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南多少数民族的原因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与认同问题研究述评与讨论
第一 , 市场 化程 度渐 深 。长期 以来 , 西南 边疆 部 分 区域甚 至 被 冠 之 以 “ 化 外 川 ”、 南蛮子 、 苗 疆 等 称 谓, 标 示其 被边 缘 化 的 同时 也 让 我们 看 到 了这 些 区 域在 一定 程度 上 的 落 后 与 闭塞 。但 辛 亥 革 命 以来 , 特别 是新 中国建 国后 , 地 处 西 南 的少数 民族 地 区也 伴 随着全 国政 治 、 经 济、 文化 的 发 展 而 逐 渐 发
色彩 的民族 文化 , 带 动 了这 些 区域 特别 是 一 些 原本
范围来说 , 上个世纪 中叶以来 , 伴随冷战结束和新的 科技革 命 的发展 , 全球 化 成 为 了当代 世 界 的一 个 重 要特征 , 它对民族传统文化逐步发生影 响并使之具 有 了新 的时代 特征 , 特别 是 在 政 治 、 经济 、 文 化 全 球
一
、
问题 背 景
高。
“ 文化如何大发展大繁荣” 已经成为 当下全社
会 热议 的一 个话 题 , 作 为统 一 的多 民族 国家 , 少 数 民 族 文化 发展 状况 对 中华文 化建 设和 繁荣具 有 重要 意
第二 , 对外 交 流 愈频 繁 。随着 全 球 化 的发 展 进 程 的加剧 、 市场 化 程度 的加 深 , 人与人、 地 区 与地 区
第3 l 卷 第 5期
湖北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a t i o n a l i t i e s
NO. 5 Vo 1 . 3 1
( 2 0 1 3年第 5期 )
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 引言云南民族文化是云南各民族在云南这一特定地理环境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北纬21°08′-29°15′,东经97°39′-106°12′,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
东邻贵州和广西,北接四川,西北角与西藏毗邻,西面、西南面与缅甸接壤,南面、东南面与老挝和越南交界,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
处在亚洲三个特色极不相同的自然地理区域的结合部位,东侧连接东亚季风区域半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南面和西面连接着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的亚洲热带季风区域,滇西北则与青藏高原相连,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实现了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相互连接和过渡,同时高山阻隔效应和纵横水系。
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位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三大文化板块交汇处的特殊区位,造就了云南民族成份复杂、文化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空间分布格局。
26个民族分布在云南各地,构成了众多性质独特、风情各异、和谐统一、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区。
云南不仅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称,而且有“民族王国”之称。
占全国半数以上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繁衍、生息的同时,在云南这块自然空间大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创造了各自特色的本土文化,并通过不断吸纳众多的外来文化和异域文化,形成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垂直分布相适应的多种文化类型。
因此,从地理学的视角立题研究云南民族文化生成的地理背景及其分布的组合特征,是地理学与民族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尝试,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在文化地理学中,以区域为单位的文化地理研究最能反映区域所独有的文化特征和气质,而这种特征和气质又置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中。
云南地理空间除了历代沿革史上的政区含义之外,更主要的还是指一个内部相互联系与外部彼此兼容的完整地域,即云南文化区。
在文化区内,自然地理的差异性是其文化多样赖以发生、发展的空间基础。
因此,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觉研究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显得特别重要。
评析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
评析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西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
本文将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进行评析,探讨其特点和重要性。
西南地区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比较多的地区之一,包括了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省份。
在这个地区,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数量众多,且文化多元。
这些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历史、语言、信仰、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丰富中国的文化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可以追溯到古代。
例如,西南的藏族、彝族、傣族等,他们的历史文化悠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族的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戏剧以及传统工艺等都是西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窗口之一。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背景。
其次,它们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产业,许多西南地区的传统工艺品、音乐、舞蹈等都成为了吸引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热门产品和表演形式。
同时,这些文化也对于西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维护和传承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扶持,通过推广少数民族文化的知识和理解,增强公众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认同。
此外,学校教育也应该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必修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这些文化,为其传承发展提供基础。
同时,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相关的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
学者应该深入研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加强对文化传承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开展相关研究,可以促进文化交流,提高文化自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结而言,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和社会应重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通过教育、研究和推广等手段,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认知,以促进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指中华民族在统一的整体意识下,具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地域、语言和习俗。
这种多元格局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多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地域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本文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一、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1. 古代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
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体系和文化传统。
中原地区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而西南地区则形成了巴蜀文化和楚文化。
这种分裂局面也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2. 统一中央政权的建立: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的统一格局逐渐形成。
秦朝和汉朝统一中央政权的建立,也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提供了政治和制度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并没有被完全同化,而是保持了一定的多元性。
汉朝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采取了包容政策,使得他们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3. 文化大融合:在隋唐时期,中国的统一格局基本确立,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也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
尤其是唐代,作为中国古代最繁盛的时期,各地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融合。
当时的唐诗宋词和文人墨客文化,便是汇聚了各地不同文化精粹的体现。
5. 现代多元文化格局:在近现代,中国的多元文化格局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革命运动,加速了中国的现代文化的多元发展。
二战后,中国的文化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又出现了多元文化与全球文化的融合发展态势。
二、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依据1. 地理环境: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造就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传统。
北方平原、南方丘陵、西南山地、东北平原等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也有了不同的发展特点。
2. 历史文化传承: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承。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种文化在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中不断发展,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冲突和文化冲突
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冲突和文化冲突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文化的地区,这里有着众多著名的少数民族,如彝族、纳西族、藏族、壮族等。
然而,这些多元化的文化也时常导致民族冲突甚至文化冲突。
这篇文章将探讨西南地区的民族冲突和文化冲突,并尝试探究其根源和解决之道。
一、民族冲突的历史根源中国西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多个中央王朝的重要部分。
然而,在长时间的统治下,这片地区的各民族文化并未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文化的渗透也加剧了原住民的文化矛盾。
另外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如资源分配不均和政治经济利益等,导致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在历史上,西南地区最为严重的民族冲突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中国内战时期。
当时,中国国共两党的较量波及到西南地区,各民族之间也成为了主要的矛盾对手。
大规模的战乱给当地民众带来了深重的伤痛,也让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
二、文化冲突的问题在西南地区,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冲突时常发生。
如在旅游业兴起的今天,部分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观念被观光游客所忽视和破坏,这种文化冲突常常令少数民族感到尴尬和不适。
此外,在现代社会中,文化意识也成为大家谈论的热点话题。
然而,西南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由于不理解、不接受外来文化而产生文化抵触情绪。
在较严重的情况下,文化抵触甚至升级为对外来文化的反感和仇视,极端的情况下,也使得造成民族冲突。
三、如何解决民族冲突和文化冲突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解决民族冲突和文化冲突需要多方努力。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
针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应加强政策制定和执行,鼓励本地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维护。
针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政府也应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其次,应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这需要各族人民之间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加深对彼此文化的了解。
此外,在教育方面也应加强关于民族文化的教育,提高当地人文素质,促进各族共同进步。
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
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西南边境是中国的多民族地区之一,这里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本文将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
西南边境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这里生活着大量的少数民族,如彝族、苗族、壮族等。
这些民族不仅在语言、衣着、风俗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还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
首先,彝族是西南边境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
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他们的民间音乐和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的传统舞蹈动作独特,舞蹈服饰绚丽多彩,以鲜艳的色彩和优美的舞姿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此外,彝族的传统节日也十分有特色,如火把节、三月三等。
这些传统节日举办时,人们会穿着彝族传统服饰,进行各种传统仪式和活动,非常热闹。
其次,苗族是西南边境地区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
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地。
苗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音乐、舞蹈、民间歌谣都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苗族的“赛龙舟”文化非常有名,每年端午节举行的“赛龙舟”比赛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此外,苗族的服饰也十分特别,女子喜欢戴着银饰,男子则喜欢戴着角冠。
苗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芦笙节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壮族是西南边境地区的又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
壮族人民喜欢唱山歌、跳广场舞,喜欢举办盛大的婚礼和祭祀活动。
壮族人民崇尚自由与浪漫,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来面对生活。
壮族的服饰也十分美丽,壮族的服装以色彩鲜艳、花饰繁复著称。
此外,壮族的传统节日,如歌墟、火把节等也是壮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总的来说,西南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彝族、苗族、壮族等众多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他们的音乐、舞蹈、服饰、习俗等都体现了他们的传统和习惯。
通过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享受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
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
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摘要: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
本论文旨在探讨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
首先,文章将介绍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形成和演变过程。
接着,文章将探讨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包括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方面的特点。
最后,文章将分析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包括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情况,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现状目录一、引言 (1)二、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 (1)三、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1)四、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 (2)五、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2)六、结论 (4)一、引言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
少数民族是中国特有的人文现象,其历史和文化对于理解中国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少数民族作为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贵州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其少数民族主要包括苗族、侗族、瑶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等。
这些少数民族在贵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形成和演变过程受到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古代,贵州地处边疆,地形复杂多样,山高水深,交通不便,形成了多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各个少数民族在贵州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政治上,贵州地区历史上曾是多个古代国家的边疆,多次更替统治者,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
在经济上,贵州地区地理条件较差,农业生产相对困难,少数民族主要依靠山地农业、林业、矿业等方式谋生,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生产模式和经济活动。
随着历史的发展,贵州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其他民族进行交流、融合和互动,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特点。
贵州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历了战争、迁徙、文化传承等多个阶段,这些历史事件对贵州少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西南多少数民族的原因
论西南多少数民族的原因西南地区多少数民族原因关键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形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5个少数民族。
从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且以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分布最为典型。
西南地区不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而且民族种类也多,在这片面积不大的国土上集中分布了30多个少数民族。
若从单位面积上分布的少数民族密度来看,西南地区的民族密度之高不仅是在我国是受屈一指的,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西南地区之所以形成如此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其形成原因,首先是气候的影响:西南地区的气候主要分为三类:一、四川盆地湿润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比较柔和,湿度较大,多云雾,地势较为平缓,是农业集中发展的区域,优越的气候条件为人口的分布提供了条件。
所以西南地区人口较为集中。
还有许多大城市分布。
二、云贵高原低纬高原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我们知道低纬高原是生产四季如春气候的绝佳温床,所以这里山地适合发展林牧业,坝区适宜发展农业、花卉、烟草等产业。
这些产业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交易导致人口的集中分布。
三、高山寒带气候与立体气候分布区。
这里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场之一。
此外,西南区南端还分布有少部分热带季雨林气候区,干湿季分明。
橡胶,热带水果的产量也颇为可观。
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农业,林业,牧业,所以吸引了许多的人口分布,人口的分布是民族聚居的前提。
其次是地形:西南地区分布有如此众多的民族种类,与西南地区错综复杂的地形是分不开的。
我们知道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及云贵高原大部。
包括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地势起伏非常大,使得西南地区地形较为复杂崎岖。
其中:第一,民族共同地域的形成。
崎岖险峻的地形不利于交通的发展,同时阻挡了外部民族和西南地区名族的兼并与融合,西南地区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新构造运动强烈;加之石灰岩分布广,气候暖湿,流水侵蚀、溶蚀作用显著,因而地表极为崎岖破碎,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险峻的地区之一。
元朝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元朝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元朝(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由成吉思汗建立,以蒙古族为主体。
在元代统治期间,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方,涵盖了诸多少数民族,如苗、彝、藏等。
本文将探讨元朝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一、征服和统治元朝建立初期,西南地区众多少数民族以及傣族、纳西族等先民族民族的部落社会被蒙古人征服。
元朝实行统一的行政区划,将西南地区纳入其统治管辖范围,设立行省和路监察御史等官员进行管理。
这种行政管理模式在西南地区积极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经济交流元朝长期以来以农耕为主要方式的西南少数民族很快融入了元朝的经济体系。
元朝政权以贸易为基础,积极发展和推动西南地区的经济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元朝不仅将先进的农耕技术引入西南地区,也将先进的农业制度和商业制度带给了这些民族,促进了西南地区农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
三、文化融合元朝统治者重视西南地区民族的文化,允许少数民族维护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习俗。
元朝在西南地区设立官方学校,培养和教育当地的士子,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与此同时,西南地区的元朝官员也积极学习和接触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使得元朝文化和西南地区的多元文化得以融合。
四、政策灵活性元朝在统治西南少数民族时展现出一定的政策灵活性。
元朝政权根据西南地区的民族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政策和措施,寻求统一和多元的平衡点。
元朝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尽量减少对当地习俗的干预,维护了少数民族的自主权利,提高了当地民众对元朝统治的认同感。
五、军事防线为了巩固自身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元朝在边疆修筑了一系列军事防线。
这些军事防线包括城池、堡垒等,旨在控制少数民族的活动范围,以确保元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稳定。
这些军事防线的存在保障了西南地区的安全,也为元朝与西南少数民族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综上所述,元朝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关系。
元朝在西南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使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元朝政权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多元性的色彩文化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多元性的色彩文化作者:周钧来源:《纺织报告》 2014年第12期周钧西南地区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是中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
分布了三十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各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文化的差异,以及受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影响,使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色彩文化呈现多样性的特点。
同时,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又处于互为近邻的区域里,各民族之间文化、民间习俗的相互影响,以及少数民族所共有的朴实、憨直、善良、热情等人文品格的社会因素,使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又保留了淳朴热烈、富有生气的共同特性。
孔雀般美丽装束的傣族妇女,是傣族色彩文化的特征之一。
傣族妇女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婷婷玉立,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傣族妇女非常善于运用色彩装扮自己,她们喜欢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肉色等多种艳丽文静的色彩,运用在充分展现傣族妇女苗条身材体形的窄袖短衣和统裙上,表现孔雀开屏五彩缤纷的色彩视觉形象。
(图1)侗族的织锦色彩文化在少数民族织锦中独树一格,侗锦的色彩的民族性非常浓厚。
一般用黑色、白色的棉线做底色,在各种绚丽多姿的织锦图案上,采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创造了浓艳粗犷的民族色彩风格。
侗锦的图案花纹有花木类,如芙蓉、牡丹、月季、玫瑰等;鸟兽类,如对凤、鸳鸯、麻雀、春燕、牛羊等;有物器类,如花桥、鼓楼、月亮、星星、水波、银钩等;还有几何图案等。
色彩运用有除黑、白色调外,有大红、土红、枣红、紫红、黄绿色、肉色、浅蓝、深蓝等色彩。
(图2)彝族漆器色彩文化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又一明珠。
彝族的漆器色彩传统采用黑、红、黄三种颜色彩绘,自古以来彝族人将黑色、红色、黄色作为民族的象征色,彝族人认为:黑色表达庄严和尊贵的品格,红色表示热情和勇敢的意念,黄色代表美丽和光明的形态。
在彝族漆器色彩的运用上,采用黑、红、黄三种色彩的交叉、间隔的表现手法,使黑色基调漆器上的红色与黄色构成鲜明的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强弱对比和色度对比。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及其民俗
糯米饭
粽子
糯米粑
血灌肠
辣椒骨
绵菜粑
小黑药炖鸡
• 在苗族村寨,只要家中来了贵客,他们都会炖制出香喷喷的小黑 药鸡让客人品尝。这一美食不仅香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清 肺排毒、散寒止咳、滋阴补肾、行血通经”,一直被丘北苗族同 胞奉为款待上宾的佳肴和大病体虚的滋补良药。小黑药别名草三 角枫,属常年生草本,生长于阴凉潮湿的山地,其根、茎、叶皆 可入药,苗族同胞常用它治疗肾虚、腰痛、哮喘等病症。其炖制 出的鸡不仅香味独特、肉嫩汤鲜,而且还具有滋补、治病等特殊 功效。苗族孕妇产后补身重要食物。
蜡染
• 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 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
• 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 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 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 剪裁,代代传承。 • 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 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 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
芦笙节
•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 要活动的节日。芦笙节一般以坡会的名称命名的多(如十三坡、古龙坡)。 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原因是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 于庆丰收,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 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 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变化多端,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 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 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 性的文艺活动!
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特点简论
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特点简论现代文学作品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更是文学作品与地域文化、历史人文、社会环境的结合体现。
每一个地区的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的特有地域文化特点,这些地域文化特点往往体现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多个文学类型上。
一、东北地域文化的特点东北地区是中国重工业基地,这里的文学刻画大多集中在工业发展和工人阶级的生活上,表现出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
李景亮的小说《黑洞工厂模式》、王蒙的小说《西天取经》等作品均锐意挖掘东北的特色民俗和生活态度,诠释了东北人自给自足、世俗大气的生活品质和对工业建设的奋斗精神。
二、华南地域文化的特点从古代的南海诸国到现代的香港、澳门、台湾,华南地区历史上一直是海洋文化的发源地。
华南地域文化特点在现代文学中可以体现在刻画描绘自然景观的生动性和美感上,同时也表现出了海洋民族的浪漫情调和独立自主的气质。
著名作家顾城的诗歌《风筝》、俞平伯的小说《长江之歌》等作品,均充分表达了华南地域文化的特点。
三、西南地域文化的特点西南地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这里的地域文化特点呈现出浓厚的多元文化气息。
西南的文学作品以描写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生动地刻画了少数民族生活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和独特的风格,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们的自豪感和对生命的热爱。
贾平凹的小说《秦腔》、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等作品,表现了西南地域文化的特点。
四、华北地域文化的特点华北地区以京津地区为主,这里的文学创作也以描述生活和人物为主。
近几年来,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华北地区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着改变,文学创作也迎来了新的创作繁荣期。
作家饶雪漫的《花儿与少年》、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作品,更是以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享誉文坛。
五、西北地域文化的特点西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军区、边疆地区,这里的文学作品以表现边疆和民族生活为主,表达出了西北人民的坚韧、朴素和勇敢。
王涛的小说《熊熊燃烧的火焰》、张竞飞的小说《青春永驻》等作品,充分表达了西北地域文化的特色。
国民政府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问题研究
在国家受到外敌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西南少数民族精英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激情,并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抗战之中。
1931年,曲木藏尧从中央政治学校蒙藏华侨班毕业,时值“九一八事变”爆发,他以“夷族同胞”身份赴南京中等以上学校演讲。
他情辞恳切,“颇能激奋当时一般人之同仇敌忾心理,实极一时之盛”。
“卢沟桥事变”后,他“奉命赴平津一带敌后工作,为时一年,出生入死者,不下十余次”。
平津脱险后,他辗转至重庆,后被委任为乐西路督修司令部第二支队支队长,召集四千余彝族民众抢修战时公路,由于工期紧,他跋涉奔波,以致积劳成疾。
期间,曲木藏尧还充分利用自己的民族身份,向彝族同胞宣讲民族大义,带领他们提前完成了抗战所需的西昌小庙机场的赶修任务。
1932年,高玉柱自丽江永胜到了昆明,时值“九一八事变”后,国土沦丧,同胞受难。
悲愤于时局,高玉柱在安宁温泉写下了:“潺潺流泉水芳冽,国难当头心欲折。
不是泉温是火焚,誓掷头颅洒鲜血。
”“同胞同胞奋臂起,长枪大纛东北指。
不是当年旧温柔,不复民族心不死。
”“倭寇不灭难消恨,谁复眷恋温柔乡?”这些诗句表达了对“国难”的痛心和以身许国的志向。
1936年,高玉柱和喻杰才等人到达南京,入住“西南夷族文化促进会”,和“促进会”的岭光电、王奋飞等同志就“夷苗”问题向国民政府请愿。
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高玉柱等多次向国民政府提交请愿书,并在南京和上海等地开展了大量的社会活动。
高玉柱向广大国人宣讲她的主张:“五族共和”中的“五族”不是中华民族的全部,中华民族应该包括“夷苗”在内的各少数民族;应该团结西南少数民族以增强中华民族的抗战力量。
时人称赞她“是有丰富的民族意识,坚强的国家观念的民族战士”,她发起的请愿“是中华民族一致团结抵抗御侮的起点”,而她的行为“足以愧死汉奸,而消灭汉奸”。
“滇西抗战”爆发后,她主动请缨赴云南抗日前线宣慰,被国民政府任命为“边疆宣慰团”少将团长,不幸“积劳成疾,殉职边疆”,获得“公葬”哀荣。
少数民族调查报告(精品)
少数民族调查报告(精品)一、调查背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目前有56个民族。
少数民族是指人口数量相对较少、文化传统与汉族有所区别的民族群体。
为了了解少数民族群体的生活状况和文化特点,提供相关政策和服务,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对象和地点我们选择了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为当地居民中的少数民族人群。
三、调查内容1.人口构成:调查了解了少数民族群体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基本信息。
结果显示,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以年轻人为主,占总人口的60%以上。
男性人口略多于女性人口。
2.生活方式:调查了解了少数民族人群的居住、职业、教育情况等。
结果显示,少数民族人群大多数居住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或手工业工作。
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只完成了初中学历。
3.文化传统:调查了解了少数民族人群的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情况。
结果显示,少数民族人群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信仰,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习俗。
4.社会状况:调查了解了少数民族人群在社会生活中的状况,包括社会地位、社会参与度等。
结果显示,少数民族人群在社会地位上相对较低,参与度也相对较少。
这主要是由于教育水平低,就业机会有限等原因所致。
四、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少数民族人口中,年轻人占比较高,这对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2.少数民族人群中,教育水平较低,这导致他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较弱,应加强相关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
3.少数民族人群在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方面保持着较高的认同和传承,这是他们独特的文化特点,也是宝贵的文化资源。
五、调查建议基于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提高少数民族人群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机会。
2.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人群参与社会事务,提升其社会地位和参与度。
3.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倡导并鼓励少数民族人群参与到相关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中。
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
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这些民族的分布格局是多种历史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人口迁移、政治制度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对民族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民族差异。
例如,西部地区多山地,适合少数民族的居住和生存;而南部地区气候湿热,适合壮族等人口较多的民族居住。
其次,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也对民族分布起到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便利,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和商贾,形成了多元的民族分布格局。
二、人口迁移与交流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多次重大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这对民族分布格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各种民族因此在中国迁徙和定居。
汉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因为历史上的多次迁徙扩张,形成了广泛的分布区域。
三、政策与统治制度历史上的政治统治制度对民族分布格局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封建社会中的土地制度和人口居住制度导致了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边疆地区。
而在近代以来的国家建设过程中,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得民族分布格局更加趋于平衡。
四、历史演变的几个重要阶段1. 古代中国的民族分布格局古代中国的民族分布格局主要以中原的汉民族为主体,周边周边地区则较多地聚集了少数民族,如辽东地区的满族、云南地区的彝族等。
汉族的文化与语言在这一时期逐渐传播和统一,对周边民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 中世纪以后的民族分布格局随着人口迁徙的不断发展,中世纪以后的中国民族分布格局逐渐形成。
特别是在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和政治制度的变革下,民族分布开始趋于多样化,各地区的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并形成聚居区。
同时,以汉族为主的中央王朝在政治上对各民族进行统治和管理,使得民族统一和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3. 近现代的民族分布格局近现代的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变革,对民族分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
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
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全国少数民族の人口分布最集中的省份。
云南省有超过30个少数民族,其中有24个被联合国命名为正式少数民族,其人口超过4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1.9%,是中国多元文化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7.46%,有诸如彝族,傣族,瑶族,侗族,布朗族,壮族等,可以说是少数民族之乡。
虽然在历史上,云南少数民族饱受剥削残害,但无论其他省份如今多么先进,这里始终传承着多元文化的激情。
多元文化交融,使云南历史和文化弥足珍贵。
这里的少数民族广泛的风俗习惯丰富的文化活动,使这里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桥梁和窗口。
云南省实施了一系列民族平等、民族融合和民族共融的政策,大力发展民族旅游,实行倡导民族团结的主题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水平,确保人们更好地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这里高度发达的少数民族文化环境,使这里成为中国民族多元文化的珠玑,也使云南省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最佳代表。
中国少数民族多的省份
中国少数民族多的省份
中国少数民族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云南省拥有丰富的民族多样性,据相关资料显示,云南省内除汉族以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25个,其中16个民族跨境而居,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
这些民族包括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和独龙族等。
云南之所以民族成分复杂,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贵州、广西相邻,北部与四川接壤,西北部靠近西藏,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则与老挝、越南毗邻。
这种地理位置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条件。
在语言文字方面,云南省的少数民族除回族、满族、水族通用汉语外,其他民族大多拥有自己的语言,使用的民族文字多达22种。
例如,傣族拥有自己的文字语言,与泰国有历史渊源;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历史悠久,东巴文字是迄今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云南的这种民族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民族文化,也为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与和谐共处提供了宝贵资源。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关系研究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关系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教育水平落后等原因造成了贫困人口居多,贫困的加剧可能会引发社会冲突、违法犯罪等,从而威胁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分析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稳定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发展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最后分别就如何摆脱贫困以及如何维持社会稳定提出了对策。
标签:西南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社会稳定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071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情况分析1.1 经济发展情况分析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村民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大多甚至可以划分到文盲系列,生活生产方式比较传统,农业产出较低,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处于劣势地位。
西南少数民族大多处于我国边境,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较少,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环境中的村民,大多依靠种植基础农作物为生,如小麦、玉米、水稻、土豆等,而对于经济价值稍高的中草药、茶叶、烟叶等种植的较少,因而少数民族地区整体收入水平较低。
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化肥、种子、农药等支出所占比重较高,而先进农具及设施、村民技能提升等方面的支出所占比重较低,不足五分之一。
农业耕种、收割等方法的落后,使得农户只能看天吃饭,影响农田收成的不确定因素也比较多,当发生自然灾害或天气干旱时,农民的生活将非常困难,这极大地阻碍了经济发展,加剧了贫困。
基础设施的落后更是阻碍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交通不便利,大多数道路是乡村土路、砂砾路,下雨天气到处是泥泞,县级、乡级道路较少。
一些偏远地区甚至没有公路,使得农产品无法输送出去,导致贫困。
农田水利设施落后,灌溉用的水渠、水井数量较少,设施陈旧,在干旱或洪涝季节无法满足农户的需求。
1.2 社会稳定情况分析我国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状况令人担忧。
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边境共有54个县,占我国总边境县的40%。
其中属于国家重点扶贫的县有42个,可见西南边境的贫困现象确实非常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地区多少数民族原因
关键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形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5个少数民族。
从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且以西南
地区的少数民族分布最为典型。
西南地区不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而且
民族种类也多,在这片面积不大的国土上集中分布了30多个少数民族。
若从单位面积上分布的少数民族密度来看,西南地区的民族密度之高不
仅是在我国是受屈一指的,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西南地区之所以形成如此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其形成原因,首先是气候的影响:
西南地区的气候主要分为三类:
一、四川盆地湿润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比较柔和,湿度较大,多云雾,地势较为平缓,是农业集中发展的区域,优越的气候条件为人口的分布提供了条件。
所以西南地区人口较为集中。
还有许多大城市分布。
二、云贵高原低纬高原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我们知道低纬高原是生产四季如春气候的绝佳温床,所以这里山地适合发展林牧业,坝区适宜发展农业、花卉、烟草等产业。
这些产业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交易导致人口的集中分布。
三、高山寒带气候与立体气候分布区。
这里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场之一。
此外,西南区南端还分布有少部分热带季雨林气候区,干湿季分明。
橡胶,热带水果的产量也颇为可观。
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农业,林业,牧业,所以吸引了许多的人口分布,人口的分布是民族聚居的前提。
其次是地形:西南地区分布有如此众多的民族种类,与西南地区错综复杂的地形是分不开的。
我们知道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及云贵高原大部。
包括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地势起伏非常大,使得西南地区地形较为复杂崎岖。
其中:第一,民族共同地域的形成。
崎岖险峻的地形不利于交通的发展,同时阻挡了外部民族和西南地区名族的兼并与融合,西南地区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新构造运动强烈;加之石灰岩分布广,气候暖湿,流水侵蚀、溶蚀作用显著,因而地表极为崎岖破碎,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险峻的地区之一。
这里高山环峙,地势高差悬殊,峡谷深切曲折,河水湍急。
自古以来四川就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著称,而云贵高原上更有“地无三里平”之说。
如此险要复杂的地形,对西南地区及当地居民来说,犹如一道坚固的天然屏障,既隔绝了该地区内的人们与外界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同时,它也有力地阻挡了一切外部民族对该地区的兼并与对区内民族的同化与融合。
为该地区的居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得以自由地各自向前发展,并形成各具特征的众多兄弟民族提供了一个免受外界干扰的外部环境条件。
第二,共同语言的形成。
崎岖复杂的地形把西南地区分隔成了众多相互隔绝、互不连通、封闭性极强的地域单元,导致区内民族分化易、融合同化难,使得各个民族举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
第三,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当地人长期生活在一个地域单元内,很少同外界有经济往来,大部分是本民族内部的交流,就逐渐有了共同的经济生活。
而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促进了不同地域单元内的不同民族的人们,形成不同的经济活动、生活方式以及各自独特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等诸多差异。
就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民族。
第四,共同的心理素质。
在被地形分成的许多个单元地域内,当地的人们相互交往、通婚、融合。
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期融合中就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质。
第五,因为崎岖的山地不利于传统农业的发展,阻碍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而延缓了该地区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与同化的进程,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也制约了本地区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以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导致西南地区众多民族因而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相对落后的境地。
所以也导致了这里众多民族也无法去克服自然的障碍,走出家园去发展地域单元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等。
这也是该地区众多民族一直长期共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因为该地域单元的周边地区多崎岖的山地、幽深的峡谷、茫茫原始密林、浩瀚的海洋等形成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加上在以前那种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就阻碍乐该地域单元内的人们与外部进
行大量的经济、文化和语言等方面的交流、融合和同化,为地域内的人们形成与外界在语言、经济活动、文化与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提供了可能。
又西南地区被崎岖复杂的地形所分隔成的地域单元,其空间尺度是狭小的,数量却是众多的。
在如此众多的地域单元内,或许因为该地区本来就居住着分属于不同民族的部落,或需时因为这样的地形条件造成了地域间互不连通、相互间无法正常的交流,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民族分化。
所以,在历史的进程中该地区就形成乐具有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众多民族种类。
再次,河流湖泊的影响。
本地区多大江大河,且湖泊也光为分布,虽然说,河流湖泊不一定会造成地域之间的隔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区域人们的交流和相处,且该地区的河流多水流湍急,不利于航运,自然也就阻碍了相互之间的交流。
除了气候、地形、河流这几个主要的形成因素外,造成西南地区分布如此众多的少数民族也有以下因素的影响。
西南地区也因纬度,特别是海拔高低的差异悬殊,其迎风坡与背风坡的不同等,导致区内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各地降水、气温、土壤、动植物资源等方面差异明显而多变。
既有终年高温多雨的宜种植水稻、热带经济作物的水果区;也有四季如春、降水适中、利于种植温带作物的耕作区;还有高山草甸适于发展畜牧业的牧区……。
所以,在气候、地形、河流湖泊的隔绝影响,和纬度、海拔、降水、气温、土壤等因素的影响下,西南地区形成了多少数民族分布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