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表面的了解,对于历史事实的细节和内在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对于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影响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国时期的电视剧、小说等作品,引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历史资料等,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3.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总结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件(共36张PPT)
(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约前1600年——前1046年)
(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前476年)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前202年——9年) (25年——220年)
第16课 三国鼎立
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 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1.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孙、刘 2.采取火攻,战术得当
3.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曹操
水战,水土不服。
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 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动 脑 筋:
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 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 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
多方面延揽人才,使
江东的统治日益巩固。
第16课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比表
名称
时间
交战 双方
结果 影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00年 208年
为统一北 曹操—袁绍 曹操胜利 方奠定了
基础
曹操—孙刘
曹操失败
为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三、三国鼎立
1、三国建立的背景: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 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 一;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又占取 四川、云贵地区: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 延伸到福建、广东、胡南、湖北。这样, 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 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刘备简介
刘备:祖先是西汉宗亲,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Lesson 16 Lesson 16 of history of Grade 7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2、篇章2:三国鼎立模板标准版3、篇章3:三国鼎立范文标准版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6课《三国鼎立》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6课《三国鼎立》一. 教材分析本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历史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通过介绍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以及他们所建立的魏、蜀、吴三个国家,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争。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对诸侯争霸有一定的了解。
但三国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其原因。
此外,学生对本课中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充满兴趣,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过程及其原因,掌握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认识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过程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三国时期的战争策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三国时期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过程及其原因。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三国历史的一次全面系统的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三国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三国人物、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多来源于小说、影视作品,对历史的真实情况了解不足,容易受到小说、影视作品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证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魏蜀吴三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进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三国鼎立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三国鼎立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分裂局面,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对三国鼎立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3.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地图和文献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和时间线,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6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6一. 教材分析本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可能还不够熟悉。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了解可能较为零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国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教材顺序,呈现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在此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2024版新教材)
1.三分天下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2.形成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魏
蜀
吴
课堂小结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曹操
孙权
刘备
官渡之战(200年) 统一北方
联合抗曹
魏蜀吴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堂练习
1.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____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且军中疾病流行,战斗力减弱。曹操骄傲自满,战术失误。孙刘联军采取了正确的战术。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特点
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胜方取胜的原因都有指挥得当、运用巧妙的策略及军队战斗力强等因素,而败方失败的原因都有指挥者骄傲轻敌、指挥失误等因素;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4.经过
三四万人
曹 操
十万人
袁 绍
延津
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以少胜多
●
思考: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发展经济军事上:唯才是举,重用人才,发展军事实力袁绍用人多疑,骄傲轻敌,治军不严,战斗力不强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新课展开
一、官渡之战
1.背景
东汉末期,政局混乱。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和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实力强大,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历史上册 第16 课 三国鼎立
C.发动官渡之战 D.实行屯田
9/14/2019
8
3.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C) A.赤壁之战 B.牧野之战 C.官渡之战 D.长平之战
9/14/2019
9
4.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
多的经典战役是( D)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统帅
周瑜—曹操
B.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C.局部统一,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D.破坏了民族团结,不利于民族融合
9/14/2019
15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军,奠定 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材料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材料三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 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打败曹军。 材料四 三国鼎立形势图。
9/14/2019
17
(3)材料三反映的战争之后形成了什么局面?为什么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会有 不同的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局面:赤壁之战以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原因:官渡之战中曹操战术 得当;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 在一起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启示:战略战术运用要得当,不能骄傲轻 敌;要抓住时机出击,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等。 (4)根据材料四填写三国的名称。 A:___蜀;B: 吴;C: 魏。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人教版
第16 课 三国鼎立
9/14/2019
1
9/14/2019
2
知识点1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通俗作品,对历史的真实面貌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人物为例,深入剖析历史现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教材,方便学生查阅。
3.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4.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课外读物,拓宽历史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
提问:你们对三国时期有哪些了解?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局面?2.呈现(10分钟)讲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介绍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如:曹操、刘备、孙权三位统治者的崛起,赤壁之战,三国各自的治国策略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课题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第一部分内容。
【核心素养达成目标】正如托马斯·凯利所言:“历史好像是去外地的一次旅游。
它把学生带到一个奇妙的令人兴奋的新世界,展示一个令人兴奋的将来前景。
”历史课堂不只是枯燥死板的知识点,或单一的课本,更应当给学生呈现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和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
在《三国鼎立》课程学习中,我借用了地域优势,把本地历史资源和和古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效结合在一起,拉近历史与我们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史料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时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
【案例背景】“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
今天的荆州城又名江陵城,位于荆州市城区西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其城名因地处荆山之南而得。
荆州为天下九州之一。
西汉时,改九州为十三刺史部(州),荆州居其中。
荆州是三国文化诞生和繁衍的历史胜地,《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就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
“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按照我们学校高效学习教学模式,我们的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学生根据老师所编写的导学案自主预习;第二部分,上展示课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片段】片段一:展示课的老师引入与荆州上课铃响了,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并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让学生通过声音和画面感知三国:师:片段反映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大家课前都有看过此电视剧或者书么?生:有(或没有)师:“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
我们的家乡——荆州,是三国时期的重要的城池。
东汉末年至三国,众多重量级别的人在这里生活并留下经典故事,现在成为荆州重要的旅游资源。
那么你知道我们身边有哪些与此相关的景点么?学生交流活动,回答总结:东门的“关公义园”、老南门的“关帝庙”新南门的“关公祠”大北门的“三国公园”。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精品教学课件
感谢观看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你认为是历史的 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观点:进步。 理由:三国时期,国家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 是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相比,实现 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的统一,促进了生产发展 和社会的进步,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堂小结
东 曹操 官渡之战(200年) 统一北方
翻车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 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台湾自古以来就 一直是中国领土的 一部分!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
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诸葛亮 七擒孟获
诸葛亮,字孔明,时人称 “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他 出山后,诸葛亮辅佐刘备, 筹划军政大事,后被任为丞 相。刘备死后,蜀国的大小 政事都由他来主持。他忠于 职守,公正无私,治蜀有方。 他多次出师伐魏,终未成功, 最后在行军途中病逝。正如 他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
法整理相关知识点?
时间
交战 双方
战争 特点
结果
官渡 200年 之战
曹操vs 袁绍
以少 胜多
曹操胜
赤壁 208年 曹操vs 孙 以少 孙刘联
之战
刘联军 胜多 军胜
意义
基本统一北方 奠定三国鼎立 局面的基础
明朝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 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 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 却不见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 想法。
4、下列人物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C )
①孙权 ②曹操 ③刘备 ④曹丕
⑤诸葛亮 ⑥袁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16课 三国鼎立(共42张PPT)
隋 朝
局
必分。 南朝
统 一
部 统 一
统 一
——《三国演义》第一回
分裂
统 一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 首先,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 。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和历史的发展。
界功 定过
是否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是否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
肃鲁
瑜周
赤 壁 之 战
公元208年,曹 军南下。
刘备不敌,撤军南逃, 欲往存有物资的江陵。
曹刘军备在率长兵坂东追逃上, 刘败曹备退操。至前樊往口江。
陵。
最终曹军败退,孙 刘联军乘胜追击。
5万孙刘联军行至 赤壁,与正在渡江 刘备派诸葛亮 的曹操水军相遇。 前周往瑜联率合3万孙权。
兵马沿江西 进。
赤壁初战,曹操水军失 败,退至乌林,会合陆 军,隔江与孙刘联军对 峙。
为东其汉中镇末,压年“起,黄朝巾义廷起,腐义汉败”,规灵天模帝灾最允频大发许,各各州地起郡义自不行断…招… 募兵马……
2021/2/3
东汉袁末绍年出军身于阀世割家据大形族,势图
在军阀混战中,利用自己的
在地镇位压和黄势巾力起,成为当时最大 义的的军过阀程。中占,有今河北、山西 形和成山群东雄东并部起,兵多粮足,有 的局面,在10这万兵力 些割据势力的 连年征战中, 袁绍、曹操两 大集团逐步壮曹操在镇压黄巾 大起来。起 己义的中力,量不,断曹发操展占自据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 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 一;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又占取 四川、云贵地区: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 延伸到福建、广东、胡南、湖北。这样, 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 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三国时期。
这一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争霸天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教材从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对历史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部分学生可能较为熟悉,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认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
2.掌握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理解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
2.教学难点: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为例,分析他们的政治、军事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人物。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方案,明确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与课堂讨论相关的问题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讲述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曹操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3.操练(15分钟)分析赤壁之战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了解这场战役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6课三国鼎立(34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导航
一、壮心不已——官渡之战的背景 、时间、
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历史作用?曹 操能获胜的原因?
二、志在千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
方、战争特点、结果、历史作用?曹操战败 原因?从战争胜负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三、兵败退北,不敢南下——三国鼎立的三
的社会有什么影响。
• 诸葛亮(181—234年), 字孔明,号卧龙,琅 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 人。三国时期蜀国杰 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和战略家。
• 民间关于对诸葛亮的 评价“鞠躬尽粹、死 而后已”。
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 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 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依你之见呢?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 是( B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牧野之战
1.东汉末年,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
军阀,其中实力最强的是黄河中下游
知的
A曹操和袁绍 B刘备和孙权 C曹操和刘备 D孙权和袁绍
识 2.三国时期开始于
巩 A.219年 B.220年
固 C.221年 D.222年
夷从洲吴。国开发夷洲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台湾自 经古过以日来夜航就行是,中数月国之领后土,按不照可《分禹贡割》的上一的记部载分,。他们终于到达
夷洲。人马刚上岸,还没来得及欣赏岛上风景,岛上的高山族居民 即击鼓聚集,纷纷拿着长矛、弓箭、本棍冲乐过来。卫温和诸葛直 赶紧叫士兵迎击了高山族人并击退了他们的进攻。 卫温等人开始在夷洲住了下来,帮助高山族人耕种,并教给他们农 业生产技术和铸造技术,和高山族人相处得非常友好。从此;夷洲 和大陆的经济、文化往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崛起,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节课内容涉及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认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学生已学习的历史知识的了解,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佩之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教师巡回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
他是拨乱世的英雄!
——当代史学家·范文澜
奸雄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 家和诗人。戎马一生,善用人才, 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
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
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 一面,即凶残、奸诈、刚 愎自用、多疑。
二、北战:官渡之战
战役
官渡之战
时间
公元200
地点 作战双
方 特点
官渡年
曹操VS袁 绍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影响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
官渡战后新闻发布会
假如你是曹操,官渡之战后 ,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提问 如下:
▪ (2)记者乙:恭喜您能够以较 少的兵力战胜袁绍,请您分析一 下在这次战争中为什么能打败袁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期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一篇章
汉室衰微英雄起
乱 1、乱成如
何?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
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
只剩下760万······
民不聊生
人口
2.因何而乱?
乱
皇帝大权 旁落
外戚宦官交替 专权
农民揭竿(黄巾 起义) 军阀割据
课堂小结
标志着
为统方基中官曹一奠础渡操北定国之历史赤壁进为 鼎 面 成 了之程三立的奠基国局形定础中向,统要一魏国么。蜀国统一,吴 国要三 立 面形国 的 正么成鼎 局 式走
战
战
建建
建
话中2说0国0 天历史下长大河势中,,分分立久22裂0必立是合插,曲2立2合,9 统久时轴一间线
年
208 是主流年。
造船业发达,交 通便利
小组合作探究:从东汉末 年到三国时期,是历史的 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呢?
判断 标准
是否有利于生产发展与社会 进步
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东汉末年
三国时期
1.群雄并起
三大军事集团
政权林立
魏蜀吴政权
2.经济衰微
经济恢复发展
3.人口锐减
人口增多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较大范围的局部 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而且三国
绍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
材料一:当的时的原汉因献帝?,虽有名无权,却是封建
国家最高权力政的治象上征。:于“是挟曹天操借子机以发兵洛阳, 迎献帝到许,借皇帝令名诸义向侯其”他军阀发号施令,
从材而料取二得:了提政倡用治“人上唯上的:优才重势是用。举人”才,,他唯曾三次发
出《求为贤曹令操》,统因一而才北曹是操举方周, 奠围定“猛了将基如云, 谋材屯料臣 还三如 有:雨军曹”屯操。,经招兵济而募士上袁流平绍民:傲时不在实轻屯础善许行敌种用昌屯。,人附战田,近时,屯骄打重田仗视,。除屯了田民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诸侯割据,群雄逐鹿
-----第16课三国鼎立
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 战、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2、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 一败的原因。
3、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 展的趋势。
三国鼎立
第一篇章:汉室衰微英雄起 第二篇章:南征北战成与败 第三篇章:霸业未成空遗憾 第四篇章:浪花淘尽论英雄
的推行,使荒地大量开农发业,生军产粮供应有了保证, 为材曹料操四统:一曹军北操事方采上奠取:定了声声物东东质击击基西西础各,。个击破的战 术,偷袭袁战军术乌得巢当,烧掉粮草。
官渡之战后,曹操乘胜追击,基本
老骥统伏一枥了,北方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曹操《龟 虽寿》
统一全
国
曹操
时间
都注重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期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篇章
浪花淘尽论英雄
思维拓展:你认为曹操是什么
样的人物?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宁教我负天下人,
勿叫天下人负我。
京剧《击鼓骂曹》:
如今出了个奸曹操,
上欺天子下压群僚。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西晋·陈寿《三国志》
战战中争,中袁起绍家、,曹被当时的盟主 操袁两绍大封集为团“逐行步奋武将军”, 壮占大有起河来南。一带。
官渡战后新闻发布会
假如你是曹操,官渡之战后,召开 新闻发布会。记者提问如下: ▪ (1)记者甲:首先恭喜您在官渡之
战中大获全胜。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官 渡之战的基本情况。(时间、交战双 方、战争特点、结果以及影响)
公元208
交小战双组方合作年孙探刘究联军:和 为
战什争特么点官渡曹之以操少战胜曹操以
作果结少操下用胜在反奠多占而定,据失了三赤优败多孙 利国刘壁势呢鼎联军立之的?胜局战条面形曹件 成的基础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曹军来自北方 不习惯水战
三曹方均不具备完缺乏成统统
一鼎操骄傲立的绝局面对原 因力的量形,成一的(根全实三奠本国力国定)
自 满
了孙基刘础联军。 战术正确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期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三篇章
霸业未成空遗憾
曹操,字孟德 155年—220
年
三国鼎立
名 称
时间
22
建
立 都城 发展情况
者•曹 洛 修建水利工程,发
魏 蜀 吴
0年 丕
22 1年
222年
刘 备孙
称王 229年
权
阳
成 都 建 业
展生产 (翻车 是一种灌溉说最曹操快,? 曹
操姓名到:曹操
猜猜他
别称:曹阿瞒、曹公是、谁曹贼?
字号:孟德
所处时代:东汉末年
座右铭: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
天下人负我。
乱 “职业治:世政之治家能、臣军事,家、文世学家
第二篇章
南征北战成与败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形势图
在镇压黄巾起 义的过程中, 形成形成群雄 并起的局面, 在这些割据势 力的连年征战 中,袁绍、曹 操两大集团逐 步壮大起来。
东袁汉绍末出身年于军世阀家割大据族,在 形军势阀图混战中,利用自己的
地位和势力,成为当时最
在的形大山足镇 成过西的,压 群程和军有黄雄中阀山10巾并,万。东曹起起形兵占东操义的成有部力今,和。河兵袁北多绍、粮 都想吞并对手, 局据东面势曹汉,力操王在的出朝这连生镇称些年在压雄割征官黄宦巾北世军方家起。,义的在
年
年 必分。 221
1.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 《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结合史实你认 为他的壮志是( )
A.消灭袁绍的势力
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C.南下统一全国
D.废掉汉献帝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