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方法》(张五常)读后感
张五常思考的方法
张五常是一位非常注重思考的学者。
他的思考方法非常独特,他喜欢先收集大量的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他常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思考一个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会进行多种角度的思考,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质疑。
他喜欢和不同领域的人交流讨论,以获取更多的思考角度,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他看来,思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充实和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因此,张五常的思考方法是全方位的、系统的,注重逻辑和实践的结合,这种思考方法也为他在学术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思考的技术阅读心得体会(精选5篇)
思考的技术阅读心得体会(精选5篇)思考的技术阅读心得体会(篇1)先说感悟:老爷子的脑子确实非常性感,这本书值得一读。
上面的脑图是读完全书以后,第二遍快速整理出来的,有些概念一下想不起来,就再细看看,有些用词不太好理解的,我用自己的理解写了,或者进一步解释了,基本上没有遗漏知识点的地方,但是有些、特别是摘录,是根据我的个人情况做警醒特意打上去的。
简单说,我希望整理出这个脑图以后,以后进行思维训练不顺畅的时候看看脑图,就不用经常翻书了。
现在说读书后感。
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全书几乎没有废话,唯一不足之处在于,大前举例以日本本土的例子为主,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如果没有日本的一些背景知识,比较难有代入感。
好的是,这些例子即使不去看,也能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逻辑思维能力一直是我的弱项,可能是因为是渣二本毕业,现在工作的同事都是985、211出身,尤其显得自己脑子一团浆糊。
老爷子的书不但结构清晰,还落地到了具体的执行方法,全书可以说就是全书所说理论知识的一个具体展现,这种“以身作则”的气质,实在是让人佩服。
另外的想法是,类似管理类的书,我计划都在看完后输出脑图,这样的好处是,日后如果想用到里面的知识点,看脑图就能回忆起来,实在回忆不起来,再翻翻书,比起看过以后就把书束之高阁,效果相对来说较好。
思考的技术阅读心得体会(篇2)有人反感方法论,认为方法论只不过是一些只会夸夸其谈的东西。
对于这种观点,我并能完全认同,确实空谈方法论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但是我想说的是,方法论本身的价值并不在于纸上谈兵,而是对于你实践的一种指导,可以帮助你省去很多没有必要的思考,提高你的效率。
所以站在这个理解的角度上而言,我是反对那些对方法论持批评态度的人,对于这些人我唯一能说的就是“每一样东西是否能发挥它的价值,重点在于使用它的人,而不在于东西本身,就像核能一样,作为能源就能造福人类,用在武器上就是致命的凶器”。
读《思考的技术》的时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的那本《聪明的人用方格笔记本》,其实这两本书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读书的方法-张五常技巧解答
Abstract: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plastic part’s structure service requirement, mounding quality and mould menu factoring cost. A corresponding injection mould of internal side core pulling was designed. By adopting the multi-direction and multi-combination core-pulling. A corresponding injection mould of internal side core pulling was designed, the working process of the mould was introduced读书的方法首先声明,我要谈的是为知识而读书的方法,不是为考试而读书的方法。
后者,香港的学生都是专家——猜题目、背课文之能,世间少有。
但为知识而读书可以帮助考试,为考试而读书却未必可助知识的增长。
知识是读书的目的(An End);考试只是一个方法(A Means)。
然而香港学生(或教育制度),却很显然地将这两佯东西颠倒过来。
我可在四个大前提下给学生们建议一些实用的读书方法。
若能习惯运用,不但可以减轻考试的压力,而对更重要的知识投资会是事半功倍的。
一、以理解代替记忆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
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的代替。
强记理论不仅是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
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义,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
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
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
理解愈深愈准确,记忆就愈清楚,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应手。
张五常思考的方法
思考的方法——张五常(2009-04-30 14:17:02)标签:杂谈思考的方法——张五常(上)据说熊彼德(J. A. Schumpeter)曾在课堂上批评牛顿,指责这个如假包换的物理学天才只顾闭门思想,没有将他思考推理的方法公开而留诸后世!这批评有点道理。
但牛顿在物理学上的丰功伟绩,是他在逃避瘟疫的两年中想出来的;其后就再没有甚么重大发现——虽是昙花一现,但这“一现”却是非同小可。
爱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屡见经传:可惜他天赋之高,远超世俗,要学也学不到。
有些朋友以为爱因斯坦既然可以不用资料而将相对论想了出来,他们也可照样推理。
但爱因斯坦所能办到的,跟他们有甚么相干?不自量力,以此为最!爱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很可能是那自命不凡的人的一种思想障碍。
我不仅不敢与牛顿或爱因斯坦相比,就是半个天才也算不上。
但正因为这个缘故,我倒可以写一点有实用性的思考方法。
我的思考方法是学回来的。
一个平凡的人能学得的思考方法,其他的凡夫俗子也可以学。
天才的思考方法是天才的专利权,与我们无关。
在大学念书时,我从不缺课的习惯就是为了要学老师的思考方法。
所有要考的试都考过了,我就转作旁听生。
有一次,赫舒拉发(J. Hirshleifer)在课后来问我:“你旁听了我六个学期,难道我所知的经济学你还未学全吗?”我回答说:“你的经济学我早从你的著作中学会了,我听你的课与经济学无关——我要学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我这个偷“思”的习惯实行了很多年,屡遇明师及高手明友,是我平生最幸运的事。
这些师友中,算得上是天才或准天才的着实不少。
我细心观察他们的思考方法,在其中抽取那些一个非天才也可用得着的来学习,久而久之就变得甚为实用。
但因为被我偷“思”的人很多,我就综合了各人的方法,作为己用。
虽然这些人大都是经济学者,但天下思考推理殊途同归,强分门户就是自取平凡。
兹将我综合了普通人也可作为实用的思考方法的大概,分析如下。
一、谁是谁非毫不重要假如你跟另一个人同作分析或辩论时,他常强调某一个观点或发现是他的,或将“自己”放在问题之上,那你就可以肯定他是低手。
张五常 读书的方法
张五常读书的方法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读书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学习方法之一。
然而,如何高效地读书,提取和吸收知识,对于很多人来说仍然是个挑战。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的读书方法,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知识储备。
第一部分:读书前的准备工作在开始阅读新的书籍之前,张五常先生强调了以下的准备工作,以提升阅读的效果和效率。
1.明确阅读目的:在开始阅读之前,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非常重要。
是否是为了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或者娱乐放松?明确目的有助于读者聚焦于阅读内容,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2.调整心理状态:读书需要集中注意力和专注力,因此在阅读之前,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冥想、呼吸练习或者放松的音乐来帮助专注。
3.了解作者和背景:在开始阅读之前,了解作者以及书籍的背景信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内容。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经历、观点和写作背景,可以使你更有针对性地阅读和理解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有效阅读的技巧与方法张五常先生提倡一种主动的,有策略的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效果和收获。
以下是他常用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1.略读与精读结合:当你第一次接触一本新书时,可以通过快速翻阅目录、章节标题和副标题来获取整体思路。
然后进行略读,浏览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在略读之后,再进行精读,关注重点段落和细节。
2.划重点和做笔记: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划重点和做笔记是非常关键的。
可以使用高亮笔或者书签标记重要观点、关键词和有意义的句子。
同时,在书籍的空白页或者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的想法、问题和心得体会。
3.提问和思考:寻找阅读材料中的问题,不断提问自己,思考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是否合理。
通过思考和探索,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与他人讨论和分享:与他人讨论和分享读书心得可以帮助巩固和拓展理解。
可以加入读书俱乐部、参与书评活动或者与朋友交流,分享自己的读书体验和见解。
第三部分:读后的整理与巩固阅读一本好书并不意味着结束,对所读书籍的整理和巩固才能使知识真正融入自己的脑海中。
张五常-思考的方法
转换角度可事半功倍 三 角度有远近之分
在思考的过程中,细节与大要是互补 短长的,无论细节想得如何周到,在 大要上是有困难的见解,思考者就可 能前功尽弃。
但在大要上是对了的思想,细节的补 充只是时间的问题——就算是错了细 节也往往无伤大雅。
第五
步
例子远胜 符号
例子远胜符号
推理时可用例子,也可用符号 有科学性的思考,用例子是远胜用符 号的
不要将预感抹杀
第三
步
不要将预感抹杀
平衡逻辑和预感的关系 逻辑保证了团队沟通的效率,也有助 深入地了解问题和构建思维框架
但是,过于倚重逻辑也会抹杀预感
逻辑必须辅以感觉,或称预感
不要将预感抹杀
纯以预感而起,加上想象力去 多方推敲,有了大概,再反覆 以逻辑证实,是最有效的思考 方法。
第六
步
百思不解就 要暂时搁置
百思不解就要暂时搁置
拼命想时想不到,不想时答 案却走了出来,是常有的事 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时 间并没有白费。将问题搁 置一旁,过些时日再想, 可有奇效。 等待是思考的一个重要步骤
《思考的方法》
原 文 网 址 二 维 码
以善用数学而负盛名的经济学者,都 是以例子帮助思考的 以数学求证是得了大要之后的事
用例子有几个基本的法门
一 要全部包括在例子之内 通常的办法就是将例子内的枝节删去 ,使重点突出,务求在重点上例子与 理论有平行的对比
用例子有几个基本的法门
二 例子要分真假
四 例子要一般化
将多个不同的例子归纳为同类,加以 一般化,是寻求一般性理论的一个重 要方法。 过于一般性的理论,因为没有例外的 例子,所以也没有解释的功能。因此 之故,例子既要归纳,也要分类。
读张五常教授《读书的方法》有感
读书是为了什么,功名利禄?或许抱着这种目的人不止少数,把读书作为一种“成功”途径无可厚非,我们学习知识为了给自己增长才干、获得能量、改善生活,这也是一种基本需要。
通常而言,要通过读书实现自己生活追求就要面对考试。
考试要的是成绩,没有一个合理的考试机制和正常的应试心理的时候,读书人往往会被间地接引入歧途——为了考试和成绩而读书,这种思路对学生最大的伤害莫过于扼杀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学生怕考试,看见了书本难免畏惧,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读书成功论又深深的植根于社会和个体思维中,如此,读书已成了考试的傀儡。
怕读书,又不得不读书,这种学习状态从效率上讲十分低下,如此学习浪费的不仅是某个人的青春岁月、耽搁的也不是某个人的机会前途、它影响的是世世代代、千千万万的人。
考试机制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合理、人们的观念也会持续很久,但是在一些大师的身上或许对如何更有效率的读书可以窥得一斑。
无论是大师们的教诲还是我们自己的切身体会,通过理解而读书是没有异议的,理解了的东西再次被提到,即使不用原文,也会用自己的语言的表达出来。
如何去理解?听课、看书、思考、怀疑、提问。
这里也有问题,有的老师照本宣科,本身表达能力已经相当捉襟见肘,加之对有些问题又是吃不准、摸不透,学生无疑吃了夹生饭。
有的老师自己明白,但是表达不清楚,有的老师自己也似懂非懂,又怎能让学生理解呢?所以在老师这一关,很多学生的兴趣就已经丧失了。
本来,一个好的老师是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推手,即使不看书的懒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也萌生了学习的兴趣;而已经学而无术、教而不当的老师当不了推手便罢,相反拖了学生后腿。
有的老师是教学方法不得当,比如督促学生记笔记,并以学生的笔记详实、整齐程度来评价学生,还会不失时机地暗示学生将来考试题目都会出自课堂笔记。
学生在这种不当鼓励下舍本逐末、本来课堂上听讲的时间却埋头苦记。
而笔记上的知识会在考试后和笔记一起被学生们丢弃,学到的东西考完试就原封不动的还给了老师。
张五常谈求学(上)
[在此处输入文章标题]求学的方法和读书的方法是有点不同的,我今天要谈的是求学的方法,求学的方法跟读书的方法是有点不同的。
我今天要谈的是求学的方法,求学的方法跟思考的方法也不一样。
我曾经写过文章谈过思考的方法,还有读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我都谈论过,但是有关求学的方法我却还没有写过文章发表。
在许多外人的眼里,我本人在很多方面都少有成就。
问题就是很多人不明白,我这个人一生前三分之一是一事无成的,念书不成,没有什么事是做得成功的。
我被学校赶出学校有两三次。
(笑声)我留级的次数也比我所认识的朋友都来得多(笑声),我在中小学的考试差不多每次都是不及格的(笑声)。
但是后来进了大学以后,我差不多每次考试都是考第一的。
(掌声)我的论文也得过奖,差不多什么奖都是我拿的(掌声)。
同一个人,我所做事情的方法从来都没有改变过,我一向都是如此,我并没有想去刻意地去考第一,也从来没有特意地要去拿什么奖。
同样的人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一事无成;而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做出许多令人羡慕的成就。
我当教授当了这么多年,我对学生的成绩并不是太重视。
学生念不成书,我从来不会看不起那个学生,因为这是很难预测的,因为那个念不成书的同学突然之间会变成很厉害。
我有一个外甥,在中学时念书是很不错的,起码要比我做中学生时念得要好,比我好得多,但是他在香港的时候没有一间大学要他,所以他的成绩进不了大学,这是1970年代的事。
那个时候我是美国大学教授,我那个时候认为我这个外甥是有前途的,我就写了一封信去给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香港大学我是不敢写的,因为香港大学是绝对不会收他的,香港大学是世界上二流的大学,那个时候中文大学属于差不多是四流的,那时侯我就写了一封信请中文大学。
我亲自用教授的名义写,我通常很少用教授的名义写的。
我说我这个外甥念书是可以的,可不可以给他一个机会。
校长亲自回信,他说我不是说你的外甥念书念不成,但是是不够好,我们中文大学不能收他。
(众哗然)那我这个外甥就1970到美国来跟我读书。
张五常-思考的方法共29页
谢谢
11、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张五常-思考的方法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读书和思考的方法_张五常
五、读书与思考(4篇)读书的方法新年时节,送些甚么给学生呢?就送他们一些读书的方法吧。
首先声明,我要谈的是为知识而读书的方法,不是为考试而读书的方法。
后者,香港的学生都是专家——猜题目、背课文之能,世间少有。
但为知识而读书可以帮助考试,为考试而读书却未必可助知识的增长。
知识是读书的目的(An End);考试只是一个方法(A Means)。
然而香港学生(或教育制度),却很显然地将这两佯东西颠倒过来。
我可在四个大前提下给学生们建议一些实用的读书方法。
若能习惯运用,不但可以减轻考试的压力,而对更重要的知识投资会是事半功倍的。
一、以理解代替记忆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
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的代替。
强记理论不仅是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
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义,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
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
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
理解愈深愈准确,记忆就愈清楚,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应手。
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如反掌,而学生也不需多花时间。
他只要能改三个坏习惯,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
笔记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
这是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是得不偿失。
我肯定这是一般香港学生的坏习惯。
例如好几次我故意将颇明显的错误写在黑板上,200 多学生中竟无一人发觉,只知低着头忙将错误抄在笔记上。
笔记有两个用途。
①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
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
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
很多讲者的资料在书本上可以找到,而在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
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
思考的技术阅读心得感悟5篇
思考的技术阅读心得感悟5篇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多读书,多学习,多求经验,就是前途的保障。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思考的技术阅读心得感悟,供大家参考。
思考的技术阅读心得感悟1以往我们的思考模式,基本上是有一个原因就会导出一个特定的结果。
这种思考模式导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陷入茫然。
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数学和物理那么简单。
我们的课本通常会做出去掉其他因素,只考虑某些因素的方式,将一个复杂的系统给简单化,从而让我们给出一个特定的答案。
事实上这是在扼杀思考的能力,而在弘扬认同和接受的精神。
很多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是可以寻找到答案的。
面对问题,可以先假设前提,在前提的指引下,导出答案。
应该花费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在自我提高上,没有时间思考,只会将自己埋葬于事务之中。
这么多年的教育,让我对问题的理解产生了很大的误解。
在学校里,面对的问题都是前人已经面对过的,都是前人已经摸索和验证过的,我需要做的就是按照别人的思考路径再走一遍。
甚至有时候,自己完全摸索不到的话,还可以直接看答案或找老师解答。
这种培养模式,这种思考习惯,让我不能接受不确定的问题。
而参加工作以来,我面对很多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这种不确定让我心情抑郁。
很多时候,原以为是正确的做法被证明是错的,原以为行不通的方法才是正确的。
这个探索的过程原本应该是很有成就感和快乐的,可多年的思考习惯,让我没有享受这种快乐,而是在忍受这种不确定。
面对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都保持在学校中状态是导致现在工作不顺利的症结所在。
问题再也不是那个被去掉了次要因素,只考虑主要因素的学校式的问题;答案也不再是那个唯一的标准到不可置疑的学校式的答案。
现在面对的问题,是需要考虑所有的因素,没有任何因素可以被忽略掉,因为一个小的因素,会在执行过程中被发大,形成蝴蝶效应。
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案的过程变成了协商,坚持和妥协的过程,不再有一个毋庸置疑的答案供你在最苦闷的时候使用,只有一个各方面平衡利弊后的解决方案,而且有时候可能自己还不愿意接受,但也必须彻底执行。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篇一:第五项修炼读后感岳皓09级财管1班20xx164849 《第五项修炼》读后感《第五项修炼》是一部有关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理论巨著,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企业管理都有巨大的创新意义。
书中倡导组织学习,并总结出在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四项修炼基础上的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使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有章可寻。
他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体的,而不是由大家所看到的个体构成,强调了在整体的基础上建立不断创新、进步的“学习型组织”,并且竭尽所能,完成共同的目标,以及一起学习。
《第五项修练》是一本探讨个人及组织生命的书,它顺应了信息化时代大潮,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或团队都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
能够运用自我超越的人,可以不断实现他们心里的愿望,我觉得自我超越就是一种精神力量。
当人们希望达到某些愿望的时候,首先要有“我想达到”的愿望,这种愿望越强烈,愿望能够实现的机会就越大。
对于能够自我超越的人,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就好像雕刻家一样,全心投入,不断的创新和超越,是一种真正的学习。
也正是因为自我超越的愿望强烈,才能保证他们的学习动力强劲。
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是组织整体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植基于个别成员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只有透过个人学习,组织才能学习。
大学生,应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对客观的世界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将远大理想和学习实践相结合,通过个人学习,实现全面发展,不断自我超越。
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我们心中,并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思维方式,甚至可以是图像或印象。
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开放心灵,接受别人的想法。
总之,在团体中,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一样的,一个团队的成功合作,就需要我们打开自己的心扉的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想法和意见。
思考的智慧读后感
思考的智慧读后感思考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我们与其他生物的区别之一。
而阅读《思考的智慧》这本书,更让我对思考这一活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受到了作者的启发,还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
本文将分享我对《思考的智慧》的读后感。
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个重要的道理:思考是一种技巧,需要不断的训练和提升。
作者提到了“高层次思维”的概念,即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和联系,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信息的大量涌入所困扰,往往陷入表面的信息泥沼中。
然而,只有运用高层次思维,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从中获得洞见。
在书中,作者列举了一系列的思考技巧,如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
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在思考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除了对思考的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还引发了我对思考的目的和意义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陷入琐碎的思考中,思考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却忽略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
而深度思考能够帮助我们超越眼前,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更长远的发展方向。
这种思考不仅带来思维方式上的提升,更能够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思考的智慧》,我还意识到思考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解放的过程。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习惯性思维”的概念,即我们对问题的反应和判断往往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习惯所左右。
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摆脱这种固有思维的束缚,打开新的思维路径。
思考让我们能够看到更多可能性,避免陷入思维的定势中。
最后,我认为思考的智慧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反思。
书中所介绍的思考技巧和理念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才能真正逐渐培养出高层次的思维方式。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找到不足并加以改进。
只有坚持不懈地思考,我们才能逐渐成为真正的思考者。
通过阅读《思考的智慧》,我对思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思考,快与慢
读完本文约需30分钟张五常教授在很早年间有一篇文章,名字叫作《学术里的老人与海》。
那篇文章讲的主题就是说,一个人在做学术的过程当中呢,其实未必是发的文章越多越好。
像很多教授一年发几十篇,那就实在是太多了。
像钓鱼一样,钓鱼到最后你钓到那条,最大个的鱼才最能够代表你的价值。
所以,张五常教授说,一个人所做的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看你的文章被别人引用过多少次。
而在所有的我看过的这些心理学的书里,今天我要讲的这一本,就一定算是一条大鱼,这本书叫作《思考,快与慢》,它的作者叫丹尼尔·卡尼曼。
他是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是人类有诺贝尔(奖)以来,第一个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
而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泰勒(Richard Thaler,也译作理查德·塞勒),就正是丹尼尔·卡尼曼的学生,他们都在研究同一个主题,就叫作非理性。
我以前讲过很多书,都引用过《思考,快与慢》里的内容,所以它真的是一条大鱼,但我一直没有想过要讲它,因为它真的太学术了。
不过随着读书会不断地深入,我发现我们不能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工具层面,给大家讲很多的工具。
我们也需要讲一些深入的书,让我们了解原理。
虽然,它不能够使你立刻获得一个工具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它可以从底层让你变得更聪明,让你更加了解自己。
丹尼尔·卡尼曼小时候是一个犹太的孩子。
在德国人占领的时候,所有的犹太人孩子都需要在身上贴一个标志,就是贴一个犹太人的标志,走在大街上。
有一天晚上,他去小朋友家里玩,结果玩高兴了,错过了宵禁的时间。
等他从那个小朋友家里出来的时候,已经宵禁了,就是犹太人就不能够在街上走了。
他吓坏了,他把自己那件印有犹太人标志的那个外套反过来穿,把外套裹在里边,希望不要被德国人发现。
这时候迎面走过来一个德国军官,他就吓得要死,你想一个犹太孩子碰到了德国军官。
那个德国军官就把他叫住,跟他聊天,他心里一直在想,完了,这下我死定了。
张五常 思考的方法
思考的方法熊彼德(J. A. Schumpeter)曾在堂上批牛,指如假包的物理天才只思想,有他思考推理的方法公而留後世!批有道理。
但牛在物理上的丰功,是他在逃避瘟疫的年中想出的其後就再有甚重大──是花一,但“一”是非同小可。
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可惜他天之高,超世俗,要也不到。
有些朋友以因斯坦既然可以不用料而相想了出,他也可照推理。
但因斯坦所能到的,跟他有甚相干?不自量力,以此最!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很可能是那自命不凡的人的一思想障。
我不不敢牛或因斯坦相比,就是半天才也算不上。
但正因故,我倒可以一有用性的思考方法。
我的思考方法是回的。
一平凡的人能得的思考方法,其他的凡夫俗子也可以。
天才的思考方法是天才的利,我。
在大念,我不缺的就是了要老的思考方法。
所有要考的都考了,我就作旁生。
有一次,赫舒拉(J. Hirshleifer)在後我:“你旁了我六期,道我所知的你未全?”我回答:“你的我早你的著作中了,我你的──我要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我偷“思”的行了很多年,遇明及高手明友,是我平生最幸的事。
些友中,算得上是天才或准天才的著不少。
我心察他的思考方法,在其中抽取那些一非天才也可用得著的,久而久之就得甚用。
但因被我偷“思”的人很多,我就合了各人的方法,作己用。
然些人大都是者,但天下思考推理殊途同,分就是自取平凡。
我合了普通人也可作用的思考方法的大概,分析如下。
一、是非毫不重要假如你跟另一人同作分析或,他常某一或是他的,或“自己”放在之上,那你就可以肯定他是低手。
思考是不被成左右的。
要“出”或要“功”是人之常情,但在思考的程上,“自己”的不可有特的位置。
“功”是有了答案之後的事。
在推理中,你要不同的作客的衡量。
有些人佛利民好、理地去自己的,是的。
佛利民的思想快似,但他更快!因他太快,往往人的印象就是有。
在我所的高手中,有一推理“自己”加上毫重量的。
事後“功”是另一回事。
同地,在上有威或宗回事──些只是仰慕者他的呼我不要被名倒了。
如何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如何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如何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时常听到很多刚进⼊职场的同学问,我要怎么才能让⾃⼰在职场中快速晋升呢?是不是那些咋职场中快速晋升的达⼈都不是⼀般⼈啊。
然后就听到有很多⼈讲的各种⼩例⼦让⼈听得神乎其神的,难道真的那么神奇吗?是那些在职场中快速崛起的达⼈,拥有最秘密的武器就是:善于找到他⼈的优势策略,把隐形的知识转化成显性思维模型。
接下来我将会通过列举两个将隐形知识转化成显性思维模型的例⼦、什么是隐形的知识、什么是显性思维模型,以及如何将隐形的知识转化成为显性知识的思维的⽅法给⼤家做个阐述。
希望能够帮助⼤家养成这种习惯,在职场中平步青云。
1、将隐形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事例1 傅盛:在公司做会议纪要对他的快速成长帮助很⼤。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不屑于去做会议纪要这些⼩事⼉,甚⾄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我们来看看年轻时的傅盛是如何做这种⼩事⼉的。
猎豹创始⼈傅盛曾在⼀篇⽂章中提到,在公司做会议纪要对他的快速成长帮助很⼤。
当年,傅盛在周鸿祎的3721公司⼯作时,第⼀次跟着周鸿祎开会就被安排去做会议纪要。
那天,周总讲了两个多⼩时。
我们知道周鸿祎是个思维很活跃的⼈,讲了两个⼩时,能够正常地做记录并整理出来,本⾝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啦。
看看傅盛是怎么操作的。
当天傅盛整理会议纪要忙到凌晨两三点钟。
花费那么长时间不仅仅是因为会议的内容难整理⽽是他对周总的会议内容进⾏了深度思考。
整理⼀段会议纪要之后就思考:周总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他为什么⼜从这个话题跳转到新话题,这个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在这种反复推敲和打磨的过程中,傅盛逐步梳理出了周鸿祎没有直接说出来的逻辑。
与此同时,为了⽅便⼤家阅读,傅盛⼜把会议纪要的内容要点,提纲挈领地整理出来,在关键地⽅标⿊,在要点底下⼜列出次级要点,这就让⼈在看会议纪要时⼀⽬了然。
做完了这些还不够,他⼜把会议纪要提炼成⼀份邮件正⽂摘要,这样别⼈收到会议纪要邮件时,不⽤下载附件也可以知道这个会议讲了什么。
读《思考的方法》有感思考的方法读后感450字
读《思考的方法》有感思考的方法读后感450字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思考的方法》。
我觉得这里面的内容很好,因为它告诉我许多道理。
书中大大小小一共列出了六十七种个性思考方略,而且每种方略下面又都分成很多小部分,后面还有小巧而有趣的体验训练。
为了节省一点儿时间,我就选几个个性方略谈谈自己的感想吧!(读后感)
首先说说“归纳思考法”;学习汉字“熙”时,老师会告诉我们常用汉字中,只有颐、姬、熙中包含“臣,。
把它们归在一起就能堆确记忆,不至于和包含“臣”的字混淆。
书中编了句口诀;颐和园演《蔡文姬》,熙攘人群好拥挤。
这样三个字都用上了,方便同学们记忆。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幽默心智法”;幽默是开心的方法也是思考的方法,幽默快乐的心和智是相辅相成的。
词语的歪解—在学习中,这种方法常被作为一种效果很好的记忆方法加以运用。
谐音记忆使得记忆内容变得有趣而可以久存脑中。
最后说说“过滤筛选法,;筛子是人们常用的工具。
筛子的共同点是都有大小不同的网眼。
过滤筛选法应用广泛,如我们对学习方法的筛选,功课复习阶段重点内容的筛选,主要学习目标的筛选,等等。
它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细读此书,我学会了怎样更聪明地学习,怎样去快乐地思考。
因此,我推荐大家认真读一读这本书。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一)看完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术》,说实在话,里面的语句都需要好好品味,要多阅读,才能有所悟,只看一遍,可能有种看不懂得感觉。
就个人而言,有两个方面让我感触良多。
书中前言部分就让我产生极其强烈的共鸣,那就是:懒于求知的人没有生存空间。
正如书中所说,我们生存在新经济时代,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会和新经济打交道,而且摆脱不了因新经济而产生的各种戏剧性变化,所以我们一定要持续战胜严酷挑战,因此,我们平时就要锻炼自己的思考力,只有这样才能拥有逻辑思考的武器。
不管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在新经济时代下,懒于求知的人将没有生存的空间。
就拿大学生来说,很多大学生,认为大学毕业了,就可以很好的胜任工作,凭文凭吃饭。
正是由于这样的错误心态,很多名牌大学的学生,同样工作几年,工作能力甚至不如初中生,还有被同批次学历低,看似平庸的人挤下去,被他们领导着。
关于这一点,我也有切身体会,曾经在公司有这一定地位,可是因为由于公司的业务转型,我的下属具有这方面业务的优势,在工作业绩方面迅速占据上风,我感受到了压力,认真谦虚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很快就追赶了上来。
可以想象,如果我沉浸在已有的业务知识,懒于去学习钻研其他业务知识,很明显我将处于下风,或许结局是扫地出门。
其实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都在处于不断求知,不断提升的过程,随着我们能力的提升,为公司所创造利益的增加,随之而来是自己报酬的增加,说得更长远点的,随着羽翼丰满的自主创业,这一系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一个争取更大生存空间的过程。
概要来说,不管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懒于求知的人必将没有生存的空间。
现在的经济条件下,我们要准确无误地作出判断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要以科学的方法思考,则可获得可能成功的结果。
线性思维的方式,在当今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是容易吃亏的,我们应当培养非线性思维。
《思维方式》读后感
《思维方式》读后感《思维方式》读后感3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维方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思维方式》读后感1《风中的木桶》这篇文章,大家应该不是太熟悉吧!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明白许多道理,走,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孩子,到他爸爸的厂里去管一些木桶,每天晚上临睡觉前,小孩都把木桶擦得干干净净的,然后整齐地摆在那里,可是一到第二天早上,小孩起来一看,木桶已经被风吹得东倒西歪,上面沾满了灰尘。
小男孩并没有气馁,这一次他把木桶放在平的地方,第二天早上,木桶还是被风吹得东倒西歪,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木桶里装满了水,这下风就吹不倒木桶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这使我们站在风雨中时,可以不为所动,可以笑傲于世。
记得又一次,老师让我们回家做一个电风扇,还给了我们做电风扇的材料,我回家后,就做了起来,在做的时候,我一不小心把好不容易做的扇叶弄烂了,我一生气,撕坏了扇叶。
比起文中的小孩,我就差的`太远了。
其实我当时完全可以换一种方法,把扇叶粘上。
可是我却没有。
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类似的事情,在遇到这样的事情时,不要老是抓住一个方法去做,要试一试别的方法。
还有一次,我做了一个纸气球,可是怎么也吹不起来,我一把火把它给烧了,如果我当时把口子给剪开,就可以吹起来了,我应该学习文中的小孩,做什么事情坚持不懈,不能放弃。
我下定决心,从今以后做什么事情,如果这个方法不行,就要想一想别的办法,换一种方法去试一试,做事还要坚持不懈,不要动不动就放弃。
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挫折,遇到挫折应该用勇气和乐观的心情去面对,不要被挫折打倒,有时换一种方法去面对可能会更好一些。
《思维方式》读后感2在今年6月22日,泉州举办的一次《活法》分享会上,认识了东方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许剑秋老师,他推荐我去认真读一下稻盛和夫先生的《思维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的方法》(张五常)读后感
虽然文章的标题是“思考的方法”,但在本文中,张五常先生不是居高临下地指示读者接受所谓的“方法”,而其实是真诚地与读者分享自己在思考过程中得到的切实体验与心得,这点令我十分敬佩。
作者强调谈论的是“实用”、“平凡”思考方法,并不是建立一套严密的思维体系,而可以说是向读者提出六大类关于思考方法的建议,包括:①谁是谁非毫不重要,即客观看待观点本身,而不是提出观点的人;②问题要达,要浅,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即理清问题便是寻求答案的过程;③不要将预感抹杀了,即平衡逻辑和预感的关系;
④转换角度可事半功倍,即灵活辩证地看待问题;⑤例子远胜符号,即思考需要具象化;⑥百思不得其解就要暂时搁置,这有助于避免钻牛角尖或陷入思维怪圈。
对于以上六个方面和作者的思考习惯,根据自身体验,我感受到以下几点启发:
一、培养深入思考的习惯
张五常先生在文中不断援引科斯、李嘉图思考的技巧,也总是提到身边的师友,言语中透露出对良师益友珍惜与尊重,也体现其无时不刻都在学习思考的品质,让我不由地反省自身。
一方面,我在和人相处的时候常常还是太浮躁,关心更多的是既成的观点和事物的结果,而对人事物推演的过程关注得太少,也就是缺乏张五常先生所说的“偷思”精神;另一方面,我们在生活中的观察思考即使不乏广度,也缺乏深度,将所见所闻视为自然,这种“想当然”的习惯从源头上阻碍了思考。
实际上,即便看似不言自明的事物,思考和理解它的原因也是有益的,而它与其他事物的关联可能更是错综复杂、大有深意的。
二、平衡逻辑和预感的关系
我个人是极重视逻辑思维的,无论是理论学习、语言组织、沟通交流,我首先想到都是符不符合逻辑,逻辑完不完整。
客观地说,这种重逻辑思维方式是有利有弊的。
逻辑保证了团队沟通的效率,也有助深入地了解问题和构建思维框架,例如,逻辑对于演讲者来说明显是很重要的,逻辑紧凑的演讲内容也更吸引听众。
但是,过于倚重逻辑也会造成不少问题。
首先,一旦出现与原有逻辑矛盾的例外,人就很容易陷入困境,即使这例外是细枝末节也很难跳脱出来,忽略问题的整体性。
其次,人很难察觉自身逻辑的漏洞,别人指出了又下意识形成思维的壁垒,这就容易导致固执。
另外,不同人的逻辑方式不同,并且没有人的逻辑是绝对严密无懈可击的,有时候即使两个人的逻辑相互不抵触,但太讲逻辑而忽略共同的感受,就容易使沟通难以进行。
逻辑必须辅以感觉,或称预感。
比如有时候即使还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也可以凭预感对问题作出一个预判,帮助提供“一条路的开端”,只要不是满足于预判,即使预判有误也不要紧,重要的是应当从这个预判科学、客观地继续利用逻辑深入分析。
另外引起我疑惑的是,预感重要,但如何要防范预感发展为思维定势?在这篇文章中,我很欣喜也能搜寻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点方法。
张五常先生的意思是,凭借预感开辟出的“开端”非走不可,但是要用逻辑“在路上画上界线”,好的预感使“路可以越走越远,越走越清楚,到后来就豁然贯通”。
但用逻辑进一步分析时若陷入僵局,就可能说明预判是有缺陷的,应该有意识训练自己识别这种预兆的能力。
三、扩宽思维的角度
张五常先生提示我们以不同角度思考一个问题,既可以作为思考的技巧,也可以作为衡量答案质量的方法,即“若不同角度都不否决暂定的答案,那么我们就可以对答案增加信心”。
虽然能时时刻刻做到的人不一定占大多数,但转换角度可能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思考方法,我觉得问题的重点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对于很多人来说,寻找一个新的角度本身就是一项挑战,这要求有广泛的知识面。
例如,我们在学习中老师常常提示我们要用学科交叉的方式分析问题,比如用会计的视角看
待某金融问题,从人文的角度分析某经济现象。
这种视角的转换要得以实现,需要我们长时间积累大量多学科的知识,这也许是我最匮乏,补充起来需要耗费最多工夫的。
第二,生活中常出现的情况是,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所得到的信息是相互矛盾的,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做出判断,可能是更加困难的,因为那就要求有从整体上分清轻重缓急的能力,即张五常先生所说的“角度有远近之分”。
最后我想说,这篇文章字字可见作者的谦逊和诚恳,相比之下,许多人偶尔产生些小灵感便急于沾沾自喜、小题大做。
真正的思考者从不自奉天才,而是去思考“思考”这件事本身,并且乐于分享,这是我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最为感动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