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及其民俗

合集下载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节日。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融合了他们的信仰、历史和生活方式,是他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节庆文化。

一、藏族的藏历新年藏族是中国境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他们的传统节日之一就是藏历新年,也被称为“洛苏节”。

这个节日通常在西藏地区的农历年末举办,时间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

在藏历新年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富有仪式感的活动。

他们会穿上盛装,家家户户会挂上灯笼和彩带,准备丰盛的食物供祭祀祖先。

人们还会举行隆重的祈福仪式和传统舞蹈表演,庆祝新年的到来。

二、哈萨克族的纳乃节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新疆地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节日。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是纳乃节,也被称为“诺尔苏尔”。

这个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八月举行,庆祝丰收的到来。

纳乃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欢庆活动。

他们会穿着传统的哈萨克族服装,进行马术比赛、射箭比赛和摔跤比赛等传统体育项目。

人们还会举行传统的民俗表演,如歌舞演出和民间故事讲述等,庆祝节日的到来。

三、傣族的泼水节傣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广西、海南等地,他们有着独具特色的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是每年农历四月廿九到五月初二之间举行的庆祝活动,也被称为“水绕三月”。

泼水节期间,人们会举行盛大的水战活动。

他们用清水互相泼洒,象征祛除厄运,以及希望来年是一个幸福、健康的一年。

人们还会举行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以及摆设龙舟和各种花车等庆祝装饰。

四、鄂温克族的诺敏节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节日。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就是诺敏节。

诺敏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至初七之间举行。

诺敏节是鄂温克族的传统捕鱼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少数民族彝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少数民族彝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04
彝族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彝族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说
彝族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彝族先民的祭祀、庆祝活动,如火把节、春节等。这些 节日与彝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彝族传统节日的起源传说多种多样,如火把节传说起源于古代彝族人民在田间劳 作时,发现有火虫破坏庄稼,于是他们点燃火把将火虫驱赶,从而形成了现在的 火把节。
教育普及
加强彝族民俗文化在教育体系中的普 及力度,提高青少年对多元文化的认 识和尊重意识。
创新发展
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 时代需求对彝族民俗文化进行创新发 展,使其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06
彝族民俗文化科普的现实 意义与展望
彝族民俗文化科普对于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意义
增强民族认同感
通过科普彝族民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彝族的文化传统,从 而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语言文字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文 字有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 。
宗教信仰
彝族信仰祖先崇拜和自然 崇拜,部分地区也信仰藏 传佛教和道教。
彝族的历史起源
起源传说
彝族传说中认为其祖先是 远古时期从北方南下的部 落,经过长期迁徙和融合 逐渐形成现今的彝族。
历史记载
据史书记载,彝族在古代 是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 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迁徙 和战争。
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时期,彝族地 区逐渐形成了以土司制度 为核心的社会体系。
彝族的传统文化
服饰文化
彝族的传统服饰具有浓厚的地方 特色,男子通常穿短装,戴帽子 ;女子则穿左襟大褂,戴银饰。 不同地区的彝族服饰略有差异。
饮食文化
彝族的饮食以大米、玉米为主, 辅以荞麦、薯类等杂粮。酒是待 客佳品,如有客人来访,主人必

民俗游体验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

民俗游体验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

民俗游体验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承和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参与民俗游,我们可以深切感受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体验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下面将通过四个不同地域的民俗游体验,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游西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依次体验彝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独特民俗文化。

比如,参与彝族的火把节,可以感受到激烈的火把舞、魅力四溢的彝族服饰。

而在侗族的节日黎阳节,可以欣赏到侗族花枝舞、木板舞等刺激的文艺表演。

苗族的踩高跷、吃饭竹笋等民俗活动也同样令人难忘。

二、东北传统民俗游东北地区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在农历新年期间,东北地区的赶狗节是一项别具特色的民俗游活动。

游客可以与当地人一同放飞风筝,观看腰鼓舞、太平鼓等传统文艺表演,品尝传统美食如饺子和锅贴等。

此外,雪天的东北传统民俗活动也是独一无二的体验,如滑雪、打雪仗等,都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东北风情。

三、西北戈壁草原的民俗游西北地区被誉为中国的“秘境之地”,那里的民俗文化极具魅力。

在戈壁滩上,游客可以参与骆驼节,在骆驼背上穿越沙漠体验驼队的颠簸和浩渺的风光。

此外,游客还可以品尝到著名的羊肉泡馍等美食,在篝火旁听取牧民们讲述关于草原生活的传奇故事。

四、江南水乡的民俗游江南水乡独特的水上文化和建筑风格都给民俗游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在苏州、杭州等地,游客可以乘船游览精致的古镇、观赏精湛的传统织锦表演、品尝传统美食如小龙虾和河蟹等。

而在端午节期间,江南地区的龙舟赛更是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体验中国传统的竞技活动。

通过上述四个地域的民俗游体验可以看出,不同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着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游客们在参与民俗游的过程中,可以亲身感受到当地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这种体验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还能增进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总之,民俗游作为了解一个地区文化的窗口,为我们提供了与民风民俗亲密接触的机会。

评析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

评析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

评析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西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

本文将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进行评析,探讨其特点和重要性。

西南地区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比较多的地区之一,包括了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省份。

在这个地区,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数量众多,且文化多元。

这些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历史、语言、信仰、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丰富中国的文化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可以追溯到古代。

例如,西南的藏族、彝族、傣族等,他们的历史文化悠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族的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戏剧以及传统工艺等都是西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窗口之一。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背景。

其次,它们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产业,许多西南地区的传统工艺品、音乐、舞蹈等都成为了吸引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热门产品和表演形式。

同时,这些文化也对于西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维护和传承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扶持,通过推广少数民族文化的知识和理解,增强公众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认同。

此外,学校教育也应该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必修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这些文化,为其传承发展提供基础。

同时,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相关的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

学者应该深入研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加强对文化传承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开展相关研究,可以促进文化交流,提高文化自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结而言,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和社会应重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通过教育、研究和推广等手段,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认知,以促进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大凉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山脉,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延伸,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同时,大凉山也是彝族聚居区,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

本文旨在介绍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从大凉山的地理特点、彝族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在大凉山的地理特点方面,其地形复杂多样。

大凉山地域广阔,包含了多个山脉和高原地带,其中海拔最高的是贡山,达到了6050米。

大凉山的气候多样,由于地形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特征。

这种特点也影响了当地彝族人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方式。

彝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体系丰富多样,包括了民间传说、祭祀习俗、舞蹈音乐等元素。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大凉山彝族的文化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也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彝族人民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他们根据地域的差异,采用了不同的农耕和畜牧方式。

他们还以独特的服饰、建筑风格和饮食习惯著称,这些都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综上所述,通过对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大凉山的地理特点和彝族的历史与文化,还能够深入了解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

这些冷知识的揭示将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地区的彝族人民及其文化的影响和意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为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文章结构: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1.1 概述:在这个部分,我将简要介绍大凉山彝族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读者对这个主题的兴趣。

1.2 文章结构:这个部分将介绍整个文章的结构安排,包括各个章节的标题和内容概要。

1.3 目的:在这里,我将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并撰写这篇文章,以及本文的目标和意义。

2. 正文:2.1 大凉山的地理特点:这一部分将详细描述大凉山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强调其独特性和对彝族文化的影响。

继续云南普者黑的彝族民俗文化

继续云南普者黑的彝族民俗文化

继续云南普者黑的彝族民俗文化云南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其中,彝族是云南省的主要民族之一。

彝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保留了许多世代相传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普者黑。

普者黑是彝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他们传统的农耕祭祀节日,也是展示彝族文化的重要舞台。

普者黑通常在农历二月或三月举行,落在每年彝历农历正月十五至农历二月十五之间。

这个节日在彝族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全族的人都会齐聚一堂,庆祝这个重大的节日。

普者黑这个节日起源于彝族的农耕文化。

在古代,彝族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生活,他们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农耕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家族的平安。

因此,普者黑这个节日不仅是丰收的象征,更是整个家族团结的象征。

在普者黑这个节日里,彝族人有许多特定的仪式和活动。

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是“普者”。

在彝族语中,“普者”意为祭奠和祝福,是这个节日的核心活动。

当天,全族的人们会穿上传统的彝族服饰,集体前往家祖坟、祖堂或村庙,献上精心准备的贡品,祭拜祖先和神灵。

他们会唱歌、跳舞,表演传统的彝族乐器,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除了“普者”之外,普者黑还有许多其他的活动。

其中之一是彝族传统的“搬足步”。

搬足步是一种特殊的舞蹈形式,彝族人民会挑选最优秀的舞蹈演员,展示独特的舞蹈技巧和精湛的舞蹈才华。

这个舞蹈形式非常具有观赏性,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

此外,普者黑还有许多与彝族文化相关的活动,比如彝族的服饰展示、工艺品展示等。

彝族人民非常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会以各种方式展示彝族的服饰和工艺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彝族文化的魅力。

普者黑这样一场盛大的彝族节日,不仅仅是一场庆典,更是彝族人民传承文化的平台。

通过举办普者黑,彝族人民能够传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彝族的习俗和风情。

同时,普者黑也是一个增进家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机会,彝族人民通过这个节日能够加深彼此的联系和感情,增进彝族社会的凝聚力。

傣族泼水节的风俗习惯

傣族泼水节的风俗习惯

傣族泼水节的风俗习惯
《傣族泼水节的风俗习惯》
傣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就是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新年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四月份举行,是傣族人民庆祝丰收、祭祖和祈求新年好运的重要日子。

在泼水节当天,傣族人民会身着传统服饰,手持水枪、水桶、水瓢等各种水具,沿街巷、广场上尽情地向身边的人们泼水。

泼水活动不仅代表了傣族人民祈求水的力量和生命力,也是一种祝福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在泼水过程中,傣族人民会相互唱歌、跳舞,欢声笑语,场面热闹非凡。

泼水节还有着许多其他的习俗,比如吃元宵、上香祭祖、耍龙舞、比赛斗鸡等。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备上美食和水果款待来访的亲朋好友,共同庆祝节日。

人们还会在泼水节期间,进行种种民间娱乐活动,象棋、麻将、赛马等等。

泼水节不仅是傣族人民传承文化的重要时刻,也是人们展现自我风采、增进情感交流的盛大节日。

总的来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习惯,是傣族人民凝聚情感、传承传统的重要方式。

在今天,泼水节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体验,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

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

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西南边境是中国的多民族地区之一,这里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本文将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

西南边境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这里生活着大量的少数民族,如彝族、苗族、壮族等。

这些民族不仅在语言、衣着、风俗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还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

首先,彝族是西南边境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

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他们的民间音乐和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的传统舞蹈动作独特,舞蹈服饰绚丽多彩,以鲜艳的色彩和优美的舞姿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此外,彝族的传统节日也十分有特色,如火把节、三月三等。

这些传统节日举办时,人们会穿着彝族传统服饰,进行各种传统仪式和活动,非常热闹。

其次,苗族是西南边境地区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

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地。

苗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音乐、舞蹈、民间歌谣都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苗族的“赛龙舟”文化非常有名,每年端午节举行的“赛龙舟”比赛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此外,苗族的服饰也十分特别,女子喜欢戴着银饰,男子则喜欢戴着角冠。

苗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芦笙节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壮族是西南边境地区的又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

壮族人民喜欢唱山歌、跳广场舞,喜欢举办盛大的婚礼和祭祀活动。

壮族人民崇尚自由与浪漫,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来面对生活。

壮族的服饰也十分美丽,壮族的服装以色彩鲜艳、花饰繁复著称。

此外,壮族的传统节日,如歌墟、火把节等也是壮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总的来说,西南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彝族、苗族、壮族等众多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他们的音乐、舞蹈、服饰、习俗等都体现了他们的传统和习惯。

通过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享受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民俗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民俗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民俗传统节日我很高兴能为您写一篇有关少数民族民俗传统节日的文章。

以下是关于这一主题的3000字文章:少数民族民俗传统节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代表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少数民族的民俗传统节日,带您领略这个国家多元文化的魅力。

1. 彝族 - 火把节彝族是中国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和四川省的山区。

火把节是彝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火把节的庆祝活动非常热闹,人们会点燃火把,手舞足蹈地绕着村子的圈圈跳舞。

他们还会穿上传统的彝族服饰,奏响传统的乐器,并在村子里搭建竹楼,进行各种民俗表演。

整个村庄都被灯火辉煌和欢声笑语所包围,给人一种非常欢快和祥和的感觉。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繁荣的象征,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傣族 - 泼水节傣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泼水节是傣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四月举行,也是庆祝新年和祈福的日子。

泼水节期间,人们会穿上华丽的传统服装,手持盆子或水壶,互相泼水。

这个活动象征着洗净身心,带走厄运,迎来幸福和好运。

在泼水节期间,人们还会进行舞狮、舞龙等各种民俗表演,场面异常热闹。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热闹庆祝的节日,也是展示他们欢乐和友好精神的时刻。

3. 藏族 - 卡尔巴节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卡尔巴节是他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或六月初举行。

卡尔巴节主要是展示藏式摔跤和马术表演的盛会,人们会穿上传统的藏族服装参加比赛。

这些传统运动不仅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勇敢和坚韧精神,也是他们之间交流和联谊的重要方式。

在卡尔巴节期间,人们还会举行露天市集,展示和销售各种藏传佛教的经文、画作和传统手工艺品。

卡尔巴节是藏族人民弘扬传统文化并庆祝丰收的重要节日。

什么族是泼水节

什么族是泼水节

什么族是泼水节
《什么族是泼水节》
泼水节是中国西南地区彝族、傣族、布朗族、傈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传统日期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各地庆祝方式有所不同。

在泼水节当天,人们会相互泼水,以此洗涤心灵、祈愿风调雨顺。

同时,还会进行舞龙舞狮、斗鸡等民俗活动,庆祝丰收和喜庆的日子。

泼水节通常持续三至七天,人们会穿上民族服饰,手持水桶或者水枪,沿街走动,给路人泼水。

泼水节是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表达,也是彝族等少数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代表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也象征了对新一年的祝福和期望。

在现代社会,泼水节已经不再局限于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地方都会举办庆祝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

泼水节也成为了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体现了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在泼水节期间,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可以体验到喜庆热闹的民俗活动。

泼水节不仅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通过泼水节,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风情与魅力。

你知道我国西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少数民族吗

你知道我国西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少数民族吗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 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 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 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 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 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 的一种和谐之声,因此凡是有大歌流 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现打架骂人、 偷盗等行为,人们甚至是“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 花源”一般。
族傣族哈尼族哈尼族苗族苗族景颇族景颇族纳西族纳西族瑶族等瑶族等西南少数民族特色民族乐器西南少数民族特色民族乐器葫芦丝芦笙巴乌西南风情的民俗节日活动西南风情的民俗节日活动侗族大歌侗族大歌侗族大歌的基本介绍侗族大歌的基本介绍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
你知道我国西南地区有哪些主要 的少数民族吗?
壮族 彝族 白族 傣族 哈尼族
苗族 景颇族 纳西族 瑶族等
西南少数民族特色民族乐器
葫芦丝 芦笙
口弦 巴乌
西南风情的民俗节日活动
五月蝉虫唱得好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基本介绍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 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 间合唱音乐。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 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 壤的从江县北部。含今黎平县岩洞、口江、双江、 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及从江县往洞、谷坪、 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 为“六洞”、“九洞”。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 《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 等。

少数民族民俗知识点总结

少数民族民俗知识点总结

少数民族民俗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据绝大多数,其他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其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历史传统。

本文将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民俗知识做一个总结,涵盖节日、婚嫁、饮食、服饰等方面。

一、节日1.苗族的““三月三”节苗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一个重要的节日“三月三”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三月初三,相当于公历的每年的农历二十六三月初一日。

在此时,苗族各地举行各种盛大的祭祀活动,并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表演,如“打花枪”、“芦笙舞”、“上灯台”、“踩堂歌”等。

2. 藏族的“藏历新年”节藏族是中国的又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的囊谦县等地。

藏历新年是藏族的传统节日,又称洛萨。

据说促著的天使妈底的第一架鼓从以上升起,象征今年的第一天。

到了现在,庆祝洛萨的活动从上升到蔚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当中藏民的生活。

传统庆祝活动包括赛马、赛射箭、唱藏歌、跳藏舞以及宗教活动。

3. 朝鲜族的“端午节”朝鲜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

朝鲜族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称“半夏节”。

这一天,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端午节是朝鲜族人民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一种重要的民俗传统。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朝鲜族群众正是迎来温暖的春季、田间第一次大作物水揉季节这个神圣的日子中,在每年的“端午节”当天,朝鲜族家家户户都会做好各种备品,为祝亲朋好友送上丰寅难丰的防脱病。

二、婚嫁1. 哈萨克族的婚俗哈萨克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哈萨克族的婚俗非常独特,其婚礼通常是在秋季举行,有“拜堂”、“新婚洞房”、“办娶”等环节。

在婚礼的当天,一对新人要相亲相爱地通过设在河桥上的大驱、盖子或树木,最终抵达新郍德,河桥的意思是在善地过一生,得到家人的多年来的祝福。

巫风武影:民俗民风中的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

巫风武影:民俗民风中的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

巫风武影民俗民风中的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巫风武影:民俗民风中的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西南地区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一座蕴藏着许多奇珍异宝的历史文化的天然博物馆,素有“歌舞之乡”、“节日之乡”、“傩戏之乡”、“木偶戏之乡”、“活态民族舞蹈文化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之称,丰富多彩的武术文化也同样是一座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研究。

1 西南少数民族巫风蕴含的武术文化密码西南地区巫风昌炽且历史悠久,有“巫风野火出西南”之说。

史称南中夷人“一切信使鬼巫”,“好诅盟”。

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图腾巫舞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武术文化信息。

西南少数民族由于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发展较为滞后,不论在生产上亦或在生活中,对超自然的力量充满着膜拜和依赖,并幻想求助于这种力量来实现人类所不能够达到的各种企求。

从而西南少数民族“诸蛮族类不一,畏鬼神,喜淫祀”,形形色色的武术内容通过巫术这个载体传承下来。

可以说西南少数民族的“巫术”已经形成了西南少数民族武术表现形式的载体,并承载着中国武术套路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

如纳西族原始巫教东巴跳中有群打、单打、三斗打、四门破、五佛跳、擒勾术、拳法、刀、枪、棍、剑、矛等就是整套的东巴武术拳谱,从中可以看出由初级武术套路形式到较高级武术套路形式发展的脉络。

巫、武在原始人那里是合二为一的。

云南沧源佤族聚居区的岩画上,就有似巫师的舞人挥矛而舞。

据调查,仅尚遗存在白族民间的巫舞计有22种,其中的武舞有:“大刀舞”、“棍舞”、“链铗舞”、“霸王鞭舞”等。

在西南少数民族今存的傩戏中,保存着大量套路武术的形式。

对练武术套路的雏型始终在巫术活动中存在。

如今犹存的带有明显巫术色彩的安顺地戏中,打杀拼刺等动作,没有虚杀、虚打,武打起来动作逼真、形象。

西南少数民族武术表演用鼓也源自巫术。

西南少数民族在表演武术时,多数用鼓、硭锣等伴奏。

如彝族以花鼓、钹、锣、唢呐伴奏;佤族以木鼓伴奏;景颇族拳术以鼓、风笛伴奏。

摩梭人的民俗与服饰文化

摩梭人的民俗与服饰文化

其次,服饰色彩搭配。布依族服饰的色彩多以蓝、黑、白为主,体现出一种 朴素大方的美感。然而,在不同的节庆场合,布依族人民会根据需要搭配不同的 色彩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比如,在丧葬场合,服饰多采用白色;在婚礼场合,则 多采用红色和金色以表达喜庆之意。因此,保护和传承布依族服饰的色彩搭配技 艺也是维护其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布依族服饰民俗受到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布依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体现在服饰上便是各种精美的图案和寓意深 刻的刺绣。比如,蝴蝶、蝙蝠、鱼等图案象征着幸福、长寿和富足,而牡丹、菊 花则寓意着富贵、高雅。
再次,布依族服饰民俗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布依族服饰通常分为日常服和 节庆服两种,日常服简洁实用,节庆服则华丽繁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布依族 的蜡染技术堪称一绝,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内容二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旅游业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 民族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 众多游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泸沽湖的摩梭文化为例,探讨民族旅游对民 俗文化变迁的影响。
泸沽湖位于中国云南省与四川省交界处,那里的摩梭人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 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摩梭文化,以其母系社会的特点,走婚制度的神秘,以及摩 梭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一直以来都是民族旅游的重要吸引点。
文化生态是指某一特定文化在特定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下,与自然、社会、 经济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系统。布依族服饰民俗的文化生态 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布依族服饰民俗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由于地处西南地区,气候温和 湿润,自然资源丰富,布依族服饰多采用天然纤维材料,如麻、棉、毛等,具有 舒适、保暖、透气等特点。此外,布依族服饰的色彩也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 以蓝、黑、白为主,朴素大方。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婚俗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婚俗

“泼水”成姻缘
彝族的婚姻里有严重的等级制度,优先考虑
张姓和余姓的彝族。如果双方排定,主人家 这边的小阿妹们会用一桶桶水来把这些来提 亲的人淋得像个落汤鸡。去提亲的人也会拿 出钱孝敬主人家,然后双方高高兴兴地吃肉 喝酒,表示定下婚事。
奇怪的槟榔定亲
若黎族小伙子与姑娘情意相投,小伙子必须
告诉家长,然后请两名媒人。她们穿着漂亮 的花桶裙,戴着崭新的精制斗笠。用两条新 毛包头上四个要好的槟榔到女方家试探女方 父母对此婚事的态度,若姑娘的父母如果开 盒取一颗槟榔,就是答应了这门亲事。接着 双方就可商定放槟榔的时间及议价。时间多 定于农历六月或八月的双日,象征成双成对。
“媒公”做媒促姻缘
男方要请两个男人当“媒公“,女方也要请
合适的媒人与之对话。一般男方要带两壶酒, 两斤肉,一定的香烟盒几百块钱,一只公鸡 和一只母鸡。男方主动向女方父母敬烟,若 女方父母接过烟,表示亲事有希望。接烟后, 男青年要为女方父母和自己的媒公倒酒。当 女方亲人都同意后,女青年便可出来,男青 年乘便机求婚。当彩礼商量妥当后,不管多 晚男方一定要返回,不能留宿女方家。
西南地区
少数民族婚俗
西南地区概况
的 世 在 民 个土 在 而 少 典 的 族家 我 。 界 我 族 少上 这 且 数 型 少 。, 国 上 国 密 数集 片 民 民 。 数 其拥 是 也 首 度 民中 面 族 族 西 民 中有 一 是 屈 之 族分 积 种 人 南 族 以 个 绝 一 高 ,布 不 类 口 地 分 西个 多 无 指 不 其了 大 也 众 区 布 南少 民 仅 , 仅 少 的 多 多 不 最 地数 族 有 在 是 数多 国 , , 仅 为 区民 国 55 30
欺先并长气的亲门于后郎愿表母壮 侮进肩辈。地者坎夫有家意示健族 。门站,之方要,家人通出自在有 因的在下后还把时。砍过来己的一 此习堂方,一新夺一断临的的男种 ,俗屋坐要一娘不般竹时。脚子“ 新。中亲举过的到要梯搭新印背背 郎据央戚行秤嫁不等和的娘已新新 新说。,拜,妆能到“竹由经娘娘 娘是进新堂以和进临新梯 出,” 都谁洞郎仪显结。天桥上几来女婚 争抢房新式示婚新黑”楼位了的俗 着先时娘。嫁用娘前,,伴,在, 先,,在拜妆品进才表并娘而出即 进谁还衣堂的一屋让示走和且到婚 洞今流袖时丰一后新新过歌也门礼 房后行上,富陈,娘娘“手表口前 。就新扎堂和列按跨要新陪示前选 不郎红屋娘展习进永桥着不不择 被新绣上家示俗男远”,是能一 对娘球方的,,方地,到自穿个 方抢,坐阔有送家忠然了己鞋父 新 , 10

旅游中外民俗-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俗(二)

旅游中外民俗-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俗(二)

白族木雕
白族木雕
白族碑刻
白族美术-碑刻 白族的碑刻: 白族的碑刻历史悠久,有
汉文碑与白文碑之别。白族碑刻清代尤以 墓碑为盛。这些丰富的碑刻是研究白族的 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料。
白族碑刻
白族碑刻
白族的绘画
白族的绘画: 唐南诏时代,有《南诏图 传》,又名《南诏中兴国史画卷》,长约 5.73米,宽约0.3米,为南诏国忍爽张顺 和王奉宗于中兴二年(889年)组织绘制而 成。今藏日本京都友邻馆。
白族绘画
白族绘画
彝族
彝族,现有人口657.2万。主要分布在云 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 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 形成于13世纪。
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与祖 先崇拜。云贵地区部分彝族受道教和佛教 影响。
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古朴、独特。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 人民有不同的服饰习俗,大致可分为凉山型、 乌蒙山型、红河型等。凉山的彝族成年男子往 往在脑后留一绺长发,象征男性尊严不可侵犯, 俗称“天菩萨”。他们还喜欢用青布包头,在 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俗称“英雄结”,以 示英武气概。凉山彝族姑娘的三节裙是用三种 不同花色的布料拼成,跳舞时宽宽的裙摆随风 飘起,像一朵大大的喇叭花,而她们的花包头 则被看作自由、幸福的象征。
白族的服饰
白族尚白,素以白色衣服为贵。白族服饰 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 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
白族服饰
白族服饰
白族服饰
白族三道茶
白族喜饮烤茶,著名的“三道茶”是待客 上品。“三道茶”顾名思义,茶分三道: 第一道是用沱茶冲泡苦茶;第二道是加红 糖和牛奶的甜茶;第三道是放入核桃、蜂 蜜、米花的回味茶。“一苦、二甜、三回 昧”的“三道茶”不仅是白族同胞待客的 佳茗,它还寓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空乘实用中外民俗》第三章

《空乘实用中外民俗》第三章
第三章
我国西南主要少数民族民俗
—《空乘实用中外民俗》
01 藏族民俗 02 傣族民俗 03 白族民俗 04 彝族民俗
情景导入
3
如何将趣味民俗融入空乘服务?
张文文是李楠楠的学姐,两人关系很好。平时,趁着张文文空闲时,李楠楠总爱让张文文聊
一些她工作上的趣事和感受。一次,张文文谈起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婚俗“走婚”和“抢婚”,
平时闲聊时讨论的内容也并不是没有任何‘营养’嘛,上次我们还为美玉家乡美食‘上飞机’热
烈讨论呢。看来以后得有意识地多讨论讨论,为之后的工作做些铺垫。”
SUBTITLE
张文文随即投来一个赞赏的目光。
案例思考
4
问题与思考: (1)你了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走婚”和“抢婚”这两种有趣的婚俗吗?试想张文文所在的航班 是如何将这一趣味民俗融入空乘服务之中的。
2
傣族民俗
第二节
一、民族概况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 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 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 连两个自治县。边疆傣族地区 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 物。傣族人喜欢依水而居,爱 洁净、常沐浴、女子爱洗发, 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1 7
SUBTITLE
第二节
二、服饰民俗
雪顿节于每年藏历六月十五日至七月三十日举 行。雪顿是藏语音译,意思是“酸奶宴”,雪顿节意 即吃酸奶的节日。因为雪顿节期间有规模盛大的晒 佛仪式和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所以也称为晒佛节、 藏戏节。
1 3
雪顿节
第一节
五、岁时节日民俗
望果节,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于每 年藏历七、八月间举行,具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季 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 割的前两三天举行。节日期间有赛马、赛牦牛、 唱藏戏、跳舞等娱乐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糯米饭
粽子
糯米粑
血灌肠
辣椒骨
绵菜粑
小黑药炖鸡
• 在苗族村寨,只要家中来了贵客,他们都会炖制出香喷喷的小黑 药鸡让客人品尝。这一美食不仅香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清 肺排毒、散寒止咳、滋阴补肾、行血通经”,一直被丘北苗族同 胞奉为款待上宾的佳肴和大病体虚的滋补良药。小黑药别名草三 角枫,属常年生草本,生长于阴凉潮湿的山地,其根、茎、叶皆 可入药,苗族同胞常用它治疗肾虚、腰痛、哮喘等病症。其炖制 出的鸡不仅香味独特、肉嫩汤鲜,而且还具有滋补、治病等特殊 功效。苗族孕妇产后补身重要食物。
蜡染
• 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 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
• 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 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 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 剪裁,代代传承。 • 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 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 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
芦笙节
•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 要活动的节日。芦笙节一般以坡会的名称命名的多(如十三坡、古龙坡)。 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原因是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 于庆丰收,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 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 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变化多端,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 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 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 性的文艺活动!
藏族服饰
• 藏族服饰的基本特征是长袖、宽腰、长裙、长靴。这较 大程度上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 成的生产、生活方式。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 衣而眠可以当作棉被抵御风寒;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 如,白天气温上升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 体温。所以,脱掉一只袖子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 有的风格
• 藏族同胞特别重视“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 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 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 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 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
苗族建筑
• 山寨居住的是吊脚楼。苗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山高坡陡, 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 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历来依山傍水, 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 • 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 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 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 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 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
酸汤鱼
糯米饭
• 糯米饭是苗族主食之一,在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 位,为男女老幼喜爱之食品,人们认为吃粘米饭不顶饿, 味淡,不及糯米饭香,不用菜也能吃下,不用筷子,手 捏着吃极为方便。凡逢走亲访友的礼品,各种节日(姊 妹节)的主食,多为糯米做成的各种食品。有甑蒸绚白 的糯米饭,染成五颜六色的花糯米饭,枕头形和三角的 粽子、糯米粑,以及酿酒、长途旅行或上坡做活,多以 竹制盒盛糯米饭储之随身带去食用。
• 苗族人尤其喜欢吃酸,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酸汤、酸菜、酸辣, 腌制鱼肉,苗家的酸汤鱼肉嫩汤鲜,清香可口,闻名遐迩。苗族 喜饮酒。平时劳作之余,喝一点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劳;亲友 来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 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饮和敬酒时,还有唱酒歌 的习俗。湘、桂、黔交界地区的苗族还流行喝油茶,它不仅是苗 家待客时必备的饮食佳品,而且还是平时饭前饭后的一种特制饮 料,有些地方甚至以油茶当中饭吃。湘西、黔东北和重庆南部则 将炒米茶作为过年节时饮用和招待亲友贵宾的高档饮料。
• 在盘歌中,一般是男的先唱。双方通过对唱,显示自己的才能。 如果男的输了,女方便用水将男方泼走。泼水在苗家不是恶意, 而是一种善意的洗礼。如果以方对答如流,唱得情投意合,还可 以唱到定婚。但是如果女的盘输了,还可继续盘歌,这样的盘歌 一直盘到定婚为止。定婚那天,女方的父母要及时为男方备办喜 酒,一一敬给参加歌会的乡亲,最后以一对牛羊角当杯,敬给这 对即将结合的青年。然后吹起芦笙跳起舞,通宵达旦为这对青年 人贺喜。
• 丧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认 为时辰不对,死者须再要一异性死者相伴。故死时不适,丧家常 请巫师念咒“改”,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 忌棺内放铁、铜等非银金属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为如是死 者在回东方的路上买不了水喝,铁、铜还会折腾死人。在些苗族 地区,村寨死人当天,可以劳动,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 柴回家,否则挑柴者会有灾难。停柩期间,家属忌吃蔬菜。入葬 后1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苗族饮食习俗
•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 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 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为主食。副食 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 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 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过去,由于 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 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
• 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 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产妇忌吃老母黄牛 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区,忌 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会被认为延长产期。
• 农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 之,忌打招呼。栽秧时若见秧田有鱼时忌说鱼,否则鱼会吃秧根。 有些村寨,收获小米时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问及,忌说“不 要了”,要说“它们未长大”,否则以后小米因伤心而拒绝再长。 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听到前来糟蹋庄稼,只能以“他们父 子”来代称之。忌戊日,正月立春•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在西藏古代建筑艺术中,最富有民族和时代特色, 多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气势浑厚,工艺精致,金碧辉煌,蔚为壮观。从佛 教寺院形成之初,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主体风格的形成,其间大体经历 了寺庙、寺院、宫殿与寺院建筑融合的三个发展阶段 • 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房子外墙厚实,风格古朴 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 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 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 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禁忌
• 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 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 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 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 以免传染麻风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 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 同坐一条长凳。苗族的禁忌,据不同的支系各有不同。
藏戏
• 藏戏包括西藏藏戏(阿吉拉姆)、安多藏戏(南木特)、德格藏 戏、昌都藏戏等4个剧种,各剧种的唱腔、音乐、表演、服饰等 具有不同特色。西藏藏戏及安多藏戏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西藏 藏戏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在桑寺落 成典礼上,艺人们将藏族民间舞与佛经故事结合成为一种哑剧式 的跳神仪式。过去藏戏在广场演出,伴奏只用鼓与镲,以人声为 演员帮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藏戏被搬上舞台,并对唱 腔、乐队等进行了改革,丰富了藏戏音乐的表现力。
苗族刺绣
• 苗族刺绣种类很多,从色彩上分,大体上可分为单 色绣和彩色绣两种。单色绣以青线为主,刺绣手法 比较单一,其作品典雅疑重,朴素大方;彩色绣用 七彩丝线绣成,刺绣手法比较复杂,或平绣或盘绣 或挑绣,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为题 材,刺绣成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是凤凰民族工 艺品中的精品
•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 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
民族起源
• 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据考 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 繁衍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藏族 的先民们像许多经历石器时代的先民一样,他们先经过群居采集、 狩猎生活阶段,逐步学会了饲养和农耕。雅鲁藏布江南岸雅隆地 区的藏族先民后来又分成六部,即六牦牛部诸部落。公元6世纪, 雅隆部落首领做了部落联盟的领袖,号称王(藏语音“赞普”)。 此时已进入奴隶制社会
•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 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 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 •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 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苗族服饰
•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苗族“好五色衣裳”。苗族妇女 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 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 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 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 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 小腿上缠裹绑腿。
苗药
• 苗族居住的山区药物的资源种类之多,产量之大,品质之好,是 许多平坝地区所不能及的。常见的药可达1500种之多,常用的约 200种, • 中国苗族聚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不少的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大力 开发常用的药材。有的成为成药、保健品、化妆品等的原料。有 的已进入民族地区医院供医院配方用药。有的省份还对部分苗族 民间有效方剂进行了发掘、筛选、整理工作,一部分确有开发价 值的成方制剂已被收入《民族药地方标准》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