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道,贵以专

合集下载

教之道贵以专(新)

教之道贵以专(新)

一个人的专业自我生成
自我训练
•教育是人的灵 魂的教育,而非 理智知识和认识 的堆集
自我教育
与自我敞亮交往
•对话便是真理 的敞亮和思想本 身的实现。
自我生成
• Description of • 人本真的存在 the sub contents
•教育就是引导 “回头”即顿 悟的艺术。
学会生存
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 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 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 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时段
工作能力水平较高,但专业能力还在形 成中。渴望到校上班、希望和学生交流、寻找 新方法来丰富教学,义务感和满足感强,乐于 参加活动。 专业成长的支持体系与激励措施 支持体系— —合作机会、专业会议、学区会议——满足交 流需要;激励措施——研究、深造、地位、时 间自主。
时段
教师的挫折与幻灭期,教师倦怠阶段。 对变化和发展的无望;精力、资源、或能量过 度消耗而变的效率低下; 专业成长的支持体系与激励措施 倾听——问 题和挫折;分享——观点和经验
教师职业周期主 题模式(休伯曼, 1993) 入职期 稳定期 实验和歧变期 重新估价期
平静和关系疏远

保守和抱怨

退休期

1、职前期
5、职业挫折期
2、职初期
3、能力建构期 4、热情与成长期
6、职业稳定期
7、职业消退期 8、职业离岗期
时段 是教师专业角色的准备阶段。发生在 大学或学院的初始培训,或现场的岗前培训。 专业成长的支持体系与激励措施 支持体系 包括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激励措施(助学金、 提前录取)

《三字经》全文及其注释

《三字经》全文及其注释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孝悌乃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三字经》原文及翻译

《三字经》原文及翻译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人之初这首古诗

人之初这首古诗

人之初这首古诗《人之初》是南宋诗人王应麟的作品,原文如下: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

教之道,贵以专

教之道,贵以专

教之道,贵以专《论语·学而》中有记:“敬事而信”。

宋·朱熹集注:“敬者主一无适之谓。

”用现在的话解释这个词,便是做一件事,就忠于一件事,这就叫做敬。

而做教育亦是如此,当老师是一件需要忠心和专一的事。

我国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里也有说,教之道,贵以专。

贵以专,这个“专”,一方面是指用心,指能够心无旁骛地做事。

曾经在村小任教4年的老教师在《万水千山总是情》里写到“在村小任教,真的需要有忍耐孤灯相伴、寂寞难耐的毅力,更需要洁身自好、安贫乐教的那份超然。

”可以说,做教育这一行,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基础,还需要满心的热情。

如果对教师这个职业不是十分的热爱,干得不愉快甚至还感到痛苦的,可能需要赶紧改行。

但是,我们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得朝最好的方面去做,这样,才是对自己学生的负责,才是对我们教育事业的负责。

教育,不仅要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达正确积极的人类精神。

要成为一名专注的人不容易,要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教师这一职业更不容易,但是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与专一,因为我们为未来世界留下什么,关键就是看我们为后代留下了什么样的教育,而坚持专一,这种带领人类成长的可贵品质,值得我们教给每一位学生。

而在另一方面,这个专,也代表了专业。

只有专业化的教师才能真正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作为老师,在实施教育的同时,还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到“专”字。

首先,学无止境,持之以恒的学习是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当代社会发展迅速,或许我们现在学会的东西,十年后就不再有价值,而我们的学生也会越来越聪明,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有教育学生的资本。

同时,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也需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为学生示范“活到老,学到老”。

其次,术业有专攻,我们的教育有其独特的专业部分,数学老师不能教语文,英语老师不能教体育。

同样地,我们的教学也需要专精,没有必要开设繁杂无意义的课,也不需要占用体育课或是节假日给学生强塞知识。

人之初课文翻译

人之初课文翻译

人之初课文翻译: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环境不一样,性情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不打磨它,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课文主题
《人之初》一文通过琅琅上口的三字经,让我们懂得了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让我们明白从小用功学习、刻苦磨炼,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三字经)《三字经》原文及译文

(三字经)《三字经》原文及译文

《三字经》原文及译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不使人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原文】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
【译文】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布机上的布来教子。

五代时,燕山人
【原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

三字经(带解释版)

三字经(带解释版)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2、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以前战国的时候,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好的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菁菁博客注:这是对“五子登科”故事的概括]3、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4、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5、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6、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字经及译文

三字经及译文

《三字经》完整版及翻译《三字经》完整版及翻译1、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三字经:首孝涕,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三字经全文内容第一部分解释教育之功

三字经全文内容第一部分解释教育之功

三字经全文内容第一部分解释教育之功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字经全文内容第一部分解释教育之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教育之功)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拓展:国学经典三字经作者王伯厚简介原典作者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

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据传就是《三字经》。

一说是宋代人区适子。

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一中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

适子,顺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认为广东顺德人区适子才是《三字经》的真正作者。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注释】初:初生之物。

性:指人的本性。

相近:相去不远,差不多得意思。

远:相去太远,有很大的差别。

苟:假如、苟若。

迁:改变、变迁,这里是指不好的改变。

专:有恒、专心的意思。

【语译】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注释】孟母:亚圣孟子的母亲。

择:选择。

处:居住的地方。

机杼:机,织补用的木架子;杼,织补用的梭子。

窦燕山:原名窦禹均,幽洲人,因为当地名属燕,所以又名燕山。

义方:指良好的家训。

【语译】从前,孟子的母亲曾经一连搬过三次家,是为了替孟子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难过的孟母立刻拿出刀子来,把快要织完的布割断,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

五代后晋时,燕山地方有个名叫窦禹均的人,教导孩子的方法非常好,因此他的五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博得人们的赞誉,当时,没有人不知到他们的。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注释】教:这里有两个“教”字,第一个是父之教,第二个是师之教。

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责任。

子:这里指为人子女。

不学:不肯读书学习。

非所宜:是说不应该如此。

为:作为、成就。

【语译】做父亲的生了子女后,只顾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老师的教育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生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师的怠惰。

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注释】琢:雕饰琢磨得意思。

器:器皿,比喻成就。

义:理义,做人做事的道理。

三字经教育篇

三字经教育篇

三字经诵读—教育篇古文(三字经)原文及翻译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刚刚出生时,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

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遭到破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布机的布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

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那么到老的时候能有什么作为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东汉有个叫黄香的人,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替父母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

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对三字经第一段的理解和体会

对三字经第一段的理解和体会

《三字经》的第一段原文如下: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被誉为中国古代蒙学的扛鼎之作。

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哲学、天文、地理、道德、礼俗等方方面面,形式简练,语言优美,易于传诵,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其第一段主要讲述了教育的重要性,这段话强调了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明白事理、具备道德、掌握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

尤其是它的开篇六句话,即:“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这既是对人性论的传统哲学探讨,也是对教育重要性的深刻阐述。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对人性论的一种观点。

它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由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不同,人的习性会发生变化。

这与西方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善良意志”理论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了人的本性中具有善良和道德的一面。

然而,《三字经》接下来的话却提醒我们,如果缺乏适当的教育和引导,这种善良的本性可能会发生变化。

这是因为人的本性虽然相近,但习惯却可能相去甚远。

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培养,他们可能会误入歧途,失去原本善良的本性。

因此,“苟不教,性乃迁”,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三字经》提出了“教之道,贵以专”的观点。

这意味着教育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且需要耐心和毅力去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之道,贵以专
—谈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诸多规律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则是“教之道,贵以专”,应注重培养孩子的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专”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含有多重意思。

第一,教育学生要持之以恒。

第二,教育的方法要专一,教学的内容要精专,这是教育能否取得效果的主要原则。

这两层意思都是对老师讲的。

“专”的第三层意思是对学生讲的,就是要专心专注,一心一意。

现在的孩子因为环境的影响,学习三心二意,根本无专心之态。

一年级的学生是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是要做到“专”,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孩子学习专心的表现在心理学上的解释是注意力集中。

在教学中,学生只有专心听讲,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只有专心学习,才能正确地掌握知识。

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自觉性差,需要在规律的学习生活中锻炼养成。

在这差不多一年的一年级班主任教学中,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声音要中等,教师不要恶意伤人,让学生感到厌烦、焦虑、压力,应语言文明、亲切,给人舒服的感觉,避免不必要的过大的声音;指导学生正确的坐姿,因为坐姿不正确,坐着不舒服会影响注意力的
集中;只保留学习需要的文具在手边,别让别的东西分心;保持活跃的课堂氛围;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保持大脑活跃,可让学生记笔记、划重点,组织讨论、小组比赛,制作精美的幻灯片等等;给与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树立起自信的学习心态。

课间活动期间提醒学生多喝水,可做游戏、看远处绿色植物等放松;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多交流学习,不懂就要问。

课外,要求学生每天保证9小时左右的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时就寝。

中午坚持午睡。

充足的睡眠、饱满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让学生平时多参加体育运动。

让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

学习过程中,把各科课本、作业和资料有规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时,一看便知在哪。

如果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用品的摆放,就不会有忙碌而焦急的寻找的现象。

如晚上完成作业后要收拾好课本。

我认为,没有条理的学生不会学得很好。

另外,我希望每一位家长要适当地表现出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并让孩子也产生对学习的渴望。

让孩子明白只有专心才能把事情做好,培养孩子的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是父母和老师教育孩子的重中之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