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细程度及颗粒级配
(完整版)颗粒级配
(完整版)颗粒级配
粒径级配累积曲线的应用
土的粒径级配累积曲线是土工上最常用的曲线,从这曲线上可以直接了解土的粗细,粒径分布的均匀程度,和级配的优劣.土的粗细常用平均粒径d50表示,它是指土中大于此粒径和小于此粒径的土的含量均占50%。
d10:小于此种粒径的土的质量占总质量的10%,也称有效粒径。
d30:小于此种粒径的土的质量占总质量的30%。
d60:小于此种粒径的土的质量占总质量的60%.也称控制粒径。
定义土的不均匀系数Cu为:
C u=d60/d10
C u愈大,表示土愈不均匀,即粗颗粒与细颗粒的大小相差悬殊。
如果颗粒级配曲线是连续的,C u愈大,则曲线愈平缓,表示土中含有许多粗细不同的颗粒,也即颗粒的变化范围宽.C u>5的土称为不均匀土,反之称为均匀土。
不均匀土经压实后,细颗粒充填于粗颗粒形成的孔隙中,容易得出较高的密度和较好的力学特性。
土的颗粒级配累积曲线的斜率是否连续可用曲率系数Cc表示,其定义为:
C c=d²30/(d60*d10)
当级配连续时,C c的范围约为1—3.因此,当C c<1或Cc>3时,均表示级配曲线不连续。
从工程观点看,土的级配不均匀(C u>=5),且级配曲线连续(C c=1—3)的土,称为级配良好的土,不能同时满足上述两个要求的土,称为级配不良的土。
砂的粗细程度及颗粒级配
学习目标 :
1、理解砂的粗细程度及颗粒级配 2、会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砂的粗细程度及颗粒级配
学习重点 :
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砂的粗细程度 2、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砂的颗粒级配图并判断颗粒级配
学习难点 :
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砂的粗细程度及颗粒级配
1、学科组长汇报Βιβλιοθήκη 组课前预习成果。 2、学科组长公布预习答案并分析讲解。
3、学科组长提出预习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 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注意事项。
4、随机抽取一位同学重复上面第3步。
每组组长上讲台随机领取一份砂筛分实验 所得的筛余量数据,注意筛余量数据是打 乱的,需要自己重新排序。然后填入表格 分计筛余量一栏,计算分计筛余百分数和 累计筛余百分数,最后在表格下面计算细 度模数并判断砂的粗细程度。
4 ------------什么还没有读懂
5
-----体会感触
记分员宣布:
优胜小组: 优秀个人:
小组讨论下图(材料书P48图5-3)的 含义及特征,然后根据上题计算所得 的累计筛余百分数绘制砂的筛分曲线,
并判断该砂的颗粒级配。
自主完成训练案第1题,组 内讨论完成后2题。结合书 布置工本知识并联系生活实际。
作任务
1 ----------学习内容
工作任务
2 --------------学习方法 3 -----------注意事项
颗粒级配和粗细程度名词解释
颗粒级配和粗细程度是用来描述颗粒物料或颗粒体系中颗粒的大小和分布情况的术语。
1. 颗粒级配(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指在一个给定的颗粒体系中,不同粒径范围内颗粒的分布情况。
它描述了颗粒的大小范围和数量分布的关系。
颗粒级配可以通过粒度分析实验或其他相关方法得到,通常以粒径为横坐标,颗粒百分比或体积百分比为纵坐标进行表示。
2. 粗细程度(Coarseness/Fineness):用于描述颗粒物料或颗粒体系中颗粒的粗细程度。
粗细程度与颗粒的平均粒径相关,通常用来表达颗粒的整体大小或粒度分布的均匀性。
粗细程度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评估,如比表面积、平均粒径、粒度分布的宽度等。
这些术语常用于材料科学、土木工程、粉体工程等领域,用于描述颗粒物料的特性和性质。
了解颗粒级配和粗细程度对于研究和应用颗粒体系的行为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各种级配混凝土使用粗骨料粒径范围
各种级配混凝土使用粗骨料粒径范围级配与骨料粗细划分:一级配:5~20mm,最大粒径20mm;二级配:5~20mm、20~40mm,最大粒径40mm;三级配:5~20mm、20~40mm、40~80mm,最大粒径80mm;四级配:5~20mm、20~40mm、40~80mm、80~120mm,最大粒径120mm。
衡量人工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抗渗性及经济指标;砂的规格:砂的规格按细度模数(Mx )分为粗,中,细三种。
其中:粗砂的细度模数为3.7~3.1中砂的细度模数为3.3~3.0细砂的细度模数为2.2~1.6表征天然砂粒径的粗细程度及类别的指标:MX=[(A0.15+A0.3+AO.6+A1.18+A2.36)-5A4.75]/(100-A4.75)或MX=(A0.15+A0.3+AO.6+A1.18+A2.36+A4.75)/100MX -细度模数;A0.15-粒径0.15mm上颗粒累计筛余百分率(%);其他依次类推。
天然砂又分河砂、海砂和山砂。
砂子的粗细按细度模数分为4级。
粗砂:细度模数为3.7—3.1,平均粒径为o.5mm以上。
中砂:纫度模数为3.0—2.3,平均粒径为o.5—0.35mm。
细砂:纫度模板为2.2—1.6,平均粒径为0.35—0.25mm。
特细砂:细度模数为1.5一o.7,平均粒径为o.25mm以下。
细度模数越大,表示砂越粗。
普通混凝土用砂的细度模数范围在3.7-1.6,以中砂为宜,或者用粗砂加少量的细砂,其比例为4:1。
级配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水工建筑物常见的应该是二级配和三级配混凝土,二级配一般是一些薄壁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有就是泵送混凝土一般要求二级配;三级配一般用于大体积混凝土。
等级是结构强度的需要,级配是施工工艺、经济性、温控需要;可以采用多级配一般就不用二级配强调的是经济性;泵送混凝土和其他非大体积混凝土只能采用一二级配是施工工艺的需求;混凝土重力坝、拱坝采用的四级配又是温控和经济性的需求。
砂石质量标准的详细描述
砂石质量标准的详细描述砂石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其质量标准对于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对砂石质量标准的详细描述。
1.颗粒级配:砂石的颗粒级配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石颗粒的比例关系。
理想的颗粒级配应当是粒径范围狭窄且连续的,以满足工程需求。
2.含泥量:砂石中的含泥量是指天然砂石中粒径小于0.08mm的泥质颗粒的含量。
过高的含泥量会降低砂石的强度和耐久性,影响工程质量。
3.泥块含量:泥块是指天然砂石中粒径大于10mm的泥质颗粒,其含量过高会影响砂石的质量和施工性能。
4.含水率:砂石中的含水率是指砂石颗粒中含有的水分重量与干燥后砂石颗粒的重量的比值。
过高的含水率会使砂石容易变形,影响工程质量。
5.吸水率:砂石的吸水率是指砂石在吸水后增加的重量与干燥砂石重量的比值。
吸水率过高会使砂石的强度和耐久性降低。
6.强度:砂石的强度是指其在承受载荷作用下的抵抗能力。
不同工程对砂石强度的要求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7.压碎指标:压碎指标是指砂石在承受压碎载荷作用下的抗破碎能力。
该指标是衡量砂石强度的重要参数之一。
8.碱集料反应:碱集料反应是指砂石中的碱性物质与活性集料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砂石体积膨胀、强度降低的现象。
9.针片状颗粒含量:针片状颗粒是指砂石中形状不规则、长细比大于3的颗粒。
该指标过高会使砂石的稳定性降低,影响工程质量。
10.颗粒级配范围:砂石的颗粒级配范围是根据不同粒径的砂石颗粒含量来确定的。
符合要求的颗粒级配范围可以提高砂石的施工性能和工程性能。
11.粗细程度:砂石的粗细程度是指其粒径的大小。
粗细程度不同的砂石具有不同的物理力学性能,应根据工程需要进行选择。
12.表观密度:砂石的表观密度是指干燥后的砂石颗粒单位体积的质量。
表观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砂石的强度、稳定性及施工性能。
13.堆积密度:堆积密度是指砂石颗粒自然堆积时单位体积的质量。
该指标反映了砂石颗粒间的空隙率,与施工性能和工程性能有关。
混凝土颗粒级配的含义
混凝土颗粒级配的含义
混凝土颗粒级配是指混凝土中不同粒径颗粒的分布情况,也称为骨料级配。
它对于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具体来说,混凝土颗粒级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 骨料粒径分布:混凝土中的骨料(如砂子和石子)通常包括不同粒径的颗粒。
颗粒级配描述了这些骨料颗粒在不同尺寸范围内的分布情况,即各种粒径的颗粒所占的比例。
2. 细度模数:细度模数是衡量砂子粗细程度的指标,它表示砂子中各粒径颗粒的加权平均值。
细度模数越大,砂子越粗;细度模数越小,砂子越细。
3. 空隙率:颗粒级配会影响混凝土中的骨料堆积空隙率。
合适的级配可以使骨料之间的空隙最小化,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
4. 工作性:良好的颗粒级配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如流动性、可塑性和可泵性。
这对于混凝土的施工和浇筑非常重要。
5. 经济性:合理的颗粒级配可以在满足混凝土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骨料资源,降低成本。
综上所述,混凝土颗粒级配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通过选择合适的骨料粒径和比例,可以获得具有良好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的混凝土。
水泥的最佳颗粒分布及其评价方法
水泥的最佳颗粒分布及其评价方法水泥的粉体状态一般表达为磨细程度(细度和比表面积)、颗粒分布和颗粒形貌。
水泥产品必须磨制到一定细度状态时,才具有胶凝性。
水泥细度直接影响着水泥的凝结、水化、硬化和强度等一系列物理性能。
细度状态可用以下方式表达:平均粒径法、筛析法、比表面积法、颗粒级配法。
如细度指标(80μm 和45μm 筛筛余),主要反映水泥中粗颗粒含量(%);再如比表面积指标(m2/kg ),主要反映水泥中细颗粒含量;而颗粒级配分析可以全面反映水泥中粗细颗粒分布状态,是当前水泥企业调整、控制水泥性能的先进手段。
在水泥粉磨过程中得到的水泥颗粒不是均匀的单颗粒,而是包含不同粒径的颗粒群体。
水泥颗粒的平均粒径是表现水泥颗粒体系的重要几何参数,但其所能提供的粒度特性信息则非常有限,因为两个平均粒径相同的粒群,完全可能有不一样的粒度组成(颗粒级配)。
我国水泥标准规定,水泥产品的细度方孔筛筛余不得超过10%。
控制细度的方法简单易行,在一定的粉磨工艺条件下,水泥强度与其细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细度值是指筛的筛余量,即水泥中≥80μm 的颗粒含量(%)。
众所周知,≥64μm 的水泥颗粒的水化活性已经很低了,所以用≥80μm 颗粒含量多少进行水泥质量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水泥的真实活性。
现在,水泥普遍磨得很细,所以这条标准规定就失去了控制意义。
国外水泥标准大多规定比表面积指标,采用勃氏比表面积仪测定水泥比表面积。
我国的硅酸盐水泥和熟料的国家标准已与国外标准相一致。
一般情况下,水泥比表面积与水泥性能都保持着较好的关系;但用比表面积控制水泥质量时,却有以下不足:(1)比表面积数值主要反映5μm 以下的颗粒含量,数值比较单一。
在固定的工艺条件下,控制水泥的45μm 筛余量和比表面积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限制3μm以下和45μm 以上的颗粒,能够获得良好的水泥性能和较低的生产成本。
(2)比表面积对水泥中细颗粒含量的多少反应很敏捷。
砂的粗细及颗粒级配的确定教学设计
8.学会查建材的国家标准
9.引出下一问题
10.教会学生实际处理问题能力
三、
小结
1.砂的粗细程度及颗粒级配的定义
2.砂的颗粒级配的及其测定
3.砂的合格性判定及实际工程级配确定
学生听讲
学生整体掌握知识点
四、
课后
思考
预习
预习思考问题:
联系2013年3月13号央视3.15报到的深圳海沙危楼事件,提出思考题:海沙未经处理,为什么不能用于拌制建筑用混凝土?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砂的粗细及颗粒级配的定义;
认识砂的筛分实验;
熟练掌握细度模数的计算和砂的颗粒级配合格性的判定;
学会实际工程用砂级配的确定。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依据建材国家标准,判定材料合格性的能力;
查阅建筑材料国家标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8分
钟
一、
导入
新课
以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导入新课,给学生展示2组图片。
第一组图片给学生展示城市的高楼、东营职业学院图书大楼、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这些建筑物的构筑都离不开混凝土,建筑物质量与混凝土的技术指标息息相关。
第二组图片展示了建筑过程中混凝土的拌合、浇筑、和强度测定。通过图片提出问题:混凝土中总体积的70-80%都是粗细骨料,如何选择骨料,才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引出骨料的分类及技术性能,导入新课:砂颗粒级配的确定
学生回答
学生听讲
学生思考
学生听讲
1.通过图片展示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砂的级配和细度模数
在土木工程中,粒径大于5mm的骨料为粗骨料,又称为“石子”;粒径小于5mm的骨料为细骨料,又称为“砂”。
我们可以通过筛分析,计算砂子的大小搭配状况,判断砂子的级配和细度模数。
粗细程度与颗粒级配:砂的粗细程度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混合体平均粒径大小。
通常用细度模数(Mx)表示,其值并不等于平均粒径,但能较准确反映砂的粗细程度。
细度模数Mx越大,表示砂越粗,单位重量总表面积(或比表面积)越小;Mx越小,则砂比表面积越大。
砂的颗粒级配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搭配比例。
良好的级配指粗颗粒的空隙恰好由中颗粒填充,中颗粒的空隙恰好由细颗粒填充,如此逐级填充使砂形成最密致的堆积状态,空隙率达到最小值,堆积密度达最大值。
这样可达到节约水泥,提高混凝土综合性能的目标。
因此,砂颗粒级配反映空隙率大小。
细度模数和颗粒级配的测定:砂的粗细程度和颗粒级配用筛分析方法测定,用细度模数表示粗细,用级配区表示砂的级配。
根据《建筑用砂》(GB/T14684-2001),筛分析是用一套孔径为4.75,2.36,1.18,0.600,0.300,0.150mm的标准筛,将500克干砂由粗到细依次过筛(详见试验),称量各筛上的筛余量(g),计算各筛上的分计筛余率(%),再计算累计筛余率(%)。
(JGJ52采用的筛孔尺寸为5.00、2.50、1.25、0.630、0.315及0.160mm。
其测试和计算方法均相同,目前混凝土行业普遍采用该标准。
) 细度模数根据下式计算(精确至0.01):根据细度模数Mx大小将砂按下列分类:Mx>3.7 特粗砂;Mx=3.1~3.7粗砂;Mx=3.0~2.3中砂;Mx=2.2~1.6细砂;Mx=1.5~0.7特细砂。
砂的颗粒级配根据0.600mm筛孔对应的累计筛余百分率A4,分成Ⅰ区、Ⅱ区和Ⅲ区三个级配区。
级配良好的粗砂应落在Ⅰ区;级配良好的中砂应落在Ⅱ区;细砂则在Ⅲ区。
实际使用的砂颗粒级配可能不完全符合要求,除了4.75mm和0.600mm对应的累计筛余率外,其余各档允许有5%的超界,当某一筛档累计筛余率超界5%以上时,说明砂级配很差,视作不合格。
配制混凝土时所采用的细骨料的质量要求
配制混凝土时所采用的细骨料的质量要求
----高美玲
普通混凝土用骨料按粒径大小分为两种,粒径大于4.75mm的称为粗骨料,粒径小于4.75mm的称为细骨料。
普通混凝土中所用细骨料有天然砂和人工砂两种,天然砂又根据产源不同,分为河砂、湖砂、山砂和淡水海砂四类。
配制混凝土时所采用的细骨料的质量要求如下:
1.颗粒形状和表面特征
细骨料的颗粒形状和表面特征会影响其与水泥的粘结及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
山砂的颗粒多具有棱角,表面粗糙,但含泥量和有机物杂质比较多,与水泥的粘结较差。
河砂、湖砂因长期经受流水和波浪的冲刷,颗粒多成圆形,比较洁净,且分布较广。
海砂因长期受到海流冲刷,颗粒圆滑,比较洁净且粒度一般比较整齐,但常混有贝壳及盐类等有害杂质。
2.砂的级配和粗细程度
砂的颗粒级配,即是砂的大小颗粒的搭配情况。
在混凝土中砂粒之间的空隙是由胶凝材料浆体所填充,为达到节约水泥和提高强度的目的,就应尽量减少砂粒之间的空隙。
砂的粗细程度,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混合在一起后的总体粗细程度,通常分为粗砂、中砂、细砂。
在相同质量条件下,细砂的总表面积较大,而粗砂的总表面积较小。
在混凝土中,砂子的表面需要有浆体包裹,砂子的总表面积愈大,则需要的水泥浆就愈多。
在拌制混凝土时,这两个因素应同时考虑。
当砂中含有较多粗粒径砂,并以适当的中粒径砂及少量细粒径砂填充其空隙,则可使空隙率及总表面积均较
小,不进水泥浆用量较少,而且还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与强度。
3.砂的坚固性
是指在自然风化和其他外界物理化学因素作用下,骨料抵抗破坏的能力。
水泥的最佳颗粒分布及其评价方法
水泥的最佳颗粒分布及其评价方法作者:孙传胜水泥的粉体状态一般表达为磨细程度(细度和比表面积)、颗粒分布和颗粒形貌。
水泥产品必须磨制到一定细度状态时,才具有胶凝性.水泥细度直接影响着水泥的凝结、水化、硬化和强度等一系列物理性能。
细度状态可用以下方式表达:平均粒径法、筛析法、比表面积法、颗粒级配法。
如细度指标(80μm 和45μm 筛筛余),主要反映水泥中粗颗粒含量(%);再如比表面积指标(m2/kg ),主要反映水泥中细颗粒含量;而颗粒级配分析可以全面反映水泥中粗细颗粒分布状态,是当前水泥企业调整、控制水泥性能的先进手段。
在水泥粉磨过程中得到的水泥颗粒不是均匀的单颗粒,而是包含不同粒径的颗粒群体。
水泥颗粒的平均粒径是表现水泥颗粒体系的重要几何参数,但其所能提供的粒度特性信息则非常有限,因为两个平均粒径相同的粒群,完全可能有不一样的粒度组成(颗粒级配)。
我国水泥标准规定,水泥产品的细度0。
08mm 方孔筛筛余不得超过10%。
控制细度的方法简单易行,在一定的粉磨工艺条件下,水泥强度与其细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细度值是指0.08mm 筛的筛余量,即水泥中≥80μm 的颗粒含量(%)。
众所周知,≥64μm 的水泥颗粒的水化活性已经很低了,所以用≥80μm 颗粒含量多少进行水泥质量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水泥的真实活性。
现在,水泥普遍磨得很细,所以这条标准规定就失去了控制意义。
国外水泥标准大多规定比表面积指标,采用勃氏比表面积仪测定水泥比表面积.我国的硅酸盐水泥和熟料的国家标准已与国外标准相一致。
一般情况下,水泥比表面积与水泥性能都保持着较好的关系;但用比表面积控制水泥质量时,却有以下不足:(1)比表面积数值主要反映5μm 以下的颗粒含量,数值比较单一。
在固定的工艺条件下,控制水泥的45μm 筛余量和比表面积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限制3μm以下和45μm 以上的颗粒,能够获得良好的水泥性能和较低的生产成本。
(2)比表面积对水泥中细颗粒含量的多少反应很敏捷。
砂子筛分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砂子作为建筑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颗粒级配和粗细程度对建筑物的质量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确保砂子的质量,本实验通过对砂子进行筛分试验,以测定其颗粒级配和粗细程度,为后续的建筑工程提供依据。
二、实验目的1. 确定砂子的颗粒级配,为建筑工程提供合理的砂子配比。
2. 分析砂子的粗细程度,判断其适用性。
3. 掌握砂子筛分实验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三、实验原理砂子筛分实验是利用不同孔径的筛子对砂子进行筛选,根据筛分结果计算各粒级含量,从而确定砂子的颗粒级配和粗细程度。
筛分实验中,常用的指标有筛余率、通过率、细度模数等。
四、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筛分试验筛一套(孔径分别为2.36mm、4.75mm、9.50mm、16.0mm、19.0mm、37.5mm、50.0mm)、天平、烘箱、托盘、摇筛机等。
2. 材料:砂子试样。
五、实验步骤1. 准备试样:将砂子试样过筛,筛除大于10mm的颗粒,记录筛余百分率。
若试样含泥量超过5%,则先用水洗。
2. 烘干试样:将试样充分拌匀,用四分法缩分至每份不少于550g的试样两份,在105℃下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备用。
3. 称取试样:准确称取烘干试样500g,置于按筛孔大小顺序排列的套筛最上一只筛上。
4. 摇筛:将套筛装入筛机摇筛约10min(无摇筛机可采用手摇)。
5. 筛分:取下套筛,按孔径大小顺序逐个在清洁的浅盘上进行手筛,直至每分钟的筛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1%时为止。
6. 记录数据:记录各号筛上的筛余量,计算筛余率、通过率等指标。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砂子颗粒级配: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砂子颗粒级配曲线,计算各粒级含量。
2. 砂子粗细程度: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细度模数,判断砂子的粗细程度。
3. 分析结果:根据砂子的颗粒级配和粗细程度,评价其适用性。
七、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砂子筛分实验的操作方法,提高了实验技能。
2. 实验结果表明,本批砂子的颗粒级配和粗细程度符合建筑工程的要求,可以用于相关工程。
粗细程度与颗粒级配实验目的
粗细程度与颗粒级配实验目的粗细程度与颗粒级配实验目的一、前言粗细程度与颗粒级配是土壤力学和岩土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实验项目。
颗粒级配实验旨在确定土壤或岩石中不同颗粒大小的含量比例,以便评估其工程性质和行为。
在设计土木工程和地质勘探中,了解土壤或岩石的颗粒级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渗透性和排水能力等关键参数。
二、实验目的1. 确定颗粒大小分布颗粒级配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测量不同颗粒大小的含量比例来确定颗粒大小分布。
这对于土壤或岩石的工程性质评估非常重要。
颗粒级配曲线可以帮助工程师和地质学家了解材料中各个粒径范围内颗粒的分布情况,从而对其力学性能和工程行为进行预测和分析。
2. 评估材料性质粗细程度与颗粒级配实验还可以用于评估材料的性质。
通过分析颗粒级配曲线和颗粒大小分布,可以推断材料的结构特征、孔隙度、孔隙水压力和渗透能力等重要参数。
这些参数对于设计和施工土木工程以及岩土工程项目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结构的稳定性和材料的可靠性。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样品采集和制备需要从现场或实验室中采集土壤或岩石样品。
采集时要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和多样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采集好的样品需要进行制备,通常是通过干燥和筛分等步骤来处理样品,以确保其中只包含需要分析的颗粒。
2. 粗细程度分析下一步是进行粗细程度分析。
这通常使用不同筛孔大小的筛网进行。
样品放入筛网上方的漏斗中,并通过机械振动或手动摇动筛网来分离其中的颗粒。
分离后,将收集到的颗粒按照筛孔大小进行分类,并计算各个粒径范围内的颗粒含量百分比。
3. 颗粒级配测试完成粗细程度分析之后,接下来是进行颗粒级配测试。
这通常是通过进行颗粒级配试验来完成的。
颗粒级配试验的主要步骤是将分离得到的颗粒进行精细筛分,并分别计量各个粒径范围内的颗粒含量。
通过将颗粒含量百分比绘制成颗粒级配曲线来分析颗粒的大小分布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完成后,我们可以得到颗粒级配曲线和各个粒径范围内的颗粒含量百分比数据。
砂的级配和细度模数
砂的级配和细度模数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在土木工程中,粒径大于5mm的骨料为粗骨料,又称为“石子”;粒径小于5mm的骨料为细骨料,又称为“砂”。
我们可以通过筛分析,计算砂子的大小搭配状况,判断砂子的级配和细度模数。
粗细程度与颗粒级配:砂的粗细程度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混合体平均粒径大小。
通常用细度模数(Mx)表示,其值并不等于平均粒径,但能较准确反映砂的粗细程度。
细度模数Mx越大,表示砂越粗,单位重量总表面积(或比表面积)越小;Mx越小,则砂比表面积越大。
砂的颗粒级配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搭配比例。
良好的级配指粗颗粒的空隙恰好由中颗粒填充,中颗粒的空隙恰好由细颗粒填充,如此逐级填充使砂形成最密致的堆积状态,空隙率达到最小值,堆积密度达最大值。
这样可达到节约水泥,提高混凝土综合性能的目标。
因此,砂颗粒级配反映空隙率大小。
细度模数和颗粒级配的测定:砂的粗细程度和颗粒级配用筛分析方法测定,用细度模数表示粗细,用级配区表示砂的级配。
根据《建筑用砂》(GB/T14684-2001),筛分析是用一套孔径为,,,,,的标准筛,将500克干砂由粗到细依次过筛(详见试验),称量各筛上的筛余量 (g),计算各筛上的分计筛余率 (%),再计算累计筛余率 (%)。
(JGJ52采用的筛孔尺寸为、、、、及。
其测试和计算方法均相同,目前混凝土行业普遍采用该标准。
) 细度模数根据下式计算(精确至:根据细度模数Mx大小将砂按下列分类: Mx> 特粗砂;Mx=~粗砂;Mx=~中砂;Mx=~细砂;Mx=~特细砂。
砂的颗粒级配根据筛孔对应的累计筛余百分率A4,分成Ⅰ区、Ⅱ区和Ⅲ区三个级配区。
级配良好的粗砂应落在Ⅰ区;级配良好的中砂应落在Ⅱ区;细砂则在Ⅲ区。
实际使用的砂颗粒级配可能不完全符合要求,除了和对应的累计筛余率外,其余各档允许有5%的超界,当某一筛档累计筛余率超界5%以上时,说明砂级配很差,视作不合格。
粗细程度及颗粒级配
一、粗细程度与颗粒级配:(1)9的粗细程度和颗粒级配:砂的粗细程度: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混合后平均粒径大小。
通常用细度模数(Mx)表示,其值并不等于平均粒径,但能较准确反映砂的粗细程度。
细度模数Mx越大,表示砂越粗,单位重量总表面积(或比表面积)越小;Mx越小,则砂比表面积越大。
砂的颗粒级配: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搭配比例。
良好的级配指粗颗粒的空隙恰好由中颗粒填充,中颗粒的空隙恰好由细颗粒填充,如此逐级填充(如图4-1所示)使砂形成最密致的堆积状态,空隙率达到最小值,堆积密度达最大值。
这样可达到节约水泥,提高混凝土综合性能的目标。
因此,砂颗粒级配反映空隙率大小。
砂的粗细程度和颗粒级配用筛分析方法测定,用细度模数表示粗细程度,用级配区表示砂的级配。
根据《建筑用砂》(GB/T14684-2001),筛分析是用一套孔径为5.00,2.5,1.25,0.63,0.315,0.160mm的标准筛,将500克干砂由粗到细依次过筛(详见试验),称量各筛上的筛余量mi(g),计算各筛上的分计筛余率ai(%)(各筛上的筛余量占砂样总重量的百分率),再计算累计筛余率A i (%)(各筛与比该筛粗的所有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之和)。
ai和Ai的计算关系见表4-3。
细度模数根据下式计算(精确至0.01):根据细度模数Mx大小将砂按下列分类:M x >3.7 特粗砂;Mx=3.1~3.7粗砂;Mx=3.0~2.3中砂;Mx=2.2~1.6细砂;Mx=1.5~0.7特细砂。
砂的颗粒级配根据0.630mm筛孔对应的累计筛余百分率A4,分成Ⅰ区、Ⅱ区和Ⅲ区三个级配区,见表4-4。
级配良好的粗砂应落在Ⅰ区;级配良好的中砂应落在Ⅱ区;细砂则在Ⅲ区。
实际使用的砂颗粒级配可能不完全符合要求,除了5.00mm和0.630mm对应的累计筛余率外,其余各档允许有5%的超界,当某一筛档累计筛余率超界5%以上时,说明砂级配很差,视作不合格。
以累计筛余百分率为纵坐标,筛孔尺寸为横坐标,根据表4-4的级区可绘制Ⅰ、Ⅱ、Ⅲ级配区的筛分曲线,如图4-2所示。
测定细集料的颗粒级配及粗细程度
5
称出各号筛的筛余量,精确至1g,
10
三、试验报告
20
1
分级筛余百分率计算:精确至0.1%
4
2
累计筛余百分率计算:精确至1%(累计筛余取两次试验结果算术平均值)
4
3
计算细度模数:精确至0.01
4
4
绘制级配曲线
4
5
判定砂为何种砂
3
6
试验结论及允许误差的判别:两次试验的细度模数之差不大于0.2
3
注:
试验目的:测定细集料的颗粒级配及粗细程度。
序号
项目
内容及要求
分值
得分
小计
一、仪器准备
5
1
标准筛一套;
2
2
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毛刷、托盘(大小各一)
2
3
摇筛机。
1
二、试样准备
15
1
将试样缩分至约1100g,放在烘箱中(105±5)℃下烘干至恒重;
5
2
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9.50mm的颗粒(并计算出其筛余百分率);
5
3
将试样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5
二、试验操作
60
1
称取试样500g,精确至1g,
10
2
将试样倒入按孔径大小从上到下组合的套筛(附筛底)上;
10
3
将套筛置与摇筛下套筛,按筛孔大小顺序再逐个用手筛,筛至每分钟通过量小于试样总质量0.1%为止,通过的试样并入下一号筛中,并入下一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过筛,这样顺序进行,直至各号筛全部筛完为止。
1、每次实验完毕后,请打扫卫生,并及时登记实验室对外开放台帐和仪器设备使用台帐;
2、给定时间不包括试验准备时间;
颗粒级配与粗细程度最新
求你对这批砂进行颗粒级配以及粗细 建筑用砂的颗粒级配(GB/T 14684—2001)
a1=(m1/500)×100% 综上,南通三建怡海项目部新进的砂属于中砂并且级配符合要求,圆满的完成了公司的任务。
程度的检测,该如何保质保量的完成 a4=(m4/500)×100%
分计筛余百分率 (%)
5.5 8.4 9.4
38.3 20.5 16.4
累计筛余百分率 (%)
5.5
13.9 23.3 61.6
82.1 98.5
你的成就将永远不会比你的自信的高度高出一厘米。 生命是无尽的享受,永远的快乐,强烈的陶醉。
时间只是过客,自己才是主人,人生的路无需苛求,只要你迈步,路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只要你扬帆,便会有八面来风,启程了,人的生命才真正 开始。 志坚者,功名之柱也。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 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乐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在灾难面前不屈服,而应更加勇敢地去正视它。 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我们还可以用这个意义来论“孤独”说,凡是天性不配交友的人其性情 可说是来自禽兽而不是来自人类。——培根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勤奋,是步入成功之门的通行证。 每一片绿叶都有向阳的需要,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教师的呵护。(刘玉春) 沙漠里的脚印很快就消逝了。一支支奋进歌却在跋涉者的心中长久激荡。 每天都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杨丽娜
100吨砂,你是公司的质检员,公司要 时间只是过客,自己才是主人,人生的路无需苛求,只要你迈步,路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只要你扬帆,便会有八面来风,启程了,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粗细程度与颗粒级配:
(1)9的粗细程度和颗粒级
配:
砂的粗细程度: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混合后平均粒径大小。
通常用细度模数(M
x
)表示,其值并不等于平均粒径,但能较准确反映砂的
粗细程度。
细度模数M
x
越大,表示砂越粗,单位重量总表面积(或比表面积)
越小;M
x
越小,则砂比表面积越大。
砂的颗粒级配: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搭配比例。
良好的级配指粗颗粒的空隙恰好由中颗粒填充,中颗粒的空隙恰好由细颗粒填充,如此逐级填充(如图4-1所示)使砂形成最密致的堆积状态,空隙率达到最小值,堆积密度达最大值。
这样可达到节约水泥,提高混凝土综合性能的目标。
因此,砂颗粒级配反映空隙率大小。
砂的粗细程度和颗粒级配用筛分析方法测定,用细度模数表示粗细程度,用级配区表示砂的级配。
根据《建筑用砂》(GB/T14684-2001),筛分析是用一套孔径为5.00,2.5,1.25,0.63,0.315,0.160mm的标准筛,将500克干砂由粗
到细依次过筛(详见试验),称量各筛上的筛余量m
i
(g),计算各筛上的分计
筛余率a
i
(%)(各筛上的筛余量占砂样总重量的百分率),再计算累计筛余率
A i (%)(各筛与比该筛粗的所有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之和)。
a
i
和A
i
的计算关
系见表4-3。
细度模数根据下式计算(精确至0.01):根据细度模数M
x
大小将砂按下列分类:
M x >3.7 特粗砂;M
x
=3.1~3.7粗砂;M
x
=3.0~2.3中砂;M
x
=2.2~1.6细砂;
M
x
=1.5~0.7特细砂。
砂的颗粒级配根据0.630mm筛孔对应的累计筛余百分率A4,分成Ⅰ区、Ⅱ区和Ⅲ区三个级配区,见表4-4。
级配良好的粗砂应落在Ⅰ区;级配良好的中砂应落在Ⅱ区;细砂则在Ⅲ区。
实际使用的砂颗粒级配可能不完全符合要求,除了
5.00mm和0.630mm对应的累计筛余率外,其余各档允许有5%的超界,当某一筛档累计筛余率超界5%以上时,说明砂级配很差,视作不合格。
以累计筛余百分率为纵坐标,筛孔尺寸为横坐标,根据表4-4的级区可绘制Ⅰ、Ⅱ、Ⅲ级配区的筛分曲线,如图4-2所示。
在筛分曲线上可以直观地分析砂的颗粒级配优劣。
[例4-1] 某工程用砂,经烘干、称量、筛分析,测得各号筛上的筛余量列于表4-5。
试评定该砂的粗细程度(M
)和级配情况。
x
[解] ①分计筛余率和累计筛余率计算结果列于表4-6。
②计算细度模数:
③确定级配区、绘制级配曲线:该砂样在0.630mm筛上的累计筛余率
=63.22落在Ⅱ级区,其他各筛上的累计筛余率也均落在Ⅱ级区规定的范围内,A
4
因此可以判定该砂为Ⅱ级区砂。
级配曲线图见4-3。
=2.85,属中砂;Ⅱ级区砂,级配良好。
④结果评定:该砂的细度模数M
x
可用于配制混凝土。
细度模数越大,表示砂越粗。
普通混凝土用砂的细度模数范围一般为3.7-1.6为粗砂,
应当注意:砂的细度模数并不能反映其级配的优劣,细度模数相同的砂,级配可以很不相同。
所以,配制混凝土时必须同时考虑砂的颗粒级配和细度模数。
(2)砂的掺配使用:
配制普通混凝土的砂宜为中砂(M x =2.3~3.0),Ⅱ级区。
但实际工程中往往出现砂偏细或偏粗的情况。
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
① 当只有一种砂源时,对偏细砂适当减少砂用量,即降低砂率;对偏粗砂则适当增加砂用量,即增加砂率。
② 当粗砂和细砂可同时提供时,宜将细砂和粗砂按一定比例掺配使用,这样既可调整M x ,也可改善砂的级配,有利于节约水泥,提高混凝土性能。
掺配比例可根据砂资源状况,粗细砂各自的细度模数及级配情况,通过试验和计算确定。
(3) 砂的含水状态:
砂的含水状态有如下4种,
① 绝干状态:砂粒内外不含任何水,通常在105±5℃条件下烘干而得。
② 气干状态:砂粒表面干燥,内部孔隙中部分含水。
指室内或室外(天晴)空气平衡的含水状态,其含水量的大小与空气相对湿度和温度密切相关。
③ 饱和面干状态:砂粒表面干燥,内部孔隙全部吸水饱和。
水利工程上通常采用饱和面干状态计量砂用量。
④ 湿润状态:砂粒内部吸水饱和,表面还含有部分表面水。
施工现场,特别是雨后常出现此种状况,搅拌混凝土中计量砂用量时,要扣除砂中的含水量;同样,计量水用量时,要扣除砂中带入的水量。
(4)石子的颗粒级配和最大粒径:
最大粒径:粗骨料中公称粒级的上限称为该骨料的最大粒径。
当骨料粒径增大时,其总表面积减小,因此包裹它表面所需的水泥浆数量相应减少,可节约水泥,所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粗骨料最大粒径应尽量用得大些。
在普通混凝土中,骨料粒径大于40mm 并没有好处,有可能造成混凝土强度下降。
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混凝土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间最小净距的3/4;对于混凝土实心板,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2,且不行超过50mm ;对于泵送混凝土,骨料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内径之比,碎石不宜大于1:3,卵石不宜大于1:2.5。
石子粒径过大,对运输和搅拌都不方便。
石子的颗粒级配用筛分析方法测定,筛分析是用一套孔径为2.50,5.00,10.0,16.0,20.0,25.0,31.5,40.0,50.0,63.0,80.0,100mm 共12个标准筛,可按需要选用筛子进行筛分。
称量各筛上的筛余量m i (g ),计算各筛上的分计筛余率a i (%),再计算累计筛余率A i (%)。
碎石和卵石的级配范围要求是相同的,应符合规范的规定。
(二)、强度:
骨料的强度是指粗骨料的强度,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强度,粗骨料必须致密并具有足够的强度。
碎石的强度可用抗压强度和压碎指标值表示,卵石的强度只用
压碎指标值表示。
碎石的抗压强度测定,是将其母岩制成边长为50mm的立方体(或直径与高均为50mm的圆柱体)试件,在水饱和状态下测定其极限抗压强度值。
碎石抗压强度一般在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时才检验,其它情况如有怀疑或必要时也可进行抗压强度检验。
碎石和卵石的压碎性指标值是将一定量气干状态的10~20mm的石子,装入
,再用孔径2.5mm 专用试样筒中,逐级施加200KN的荷载,卸荷后城区式样重量m
的筛子过筛,称取留在2.5mm筛上试样重量计作m
,则压碎值指标按下式计算:
1
压碎指标值越小,说明粗骨料抵抗受压破碎能力越强。
规范里也有明确的规定。
见P33页表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