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的学术贡献
张五常思考的方法
张五常是一位非常注重思考的学者。
他的思考方法非常独特,他喜欢先收集大量的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他常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思考一个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会进行多种角度的思考,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质疑。
他喜欢和不同领域的人交流讨论,以获取更多的思考角度,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他看来,思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充实和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因此,张五常的思考方法是全方位的、系统的,注重逻辑和实践的结合,这种思考方法也为他在学术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张五常解释科斯定理
风传张五常可能要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很多人不信,我是其中之一。
尽管当有记者问起张五常这件事的时候,他没有正面回答,但按他判断问题的老方法——下注赌输赢的话,我想大概没有几个经济学者敢押正方。
不可否认,张五常是华人经济学家中数一数二的高手,但以他的成就而言,要拿诺贝尔奖机会还是不大。
一直以来,媒体对张五常非常关注,很多学生对张五常五体投地,部分学者对他也心悦诚服,但很少有人说清楚,张五常到底厉害在哪儿?毫无疑问,张五常是一位出色的价格理论大师。
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主体,其核心为供求定理。
简而言之,就是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比、与供给量成正比,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供求定理本身并不复杂,但运用起来却是千变万化、奥妙无穷,只要对相关的局限条件有比较准确的审视和把握,它在解释和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时候能发挥出威力巨大的作用。
张五常早年师从价格专家阿尔钦,在理论上下过苦功,“由浅入深、由深转复杂,再由复杂转深、再转浅,来来回回好几次”,已把价格理论咀嚼透烂。
另一方面,张五常注重案例研究,大量时间用于现实问题的实践调查,多年砺炼,使他的学术素养和对现实问题的把握浑然一体。
后来,人们看到张五常谈价格管制、汇率政策、商业竞争的时候,往往快如闪电、一剑封喉,这都是他价格理论深厚积淀的升华。
说张五常在价格理论上登峰造极,并非夸张,说他对古典经济学的把握炉火纯青,大概也没人会反对。
但是,一个经济学家要在学术上占领重要席位,仅有专长而没有创新显然是不够的。
迄今为止,张五常学术生涯最辉煌的时刻应该是1991年,当时,科斯因为产权理论获诺贝尔奖,又恰逢诺贝尔奖90周年诞辰,所有诺奖得主济济一堂,张五常作为特邀佳宾,在庆典上作一次“总结发言”,那该是一个经济学家最大的荣耀。
为什么要叫张五常去发言?因为张五常是科斯理论最权威的阐释者,科斯本人多次提到张五常对他的思想理论的重要贡献,而且张五常也把科斯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这就是他真正笑傲江湖的资本,也是他不太可能再获诺贝尔奖的原因。
重识经济法学读书笔记
《重识经济法学》读书笔记目录一、书籍概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作者介绍及贡献 (4)二、导读内容 (5)2.1 经济法学的重要性 (7)2.2 本书目的与意义 (8)三、主要观点与理论解读 (9)3.1 经济法学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11)3.2 传统经济法学与现代经济法学的转变 (11)3.3 对经济法学的重新审视与认知 (13)四、详细解读篇章内容 (14)4.1 第一章 (16)4.2 第二章 (16)4.3 第三章 (17)4.4 第四章 (18)五、重点问题及深度分析 (20)5.1 经济法学的核心问题探讨 (21)5.2 经济法学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关联度研究分析 (22)5.3 经济法学面临的困境与出路探究 (24)六、读书心得体会与个人观点阐述 (26)6.1 本书对个人的启发与影响分析 (27)6.2 对经济法学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思考建议分享心得体验感受等29一、书籍概述《重识经济法学》是一本关于经济法学的专著,旨在深入剖析和重新解读经济法学领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本书内容涵盖了经济法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理论以及现实应用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本书首先对经济法学的背景和历史沿革进行了介绍,帮助读者了解经济法学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作者通过对经济法学的基本概念的阐述,明确了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领域。
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探讨了经济法学的主要理论,包括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法律关系、法律制度和法律规则等,使读者对经济法学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作者对经济法学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作者通过深入剖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法律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法学的实际应用和价值。
本书还注重对经济法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进行探讨,反映了经济法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经济法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际应用,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和实务能力。
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写得好不好
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写得好不好摘要:一、张五常的经济解释概述二、张五常经济解释的优点1.通俗易懂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具有创新性4.注重案例分析三、张五常经济解释的不足1.观点偏激2.忽略其他学科影响3.部分解释过于简化四、如何评价张五常的经济解释1.客观评价其贡献与局限2.取长补短,借鉴学习正文:一、张五常的经济解释概述张五常,一位享有盛誉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解释在学术界和大众中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他的作品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使经济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了解到经济学的本质。
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不仅包括宏观经济学,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方面的阐述,还包括微观经济学,如企业行为、市场结构等方面的分析。
二、张五常经济解释的优点1.通俗易懂: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经济学理论简化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读者容易理解。
这种风格让经济学变得不再高深莫测,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张五常在阐述经济学理论时,注重与实际案例的结合。
他的解释既源于理论,又立足于实践,使读者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经济学的影子。
3.具有创新性: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观点。
例如,他在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方面的贡献,为经济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注重案例分析:张五常在分析经济学问题时,常常运用案例来进行阐述。
这使得他的经济解释更加具体、形象,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原理。
三、张五常经济解释的不足1.观点偏激:张五常的部分观点过于偏激,容易引起争议。
例如,他对计划经济的批评以及对市场经济的推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但也过于简化现实经济的复杂性。
2.忽略其他学科影响: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他学科对经济学的影响。
实际上,经济学的发展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撑,如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
3.部分解释过于简化:为了使经济学更容易理解,张五常在解释过程中有时过于简化问题。
张五常简介
• • • • • 人物简介 个人经历 求学生涯 其他爱好 学术成果
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香港经济学 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 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 张五常教 授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 人之一。他于1935年出生在香港,抗日战争时期 曾随父母到广西避难,耳闻目睹中国内地农村之 艰苦,从小起就希望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其著作《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 奖。
其他爱好
张五常还是中文世界最好的经济学散文家,他 的《卖橘者言》风靡一时;他是著名的摄影家,可 与香港著名的摄影家简庆福等人一比高下;他对书 法艺术了如指掌,在谈到中国各家各派的书法艺术 时真是龙飞凤舞,愉悦之情洋溢于表。
学术成果
主要论文有:“私有产权与分成租 佃”、“交易成本、风险规避以及合约安排 的选择”、“合约结构和非专有资源理论”、 “价格管制理论”、“企业的合约性质”、 “交易成本范式”等等。
经典著作
• 个人经历
1935年生于香港,1982年至今任香港大学教 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 学院兼职教授。1959年到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系 学习,其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于美国加州 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曾当选美国西部经济 学会会长,是第一位获此职位的美国本土之外的 学者。 1969年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 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 经济学界。1991年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而 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的经济学者。
• •
个人简介
张五常,新浪专栏作者,在交易费用、合约理论研究等方面作出 了卓越贡献。195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师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 尔钦,8年后获博士学位;后在华盛顿大学任教授。1982年返港担任 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至2000年退休。 • 张五常教授著作甚多,求学之时,就凭一本《佃农理论》在经济 学界崭露头角。返港后,以一系列用中文下笔的专栏文章在华文世界 取得广泛的影响,代表作是《卖桔者言》、《中国的前途》、《再论 中国》等。其近年来下笔完成的三卷本经济学著作《经济解释》, 2005年末更出版英文学术文集《张五常英语论文选》(Economic explanation : Selected papers of Steven NS Cheung)。此两书, 被认为是集张五常平生学术功力之大度经济学大师阿尔奇安和科 斯,科斯称张五常是最为了解他的思想真谛的人;他与现 代产权大师科斯、巴泽尔共事多年其思想互相影响与激励; 他与大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交往甚笃,张五常香港的 家往往成了他们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他多次陪弗里德曼来 中国,与国家领导人畅谈中国改革之大要;他也应邀参加 诺贝尔奖颁发大典,被奉为嘉宾;他被选为1997—1998年 度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 的经济学家的殊荣,等等。此等际遇,在中文世界的经济 学家中,恐怕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张五常:从“留级专家”到“国际知名经济学家”_成长故事
张五常:从“留级专家”到“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简介:1935年生于香港。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1959年到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系学习,获得博士学位。
1982年起,任香港大学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
1997年,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是第一位获此职位的美国本土之外的学者。
1969年,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经济学界。
1991年,作为惟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2008年,出版学术著作《中国的经济制度》,在中国经济学界,引起震动。
“我是留级专家”我妈妈说我是1935年12月出生的,但我姐姐说我是1936年出生的,我想可能是1935年的机会大点。
我3岁开始读一年级,是太小了一点,升不了级,就留级。
后来日本人占领香港,逃难到大陆,大概是6岁左右。
我妈妈认为我应该读书,走到哪有什么学校就进去了,那时是不讲年龄的,什么地方有书读,哪个班有位子就念哪一班。
在一个地方是念小四,跟着跳上中一,又跌落到小三。
有一年在广西,饭都没得吃,当然书也没得读。
后来到了佛山华英中学,9岁左右,老师问我最高读几年级?我说初一,就考初一,不及格,就读小六。
读了一年毕不了业,那就试试中一吧。
读了一年,又升不了学,看来读中一不行,学校又叫我读小六。
读完又毕不了业。
1948年回香港,我爸爸收到华英校长的信,说你这个儿子没什么希望了,不要令我们难做,别回来了。
我爸爸念给我听,说你知不知道这就是开除学籍?我说不知道。
在香港湾仔书院念书,念第八班,那时12岁左右,留级留了这么多年年龄还是合适的。
读第八班又升不了级……到皇仁书院读书,A到F,最好是A,最差是F,我当然是F。
又留了两次级,按照学校规定呢,就要开除,这是我第二次被踢出校门。
后来就没读中学了。
我是留级专家。
1959年我念大学,是23岁,同学是18岁。
我比人家大5岁。
张五常诺贝尔奖咫尺之人
口百 度
奖 ,就 剩下我 一个 了 ,可 能我太 厉害 了 个对现实怀有浓厚兴趣的经济学 家来说 , 吧 !”典型的张式 回答 。 没有 比参 与和影响一个 占全世界人 口四分
他 兴致勃 勃地 看着 这个 世界 ,如 同 之一 的经济 体 变革进 程更激 动人 心的 事 在 当年的西河湾街头游荡 ,乐趣无穷 。 了!他本就不是—个埋头书斋的夫子。
《 蜜蜂的寓言 》; 十多年在 大街上走来走 文 ,他的经 济散 文妙 趣横 生 ,即使是 不
率先将 新 制度分 析系 统地运 用 到中 去 , “ 像 个疯子一样 ”, 研究市场交易中 懂经 济学 的人一 样爱 看 。他 爱搅 和 国内
国经济问题研究的第一人 ,非张五常莫属 的现象 ,逛出了 《 经济解释 》。
标题 为本刊 所加
常笑道 : “ 我的 l 1 个朋友都 得 了诺 贝尔
回到故地 ,张五常意气风发。对于一
( 责编 :王晗 )
M a n a g e m e n t O b s 学和 产权 分析理 用的 ,他要 实行什 么政 策 ,就说张 五 常 论上做 出的开创 性贡献 ,使 得他 回归港 怎么讲 、是 支持 。如果 批评他 有什 么坏
张五常参加 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有 人 曾直言 不讳地 问他 :为何你张 大任教 成 为 当时香港学 界 、商界甚 至政 政策 ,就不理 你了。 ” 五 常一直 与诺 贝尔 经济学 奖无缘 ?张 五 界的一件盛事。
冷 暖 自知 ,聪 明 如张五 常 ,焉 能不
知其 中的道理?
事 多年 ;他 与大 多数诺 贝尔 经济学 奖得 主交往 甚笃 。其 中 多位 公开 宣布 或者承
张五常佃农理论
28
七、后人的理论推进-分成效率
1976,贝尔Clive Bell和朱斯曼Pinhas Zusman: A Bargaining Theoretic Approach to Cropsharing Contracts. 构造了一个谈判模型: •地主拥有土地,佃农拥有劳动力、经营才能及某些生 产资料 •双方充分地讨价还价,佃农和地主都可以通过选择各 种合同来寻求对自己拥有的要素出价最高的合约方式, 以实现均衡状态下的效用最大化。
五、佃农理论-减租管制
减租后的产权转让和资源配置: 产权的定义: 1.产权的排他性。包括使用权和收益权的排他性 2.产权的可转让性 立法弱化收益权排他性
地主的收入少了,给了谁?
没有排他性的给谁,成了潜在佃农都 可参与竞争的剩余(公共资源)
减租造成资源配置无效率 总有一部分剩余被消散
26
六、主要贡献
24
五、佃农理论-减租管制
B资源重新分配:增加耕作集约度,使产出增加,部分 补偿地主收入的下降
∵法律不限制地主要求佃农额外的耕作投入 法律不限制地主在不取消租约前提下部分收回土地 ∴地主可以诱使佃农提高耕作集约度: 1.收回部分土地,使相同土地的劳动人数增加。图2 2.使佃农加大土地上的非劳动力投入,增加土地产量。 如用好的肥料和投资购买牲畜农具等 结果:表1 1.资源从自耕农地和农业外转向分成土地 2.佃农工作时间加长,收入提高。地主收入下降。 3. 土地边际产出提高了,佃农投入的边际产出降低。 25
11
五、佃农理论-分成效率
本章讨论的前提: 1.私人产权明晰(土地是地主的私产,劳动力是佃农的私 产),资源具有排他性和可转让性 2.签约成本为零(交易费用=0)
3.当事人可以自由达成协议
张五常
张五常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创新之举在于将“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贯彻到底,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契约关系。这一方面保证了个人对经济改革的稳定预期,另一方面,通过中央与地方实质上契约化的财政结构,导致了省际间的经济竞争,从而极大提高了效率和国家总体经济绩效。“后者尤为重要”,而这正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密码”,他为自己“在这么大年纪解开这个密码很有些自豪”。跟踪中国经济改革近30年后,张五常说,“有沙石,但拨去沙石,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经济制度。”
1980年代中期,在农村,家庭企业数量急速增长,规模扩大,形成的冲击迫使国有企业亏损,“增强企业活力”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多数经济学家想象的不同,张五常认为国企的病根并不是经营无效率,而是政府为了保护这种无效率,必须压制竞争,禁止自由进入。1986年,张五常和他的3个助手在首都钢铁厂的集体宿舍住了两个星期,发表了题为“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承包制”的演讲。1988年,陪同弗里德曼游历中国时,他向遇到的每一个官员发难:如果你们认为国企确实优越,就不必害怕民企的竞争,让市场而不是让政府决定胜败。数年后,当郎咸平呼吁国企应该停止产权改革时,张五常“骂”他“完全不懂过去20年国企改革的艰辛路”。
张五常说自己“少小时曾经在广西农村捱饥抵饿,对农民苦况知得清楚。”有了这个背景交代,“自己的心在哪里就不言而喻了”。但“国内的青年热情有余、理智不足。报道对中国农民的实况说得不尽不实,误导了热血青年”。“《中国农民调查》是不对的,这几年农民生活进步显著”,“贫富分化”更是“胡说八道”。他说,“不能认为谁说农民苦,谁就更关心农民”。
在张五常的70岁生日宴席上,他的儿子张思远表达了作为儿子的自豪,“每一天他都勇敢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直言无忌。作为他的儿子,对他的这一品德,非常引以为荣,这比他说过的任何话都更重要。”
张五常教授谈需求定律等问题 张五常
张五常教授谈需求定律等问题2002年4月27日,著名经济学家, 香港大学教授张五常,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万众楼二楼发表演讲。
演讲的主题就是半年来学术界颇有争论的“需求定律(law of demand):需求曲线是否可以向右上方倾斜?”以及“真实世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张五常为了科学的讨论“需求理论”,首先阐释了“科学的方法论”。
他认为理论的推测一定要“可能被事实推翻”;不可能被事实推翻的理论,是没有解释能力的。
换言之,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科学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可能被事实推翻而没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证实(confirmed)了。
张五常强调经济理论要解释现实,必须要了解的现实的“局限条件”(constraints)。
因为“局限条件”的改变,直接会影响对行为的解释。
为了满足理论的科学性,前提假设可能不一定都是可以被观察的事实。
但是,在真实世界中却是可以通过细致的调查而观察到“局限条件”;理论研究还可以对“局限条件”的简化分析。
张五常认为“局限条件”非常复杂、调查也非常困难,但是“局限条件”是不可以想象的,它必须是来源于“真实世界”!张五常认为他的“需求理论”的分析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论”和对于“局限条件”的调查。
传统的“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是认为:任何物品的价格下跌,其需求量就必定上升。
但是在鲁滨逊世界里,只有一个人、没有市场、没有市场价格;但是只要获取缺乏的经济物品,他就必须付出代价(Sacrifice)。
同样物品,他付出代价增加,则需求量就会减少,不会有例外的情况出现。
张五常特别强调“需求曲线”和“需求定律”是不同的。
通过讨论等优曲线(Indifference Curve)的移动,教科书中的“效用分析(Utility Analysis)”认为:由于商品价格的下降,实际收入会增加,需求曲线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但是,张五常认为需求曲线不是需求定律。
需求定律就是:价格下降,需求量一定上升!张五常特别讨论了“吉芬物品(Giffen Goods)”的例子。
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
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张五常(1943年-)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他在经济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制度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张五常认为,中国的经济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他将中国的经济制度描述为“政府为主导,市场为辅助”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和调整。
在张五常看来,中国的经济制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政府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在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较为强大,尤其是在战略性产业和关键领域。
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投资规划等手段,对市场进行引导和支持,以实现国家利益和经济发展的目标。
其次是市场机制的发挥作用。
张五常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机制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但在资源配置和效率的提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强调了市场对经济调节的重要性,认为市场的力量应该得到更大的发挥,以增加效率和提高竞争力。
再次是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结合。
在中国,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既有国有企业,也有私营企业和个体户。
张五常认为,公有制和私有制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促进,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和健康发展。
最后是政府和市场的合作与协调。
张五常认为,在中国的经济制度中,政府和市场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
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和推动结构性改革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而市场则通过竞争机制和市场规则的发挥,推动经济发展和创新。
然而,张五常也指出中国经济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机制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产权保护不足等。
他呼吁加强市场监管和改革,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制度的效能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张五常对中国的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制度是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市场在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老的故事
五老的故事
【提纲】
一、五老简介
五老,原名张五常,生于1930年,是我国著名的医学专家、教育家,曾任某医科大学校长。
他致力于医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为我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五老事迹
1.救治病人
五老是一位杰出的医生,他擅长诊治各种疾病,尤其擅长心血管病。
他医术精湛,救治了无数患者,使他们重获健康。
五老对待病人态度和蔼,关心体贴,深受患者及家属的爱戴。
2.传授医术
五老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医生,还是一位杰出的医学教育家。
他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医学人才,传授丰富的医学知识。
他注重实践教学,带领学生深入临床一线,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3.无私奉献
五老一生无私奉献,为我国医学事业鞠躬尽瘁。
他把自己的智慧和精力都投入到医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中,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五老精神
五老精神是指五老一生秉持的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信念,他以实际行动践行
了医者的初心和使命。
五老精神包括:敬业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精神。
四、学习五老,做新时代青年
五老的一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爱。
新时代的青年要学习五老的精神,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
我们要以五老为榜样,积极投身医学事业,为人民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五老的一生是一部充满奉献和拼搏的篇章,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责任和担当。
“奇人”张五常及其名著《佃农理论》
其次 , 张五 常 的经历 也 不 可 谓 不 奇。 张 五 常 19 59 年 到洛 杉矶 加 州 大 学 经济 系 求学 时 , 有幸拜 现 代产 权 经 济学 大师 阿 尔奇 安 为 师 , 后 又 被现 代新 制 度 经济 学 大 师科 斯 认 为 是最 了解 其思 想 真 谛 的人 , 他 与 现 代产 权 大 师诺斯 , 巴泽 尔共事 多年 , 其思想 互相影 响与 激励 ; 他与大 多 数诺 贝尔 经济学 奖 得 主交 往 甚笃 , 张五 常 香 港 的家 往 往成 了他 们进 人 中 国 的第 一站 ; 他 多 次 陪诺 贝 尔经 济 学 奖获 得 者弗里 德曼来 中 国 , 与 中国 领 导 人 畅谈 中 国 改革之 大要 ; 他 也应 邀 参 加诺 贝尔 奖 颁 发大 典 , 并 被奉 为 上 宾 ; 他 还被 选 为 19 9 7 一 1 9 98 年 度美 国西部 经济学会 主席 。
顺 着这 个思 路走 下 去 , 张 五 常 又研 究 了 在 资源 的 运用 与 收人 的 分配大 致相 同 的情 况 下 , 为 什么 会 有不 同的合 约安 排的 问题 , 从 而 导致 了在 今 天 大行 其 道 的合 约经 济 的研 究 。 在 _ L 述理 论 做得 满 意 后 , 张 五 常 又加 人 台湾 地 区 土 地 改 革 中的约束 地 主 分成 的百 分 比研 究 , 于是 , 他很 快 就 把 台 湾地 区 土地 改 革 中 , 当局对地 租 施 加 限制 , 但 农 产 量 不 降反 增 这 个 问题从 理 论 上解 释 清 楚 了 : 这 是 因 为这 种 约束是在 市 场 决定 的地 主 分 成之 下 , 农 民 的 收人会 高于 他 们 另谋高 就 的 收人 , 所 以 在 竞 争下他 们必 须 增 加 劳力 , 使地 主 在 较低 的分 成 率 中因为 生产 的增加 而有 点补偿 。 这 样一 来 农 产量 自然就 上升 了。 这 就是 张 五 常独特 的佃农 理论 。
张五常教授经济学思想简介
张五常教授经济学思想简介(06113091 马俊)摘要:张五常教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学术思想,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试图从基础上对教授的经济学思想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概括•主要内容涉及教授对产权,交易费用等若干概念的解释,以及佃农理论和企业理论等•从而,为我们熟悉和掌握教授的经济学思想提供一些帮助•关键词:张五常;价格理论;产权;交易费用如今在国内,说起张五常(StevenN.S.Cheung教授,即便不是学经济的人恐怕也是早有耳闻的.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价格理论,交易费用和合约理论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他认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他也是将新制度经济学应用于中国问题研究的第一人.教授传奇的学术经历和丰富的学术成果让人们对他本人及其理论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这也正是张五常热在国内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回首六十年代初期,当时全力专注于产权和交易费用研究的只有四个人,即阿尔钦(A.A.AIchian),德姆塞茨(H.Demsetz)科斯(RonaldH.Coase)和张五常.一九五九年张五常进入洛杉矶加州大学后,得到了导师阿尔钦,以及其他名师如德姆塞茨等人的言传身教.同时,他也深受科斯和戴维德(A.Director)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了作为今天合约经济学开山之作的《佃农理论》,从而影响力大增.一九六七年由于《佃农理论》被戴维德等人看中,张五常因而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奖学金并跟从科斯作博士后研究.由于他表现出色所以深受科斯的欣赏,后来他被转为了该校的助理教授.在这里,与他共事还有德姆塞茨,戴维德以及斯蒂格勒(G.J.Stigler) 等许多名家.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优越的学习条件,加之他自身的刻苦钻研,芝大的研究生活对他影响很大.此间,他写成了关于合约选择与合约结构的两篇重要的文章.一九六九年他去了华盛顿大学,在那里他与巴泽尔(Y.Barzel),麦基(J.S.Mcgee), 诺斯(D.C.North)等人共事多年,并以诸多原创性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巴泽尔和诺斯. 显而易见,这种多年来身处潮头,屡遇名师的学术经历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应该说教授是幸运的,更是成功的.教授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始终坚持着两个原则.一,经济学的目的是解释真实世界,并推出可能被事实推翻的含义.二,强调价格理论的重要性并始终用价格理论的基础假设去解释现象.他常说自己的研究是继承了斯密.马歇尔.奈特.弗里德曼和科斯等价格理论大师的伟大传统,且坚持经济学是实证科学.同时,他在众多前辈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独特的创见,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经济解释》(三卷本)是集其经济学思想的大成之作,当中形成了价格理论新的分析架构.在开始介绍教授的经济学思想之前,对实证经济学(关于价格理论)的发展历程作一个简单的回顾是非常有必要的.1776 年,斯密在《国富论》中最先确立了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在这部巨著中, 真是国民财富的增长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但他的分析中缺一直暗含着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存在需求定律.而且,他对价格有完全一般化的理解,他把所有约束人的行为的局限条件都处理为价格或成本.同时,斯密确立的体系属于实证经济学体系.因为他没有使用复杂的计量工具就抓住了复杂事实的简单逻辑,也没有使用数学公式却透析了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世界各国经济制度的演进进行了分析,这一点意义非凡.教授常说自己是在复斯密的古,并称自己是"古人",发展的理论是"古文",看来不无道理.然而,斯密的理论也并非完美无缺,最主要的失误在于真实价格或价值与名义价格的区分以及将劳动作为衡量价值的绝对标准.正是这些失误直接误导了后来的经济学者,使经济学走向了歧途.这一点在斯密之后的古典经济学家中,以李嘉图最为典型.他对价值的错误理解,使得他从成本或供给的角度来分析价值,形成了劳动价值论或成本价值论.而且,其中缺乏明确的选择行为分析架构.由于对资本,财富等概念没有一般性的理解,他发展出了很多模糊不清的概念如资本积累,储蓄,投资和再生产等.同时,他的分析中缺乏明确的因果关系概念,常常使自己陷入循环论.他对经济体系运行的公理"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化" 没有明确的认识,对制度安排或制度选择在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分析中的应用也完全没有给予考虑.经济学到了李嘉图手里,已经开始以提供政策建议为目标了.在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基础上,19 世纪70 年代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发起了边际效用革命.他们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从需求的角度或效用的角度来分析价格或价值的决定,未考虑成本或供给,最后提出了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理念使得数学开始大量进入经济学,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他们欣赏数学方程式的完备,抽象和优美,追求对经济系统最一般的"镜像"描述,而不关心是否可以解释真实世界.对边际效用的研究,还促使了福利经济学的产生.可见,边际效用革命使经济学在背离实证经济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当然,也不能认为全无贡献和进步.至少边际理念为经济解释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方法,因而意义重大.还有就是,它促使马歇尔提出了价格理论的完整分析架构.1890 年马歇尔将需求价值论和成本价值论合而为一,建立了价格理论的第一个真正完整的理论架构.他认为经济学家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复杂事物间的简单规律,并用简单规律解释复杂现象.他的《经济学原理》是继《国富论》之后对经济思想史的又一次整合.他明确强调经济学的唯一目的是解释真实世界,经济学是一门实证科学.他还认为需求定律是经济学统一的基础,是经济学的基石,需求和供给的一般关系决定所有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另外,边际理念和边际相等原理在他这里得到了绝妙的应用.遗憾的是,马歇尔对成本理念认识不清,对供应的本质认识不足,这使他在面临规模收益递增问题时几乎束手无策.为此他发明了长期,短期,均衡和非均衡等概念,来掩盖自己的不足.而这些对于解释现象或行为没有任何作用的概念,不仅违背了他自己的许多理念和初衷而且还深深误导了后来的经济学家.他对需求定律的理解不完全,也使他在解释吉芬商品的存在时力不从心.正是基于此,教授常说自己一生没有发明什么新的理论,他所做的只是对马歇尔传统的补充和完善.在《经济学原理》出版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马歇尔的传统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的追随.相反,瓦尔拉斯系统却占了上风,成为大多数经济学家信奉的经济学规范.此后,以政策为导向的经济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主要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向:一是英国剑桥大学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张伯伦教授的《垄断竞争理论》,提出了完全市场竞争的理念.他们将斯密"看不见的手"简单的,教条式地理解为完全市场竞争.二是英国剑桥大学凯恩斯教授的《通论》所引发的革命.虽然凯恩斯是一个关注真实世界的人,但他的理论却不是为了解释现象或行为.其追随者对《通论》的片面理解以及对著作中一些理论失误的继承和发展,使得经济学成为了更加名副其实的"经世致用"之学.三是英国剑桥大学庇古教授创立了福利经济学.他的著作《福利经济学》不仅诸多概念模糊不清,而且全部理论都是服务于提供政策建议.四是法国经济学大师瓦尔拉斯发起的数理经济学和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与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创立的计量经济学.由于数学方法的大量运用,使得经济学具有了"科学"的外衣和"精确"的名声,所以追随者无数.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经济学也不例外.20世纪60年代,经济解释的潮流开始不断高涨,经济学开始向斯密和马歇尔的传统回归•产权和交易费用经济学既新制度经济学很快兴起,并在奈特,弗里德曼,科斯,阿尔钦,德姆塞茨以及张五常等经济学家的推动下不断丰富和壮大•说实话,教授的经济学思想不仅深刻而且广博•本文受笔者自身局限条件的约束,也仅仅在几个方面对其做了简单的概述.回味教授的著作,让人感受最深的是他贯穿于所有文章中的分析方法,以及由此组织建立的经济学思想体系•在这方面, 教授大量借鉴了卡纳等人的逻辑哲学成果•本文将从介绍教授的分析方法开始,逐渐涉及他的经济学思想.一,科学的方法:实证主义与经济解释教授始终认为,经济学是解释人类行为的科学•但困难的是,经济学者也是人,于是就难免将自己的价值观牵涉在内,以致用主观的好恶来作为科学的结论.因此, 主观感情与客观分析的清楚划分是尤为重要的•优秀经济学家之所以优秀,就在于能够冷却自己的感情,并将上述二者划分的泾渭分明•而所谓科学的方法,是抽象理论与客观世界转接中的实证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实证经济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教授强调,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普遍缺乏科学精神,因而科学方法论对中国人尤为重要•(一)现象必有规律.不管是大自然或人为的现象•都是有规律可寻的.事实上,现象有规律,自古以来就概莫能夕卜.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正是出于人们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孜孜不倦现是必有原因的.这些就是科学的必需条件.(二)事实不能解释事实.解释现象是需要非事实的抽象理论的.事实的规律不能不言自明,自我解释. 天下雨,天上一定有云(这是现象的规律),但雨的出现不能解释云的存在.私有产权带来经济繁荣(这也是规律),但繁荣不能解释私产的存在•倒过来说,也没有什么解释能力.事实的规律只可以使我们知其然,但却不能使我们知其所以然.(三)特殊理论和套套逻辑.所谓特殊理论,是指只能特殊地解释一个现象,完全没有一般性的解释能力,因而内容太多.所谓套套逻辑,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错的,甚至不可能被想像为错,因而没有内容.例如:四足动物有四只脚.对此,我们通过增加约束条件或局限条件,可以使特殊理论增加更具一般性的解释能力(代价不至过大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套套逻辑增加可以被事实推翻的内容.通常,可以解释现象和行为的理论都必定是介于特殊理论与套套逻辑这两个极端之间的.科学的进步,往往是从一个极端或另一个极端开始,逐步地向中间发展的.(四)可能被事实推翻的重要性.在整个科学方法的结构中,最重要的是,理论的推测一定要可能被事实推翻. 不可能被事实推翻的理论,是没有解释能力的.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科学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可能被事实推翻而没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证实了.不管是对还是错,有解释力的理论就是有用的理论.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套套逻辑•还有四种情况会使一个理论免于可能被事实推1, 理论模糊不清.能解释现象的理论•必然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可是•概念或分析模糊不清•理论就不可能清楚地证明是错的•也不可能清楚地被事实推翻.因此• 模糊不清的理论没有解释能力.例女口•下雨天空就一定有云可能是错的(但从未错过),但是如果我们不清楚地知道云为何物•我们又怎么来判断对与错呢2, 理论没有意义.没有意义并非空洞(不像套套逻辑),也并非模糊不清,而是因为言论互相矛盾,使人不知所指,因而变得没有意义了.例如•有人说"一幅全白的墙壁有污点".这句话不空洞,也很清楚.但"全白"与"污点"互相矛盾,不能共存,这句话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可见,矛盾的言论可以有内容,也可以很清楚,但不可能有意义. 3, 用以验证的现象,并非现象(事实).天下雨,天上必有云.这句话中的雨和云是事实:是可以观察到的.但假如雨或云不是事实,无从观察,那么雨云之说就无法验证了. 这反映了实证科学中的一个很深刻的哲理.一方面,凡是一个有解释能力的推断,其考证方法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假若A发生,B就会跟着发生,而A与B皆是可以观察到的事实•但问题在于,事实是不能解释事实的•所以,在另一方面,有解释力的理论一定得始于抽象的思想,以某些非事实的假设入手,然后经过逻辑的推理,引出可以被验证的含意.4, 被推断会发生的现象没有限制•例如,经济学上所说的均衡或非均衡只是概念,在真实世界中不存在,不是现象或事实,是不可以被观察至V的.教授认为,非均衡是指因为被推断的现象没有限制,理论就缺少了可能被事实推翻的含意,而均衡则是指因为有限制而达到可以验证的理论.也就是说,可验证的含意,要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但含意中的附加条件以及现象的推断不能是没有限制的.(五)理论的真实性.事实不能解释事实,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又必然是抽象的,那么理论有真实性吗在教授看来,真实有多种意义,若不搞清楚是哪个方面的,争论就永无止境了.有解释力的理论最终是要被用于事实验证的,这就表明有实用性的理论是有其真实性的.对于有解释力的理论的非真实性,其意义在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理论本身必定有抽象的成分.说它非真实,当然是对的.但说它非真实而没有解释力,却是错了.第二,所有事实或观察的描述都一定需要简化,而这简化使事实变得非真实了.第三,世界很复杂,简化的假设(与思想上的抽象假设不同)是必需的.但这个简化的目的,只是为了便于处理,若取消这个简化并不会影响效果.第四,当把验证条件作为一种假设时,它一定要有迹可寻,无论怎样简化,也一定要大致吻合世界的真实情况例如,做化学实验时需用一支清洁的试管(清洁是一个验证条件),我们不能用一支肮脏的试管而假设它是清洁的.在经济学上,局限条件(验证条件)的真实调查与简化,是忠于经济解释的最艰难的过程.二,价格理论的传承:需求定律、交易费用与制度效率教授认为经济学是一门注重概念的科学,只有对基本概念掌握的通透才能深入浅出,让价格理论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经济学真正有用的概念少之又少.所以, 掌握基本概念就是领会教授经济学思想的基础.(一)对价格理论基础假设的解释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要有一个起点,因为科学不可能在一个争论不休的起点上存在和进行下去•因而,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们之间的共识作为基础假设或公理是一个不言自明的规则.只有当人们在共识之上以理性的思维推出一些可以用事实来验证的含意时,争论和反对才会有理有据•那么,价格理论的基础假设是什么呢?教授认为用价格理论来解释世事的两个最关键的共识或基础假设是,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化(教授称之为自私的假设)和需求定律(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价减量增).其实,这正是教授经常所称道的自己解释世事的两个制胜绝招,也是价格理论的精髓所在•若局限条件发生变化,则人的行为就一定发生变化•但是要解释或推测人的行为的变化,人的行为就不能随意变化,而必须要受到理论的约束.在这里,约束人的行为的规律即理论主要是指需求定律.1,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化经济学的分析是以个人为起点的,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由个人来作出的,经济问题其实就是选择问题.而经济学要想通过推测人的选择(行为)来解释现象,那么人的选择就必须受到理论的约束.因为,不受约束的行为中是推不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内容的.但是,由于不同的个人具有不同的偏好函数和目标函数,他们的选择就取决于是否能实现各自的目标.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们尽力实现其目标的过程只是人们各自不同的目标使得利益最大化具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随之人们的选择也变得多种多样.然而,如果我们轻易地认为任何选择都是自私自利的,那么就是犯了套套逻辑的错误.关键是我们必须指明在怎样的局限条件下,人会因为自私而作出怎样的选择,而局限条件的变化又会导致选择发生怎样的变化.可见,局限条件的认识,审核和界定是至关重要的.虽然,人们对于自私的本质历来持有不同的观点,如:斯密认为自私是被逼局限条件行为变动理论(需求定律)出来的,是适者生存;阿尔钦以自私作为基础假设,同时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道更斯认为自私属于遗传;教授认为自私应该作为一个基础假设.自私作为基础假设,也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但是,只要能把局限条件处理得当,各种观点的解释能力都是一样的.可见,作为一个基础假设,人的本质是否真的自私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而最为关键的是,用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化假设来解释人的行为时是否能推出可以被事实推翻的含意.2,需求定律需求定律主要是用来指出人们需求行为变化的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假设来约束人的行为,从而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意.效用分析常常被用来研究人们需求行为的变化规律,可是事实证明效用分析推不出需求定律.因为吉芬商品的存在, 使得效用分析的三个定理(争取局限下的最高效用;替换定理;内凸定理)推出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需求曲线不能总是保证向右下方倾斜.所以,为了解释行为,我们必须假设一个需求定律并以此为基础假设.而这个需求定律就是指,当任何物品的价格下降时,对物品的需求量必定增加.可见,需求定律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假设,主要是因为它对行为具有更强的约束,不仅包括了效用分析中三个定理的所有行为约束,而且也把吉芬商品排除在外了,因此很容易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意.其实在教授看来,效用分析是可以被挽救的.因为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竞争和吉芬商品是不能共存的.一样物品,如果价格越高人们越愿意多买,那么卖者就会越不愿意卖,因为价格还可以长得更高.这样的物品怎么可能在市场成交呢但教授最终没有接受效用分析,因为"效用"是抽象的不存在之物,不仅很难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意,而且很容易陷入套套逻辑的陷阱.当然,需求定律不仅限于价格变动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很多物品没有市价,一些制度中也不存在市场,但需求定律依然适用.因此,可以影响需求的因素是数不胜数的."需求量"与"需求"的区别也就在于此,即前者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而后者随价格之外的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在影响需求的这些因素中哪些变哪些不变呢显然,需求定律选择变与不变的因素是需要准则的.教授所定的准则是: 只要需求定律的验证含意不被事实推翻,其他的不变因素越少越好,其他可变因素越多越好,因为这会增加需求定律解释现象的广泛性.基于此,教授认为关于变与不变的界定有如下三项是安全的,是可以不被事实推翻的.1,凡是直接影响价格的其他因素皆可变.如,农业丰收,供给增加,价格下降.2,凡是直接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皆不可变.如,连天大雨影响雨伞需求量.3, 价格转变会导致需求量的转变,但价格的转变还可能导致其他因素的转变,而这些其他因素可能再影响需求量.如, 糖作为中间因素可以影响咖啡价格和需求量的变化.这些在中间的,间接地影响需求量的因素都可变.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为了需求定律能解释行为,我们要假设每个人的品位是不变的.因为以品位的变化来解释行为,不可能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意.需求定律是价与有关的量的定律•关于什么是价,什么是量应该有明确的认识• 斯密指出,价值有两种•一种是用值,一种是换值.所谓用值是指某物品给予其拥有者或享用者的最高所值,或这个人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换值是指获得该物品时需要付出的代价,在市场上换值就是该物品的市价•那么,价格就是一个消费者对某物品在边际上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在选择均衡点上,市价就必定等于最高的边际用值.而需求量是指在不同的价格(换值)下,消费者试图换取的最高的量•事实上, 需求量是一个无从观察,不存在的量,是个意图之量.教授认为量可以分为"有质"的和"委托"的两类,以及二者的合并•其中,凡是质量被直接度量而算价的,就是有质的量.如,钻石的定价.凡是通过无质的委托单位来算价的,就是委托的量.如,瓶装维他命的定价•重要的是,价与量是必定有直接联系的,有关的量是价直接表达着的量•(二)对交易费用的解释局限条件的变化会导致人的行为的变化,那么认识和界定局限条件呢其实, 所谓局限条件是指那些约束人们争取更多利益的条件•根据不同的角度,局限条件可分为八种:财富,知识,价格,成本,边际产量下降,竞争,产权和交易费用•其中前五项的分析是比较简单的,如:价格和财富(收入)约束着消费需求咸本,知识和边际产量下降定律约束着生产供应•而后三项的分析都不太容易处理,以马歇尔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在竞争这个局限条件上下足了功夫,以科斯为首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则引入了对于产权和交易费用这两个局限条件的分析•当然,最后这两种局限条件也是最难处理的.教授认为,相对于抽象的产权而言交易费用是可以考证的.同时,产权的存在也是因为有交易费用的存在•所以,以交易费用作为局限条件时就可以不考虑产权了.交易费用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休谟和斯密,但直到科斯发表《企业的性质》一文后,交易费用才首次得到了开拓性的分析•最广义地说,交易费用包括了鲁宾逊(一人)经济中不可能存在的所有那些费用.这样定义是因为不同类型的交易费用常常只有在边际上才可以分开.如果我们能够在边际上把不同类型的交易费用区分开来,并能够把这些费用按顺序排列好,便会得到可检验的命题•严格地说,交易费用实际上应该称为"制度费用",这也是科斯的观点.一个人以上的经济必然包含有制度,但由此而产生的费用却完全不需要有任何交易.尽管"交易费用"这个词严格说来并不正确,甚至会产生误导,但却是沿用至今.交易费用。
张五常简介及经历
张五常7分摘要纠错编辑摘要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香港经济学家,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
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
自1980年代起在香港报界以产权理论分析时局,在中港两地引发回向。
张五常-简介张五常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
张五常教授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于1935年出生在香港,抗日战争时期曾随父母到广西避难,耳闻目睹中国内地农村之艰苦,从小起就希望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其著作《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
张五常-经历1935年 -- 在香港西湾河太富街十二号二楼出生。
1938年 -- 到邻家念幼稚园,老师叫吴姑娘,与其哥哥同校。
1941年 -- 十二月日本占领香港,后先到澳门,经惠州,曲江(今韶关),最后避难至广西桂林,柳州等地。
1945年 -- 返港后求学广东佛山华英中学,考学不入,升学后又降级,最后被开除。
1948年 -- 就读香港湾仔书院。
1952年 -- 就读香港皇仁书院,第一年留级,重读一年后中文仍差一分才及格,因而被开除学籍。
1954年 -- 在香港父亲的文来行工作,习摄影。
1954年 -- 赴加拿大多伦多求学,无果,曾从事摄影。
1959年 -- 就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商科,后转读经济。
1961年 -- 攻读硕士学位,导师赫舒拉发。
1963年 -- 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资格口试不过,导师赫舒拉发和现代产业经济学创始人艾智仁。
1967年 -- 在长堤大学完成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同年到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69年 -- 转到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后被聘为教授。
1982年 -- 为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系系主任。
2000年 -- 退休。
并开始着手著写<<经济解释>>。
2002年 -- 屡访各大学演讲,在大陆掀起“张五常热”。
张五常的“无常”论——评《11位知名教授批评张五常》
张五常的“无常”论——评《11位知名教授批评张五常》姚蔚
【期刊名称】《中国经济快讯》
【年(卷),期】2003(000)037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张五常及其思想在中国学术界大行其道,受到了众多人的追捧。
这种'张五常'现象也的确让世人感觉到了'无常'。
张五常先生的代表作是他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
在论文中他认为:第一,倘若没有交易成本(其中包括风险),则分成合约的效率与固定地租合约完全相同。
即在没有交易成本的'理想'世界上,不仅产权的转让无关紧要,而且各种形式的合约安排也无关紧要;第二,地主和佃农实际选择哪种合约是由交易成本和风险决定的。
他的这个论点揭示了在具有风险和交易成本的现实世界中人们会如何选择和约。
【总页数】1页(P37)
【作者】姚蔚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0.2
【相关文献】
1.评张五常教授及其涉及的重大经济问题 [J], 黄翊枢
2."张五常现象"剖析--揭露张五常"理论"的伪科学与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性质 [J], 李炳炎
3.管窥张五常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从方法论角度点评张五常封笔之作《学问无界说》 [J], 陈俊杰
4.同张五常教授商榷 [J], 李文学
5.评张五常教授及其涉及的重大经济问题 [J], 黄翊枢;黄翊枢;黄翊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五常的学术贡献*姜建强(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00433)本文是为五常教授70岁生日而作,意图概要地回顾教授近40年来在经济学上做出的主要贡献。
写这篇文章不容易,原因有两个:一是教授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二是本人学术功力有限,恐难以全面准确地领会教授的学术思想。
在此抱着野人献曝的心理,求教于方家,愿与那些致力于走教授选取的学术道路的同仁共勉。
根据我的阅读,教授的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1)对帕累托最优做出重新认识;(2)合约理论;(3)企业理论;(4)租值消散理论。
下面将分为四节对它们进行讨论。
不过,需要申明的是,教授的学术贡献不止于此,只因篇幅所限,不能尽述。
一、交易费用与帕累托最优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化,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分析传统。
自边际主义革命开始,故老相传,这个传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由于新古典经济学通常只考虑价格和收入这两个维度的局限条件,其研究的最大化问题与真实世界相去甚远,因此时常遭后人诟病是一件在所难免的事情。
但是,诟病归诟病,如果偏离了上述这个传统,无论什么样的‚新‛理论,尽管哗众取宠可能会盛极一时,但要想盛极一世,势必困难重重。
科斯在1937年和1960年提出的交易费用概念之所以在理论上受到如此的重视,主要还是因为他在保留了新古典分析传统的同时,开始将交易费用作为一个局限条件纳入到经济分析中来。
似乎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就在科斯1960年发表《社会成本问题》的同时,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陆续将这种新的分析方法运用到非市场领域,包括那些本不属于经济学分析领域的法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等。
在新制度经济学这面大旗下,法和经济学、新历史经济学、新社会经济学以及公共选择理论应运而生。
自此,经济学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无论是好是坏,‚经济学帝国主义‛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名词了。
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指出的,交易费用分析方法是革命性的,这不仅体现在它使得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更加逼进真实世界,而且还表现在它已经或者正在改变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向。
大约自上个世纪30年代始,在萨缪尔森、阿罗、德布鲁等人的影响下,凭借数学工具,传统的局限条件最大化分析被发挥及至,并衍生出所谓的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证明了竞争性均衡满足帕累托最优,也即所谓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可以说,这个定理即是对斯密的‚看不见手‛原理的一个形式化。
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大多数经济学家均认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建立在许多假定之上,因而如果放松这些假定,该定理就不会成立。
考虑到现实中各种与这些假定不符的事实,也就不难明白人们为什么那么容易接受众多稀奇古怪的‚市场失灵”理论了。
在这种思维定式下,经济学家的工作似乎变得异常简单,他们只需研究现实中的资源配臵状况,并将它与帕累托最优状态相对比。
只要实际中的资源配臵状况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的条件,都属于非效率。
因此,一个假想的、无所不能的政府通过干预市场以实现帕累托最优,便成为必不可少的‚政策含义‛了。
可以说,在帕累托最优标准这杆标尺下,经济学分析在基础上似乎已经逐渐蜕变为一个纯粹的规范分析了。
*本文写作之初,曾与李俊慧有过讨论,在此表示感谢。
当然,文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与她无关。
德姆塞茨(Demsetz, 1969)曾将这种分析方法戏称为‚天堂经济学‛(Nirvana Economics)。
要知道,德姆塞茨‚戏弄‛的不是别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肯尼斯〃阿罗。
阿罗曾写过一篇名气很大的关于知识创新的论文(Arrow, 1962),其引用率至今依然很高。
简单来说,这篇文章是讲,由于不确定性、不可分性以及不可得性,知识的生产和消费如果任由市场引导会背离帕累托最优,而政府的介入可以解决这一无效局面,并最终实现帕累托最优。
但德姆塞茨认为,阿罗这种分析是一种典型的‚天堂经济学‛分析方法,并且犯了‚草更绿‛、‚午餐免费‛和‚人各不同‛三种逻辑错误。
他指出,正确的分析方法是比较现实中的不同替代制度安排——即所谓的比较制度分析,而不应该将现实的制度安排与一个理想的标准进行对比,因为后者的分析逻辑是建立在政府无所不能的基础之上的。
其实,科斯(Coase, 1960)的文章就已经暗含了,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世界里,经济学分析需要在市场运行成本与政府介入市场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但是,阿罗在他的那篇文章中似乎在不考虑政府介入市场的成本的前提下,就认为政府可以解决市场之所不能。
作为一般均衡理论的缔造者之一,他在这里仅做了一个局部均衡分析,着实令人玩味。
这个问题到了张五常手里,就变成一个经典的局限最大化问题,处理方法是地地道道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在他看来,如果考虑到所有的局限条件,帕累托最优就一定可以达到;经济学分析之所以得出非效率结论,必定是忽视了某些局限条件。
这一重要思想正式体现在他1974年的那篇《价格管制理论》中(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他的《佃农理论》(1969)、《合约结构和非专有资源理论》(1970)),后来他在其他地方如《交易费用的范式》(1998)、《经济解释》(2002)等又做了进一步的详细解释。
在1974年的那篇论文中,教授对传统的价格管制理论提出了批评,并认为‚过剩‛或‚短缺‛无效率之说皆为胡说,且无法被证伪。
他说道,‚经济无效率提出了一个术语上的矛盾。
全部错误都可以追溯到某种约束条件上面。
如果充分描述世界的模型详细说明了它这样运行的成本和收益,世界就是有效率的。
‛(张五常,2000:第185页)说得更为清楚的是在《经济解释》(2002)中,过于精彩,不妨大段地引用一下,‚且让我们从鲁滨逊的一人世界说起吧……鲁滨逊不懂种植,大好的农地种不出产品来,是知识的局限所致,何无效率之有?鲁滨逊走路不小心,跌断了腿,不能工作,坐以待毙,但那是‘不小心’的局限,何无效率之有?无知、愚蠢、迷信、飞来横祸等,都是局限。
在局限下争取个人利益极大化的假设下,我们怎样想也想不出一人世界会有无效率这回事。
若想得出来,要不是指出的局限不够,就是逻辑矛盾……既然‘无效率’的情况在一人世界不可能想象,为什么在多人的社会中——达不到帕拉图情况——是那样容易发生呢?我的答案是:要是所有真实世界的局限条件都考虑到,达不到帕拉图情况(无效率)也是不能想象的。
在多人的社会中,‘无效率’的发生是因为我们漠视了或忽略了某些局限条件,而最通常的遗漏是交易费用‛(卷二:第157-8页)。
德姆塞茨曾说过,他教会了张五常什么叫‚天堂经济学‛。
后来我曾私下将此事向教授提及,当时他好像颇不以为然,大笑道,‚只要给我知道一点点,我可以想得很远很远……‛是的,教授的学术品味极好,一旦给他抓住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他可以想得很深、很远。
其实,在思想根源上,张五常的这种处理方法甚至可以追溯到科斯(Coase, 1960)那里。
不过,相对于科斯和德姆塞茨,我认为张五常的分析最为全面和透彻,更是折服于他对效率的认识是那么得传统和经典!因为他的这种处理方法,其实是从一般均衡视角将传统的‚非效率‛问题转换成一个经典的局限条件下最大化问题。
这样看来,许多原来认为新古典分析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均可以在这一新的框架里得以很好的说明。
比如,西蒙(Simon, 1961)提出的‚有限理性‛在经济学上影响很大。
由于人们的理性是有限的,大多数人(其中包括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现实中的人们并非按照新古典的最大化方式来决策的,因此新古典分析方法没有什么用处。
的确,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会犯错误,但这种错误并非是因为人们没有按照最大化方式行事,而是因为有了交易费用,所以只能在局限条件下进行最大化。
价格是一种局限,收入是一种局限,交易费用难道不也是一种局限吗?究竟是‚有限理性‛,还是交易费用局限条件下最大化,是一种可处理的分析方法呢?随意翻翻经济学文献,我们都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无效率‚理论‛。
但是,根据新古典经济学,个人局限条件下最大化,怎么就会导致社会无效率了呢?逻辑上好像说不通。
当然,搞博弈论的人会说,纳什均衡就是一个反例。
纳什均衡的一个主要结论是,个人理性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而非理性其实就是一种无效率的表现形式了。
在经典的古诺博弈模型中,我们知道,每个企业各自为战,最终两家产量之和小于社会最优,但大于私人最优。
要知道,这个结论是建立在完全知识以及非合作这两个假定之上的。
所谓完全知识是说,我知道你的,你知道我的,我知道你知道我的,你知道我知道你的,……。
但从逻辑上来讲,‚完全知识”假定与‚非合作‛假定不能共存。
既然知识和信息是完全的(可以视为信息费用或交易费用为零),在局部均衡中,为何两家企业不可以进行合作(交易)通过垄断定价以实现私人最优?在一般均衡中,为何两家企业不可以合而为一,生产出竞争性产出,并对消费者进行完全价格歧视以达到社会最优?在完全知识的假定条件下,逻辑上我找不到任何两人以上的博弈会导致非合作的理由。
在我看来,纳什均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经济数学家在完全知识的假定下,武断地规定人们不准合作(交易)!教授一直强调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解释世界,而他对效率的处理方法其实是与他这一信念是完全一致的。
既然经济学上的最优都是一种局限条件下的最优,因此一旦分析中发现无效率,那势必意味着我们忽视了某些局限条件。
考察真实世界的局限条件,以解无效率之根源,其实就是将一个规范性问题转换成实证性的解释性研究。
自助餐是教授经常提及的一个实例。
自助餐表面上大吃大喝看似浪费,违反了帕累托最优,但如果我们解释为什么会存在自助餐这种安排,‚浪费‛之说就不成立。
在非自助餐的情况下,雇主需要雇佣服务员为客人点菜、上菜并在最后按每盘菜算价等等。
如果采取自助餐的形式,这些费用显然就节省了下来,何‚浪费‛之有?再来一例,住宾馆的客人在用电、水上一般会比较浪费,是非效率的。
但为什么宾馆从来不在房间里安装电表、水表,然后向客人收取相应的费用呢?显然,宾馆要为此支付一笔较大的交易费用,如果这些费用超过客人的浪费,宾馆宁愿让客人浪费。
局部均衡中看起来的‚浪费‛,但在一般均衡中就不是‚浪费‛。
换句话说,我们所观察到的无效率其实都是一种局部均衡分析,如果采取一般均衡分析,考虑到各种局限条件,特别是那些潜在的替代选择方式所涉及到的交易费用,效率必然是可以达到的。
可以说,张五常对帕累托最优的重新阐释,是在方法论上重新回归到新古典。
而且,他身体力行,将这一方法论在他几乎所有重要的论文中贯穿始终。
二、合约理论众所周知,张五常在《佃农理论》(1969)中创立了合约理论,驳斥了传统的佃农分成合约非效率观点,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个合约理论,可以被称之为合约形式选择的效率无关论。
多数学者一般认为,张五常的合约理论是科斯定理(即那个不变定理)的一个应用。
但就我的理解来看,这个理论和张五常后来提出的合约结构理论,其实是对科斯定理的一般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