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合集下载

张元素(本)

张元素(本)
循《内经》的论述 内经》
以 肝 为 例
病 理
本病、 本病、标病 寒热虚实脉证 肝之经是动所生病 肝之虚实脉象
演变预后:旦慧、晚甚、夜静; 演变预后:旦慧、晚甚、夜静;死不治证
《内经》的论述 内经》
中医各家学说 · 张元素
2、根据《素问·脏气法时论》的补泻用药原则, 根据《素问·脏气法时论》的补泻用药原则, 提出具体的治疗方药; 提出具体的治疗方药;
血:白术 苍术 白芍药 胶饴 大枣 干姜
木瓜 乌梅 蜂蜜
燥中宫: 燥中宫:白术 苍术 橘皮 半夏 吴茱萸 本湿除之 南星 草豆蔻 白芥子 洁净府: 标本 洁净府:木通 赤茯苓 猪苓 藿香 标湿渗之 开鬼门:葛根 苍术 麻黄 独活 开鬼门:
中医各家学说 · 张元素

中医各家学说 · 张元素
中医各家学说 · 张元素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 第一次发展,但失之略 第一次发展,

金元四大家(张元素)

金元四大家(张元素)

之中。
1、运气学说 2、虚实寒热
基础 纲要 病症
3、本病标病 4、是动所生病
5、苦欲补泻论治
治法
6、标本寒热虚实论治 7、重视胃气
特点
1.以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学说阐释脏象 《医学启源•天地六位脏象之图》以五运六气、天地人作理论框架概括脏象。
心肺居于上焦,象天。肺,五运属金,金火合德,燥金主清,下络大肠;心
思 考 1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主要针对的是什么疾病? 从历史的角度看,哪一个更为重要?对于今天来说,哪一个更为重要? 历史和现实的中医疾病谱有否变化? 张元素和李东垣主要治的是哪类疾病?


中医如何能夺回外感病和危急重症的诊疗权?
SARS后遗症。
SARS后遗症人群: 他们不是历史,他们不能被遗忘
避讳的对象主要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 “国讳”或“公讳”。 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 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 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
熟悉:脏腑辨证理论,药物归经理论、引经报使理论 了解:六气用药理论
一、医家生平 张元素,宋金时人,居河北易州,生卒年不详,大约与刘完素同时 而年辈略晚。据《金史•张元素传》:张元素,字洁古,易州人。八岁试 童子举。二十七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
庙讳:皇帝父祖的名讳。已故的君主七世之内都须避讳,叫做避“庙讳”。 ——“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 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唐律疏议》卷十《职制篇》)
及包络,五运属火,君火主热,下络小肠。 肝胆居于中焦,象人。肝,五运属木,木火合德,风木主温,下络胆经;胆,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 泻肝而采用行气之法,主要是针对肝气郁滞之胸胁 满、闷、胀、痛,男子疝气,女子月经不调,以及 遗尿、闭、癃等证。 • 包含三大类。一是血中之气药,如香附,川芎,气 滞血瘀为其的对之证;二是水中之气药,如瞿麦、 牵牛,功擅行气利水,牵牛破泄之力尤盛,非水盛 气阻之甚者,不可轻投;三是介于两者之间之青橘 皮,功专行气破结。
• 泻子法。 • 肝之子为心。泻肝之子,即是泻心。肝火有余, 可以采用泻心火的方法来治疗。生甘草,特别是 甘草梢是洁古老人特别推崇的一味药物。张山雷 认为,凡泻心之药均能泻肝,苦寒之芩、连、丹、 栀之类,皆可选用。
• 行气 • 香附,本品专入厥阴肝经,长于疏肝解郁,理气 止痛。凡肝气郁滞所致之胸胁脘腹胀痛,妇女月 经不调,以及胎产诸病,均可应用。所以,前人 称其为“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张国良 2015-12-17
治病的医者,当知标本。以身体而论,外为标、 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故六腑属阳为标,五 脏属阴为本;脏腑在内为本,十二经络在外为标。 而脏腑阴阳气血经络又各有标本之分。以病而论, 先受为本,后传为标。故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 其标。否则邪气滋甚,其病益蓄。纵先生轻病, 后生重病,亦先治其轻,后治其重,则邪气乃伏。 有中满及病大小便不利,则无问先后标本,必先 治满及大小便,为其急也。故曰缓则治其本而不守,为血中之气 药,能行血中之滞气。善理妇人月经不调、腹痛、 经闭、腹部肿块。其性升散,亦特别适用于肝气 郁结、胸胁胀满、头痛等证。 • 瞿麦,味苦性寒,为清热利水之品,兼能通血 痹。即湿热下注而致之遗尿、闭、癃之证。
牵牛,苦辛寒,主要作用为行气泄水。牵牛乃 破泄通利水道之品,与瞿麦相似而力著。 • 青橘皮,即青皮。功擅疏肝理气,散结消痰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标本 除本湿 燥中宫:白术、苍术、橘皮、半夏、吴萸、南星、草豆蔻、白芥子。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通根保1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0配不料置仅试技可卷术以要是解求指决,机吊对组顶电在层气进配设行置备继不进电规行保范空护高载高中与中资带资料负料试荷试卷下卷问高总题中体2资2配,料置而试时且卷,可调需保控要障试在各验最类;大管对限路设度习备内题进来到行确位调保。整机在使组管其高路在中敷正资设常料过工试程况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关都能于可地管以缩路正小高常故中工障资作高料;中试对资卷于料连继试接电卷管保破口护坏处进范理行围高整,中核或资对者料定对试值某卷,些弯审异扁核常度与高固校中定对资盒图料位纸试置,卷.编保工写护况复层进杂防行设腐自备跨动与接处装地理置线,高弯尤中曲其资半要料径避试标免卷高错调等误试,高方要中案求资,技料编术试写5交、卷重底电保要。气护设管设装备线备置4高敷、调动中设电试作资技气高,料术课中并3试、中件资且卷管包中料拒试路含调试绝验敷线试卷动方设槽技作案技、术,以术管来及架避系等免统多不启项必动方要方式高案,中;为资对解料整决试套高卷启中突动语然过文停程电机中气。高课因中件此资中,料管电试壁力卷薄高电、中气接资设口料备不试进严卷行等保调问护试题装工,置作合调并理试且利技进用术行管,过线要关敷求运设电行技力高术保中。护资线装料缆置试敷做卷设到技原准术则确指:灵导在活。分。对线对于盒于调处差试,动过当保程不护中同装高电置中压高资回中料路资试交料卷叉试技时卷术,调问应试题采技,用术作金是为属指调隔发试板电人进机员行一,隔变需开压要处器在理组事;在前同发掌一生握线内图槽部纸内 故资,障料强时、电,设回需备路要制须进造同行厂时外家切部出断电具习源高题高中电中资源资料,料试线试卷缆卷试敷切验设除报完从告毕而与,采相要用关进高技行中术检资资查料料和试,检卷并测主且处要了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

一、《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本草纲目·序例》)泻子:泽泻、葶苈、桑白皮、地骨皮泻实除湿:半夏、白矾、白茯苓、薏苡仁、木瓜、橘皮泻火:粳米、石膏、寒水石、知母、诃子虚实通滞:枳壳、薄荷、干生、木香、杏仁、厚朴、皂荚、桔梗、梗补母:甘草、人参、升麻、黄芪、山药肺补虚润燥:蛤蚧、阿胶、麦冬、贝母、百合、天花粉、天冬敛肺:乌梅、罂粟壳、五味子、白芍、五倍子清热——清本热(清金):黄芩、知母、麦冬、栀子、沙参、紫菀、天冬标本:丁香、藿香、款冬花、檀香、白豆蔻、益智仁、砂仁、去寒糯米、百部:麻黄、葱白、紫泻热:大黄、芒硝、芫花、牵牛、巴豆、郁仁、石膏泻实泻气:枳壳、木香、橘皮、槟榔虚实补气:皂荚润燥:桃仁、麻仁、杏仁、地黄、乳香、松子、当归、苁蓉补虚燥湿:白术、苍术、半夏、硫磺大肠升陷:升麻、根固脱:龙骨、诃子、罂粟壳、乌梅、白矾、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清本热:艽、槐角、地黄、黄芩清热标本散标热(解肌):石膏、白芷、升麻、根去寒——温本寒(温里):干、附子、肉豆蔻泻湿热:大黄、芒硝泻实消饮食:巴豆、神曲、山楂、阿、硵砂、郁金、三棱、轻粉虚实化湿热:苍术、白术、半夏、茯苓、橘皮、生补虚胃散寒湿:干、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豆蔻、人参、黄芪清本热(降火):石膏、地黄、犀角、黄连标本散标热(解肌):升麻、根、豆豉泻子:诃子、防风、桑白皮、葶苈子泻实涌吐:豆豉、栀子、莱菔子、常山、瓜蒂、郁金、韭汁、藜芦、苦参、赤小豆、盐汤、苦茶虚实泻下:大黄、芒硝、磁石、大戟、续随子、芫花、甘遂补母:桂心、茯苓补虚补气:人参、黄芪、升麻、根、甘草、皮、藿香、砂仁、木香、脾扁豆补血:白术、苍术、白芍、胶饴、大枣、干、木瓜、乌梅、蜂蜜除本湿燥中宫:白术、苍术、橘皮、半夏、吴茱萸、南星、草蔻、白芥子标本洁净府:木通、赤茯苓、猪苓、藿香渗标湿——开鬼门:根、苍术、麻黄、独活泻子:黄连、大黄火实泻之气分:甘草、人参、赤茯苓、木通、黄柏血分:丹参、丹皮、生地、玄参虚实镇惊:朱砂、牛黄、紫石英补母:细辛、乌梅、枣仁、生、皮神虚补之气分:桂心、泽泻、白茯苓、远志、茯神、石菖蒲心血分:当归、熟地、乳香、没药泻火:黄芩、竹叶、麦冬、芒硝、炒盐本热寒之标本凉血:生地、栀子、天竺黄标热发之(散火):甘草、独活、麻黄、柴胡、龙脑气分:木通、猪苓、滑石、瞿麦、泽泻、灯芯草泻实热血分:地黄、蒲黄、赤茯苓、栀子、丹皮虚实气分:白术、茴香、砂仁、神曲、扁豆补虚实小肠血分:桂心、延胡索本热寒之(降火):黄柏、黄芩、黄连、连翘、栀子标本标热散之(解肌):藁本、羌活、防风、蔓荆子泻实热(泄火):滑石、猪苓、泽泻、茯苓虚实养阴清热:知母、黄柏补下虚膀胱通气散寒:桔梗、升麻、益智仁、乌药、山萸肉本热利之(降火):地黄、栀子、茵、黄柏、丹皮、地骨皮标本标寒发之(发表):麻黄、桂枝、羌活、防己、黄芪、木贼草、苍术泻子:牵牛、大戟水强泻之泻腑:泽泻、猪苓、车前子、防己、茯苓补母:人参、山药水弱补之气分:知母、玄参、补骨脂、砂仁、苦参虚实血分:黄柏、枸杞、熟地、锁阳、苁蓉、山萸肉、阿胶、五味子火强泻之(泻相火):黄柏、知母、丹皮、地骨皮、生地、茯苓、玄参、寒水石火弱补之():川乌、硫磺、天雄、乌药、阳起石、茴香、附子、肾玉桂、益智仁、破故纸、沉香、胡桃、巴戟天、丹砂、当归、蛤蚧、覆盆子精脱固之(涩滑):牡蛎、芡实、金樱子、五味子、远志、山萸肉、蛤粉本热攻之(下):承气诸法标本标热凉之(清热):玄参、连翘、甘草、猪肤本寒温之(温里):附子、干、官桂、白术、川椒标寒解之(解表):麻黄、细辛、独活、桂枝汗:麻黄、柴胡、根、荆芥、升麻、薄荷、羌活、石膏实火泻之吐:瓜蒂、沦盐(?)、韭汁下:大黄、芒硝虚实上焦:人参、天雄、桂心虚火补之中焦:人参、黄芪、丁香、木香、草果下焦:附子、肉桂、硫磺、人参、沉香、乌药、破故纸三焦上焦:黄芩、连翘、栀子、知母、玄参、石膏、生地本热寒之中焦:黄连、连翘、生地、石膏标本下焦:黄柏、知母、生地、石膏、丹皮、地骨皮标热散之(解表):柴胡、细辛、荆芥、羌活、根、石膏实火泻之(泻胆):龙胆草、牛胆、猪胆、生蕤仁、生酸枣仁、黄连、苦茶虚实虚火补之(温胆):人参、半夏、细辛、当归、生蕤仁、炒酸枣仁、地黄胆除火:黄芩、黄连、芍药、连翘、甘草本热平之标本镇惊:黑铅、水银标热和之(和解):柴胡、芍药、黄芩、半夏、甘草泻子:甘草有余泻之行气:香附、川芎、瞿麦、牵牛、青皮行血:红花、鳖甲、桃仁、莪术、三棱、穿山甲、大黄、水蛭、虻虫、木、丹皮镇惊:雄黄、金箔、铁落、珍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银箔、虚实铅丹、龙骨、石决明搜风:羌活、荆芥、薄荷、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皂荚、乌头、防风、白附子、僵蚕、蝉蜕补母:枸杞、杜仲、狗脊、熟地、苦参、萆薢、阿胶、菟丝子不足补之补血: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血竭、没药、川芎肝补气:天麻、柏子仁、白术、菊花、细辛、密蒙花、决明、谷精草、生泻木:芍药、乌梅、泽泻本热寒之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标本攻里:大黄和解:柴胡、半夏标热发之解肌:桂枝、麻黄二、诘古五脏五味补泻用药例:证情——治则——选味——选药——————理论依据苦急——宜缓——甘———甘草——————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欲散——宜散——辛———川芎——————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补本脏—辛——细辛、皮、生—以辛补之(补肝)虚—补补母脏—苦——地黄、黄柏————虚则补其母,以苦补之(补肾)泻本脏—酸———芍药——————以酸泻之(泻肝)实—泻泻子脏—甘———甘草——————实则泻其子,以甘泻子(泻心)证情——治则——选味——选药——————理论依据苦缓——宜收——酸———五味子—————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欲弱——宜弱——咸———芒硝——————心欲弱,急食咸以弱之心补本脏—咸——炒盐、泽泻————以咸补之(补心)虚—补补母脏—辛———生——————虚则补其母,以苦补之(补肾)泻本脏—甘——甘草、黄芪、人参—以甘泻之(泻心)实—泻泻子脏—苦———黄连——————实则泻其子,以苦泻子(泻脾)证情——治则——选味——选药——————理论依据苦湿——宜燥——苦———白术——————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欲缓——宜缓——甘———炙草——————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脾补本脏—甘——人参、大枣、甘草—以甘补之(补脾)虚—补补母脏—咸———炒盐——————虚则补其母,以咸补之(补心)泻本脏—苦———黄连、枳实———以苦泻之(泻脾)实—泻泻子脏—辛———桑白皮—————实则泻其子,以辛泻子(泻肺)证情——治则——选味——选药——————理论依据苦上逆—宜泻——苦———诃子——————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欲收——宜收——酸———芍药——————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肺补本脏—酸———五味子—————以酸补之(补肺)虚—补补母脏—甘———大枣、甘草———虚则补其母,以甘补之(补脾)泻本脏—辛———桑白皮—————以辛泻之(泻肺)实—泻泻子脏—咸———泽泻——————实则泻其子,以咸泻子(泻肾)证情——治则——选味——选药——————理论依据苦燥——宜润——辛———黄柏、知母———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欲坚——宜坚——苦———知母——————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肾补本脏—苦———地黄、黄柏———以苦补之(补肾)虚—补补母脏—酸———五味子—————虚则补其母,以酸补之(补肺)泻本脏—咸———泽泻——————以咸泻之(泻肾)实—泻泻子脏—酸———芍药——————实则泻其子,以酸泻子(泻肝)三、脏腑常用药物歌括:(一)心与小肠常用药:黄芪茯苓补心气,人党太子参最宜,元肉甘草小麦枣,心悸气短体乏力。

金元四大家教学文稿

金元四大家教学文稿

金元四大家(张元素)、李东垣、刘完素河北人金元四大家的学说标志着中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且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金元四大家或称金元四家,是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

即刘完素的火热说《河间学派》[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的攻邪说、李杲(李东垣)的脾胃说《易水学派》[补土派]和朱震亨(朱丹溪)[ 养阴派”]的养阴说。

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学肇兴”。

由于长期的战乱,人民生活贫苦,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社会基础。

由于实践的丰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

”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

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其实什么派别无所谓,在百姓眼里,能治好病的医生就是好医生张元素金代医学家。

撰《脏腑标本药式》、《医学启源》等。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医史文献(二级学科);医家(二级学科)张元素,字洁古,金朝(北方被金占领之后)的之易州(河北省易县水口村)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

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

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

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张元素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脏腑辨证说),将脏腑的生理、病理、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较前又有提高,使脏腑辨证说由此而渐被众多医家所重视,脏腑病机理论也被不少医家所研究。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张元素)、李东垣、刘完素河北人金元四大家的学说标志着中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且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金元四大家或称金元四家,是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

即刘完素的火热说《河间学派》[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的攻邪说、李杲(李东垣)的脾胃说《易水学派》[补土派]和朱震亨(朱丹溪)[ 养阴派”]的养阴说。

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学肇兴”。

由于长期的战乱,人民生活贫苦,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社会基础。

由于实践的丰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

”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

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其实什么派别无所谓,在百姓眼里,能治好病的医生就是好医生张元素金代医学家。

撰《脏腑标本药式》、《医学启源》等。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医史文献(二级学科);医家(二级学科)张元素,字洁古,金朝(北方被金占领之后)的之易州(河北省易县水口村)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

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

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

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张元素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脏腑辨证说),将脏腑的生理、病理、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较前又有提高,使脏腑辨证说由此而渐被众多医家所重视,脏腑病机理论也被不少医家所研究。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校释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校释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校释胆为决断之官,出《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对人的外貌及性格之勇怯影响颇大。

《灵枢·论勇篇》云:“勇士者,目深以固……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也。

”又云:“怯士者,目大而不减……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说明谋虑出乎肝,而决断由乎胆,二者相互配合,方能多谋而善断,性格刚毅而果敢。

胆为十一脏之主。

脏在此指内脏而言,包括脏与腑。

人有十二脏腑,胆对其他十一脏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正是此意。

为什么胆有如此重要作用呢?易水老人的嫡传弟子李东垣在其名著《脾胃论》中作了明确的阐释。

李氏云:“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

胆气不升,则飧泻,肠澼不一而起矣。

”说明胆气条达,各脏腑就能正常的发挥其生理功能,否则,就会发生肠鸣、泻痢等症。

主同肝。

肝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胆与肝相连,共主疏泄,故所主与肝相同。

二、胆所主病证[原文]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憺憺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语释]胆腑之病可见如下病证。

胆腑所生之病,出现口苦,呕苦汁的认识本于《灵枢·四时气》篇,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候呢?《灵枢·本输篇》云“胆者,中精之府”。

精即指胆汁。

胆汁色黄而味苦,胆腑之热熏蒸,胆汁之气上泛则口苦;胆热横逆影响胃腑,就会引起胃气上逆而发生呕吐,严重时可呕吐胆汁,即苦汁。

太息即叹息,是指病人自觉胸中憋闷而长嘘气,嘘后胸中略舒的一种表现,它多由气机不畅,肝胆气郁所致。

此种认识亦发端于《内经》。

《灵枢·经脉篇》云:“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口苦,善太息……。

”洁古《医学启源》亦云“胆病则善太息”。

憺,通惮,即畏惮、震动之意。

憺憺如人将捕状,是指心中悸动不安、恐惧,似乎要遭逮捕一般。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校释2》转载自深圳栾氏推拿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校释2》转载自深圳栾氏推拿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校释2》转载自深圳栾氏推拿《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校释2》转载自深圳栾氏推拿第五篇肾部一、肾的生理[原文] 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语释] 肾藏志源于《灵枢·本神》篇之“肾藏精,精舍志”。

志有二义:一指记忆力,通“志”;一指意志。

志虽源于脑,然脑髓的物质基础是精,而精藏于肾,是故肾精充则博闻强志,意志坚韧,虽屡遭挫折而初衷不改;肾精匮乏则健忘而意志脆弱,稍一受挫,即灰心丧气。

张景岳是洁古开创的易水学派中之大家,其在《类经附翼》中云:“肾有精室,是曰命门,为天一所居,即真阴之府,精藏于此”。

可见天一即指真阴,真阴源于肾,故可谓肾为天一之源。

肾在五行中属水,故云“肾属水”。

肾属水更主要的则是指肾对人体内水液的循环、保留与排泄具有重要的意义,故《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

肾主听,《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

耳是听觉器官,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

肾与耳的关系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

肾主骨,语出《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主,……肾主骨”。

主,有主持的意思。

肾主骨,说明骨在生理上对肾有依赖关系。

骨骼起支持人体的作用,为人身之支架。

骨之所以能起这样的作用,依赖于骨髓的营养,而骨髓则由肾精所化生,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肾生骨髓。

”髓的生成,为“肾主骨”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牙齿和骨的营养来源相同,同样也是肾脏的精气所化生,故有“齿为骨之余”之说。

肾主二阴,二阴即前阴和后阴。

前阴指尿道,后阴指**,这主要是指肾和大小便的关系。

小便的贮藏与排泄虽由膀胱所主,但依靠肾的气化作用来控制。

大便的调控也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

因此,二阴功能是否正常,都是肾中精气盛衰的反映。

肾左右各一,命门附焉,其经脉络膀胱,互为表里。

肾在体为骨,开窍于耳。

肾的生理功能,主藏精,为生殖发育之源;主藏志,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主五液,以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主骨,生髓;聪耳乃肾气所充。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说明:1、所说“气”是之脏腑功能,气中含有阴阳。

2、气虚是指功能虚弱,一是本脏功能虚弱,二是出现全身性症状。

3、不气不同于补阳,补气可理解为输精于脏,恢复脏腑阴阳两方面功能。

4、气虚不等于阳虚,但有时气虚后可阳虚,但阳虚未必气虚。

5、气虚则弱,阳虚则寒(阴盛),再虚则阳脱。

阳虚是寒证。

6、血虚则失养,再虚则燥,则生风。

7、阴虚则热(阳盛),阴虚是虚热病。

(一)心1.心气虚: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动则易汗,舌质较谈,体倦乏力,舌体胖嫩,苔白脉虚。

治宜补心气。

生气:人参、党参、孩儿参、太子参、五味子、炙甘草。

(滋阴)宣气:黄芪、茯苓、志远。

(输精)2.心阳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胸憋气,心悸气短,经常自汗,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

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治宜温心阳。

桂枝、肉桂、制附子、薤白、干姜。

3、心血虚: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易惊,健忘失眠,唇舌色淡,脉细弱。

治宜补心血。

补血应行血,血才能得补,必用行血之品。

补血:生地、熟地、龙眼肉、紫河车、甘草、人参补血行血:当归、鸡血藤、酸枣仁、柏子仁、阿胶、夜交藤、桑椹子、淮小麦。

行血:川芎、白芍、丹参4.心阴虚:心悸心烦,五心烦热,低热盗汗,口干,健忘失眠,脉细数。

治宜补心阴。

阴虚则热,不阴虚之药必寒。

熟地、生地、麦冬、玉竹、阿胶、百合。

丹参、龟板、丹皮。

5.心神不宁:心血虚,心阴虚均可导致心神失养.而出现失眠,健忘,易惊等症。

除可用补心血,补心阴的药物以外,还可用养心安神或镇心宁神的药物。

养心安神:酸枣仁、首乌藤、炙远志、合欢皮。

茯神、淮小麦、龟板镇心安神:琥珀、朱砂、煅龙骨、煅龙齿、煅珍珠母、磁石。

飞铁落、生牡蛎。

养心敛汗:莲须、浮小麦、麻黄根、龙骨、牡蛎6.心火旺: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渴,口舌糜烂疼痛,舌尖红或舌质红,脉数。

治宜清心火。

清热:黄连、生栀子、莲子心、竹叶、木通、连翘、水牛角、牛黄、马尾连、紫草、大青叶、玳瑁补阴凉血:百合、生地、丹皮。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小补肺汤 治汗出口渴,少气不足息,胸中痛,脉虚者方: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可从)细辛(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热者,去细辛,加海蛤一 分[两];若闷痛者,加细辛一分[两];咳疾不出,脉结者,倍旋覆花为二[六]两;若眩冒者, 去细辛,加泽泻一分[两];咳而吐血者,倍麦门冬二[六]两;若烦渴者,去细辛,加粳米半 升;涎多者,仍用细辛,加半夏半升,洗。
宁气补肺汤 治肺虚气极,烦热汗出,口舌渴燥方: 麦门冬(二升)五味子(二升)白浆(五升)芥子(半升)旋覆花(一两)竹味(三把) 上六味,但以白浆共煮,取得三升,分三服,日尽之。
固元补肾汤 治肾虚精极,遗精失溺,气乏无力,不可动转,唾血、咯血方: 地黄(切)王瓜根(切,各三两)苦酒(一升)甘草(炙)薤白(四两)干姜(二两, 切) 上方六味,以苦酒合井泉水五升煮之,取得三升,每服一升,一日尽之。
陶云: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亦有五首,然综观共要义,盖不外虚候方加减而已,录出 以备修真之辅,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候,藏气互乘,虚实杂错, 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 [汛]、 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 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 圆之于规矩也。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心虚则悲不已,心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前,善悲,是眩仆,视有余不足崦调之。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 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①。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中医常见五脏病辩证及方剂

中医常见五脏病辩证及方剂

中医常见五脏病辩证及方剂神农本草堂观点:现在从事中医养生的人越来越多,如美容业,保健品业,直销业,初学中医理论,繁杂旁多,无从下手,如何在头脑快速建立中医的思维模式,由为重要。

一指老师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主讲中医诊断学,理论联系实践,深入浅出,让大家举一反三,在治疗中学习辩证,在辩证中学习方剂,中药,经络腧穴,让我们能真正的理解中医,应用中医,传播中医。

三、脾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相当于消化系统的消化与吸收功能,以及营养物质和水液的运送)《内经》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饮食入胃,游溢精神,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2.脾统血《内经》说:脾统血。

3.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内经》说:脾主口。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脾气通于口,脾气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4.脾主肌肉、四肢(营养四肢、肌肉)《内经》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径,必因脾乃得禀也。

《李东垣》说:脾胃俱旺,则饮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5,脾舍意《内经》说:脾藏意。

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愧乱,四肢不举。

《孙思邈》说:脾藏者意之舍,意者存忆之志也。

从上述生理和病理看来,中医的脾具有消化和调节体液,管理血行等作用,与西医的脾基本不同。

而中医的肠胃和西医的肠胃基本相同。

在临床上消化系统的疾患主要应从脾胃来治疗,同时应顾及肾肝(先天与后天关系)。

出血疾患和水肿、呼吸道疾病,有时也可以用治脾的方法来治疗。

脾病证治①脾气虚弱证[症状] 以倦怠,食欲不振,脘痛喜按,脘闷腹胀,大便稀薄,舌淡嫩或有齿痕为主证。

或有面黄,嗳气,吐酸,舌苔白,脉虚等。

可出现声低气短,动则气有下坠感,或有胃下垂,肾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或出现各种出血症状或发热。

或出现脘痛,胁腹胀满,吐酸或肠鸣腹泻,苔白腻,脉弦等肝胃不和症状。

西医对照:慢性肠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小儿营养不良、内脏下垂、脱肛、乳糜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可见此证。

辅行诀:五脏虚实辩证  补泻组方法则

辅行诀:五脏虚实辩证  补泻组方法则

辅行诀:五脏虚实辩证补泻组方法则五脏虚实辩证辨肝脏病证文并方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

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

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中寒,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必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

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时眩仆,视其有余不足而调之。

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①。

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脾实则腹满,飧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

虚则身重,苦饥,肉痛,足痿不收,胻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

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辨肺脏病证候文并方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

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

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髀胻足皆痛。

邪在肾,则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勇泉,昆仑,视有余血者尽取之。

陶云:肾德在坚。

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传

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传

张元素传张元素(1131~1234年),字洁古,金比易水(今河北易县)人,他自幼聪敏,8岁应“童子举”,27岁试“经义”进士,因犯“庙讳”而落榜,遂弃仕从医。

洁古重视脏腑辨证及扶养胃气的思想,对李杲创立以“补土”为特色的系统的脾胃理论有重要影响,并最终成为“易水学派”最突出的理论特色。

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形成以后,经过诸弟子及后代医家的继承、发展、在元代成为与“河间学派”具有不同学术风格的一大流派,两派相互争鸣,又相互促进,最终带来整个金元医学的繁荣。

张元素初医术不精,经深入研究《内经》等医学经典,医术大进,一次当时名医刘完素患伤寒多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自治不效,张元素前往诊候,刘氏对他十分冷淡,元素言之于医理,用药一剂而愈,使刘完素大服其能,元素由此显名。

张元素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将脏腑的生理、病理、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较前又有提高,使脏腑辨证说由此而渐被众多医家所重视,脏腑病机理论也被不少医家所研究。

至清代,则脏腑辨证理论趋于完善,现已成为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可见,张元素的脏腑辨证说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心包络之外,对于每一脏腑,张元素均从生理、病理、演变、预后以及治疗方药等方面进行阐述,各成体系,较为系统。

此外,张氏还对药物学研究颇有发挥,尤其在药物学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脏腑用药方面,更为突出。

张氏根据《内经》的理论,强调药物的四气五味之厚薄,是影响药物作用的重要方面。

正由于药物有四气五味厚薄的不同,因此药物作用才会出现升降浮沉的区别。

因此,对于每一药物功用的解释,他强调首先应明确其气味厚薄,然后再进一步阐发其功效,使中药学的理论与其临床效用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药学理论的发展。

此外,药物归经理论也非常被张氏所重视。

他认为,不同的药物对于不同脏腑的效用所以不同,是因为其各归于某一经的缘故。

因此,了解药物的归经,就可以掌握其药效特点。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张元素著)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张元素著)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校释张元素(洁古老人)著吴风全、郭忠印、秦满、李俊杰主编一.肝部1 肝的生理A. 肝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2 肝所主病证A. 本病,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痫,两肋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癓瘕1,女人经病。

B. 标病,寒热疟状,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太夫颓(病字头)疝,女人少腹肿满,阴病。

3 肝病用药:A. 有余,泻之。

a. 泻子,甘草。

b. 行气,香附2、芎穷(草字头)、瞿麦、牵牛、青橘皮3。

c. 行血,红花、鳖甲、桃仁、莪茂4、京三棱5、穿三甲6、大黄、水蛭、虻虫、苏木7、牡丹皮。

d. 镇惊,雄黄、金簿、铁落、真珠、代赭石、夜明砂8、胡粉、银簿、铅丹、石决明。

e. 搜风,羌活9、荆介、薄荷10、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皂荚、乌头、白附子11、僵蚕、蝉蜕。

B. 不足补之。

a. 补母:枸杞、杜仲、狗脊12、熟地黄、苦参、萆解(草字头)、阿胶、菟丝子。

b. 补血: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药、血竭、没药、芎穷(草字头)。

c. 补气:天麻、柏子仁、白术、菊花、细辛、密蒙花、决明、谷精草、生姜。

C. 本热寒之。

a. 泻木,芍药、乌梅、泽泻。

b. 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

c. 攻里:大黄。

D. 标热发之。

a. 和解:柴胡、半夏。

b. 解肌:桂枝、麻黄。

二.心部1 心的生理:1血积为癓(wēi),气积为瘕(jiǎ)2香附,味辛能散、苦能降、甘能缓,气平而芳香,无偏寒偏热之弊。

本品专入肝经,长于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3青橘皮,苦辛微温,入肝胆气分,功擅疏肝理气、散结消痰。

其用有五:足厥阴、少阳之分有病,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治左肋有积气。

4即莪术。

为气中之血药,功擅行气破血消积。

主心膈痛、饮食不消、破痃癖气最良。

一般消积气用酒磨,破血行气用醋磨,本品性刚气峻,非坚顽之积,不宜用。

5即三棱,能破血中之气。

《金匮要略》“三因”非因论

《金匮要略》“三因”非因论

《金匮要略》“三因”非因论对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二条“千般难,不越三条”中的“三条”,明清注家多解为“三种病因”。

新中国成立以后,部分注家认为把“三条”注为“三种病因”并不恰当,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然而,其论述不甚详尽。

本人认为,《金匮要略》中的“三条”作为病因分类,其分类不合理,即“三条”不是“三种病因”;在此条,仲景阐明了分析疾病的一般方法,即从病因和病位传变两个方面分析所有疾病的方法,而不是讲述病因分类。

1 非因的理由:分类不合理《金匮要略》“三条”不是三类病因,依据是:作为病因分类,“三条”的分类不合理。

看原文:“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雍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其中,“一者”、“二者”都是在讲“客气邪风”,本为一种病因却被分为两类;“三者”讲房室、外伤等致病因素,是多种病因却被归为一类。

这种分类方法显然是不合理的。

明清及当今大部分注本把这“三条”解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此即《金匮要略》注家的“三因说”),认为“三条”是从病位内外分类病因,即邪在内为“内因”,邪在外为“外因”,其不可分内外者为“不内外因”。

此说依旧不合理,理由是,“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也可分内外:“房室”为内,“金刃虫兽所伤”可内可外。

也就是说,依据病位分类病因可以成立的话,也只可以分为内、外两类,而非三类。

况且一种病因,无论在内还是在外,还是一种病因,即按病位内外分类病因本身就不合理。

总之,“三条”作为病因分类是不合理的。

2 “三条”本义:分析疾病的一般方法“三条”不是讲病因分类,实际上,它是仲景在教示后人怎样从病因和病位传变两个方面分析所有的疾病。

作为医学体系,在研究疾病时,必须回答三个问题:①疾病产生的原因;②疾病产生的部位;③疾病传变的过程。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张元素,字洁古,晚号洁古老人,是我国著名医学流派易水学派的开山鼻祖。

张氏对祖国医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在撷取前贤诸家之长的基础上,复通过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把药物的使用与脏腑的标本寒热虚实的变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脏腑辨证论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就是这一体系的结晶。

脏腑辨证已成当今临床诸种辨证之基础,为了使初学中医的人能够了解这一辨证用药的规律,振叶寻根,观澜索源,我们决定校释张氏的这部《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为此首先对原文进行点校。

点校的方法是以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之文为底本,以赵双湖的《医学指归》及周学海的《医学丛书》为旁校,对其中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参阅了任应秋点校的《医学启源》。

凡是对《本草纲目》本改动处均加注说明出处及原因。

繁体字均改为标准简化字。

张洁古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医学临床家,崇尚实践。

所以在《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中将在杂病辨证中毫无意义的心包络并于心之内,而另立命门。

这为其门徒创立命门学说树起了旗帜,亦是易水学派脏腑辨证的一大特色。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列有十二个脏腑,每个脏腑先写出生理功能,后列标本常见病证,最后示其寒热虚实温清补泻之具体常用药物,可谓条分缕析。

然惜其语焉未详,引而不发,令初学者难寻门径。

况且医学日进,认识亦需不断更新,因此,我们在尊重原著的精神下,参阅古今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了阐释。

务使读者既能明了作者的原意,又能于今后的临床工作有所补益。

第一篇肝部一、肝的生理[原文] 肝,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

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语释]肝藏魂。

魂是随神往来的一种精神活动,主要体现人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

神魂正常则思维敏捷,应变机智,若呆痴或思维紊乱,便称之为魂不全或缺魂或神魂颠倒。

藏是潜藏主宰之意。

精神活动不是玄虚的,而是有其物质基础的。

脏腑的功能活动,就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张元素著)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张元素著)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校释张元素(洁古老人)著吴风全、郭忠印、秦满、李俊杰主编一.肝部1 肝的生理A. 肝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2 肝所主病证A. 本病,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痫,两肋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癓瘕1,女人经病。

B. 标病,寒热疟状,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太夫颓(病字头)疝,女人少腹肿满,阴病。

3 肝病用药:A. 有余,泻之。

a. 泻子,甘草。

b. 行气,香附2、芎穷(草字头)、瞿麦、牵牛、青橘皮3。

c. 行血,红花、鳖甲、桃仁、莪茂4、京三棱5、穿三甲6、大黄、水蛭、虻虫、苏木7、牡丹皮。

d. 镇惊,雄黄、金簿、铁落、真珠、代赭石、夜明砂8、胡粉、银簿、铅丹、石决明。

e. 搜风,羌活9、荆介、薄荷10、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皂荚、乌头、白附子11、僵蚕、蝉蜕。

B. 不足补之。

a. 补母:枸杞、杜仲、狗脊12、熟地黄、苦参、萆解(草字头)、阿胶、菟丝子。

b. 补血: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药、血竭、没药、芎穷(草字头)。

c. 补气:天麻、柏子仁、白术、菊花、细辛、密蒙花、决明、谷精草、生姜。

C. 本热寒之。

a. 泻木,芍药、乌梅、泽泻。

b. 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

c. 攻里:大黄。

D. 标热发之。

a. 和解:柴胡、半夏。

b. 解肌:桂枝、麻黄。

二.心部1 心的生理:1血积为癓(wēi),气积为瘕(jiǎ)2香附,味辛能散、苦能降、甘能缓,气平而芳香,无偏寒偏热之弊。

本品专入肝经,长于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3青橘皮,苦辛微温,入肝胆气分,功擅疏肝理气、散结消痰。

其用有五:足厥阴、少阳之分有病,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治左肋有积气。

4即莪术。

为气中之血药,功擅行气破血消积。

主心膈痛、饮食不消、破痃癖气最良。

一般消积气用酒磨,破血行气用醋磨,本品性刚气峻,非坚顽之积,不宜用。

5即三棱,能破血中之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肝部肝,藏魂,属木,胆炎寄于中。

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胁满痛,呕血,小腹疝痛,徵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状,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

筋挛,卵缩,丈夫颓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有余泻之。

泻子:甘草。

行气:香附、芎穷、瞿麦、牵牛、青橘皮。

行血:红花、鳖甲、桃仁、莪术、京三棱、穿山甲、大黄、水蛭、虻虫、苏木、牡丹皮。

镇惊:雄黄、金簿、铁落、真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银簿、铅丹、龙骨、石决明。

搜风:羌活、荆芥、薄荷、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防风、皂荚、乌头、白附子、僵蚕、蝉蜕。

不足补之。

补母:枸杞、杜仲、狗脊、熟地黄、苦参、萆解、阿胶、菟丝子。

补血: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药、血竭、没药、芎穷。

补气:天麻、柏子仁、白术、菊花、细辛、密蒙花、决明、谷精草、生姜。

本热寒之。

泻木:芍药、乌梅、泽泻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

攻里:大黄。

标热发之和解:柴胡、半夏。

解肌:桂枝、麻黄。

心部心藏神,为君火。

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

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诸痛痒疮。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火实泻之。

泻子:黄连、大黄。

气:甘草、人参、赤茯苓、木通、黄柏。

血,丹参、丹皮、生地黄、玄参。

镇惊,朱砂,牛黄,紫石英。

神虚补之。

补母,细辛、乌梅、酸枣仁、生姜、陈皮。

气,桂心、泽泻、白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

血,当归,乳香,熟地黄,没药。

本热寒之。

泻火,黄芩、竹叶、麦冬、芒硝、炒盐。

凉血,生地黄,栀子、天竺黄。

标热发之。

散火,甘草、独活、麻黄、柴胡、龙脑。

脾部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疸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月付]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土实泻之。

泻子:诃子,防风、桑白皮、葶苈子。

吐:豆豉、栀子、萝卜子、常山、瓜蒂、郁金、薤汁、藜芦、苦参、赤小豆、盐汤、苦茶。

下:大黄、芒硝、青礞石、大戟、甘遂、续随子、芫花。

土虚补之。

补母,桂心、茯苓。

气,人参、黄芪、升麻、葛根、甘草、陈橘皮藿香、葳蕤、缩砂仁、木香、扁豆。

血、白术、苍术、白芍药、胶饴、大枣、干姜、木瓜、乌梅、蜂蜜。

本湿除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燥中宫:白术、苍术、橘皮、半夏、吴茱萸、南星、草豆蔻、白芥子。

洁净府:木通、赤茯苓、猪苓、藿香开鬼门:葛根、苍术、麻黄、独活肺部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贲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数而欠,遗失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月需]臂前廉痛。

气实泻之。

泻子:泽泻、葶苈、桑白皮、地骨皮除湿:半夏、白矾、白茯苓、薏苡仁、木瓜、橘皮。

泻火:粳米、石膏、寒水石、知母、诃子。

通滞:枳壳、薄荷、生姜、木香、厚朴、杏仁、皂荚、桔梗、紫苏梗、苏梗气虚补之。

补母:甘草、人参、升麻、黄芪、山药。

润燥:蛤蚧、阿胶、麦门冬、贝母、百合、天花粉、天门冬。

敛肺:乌梅、粟壳、五味子、白芍、五倍子。

本热清之。

清金:黄芩、知母、麦冬、栀子、沙参、紫菀、天门冬。

本寒温之。

温肺:丁香、藿香、款冬花、檀香、白豆蔻(益智仁)、(砂仁)、糯米、百部解表:麻黄、葱白、紫苏。

肾部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月行]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水液澄彻,清冷不禁,消渴引饮。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内后廉痛。

水强泻之泻子:大戟、牵牛。

泻腑:泽泻、猪苓、车前子、防已、茯苓。

水弱补之。

补母:人参、山药。

气:知母、玄参、补骨脂、砂仁、苦参。

血:黄柏、枸杞、熟地黄、锁阳、肉苁蓉、山茱萸、阿胶、五味子。

本热攻之。

下:伤寒少阴证,口燥咽干,大承气汤。

本寒温之。

温里:附子、干姜、肉桂、蜀椒、白术。

标寒解之。

解表:麻黄、细辛、独活、桂枝。

标热凉之。

清热:玄参、连翘、甘草、猪肤。

命门部命门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

主三焦元气。

本病:前后癃闭,气逆,里急疝痛。

奔豚,消渴,膏淋,精漏精寒,赤白浊,溺血,崩中带漏。

火强泻之。

泻相火:黄柏、知母、牡丹皮、地骨皮、生地黄、茯苓、玄参、寒水石。

火弱补之。

益阳:附子、肉桂、益智子、破故纸、沉香、川乌头、硫黄、天雄、乌药、阳起石、舶茴香、胡桃、巴戟天、丹砂、当归、蛤蚧、覆盆。

精脱固之。

涩精:牡蛎、芡实、金樱子、五味子、远志、山茱萸、蛤蚧。

三焦部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瘛,暴病暴卒暴暗,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人亦],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浑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付肿,疼酸惊骇,手小指次指不用。

实火泻之。

汗:麻黄、柴胡、葛根、荆芥、升麻、薄荷、羌活、石膏。

吐:瓜蒂、食盐、齑汁。

下:大黄、芒硝。

虚火补之。

上焦:人参、天雄、桂心。

中焦:人参、黄芪、丁香、木香、草果。

下焦:附子、桂心、硫黄、人参、沉香、乌药、破故纸。

本热寒之。

上焦:黄芩、连翘、栀子、知母、玄参、石膏、生地黄。

中焦:黄连、连翘、生苄、石膏。

下焦:黄柏、知母、生苄、石膏、牡丹、地骨皮。

标热散之。

解表:柴胡、细辛、荆芥、羌活、葛根、石膏。

胆部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

主同肝。

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标病:寒热往来,[病占]疟,胸胁痛,耳痛鸣聋,瘰疬结核马刀,足小指次指不用。

实火泻之。

泻胆:龙胆草、牛胆、猪胆、生蕤仁、生酸枣仁、黄连、苦茶。

虚火补之。

温胆:人参、细辛、半夏、炒蕤仁、炒酸枣仁、当归、地黄。

本热平之降火:黄芩、黄连、芍药、连翘、甘草。

镇惊:黑铅、水银。

标热和之。

和解:柴胡、芍药、黄芩、半夏、甘草。

胃部胃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

本病噎膈反胃,中满肿胀,呕吐泻痢,霍乱腹痛,消中善饥,不消食,伤饮食,胃管当心痛,支两肋。

标病:发热蒸蒸,身前热,身前寒,发狂谵语,咽痹,上齿痛,口眼[口呙]斜,鼻痛鼽衄,赤齄。

胃实泻之。

湿热:大黄、芒硝。

饮食:巴豆、神曲、山查、阿魏、石卤砂、郁金、三棱、轻粉。

胃虚补之湿热:苍术、白术、半夏、茯苓、橘皮、生姜。

寒湿:干姜、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豆蔻、人参、黄芪。

本热寒之。

降火:石膏、地黄、犀角、黄连。

标热解之。

解肌:升麻、葛根、豆豉。

大肠部大肠属金,主变化,为传送之官。

本病:大便闭结,泄痢,下血,里急后重,疽痔,脱肛,肠鸣而痛。

标病:齿痛、喉痹,颈肿,口干,咽中如核,鼽衄,目黄,手大指次指痛,宿食发热寒栗。

肠实泻之热:大黄、芒硝、桃花、牵牛、巴豆、郁李仁、石膏。

气:枳壳、木香、橘皮、槟榔。

肠虚补之气:皂荚。

燥:桃仁、麻仁、杏仁、地黄、乳香、松子、当归、肉从蓉。

温:白术、苍术、半夏、硫黄。

陷:升麻、葛根。

脱:龙骨、白垩、诃子、粟壳、乌梅、白矾、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

本热寒之。

清热:秦艽、槐角、地黄、黄芩。

本寒温之。

温里:干姜、附子、肉豆蔻。

标热散之。

解肌:石膏、白芷、升麻、葛根。

小肠部小肠主分泌水谷,为受盛之官。

本病:大便水谷利,小便短,小便闭,小便血,小便自利,大便后血,小肠气痛,宿食,夜热旦止。

标病:身热恶寒,嗌痛颔肿,口糜耳聋。

实热泻之。

气:木通、猪苓、滑石、瞿麦、泽泻、灯草。

血:地黄、蒲黄、赤茯苓、牡丹皮,栀子。

虚寒补之。

气:白术、楝实、茴香、砂仁、神曲、扁豆。

血:桂心、延胡索。

本热寒之。

降火:黄柏、黄芩、黄连、栀子。

标热散之。

解肌:蒿本、羌活、防风、蔓荆。

膀胱部膀胱主津液,为胞之府,气化乃能出,号州都之官,诸病皆干之。

本病:小便淋沥,或短数,或黄赤,或白,或遗失,或气痛。

标病:发热恶寒,头痛,腰脊强、鼻窒、足小指不用。

实热泻之。

泻火:滑石、猪苓、泽泻、茯苓。

下虚补之。

热:黄柏、知母。

寒:桔梗、升麻、益智仁、乌药、山茱萸。

本热利之。

泻火:地黄、栀子、茵陈、黄柏、牡丹皮、地骨皮。

标寒发之。

发表:麻黄、桂枝、羌活、苍术、防已、黄芪、木贼。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11 / 11下载文档可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