那天,“地球日”的由来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西德 尼· 奎瑞尔坐在他的桌子旁,计算着他和他的家庭自1970年地球 日至今给这个星球所带来的负担。他列出了进入这座住宅后所 添臵的每一样东西:电器、汽车零件和油管、地毯、家具、食 品、衣物等等物品组成的大山萦绕在他的脑中。 —— 全部都从 屋子里一直堆向了天空。“这是对那段时间的清醒的回顾。并 且只有当你把这些东西都加在了一起的时候,你才会认识到它 的可怕。这全部的垃圾就像多年来他包出去的成吨的纸包一样 敲打着他。”问题在于:“地球能够承受西德尼的影响而继续 存在吗?”
二、消费者社会(1)
世界上存在三个生态等级: 消费者阶层、中等收入阶层、穷人。 A.穷人,包括所有年收入少于700美元的家庭(约11亿),主要 生活在农村的非洲人、印第安人、南亚人;这些占世界1/5人 口的穷人总收入只占世界的2%。 B.中等收入阶层33亿,年收入在700——7500美元之间。他们 生活在拉美、中东、中国和东亚,也包括前苏联和西方工业 化国家的低收入家庭。他们的收入约占世界的33%。 C.消费者阶层包括所有人均收入在7500美元以上的家庭。约有 11亿人口,占有了世界总收入的64%,是贫穷家庭的32倍!
现代消费者的自我启蒙——从消费目的说起
现代消费者的自我启蒙——从消费目的说起
庞秋菊
【期刊名称】《价值工程》
【年(卷),期】2010(029)006
【摘要】消费主义诞生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发展前期极大地刺激了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出于资本无限增值的需要而一味地刺激消费,无疑使消费走进了"大峡谷",越来越频繁爆发的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已经对人类的贪婪发出了预警.消费者的自我启蒙被提上了日程.
【总页数】2页(P96-97)
【作者】庞秋菊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哈尔滨,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
【相关文献】
1.基于消费者自我概念的消费者会员卡认知研究 [J], 苏钰
2.消费者自我概念的形成与结构维度:基于化妆品消费者的实证分析 [J], 裴淑媛;罗永泰
3.财务受限对消费者自我提升类产品选择的影响研究——基于自我价值与财务关联度的调节作用 [J], 杨晶;李先国;周笑
4.电商平台品牌形象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消费者自我一致性的调节作用[J], 吴童;周小佳
5.网络口碑发布平台对消费者好评意愿的影响研究——消费者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J], 于贞朋;霍佳乐;刘健西;曾慧;郝辽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5月第40卷第3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May 2011Vol.40No.3[收稿日期]2011-02-18[作者简介]庞秋菊(1970-),女,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彭松(1974-),男,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艾伦·杜宁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反思庞秋菊1,张彭松2(1.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2.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摘要]消费主义实质是对物质的挥霍浪费和践踏,是不珍惜物品和资源,对人类自身和生存环境以及子孙后代不负责任;消费者社会不可能兑现它通过物质舒适而达到满足的诺言,因为人类的欲望是不可能被满足的。
因此,在这生态环境资源受到破坏、生存危机重重的时代,呼唤对消费主义的超越和人类的自我觉醒,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幸福;自我觉醒[中图分类号]D 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623(2011)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03--0034--04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消费者社会与全球生态伦理的关注度空前高涨,这与美国消费者社会屡屡爆发的金融危机有一定的内在关联。
国内外凡是研究消费与生态的学术著作,无论是关于社会、文化、哲学还是伦理学方面的,大都提及《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一书,该著作是著名的美国纽约世界观察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艾伦·杜宁在消费与生态方面的重要著作。
艾伦·杜宁作为美国世界观察所的资深研究员,站在世界观察哨所的最前沿,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精准透彻的分析力,全面、最新的数据使他的判断真实、准确、有效,他思想独到,语言意境优美,读者于轻松愉快中品味出深刻的消费哲理和深远的生态意境,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后人凡有欲论述相关主题者,往往引其语言文字以佐证自己理论之前沿与权威。
一、消费主义的误导艾伦·杜宁在《多少算够》这部著作中指出:诞生于美国工业社会的消费主义真正的精神实质就是让人们把消费当作人生追求的终极意义,并且在意识形态领域利用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对人进行精神控制[1]。
二战后,美国的一位销售分析家认为美国庞大而多产的经济应该把消费变成生活方式,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把这一切当作是一种满足和自我满足的手段和目的,并且还要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毁掉一切所消费的物品。
至此,消费开始演变成了人类贪婪攫取社会地位、标榜自身身份和提高自身价值的一种手段。
贪婪是潘多拉盒子释放出的已经浸润且隶属于人类的本性,贪欲曾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且“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
因此,消费主义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对物质无尽无休的贪婪状态。
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需要,才能称之为人。
动物也需要物质才能生存。
人如果缺少了精神,与动物又有何本质区别呢?现代工业社会的人已经缺乏内在的精神信仰与内在价值,甚至已沦为与动物同级。
此时的人只是一个“贫乏的‘物’”[1]89。
物质虽是基本需要,缺少不得,但是物质需要却不是最高价值和唯一价值,而是必须被超越的价值。
消费主义者认为只要多赚钱多消费就是幸福。
在享乐主义极度盛行的现代社会中,更多人倾向于只要欲望得到满足就是幸福。
清华大学卢风教授在消费主义价值观论述中指出,经济主义认为经济发展才是个人幸福和社会福利的唯一源泉是错误的观念[2]34-36。
世界的消费者们已普遍认可,有经济学家认为拥有使用数量和种类不断增长的物品和服务是通向个人幸福、社会地位和国家发展的主要方式,这使幸福和满足成为不可能。
艾伦·杜宁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消费者不理智的消费行为是由于消费主义文化的蒙蔽,用物质的东西第3期庞秋菊,张彭松/艾伦·杜宁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反思来满足人类生存必须的社会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价值取向是不现实的。
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来自消费主义这股潮流的侵袭,很难有人可以全身而退,人们或是主动追随,或是被这股潮流裹挟着亦步亦趋的冲向那不可预知的未来。
正如古代一位贤德的国王不得不饮用疯泉水“与民同疯”,因为群体动物不允许独立于群体以外清醒的存在。
人类希望借此来弥补金钱富裕下难以掩盖的精神困乏及其心灵的空虚,在短暂的心灵满足后会有更大的空虚出现,于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断重复升级,借以刺激自己全然麻木的神经,物质财富的多寡成了衡量幸福唯一的标准。
二、物质主义的毒素消费主义与物质主义是紧密相关的。
消费主义把物质财富看作人终身的追求目标,衡量社会与个体的成功与否也都是用占有物质的多少来衡量。
因此,消费主义通常被看作是物质主义[3]27。
整个社会根据收入与消耗资源等把人分为三个层次:生活在最底层的穷人阶层,随着收入的增加更照料不起需要时间的工业用品;中等收入阶层很重视物品,比如他们注意收集旧物品以备不时之需,使用按“西方标准已经过时的产品”,而且在物质再循环和再利用方面是彻底的行动主义者;消费主义者生活在一个“过度包装、一次性使用、迅速废弃、不可维修的商品和易变的时尚当中”[3]64。
过度包装浪费了数量庞大的资源,同时也给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
创造流行式样,引导消费者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人们提供了短暂的感官快乐,但对地球资源却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最底层的穷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破坏环境以求温饱;消费者阶层需要大量的汽车楼房,消耗自然资源最多,环境污染最大;中等收入阶层的生活方式最环保,如果消费者阶层与穷人阶层都向中等收入阶层靠拢趋同世界一定会有改观。
如果将物质财富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将导致灾难。
艾伦·杜宁用两个小故事来证明了这一点。
一个是波兰的渔夫和金鱼的民间故事。
另一个是点石成金的希腊国王米达斯亲手杀死了自己最心爱的女儿,以此来警示世人不要被贪婪蒙住心灵,不要追求太多的东西。
渔夫在拥有了小房子和足够的食物后依然不感恩知足,还想要一座城堡甚至一座宫殿,最终眼前的幸福生活瞬间消失,直接回归起点———海边的茅草屋和那食不果腹的生活。
更有甚者一个国王居然贪婪到要把他所有碰到的东西都变成金子,为什么如此贪婪,非得亲手断送一个天真烂漫的鲜活生命才悔悟吗?贪婪的代价又怎是悔恨可以弥补。
人们在经历寻欢作乐的消费之后,人类生存出现困境,如不改变现有的消费价值观念必将毁坏地球。
此时醒悟过来的人再次把节俭看作是新事物加以推广应用并取的一定的效果。
不同国家采取不同措施,但目标是一致的:减少能源的浪费,减轻对环境的损坏。
首先是德国人在减少物质消费方面采取了一定的策略;其次是美国采取“废物焚化炉”的方式来处理垃圾,以减轻大量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关心地球意味着关心我们从中获取的东西”[3]72。
由此可见,消费者社会的实质是对物质的挥霍浪费和践踏,是不珍惜物品和地球资源,是对人类自身和生存环境、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
尽管此时的节俭并非完全出于高尚的道德考量,相当一部分是出于消费能力的匮乏,但节俭观念的重新提起还是值得欣慰的。
现代消费主义价值观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经济发展越快越好,由此所引发的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精神危机、生态危机频繁爆发,整个社会不可再生资源减少使发展陷入危险境地。
人们都想过更好的生活、有更多的房子、更多的小汽车、更多的一次性用品等,然而如果向全世界推广消费主义的这种生活方式,地球是无法承受的,后果是严重毁灭,所以提倡一种非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是当务之急。
三、幸福究竟是什么真正的幸福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
幸福是源于内心的一种体验,一种感觉。
因为一个个体认为自己很幸福的时候,其他个体或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未必认同;但只要自己觉得幸福就足够了,幸福不是别人给你的,是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感悟。
古代幸福观念重精神相和,男耕女织或共同吟诗作画两情相悦,与物质的多寡并无关系。
众所周知的牛郎织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爱情故事都与金钱财富无关。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成就多少幸福的家庭,他们是因为占有的物质财富更多吗?当然不是,那是一种境界。
无论是哪种社会类型还是哪个社会阶层,凡是高收入阶层总是稍微倾向于比中等收入阶层略幸福一点,并且最低收入阶层总是倾向于最不幸福。
虽然任何社会的上等阶层都比下等阶层对他们的生活更满意一些,但他们并不比更贫穷国家的上等阶层更满意———也不比过去较不富裕国家的上等阶层更满意。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0卷由此可见,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对幸福的感受不同,但是幸福与收入或者说物质财富的关系是相对而言的,与物质财富没有绝对关联。
艾伦·杜宁认为:“消费者社会不能兑现它的通过物质舒适而达到满足的诺言,因为人类的欲望是不能被满足的。
”[3]20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明确提出,人类不可能满足无尽无休的贪婪。
人类的贪欲是当你满足其中的一个欲望,马上又有一个新的欲望来弥补,甚至当前一个欲望还没有被满足时,又接二连三地出现了新的更大的欲望,你永远只能是暂时的或是满足一部分,而永远无法满足全部欲望,也就不会有幸福感和满足感。
消费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主动消费,而是被周围环境所迫的不得不消费的被动消费。
这种不考虑自身经济承受能力和精神承受能力的盲目消费是造成现代社会中更多亚健康、过劳死,甚至自杀的深层次原因。
人们理性的决策远远小于感性冲动,周围的社会压力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
有学者认为现代社会是有缺陷的,是不自由的。
现代人所追求的所谓幸福是用物质或金钱来衡量的,也就是说,现代人的幸福观念是病态的扭曲的。
马尔库塞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将当代工业社会称为“病态社会”,其最大病症就是它使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只有物质满足的欲望而缺乏精神愉悦的体验[4]9。
四、呼唤人类的自我觉醒被消费主义裹挟的物质主义,其实就是受商品的交换价值所奴役,而基于人的自然需要的使用价值受到严重的抑制。
这种“商品拜物教对人类道德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人与人因为利益关系而相互联系,货币成为衡量道德的最高标准,利己主义普遍流行”[5]98。
这种利己主义深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就表现为人类中心主义。
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为了满足人自身无限膨胀的物欲而片面强调人类社会对自然的控制和奴役,可能会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内在伦理关系的对立。
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