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社会越轨
透过默顿_失范理论_看当代中国社会失范现象(1)
![透过默顿_失范理论_看当代中国社会失范现象(1)](https://img.taocdn.com/s3/m/14eb24d2d15abe23482f4d73.png)
3.如何处理与民众的关系美军认为,在进行反叛乱作战时,必然要面临同大量平民密切交往的问题,与这些平民交往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反叛乱作战的实施和效果。
反叛乱作战胜负的标准就是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
只有有效保护平民安全,恢复基本生活、建立有效地安全保障机制,才能最大限度赢得人民支持,孤立反叛分子。
当然这其中可能更多涉及非军事行动。
4.网络战该条令对于如何应对信息时代叛乱分子提出了建议,认为现代的叛乱分子懂得使用因特网来发布招募和转移信息。
为此,不能将反叛乱作战理论仅仅局限于军事行动上,新型的网络战同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在现行的国际机制下,叛乱分子取得传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能性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总体仍在可控范围。
但是对于一些破坏信息资源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恶性计算机病毒、卫星信号干扰器材等,叛乱分子得到,还是比较容易的,特别时计算机病毒和恶意程序。
因此,美军对于与反叛乱有关的网络战的重视程度也是比较高的。
四、对我军的启示如何更好地应对今后可能发生地类似事件,美军的反叛乱作战给予我们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反叛乱作战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说自从有了对于原始社会族群权利的争夺,就已经开始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形式和手段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如何更为有效地维护政权稳定,打击叛乱势力,无论是美国,还是我国,都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注释:宫旭平,董鸿宾.简析美军新版《反叛乱》条令.外国军事学术.2007(7).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美军的反叛乱作战主要是指在国外进行的,即在美国领土之外的别国进行作战。
对我军而言,主要是维护我国自身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打击境内叛乱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bfca751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f.png)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从社会学角度看越轨行为一、对社会越轨行为的阐述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依据社会规范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可以把越轨行为分为创造性越轨行为和破坏性越轨行为。
不过,人们在论及越轨行为时多狭义地定义为破坏性越轨行为。
即社会成员(主要是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违反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的所有行为。
二、越轨行为原因的理论分析(一)天生犯罪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提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他经过研究发现犯罪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他们具有生物学上的低劣的、野性的遗传特征。
所以他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二)精神分析论。
著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越轨的原因。
在弗洛伊德看来, 人的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个性结构中的本我代表着生物性本能, 它是按“快乐原则”行事。
如果人的社会化不完善,个性发展有缺陷,则个性结构中的对本我起压抑作用的自我部分难以对本我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本我有可能盲目释放,与规范相悖,这便使个体表现了越轨行为。
自我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过程,如果其认识过程中接触到违反社会规范的事物,就会存在潜在的越轨。
另外, 由于个性发展不良, 使个体的个性结构中的第三部分一超我不完备,这种人常缺乏明确的罪恶感,会以越轨的方式来发泄其受到压抑的本能。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还包括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观点。
生的本能是性欲、恋爱和建设的欲望;死本能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
当后种欲望向外发泄时, 便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 即侵犯性越轨倾向。
(三)社会失范论。
这种理论始于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他认为,产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在于社会结构。
而社会规范是社会结构最重要的一部分。
社会规范通过人们互相交流、彼此施影响而发挥强制作用。
用社会学理论分析越轨行为
![用社会学理论分析越轨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a53d76db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b.png)
用社会学理论分析越轨行为在社会学的领域里,但凡不符合群体、社会标准、社会期盼的行为都可以看成越轨行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是指违反教育标准的行为,从类型上,可详细划分为违法行为,违警行为及违规行为,其中违法行为是越轨行为的极端形式,违法行为是指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法惩罚的行为;违警行为介于违法行为与违规行为之间,是违反社会治安及公共秩序的行为,比方违反交通规那么、寻衅滋事、**酗酒等,紧要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违规行为是指超越或违反某些详细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的行为,也包括一些不符合社会传统习惯和道德标准的行为,因此违规行为又叫做偏差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
随着高校生源的扩招,网络媒体的迅猛开展,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例子数不胜数:比方2021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藏尸案,2021年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手持菜刀砍死教授程某案以及2021年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撞车后**行凶案。
血的事实赤裸裸地反映出了这些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对生命的极大漠视,道德品质的紧要缺失以及法律意识的冷淡。
一、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缘由探析大学阶段是人作为个体,心理开展进入断乳期的关键阶段,出现依靠性和独立性共存的现象,他们目标增多,但时间精力的有限性,致使许多目标难以实现。
一旦通过合法的手段无法促使目标实现,便会出现社会失范现象,默顿认为:所谓失范,就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响,就是越轨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标准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①大学生采纳非制度化的手段以期实现自己的目标的方式就是社会越轨行为。
分析导致大学生越轨行为背后产生的缘由主要有:〔一〕学校教育内容及学校管理工作滞后我国高校长期实行一模一样的、流水线式的教育,僵化无趣的教育内容和简洁生硬的教育手段,使许多学生缺乏志向,厌学心情紧要。
同时学校管理工作也不够科学和人性化,效劳工作时时不能到位,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也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允,学生心理出现落差,假如再没有适当的宣泄方式,就会出现许多人生观、价值观偏差,心理的失衡甚至障碍,进而导致越轨行为的发生。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89c0c8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e.png)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研究当前社会的道德失范,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试图从当前社会转型这一历史背景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理性地看待和分析道德失范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发生巨大变化,在这一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现象。
道德失范是指原来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逐渐失去对人们的约束力,而新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整个社会缺乏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导致社会行为混乱无序的一种道德状态。
本文所理解的道德失范是在行为层面上的道德失范,指具备社会道德责任能力的个人或者群体,在参与社会生活时,违背或者故意破坏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的行为,这种行为侵犯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社会整体的道德状况是积极的、向善的、进步的,大多数人都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这是道德现状的主流,社会上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只是少数人和一些领域的行为,是道德状况的支流,但是,道德失范对我国的道德建设和社会风气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必须加以积极的引导。
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德意识欠缺、职业道德观念不够、家庭美德失范现象客观存在。
当前市场经济机制有一些不完善,存在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情况,同时,多元道德价值取向的存在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选择产生混乱,法制不健全、道德教育不足的情况也存在。
道德失范是以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为了切实有效的减少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我们既要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和法制体系,又要发挥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和道德教育的内化作用,从经济、制度、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环境等方面推进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改社会的道德状况。
社会转型中的失范问题
![社会转型中的失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215784ba1a37f111f1855b3b.png)
社会转型中的失范问题进入新的世纪,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正在按照正确的轨道继续向前推进。
我们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但同时也应看到,在现阶段的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失范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这一问题,人们已经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特别是将这一问题放置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本文也打算就此谈一些看法,以参加这方面的讨论。
一所谓社会失范,一般的理解是指一定社会中规范的缺失,或者虽有规范但却失去了(或者尚不具备)应有的约束力,从而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呈现出这样那样的无序状态。
这里的规范既包括法律、纪律等强制性规范,也包括伦理、道德等非强制性规范;通常所谓“硬约束”和“软约束”,便是就这两个方面而言;而社会失范的发生,也往往是从这两个方面同时表现出来。
考察一下社会发展的现实过程,可以说在各个阶段上都会或多或少地、这样那样的有失范现象存在,绝对的秩序、没有任何偏离的约束是不可能的。
但在正常情况下,社会失范只是存在于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不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以致威胁到社会运行的基本秩序。
而当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时期,情况就不同了,这个时期往往就是失范问题的多发期,它会作为一种普遍现象表现出来,对整个社会的运行造成明显的影响和冲击。
之所以会如此,是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状态相关联的。
所谓社会转型必然意味着原有社会类型下的既定秩序被打破,随着向新的社会类型的转变而建立与之相应的新的秩序;而在社会转型正在进行、尚未完成之前,新旧两种社会秩序只能处于交替过渡之中,这时的社会运行就会表现出一种非常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称为序间状态。
正是在这种特殊状态下,社会规范不可避免地发生缺失或弱化,而社会失范问题也就会比较突出地表现出来。
从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看,不难确认它正是处于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之中。
这一转型过程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考察,而从社会哲学的层次上说,则应该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研究的新的成果,从社会形态的多维视角去认识,特别是从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这两种基本视角去认识。
社会学 第十章 失范与越轨插图版
![社会学 第十章 失范与越轨插图版](https://img.taocdn.com/s3/m/303ff1630b1c59eef8c7b417.png)
漏斗形失范定义
道格拉斯在对越轨下定义时考虑到了越轨的层次性,他说:“想 象中有一只漏斗,上大下小,其中盛满了各种可能的定义,从上 至下,定义的外延顺序缩小。呈漏斗形排列的定义分别是: 1.某种事物不对劲、陌生、奇特的感觉。 2.厌恶、反感的感觉。 3.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感觉。 4.某种事物违反准则和道德价值的感觉。 5.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或价值观念的判断。(我们选择的层次) 6.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或道德价值的判断。 7.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轻罪法的判断。 8.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重罪法的判断。 9.某种事物违反人类本性的判断。 10.某种事物绝对邪恶的判断”。
腐 败
吸 毒
强 奸
第一节 失范 第二节 越轨行为 第三节 西方社会学关于越轨、犯罪 的理论 第四节 社会控制
第一节 失范
一、失范的涵义 二、 失范的相关概念
官德失范
学术失范
一、失范的涵义
“失范”(anomie),被塔尔科特· 帕森斯 (Talcott Parsons)称为“少数几个真正的 社会学概念之一”。 怀特海(A. Whitehead)把它引入到了学术 领域和政治领域里,使anomie(anomy或 anomia)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传播,并在法 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 那里被再次引入到社会学的研究中来。 迪尔凯姆将失范注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 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 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景”。
四、偏差行为观点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1954年,美国社会学界逐渐形成 了两派,一是哈佛学派,注重社会结构;二是芝加哥 学派,注重社会过程。但两派都重视社会问题的研究, 在两派的学术交汇中形成了偏差行为的观点。 哈佛学派的默顿与芝加哥学派的苏德兰对此观点作出 了重要贡献。该理论的主要论点是:(1)偏差行为就 是违反社会规范所期望的行为。(2 )在社会结构变 迁的时候,社会秩序都会遭到破坏,都会出现社会失 范和价值冲突,以致个人在顺从社会规范上发生困难, 这就是失范。(3 )产生偏差行为的原因是由于不恰 当的社会化,是个人在其所属的首属群体中社会化学 习的结果。(4)解决偏差行为的主要办法是重新社会 化。
透过默顿“失范理论”看当代中国社会失范现象
![透过默顿“失范理论”看当代中国社会失范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65d263797375a417876f8f3c.png)
透过默顿“失范理论”看当代中国社会失范现象作者:李淼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33期摘要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认为,社会失范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社会结构中文化目标与合法的制度性手段之间的断裂。
当代中国正处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导致产生了社会失范现象,本文通过默顿的失范理论分析中国社会失范现象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社会失范莫顿失范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190-03一、中国社会失范现象“失范”一词,最先源自于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他认为在社会失范情况下,人们不具备为实现自我和获得幸福所必需的条件,而这些条件主要包括“行为必须由社会规范控制;这些规范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没有冲突的体系;个人应该在道德上与他人发生关系,以便一个自我完满的人的形象变成与我的形象不能分离的形象,并且给生活中所能得到的快乐规定明确的界限。
凡是存在着不明确的、彼此冲突的、分散的地方,个人与他人就不存在有道德意义的关系,或者没有规定获得快乐的界限,这就是社会失范状态。
”自迪尔凯姆以后,社会失范作为一个犯罪学、社会学概念已经被犯罪学家和社会学家广泛地接受,不过赋予它的涵义及表述方式各有不同。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两项相互联系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社会文化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制度性手段,“当个人无法利用制度性手段去达到社会文化目标,或者对传统的目标不感兴趣,或者对传统目标与制度性手段都不感兴趣时,就会在传统目标与制度性手段之间产生失调现象或不平衡状态,默顿称之为失范。
”的确,社会失范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规范的变迁速率非常高,社会失范就容易表现得特别突出,而致力于社会变革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加速发展,社会规范高速变迁,社会失范现象产生也就不当足为奇了。
目前,中国的社会正在进入转型关键时期,也出现了明显社会失范的现象,它是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而产生的社会剧烈振荡性的失范,是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失范。
越轨行为的社会病理分析
![越轨行为的社会病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3d1a27f90f76c660371ab9.png)
越轨行为的社会病理分析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往往伴随着阵痛和代价,会导致社会矛盾、冲突和问题在短期内集中爆发。
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社会失范现象频发,使得病态社会现象纷纷呈现。
如果社会运行的任一机制出现问题,便会造成越轨行为的发生。
社会运行中存在个体的越轨行为是可以调节矫正的,但由病态社会引起的大量越轨行为如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企业缺少诚信、贪污腐败严重等是难以调节的,成为社会病态现象。
重视越轨行为并对其进行社会病理角度分析具有重大意义。
一、越轨行为越轨行为从社会学意义上考察,是指超越既有社会规范和组织规则的行为,即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不同的理论流派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越轨行为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原因,但都从越轨者个体行为出发,研究其行为模式。
根据默顿的失范理论,当社会成员达到目标的手段和社会目标不一致时会产生越轨行为。
本文根据社会结构与行为类型的关系对越轨行为与非越轨行为进行区分,社会成员采用社会所认可的手段来达到社会所赞许的目标为非越轨行为,而采取非法手段或拒绝接受文化目标的创新行为、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反抗为越轨行为。
结合行为发生的时刻和背景,本文认为越轨是指人们违反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文化背景下所公认的规范、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行为,一般情况下该行为会受到当时主流价值观评判体系的否定性评价。
因此,下文中涉及到的越轨行为均为背离性越轨,不包括采取合法手段达到目标的创新行为。
社会有机体的良性发展依赖于社会各个运行机制的良好运转与协作,社会患病意味着社会运行机制某一关键环节出现漏洞。
因此,笔者从社会运行机制来突破研究思路,探讨越轨行为的社会病理机制。
二、越轨行为的社会病理机制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讲,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科学。
人体的八大系统须共同协作,才能保持个体的健康和生长。
如果内在机体存在致病因子或者外在环境有“感染源”,人体则会发生疾病。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c283e32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10.png)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近年来,我国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转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科技进步和信息化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然而,这样的快速发展和转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道德失范问题的凸显。
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体系的约束下,人们的行为偏离了道德底线,表现出自私、贪婪、不公等不良行为。
道德失范问题不仅在我国,也是许多转型期社会的困扰,但由于我国特殊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对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复杂。
首先,我国传统的道德体系在社会转型中面临巨大的冲击。
长期以来,我国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谦卑、勤劳、忍让等道德价值观被广泛灌输。
然而,社会转型导致了现代化的快速进程,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市场经济的崛起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导致一部分人对于功利主义和个人价值观的过分强调。
这种悖离传统道德的趋势,使得道德失范问题得以滋生。
其次,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道德失范问题也与个体心理和文化认同的转变有关。
在传统社会中,个体的文化认同通常是由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和规范来决定的。
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许多人的个体认同感受到了冲击和动摇。
特别是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人们感到孤独、无助和紧张,失去了对于社会的认同感。
这种心理困境导致了人们对于道德规范的放松和偏离,进而引发了道德失范问题。
第三,社会转型期间,法律法规和道德观念之间的缺乏适应与协调,也是道德失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转型不仅仅关乎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也涉及到了社会关系和权力的重组。
在这个过程中,法律法规的缺失和不完善导致了道德规范的缺失。
一些人利用法律空白或漏洞寻求个人利益,或者以某种特权地位逃避法律的制约。
这种法律和道德之间的鸿沟使得道德失范问题愈发严重。
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寻求解决之道。
首先,加强道德教育和引导。
传统的道德观念需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道德行为的价值和重要性。
“失范”和“越轨”理论视角下社会转型期的食品安全问题
![“失范”和“越轨”理论视角下社会转型期的食品安全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0e570262af90242a895e5f2.png)
“失范”和“越轨”理论视角下社会转型期的食品安全问题摘要:从“失范”和“越轨”的理论视角,探讨社会转型下食品安全问题。
社会失范造成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沦丧和滑坡,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原因;而越轨行为产生的经济利益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致命诱惑。
为了有效的改变食品安全问题,首先要重建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因为正确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是食品企业和个人的根本。
此外,需要加强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管,建立统一的监管部门,对现有的监管资源要进行优化和整合。
最后,要重视和完善社会控制体系,严厉打击越轨行为获得的“利益”,这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失范”;“越轨”;社会转型;食品安全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124-02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这些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发生,绝非偶然,在它的背后存在着深刻的必然性。
从社会学“失范”和“越轨”的理论角度入手,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而寻求应对的措施,努力探索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宏观层面:失范理论视角下的食品安全问题1.失范的理论研究。
“失范”一词最早由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的,指的是缺少规范,是一种混乱无序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状态。
这种状态是由于个人对于自身的欲望以及为实现这种欲望而采取的行为缺少规范而引起的。
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认为,在正常的情况下,社会的各个部分处于整合状态,是井然有序的。
人们的行为在社会规范的可控范围内,处于正常状态。
但是当社会发生变动时,原有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就会被打乱,原先约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会发生变化,已经不能有效的约束人们的行为了。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失范是“规范的缺席”,既对于现存的社会规范,人们缺乏广泛的认同,从而使社会规范丧失了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状态控制的有效性,同时也丧失了对人们的欲望和行为的控制效力[1]。
试述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以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试述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以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3e54f6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90.png)
试述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以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第一篇:试述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以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试述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以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所谓越轨行为指那些由于违背了重要的社会规范的期待,结果被许多人给予否定的评价的行为或特征。
越轨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首先效应染当然是负面的和破坏性的;然而,社会学家已经认识到越轨也有积极的社会功能。
(一)越轨的反功能1)越轨行为会弱化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的动机。
2)越轨行为会使生活变的不可预知并导致遵从者与越轨者之间的紧张和冲突,从而扰乱社会秩序。
3)越轨行为破坏了信任。
4)越轨行为还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二)越轨的正功能1)越轨行为的存在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指出社会容忍的限度。
2)越轨能增进社会团结。
3)越轨行为能带来社会系统所需要的变迁。
那些不合理的规则就有可能被改变。
4)越轨促使人们更愿意遵守规范。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一过程中,原来的许多制度规范变得不再适用。
这一方面是因为体制改革使原来的规范,人们活动的制度规则不同程度的失效;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使一些新观念进入我国的社会生活,在这些指导下的行为和原有规范的不协调十分明显。
在社会生活领域,一些习俗、道德的约束下降,社会主导价值变得模糊,这使得越轨行为大量出现,其中既有正向越轨也有负向越轨。
越轨行为的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群体性越轨行为。
包括群体的、有组织的行为,也包括集体行为。
许多群体性越轨行为的产生与当事人的相对剥夺感有关。
集体行为有可能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群体性行动,它对现存社会秩序构成强有力的挑战。
二是有权者越轨。
在社会控制领域,行政执法人员越轨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如某些官员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贪污腐败、通过权力垄断而不公正的坑害守法公民。
另外、默写执法人员的粗暴以致伤及无辜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这些与行政司法体制和政治文明建设相关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第二篇:当前我国民生存在的突出问题二、当前我国民生存在的突出问题1、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浅析社会学失范理论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启示
![浅析社会学失范理论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5321e14f18583d04964590e.png)
浅析社会学失范理论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启示燕丽丽作者投稿2011-03-24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体制与结构必然出现变动,社会失范行为容易产生。
本文初步探讨了社会学意义上的失范行为(社会越轨行为)和社会控制的含义、类型和功能,分析了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和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并探讨二者的理论与我国转型期的内在联系,针对我国转型期出现的社会失范行为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措施,即: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促进社会秩序理性化;转变思维方式等。
关键词:失范行为越轨行为社会转型文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些转变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如道德观、文化观和价值观的转向,犯罪行为和腐败行为、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能源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等,这些问题暂且不论其性质如何以及对于未来我国社会的发展究竟是利与弊,它们都属社会失范行为,亦即社会越轨行为。
如何解决已出现的社会失范行为,是当下值得我们予以慎重考量的。
一、社会学失范理论失范行为在某种意义上亦可称为越轨行为。
我们所指的失范行为在宏观层面上意旨社会规范自身的混乱直接导致具体的个人失范或越轨行为的发生;微观层面上指社会群体或个人破坏、违反现有社会秩序的行为。
根据越轨程度不同,可把越轨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违俗行为、违德行为、违规行为、违法行为。
四种行为中,违法行为是社会越轨行为最严重、最高级的行为,是社会成员所不认同的。
如何界定越轨的社会功能要看越轨的对象,有的越轨行为可以动摇社会道德规范,破坏社会常规制度,解构社会基础;有的越轨行为可能有利于澄清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变迁。
但在当代历史发展背景下,特别是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状况,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社会失范行为的负功能。
我们认为社会越轨行为是社会规范是否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现有的社会规范是否符合时代发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十四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十四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0abe0888cf84b9d529ea7a6f.png)
(二)社会越轨的类型
(1)违法行为。 (2)违警行为。 (3)违规行为。
二、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
(一)生物学解释 (二)心理学解释 (三)社会学解释
三、社会越轨的控制
社会越轨,作为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社 会行为,是社会控制的主要对象。但是,社 会越轨有消极性、积极性和中性三种不同的 性质,对这三种性质的社会越轨要做具体分 析,做不同程度的控制。
(1)历史的角度。 (2)社会稳定的角度。 (3)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
(三)适度社会控制的意义
欠度控制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 秩序的维系。过度控制不利于社会成员发挥 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社会的运行与发展。 适度社会控制才能既发挥社会控制维系社会 秩序的基本功能,又能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十四章 越轨与社 会控制
第一节 越轨行为
社会越轨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社会控制则是对它的校正。社会越轨有不同 的类型,有各自产生的原因。我们应根据不 同类型的社会越轨实行不同的社会控制。
一、越轨的定义及类型
(一)社会越轨的含义 社会越轨(social deviance),亦称越
(一)社会控制的特征 (1)社会控制的普遍性与阶级性。 (2)社会控制的统一性与强制性。 (3)社会控制的多重性与闭环性。
(二)社会控制的类型 (1)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 (2)硬控制与软控制。 (3)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4)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 (5)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
一、社会控制手段
(一)组织控制手段 (1)组织指令。 (2)组织规章。
浅析社会失范理论视角下的学生越轨行为
![浅析社会失范理论视角下的学生越轨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1292fde67c1cfad6195fa78f.png)
・
市场 经 济体制 的规 范 体 系还 缺 乏 改 善 , 从 某 种 角 度上 来说 , 我 国 社 会 正 处 在 默 顿 所 说 的社 会 “ 失
浅 析 社 会 失 范理 论 视 角 下 的学 生 越 轨 行 为
边西 同
( 西华 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 四川 南 充 6 3 7 0 0 2 ) 摘要: 社 会 失 范理 论 认 为 学 生 会 发 生 越 轨 行 为 的 主 要原 因在 于 社 会 而 不 是 学 生 自 己 , 因 此 而成 为 极 其 具 有 重 要 作 用 的剖 析 越 轨 行 为 原 因 的社 会 学 理论 . 由于 社 会 转 型 时期 的 快 速 发 展 , 在 某种程度 上 , 我 们 的社 会 正 是 默 顿 所 说 的“ 失 范” 状态的社会. 正确 理 解 和 把 握 社 会 失 范理 论 , 对 学 生 越 轨 行 为 的矫 正或 预 防具 有 十分 重 要 的 理论意义. 关键词 : 社 会 失 范理 论 ; 社会 转型; 越轨行为 中图分类号 : C 9 1 3 .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7 4 0 8 ( 2 0 1 4 ) 0 5 — 0 0 9 7 - 0 4
是一种本末倒 置的现象 ; 更有甚者 , 有 些 闪婚 父
母, 每 天 只知道 改善 自己 的生 活 品质 , 对 自己的孩
作 者简介 : 边 西 同( 1 9 8 9 一
) , 女, 山东 临 沂 人 , 在读研 究生 , 主要 从 事 教 育基 本 理论 研 究.
当前我国社会失范的类型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失范的类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332992b0717fd5370cdc04.png)
当前我国社会失范的类型分析“失范”(anomie)是由法国社会学家e·涂尔干最早提出的,其字面上的意思是“缺少规范”,但涂尔干所指的主要是一种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差而丧失整合的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
他认为失范是病态的,是外在的和约束性的道德控制的离散。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进一步发展了失范理论,他把失范看成是“规范的缺席”,即人们对现存的社会规范缺乏广泛的认同,从而使社会规范丧失了控制人们行为的权威和效力。
他认为,社会失范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的不平衡。
简而言之,当人们能够用社会所肯定的手段以达到社会所认可求的目标时,它们是平衡的。
这时社会成员的行为是遵从行为。
反之,由于社会化教育缺乏,人们不知道社会所肯定的目标是什么,或者有些人群对这种目标不感兴趣,或者人们不重视达到这种目的所应该遵循的手段,这时社会规范的目标与社会所认可的手段发生不平衡,人们就容易发生越轨行为,其形式主要有:创新、形式主义和造反等。
可以说,涂尔干对失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结构层面,默顿的失范研究则是从社会结构失范来研究个体行为失范。
笔者在这篇论文中要分析的便是在社会结构层面上的失范,即社会失范。
当前我国社会失范的分类及主要现状“社会失范”,是对社会的这样一种状态的表述:社会的规范丧失了或者陷于混乱,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失去了标准,整个社会失去了控制,呈现出无序化局面。
社会失范是指由于社会规范缺乏完整、明确和自治的特征而导致社会的不正常状况或曰社会病态。
关于失范与越轨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
笔者以为,社会失范与越轨虽然都是对于社会规范的背离或违背,但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一种现象属于社会失范,但未必就是越轨。
而任何越轨都是一定的社会失范。
即社会失范现象包含越轨现象和虽未越轨但通常被看成是反社会的或不道德的现象。
可以说,越轨现象是严重的社会失范。
本文所要研究的社会失范包括了越轨,是社会成员面对社会规范而难以遵从或遵从的成本大于收益或违反规范的行为会带来更大的收益时,发生了违反社会规范甚至法律、法规等的行为而导致的社会现象。
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范与手段性越轨
![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范与手段性越轨](https://img.taocdn.com/s3/m/7672106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a.png)
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范与手段性越轨罗天莹;卓彩琴【摘要】"手段性越轨"是我国转型时期越轨行为的一种重要表现.这种以"非法谋利、非法致富"为特征的越轨行为,恰恰表明社会规范自身有了某些缺陷:规范间的冲突、规范的弱化以及规范的乏力,使得社会规范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导致手段性越轨的频繁产生.【期刊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6(005)004【总页数】4页(P84-87)【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失范;手段性越轨【作者】罗天莹;卓彩琴【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5越轨一般是指偏离或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
而“手段性越轨”则是指偏离或背离社会允许或提供为达到目标的行为手段、行为途径规范的行为。
在我国转型时期主要表现为社会生活中个人、集体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假药、假酒等)、国家公职人员以权谋私、车匪路霸、走私贩毒、盗窃抢劫、绑架勒索、卖淫嫖娼、拐买人口等行为,其共同特征就是“采用非正统的手段来满足个人对财富的欲望”,这种手段性越轨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已经越演越烈,成为目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与运行。
理论家们对于越轨原因的探讨大多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虽然这对于说明任何一种越轨行为是有效的、具体的。
但是越轨行为的发生并非个人性的,它是个人或群体与社会之间的偏差和冲突造成的,仅从微观层面去分析,视野过于狭隘,不能充分揭示越轨成因以及深刻本质[1]。
因而只有从社会结构或社会整体的角度考察越轨,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越轨的原因。
社会成员的越轨行为是相对社会规范而言的,而社会规范是社会用以协调人们相互关系和相互行为的规则。
我们所关注的“手段性越轨”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的冲突,它实质上是社会成员对现存维护成员之间利益关系的社会规范缺乏广泛的认同和遵循,或社会规范丧失了对社会成员谋取利益手段的控制,即一种“社会失范”状态,因而研究社会失范理应成为研究手段性越轨的起点。
浅谈社会失序现象
![浅谈社会失序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83e667cb58f5f61fb736661c.png)
浅谈社会失序现象观察当今中国的社会生活,人们可以注意到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我把它叫做所谓“牵出现象”。
也就是说,在一个地方,或一个领域,没有问题暴露出来的时候,好像一切都很好,甚至灿若桃花。
但只要有一个问题暴露出来,马上就会牵出一系列的问题,原来看起来一切都很好的事情,好像各个环节都出现了问题。
最直观的,如果我们在搜索引擎上输入“牵出”这个关键词,就可以搜索出大量的有关条目,比如:“广东韶关腐败窝案揭秘:粤北首富牵出31名厅官”、“唐骏野鸡大学门升级牵出一群造假名人”、“河北大学车祸‘李刚门’牵出‘校长论文剽窃门’”、“紫金矿业污染门牵出官商勾结网或有人故意为之”、“上海静安大火公寓施工至少经三层转包”、“行贿人后院失火闹离婚牵出武汉大学腐败案”、“前茂名书记落马案调查:房产商牵出多名腐败官员”、“力拓间谍门牵出铁矿石贿赂链”等等。
在去年年末,就有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就是河南的天价高速费案。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由高速公路逃费引起的普通“刑事案件”。
但随着报道的深入,就可以看到这个案子牵出了背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高速公路的不合理高收费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全国是普遍存在的;其次是公路高收费背景下运输业的非制度化生存问题,即一个企业或经营者如果守法守规地从事经营活动,是注定要亏损的;再次,冒用军牌可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制造、买卖或使用假军牌的问题,其中会牵涉到高速管理人员的腐败,甚至还有其他的方面;而审理这个案子的一审法官的资格居然也是有问题,而且据说还是一个官二代;从语焉不详的报道中,这里似乎还存在一个判刑后捞人的运作过程以及可能存在的司法腐败问题。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时建锋一案的发生,所有这一切都会正常地运转着,但一个线索把后面的这些事情和问题牵扯出来之后,一切都改变了模样。
这种现象在警示我们一个问题,在亮丽的表面背后,我们社会中深层的运作机制是不是发生了问题。
而这个问题背后的真正问题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如何防止出现严重的社会失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社会越轨
社会机构视野下的失范,以默顿的anomie来解释我国当前的社会。
他认为失范是社会结构文化在个体身上呈现的一种紧张状况。
“文化结构承载的是普遍的概念、理想和价值,而社会结构则通过身份角色等方式确定某种行动是否被正当的规范所控制。
”文化机构规定了行动的目标,社会结构规定了行动的手段。
“无论目标的本质如何,文化目标与可行的规范手段之间的矛盾都会产生失范的倾向。
”默顿认为,当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了由文化机构所规定的文化目标,而没有将由社会结构所规定的达此目标的制度化内化时;或者,通向这一目标的制度化手段受到阶级结构等方面的很大限制时,来自失败的威胁就会导致以失范为特征的“创新”这个个体适应模式的大量出现。
社会失范现象包括越轨现象和虽越轨现象但通常被看成是反社会的或不道德的现象。
社会失范可以表现很多情景,如社会秩序的破坏、离轨、犯罪现象的增多,社会生活中道德的败坏、腐败的盛行等等。
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我们1980到2000年中国社会存在的失范现象的基本类型:经济失范、政治失范、道德失范、知识失范、秩序性失范、风气性失范。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个体意识、集体意识、模式化期待、制度化手段角度解释失范现象。
个体意识是指社会中的个人的意识,它是个人的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的反映,是个人独特实践的产物,健康的个体意识既强调个人的权利,也履行个人的义务。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集体意识总的来讲比较强大,而个体意识一直较为微弱,并且常常是以自我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当今这个急剧的大转型时期,集体意识在逐步消解,个体意识日益张扬但同时却丧失了集体意识(或集体意识过于淡漠)的个体太多了!缺乏集体意识的个体不是一个健康的个体,只能算极端利己者,丧失了集体意识的个体意识是极端利己主义意识,这样的社会成员多了,冲突也就随之而来,社会就动荡不安。
借鉴墨顿的“文化目标”概念,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模式化期待”的概念。
它是指某一文化背景下的意义系统所持的社会期待。
它是一个比集体意识低一个层次的概念,是集体意识里价值目标内容的具体体现。
当前,货币已经从纯粹手段和前提条件演化成为生活目的本身这些问题。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尤其是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日益严重,形形色色的失范现象逐渐增多
这些问题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尤其是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日益严重,形形色色的失范现象逐渐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