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
九年级语文(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课件
艾青的诗有着特有的忧郁美。诗人 的这种忧郁,源自民族的苦难,体 现着他深刻的忧患意识,博大的历 史襟怀和浓烈的爱国真情! 艾青的诗永远昭示我们:
对国家、民族深沉强烈的爱和 广博的襟怀、火热的心肠,是 诗的根本!
背诵
(1)学生背诵。 (2)屏幕上是一位同学默写的这首诗,请大家 合上课本判断其正误。然后,就其中的一个错误 谈谈为什么不能这样改。(屏显)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我是一只鸟, 我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 主题,古今中 外的 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 话题 :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 直到夜郎西
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 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 感?
全班 齐诵
诗人曾说:“我的悲哀比别人的深些, 因而我的声音更凄切。”下面,我们就 用这种“凄切”的声音再一次深情地吟 诵一遍这首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小时候——邮票小小——母子分离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课件(45张PPT)》(共45张PPT)
4、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会有什么后果?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写法: 1、巧妙的构思:假设情景的描绘使人们明白了不去打 仗后那屈辱亡国的后果,从而激发人们的抗日激情。 2、语言特点:多用口语,质朴有力,掷地有声,有一 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强烈地激发了当时国人的生死存亡 的忧患意识,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号召力。 揭示道理:爱好和平,不愿做奴隶,就必须起来战斗, 以革命的暴力反抗侵略者野蛮而惨无人道的暴力。 评论:“一字字打入你的耳中,打在你的心上。”
•
1、从诗下面所标示的“1938年作”,你联想 到了什么? 2、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什么? 3、从以往的学习经验看这首诗的写法。
问题探究
1.诗的开头“透过炮火,透过烟雾”, 有何作用?
这两句简明概括地渲染了硝 烟弥漫、炮火纷飞的战斗场 面,为下文展开战士丰富的 内心世界提供了背景。
2.《军帽底下的眼睛》刻画了哪两种人 物形象?他们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军帽底下的眼睛》是诗人胡昭1952年12月 写于朝鲜战场的。诗中没有着意渲染硝烟 弥漫、炮火纷飞的场面,也没有从正面歌 颂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志愿者战士形象, 而是以战斗生活为背景,着重展示了另一 个世界——战士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是诗人1952年12月写于朝鲜战场的。诗中 没有着意渲染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场面,也没有 从正面歌颂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志愿战士的形象, 而是以战斗生活为背景,着重展示了另一个世界— —战士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下午9时54分58秒下午9时54分21:54:5821.7.31
•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七日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
诗两首教学参考(优秀3篇)
诗两首教学参考(优秀3篇)《诗二首》篇一《现代诗二首》自主学习方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让我们先跟贺敬之回革命圣地延安看看,再随徐志摩到英国著名的剑桥(康桥)上去散散步,好吗?一、搜集资料1、查阅资料,认识诗人,了解背景2、理解识记,加强人文积淀。
(1)贺敬之,当代、。
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剧本《》(与丁毅等合作)。
《回延安》选自《》,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2)徐志摩诗人,有《花雨》《志摩的诗》《》等。
1918至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经英格兰,两次重访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二、积累字词1、读准字音:白羊肚()糜子( ) 荡漾( ) 青荇( )揉碎()斑斓()漫溯()笙箫( )2、辨字组词:羔()糜()窑()畔()箫()恙()靡()窖()衅()萧()三、整体感知1、默读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3)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2、诵读诗歌,了解大意,体味感情。
(1)《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全诗有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回延安》一部分中“几回回梦里回延安”表现了;“千声万声呼唤你”表达了;“母亲延安”的表达作用是;“一头扑进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的心情。
(3)《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并不哀婉沮丧,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 抒发了;“夏虫也为我沉默”交织着等复杂感情。
(4)读《再别康桥》的感受像()a、倾听岳飞高唱《满江红》b、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c、静听肖邦的小夜曲d、聆听阿丙的《二泉映》(5)一句话,《回延安》抒发诗人的感情;《再别康桥》抒发诗人的感情。
郭沫若诗两首原文
郭沫若诗两首原文
第一首: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第二首: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政治家。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
1923年,完成历史剧《卓文君》、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
1942年,完成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
1959年,完成历史剧《蔡文姬》。
1973年,论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
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诗两首》课文全解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诗两首》课文全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一《诗两首》课文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诗两首》课文全解【基础知识】重要字音:彷(páng)徨寂寥(liáo) 惆怅(chàng) 凄婉(wǎn) 颓圮(pǐ) 青荇(xǐng) 浮藻(zǎo) 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 笙(shēng)箫多音字:看守看见遒劲有劲着迷执著装载记载悄悄悄然重要字形:彷徨惶然惋惜哀婉彷徨牌坊惆怅稠密丝绸追溯朔风挑衅河畔斑斓无耻谰言波澜颓圮祭祀杞人忧天重要词义: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颓圮:坍塌,毁坏。
近义词辨析: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
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文学常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
诗人、学者。
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
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文本释要】一《雨巷》《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诗两首》七年级优秀语文教案
《诗两首》七年级优秀语文教案《诗两首》七年级优秀语文教案[教学思路]本文的两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对母亲的深爱。
《纸船》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诗人以纸船为题,赋予纸船以特别的含义,寄托了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
《金色花》从假想写起,“假设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
在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进步感悟诗的才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安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才能。
由“假设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开展学生的个性,又开展合作精神,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泉,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妙的感情。
我们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你怎样向母亲表达你的爱意呢?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
母爱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久的主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深情地颂扬过母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两首诗:中国女作家冰心的《纸船》,和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出示目的1、把握诗文基调,表情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才能;背诵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2、自主、合作、探究地进展学习。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安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才能。
三、知识积累以下知识主要让学生在预习中作好积累笔记,课堂上老师以检阅的方式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1、字词积累大家预习了吗?看看这些字词你解决了没有?字:嗅摩衍匿祷词:匿笑祷告读一读,讲一讲。
2、作家作品知识积累:关于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___年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
《诗两首》重点难点解答
《诗两首》重点难点解答1、《雨巷》在艺术上有何特色?《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雨巷》在意象选用上的特点及好处是什么?《雨巷》中应该说有三个主要意象:“雨巷”、“我”和姑娘,这三个表面上看似并不特别的意象事实上深藏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时空关系,不仅使整首诗所营造的情境显得模糊、虚幻、迷离,更使得对诗的意义的理解也有了含混复杂的多义性,三个意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它们统一于一个空间画面内,而且有着同样的情感底色:“独自”、“彷徨”的“我”、“悠长”、“寂寥”、“颓圮”的“雨巷”和“哀怨”、“凄清”、“迷茫”的“姑娘”共同构成了一个黯淡、低沉,迷离而幽长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一种孤独、冷寂又带迷茫的情绪。
这三个意象的空间关系又是动态的,三个意象在移动中彼此衬托相互呈现:移动是随着“姑娘”的“飘过”展开的,在这种轻缓的“飘过”中,“姑娘”展演着她的颜色、眼光、气味和姿态,“雨巷”也逐渐因为不断绵延的“悠长”、“雨的哀曲”和“颓圮的篱墙”变得更为具体,而“我”的期待和梦想、失望和迷茫随着“姑娘”的身影隐隐显显。
这使“雨巷”内的空间关系同样也构成了一种回复,开始“姑娘”离我像梦一样遥远,然后她近了,“我”甚至闻到了她的芬芳,感受到她的惆怅,接着她又远了散了,这种回复的审美功能和音韵及语法上的完全一样,正是这种意象之间多重复杂的关系,以及由这些复杂关系带来的虚幻迷离的色彩,使得诗中的意象一下子超越了一般意象的具体形象和实际意旨,而具有了某种象征性。
第四课 《诗两首》
第四课《诗两首》讲学稿班级:七()班姓名:教学目标:1、理解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学习诗歌朴实、真诚的语言,理解诗歌的表现角度。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选择。
一、课前预习(一)字词疏通:1、读一读,写一写,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伫.( )立涉.( )足延绵.( ) 萋萋..( ) 瞬.( )息忧郁.( ) 幽.( )寂尴.( )尬.( )2、查一查,理解词义。
幽寂:尴尬:延绵:萋萋:3、抄一抄,时时积累好词佳句。
(二)大意疏通1、读一读,想一想,这两首诗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2、说说两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二、课中探究重点讲解: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2、《未选择的路》中的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既然是选择道路,作者为何要写“未选择的路”,而不写已选择的路?3、读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觉得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难点突破::“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过了去的”指什么?为什么“会成为亲切的怀念”?“过去了的”指“”。
因为所以“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三、课后巩固五步点击:1、认识一个字:涉涉:读shè左边是“氵”其意与水有关,右边是“步”,其意是徒步过水,泛指从水上经过,如跋山涉水;又指经历,如涉险;还指牵涉,如涉及。
2、掌握一个词:镇静“镇静”指情绪稳定或平静,有时可作宾语,如他始终保持着镇静。
3、品味一句话:“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中的“往事”指什么?“轻声叹息”是诗人后悔吗? “往事”是指当年就自己的人生之路所作出的选择轻声叹息“并不是后悔,而是想到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条,人生却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的遗憾。
4、揣摩一个点: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一般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未选择的路》用生活中的路,来象征人生的道路,生活的路有选择,而人生的路更需要选择,其实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诗歌】小诗两首
【诗歌】小诗两首小诗一:春意盎然
春风拂面,花香满园,
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草木繁茂,鸟语蝉鸣,
春天的美丽无与伦比。
碧空如洗,阳光明媚,
微风轻拂,心情舒畅。
蝴蝶飞舞,蜜蜂忙碌,
春天让生命焕发活力。
绿意盎然,水草丰茂,
小溪潺潺,流淌碧波。
野花绽放,美丽动人,
春天的景色令人陶醉。
花花世界,春光灿烂,
心中的希望,此刻升腾。
春天的美丽,让人怦然心动,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春的魅力吧。
小诗二:秋意浓浓
秋风习习,落叶纷纷,
金黄的大地,美丽无际。
丰收的季节,果实累累,
秋天的美丽让人陶醉。
天高云淡,秋霞迷人,
干燥的大地,收获美满。
麦浪如黄,稻谷金黄,
秋天的景色令人陶醉。
林间小径,落叶铺满,
河水悠悠,秋阳晒岸。
大雁南飞,寒意凛冽,
秋天的美丽温暖心田。
收获的喜悦,播撒的希望,秋天的季节,秋意浓浓。
让我们一起去体味秋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诗两首》写作背景
《诗两首》写作背景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本诗写于诗人被流放的日子里──它题在邻居的一个
小女孩的纪念册上。
短短的八行诗,既是诗人对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托,更是诗人在严峻艰苦年代里的座右铭。
2、《未选择的路》:
本诗首次发表在1915年8月的《大西洋月刊》上。
第二年作者又把它作为首篇编入诗歌集《山间低地》。
诗的内容与诗人的经历有关。
弗罗斯特读高中时就开始写诗,17岁发表了处女作。
以后一直坚持写诗,但很少能发表,20年中仅在小刊物上发表6篇。
他抱着当诗人的梦想打算去英国发展。
那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还是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可能同时去涉足”。
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
1912年,他变卖了
农场去了英国,在伦敦附近住下。
他成功了,191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少年的意志》,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
当他写这首诗时,已经是返回新英格兰成为小有名气的诗人了。
正如诗中所说:“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一生的道路。
”诗中用林间岔路来象征人生道路,蕴含哲理,读后能给人以深深的思索。
陶渊明诗两首
陶渊明诗两首
1.《饮酒·其五》陶渊明(魏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魏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述酒》陶渊明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
素砾帛修渚,南岳无馀云。
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
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
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
诸梁董师旅,苹胜丧其身。
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
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
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
双阳甫云育,三趾显奇文。
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
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
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
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人教版初三下册课文《1.诗两首》乡愁、我爱这土地
1.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受得深沉……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诗两首》评课稿
《诗两首》评课稿《诗两首》评课稿《诗两首》评课稿1郑老师所授的《诗两首》,我个人认为,整体上来看,形式比较新颖,设计比较用心,较好地考虑了新课标以及MP项目对教材、能力的要求并较好地达到了这些要求,尤其在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方面有很好的体现,老师授课有步骤,学生学习有条理,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
整节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学习《归园田居》复习巩固学诗的三步骤并明确方法:一品音韵美,二品图画美,三品意境美,方法分别是诵读、想象和思考。
第二部分是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小组自学《使至塞上》,巩固学习诗歌的三品方法。
第一过程所用时间较少,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很快就完成了三品,在学生出现困难时老师适时点拨,使整个过程比较顺利,为第二阶段的学习赢得了时间。
用小组画画的方式来表现诗歌的图画美并把自己的画用语言表达出来,是这节课的巧妙之处,也是亮点。
这个方式体现了小组的合作、交流,语言的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想象能力以及与美术学科的交叉,而且这个方式充满吸引力,使得学生的兴趣大增,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学生在讨论交流之后,纷纷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前面展示,效果也不错。
可以说是小小技巧,作用不小。
在学生展示、表述的过程中,老师能够加以适当的引导。
以上是郑老师比较成功的地方,当然也还有一些不足,如因时间关系,教案与真正的授课过程有较大的出入,第一阶段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显得不足,受电教老师的误导,没有用食物投影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最后上去展示的组达到五个之多,很没有必要,又导致了拖堂等。
《诗两首》评课稿2古诗教学三步走《古诗两首》《锄禾》、《悯农》教学反思本课两首五言绝句《锄禾》、《悯农》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农民的深切同情。
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我分以下三步走:一、借插图初步读懂古诗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图上画的农民劳动的情景,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诗两首》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诗两首》•课程背景与目标•课文解读与赏析•知识点归纳与总结•学生互动环节目录•拓展延伸与课堂作业01课程背景与目标教材版本及课文内容教材版本西师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内容《诗两首》,包括《秋思》和《长相思》两首诗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秋思》;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掌握本课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配乐朗诵等02课文解读与赏析03诗中的艺术手法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手法,将诗人的情感与秋天景色融为一体,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01诗中描绘的秋天景色通过落叶、秋风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使读者感受到秋天的氛围。
02诗人的情感表达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秋思》赏析《长相思》赏析词中描绘的景物和场景通过山、水、风雪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壮阔的边塞风光图,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
词人的情感表达词中表达了词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词中的艺术特色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突出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的复杂情感。
同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两首诗风格对比题材差异《秋思》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而《长相思》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和表达思乡之情的词。
两者题材不同,前者更注重景色描绘,后者更注重情感表达。
风格差异《秋思》的风格比较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明快;而《长相思》的风格则比较豪放洒脱,语言富有张力。
两者风格迥异,各有千秋。
情感表达差异《秋思》主要表达的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长相思》则主要表达的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 朗读诗歌,品味诗作优美的意境和深 朗读诗歌,
厚的感情。 厚的感情。 ♦ 体会诗中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 的作用。 的作用。 ♦ 理解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 理解余光中《乡愁》 音乐美。 音乐美。 ♦ 背诵这两首诗。 背诵这两首诗。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 年生于南京 建永春,台湾当代诗人、诗评家, 建永春,台湾当代诗人、诗评家,代表 作有《乡愁》 舟子的悲歌》 作有《乡愁》、《舟子的悲歌》等。 席慕蓉,1943年生于四川, 席慕蓉,1943年生于四川,祖籍内 年生于四川 蒙乌兰察布,台湾当代诗人,散文家, 蒙乌兰察布,台湾当代诗人,散文家, 代表作有《无怨的青春》 代表作有《无怨的青春》等。
问题研究
♦ A. 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全诗以时间的 变化组诗,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四 变化组诗, 个人生阶段,概括了诗人的一生。 个人生阶段,概括了诗人的一生。 ♦ B.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 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 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
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 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 感?
的
问题研究
♦席慕蓉的《乡愁》诗是如何 席慕蓉的《乡愁》
表现缠绵悱恻的思乡之情的? 表现缠绵悱恻的思乡之情的?
这首诗共三节七行,但作者却别出心裁, 这首诗共三节七行,但作者却别出心裁,运 用奇特新颖的比喻通过月夜的笛声, 用奇特新颖的比喻通过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 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来表现浓郁的乡 就像是三幅画面,使诗句更具形象性, 愁,就像是三幅画面,使诗句更具形象性,尤其 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 是“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这个创造性比喻 说明故乡依旧,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 说明故乡依旧,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
结构思路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母子分离 夫妻分离 母子死别 游子与祖国分离
一生
比喻
乡愁
是一支/ 故乡的 歌/是一支/清远的 笛
乡 愁
席 慕 蓉
总在/ 晚上/ 总在/有月亮的 晚上/响起 面貌/却是一种/ 故乡的 面貌/却是一种/模糊 的怅惘 / 的/ 的/
乡
/是一 / 有 /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 小小的 是一枚/小小 乡愁 是一枚 小小 /邮票 我/在这头 在 母亲/在那头 母亲 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 窄窄的 是一张/窄窄 乡愁 是一张 窄窄的 /船票 船票 我/在这头 在 新娘/在 新娘 在那头
余光中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 是一方/矮矮 乡愁 是一方 矮矮 的/坟墓 坟墓 我/在外头 在 母亲/在 母亲 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 是一湾/浅浅 乡愁 是一湾 浅浅 的/海峡 海峡 我/在这头 在 大陆/在 大陆 在那头
无数个思念和祝福, 无数个思念和祝福, 在心灵的天空中闪烁, 在心灵的天空中闪烁, 就让我化作点点新绿吧, 就让我化作点点新绿吧, 染遍故乡的每一个角落。 染遍故乡的每一个角落。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形象将乡愁具体化形象 通过邮票、船票、坟墓、 化。 ♦ C.《乡愁》这首诗的 结构美和 音乐美体现在 《乡愁》
哪里呢? 哪里呢?
1、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 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 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 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 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 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充分体现 出自 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 特点。 由 诗的 特点。 2、同一位置上 的词的 重复与 叠词的运 同一位置上 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 ,一唱 旋律, 三叹的 旋律,给全诗 营造一种 低回怅 氛围。 惘的 氛围。
故 乡 情
故乡是一条潺潺的小河, 故乡是一条潺潺的小河, 悠悠地从梦中流过, 悠悠地从梦中流过, 柔波里轻摇的倩影, 柔波里轻摇的倩影, 是那如雪的云朵。 是那如雪的云朵。 故乡是一首甜润的童歌, 故乡是一首甜润的童歌, 时时地从耳畔掠过, 时时地从耳畔掠过, 那飞飏的七彩音符哟, 那飞飏的七彩音符哟, 串起我儿时的欢乐…… 串起我儿时的欢乐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