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篆书书写入门:篆书概述

合集下载

0基础篆书入门,从不会拿笔到写成作品,老司机给你指路!

0基础篆书入门,从不会拿笔到写成作品,老司机给你指路!

0基础篆书入门,从不会拿笔到写成作品,老司机给你指路!王羲之曾说“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

说明学习篆书是学习一切的基础,也是最容易把握学习重点,最直观看到成效的选择。

一些在国画界、书法界与篆刻界小有成就的朋友,有感慨对篆书是一块短板,一些零基础学员更不知从何下手,本次邀请陈老师开设的篆书课程,是真正的基础课程,从执笔、笔顺、结构、细节要点等基础层面出发,由浅入深,下面我们来看看陈老师是如何在8节课内为我们提供高效的篆书学习路线。

篆书种类多样,综合笔法结构、文字辨识、学习标准等客观因素,还是选择以小篆入手,小篆的平衡、匀称、虚实、对比等,也传统审美。

小篆书写的关键,无非是两个方面:线条和结构。

对于初学者来说,即使线条质量达不到,如果能把握好字形结构,写出的作品整齐划一,也是能让普通人赏心悦目。

但小篆结构看似简单,想要笔笔写到位,却并不容易。

常常会出现这个笔画写长了,那个笔画写歪了等等情况,最终导致整幅作品杂乱无章,比如这样:或是这样:还有这样:小篆在《说文解字》中有9353字,现在常用的的也有3至4千字。

每个字都各自构造,各有形态。

要想在一幅作品中协调一致,达到统一,就要对字的结构进行分析。

陈老师根据古人论述,结合篆字构造以及自己的亲身体会,可将篆书分为几种结构类型来阐述。

下面我们来欣赏本次课程内陈老师的授课笔记从基本工具材料出发,完全零基础,接地气的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深入挖掘各种书写过程中会出现的误区,有基础的学员也可趁机查漏补缺,重新梳理一下学习思路。

书法史在临摹与创作中是不可或缺的,陈老师对于整个篆书的体系框架为我们做了详细的梳理、计划与引导,绘声绘色的叙述,让我们更轻松的学习。

了解书法史就像拿到了一张地图,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盲人摸象”的教学误区。

线条是一切的基本,而线条的基本是用笔,一根好的线条决定了一个字和一幅作品的成败,通常线条的训练是枯燥无味的,在练字的同时训练线条会越来越没自信,针对线条与用笔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训练方式,有趣、有效、上手快,所有细节一览无余。

篆书书写入门-03

篆书书写入门-03
1.先中间后左右
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 笔或中间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
对于有中心长弧(一般为撇、捺笔)的篆字,应先 从中间长弧写起,再写左右对称的笔画。
2.先外包后里头
对于有字框的笔画,一般应写出外框的笔画, 随后再写框内的部分。这样可以控制篆字形 体的大小,避免整体不一致。


(八)包裹结构 包裹结构都有围包着的体势。上包下、右包左的
字宜阔,要围中有缺,有舒展秀劲之气;下包上、 左包右和四包围的字宜收,使外围而不死,有静 穆之感;使内布置爽然,内外有呼应之势。 上包下
右包左 下包上
左包右
四包围
“字之间架,如人之骨相,务使长短相称,骨肉调 匀,左右整齐,前后舒泰”(陆维钊《书法述 要》)。篆字结构千变万化,必须善于随形布置。 随体赋形,丝毫马虎不得,布置得当,才能使字 字生动有趣,整篇血脉贯通。
1.横 (1)逆入藏锋至首端 (2)转成圆锋向右行 (3)行至末端转锋 (4)向左回锋
2.竖 (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 (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 (3)行至底点勿顿 (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3.横弯 (1)逆锋落笔向左 (2)转锋向右行笔 (3)顺锋向下行笔 (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篆书范例:王福庵书《说文部首》
工具书目: 《说文解字》 [汉]许慎撰 中华书局 《说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注 上海古籍山版社 《清代书家篆隶字集》 [日]北川博邦 西泠印社 《小篆疑难字字典》 王同愈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篆通假校补》 王福庵著 四泠印社 其它工具书及有关文字学书目可视其文中介绍以及入门程度逐步增置。 临摹碑、帖书目: 《王福庵书说文部首》 《邓石如篆书弟子职》、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六屏》 吴让之篆书四条屏《粱吴均与朱元思书》 杨沂孙篆书《道德经》、《金人铭》 《赵之谦书汉铙歌真迹》 赵铁山《和铭真迹》(见上海《书法》2001年第7期) 附:篆书范例《王福庵书说文部首》

带你正确的认识篆书!

带你正确的认识篆书!

带你正确的认识篆书!...........................................................篆书,在我国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书中,位居首位,充分说明了它与其他四种书体的关系。

亦即是说,其他四种书体均由篆书衍变而来,从中可看出篆书在中国书体发生、发展中的首要地位。

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

可见篆籀用笔与传统绘画密不可分。

因此,要分析中国书画发展变化,首先应该对篆书书体的来胧去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起收简净篆书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书体,不像楷体字有“永字八法”的变化,其基本组字的方法,仅有“点、直、弧”三者。

大多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2形体匀称篆书结字多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3中锋书写厚重古朴的圆笔直管中锋,运笔时管在前行,毫在后随,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

训练中锋为其他书体打下很好的基础。

篆书的基本笔法以中锋为主,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4画法之本篆书对中国画用笔影响最为直接。

中国写意画的本质是——意,赋予写意画之灵魂,其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靠书法凝聚,统领,和导引。

中国写意画的笔法直接运用了书法的笔法,在线条和形式上是相同的。

看似简单的线,书法运笔变化多端,而绘画的用笔也是丰富多采。

“笔墨”二字被当作中国字画技法的总称,成为塑造形象的手段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篆书详解

篆书详解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七、缪篆
八、练习
在一张A4纸上按图示要 求创作一幅硬笔书法作品, 文字颜色可用黑色。
释 文 一 点 浩 班然 气 千 里 快 哉 风 学 书岁 次 ■庚 寅 □清 明 之 时 *** *** *** *** *** ***
第四节
本节教学目标
• 掌握篆书的起源、历史遗存及其发展脉 络 • 掌握篆书的基本特征,初步具备判断篆 书分类的能力 • 了解篆书以及篆书名家的艺术特色 • 认识若干简单篆字
一、篆书释义
• 籀书——《史籀篇》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字书之一,相传是周宣王时太史籀
所作。秦始皇统一文字时,《史籀篇》是主要依据。 班固说《史籀篇》是西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是太史所作,其书体为大篆。 许慎《说文解字序》也说:“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唐代张 怀瓘《书断》则明确说,“周宣王太史史籀”,姓史名籀。
• 篆引——许慎《说文解字· 竹部》:“篆,引 书也。”段玉裁注:“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 帛也。 • 车毂纹饰 • 青铜钟鼎纹饰
篆书的现代应用实例
二、源头——甲骨文
三、大篆
• 1、金文(钟鼎文)
金文拓片
今人临写
• 2、石鼓文
• 大篆慎在《说文解字· 叙》中说:“秦始皇帝 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 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 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 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 篆者也。”

篆体书法 入门教程

篆体书法 入门教程

篆体书法入门教程篆体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为读者提供一个篆体书法的入门教程,帮助大家了解篆体书法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一、篆体书法简介篆体书法,又称为“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

它起源于商朝晚期至西周初期,是中国最早的字体之一。

篆书的字形结构严谨、线条刚劲有力,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篆体书法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多种派别和风格。

二、篆体字的基本构造篆体字的构造相对复杂,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笔画和组合方法。

篆书的笔画主要有横、竖、撇、捺、点、折等,这些笔画可以灵活组合,形成不同的字形。

在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顺序和力度,以保持字形的整体美感。

三、篆体字的基本规范篆体字的书写有一些基本规范,需要遵循以保持字形的准确性和美感。

首先,要注意字形的整齐和平衡,避免形状上的偏差。

其次,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间距,以保持整篇作品的统一性。

此外,要掌握好字的大小和比例,使作品更加协调和谐。

四、篆体字的书写技巧篆体字的书写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首先,要掌握好笔的握持和运用力度,以保持字形的稳定和流畅。

其次,要注意笔画的转折和连接,使字形更加自然和连贯。

此外,要注意书写的速度和节奏,以避免出现书写不匀的情况。

五、篆体书法的练习方法练习是提高篆体书法水平的关键。

可以通过临摹篆体字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书写技巧和字形认识。

在练习时,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篆体字作为范本,进行反复练习。

同时,也可以参考一些篆体书法的教材和教程,学习一些基本的书写技巧和方法。

六、篆体书法的欣赏和鉴赏篆体书法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可以通过欣赏和鉴赏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欣赏时,可以注意作品的整体布局和字形的美感,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也可以学习一些篆体书法作品的欣赏方法和鉴赏技巧,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七、篆体书法的发展与传承篆体书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

篆书书写入门:篆书概述

篆书书写入门:篆书概述
YINGE`s EBOOK
页码:4/8
(五)天覆结构 这类字属上重下轻者,状如顶戴,欲得其势,应注意上下对准,不可偏倚,更不可头重尾 轻。
(六)地载结构 这类字多半是上轻下重者,状如生长之草木。承上部分要耸起,地载之笔要托住。值得注 意的是,在一幅作品中,地载结构的字最下面一画要略高于有垂脚篆字的底线。
从甲骨出土的十五万片实物,00余字的文字看,已经是经过相当时期发展.并有一定规
YINGE`s EBOOK
页码:2/4
模和水平的文字,其间汉字构形规律已有大部分符合“六书”之说(如象形、会意、形声),文 法也和后代相近;从书法角度看,不同时期的甲骨文,字体风格亦有所异,但文字书写的整体 风格自然率意。因是契刻文字,笔画单一质朴,字形朴茂天真,结构大小参差,章法浑然天 成。不仅显现出古代先民在文字书写方面追求自由、情趣、美观的审美意识,而且从中可以体 悟篆书的笔法以及由于载体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给后世书法创作以启迪和借鉴。
秦代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很快被汉王朝所替代,官用标准书的小篆有 赖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得以保存下来.还有秦始皇时,以宣耀皇威,传为李斯所作的 《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会稽刻石》等也留传于世。秦代小篆其成 就和对书法的贡献就在于线条的表现上和书体的结构上。线条笔笔中锋、圆劲古雅、含蓄蕴 藉、沉稳端庄,是善书者欲达之目标,结构均衡对称、疏密有致、整齐规矩、风格严谨,它的 整体美无疑是具有适应大众审美需求。切于实用等特征,对后世隶、楷的结字,特别是篆刻的 布白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这里需要重笔—提的是清末民初世居山西的著名书法家赵铁山,他倾其一生治学,深通经 史诗文,考据金石文字,博学守正,融于笔墨。以书法四体皆精名著于世,尤以篆书为最,影 响至巨。三晋碑版、商号招牌大多出自亲笔,康有为评其书法:“大江以北,无出其右”。和 他同时期的常赞春,也是远近闻名的书法大家,毕生研究金石书画,诵习经史词章,讲授文学 书法,著述颇丰,其篆书、篆刻凝练古拙,造诣超群,风格独树。赵、常二人无疑为当时华北 书坛巨擘,影响甚远,乃至在山西孕育出了一批精研篆学的高手,延伸至今。显然,清末民初 不仅在南方涌现出了大批的书家,北方也是名家辈书,蜚声海内外。近午来,赵、常二人为中 外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在日本还成立有“赵铁山书道研究会”,几十年来,远渡来晋,寻访考 证,出版碑铭者众,成就斐然。笔者就此在本章“篆书概述”中提出,旨在为篆书爱好者对篆 书历史发展有一个全面综合的了解。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篇)笔记版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篇)笔记版一、篆书简介1. 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2. 篆书形体修长,线条圆润,结构严谨,形态优美。

3.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指的是西周晚期至秦代以前的文字,小篆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官方文字。

二、篆书的基本笔画1. 点:点是篆书中最基本的笔画之一,其形态如同玉圭上的凸起,称为“玉圭之形”。

点的书写要饱满圆润,力透纸背。

2. 横:横在篆书中被称为“秦皇之脊”,其特点是平直而长,起笔和收笔较轻。

书写时要保持力度均匀,线条流畅。

3. 竖:竖在篆书中称为“木棒之直”,其特点是垂直挺拔,起笔和收笔较重。

书写时要保持垂直,不得弯曲。

4. 钩:钩在篆书中被称为“龙尾之弯”,其特点是圆润而有力,起笔较轻,收笔较重。

书写时要保持线条流畅自然,弧度适中。

5. 撇:撇在篆书中称为“秋叶之舞”,其特点是柔美而流畅,起笔较重,收笔较轻。

书写时要保持速度均匀,线条流畅自然。

6. 捺:捺在篆书中称为“雁尾之展”,其特点是舒展而大方,起笔较轻,收笔较重。

书写时要保持线条流畅自然,不得出现折角。

三、篆书的结构特点1. 篆书的结构以对称和平衡为主,讲究左右、上下、内外等各个方面的平衡和对称。

2. 篆书的结构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即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等变化来表现出字形的空间感。

3. 篆书的结构讲究“因字生形”,即根据字义和笔画的特点来安排字形,使字形与意义相符合。

四、篆书的章法特点1. 篆书的章法讲究整体的美感,每个字的大小、形状、排列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整体把握。

2. 篆书的章法讲究气韵的连贯和统一,每个字之间的气息和气势要相互呼应、贯通。

3. 篆书的章法讲究“计白当黑”,即通过字形的排列和空白来营造出整体的美感。

论篆书常识

论篆书常识

论篆书常识篆书有两说:(1)指“籀文”,即《史籀篇》文字。

(2)指“隶书”,清学者多主其说。

石鼓文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

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发现。

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故亦名“猎碣”。

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

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古籀“古文”、“籀文”的合称。

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

萧籀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

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

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

金文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

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

钟鼎文即“金文”。

上古青铜器一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

“钟”,经典多作“锺”。

青铜器上的铭文,统称为“钟鼎文”。

《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

”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

”款识文即“金文”。

“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

《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

”注:“韦昭曰:‘款,刻也。

音式志反。

’师古曰:‘识,记也。

音式志反。

’”通雅》引《卮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

《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

”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七曰款识。

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

篆书书写入门

篆书书写入门

篆书书写入门:小篆的笔法分析(一)小篆的基本笔法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

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1)逆入藏锋至首端(2)转成圆锋向右行(3)行至末端转锋(4)向左回锋2.竖(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3)行至底点勿顿(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3.横弯(1)逆锋落笔向左(2)转锋向右行笔(3)顺锋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4.直弯(1)逆锋落笔向上(2)转锋向下行笔(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5.上弧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7.左右外弧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8.方弧写方弧时,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圆转行笔,化角为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

9.弯曲弧小篆的曲画变化多,难度大,要视其圆转程度顺势而写。

最好是一笔完成,一笔完不成,就用两笔或三笔搭接笔方法加以完成。

转折处注意调整袄笔锋或略捻动笔管并与手脘的内转动作相配合,使笔锋顺势转过。

(二)搭接笔的技法篆书的许多笔画看似一笔完成,实则靠若干搭接笔而写成的,要使接笔处不留痕迹,主要是前一笔的尽处无须回锋,后一笔势插入,两笔重合正好将搭接处掩藏于笔画之中。

搭接笔是篆书笔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环,掌握了这一环节,就能使字舒畅婉转,遒劲自然。

篆书入门

篆书入门

篆书入门小篆的特点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一)小篆的基本笔法: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

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1)逆入藏锋至首端(2)转成圆锋向右行(3)行至末端转锋(4)向左回锋2.竖(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3)行至底点勿顿(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3.横弯(1)逆锋落笔向左(2)转锋向右行笔(3)顺锋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4.直弯(1)逆锋落笔向上(2)转锋向下行笔(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5.上弧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7.左右外弧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8.方弧写方弧时,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圆转行笔,化角为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

篆书书写入门PPT课件

篆书书写入门PPT课件
(一)独体结构 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结构的字没有偏旁,独立而自成体势。篆字的
独体结构一般分直势和曲势两种。直势形正,而骨涵其中,要不偏不倚, 严整端稳;曲势和婉而字形美观,要掌握好重心,稳而得势。 直势
2021/3/7
CHENLI
23
曲势
2021/3/7
CHENLI
24
(二)向背接构 篆字中有内抱和外抱之分。弓之背向外,弦向内者,
CHENLI
16
(三)笔顺特点
笔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之一,合理的笔顺有助于字的结构安排, 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因此,掌握篆书的笔顺,对初学者来说, 也是入门的一把钥匙。
篆书的笔顺和汉字笔顺规则基本相仿,如先横后竖、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重要的是和汉字 不同的笔顺,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篆书笔顺的特点,掌握了这些 特点,就能把握好篆书的结体,做到匀称匀衡。
8
3.横弯 (1)逆锋落笔向左 (2)转锋向右行笔 (3)顺锋向下行笔 (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2021/3/7
CHENLI
9
4.直弯 (1)逆锋落笔向上 (2)转锋向下行笔 (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

(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2021/3/7
CHENLI
10
5.上弧
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 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 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 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 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 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 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 迹。
对于有字框的笔画,一般应写出外框的笔画, 随后再写框内的部分。这样可以控制篆字形 体的大小,避免整体不一致。
2021/3/7
CHENLI
19

篆书大全简介

篆书大全简介

篆书大全简介篆书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

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从大约公元前12世纪的中国的西周朝开始的,在距今大约3500年的历史中,篆书历经了时间的考验,直到现在仍然被广泛使用,它是一种体现由旧有书法发展而来的新形式的文字,它不仅是文字,而且是一种艺术,它在古代书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篆书作为一种独特的书写文字,与汉字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篆书是由线条、形状、点和笔画组成的,这些都是由汉字的简化组成的,篆书使用的比汉字少得多的笔划来表达语义,它们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构成,通过改变笔划的方式来表达文字的含义,因此在篆书中拥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篆书有折线字、横线字、圆点字和指印字等形式,它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折线及其各种变形为基本线条而表示文字的篆书,又称折线篆书;另一类是以点、点作为基本线条而表示文字的篆书,又称点篆书。

篆书作为一种独特的书写形式,有很多特点:一是篆书字体较小,兼具书法美学性与功能实用性,适合在小的空间内把想法描述出来,可以节省空间;二是篆书比汉字更容易记住,因为它的字形极具特点,使用者很容易将其记住;三是篆书的表达效率比汉字要高得多,因为篆书和汉字有一定的关联,只要熟悉了一些篆书,使用者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汉字理解,从而加快表达速度。

《篆书大全》以折线篆书、点篆书、圆点字和指印字等形式,收录了上百种古今中外的篆书及其变形,并以讲解图片结合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学习篆书的过程变得简单易懂。

《篆书大全》是一本汇集了海内外篆字和篆字变形的书籍,特色是介绍了篆书理论,以及从西周到今天的篆书传承史,同时也介绍了篆书的文献、由来,以及它们的特点、规律和书写特点等,以帮助更好地了解篆书历史与艺术。

《篆书大全》还收录了一些篆书作品,涵盖了从篆书到书法组成的艺术群体,以实物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渊源无穷的篆书的艺术魅力。

总之,《篆书大全》是一部详尽的篆字介绍与学习工具,它不仅丰富了学习者的篆字资源,而且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把篆书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被更多人所承认和了解。

篆书基础入门(附:篆书范例《王福庵书说文部首》 )

篆书基础入门(附:篆书范例《王福庵书说文部首》 )

篆书基础入门小篆的特点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一)小篆的基本笔法: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

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1)逆入藏锋至首端(2)转成圆锋向右行(3)行至末端转锋(4)向左回锋2.竖(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3)行至底点勿顿(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3.横弯(1)逆锋落笔向左(2)转锋向右行笔(3)顺锋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4.直弯(1)逆锋落笔向上(2)转锋向下行笔(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5.上弧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7.左右外弧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8.方弧写方弧时,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圆转行笔,化角为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

篆书入门知识

篆书入门知识

▲公太三、运笔的方法:在行笔中,弯曲之处,或用提转之法,而见圆畅:或用先停后转之法,而见外圆内方;或用顿折之法,而见方劲。

(图七)“背”字上部弯曲之画,是用先停后转之法;下部曲画,则是用提转之法。

(图七)“己”字的曲画,则多用顿折之法。

不过一字之中往往多种方法并用。

▲背己四、线条关系的处理方法:1、平行关系:篆书中直线条的处理通常是用平行的方法,如(图八)“义”字的各个横画,这些横画也不是真正的直横,也是呈弧形的横。

篆书中曲线条的处理有时也多采用平行的方法,如(图八)“道”字的左上部和右上部的曲线。

2、相抱和相背关系:篆书中的曲线多用相抱和相背来处理。

如(图九)“来”字,中直线左右的曲线都是用相抱关系来处理的;而(图九)“空”字左右的曲线,则是用相背来安排的,一字当中往往相抱相背同时使用,以起到相辅相承的效果。

如(图十)“而”字的外两条曲线相抱,内两条曲线相背,而左两条曲线和右两条曲线又分别构成相抱的关系。

(图十)“篆”字下部的诸曲线又分别构成相背和相抱之妙。

▲来空▲而篆3、参差关系:篆书下垂的线条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时候,应当讲究垂脚的参差变化。

如(图十一)“白”字,虽只两条垂脚,但也有高低的不同。

再如(图十一)“雁”字四条垂脚的参差变化。

▲心荒3、上疏下密:篆书中有一些字的笔画是向上伸展的,这种情况下,除了向上伸展之画要讲究参差变化外,而布白的处理,则都是用上疏下密的方法。

如(图十五)“之”字、“世”字。

▲之世六、结构的方法:1、让就:(图十六)“恶”和“愚”为上下结构,处理不好,容易有上下分离的感觉。

处理结构时,上部向外扩展,让下部进入,如此上下就可浑然一体。

▲恶愚左部只有可向上伸展之画,右部下伸展之笔画,如(图十七)“蝉”字;或左部有向上下伸展之画,但左部只有可向下伸展之画,如“好”字。

在这种情况,左右位置通常都处理为左高而右低。

▲蝉好3、左低右高:左部只有可向下伸展之线条,右部只有可向上伸展之线条,如(图十八)“照”字,或左部有可向上下伸展之线条,而右部只可向上伸展之线条,如(图十八)“物”字。

(篆书)篆书的概念及形态特征

(篆书)篆书的概念及形态特征

(篆书)篆书的概念及形态特征篆书的概念及形态特征关于“篆”的意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篆,引书也”;唐张怀璀认为即“传”,其《书断》卷上说:“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

”郭沫若则释作“官”,其《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说:“篆者掾也,掾者官也。

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日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史,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

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古文字学家陈梦家说:“古书篆、球、琢三字是通用的……琢与球本为刻镂玉石,而古代文字亦契于金石,所以琢或璩就是篆。

篆者在金石上刻球文字,而后世易之以竹木,所以字从竹。

”众说纷纭,但对我们理解篆书,都有一定的启发。

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如果将汉字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篆书属于古文字。

广义的篆书包括隶书以前的各字体及其延续,也即相当于各种古文字。

从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货币文、陶文、玺印文、简牍文、帛书、石刻文等。

狭义的篆书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又有各种变体,统称“杂体篆”。

作为古文字,篆书的整体特征表现在线条、结字和布局几方面,与今文字有很大差异。

1.线条我们可以从线质和线形两方面来理解:(1)篆书的线质主要有三类:因载体材料和制作手段不同而自然形成线质特点,如甲骨文、金文等;刻意追求线条粗细均匀、光洁,如石刻秦篆;在各体书法出现之后,篆书亦有了自觉而独特的笔法,形成新的不同以往的线质,如多半书于纸上的清篆。

(2)篆书的线形大致可分两大类:直线与曲线。

直线又包括横、竖、斜三种形态,曲线包括顺时针弧、逆时针弧和连曲弧三种形态。

这在线质比较单纯的秦篆中非常明确。

当然,秦篆没有昆示明确的笔意,所以所谓顺时针弧和逆时针弧是在我们设想的笔顺中存在的。

在清篆中,这两种弧才显示书写的事实。

篆书属正体字,各线条独立成形,笔笔藏头护尾而无牵带,线与线的衔接多用实接法。

金文接点较其他部分更粗重,是制模熔铸的结果;清人在宣纸上书写,有的完全用实接,有的在实接的同时也讲见笔。

篆书书体写法精讲

篆书书体写法精讲

篆书书体写法精讲认识了汉代篆书中的基本特点和不同书体中的不同特点之后,就应掌握它。

掌握就是在不断临摹过程中,不断再深入认识.方能达到掌握的目的,临写篆书的基本常识,如执笔、姿势、运笔、笔顺等,与临写楷、行、草、隶等执运笔亦大同小异,这里仅就大同与小异之处略述如下:(一)姿势临写篆书一般多以坐势为常态.其他如立势、蹲势等,多是写得较熟练后,或有一定基础之后根据需要而定。

坐势:一般是在写三寸以下的字,人坐在桌旁凳椅上。

坐书时要求自体正直,准确,以利於用力於笔,使字写得遒劲有力,若姿势不正确,不仅字写不好,久之,反而会影响身体,骨骼弯曲变形,或胸骨疼痛,呼吸不畅、损害躯体的健康.正确的姿势不仅有益放身体的健康,而且为写好篆书提供了条件,主要应掌握:1、双脚分开,其距离与双肩等宽、自然平踏于地面,以使支撑上身与双手的书写活动。

2、腰背正直,使全身体重,自然集中在脊柱上,下达臀部,稳坐凳面。

3、双肩齐平,不得左右各有高低,前胸正向桌边,与桌沿应有一定的距离。

4、头正眼平,以保证审视字帖与桌面上纸的平正,和笔的正确运行。

5、左手平放桌上,或压住临纸一角使之平正,右手执笔,提起,可使全身之力达及右臀及肘、腕、掌、指之间,方可运转自如。

立势:是写较大字时用之。

立势是在坐势的基础上进行的。

立时两脚可前、后、左、右活动。

主要是为了眼观全局,通篇贯气,以把字写好为原则。

(二)执笔执笔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如三指执笔法,五指执笔法、抓笔、握笔等等。

有的是根据指法的运用,或是因字的大小而定。

一般初学者、或写三寸左右大小的字,为了把字写好,应遵循前人行之有效的法则,那就是:1、笔杆正直。

笔杆正直、在写篆书方能正确把握笔锋的中锋落纸,运行与收笔,保证毛笔中锋使写出的笔画圆浑坚实厚重。

否则易出偏锋,或把笔画写歪偏,形成扁、平、弱的笔画。

为使笔管正直,就要使笔管执放大指与食指的第一节靠近指端处,中指在笔管的外面紧靠食指之下并排着力,使三指内外合作,夹住笔管、如此笔管自然会正直。

篆书入门:篆书很难学?入门篆书知识教你,一学就会

篆书入门:篆书很难学?入门篆书知识教你,一学就会

篆书入门:篆书很难学?入门篆书知识教你,一学就会
篆书在我国书法文化中占据了很高的地位,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著名书法家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书种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


篆书入门
篆书是最早的一种成熟的书法,篆书笔法相比其它书法书写形式相对简单,篆书中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夹杂其中,所以在很多人练习书法都是从篆书开始练习。

篆书笔划简单、布局严谨,学习篆书可以可以避免很多书法中遇到的问题,是书法爱好者入门之学。

初学者学习篆书,需要从篆书入门学起,为以后学习书法打好基础,这个书法“基础”是成熟的、完善的。

篆书入门是书法初学者必须的,收藏起来留着有时间临摹学习,在临摹过程中举一反三,由于篆书是最早的一门成熟完善了的字体,所在需要在临摹的过程中用心思考,逐字领悟。

以上是篆书入门基础教学,适合书法初学者学习,简单易学,学会写篆书其实很简单。

篆书入门

篆书入门

篆书入门小篆的特点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一)小篆的基本笔法: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

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1)逆入藏锋至首端(2)转成圆锋向右行(3)行至末端转锋(4)向左回锋2.竖(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3)行至底点勿顿(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3.横弯(1)逆锋落笔向左(2)转锋向右行笔(3)顺锋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4.直弯(1)逆锋落笔向上(2)转锋向下行笔(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5.上弧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7.左右外弧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8.方弧写方弧时,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圆转行笔,化角为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沈晓英 来源:篆书书写入门中国书法的每—种字体都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而篆书的发展 是与古文字发展紧密相联的。

它作为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是 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并独具特色的书体。

今天,篆书在文字应用方 面虽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这种书体处在前书法的文字起源与应用时期, 直接关系到研究我国古代文明,追溯历史的重大课题,再加上这种书体 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史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又以它在书法上的独有特征 和美的表现贯穿于整个书法史中。

因此,它是文化传承的命脉,在考古、 文字研究、哲学、美学以及人类社会学诸方面,具有任何书体无法替代 的重要作用和研究价值。

我国文字历史悠久,形体变革多样。

在古文字阶段,对篆书的分界 历来众说纷纭,莫衷—是。

按通常讲,在篆书系统中把秦以前的文字称 为“大篆”,把秦实行统一的文字称为“小篆”,这是较宽泛的说法。

实 际上在我国最早发现陶文之后,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用汉字记载的文字 资料,应该说是“甲骨文”。

也就是说,应当把甲骨文单独作为一种书体; 其后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

到东周时期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 进而又发展为秦国的小篆。

这些在文字孳乳演变期中的不同说法,都涉 及到古文宁的许多学问。

因本书主要是面向篆书初学者,从篆书书写的 入门考虑,只将篆书演变期中的主要书体及篆书的发展分别作一概述,而后以小篆作为主要学习对象,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介绍与引导。

(一)甲骨文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因其内容绝大 多数是王室的占卜文辞,也称“卜辞”。

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市郊的殷 尚废墟——小屯村,故又称“殷墟文字”、“殷契”等。

据记载,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殷商王朝的国都。

商王 朝灭亡后,这些卜辞长埋于地下,无以面世。

数千年后,当地农民在犁 田时偶而发现,因古骨研末治刀创,随将其作为“龙骨”卖给药铺。

1898 年,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给天津的王襄、孟定生辨认,他们认出是古代 珍贵遗物,意言为“古简”。

1899年,北京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作了 鉴定,认定是商代文字。

这—发现,震动了考古界。

之后,有刘鹗、孙 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考古学家在大量收集、整理甲骨的基础上,对 甲骨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撰写了许多著录和专门著作。

自此,我 国近代学术史上又一新的研究领域——甲骨学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它的 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商朝历史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 的资料,还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一门独立的国际性学科, 同时在中国书法史研究及书法创作方面也产生厂深远的影响。

从甲骨出土的十五万片实物,5000余字的文字看,已经是经过相当时期发展.并有一定规篆篆书书书书书书写写写入入门:篆书概述模和水平的文字,其间汉字构形规律已有大部分符合“六书”之说(如象形、会意、形声),文法也和后代相近;从书法角度看,不同时期的甲骨文,字体风格亦有所异,但文字书写的整体风格自然率意。

因是契刻文字,笔画单一质朴,字形朴茂天真,结构大小参差,章法浑然天成。

不仅显现出古代先民在文字书写方面追求自由、情趣、美观的审美意识,而且从中可以体悟篆书的笔法以及由于载体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给后世书法创作以启迪和借鉴。

(二)金文金文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的书体,因其模铸或契刻于青铜器而得名。

古时称铜为金,所以这类铭文一般称“金文”。

其内容多为祭典、扬其先祖、明告后世的言论记录。

西周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兴盛时期,周人的文化较商代有显著的进步。

西周的金文随着周人对礼制的进一步提倡以及青铜冶铸业的异常发达而有极大的发展。

留存于世的金文数量大约在六七百篇以上。

自宋以来,金石之学广泛兴起,从辨识到摹写,从研究到创作,不断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笔法体系和审美领域、在书法方面的影响程度要比甲骨文大得多。

金文和甲骨文在造字上是—个系统,在书法上也显现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因其载体是青铜器,从而形成笔势特殊、线条圆润、字形凝炼、结构生动等鲜明的特征。

金文的代表作品有《大盂鼎》、《散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还有1977年在陕西扶风县出土的《墙盘》郡是初入门者学习的极好范本。

文(三)籀文籀文是周、秦间通行于秦国的一种文宁,以周宣王《史捅大篆十五篇》而得名,现在所能见到的是许慎《说文解字》中所注明“籀文”的几百字。

从书法角度讲,籀文和金文又合称“大篆”,而又以“石鼓文” 为其代表,它的特点比金文更加规范,字体更加成熟,反映了金文向小篆过渡的轨迹(详见后“篆书名作欣赏”部分:石鼓义条目)。

小篆(四)小篆小篆为大篆的对称,也称“秦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同后,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的国策,其中有“书同文”,就是要求全国统—文宁,废除六国文。

小篆就是在战国时秦同文字的基础上,吸收了六国文字的优点,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从而进—步整齐、简化、规范了的文宇,这是中国古代史上对古文字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统一后的小篆,顺应书写的需要趋于抽象化,象形意味大大减少,符号化更加明显,对后代文字的规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秦代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很快被汉王朝所替代,官用标准书的小篆有赖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得以保存下来.还有秦始皇时,以宣耀皇威,传为李斯所作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会稽刻石》等也留传于世。

秦代小篆其成就和对书法的贡献就在于线条的表现上和书体的结构上。

线条笔笔中锋、圆劲古雅、含蓄蕴藉、沉稳端庄,是善书者欲达之目标,结构均衡对称、疏密有致、整齐规矩、风格严谨,它的整体美无疑是具有适应大众审美需求。

切于实用等特征,对后世隶、楷的结字,特别是篆刻的布白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续和发展秦篆以后的延续(五)秦篆以后的延篆书到了汉代虽不占主流地位,但在一些典重的场合仍作为首选的 字体,如碑额、瓦当、印玺等。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相继在洛阳偃师出土 的两通汉篆碑《袁安》和《袁敞》,山于墓主身份较高,故碑文用篆书, 其笔势遒劲,结体宽博,刻工精湛,为汉篆的典型。

传世之作还有《祀 三公山碑》、《少室神道石阙铭》、《开母庙石阙铭》,这些刻石淳厚茂密, 方峻挺拔,独具风貌。

东汉以后,三国时魏正始《三体石经》,集古文、 小篆、隶书为—石,被奉为标准经文的字体。

三国时吴皇象所书《天发 神谶碑》,以方笔作篆,笔力惊绝,以其气势宏伟著称。

到唐代,著名书 家李阳冰的传世书迹有《三坟记》、《城隍庙记》、《拪先茔记》等,其篆 书历来被宗为楷范。

到五代、北宋,有徐铉、徐锴(世称“二徐”),精 于小篆。

徐铉所摹《峄山碑》及精心校定的《说文》,由国子监雕版印行, 广为流传。

徐锴编《说文系传》,对保存和解释《说文》原著也有功绩。

元、明两代篆书略呈颓势。

直到清代碑学兴起,大批文人志士由于特定 的历史原因,纷纷投身于金石、文字之学,进而涌现出大批的篆书大家。

随着金石出土日多,又开阔了他们学习取法的视野,使清代成为篆书发 展的复兴和昌盛时期。

清代前期王澍、钱坫、洪亮吉、孙星衍等,他们 在碑版考证取得卓著成绩的基础上,开创了书学和文字学结合之风。

清 代中叶以后,邓石如用长锋羊毫作篆,讲究笔墨变化,沉雄朴厚,自成 —格。

受他的影响而又各领风骚的篆书大家有吴熙载、杨沂孙、赵之谦、 吴大澂等。

清末民初,吴昌硕、齐白石、赵铁山、常赞春、王福庵、邓 散木等也均以自己独到的篆书新面貌立于书法艺术之林。

在古文字学界, 先后有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丁佛言、郭沫若、容庚、董作宾、于 省吾、唐兰、商承祚、张颔等名家在研究古文字基础上,对篆书诸体也 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表现出了与传统不同、极具创新意识的艺术魅力,拓 展了篆书创作的思路,推进了篆书艺术的发展。

这里需要重笔—提的是清末民初世居山西的著名书法家赵铁山,他倾其一生治学,深通经史诗文,考据金石文字,博学守正,融于笔墨。

以书法四体皆精名著于世,尤以篆书为最,影响至巨。

三晋碑版、商号招牌大多出自亲笔,康有为评其书法:“大江以北,无出其右”。

和他同时期的常赞春,也是远近闻名的书法大家,毕生研究金石书画,诵习经史词章,讲授文学书法,著述颇丰,其篆书、篆刻凝练古拙,造诣超群,风格独树。

赵、常二人无疑为当时华北书坛巨擘,影响甚远,乃至在山西孕育出了一批精研篆学的高手,延伸至今。

显然,清末民初不仅在南方涌现出了大批的书家,北方也是名家辈书,蜚声海内外。

近午来,赵、常二人为中外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在日本还成立有“赵铁山书道研究会”,几十年来,远渡来晋,寻访考证,出版碑铭者众,成就斐然。

笔者就此在本章“篆书概述”中提出,旨在为篆书爱好者对篆书历史发展有一个全面综合的了解。

以上,我们对篆书书体的产生和发展作了简要的概述。

它在整个书法史生成过程中起着主导、拓展以及更深层的文化、审美意义不是本篇所能涵盖了的。

作为初学者,只能初步择要地了解篆书渊源,这对学习篆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篆篆书书书书书书写写写入入门:小篆的特小篆的特点点点作者:沈晓英 来源:篆书书写入门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掌握篆书的结构是写好篆书的重要环节。

小篆在《说文解字》中有9353字,现在常用的的也有3至4千字。

每个字都各自构造,各有形态。

要想在一幅作品中协调一致,达到统一,就要对字的结构进行分析。

根据前人关于书法结体布白的论述,结合篆字构造以及自己的亲身体会,可将篆书分为几种结构类型来阐述。

供初学者参酌,在联系中准确把握。

(一)独体结构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

独体结构的字没有偏旁,独立而自成体势。

篆字的独体结构一般分直势和曲势两种。

直势形正,而骨涵其中,要不偏不倚,严整端稳;曲势和婉而字形美观,要掌握好重心,稳而得势。

直势曲势 篆篆书书书书书书写写写入入门:小篆的小篆的结结结构构分析分析作者:沈晓英 来源:篆书书写入门构向背接构(二)向背接篆字中有内抱和外抱之分。

弓之背向外,弦向内者,指内抱,谓之“相向”;背向内,弦向外,指外抱,谓之“相背”。

两者各有体势,不可等而视同。

相向者虽向内抱,但两部分皆有独存之势;相背者虽向外分,但两部分皆存联络之形。

相向相背构让结构(三)相让结有的篆字由于自身的特点,两部分的字都朝向一个方向,安排不好,极易歪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