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文及公文写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公文及公文写作

公文从本质上讲,并不是文学作品,优秀的公文名篇,诸如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西晋李密的《陈情表》等,固然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与卓越的艺术特色。但它们毕竟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写出的实用时文。从公文角度去检验这些古代公文的优劣,主要应根据它们所达到的最后实践效果,而不仅在于主题意义是否正确,谋篇布局是否谨严,辞章文采是否华丽。这里主要是借以说明,研究公文首先要从公文的角度去研究,而不能仅从文学角度去研究罢了。

政策策略性、针对可行性、时效性这三性再加上思想性与艺术性,或统称为“五性”。构成了公文写作学的主要内容。怎样才能写好公文(当然,这不是指一般事务性短小公文),就必须把这五个方面当作一个有机“系统”去研究,而不能仅仅说什么“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只强调文章形式与文人写作个性,或像肖统所说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那样,只讲构思、讲文笔,就能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的。明确了上述公文写作的特殊个性,有助于从整体出发,进一步探讨古代公文在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上的特色,下面仅以韩愈的《上宰相书》为例,从以下几点作一简述。

《上宰相书》共有三篇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首先向宰相介绍自己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儒学卫道士。“平日”所读皆“圣人所说”,“学圣人之道以修其身”,所颂皆“尧舜之道”,所著述“皆约六经之旨而成文”,其才“足当我宰相之举”。其次是论述他的“上之于求人,下之于求位”,上下相须、上下相求的观点。他认为身为宰相应效“古君子之道”,“乐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应学周公为“急于见贤”,“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最后说明自己之所以急于自进自举,是因为处境“既危且亟”,有如“溺于水而热于火者”是自己不愿“去父母之邦”而适夷狄,又不愿逃隐山林“独善自养”,而“有忧天下之心”的缘故。

第一,公文的政策性与针对性。古代优秀公文,在内容上多体现了强烈的政策策略思想,在写作上有明确的针对性,从而能较好地达到它的创作意图,实现它的政治目的。在韩愈的《上宰相书》中,韩愈是怎样像当时的宰相自荐的呢?从《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后二九日复上宰相书》,光看这些题目就能给人以急迫感,尤其一月之内三上宰相书,求助的频率不可谓不高。在看信中表白:一则说“上书后十九日不得复,内心惶恐而不敢逃避,不知如何是好”(《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再则说“愈之待命,四十余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后二九日复上宰相书》),三则说“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后二九日复上宰相书》)。让人感觉这“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文公的自荐意识也太强烈了,针对性也太强了。在《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中,韩愈假设了这样一种情景,有人落水,他大声呼救,很多人,包括爱他的人和曾经与他有过仇恨的人,都会动了恻隐之心,会尽全力去救他,这是因为他确实需要同情与援助,在这里,韩愈小心的询问宰相,如果宰相遇到这样需要帮助的人,会不会及时的施以援手?这样的反问是充满策略性的,似乎给宰相留了一个小小的陷阱,引导宰相给予自己期望的帮助。

第二,公文的说服力与真实性。真实性是公文写作的根本原则,古人早就有“修辞立其诚”,“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事以明核为本”等说法。公文上行文成败关键,从内容上讲在于所阐述的主张,提出的政策是否符合上级方针和利益;从写作上讲,在于所

选用的材料论据,是否真实,使人信服。只有真实的东西,才会真正有政治力量。韩愈的《上宰相书》不仅自荐意识强烈,而且还有成套的理论。在他看来,有难求人是人之常情甚至本能,形势危急者尤其如此。他跟宰相说:处在水深火热的人,只要看到旁边有人,哪怕那是他憎恶怨恨的人,他也会大声呼救,因为形势实在危急(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按儒家的传统,学而优则仕,天下有道则显,而“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优天下之心,则不能矣。”(《后二九日复上宰相书》),在韩愈看来,天下一统之时,心忧天下者,既不可去父母之邦,也不可独善于山林,套用孟浩然的诗便是“端居耻圣明”。所以不管是常人还是士君子都有求人之时,都要懂得自荐。再看助人的理由,在韩愈看来,见难不救的人不仅不是仁人,恐怕连常人也算不上。因为即便是常人,只要听到有呼救声,哪怕是自己所厌恶的人的呼救声,也会“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这是问题的根本,也符合儒家仁爱的宗旨,说的是该不该的问题。再有是能不能的问题,在上位者当然有能力救助或荐举沉沦下潦者。在韩愈看来,求人与助人都是必要的,甚至是互利双赢的。有了这样的理论作为支持,韩愈个人的求助理由就很充分了。他说自己正“蹈于穷恶之水火”、“既危且亟”,是“君子之所宜动心者”(《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所以要大声呼救。

第三,公文中“情”的运用。多年来流行的看法,认为公文大多是“官样文章”,“晓之以利害”可以,抒情则大可不必,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公文的种类繁多,其写作方法的变化运用也是多样的,古代公文中也有一些名篇采取了“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手法,去实现作者的目的意图。《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是韩愈写给宰相的第二封信,信中以动人之笔,比喻自己处境艰难如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试图以此来打动宰相。文章紧扣“势”、“时”着笔,运用比喻、设问、反驳等手法,将个人的思想写得振振有辞,跌宕起伏。作者很讲究行文变化,尤其恳切的言辞将其迫切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