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中医辩证用药歌诀
中医辩证用药歌诀辩证歌诀:阴阳辨证要仔细,有神阳证无神阴。
二便反应真消息,肾司二便之开合。
少阴虚寒大便溏,小便也是清和长。
小便灼热渴饮冷,此是阳证莫分说。
阴结便秘大便干,溲频淡黄口不干。
或者口渴喜热饮,阳结便秘口干渴。
渴喜冷饮溲黄赤,烦躁潮热或盗汗。
口渴饮冷真阳证,五心烦热或盗汗。
渴不思饮或喜热,溲频便溏虚阳越。
阴证:唇口青白目无神,声低息短但欲寐,身重懒言体畏寒,饮食无味吐清涎,舌质青滑或黑润,苔白浅黄舌滑润,津液满口不思饮,口渴思饮不欲咽,或者口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食不下,脉息无神是阴证,舌虽无苔但口润,二便自利口不渴,专注回阳无差错。
阳证:阴虚面目唇口红,精神不倦不知眠,口臭气粗声音亮,恶热身轻大便干,溲赤黄短烧灼热,口渴饮冷饮不休,六脉长大有力气,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满口刺,烦躁潮热或盗汗,干咳多痰或少痰,脉息有神是阳证,口渴饮冷身发热,二便不利烦谵语,身冷如冰形如死,此是热极内潜伏,阳不达外似纯阴,此时还需验口气,口气虽微热气蒸,舌根虽红但不青,急宜攻下存津液,莫认阴证误性命。
阴阳辨证真假杂病诀:阴寒阳热是阴阳,只在真假作文章,真热口渴小便黄,渴喜冷饮下肚肠,有神烦躁不安宁,真寒溲频面色苍,无神倦怠但欲寐,真热口渴喜冷饮,假热漱水不欲咽,真热便干面红赤,假热面赤溲清长,真热息热气粗长,真寒息冷气短微,真热舌焦苔干黄,真寒舌青苔水滑,阴极似阳属戴阳,阳极似阴肢冰霜,真假寒热来斟酌,阴证阳证断无错,真热阳证苦甘寒,真寒阴证温热汤,识得阴阳造化机,疑难杂病有处医,先天立极是水火,水火既济无沉疴,太阴虚寒大便溏,肝脏因此遭了殃,乙肝病毒逞威风,附子干姜作文章,少阴阳虚溲清频,精微下泻眸不润,头昏腰痛也是因,回阳救逆四逆汤,白血病是阴寒邪,寒彻骨髓白细增,西医只知杀白细,徒将阳气杀戮尽,此病中医少阴病,太少两感麻附辛,少阴虚寒四逆汤,简便廉验神功显,艾滋病是阴阳离,西医验血便可知,常人验血一条线,艾滋血液两分离,阴平阳秘精神治,阴阳离绝精神绝,和合阴阳中医药,简便廉验最神奇。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 泻肝而采用行气之法,主要是针对肝气郁滞之胸胁 满、闷、胀、痛,男子疝气,女子月经不调,以及 遗尿、闭、癃等证。 • 包含三大类。一是血中之气药,如香附,川芎,气 滞血瘀为其的对之证;二是水中之气药,如瞿麦、 牵牛,功擅行气利水,牵牛破泄之力尤盛,非水盛 气阻之甚者,不可轻投;三是介于两者之间之青橘 皮,功专行气破结。
• 泻子法。 • 肝之子为心。泻肝之子,即是泻心。肝火有余, 可以采用泻心火的方法来治疗。生甘草,特别是 甘草梢是洁古老人特别推崇的一味药物。张山雷 认为,凡泻心之药均能泻肝,苦寒之芩、连、丹、 栀之类,皆可选用。
• 行气 • 香附,本品专入厥阴肝经,长于疏肝解郁,理气 止痛。凡肝气郁滞所致之胸胁脘腹胀痛,妇女月 经不调,以及胎产诸病,均可应用。所以,前人 称其为“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张国良 2015-12-17
治病的医者,当知标本。以身体而论,外为标、 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故六腑属阳为标,五 脏属阴为本;脏腑在内为本,十二经络在外为标。 而脏腑阴阳气血经络又各有标本之分。以病而论, 先受为本,后传为标。故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 其标。否则邪气滋甚,其病益蓄。纵先生轻病, 后生重病,亦先治其轻,后治其重,则邪气乃伏。 有中满及病大小便不利,则无问先后标本,必先 治满及大小便,为其急也。故曰缓则治其本而不守,为血中之气 药,能行血中之滞气。善理妇人月经不调、腹痛、 经闭、腹部肿块。其性升散,亦特别适用于肝气 郁结、胸胁胀满、头痛等证。 • 瞿麦,味苦性寒,为清热利水之品,兼能通血 痹。即湿热下注而致之遗尿、闭、癃之证。
牵牛,苦辛寒,主要作用为行气泄水。牵牛乃 破泄通利水道之品,与瞿麦相似而力著。 • 青橘皮,即青皮。功擅疏肝理气,散结消痰
中医歌诀诊寒、热、虚、实、气、血
中医歌诀诊寒、热、虚、实、气、血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
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9、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0、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通根保1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0配不料置仅试技可卷术以要是解求指决,机吊对组顶电在层气进配设行置备继不进电规行保范空护高载高中与中资带资料负料试荷试卷下卷问高总题中体2资2配,料置而试时且卷,可调需保控要障试在各验最类;大管对限路设度习备内题进来到行确位调保。整机在使组管其高路在中敷正资设常料过工试程况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关都能于可地管以缩路正小高常故中工障资作高料;中试对资卷于料连继试接电卷管保破口护坏处进范理行围高整,中核或资对者料定对试值某卷,些弯审异扁核常度与高固校中定对资盒图料位纸试置,卷.编保工写护况复层进杂防行设腐自备跨动与接处装地理置线,高弯尤中曲其资半要料径避试标免卷高错调等误试,高方要中案求资,技料编术试写5交、卷重底电保要。气护设管设装备线备置4高敷、调动中设电试作资技气高,料术课中并3试、中件资且卷管包中料拒试路含调试绝验敷线试卷动方设槽技作案技、术,以术管来及架避系等免统多不启项必动方要方式高案,中;为资对解料整决试套高卷启中突动语然过文停程电机中气。高课因中件此资中,料管电试壁力卷薄高电、中气接资设口料备不试进严卷行等保调问护试题装工,置作合调并理试且利技进用术行管,过线要关敷求运设电行技力高术保中。护资线装料缆置试敷做卷设到技原准术则确指:灵导在活。分。对线对于盒于调处差试,动过当保程不护中同装高电置中压高资回中料路资试交料卷叉试技时卷术,调问应试题采技,用术作金是为属指调隔发试板电人进机员行一,隔变需开压要处器在理组事;在前同发掌一生握线内图槽部纸内 故资,障料强时、电,设回需备路要制须进造同行厂时外家切部出断电具习源高题高中电中资源资料,料试线试卷缆卷试敷切验设除报完从告毕而与,采相要用关进高技行中术检资资查料料和试,检卷并测主且处要了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肺虚实泻实泻子:泽泻、葶赓、桑皮、地骨皮。
除湿:半夏、白矾、白茯苓、苡仁、木瓜、橘皮。
泻火:粳米、石膏、寒水石、知母、诃子。
通滞:枳壳、薄荷、生姜、木香、杏仁、厚朴、皂荚、桔梗、苏梗。
补虚补母:甘草、人参、升麻、黄芪、山药。
润燥:蛤蚧、阿胶、麦冬、贝母、百合、天花粉、天冬。
敛肺:乌梅、粟壳、五味、白芍、五倍子。
标本清热清本热(清金):黄苓、知母、麦冬、栀子、沙参、紫苑、天冬。
去寒温本寒(温肺):丁香、藿香、款冬花、檀香、白豆蔻、益智仁、砂仁、糯来、百部。
散标寒(解表):麻黄、葱白、紫苏。
大肠虚实泻实泻热:大黄、芒硝、芫花、牵牛、巴豆、郁李仁、石膏。
泻气:枳壳、木香、橘皮、槟椰。
补虚补气:皂荚。
润燥:桃仁、麻仁、杏仁、地黄、乳香、松子、当归、苁蓉。
燥湿:白术、苍术、半夏、硫黄。
升陷:升麻、葛根。
固脱:龙骨、白垩、诃子、粟壳、乌梅、白矶、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
标本清热清本热:秦艽、槐角、地黄、黄芩。
散标热(解肌):石膏、白芷、升麻、葛根。
去寒温本寒(温里):干姜、附子、肉巢。
胃虚实泻实泻湿热:大黄、芒硝。
消饮食:巴豆、神曲、查肉、阿魏、硇砂、郁金、山棱、轻粉。
补虚化湿热:苍术、白术、半夏、茯菩、橘皮、生姜。
散寒湿:干姜、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果、人参、黄芪。
标本清本热(降火):石膏、地黄、犀角、黄连。
解标热(解肌):升麻、葛根、豆豉。
脾虚实泻实泻子:诃子、防风、桑皮、葶苈。
涌吐:豆豉、栀子、萝卜子、常山、瓜蒂、郁金、韲汁、藜芦、苦参、赤小豆、盐汤、苦茶。
泻下:大黄、芒硝、礞石、大戟、续随子、芫花、甘遂。
补土补母:桂心、茯苓。
补气:人参、黄芪、升廊、葛根、甘草、陈皮、蕾香、葳蕤、砂仁、木香、扁豆。
补血:白术、苍术、白芍、胶饴、大枣、干姜、木瓜、乌梅、蜂蜜。
标本除本湿燥中宫:白术、苍术、橘皮、半夏、吴萸、南星、草豆蔻、白芥子。
洁净府:木通、赤茯菩、猪苔、蕾香。
渗标湿开鬼门:葛根、苍术、麻黄、独活。
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
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讨论从《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看,主要是以《素问·脏器法时论》记载的五脏补泻法则为组方的理论依据(虽然《脏器法时论》中的记载与《辅行诀》有较大出入,但从基本思想到语言风格都比较一致,且这种出入从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及与方剂组成的契合程度看,应该是以《辅行诀》更为接近历史文献原貌),以《辅行诀》中记载的 25 味“诸药之精”为基本药物,在比较严格的味数、份量、煎煮法、服法等规定下完成组方。
笔者对其组方特点归纳为如下四点:(1)以味为纲,主治为目这是《辅行诀》最为基本的一大特点,是贯穿《辅行诀》五脏病症诸方的基本组方法则。
五味与五脏通过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联系起来,不同的味对相应五脏的虚实病机产生不同的补泻作用。
更具体地说,即是以本脏之味补己之虚(如以辛补肝),以克己之味泻己之实(如酸泻肝),以己克之味缓本脏之急(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在此基本原则之下衍生出五脏大小补泻诸方。
从现有文献看,这种组方法则在金元之前,尤其唐以前,乃是医学界重要的,甚至可能是主要的组方法则。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种组方法则绝非简单的以五味对应五脏来代替一切,而是以此为纲领,在对相应药物的主治功效作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组合成方。
也即在以味择药的同时,还要以功效择药,可以说是以味为纲,主治为目,纲举目张,乃成其方!以小泻肝汤为例:本方以枳实、芍药、生姜三味成方,主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 。
我们可以分别从上述的纲目两个层面分析其涵义:以味为纲:枳实、芍药之酸属金,克泻肝木之实,生姜之辛属土,助遂肝木之性。
主治为目:从症状看,本证为一派木气郁滞,疏泄太过之象。
肝脉布胁肋抵少腹, 气郁脉中,迫于少腹,致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横逆犯胃,则当有干呕。
治当疏肝行气,和胃止呕。
枳实有行气降泻、破气除痞之功;芍药可平抑肝阳,柔肝解痉止痛。
此处以肝实为主要病机,以痛为主要症状,正是二药疏泄平逆,行气柔肝解痉主治之所长,同时和胃止呕也是生姜的主治功效之一。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校释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校释胆为决断之官,出《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对人的外貌及性格之勇怯影响颇大。
《灵枢·论勇篇》云:“勇士者,目深以固……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也。
”又云:“怯士者,目大而不减……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说明谋虑出乎肝,而决断由乎胆,二者相互配合,方能多谋而善断,性格刚毅而果敢。
胆为十一脏之主。
脏在此指内脏而言,包括脏与腑。
人有十二脏腑,胆对其他十一脏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正是此意。
为什么胆有如此重要作用呢?易水老人的嫡传弟子李东垣在其名著《脾胃论》中作了明确的阐释。
李氏云:“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
胆气不升,则飧泻,肠澼不一而起矣。
”说明胆气条达,各脏腑就能正常的发挥其生理功能,否则,就会发生肠鸣、泻痢等症。
主同肝。
肝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胆与肝相连,共主疏泄,故所主与肝相同。
二、胆所主病证[原文]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憺憺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语释]胆腑之病可见如下病证。
胆腑所生之病,出现口苦,呕苦汁的认识本于《灵枢·四时气》篇,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候呢?《灵枢·本输篇》云“胆者,中精之府”。
精即指胆汁。
胆汁色黄而味苦,胆腑之热熏蒸,胆汁之气上泛则口苦;胆热横逆影响胃腑,就会引起胃气上逆而发生呕吐,严重时可呕吐胆汁,即苦汁。
太息即叹息,是指病人自觉胸中憋闷而长嘘气,嘘后胸中略舒的一种表现,它多由气机不畅,肝胆气郁所致。
此种认识亦发端于《内经》。
《灵枢·经脉篇》云:“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口苦,善太息……。
”洁古《医学启源》亦云“胆病则善太息”。
憺,通惮,即畏惮、震动之意。
憺憺如人将捕状,是指心中悸动不安、恐惧,似乎要遭逮捕一般。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陶弘景)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陶弘景)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
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
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
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
诸凡杂病,服药汗吐后,邪气虽[难]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
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
谨钭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
虚则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
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中寒恶血在内,则善瘛,节时肿。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也。
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枳实(熬)芍药甘草(炙)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运者方: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中满者,去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枚,炮。
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方作牡丹皮,当从)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个,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七味,以水一斗,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升]辨心脏病证文并方心虚则悲不已,心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张元素著)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校释张元素(洁古老人)著吴风全、郭忠印、秦满、李俊杰主编一.肝部1 肝的生理A. 肝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2 肝所主病证A. 本病,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痫,两肋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癓瘕1,女人经病。
B. 标病,寒热疟状,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太夫颓(病字头)疝,女人少腹肿满,阴病。
3 肝病用药:A. 有余,泻之。
a. 泻子,甘草。
b. 行气,香附2、芎穷(草字头)、瞿麦、牵牛、青橘皮3。
c. 行血,红花、鳖甲、桃仁、莪茂4、京三棱5、穿三甲6、大黄、水蛭、虻虫、苏木7、牡丹皮。
d. 镇惊,雄黄、金簿、铁落、真珠、代赭石、夜明砂8、胡粉、银簿、铅丹、石决明。
e. 搜风,羌活9、荆介、薄荷10、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皂荚、乌头、白附子11、僵蚕、蝉蜕。
B. 不足补之。
a. 补母:枸杞、杜仲、狗脊12、熟地黄、苦参、萆解(草字头)、阿胶、菟丝子。
b. 补血: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药、血竭、没药、芎穷(草字头)。
c. 补气:天麻、柏子仁、白术、菊花、细辛、密蒙花、决明、谷精草、生姜。
C. 本热寒之。
a. 泻木,芍药、乌梅、泽泻。
b. 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
c. 攻里:大黄。
D. 标热发之。
a. 和解:柴胡、半夏。
b. 解肌:桂枝、麻黄。
二.心部1 心的生理:1血积为癓(wēi),气积为瘕(jiǎ)2香附,味辛能散、苦能降、甘能缓,气平而芳香,无偏寒偏热之弊。
本品专入肝经,长于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3青橘皮,苦辛微温,入肝胆气分,功擅疏肝理气、散结消痰。
其用有五:足厥阴、少阳之分有病,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治左肋有积气。
4即莪术。
为气中之血药,功擅行气破血消积。
主心膈痛、饮食不消、破痃癖气最良。
一般消积气用酒磨,破血行气用醋磨,本品性刚气峻,非坚顽之积,不宜用。
5即三棱,能破血中之气。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
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
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
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
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
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
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一辨肝脏病证文并方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
虚则[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
气逆则耳聋,颊肿。
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枳实(熬)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大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
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桂心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校释2》转载自深圳栾氏推拿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校释2》转载自深圳栾氏推拿《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校释2》转载自深圳栾氏推拿第五篇肾部一、肾的生理[原文] 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语释] 肾藏志源于《灵枢·本神》篇之“肾藏精,精舍志”。
志有二义:一指记忆力,通“志”;一指意志。
志虽源于脑,然脑髓的物质基础是精,而精藏于肾,是故肾精充则博闻强志,意志坚韧,虽屡遭挫折而初衷不改;肾精匮乏则健忘而意志脆弱,稍一受挫,即灰心丧气。
张景岳是洁古开创的易水学派中之大家,其在《类经附翼》中云:“肾有精室,是曰命门,为天一所居,即真阴之府,精藏于此”。
可见天一即指真阴,真阴源于肾,故可谓肾为天一之源。
肾在五行中属水,故云“肾属水”。
肾属水更主要的则是指肾对人体内水液的循环、保留与排泄具有重要的意义,故《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
肾主听,《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
耳是听觉器官,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
肾与耳的关系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
肾主骨,语出《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主,……肾主骨”。
主,有主持的意思。
肾主骨,说明骨在生理上对肾有依赖关系。
骨骼起支持人体的作用,为人身之支架。
骨之所以能起这样的作用,依赖于骨髓的营养,而骨髓则由肾精所化生,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肾生骨髓。
”髓的生成,为“肾主骨”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牙齿和骨的营养来源相同,同样也是肾脏的精气所化生,故有“齿为骨之余”之说。
肾主二阴,二阴即前阴和后阴。
前阴指尿道,后阴指**,这主要是指肾和大小便的关系。
小便的贮藏与排泄虽由膀胱所主,但依靠肾的气化作用来控制。
大便的调控也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
因此,二阴功能是否正常,都是肾中精气盛衰的反映。
肾左右各一,命门附焉,其经脉络膀胱,互为表里。
肾在体为骨,开窍于耳。
肾的生理功能,主藏精,为生殖发育之源;主藏志,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主五液,以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主骨,生髓;聪耳乃肾气所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解:辨肺脏病证文并方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解:辨肺脏病证文并方陶云:肺德在收。
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医宗金鉴·三十五卷》曰:金亢太过,木受制矣,木之子火,承而制焉,则我畏我之所不胜,自然承受乃制,制则生化矣。
《难经·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难经·七十五难》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辨肺脏病证候文并方肺虚则鼻息不利(肺阳虚,无力宣通);实则喘咳,凭胸仰息(邪盛,宣通壅塞)。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邪壅气逆),背痛,汗出憎风(肺主皮毛);虚则胸中痛(津不宣,痰饮阻闭),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燥、火)。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肺实邪盛)。
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L!PC解析:肺以降为顺,收即敛降,故曰:肺德在收。
酸之脏体为心,肺金宣通津液全赖于心火温养,而酸性敛收,最合肺德,故以酸补之;咸为心之化味,肺之体味,咸之味软坚沉降趋下;肺实则邪盛,邪结壅塞,气逆不降,咸能软结破淤,降逆沉下,故以咸泻之。
肺宣通津液,主皮毛,司呼吸,肺体为阳,以通降为顺,与辛同性,故肺之化味为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小泻肺汤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方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芍药(各三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配伍特点:二咸一酸,二阴一阳,阴多阳少,泻其用也二咸(葶子,大黄)一酸(芍药)。
二泻一补小泻汤方结构。
邪结肺实,痰饮壅塞,肺逆不降,故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
葶苈子味辛寒,泻饮气痰结(初为饮结),破坚逐邪,最泻肺实,为君;大黄味苦寒,泻脾胃之邪结凝滞,(肺实则胃降失调,气郁邪滞,故以大黄涤荡肠胃)为臣;芍药体阴用阳,能曲升肝之清阳,升发阳气,故用之为佐小泻肺汤,治用火法后,比如艾灸、熏、烤、蒸这一类的,火克金就伤到肺了。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说明:1、所说“气”是之脏腑功能,气中含有阴阳。
2、气虚是指功能虚弱,一是本脏功能虚弱,二是出现全身性症状。
3、不气不同于补阳,补气可理解为输精于脏,恢复脏腑阴阳两方面功能。
4、气虚不等于阳虚,但有时气虚后可阳虚,但阳虚未必气虚。
5、气虚则弱,阳虚则寒(阴盛),再虚则阳脱。
阳虚是寒证。
6、血虚则失养,再虚则燥,则生风。
7、阴虚则热(阳盛),阴虚是虚热病。
(一)心1.心气虚: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动则易汗,舌质较谈,体倦乏力,舌体胖嫩,苔白脉虚。
治宜补心气。
生气:人参、党参、孩儿参、太子参、五味子、炙甘草。
(滋阴)宣气:黄芪、茯苓、志远。
(输精)2.心阳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胸憋气,心悸气短,经常自汗,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
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治宜温心阳。
桂枝、肉桂、制附子、薤白、干姜。
3、心血虚: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易惊,健忘失眠,唇舌色淡,脉细弱。
治宜补心血。
补血应行血,血才能得补,必用行血之品。
补血:生地、熟地、龙眼肉、紫河车、甘草、人参补血行血:当归、鸡血藤、酸枣仁、柏子仁、阿胶、夜交藤、桑椹子、淮小麦。
行血:川芎、白芍、丹参4.心阴虚:心悸心烦,五心烦热,低热盗汗,口干,健忘失眠,脉细数。
治宜补心阴。
阴虚则热,不阴虚之药必寒。
熟地、生地、麦冬、玉竹、阿胶、百合。
丹参、龟板、丹皮。
5.心神不宁:心血虚,心阴虚均可导致心神失养.而出现失眠,健忘,易惊等症。
除可用补心血,补心阴的药物以外,还可用养心安神或镇心宁神的药物。
养心安神:酸枣仁、首乌藤、炙远志、合欢皮。
茯神、淮小麦、龟板镇心安神:琥珀、朱砂、煅龙骨、煅龙齿、煅珍珠母、磁石。
飞铁落、生牡蛎。
养心敛汗:莲须、浮小麦、麻黄根、龙骨、牡蛎6.心火旺: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渴,口舌糜烂疼痛,舌尖红或舌质红,脉数。
治宜清心火。
清热:黄连、生栀子、莲子心、竹叶、木通、连翘、水牛角、牛黄、马尾连、紫草、大青叶、玳瑁补阴凉血:百合、生地、丹皮。
中医常见五脏病辩证及方剂
中医常见五脏病辩证及方剂神农本草堂观点:现在从事中医养生的人越来越多,如美容业,保健品业,直销业,初学中医理论,繁杂旁多,无从下手,如何在头脑快速建立中医的思维模式,由为重要。
一指老师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主讲中医诊断学,理论联系实践,深入浅出,让大家举一反三,在治疗中学习辩证,在辩证中学习方剂,中药,经络腧穴,让我们能真正的理解中医,应用中医,传播中医。
三、脾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相当于消化系统的消化与吸收功能,以及营养物质和水液的运送)《内经》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饮食入胃,游溢精神,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2.脾统血《内经》说:脾统血。
3.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内经》说:脾主口。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脾气通于口,脾气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4.脾主肌肉、四肢(营养四肢、肌肉)《内经》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径,必因脾乃得禀也。
《李东垣》说:脾胃俱旺,则饮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5,脾舍意《内经》说:脾藏意。
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愧乱,四肢不举。
《孙思邈》说:脾藏者意之舍,意者存忆之志也。
从上述生理和病理看来,中医的脾具有消化和调节体液,管理血行等作用,与西医的脾基本不同。
而中医的肠胃和西医的肠胃基本相同。
在临床上消化系统的疾患主要应从脾胃来治疗,同时应顾及肾肝(先天与后天关系)。
出血疾患和水肿、呼吸道疾病,有时也可以用治脾的方法来治疗。
脾病证治①脾气虚弱证[症状] 以倦怠,食欲不振,脘痛喜按,脘闷腹胀,大便稀薄,舌淡嫩或有齿痕为主证。
或有面黄,嗳气,吐酸,舌苔白,脉虚等。
可出现声低气短,动则气有下坠感,或有胃下垂,肾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或出现各种出血症状或发热。
或出现脘痛,胁腹胀满,吐酸或肠鸣腹泻,苔白腻,脉弦等肝胃不和症状。
西医对照:慢性肠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小儿营养不良、内脏下垂、脱肛、乳糜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可见此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图解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图解上(2009-07-21 11:28:49)转载▼分类:本草方剂标签:辅行诀图解教育辅行诀书中原图汤液经法五味五行互含变化图式图释: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经释:肝德在散。
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耎。
以咸补之,苦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缓。
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
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肾德在坚。
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五行相生相胜汤液经法图为理清《经法图》中五行与五味之配属关系,笔者把图内内圈中已知的“辛、咸、甘、酸、苦”之五味用直线连接起来后,即可知该图是表示五行之生克关系,而且是每一行的前、后、左、右关系为,右者:生我(母),左者:我生(子),前者:克我,后者:我克。
如是,则“用金体”栏之内圈所缺的是“酸”字。
求证:“用火体”栏中“咸”字与“用金体”栏中的“咸”字以直线相连,为火克金,克我之关系,栏中补入的“酸”字与“用木体”栏中的“酸字”用直线相连,为金克木,我克之关系,与其它栏目之五行制克关系相一致,因此,补入的“酸”字正确。
为能清楚地反映斯图之五行生克关系,笔者把图1填入五色绘成彩色《经法图》(图2)如下,完成破解斯图之第一步。
如何填补图内圈外之缺“□”字,第二步必须明白《经法图》之五行配属关系。
《金匮要略》“三因”非因论
《金匮要略》“三因”非因论对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二条“千般难,不越三条”中的“三条”,明清注家多解为“三种病因”。
新中国成立以后,部分注家认为把“三条”注为“三种病因”并不恰当,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然而,其论述不甚详尽。
本人认为,《金匮要略》中的“三条”作为病因分类,其分类不合理,即“三条”不是“三种病因”;在此条,仲景阐明了分析疾病的一般方法,即从病因和病位传变两个方面分析所有疾病的方法,而不是讲述病因分类。
1 非因的理由:分类不合理《金匮要略》“三条”不是三类病因,依据是:作为病因分类,“三条”的分类不合理。
看原文:“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雍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其中,“一者”、“二者”都是在讲“客气邪风”,本为一种病因却被分为两类;“三者”讲房室、外伤等致病因素,是多种病因却被归为一类。
这种分类方法显然是不合理的。
明清及当今大部分注本把这“三条”解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此即《金匮要略》注家的“三因说”),认为“三条”是从病位内外分类病因,即邪在内为“内因”,邪在外为“外因”,其不可分内外者为“不内外因”。
此说依旧不合理,理由是,“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也可分内外:“房室”为内,“金刃虫兽所伤”可内可外。
也就是说,依据病位分类病因可以成立的话,也只可以分为内、外两类,而非三类。
况且一种病因,无论在内还是在外,还是一种病因,即按病位内外分类病因本身就不合理。
总之,“三条”作为病因分类是不合理的。
2 “三条”本义:分析疾病的一般方法“三条”不是讲病因分类,实际上,它是仲景在教示后人怎样从病因和病位传变两个方面分析所有的疾病。
作为医学体系,在研究疾病时,必须回答三个问题:①疾病产生的原因;②疾病产生的部位;③疾病传变的过程。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张元素,字洁古,晚号洁古老人,是我国著名医学流派易水学派的开山鼻祖。
张氏对祖国医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在撷取前贤诸家之长的基础上,复通过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把药物的使用与脏腑的标本寒热虚实的变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脏腑辨证论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就是这一体系的结晶。
脏腑辨证已成当今临床诸种辨证之基础,为了使初学中医的人能够了解这一辨证用药的规律,振叶寻根,观澜索源,我们决定校释张氏的这部《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为此首先对原文进行点校。
点校的方法是以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之文为底本,以赵双湖的《医学指归》及周学海的《医学丛书》为旁校,对其中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参阅了任应秋点校的《医学启源》。
凡是对《本草纲目》本改动处均加注说明出处及原因。
繁体字均改为标准简化字。
张洁古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医学临床家,崇尚实践。
所以在《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中将在杂病辨证中毫无意义的心包络并于心之内,而另立命门。
这为其门徒创立命门学说树起了旗帜,亦是易水学派脏腑辨证的一大特色。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列有十二个脏腑,每个脏腑先写出生理功能,后列标本常见病证,最后示其寒热虚实温清补泻之具体常用药物,可谓条分缕析。
然惜其语焉未详,引而不发,令初学者难寻门径。
况且医学日进,认识亦需不断更新,因此,我们在尊重原著的精神下,参阅古今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了阐释。
务使读者既能明了作者的原意,又能于今后的临床工作有所补益。
第一篇肝部一、肝的生理[原文] 肝,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
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语释]肝藏魂。
魂是随神往来的一种精神活动,主要体现人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
神魂正常则思维敏捷,应变机智,若呆痴或思维紊乱,便称之为魂不全或缺魂或神魂颠倒。
藏是潜藏主宰之意。
精神活动不是玄虚的,而是有其物质基础的。
脏腑的功能活动,就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张元素著)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校释张元素(洁古老人)著吴风全、郭忠印、秦满、李俊杰主编一.肝部1 肝的生理A. 肝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2 肝所主病证A. 本病,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痫,两肋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癓瘕1,女人经病。
B. 标病,寒热疟状,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太夫颓(病字头)疝,女人少腹肿满,阴病。
3 肝病用药:A. 有余,泻之。
a. 泻子,甘草。
b. 行气,香附2、芎穷(草字头)、瞿麦、牵牛、青橘皮3。
c. 行血,红花、鳖甲、桃仁、莪茂4、京三棱5、穿三甲6、大黄、水蛭、虻虫、苏木7、牡丹皮。
d. 镇惊,雄黄、金簿、铁落、真珠、代赭石、夜明砂8、胡粉、银簿、铅丹、石决明。
e. 搜风,羌活9、荆介、薄荷10、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皂荚、乌头、白附子11、僵蚕、蝉蜕。
B. 不足补之。
a. 补母:枸杞、杜仲、狗脊12、熟地黄、苦参、萆解(草字头)、阿胶、菟丝子。
b. 补血: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药、血竭、没药、芎穷(草字头)。
c. 补气:天麻、柏子仁、白术、菊花、细辛、密蒙花、决明、谷精草、生姜。
C. 本热寒之。
a. 泻木,芍药、乌梅、泽泻。
b. 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
c. 攻里:大黄。
D. 标热发之。
a. 和解:柴胡、半夏。
b. 解肌:桂枝、麻黄。
二.心部1 心的生理:1血积为癓(wēi),气积为瘕(jiǎ)2香附,味辛能散、苦能降、甘能缓,气平而芳香,无偏寒偏热之弊。
本品专入肝经,长于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3青橘皮,苦辛微温,入肝胆气分,功擅疏肝理气、散结消痰。
其用有五:足厥阴、少阳之分有病,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治左肋有积气。
4即莪术。
为气中之血药,功擅行气破血消积。
主心膈痛、饮食不消、破痃癖气最良。
一般消积气用酒磨,破血行气用醋磨,本品性刚气峻,非坚顽之积,不宜用。
5即三棱,能破血中之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肝部肝,藏魂,属木,胆炎寄于中。
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胁满痛,呕血,小腹疝痛,徵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状,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
筋挛,卵缩,丈夫颓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有余泻之。
泻子:甘草。
行气:香附、芎穷、瞿麦、牵牛、青橘皮。
行血:红花、鳖甲、桃仁、莪术、京三棱、穿山甲、大黄、水蛭、虻虫、苏木、牡丹皮。
镇惊:雄黄、金簿、铁落、真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银簿、铅丹、龙骨、石决明。
搜风:羌活、荆芥、薄荷、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防风、皂荚、乌头、白附子、僵蚕、蝉蜕。
不足补之。
补母:枸杞、杜仲、狗脊、熟地黄、苦参、萆解、阿胶、菟丝子。
补血: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药、血竭、没药、芎穷。
补气:天麻、柏子仁、白术、菊花、细辛、密蒙花、决明、谷精草、生姜。
本热寒之。
泻木:芍药、乌梅、泽泻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
攻里:大黄。
标热发之和解:柴胡、半夏。
解肌:桂枝、麻黄。
心部心藏神,为君火。
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
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诸痛痒疮。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火实泻之。
泻子:黄连、大黄。
气:甘草、人参、赤茯苓、木通、黄柏。
血,丹参、丹皮、生地黄、玄参。
镇惊,朱砂,牛黄,紫石英。
神虚补之。
补母,细辛、乌梅、酸枣仁、生姜、陈皮。
气,桂心、泽泻、白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
血,当归,乳香,熟地黄,没药。
本热寒之。
泻火,黄芩、竹叶、麦冬、芒硝、炒盐。
凉血,生地黄,栀子、天竺黄。
标热发之。
散火,甘草、独活、麻黄、柴胡、龙脑。
脾部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疸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月付]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土实泻之。
泻子:诃子,防风、桑白皮、葶苈子。
吐:豆豉、栀子、萝卜子、常山、瓜蒂、郁金、薤汁、藜芦、苦参、赤小豆、盐汤、苦茶。
下:大黄、芒硝、青礞石、大戟、甘遂、续随子、芫花。
土虚补之。
补母,桂心、茯苓。
气,人参、黄芪、升麻、葛根、甘草、陈橘皮藿香、葳蕤、缩砂仁、木香、扁豆。
血、白术、苍术、白芍药、胶饴、大枣、干姜、木瓜、乌梅、蜂蜜。
本湿除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燥中宫:白术、苍术、橘皮、半夏、吴茱萸、南星、草豆蔻、白芥子。
洁净府:木通、赤茯苓、猪苓、藿香标湿渗之开鬼门:葛根、苍术、麻黄、独活肺部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贲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数而欠,遗失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月需]臂前廉痛。
气实泻之。
泻子:泽泻、葶苈、桑白皮、地骨皮除湿:半夏、白矾、白茯苓、薏苡仁、木瓜、橘皮。
泻火:粳米、石膏、寒水石、知母、诃子。
通滞:枳壳、薄荷、生姜、木香、厚朴、杏仁、皂荚、桔梗、紫苏梗、苏梗气虚补之。
补母:甘草、人参、升麻、黄芪、山药。
润燥:蛤蚧、阿胶、麦门冬、贝母、百合、天花粉、天门冬。
敛肺:乌梅、粟壳、五味子、白芍、五倍子。
本热清之。
清金:黄芩、知母、麦冬、栀子、沙参、紫菀、天门冬。
本寒温之。
温肺:丁香、藿香、款冬花、檀香、白豆蔻(益智仁)、(砂仁)、糯米、百部标寒散之。
解表:麻黄、葱白、紫苏。
肾部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月行]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水液澄彻,清冷不禁,消渴引饮。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内后廉痛。
水强泻之泻子:大戟、牵牛。
泻腑:泽泻、猪苓、车前子、防已、茯苓。
水弱补之。
补母:人参、山药。
气:知母、玄参、补骨脂、砂仁、苦参。
血:黄柏、枸杞、熟地黄、锁阳、肉苁蓉、山茱萸、阿胶、五味子。
本热攻之。
下:伤寒少阴证,口燥咽干,大承气汤。
本寒温之。
温里:附子、干姜、肉桂、蜀椒、白术。
标寒解之。
解表:麻黄、细辛、独活、桂枝。
标热凉之。
清热:玄参、连翘、甘草、猪肤。
命门部命门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
主三焦元气。
本病:前后癃闭,气逆,里急疝痛。
奔豚,消渴,膏淋,精漏精寒,赤白浊,溺血,崩中带漏。
火强泻之。
泻相火:黄柏、知母、牡丹皮、地骨皮、生地黄、茯苓、玄参、寒水石。
火弱补之。
益阳:附子、肉桂、益智子、破故纸、沉香、川乌头、硫黄、天雄、乌药、阳起石、舶茴香、胡桃、巴戟天、丹砂、当归、蛤蚧、覆盆。
精脱固之。
涩精:牡蛎、芡实、金樱子、五味子、远志、山茱萸、蛤蚧。
三焦部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瘛,暴病暴卒暴暗,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人亦],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浑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付肿,疼酸惊骇,手小指次指不用。
实火泻之。
汗:麻黄、柴胡、葛根、荆芥、升麻、薄荷、羌活、石膏。
吐:瓜蒂、食盐、齑汁。
下:大黄、芒硝。
虚火补之。
上焦:人参、天雄、桂心。
中焦:人参、黄芪、丁香、木香、草果。
下焦:附子、桂心、硫黄、人参、沉香、乌药、破故纸。
本热寒之。
上焦:黄芩、连翘、栀子、知母、玄参、石膏、生地黄。
中焦:黄连、连翘、生苄、石膏。
下焦:黄柏、知母、生苄、石膏、牡丹、地骨皮。
标热散之。
解表:柴胡、细辛、荆芥、羌活、葛根、石膏。
胆部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
主同肝。
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标病:寒热往来,[病占]疟,胸胁痛,耳痛鸣聋,瘰疬结核马刀,足小指次指不用。
实火泻之。
泻胆:龙胆草、牛胆、猪胆、生蕤仁、生酸枣仁、黄连、苦茶。
虚火补之。
温胆:人参、细辛、半夏、炒蕤仁、炒酸枣仁、当归、地黄。
本热平之降火:黄芩、黄连、芍药、连翘、甘草。
镇惊:黑铅、水银。
标热和之。
和解:柴胡、芍药、黄芩、半夏、甘草。
胃部胃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
本病噎膈反胃,中满肿胀,呕吐泻痢,霍乱腹痛,消中善饥,不消食,伤饮食,胃管当心痛,支两肋。
标病:发热蒸蒸,身前热,身前寒,发狂谵语,咽痹,上齿痛,口眼[口呙]斜,鼻痛鼽衄,赤齄。
胃实泻之。
湿热:大黄、芒硝。
饮食:巴豆、神曲、山查、阿魏、石卤砂、郁金、三棱、轻粉。
胃虚补之湿热:苍术、白术、半夏、茯苓、橘皮、生姜。
寒湿:干姜、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豆蔻、人参、黄芪。
本热寒之。
降火:石膏、地黄、犀角、黄连。
标热解之。
解肌:升麻、葛根、豆豉。
大肠部大肠属金,主变化,为传送之官。
本病:大便闭结,泄痢,下血,里急后重,疽痔,脱肛,肠鸣而痛。
标病:齿痛、喉痹,颈肿,口干,咽中如核,鼽衄,目黄,手大指次指痛,宿食发热寒栗。
肠实泻之热:大黄、芒硝、桃花、牵牛、巴豆、郁李仁、石膏。
气:枳壳、木香、橘皮、槟榔。
肠虚补之气:皂荚。
燥:桃仁、麻仁、杏仁、地黄、乳香、松子、当归、肉从蓉。
温:白术、苍术、半夏、硫黄。
陷:升麻、葛根。
脱:龙骨、白垩、诃子、粟壳、乌梅、白矾、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
本热寒之。
清热:秦艽、槐角、地黄、黄芩。
本寒温之。
温里:干姜、附子、肉豆蔻。
标热散之。
解肌:石膏、白芷、升麻、葛根。
小肠部小肠主分泌水谷,为受盛之官。
本病:大便水谷利,小便短,小便闭,小便血,小便自利,大便后血,小肠气痛,宿食,夜热旦止。
标病:身热恶寒,嗌痛颔肿,口糜耳聋。
实热泻之。
气:木通、猪苓、滑石、瞿麦、泽泻、灯草。
血:地黄、蒲黄、赤茯苓、牡丹皮,栀子。
虚寒补之。
气:白术、楝实、茴香、砂仁、神曲、扁豆。
血:桂心、延胡索。
本热寒之。
降火:黄柏、黄芩、黄连、栀子。
标热散之。
解肌:蒿本、羌活、防风、蔓荆。
膀胱部膀胱主津液,为胞之府,气化乃能出,号州都之官,诸病皆干之。
本病:小便淋沥,或短数,或黄赤,或白,或遗失,或气痛。
标病:发热恶寒,头痛,腰脊强、鼻窒、足小指不用。
实热泻之。
泻火:滑石、猪苓、泽泻、茯苓。
下虚补之。
热:黄柏、知母。
寒:桔梗、升麻、益智仁、乌药、山茱萸。
本热利之。
泻火:地黄、栀子、茵陈、黄柏、牡丹皮、地骨皮。
标寒发之。
发表:麻黄、桂枝、羌活、苍术、防已、黄芪、木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