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阅读答案
像串门儿一样读书阅读答案
篇一:像串门儿一样读书阅读答案①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②把读书看成了拜师访友,是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读书,优雅而闲适。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杨绛那样去看待读书,把读书当做是去拜访高人名流,那读书就纯粹是一件风雅乐事了。
③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读书却没有这份风雅的。
读书是为了寻找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的,因而就要头悬梁、锥刺股。
这里,读书是为了入仕博名的,读书的快乐当然就荡然无存了,反而让人生出几分胆怯和畏惧。
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多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读书不过是一种装潢而已。
④林语堂认为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
黄山谷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说的有些过头了。
淳朴的乡村农夫目不识丁,并未见其面目可憎,但是说读书摆脱俗气,使人优雅,倒是确切的。
⑤读书的目的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读书会使人生充实,读书会让我们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过去的世界,也能够让我们了解我们无法到达的遥远的地方。
譬如我们都知道历史中很多的故事,熟悉几千年前的著名人物,我们还知道冰封的南极和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这些毫无疑问都因为我们读书的缘故。
因此说,读书会丰富我们的学识,读书会使我们的认识深刻,读书还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
⑥读书是有功用的,这毫无疑问。
当然,如果能够达到像杨绛先生那样犹如串门访友的达观,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
(选自《语文报》,有删改)1.请说出第①段“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这句话中“隐身”的含义。
2.请分别说出林语堂和黄山谷对待读书的观点,作者对他们的观点持什么态度? 3.请结合②③段分析文章是怎样证明“读书是风雅乐事”这一观点的。
1.“隐身”表面上是指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看见;这里指读书时不需考虑作者或书中人物的感受,自己可以随意翻阅。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阅读《谈读书》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共5分,每小题2分)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小题1:请选出对文段分析有错的一项()(2分)A.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这句话指出了粗读、泛读、精读三种不同读书方法。
B.文段采用了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使说理更透彻、更充分、更令人信服。
小题2:以上选段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一个论据。
(3分)参考答案:小题1:B小题1:论点论据一致即可。
略①读书,一定要读好书,否则不如不读。
这个世界每天出书何止万本,一个人的阅读量在它面前真是沧海一粟。
我们没有义务用宝贵而有限的生命去陪伴那些平庸、通俗的文字。
英国有这么一个读书人,他的读书信条是只读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并反复研读他们的代表作。
比如在文学领域,当他用一年时间研读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鲁斯特、乔伊斯等大文豪的代表作品后,他就自豪地说:这个世界的文学高峰我总算都攀登过了!②读书要忌杂。
即使是一流的好书,也切忌杂乱无章地读。
好书需要形成系统,需要时间间隔,需要慢慢咀嚼、消化和回味。
④举例说,假如你读诗,在一段时间可以专门读一读唐诗,而在段时间则可以专门读李白,在你精读了李白的代表作品以后,可以写点读后感,再看一看有关李白的评论文章,强迫自己在高层次上与世界最杰出的人物对话。
⑤读书不可强求,应该去读自己喜欢的、“有缘分”的书。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科书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
《读书与做人》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练习:读书与做人1 文中第一段,作者认为如何能让人生过得充实?参考答案:人生要过得充实、丰富、辉煌,就要靠读书。
2 文中第二段,为什么作者会认为读书是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儿?参考答案:随便读一本书固然简单,但如何选择适合又对自己有益的好书,并获得有用的知识却不容易。
3 文中第三段,为什么作者要列举他所读过的书?参考答案:作者列举他读过的中国小说及外国作家来论证通过读书可以理解人生。
4 文中第四段的重点是什么?参考答案:说明要读好书学习如何做人。
5 文中第五段,为什么作者要提起叶教授?参考答案:以叶教授的例子来论证读书可以学到知识。
6参考答案:认同。
个人生活之外的知识大部分是通过读书得到的,但也有些是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的。
7 文中第六段,作者说读书要读得广、读得博、读得深,怎样才算读得深?文中如何证明?参考答案:所谓“深”,是指从细读中悟出道理,找到动力,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帮助。
文中引用古人的说法“读书破万卷”来证明。
8 根据文中第七段,人永远在追求什么?参考答案:人本身不喜欢浅薄、庸俗、无聊,永远在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灵需求。
9 文中第七段,作者提及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为了什么?参考答案:为了论证读书读得精深,能给人动力、给人力量,鼓舞人向上,像阳光一样照亮世界。
10参考答案:认同。
要先确定“好书”的定义,然后要找到真正的好书,接受它,并用心阅读,从中受益,这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11 文中第八段,作者举巴金读书的事例是为了什么?参考答案:为了论证读书有用,可以影响一个人。
12 文中第九段,作者对中学生有什么期望?参考答案:作者希望中学生要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
13 文中第九段,作者由“人”字的两笔画深入浅出地带出什么道理?参考答案:“写人”容易,但“做个有用的人”却很不容易的深刻道理。
14 文中第九段,作者认为“大写的人”应当是个怎样的人?参考答案:应当是思想不浅薄、不庸俗、不无聊,永远追求高尚品德,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
温儒敏引领六大方面的高考语文改革
温儒敏引领六大方面的高考语文改革陈秀征组稿高考语文怎么改革?一直处于高考改革焦点。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温儒敏,3月18日在《光明日报》发文《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与建议》,6月10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高考语文改革已看到曙光》,点明了语文改革的走向。
8月17日,温儒敏教授又在北京大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规划高端研修论坛就此做了专题报告。
温教授的引领和预测包含六大方面。
一是考卷命题的材料范围要拓展。
历来高考语文试卷命题依赖的材料都比较偏狭,主要就是文学方面的,“文学化”太过了,而且偏于琐碎的分析。
这当然也受制于整个语文教学的状况:我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太偏重文学,视野不够宽,而且文学的教学也并非就是往审美和情感教育方面靠,而是局限于琐碎的分析,这肯定不利于培养现代人才的。
这几年有些省市的语文高考已经注意到这一偏向,逐渐拓宽命题的材料来源。
二是注重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考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语文课的要义就是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过去高考语文命题对这方面是不够重视的,现在有改进,将促进语文教学,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
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课改之后探索开设选修课,本意就是拓展阅读面,可是受制于高考,很难实施。
近年来也有个别省市高考语文开始重视考察读书的情况,甚至围绕课外阅读情况的考察来设计试题。
另外,这两年很多试卷都出有背诵填补经典名句名段的试题。
我认为都是应当鼓励的。
读书状况其实最能体现语文素养,高考语文理所当然要重视。
我们看到已经有这方面更“大胆”的尝试,如去年四川卷就有这样的题: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过习题】(解析版)
《红星照耀中国》综合练习一、选择题。
1.“孙悟空”这个人物在《西游记》中前后出现过六个名号,按照故事先后顺序,名号正确的是()。
A.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行者、斗战胜佛B.美猴王、弼马温、孙悟空、行者、斗战胜佛、齐天大圣C.美猴王、孙悟空,齐天大圣、弼马温、行者、斗战胜佛D.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斗战胜佛、行者、齐天大圣【答案】A【解析】考查对名著内容和人物的识记理解。
结合名著阅读积累可知,孙悟空先是在花果山被猴子猴孙们称为美猴王,后来随菩提祖师学法术赐名孙悟空,被玉帝招安称弼马温,返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被压五指山后唐僧把他救出叫做行者,取经成功被如来佛祖封为斗战胜佛;故选A。
2.下列关于《西游记》有关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孙悟空和铁扇公主、牛魔王斗智斗勇,在众神的帮助下,取得芭蕉扇,师徒顺利通过了火焰山。
B.“三打白骨精”一段,妖怪变换花样化成好人,唐僧不知好歹一味大发慈悲,只有孙悟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与白骨精战斗到底,终于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C.太上老君举办蟠桃会,悟空得知自己没被邀请,自尊心受损,在宴会前不请自到,偷吃了用于招待众神仙的仙果仙酒,扰乱了盛会。
D.孙悟空具有高超的斗争艺术,他善于透过迷人的假象认清妖魔鬼怪的本来面目。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知识。
C.有误,根据《西游记》的内容,举办蟠桃会的是“王母娘娘”,并非“太上老君”,所以选项错误;故选C。
3.下列有关《西游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小说蕴含着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B.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故事的主体,写孙悟空皈依佛门,与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战胜了各路妖魔鬼怪,终于取到了真经,他们自己也修成了“正果”。
C.孙悟空是《西游记》的第一号人物,他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灵活,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了斗争精神。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现代文阅读拓展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现代文阅读拓展训练-(含答案)期中现代文阅读拓展训练-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阅读与理解我的祖国张海迪①祖国是什么?也许这是每一个孩子都曾经问过的。
我很小的时候,也问过我的父亲和母亲。
他们告诉我,中国就是我的祖国。
可是祖国的概念在我幼小的心中依然模糊,直到有一天,父亲和母亲带我去看电影《上甘岭》。
片中那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了我: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从此我会唱这支歌了,我也慢慢懂得了,祖国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祖国就是广阔的田野、宁静的村庄、密密的树林、绿色的山峦、清凉的小河,祖国就是宽阔的马路、高高的楼房、美丽的公园,还有那些勤劳善良、热情真诚的人们。
②有一天,母亲带着我坐火车去远行,当火车隆隆驶过黄河铁桥,我看见黄河像一条金色的巨龙从天而降,奔向远方……那一刻我发现,大地是那样辽阔,天空是那样高远。
③后来我当了作家,我用自己的笔写我生活中的故事,也写壮丽的雪山、浩瀚的沙漠、缥缈的星空。
我渐渐懂得了,祖国不仅是我生长的土地,是我感受温暖与亲情的家园,祖国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体,我是其中之一。
我为她学习,为她工作,为她创造。
当我在欧洲学习和工作期间,祖国更是我常常魂牵梦萦的地方。
每当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的泪水就情不自禁地流下来,仿佛黄河汹涌的涛声就在耳畔……④远在他乡更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长江、黄河从青藏高原逶迤而下,不舍万里,奔向大海。
珠穆朗玛峰巍然屹立在世界屋脊,任凭狂风把头顶的雪雾洒向天边。
大平洋的波涛轻轻拍击着宝岛的礁岩,仿佛在亲密地和大陆喃喃私语……⑤祖国的历史悠久绵长,就像黄河、长江,历经千年风雨,千回百转,一往无前。
回望亘古绵延的历史长河,亿万次锤炼的民族精神就像珠穆朗玛峰一样傲然挺立,气冲霄汉。
⑥当孔夫子面对流水感叹生命的消逝,屈原忧国忧民抚剑悲吟,司马迁忍辱负重奋笔疾书,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就已经被注入了永恒的力量——信仰、责任、关怀、无私。
阅读的方法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恰当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
”这提醒我们,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好读书方法和技巧。
什么是恰当的方法呢?答案是一条似乎自相矛盾的阅读原则:你先要不求甚解地、粗略地读完一本书,然后才能试图精通它。
1、实际情况,较具体方法。
据有关调查表明,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很少有人会作些标记和批注。
他们不知道读几行必须停下来思考一番,以理解其中的含义,作些批注。
为什么在读书时作批注是必不可少的呢?第一、这可以使你思想高度集中;第二、如果不是死读书的话,必然会有自己的领悟和见解,并可用文字适当地表达;第三、在你整理自己的思想体会是,把它确切地书写出来的过程中,也就把书的内容带入心灵深处,并能更条理分明地保存在记忆中。
即使孩子们把读书心得写在一张纸片上,又随手仍掉了,毫无疑问他也从中得到了一些收获。
可是书页的空百处、封里、甚至两行间的间隙都可以供学生批注,也就不必找纸片了。
而好处在于这些批注和提要成为学生读过的这部书的一部分,当他们来年展卷重读时,重温以前的见解和疑问,在疏忽之处加上新的批注,就像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了再次的探讨。
作摘要和标圈点可能使阅读速度放慢,而花这些工夫就是为了让小学生不要读得太快。
大多数小学生认为阅读速度可以衡量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但这不够全面,有些书可以快读,而有些书非慢读不可,真正的阅读能力不在于能多少,而在于你能领会多少。
在学校里,当小学生遇到一个生字,老师就叫他们查字典。
老师总会吩咐他们在阅读时不断查考百科全书,希望我们从中得到帮助。
但读一本精深著作所遵行的规则完全与之相反。
首先要找出你能理解的内容,尽管读下去,不要停留在费解的地方,比如那些难以看懂的议论和注释。
书里有足够多的部分你能立即理解,这些部分很快形成一个坚固的立足点,站在这个立足点就可以继续向上攀登。
在迅速阅读中你能理解的部分即使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也能使其余的本来晦涩的文章变得明朗。
略读。
对书本的迅速略读,就好像对庄稼另作一次性的扬谷,使你能够得到大部分饱满的谷粒。
读书和思考的方法_张五常
五、读书与思考(4篇)读书的方法新年时节,送些甚么给学生呢?就送他们一些读书的方法吧。
首先声明,我要谈的是为知识而读书的方法,不是为考试而读书的方法。
后者,香港的学生都是专家——猜题目、背课文之能,世间少有。
但为知识而读书可以帮助考试,为考试而读书却未必可助知识的增长。
知识是读书的目的(An End);考试只是一个方法(A Means)。
然而香港学生(或教育制度),却很显然地将这两佯东西颠倒过来。
我可在四个大前提下给学生们建议一些实用的读书方法。
若能习惯运用,不但可以减轻考试的压力,而对更重要的知识投资会是事半功倍的。
一、以理解代替记忆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
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的代替。
强记理论不仅是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
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义,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
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
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
理解愈深愈准确,记忆就愈清楚,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应手。
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如反掌,而学生也不需多花时间。
他只要能改三个坏习惯,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
笔记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
这是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是得不偿失。
我肯定这是一般香港学生的坏习惯。
例如好几次我故意将颇明显的错误写在黑板上,200 多学生中竟无一人发觉,只知低着头忙将错误抄在笔记上。
笔记有两个用途。
①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
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
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
很多讲者的资料在书本上可以找到,而在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
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
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一)
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一)就人而言,各人的性情、兴趣、才能、需要不同,则各人的读书方法,即有不同。
就读书而言,则不同学科的书籍,应有不同的读法。
如读自然科学书籍的方法与读社会科学书籍的方法,必有不同处。
又如读文学书的方法,与读史学书、哲学书的方法,亦不尽相同。
从前梁任公着《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一书,选出中国几种重要的经书和子书,提示其内容大旨,指出读每一种书的特殊方法,更足见读书的方法,不但随人而异,而且随书而异。
因此,一人既有一人读书的方法,一书也有一书的特别读法。
所以贵在每人自己根据他平日读书的经验,去为他自己寻求一个最适宜、最有效率的读书方法。
而每遇一种新书,我们也要贵能考查此书的特殊性质,用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去把握它,理解它。
故本文不能精密的就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书,指示特殊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此事须有个别的指导,只能概括的就广义的读书的方法,略说几句。
读书,若不是读死书的话,即是追求真实学问的工作,所谓真实学问即是活的真理,真的知识。
而真理或知识即是对于实在或真实事物的理智的了解,思想的把握。
换言之,应用思想或理智的活动,以把握或理解真实事物,所得即为知识、真理、学问。
故读书即所以训练思想,应用理智,以求得真实学问。
读书并不是求记诵的博雅,并不是盲从古人,作书本的奴隶。
书广义讲来,有成文的书和不成文的书,对于成文的书,用文字写出来的书,贵能用自己的思想于字里行间,探求作者言外之意。
所谓不要寻行数墨,不要以词害意。
至于不成文的书,更是晦昧难读,更是要我们能自用思想。
整个大自然,整个人生都是我们所谓不成文的书。
能够直接读这种不成文的书,所得的学问,将更为真实,更为创新,更为灵活。
须以读成文的书所得,作读不成文的书的参考。
以读不成文的书所得,供给读成文的书的指针。
这样,我们就不会读死书,这样,我们就可得真的、活的学问。
中国旧日的书生,大概就只知道有成文的书,而不知道有更广博、更难读、更丰富而有趣味的不成文的书。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试题(七)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试题(七)附答案(一)读书再读书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山路上,突然,有个声音对他说:“捡几块石头吧,明天,你会既高兴又懊悔。
”商人捡了几块石头继续赶路。
天亮了,商人发现石头都变成了宝石。
他无比高兴,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却很懊悔。
高兴的是,石头变成了宝石;懊悔的是,自己捡得太少了。
读书也如此。
我们今天读的书,明天就会变成宝贵的财富;当我们长大成人,总会懊悔自己读得太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读书给我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多;小时候从不为写作文发愁,考大学语文得了高分,后来考上电台主持人,直到今天开始尝试写作……这都是读书的功劳。
但我在庆幸的同时,也和那个商人一样懊悔:为什么不读得多一些、再多一些呢?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读书呢?因为——读书使我们视野开阔。
我没有去过非洲,没有到过南极,但我却领略过非洲的美丽风情,为南极的圣洁天地深深陶醉,这是因为读书让我身临其境。
读书使我们情趣高雅。
初春,当我在晨光中吟诵泰戈尔《金色花》中的“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时,我感觉有花瓣儿正悄悄地在我心中开放,并潜入我的气息。
读书使我们美丽。
书一本一本地读,时光一年一年地溜走,蓦然抬头,那份书卷气已从内心悄然映在脸上。
是啊,还有什么比书卷气更让人赏心悦目的呢?读书真让人受益无穷,所以,亲爱的小读者,请你从看电视、看卡通漫画、玩游戏的时间中务必抽出时间来读书吧。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
懊悔:身临其境:蓦然:(2)把句子“是啊,还有什么比书卷气更让人赏心悦目的呢?”改为陈述句。
(3 )读书使我们既高兴又懊悔,高兴的是:懊悔的是:。
(4)短文的题目是“读书再读书”。
由第一自然段引入,它的作用是:。
(5)短文谈到了读书的好处及大家喜欢读书的原因,结合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的感悟。
【答案】(1)后悔,文中指商人后悔自己捡石头捡得太少了;亲自到了那个环境;猛然,不经心地。
中考语文阅读第50课时实用类文本__议论文阅读三课堂讲本课件
(10)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 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 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 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 术语言。
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 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 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 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 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
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 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 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 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 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 《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
参考答案:课文第3—5段,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 信“物”;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这些都不是“自 信”;求神拜佛是用以自我麻醉的“自欺”,也不是“自 信”。这些批驳证明,不久前失掉的是“他信力”,现在 发展着的是“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也就是说, 对方的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其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 说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常考题型】 (1)[2020福建第15题D]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 )。 (2)[2019福建第15题A]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 )。 (3)[2020内江第12题]请简述选文的论证思路。
读书的方法和态度
读书的方法和态度
读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它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兴趣爱好和修养。
因此,我们在读书时,不仅要注意读书的方法,还要保持正确的读书态度。
正确的读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正确的读书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要有耐心。
有些书籍可能难懂或者内容繁杂,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
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一步一步地去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
其次,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读书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方式,我们要主动地思考、提问和探索。
当我们遇到困惑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主动去寻找答案,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另外,我们还要保持开放的心态。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接触到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有些可能与我们原有的观点不同。
这时候,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受,甚至可以进行思想碰撞和辩论,以拓宽自己的思维。
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正确的读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读内容,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而正确的读书态度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读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书是改善碎片化思维的良药》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念书是改良碎片化思想的良药》,回答后边小题念书是改良碎片化思想的良药①现在,在人人都离不开网络的社会中,手机仿佛成了人们的必要品。
特别是年青人,他们习惯于抓住全部空当刷刷手机,认为这样就能够绝不费劲地了解天下事。
②惋惜的是,因为手机上接收的信息常常是碎片化的,好多人没有时间去认真研究信息的内涵,甚至连鉴别真假的功夫都没有,缺少自己独立的思虑与判断。
逐渐地,有些人觉察自己接触到的信息愈来愈多,但学到的知识却愈来愈少,堕入了思想碎片化的窘境。
③怎样走出这类窘境?也许,念书能够破解。
④念书令人专注。
闻一多念书成瘾,一看就陶醉此中,在他成婚那一天,亲友挚友都来登门贺喜,花轿快到家时,突然发现新郎不见踪迹,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斋里找到了他。
只见他仍衣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早已忘掉了今天是自己的大喜之日。
“念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岁月一寸金。
”可见,念书能够培育一个人的专注力。
当你愿意静下心往来感觉文字时,你的思路也将平定下来,全部的注意力都会被书中的文字所吸引,目前的文字在这平定思路的作用下与记忆中的事物联合碰撞,在作者的率领下,我们在他的思想之路上畅行,与此同时,我们也会产生自己的思虑与感悟,开出属于自己的“思想之花”。
此时、现在、此地,只有你与书。
⑤念书促人思虑。
尼尔·波茨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谈道:“阅读过程能促使理性思想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拥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
”相关于简要的见告类信息、视觉性强的图片、风趣的视频来说,书本更能锻炼人的思想逻辑。
为了使整个故事脉络变得清楚,读者在字里行间中找寻情节发展的前因结果,追忆书中人物的所思所想,展望着下一情形的出现。
读者在对整体文字的把控过程中达成了一次思想的锻炼。
⑥耐心的考虑、独立的思虑、清楚的思想关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特别重要。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念书是一种情怀,更是这纷纷世界中保持清醒的良药,特别关于长久居于网络世界中的年青人而言,十分需要念书这一份情怀,这一剂良药。
谈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实用”与“论述”的分类
谈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实用”与“论述”的分类作者:周如华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4年第02期关于“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就已经提出了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提法,最早是在2007年。
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在内容上有了较大改变,将现代文阅读按文本分成了三类——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
其中,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出现在选考部分。
以前高考试卷中将“文学作品阅读”之外的“小阅读”分为“一般社科类文章阅读”和“一般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确实有它的局限性,比如新闻、传纪、通讯等文体就不包含其中,也就没法考查,而新闻、传记、通讯等“实用类”文本在现实生活的阅读中很普遍,也更贴近高中生,命题者对文本重新分类,将新闻、传记、通讯等加入进来,符合实际需要,也是对“新课程标准”的很好的呼应。
但究竟什么是“实用类文本”什么是“论述类文本”,《新课程标准》没有给明确的定义,只是将三种文本的阅读指导的侧重点提了出来:“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讲到阅读实用类文本时,只是讲了“新闻”的阅读,并没有一一列举有哪些“实用类文本”。
各地“考试说明”对“实用类文本”所包含的文体的表述大同小异。
江苏省说“实用类文本”指传纪、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山东省说“实用类文本”包括新闻、传记、访谈、调查报告、社科论文等,福建省说“实用类文本”包括现当代人物传记、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人物通讯、人物专访、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高中论述类阅读:,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孔子的名言。
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
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
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
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
遇见这两种人,我总不免替他们惋惜。
我感到不解的是,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不妨说,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
在这二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
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录下来,便会流失,岂不可惜?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
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
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
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
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
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
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
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
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
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就像孟尝君收留了鸡鸣狗盗之徒,齐国的人才就云集到了他的门下。
所以,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知入”与“知出”》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13分)“知入”与“知出”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2024年《读书》阅读及参考答案
16.见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
该段从另一个角度补充论证读书的宽度对于读书的眼界的影响,强调怎样获得高远的眼界,使论证更加辩证严密。
17.要点:我们不要一味地为功利而读书,要明确自己为什么读书,树立远大的读书理想,担当起自己那份应尽的责任。(联系实际略)
2024年《读书》阅读及参考答案
《读书》阅读及参考答案1
①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乍听之下,这话似乎说得严重。
②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假如好久没接近书本了,那必定是因为他的心思分散在其他琐碎拉杂的事情上。而这些琐碎拉杂的事情使人忙碌,正是造成一个人思想肤浅庸俗的最大原因。
④古人说: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思想需要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有一大部分是来自读书。
3.第⑨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目的是为了从反面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引出论题(2分)。
3.作用是过渡,承上启下。
4.此题为开放题。
5.文章从三方面论述读有益的书的好处。
《读书》阅读及参考答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逻辑的方法、体验的方法与玄思的方法。
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
以下讨论怎样用思想的方法来读书。
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
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
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
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
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
譬如,有一个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
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
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
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
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
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
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要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
此种方法,用来体察人生,欣赏艺术,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特别适用。
朱子所说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沉潜玩索,都是体验的方法。
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从中感觉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
把读同代人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
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
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
所谓玄思的方法,最简易地讲来,可以称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
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洞。
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陷于支离琐碎。
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起争执矛盾。
必由部分以观全体.才可以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著一偏。
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
他又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
用此方法读书,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
譬如:读一篇文字,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就是由部分观全体之法;由全篇文字的主旨,以解释一字一句应有的含义,便是由全体观部分之法。
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方法来读书。
此种玄思的方法,认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机体,有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
故读书,了解思想,把握世界,须用以全体观部分、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
总之,要从读书里求得真实学问,须
(改编自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有严格的方法,以逐渐养成研读伟大著作的勇气与能力。
1213题为选择题。
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具有科学知识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特点。
B.体验法要虚心忘我,观察事物的外表,以理解其意义与价值。
C.审美、欣赏艺术要放弃主观成见,站在作者的立场,赞同作者的观点。
D.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
E.朱子既观察事物的部分,也观察事物的整体,避免了学问上的空洞与琐碎。
13.关于应用思想方法来读书,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读书不会应用思想的方法,就会让自己成为书本的奴隶,所以思想的方法很重要。
B.应用逻辑的方法来读书,要充分运用理智,把握书的精髓,确定其学术价值的高低。
c.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要求静心诚意,把书的作者当作朋友,把握作者的真意。
D.应用玄思的方法来读书,必须先把握全书要旨,然后再推敲一字一句、一章一节。
14.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概括。
(4分)15.国学大师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白居易的诗,同时,他又通过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宫市弊政。
陈寅恪的研究体现了文中的什么思想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