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民生与社会保障

中国古代的民生与社会保障

中国古代的民生与社会保障中国古代的民生和社会保障是一个涉及广泛的话题,包含了人民的生活需求、社会福利以及各类保障措施等内容。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民生和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事项,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本文将从土地分配、赋税制度、社会救济以及医疗保障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民生和社会保障。

一、土地分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土地是人民生活的最基本资源之一。

为了保障人民的生活,统治者实行土地分配政策,以确保每个家庭都有土地耕种。

按照封建宗法制度,土地会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分配,家族成员按照自己的劳动能力获得相应的土地。

这种土地分配制度保证了人民有地自耕,维护了农民的生存基础。

二、赋税制度在古代社会中,赋税制度是维持政府运转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

古代社会的赋税包括地租、田赋、粮食等,由农民按照一定比例交纳。

政府会收取一部分税收,用于国家开支和军队维持等公共事务,同时也通过供应农民所需的公共服务来回馈农民。

这种赋税制度保证了国家的正常运转,同时也为人民提供了一定的社会保障。

三、社会救济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也会采取一些措施来救济和保障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这包括孤儿、残疾人以及因自然灾害而失去生计的人等。

一些官府、私人机构或慈善组织会设立救济机构,向这些弱势群体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的帮助。

这种社会救济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社会保障,照顾到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

四、医疗保障古代中国的医疗保障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福利的一部分。

政府会设立医疗机构,为人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此外,一些慈善组织也会组织医疗队伍,为民众提供医疗救助。

另外,统治者还通过制定一些医疗政策,如卫生规章制度等,来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

这些医疗保障措施为古代社会的人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

总结:中国古代的民生和社会保障是一个涉及广泛的问题,土地分配、赋税制度、社会救济以及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措施都是对人民生活的重视和照顾。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研究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研究

中 文 摘 要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就已存在着一些后世所谓的社会保障的思想和实践的萌芽,历朝历代大都设立了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等救助机构和制度,而且这些机构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都已经发挥了今天我们所称作的社会保障的作用。

同时,与西方早期以基督教会为主从事济贫与慈善事业不同,自古以来我国历代王朝均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作为是政府施政的一项重要职能。

此后,尽管王朝有更迭,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古代以社会救助为主的保障措施也越来越具体,覆盖面也越来越广阔,而且其中也不乏一些先进的思想和具体的做法。

通观中国古代历史,古代的社会保障根植于中国社会深厚的土壤,并因时发展,不断完善,而且在某些方面也不乏创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传统历史文化有很多精髓值得我们去挖掘、学习和借鉴,而古代的社会保障的思想、政策及其制度则是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当前我国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事业的背景下,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充分体现中国特色,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显得很有必要。

本文从纵横两条线展开研究。

一方面通过纵向研究考察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源流及制度法令、机构设施等具体行为和措施;另一方面,从横向展开,重点介绍某个朝代,或是某个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实践措施,进而做到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的统一,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通过对我国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源流和具体实践的追溯,汲取其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并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而对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事业的构建和完善提出思考和建议,即第一,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要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第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要重视政府的主导地位和责任;第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要注重法制的建设和完善;第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要要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建设。

关键词:古代社会;社会救济;启示ABSTRACTIn early China more than 3000 years before, the later is the so-called social security of thought and practice, who lived in the disaster relief, mostly established processing, the author, endowment dirt, etc, these institutions and relief measures in a certain extent have played today the so-called social security role. Moreover, unlike the western early Christian primaril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lief and charity,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Chinese dynasties in China were put on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of relief as the government policy of an important function. Thereafter, although have, but with the dynasty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the social assistance as more and more specific safeguard measures, more and more wide coverage, but also some advanced ideas and practices. Chinese ancient histories, the ancient aberrational of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because of the deep soil improvement, development and even in some aspects are making innovations.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5000 years of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many essences worth us to mining, and learns from it, and in these rich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some ancient abou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its policy of ideology, the paper, for our curren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is a great reference value. Therefo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ecurity in China today, from specific situation, so as to better refle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 conscientiously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 is very necessary.Based on research and two lines. Through study on ancien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f the ideological origin laws and institutions and the specific measures and behavior facilities,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horizontal, introduced a dynasty, a time more representative, then do the practical measures longitudinal study and research, and the unity of transverse unity of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ancient Chinese originand social security of the concrete practice, absorb them valuable, meaningful, and conscientiously summariz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and then to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s social security proposed constructing and perfecting th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in China, namely,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reflect the Chinese elements, Second,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minant position and responsibility, Thir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legal, Fourth,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and construction.Keywords: Ancient society; Social aid;Enlightenment引言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从1978年到现在,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二章古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

第二章古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

1、原始社会的福利思想
在原始社会,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主要是各种自 然灾害和野兽的袭击,而氏族社会的共产共用制 为氏族成员提供了一定的生存保障。 氏族公社内部实行财产的平均分配、负担均摊、 必要时“损有余而补不足”,强调平等和谐的人际 关系。对丧失劳动能力者的保障、对因战因病致 残者提供生活保障是氏族成员的共同责任。
世界眼光——西为中用
• 在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实践在各个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反映,不可能有适用 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的社会福利思 想和制度。因此,我们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应 该能够放眼世界,具有世界眼光,借鉴与学习世 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经验, 并从中挖掘、借鉴其有益的东西,做到西为中用。
第一节 思想为今用
• 社会保障一般认为是现代社会的做法,其实,社 会保障制度在中国早已有之,并长期行之有效。 目前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较多的是当代的社会 保障问题,但现代社会的社会保障也可以从中国 古代的长期实践中获得借鉴。中国人注重亲情、 注重家族、注重孝道,不仅仅是感情上的依托, 中国历史上的仓储后备、以工代赈、优待抚恤等 措施,迄今仍在被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所采用。
• 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建立以后,历代皇帝在贩贫恤 患方面未尝有所懈怠,这以历代会要的记载中可 以观知。如:汉文帝时,“ 赐天下孤寡布帛絮” 。 汉武帝时,“ 遣渴者存问至赐,鳏寡孤独帛人二 匹,絮三斤。”南朝梁武帝时,诏“ 孤老鳏寡不 能自存者,咸加振恤。” • 虽然近世以前的这些救济未曾作为一项制度、一 种政策固定下来而带有临时救济的性质,但已经 形成一种传统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并且在宋代 以后终于成为国家的一种制度。
C、组织公共生活 •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以25家为基层单位,组 成生活保障小组,称为“两”。两个“两”,设“两司 马”主持。每5家设“伍长”一人。每家出1人当兵为 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 首领督之为农,一切多余的产品要交给 高度组织 政府。 • 太平天国的家庭小级有一些村社的职能:文化、 教育、互助。太平天国社会组织的主要功能是行 政的,也就是国库和军事性的。二十五家是一个 军事单位,也就是一个排,因为每一户都必须派 出一人到军队服役。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一、引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指政府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需要,依法为国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的总称。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社会制度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体现。

本文将全面评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以深入了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二、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1. 皇帝的救济制度在中国古代,皇帝制定了一套救济制度,用来帮助贫苦百姓。

这种救济制度主要通过皇帝亲自施舍、官员募捐和地方官员救济等方式来解决一部分人的生活困难。

2. 家族和师徒制度在古代中国,家族和师徒制度也是一种社会保障方式。

家族制度中,家族中的人员相互扶持,共同生活,互相帮助。

而师徒制度则是师傅对徒弟的教育和生活上的保障。

三、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保障制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最早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一阶段主要以国家为主导,对职工、农民和城乡居民进行社会保障。

2.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保障制度也随之改革。

此时,社会保障制度逐步从单一的国家保障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制度。

3. 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在全面建设阶段,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和多元化,通过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覆盖面的扩大和待遇水平的提高。

四、总结与回顾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社会制度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体现。

从古代救济制度到当代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三章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史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第三章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史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保障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与原则规范为主要标志。
工劳保医疗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对所采取的试行部
第三阶段(1998-2000年),社会保障逐渐成为我国一
分医药费与个人利益挂钩的办法给予肯定。1984年 保障制度建设(21世纪以来)
10月20日,中共中央第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 第一阶段(2000-2009年)。21世纪前十年,相继出台
发 展 阶 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英国的《贝弗里 奇报告》的提出与被采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保障制度在 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贝弗里奇报告》的提出与被采纳,对于 战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发挥了极 其重要的作用,使社会保障待遇首先被作 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得以确立,较为完 整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与轮廓得到 开创性的界定,它不仅为英国战后重建社 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决策的基础,而且也成 为西方发达国家在战后发展与完善社会保 障制度模式的重要依据,是社会保障制度 日趋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成 熟 阶 段
改革调整阶段
调整内容
(1)修订社会保障规章制度,削减社会保障总支出。 (2)加强管理,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实行私营化,扩大福利提供领域的市场经济成份 (4)调整保障项目收支结构,注重个人和企业负担,减轻政府压力 (5)改变社会保障制度结构,建立多层次的,国家、企业、个人多方 参与的综合体系
1957年,三大改造任务完成,国家转入有计划的社
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建奠定了基础。1951年2月26日,
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1962年2月国务院又颁布了
政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
《关于精简职工安置办法的若干规定》等法规。
例》,具体规定了职工在疾病、伤残、死亡、生育

古代社会保障措施

古代社会保障措施

古代社会保障措施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依据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逐渐提出了一些相关社会保障的思想和主张,推行过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社会政策措施。

这些思想和措施随岁月的流逝已发生沧桑巨变,但其中的精华却传递至今,成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文化源泉。

一、储粮备荒思想和仓储赈灾措施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战胜灾害和克服意外事故的水平很差,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秩序,人们需要在丰年和歉年之间实行调剂余缺,储粮备荒、以丰补歉的思想和主张便应运而生。

早在西周时期,政治家们就意识到:丰年时储藏多余谷物,以备凶年缺粮时之用,是立国安邦所必需。

《礼记》有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①”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墨子提出同样的看法,认为“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

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

”在储粮备荒思想影响下,自西周起,中国就出现了一种救荒、济贫的重要的政策措施一一仓储制度,即建立专门的粮仓,储存粮食,用来稳定粮价,借贷或放粮救荒、济贫(黄新鲁,1994)。

当时,仓储称为“委积”,意指除税收以外储蓄之余财,其用途包括:济贫、救荒、供养征战阵亡者的老弱眷属、招待宾客等,属地官司徒的职掌之一。

自西周以来,仓储制度延续历朝历代而不衰,仅仅名称各异、做法有别罢了。

如战国时期叫平籴仓;汉代称常平仓;隋代设义仓、社仓;唐代设常平仓和义仓;五代后周设惠民仓;宋代推广惠民仓、广惠仓、丰储仓;明代有预备仓、济农仓;清代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②,等等。

中国古代的仓储制度虽兴废无常,且在各朝各代都发生过官员管理不善致使粮食霉烂浪费或被贪污中饱等现象,但它确实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和救荒、济贫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储粮救荒思想和仓储赈灾措施的传承沿袭,使历代统治者都明白,要求得国泰民安,政府必须承担起举办公共保障事业的责任。

《宋代社会保障》

《宋代社会保障》

宋代社会保障简述摘要:中国从很早开始就十分重视社会保障,自秦汉以后,因儒学的影响历朝历代更为重视。

宋代在继承了前代,又因为宋代重文轻武,重视内部稳定,儒学兴盛等原因,因而导致宋代在在社会保障事业上较以往任何朝代都更加的完善。

宋代的社会保障事业不仅体现在传统的灾时救济,更体现在日常的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其内容之广、范围之大、渠道之多是历代王朝所不及的,也因此在历史上第一次成立了一套较完整的社会保障机构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于宋王朝的稳定与发展具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宋代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引言社会保障是一个现代概念,是一种文明和进步的象征,是近代西方国家提出并实行的一项社会制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包含了社会制度、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医疗保障等多方面内容。

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更是一个受人广泛关注的话题。

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社会保障逐步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政治制度体系、国民幸福指数等多方面的标准,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本文旨在通过对宋代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内容的探讨,来了解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应用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借鉴,并希望能扩大和深化这一制度的影响力。

中国古代并没有明确的社会保障这一概念,但早已产生了许多和社会保障相关的思想及具体措施。

王卫平先生曾指出“社会保障制度虽说是一现代名词,其实在中国早已有之,并且相对与西方国家而言,政府介入早,介入深”,①而后他并论证了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就已初步形成。

宋代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成熟时期。

它继承了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故史载“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赈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

②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关注,学术界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有了很大的关注,尤其是对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集大成者——宋代的研究,更是取得了不少成果。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

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阶级社会统治者已经认识到民的重要性,在统治方式上采取许多利民之策。

如商代君土盘庚曾指出要顺民之欲、施德于民;周文土时期力行仁政,得到民众拥护;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把国之兴亡系于民心向背,提出“兴德六教,,和“九惠之教,,的政策。

社会大同思想产生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如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表达了民众要关心社会上的老人、儿童等需要帮助群体的愿望的社会保障思想;孟子在《孟子·尽心上篇》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同时把这种养老慈幼的责任赋子统治阶级。

社会大同思想小仅影响统治阶级的统治,也为我国古代民间自救与社会互助的建立和实践提供了指导思想。

慈善积德思想是我国古代社会保障中慈善事业的思想起源和行为指导。

早在《老子》一书中就有劝导人们行善积德的记载。

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使这种行善积德的思想影响更大。

社会保障思想在中华民族白古就有,其萌芽可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的先秦时期。

那时,阶级社会刚刚从原始社会脱胎而来,氏族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问平等互助的传统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发生着重要影响。

我国白黄帝时代起,就采取了一些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措施。

例如,“塞争端”、“通货财”、“存亡更守”、“有无相贷”、“疾病相救”等。

到尧舜时代,主张天下为公。

在尧典中有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白姓,白一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到周代已开始形成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秦汉时期社会保障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隋唐以后逐步成熟。

其具体表现如下:(一)大同均平思想中国大同思想论主要是以儒家为代表,强调大同。

如孔了在《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章”就记载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了其了。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第二章《社会保障基本理论》[1]

第二章《社会保障基本理论》[1]
1、宗教思想。西方的宗教都主张慈爱、向善,又被 称为慈善之母。许多宗教团体还直接设立了一些慈 善机构,从事慈善事业。这些思想和实践表达了平 等、博爱、互助的精神,为后来的社会保障理论与 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空想社会主义论
5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学、社会学、 政治学。 一、社会保障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经济学是一种研究各种经济学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发展变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 理论与 实践、甚至社会保障的各种具体措施都会产生 影响和制约。这种相互关联决定了经济学理论对社会保 障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福利经济学
• (1)旧派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其主要观点认为, 人的主观效用可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任何物品带给人的 效用都是边际递减的;国家应该积极进行干预,调节生产 资源和收入的分配,以使整个国家的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 (2)新派福利经济学起源于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为英 国的卡尔多、希克斯和美国的勒纳、萨谬尔森等人所倡导。
1、概念:福利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如何寻求社会经济福利、增 进社会福利的西方经济理论体系。
6
2、内容:福利经济学主要讨论如何进行资源配置才能提高效 率、如何对收入进行合理分配才能实现社会公平以及如何进行 集体选择才能进一步增进社会福利等等。 3、学派:一般分为旧派福利经济学和新派福利经济学两个派 别。
12
(一)自由意志论
自由意志论者提倡给予市场更加重要的角色,对政府则应严 格控制,他们认为政府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实现财富的分配模式, 必然会越来越向极权主义体制靠近,这样的政体不可能使社会 福利达到最大化。
(二)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首先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比其它体制更为有效 的运行体制,它的一部分内容是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认为自 然权利的主要目的就是社会公正,而政府是弥补市场不足、维 护社会公正的首要力量。自由主义者支持福利国家的制度。

三章节古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三章节古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原始社会的氏族保障是一种自然的、习俗约定的社会 保障,撇开人类自身的蒙昧和生产力的极端落后,可 以视为幼稚的“大同社会”。
二、仓储后备政策及其实践
仓储制度既是古代中国的财政基础之一,亦是古代中国实 施社会保障有关政策的物质基础。庞大的国家仓储系统的 存在,并持久不衰,可以称之为中国历史上颇上特色的现 象。
转运仓:沿漕路而建,随漕运而运营,主要职能是转运或 储运;
太仓:设在京师,其粟米主要来自全国各地由州仓和县仓 征纳、经转运仓上供的谷物和少量京官职田地租,既供皇 室、京官、诸寺官厨、军饷等,又供出粜赈贷之用,由朝 廷委任专门的司农寺管理;
军仓:设置在戍边兵驻防处或屯田处,它分为军镇 仓、镇戍仓、烽铺粮储三级,谷物来自屯田提供的军 粮和靠和籴补足,以及朝廷批给的织物等,以供军用;
章节目录
第一节 古代中国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 第二节 古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实践
第一节 古代中国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
一、历代统治者实施社会保障措施的原因 1、国家机器自西周开始日益强化,生产力有
了较大的发展,使国家组织实施一定的救 济、救灾及抚恤事务从可能变为现实,这 是古代社会保障制度从唯心主义的禳弭论 走向实际并最终确立以实物救助或保障为 主要手段的政治原因。
这种氏族保障制,他指出:“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 己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 好了。不会有贫穷困苦的人,因为共产制、家庭经济 和氏族都知道它们对于老年人、病人和战争残废者所 负的义务。”“同氏族人必须相互援助、保护,个人 依靠氏族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也能做到这一点。”
由于氏族内部特殊的群婚关系,成员既无所谓亲疏远 近之分,从而较为公平与平等。氏族保障的重点对象 应该是氏族内部的老、弱、病、残、幼者,即那些丧 失或部分丧失或无力劳动者能与其他成员分享到应有 的、平等的物质,曾被视为是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 代”。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保障思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保障思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保障思想
中国传绀文化中的社会保障思想源远流长,它的内涵涉及到了许多领域,但它的基础思想依然是帮助有需要的群体,保障他们的生活和基本权利。

从古代至今都存在着各种社会福利制度,在它们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仁政”和“社会救济”。

仁政是指中国古代政府在管理人民时以仁义为准则,倡导公平和谦让的理念。

它的核心是政府要保障百姓的尊严和降低穷人的困苦,并及时补偿落后群体的损失,从而确保长期的社会安定和和谐。

社会救济则是在特定条件下,政府出台的具体的救济政策,主要包括免除税负、补偿损失、发放救助金等,旨在救济贫苦人口,解除他们经济上的困境。

这两种社会保障思想既是古有今新,也具有广泛的可操作性,包括管理社会、福利国民、疏散难民等实践。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社会保荐的原则——“天爱人”的原则。

这是一种更深刻的社会保障理念,它强调政府要以“爱”的态度、尊重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保障人们不受任何不公平对待。

它要求政府依法行政,对每一个人都要公平、同情和无私。

政府应利用尽可能多的维护政策来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其生活和物质生活品质。

对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

对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

对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从古代先人所提倡的思想和历代采取的措施可见,我国古代已经有了令人钦佩的社会保障思想和社会保障实践。

这些思想和实践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表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权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从本质上看,古代统治阶级办理社会保障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历代统治阶级,尤其是一些有所作为的政治家都深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只有老白姓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的道理。

特别是对社会弱者的扶助,更能博得老白姓的同情,更有利于其统治的巩固。

也正是由于办理社会保障事务的本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历代统治者也就不可能真心实意地推进社会保障事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白姓的疾苦。

因此,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往往流于形式,保障措施往往注重于治标而非治本,保障事务的临时性和随意性特征非常突出,以致使政府的救济救荒措施既不普遍也不能成为常态。

这或许是中国官方较西方国家更早介入社会保障领域却又大大晚于西方国家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古代中国,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安全主要由白人家庭、亲戚、朋友和邻居提供。

这是一种白人的自我保障,或非正式的家庭保障,与真正的社会保障相去甚远。

虽然当时的社会保障思想和实践具有很强的强制性和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为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生存保障,但无论如何,这些思想和实践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对我们今天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

2、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借鉴与启示1.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国。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竞争会造成一部分劳动者被迫退出劳动岗位,失去生活来源,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生活保障。

社会成员在年老、体弱、疾病、伤残、遭遇灾害等情况下,也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给子救济,以维持本人及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社会互助论
• 社会互助论强调社会成员间的互助,是可以付诸实践的一种社会保障思想 •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兼爱交利”,孟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则百姓和睦” • 汉代,于吉《太平经》 • 宋代,张载“救灾恤患,敦本抑末”,同时还提出敬老,慈幼,扶困,济贫的愿

仓储后备论
• 建立鼓舞积蓄以备灾荒并济贫民的思想。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决饥民的粮食问题 • 宋元明 • 董煟,总结了宋代以前历代的救荒的得失教训《救荒活民书》,主张统治者要
“厚下”恤民,以“仁政”减灾
孟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 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民本思想,小康社会思想 • 对弱势群体的关顾与救助——“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
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 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思想原则,提出了具有鲜明的“爱民”,“利民”特色 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给人民以实际的。
理论渊源
曾国安著《灾害保障学》,在对我国古代救灾思想的回顾中,以九论 概括性的介绍了我国历代灾害保障思想(天命主义禳弭论,赈济论, 调粟论,养恤论,安辑论,放贷论,仓储后备论,社会互助论,节约 论)
对后世颇有影响的天命主义禳弭论,大同社会论,社会互助论,仓储 后备论,社会救济论,优待抚恤论的社会福利思想
天命主义禳弭论
• 中国最原始的一种救灾救荒思想 • 产生于商汤时期,巫术救荒
大同社会论
• 实质上是一种乌托邦思想,产生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公元前500年,孔子在 《礼记礼运篇》提出大同社会的思想。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

浅析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

浅析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保障虽然是一个现代名词,但它的一些 思想和措施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 同西方国家 相比, 我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具有保障思想多 , 政府 介入早, 介入程度深的特点. 1, 中国古代发达的农业社会需要保护劳动力 进行生产 我国奴隶社会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早熟的农 业社会. 当时,农业生产的特征是土地为奴隶主 贵族 " 国有 " , 奴隶的整个家庭为奴隶主贵族进行 劳动, 是奴隶主的 " 会说话的工具" .当时的农业 生产主要是 "人海战术 " 式的大规模劳动. 西周时 期, 国家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 每年的立春之日, 都要举行迎春仪式 .周天子和各诸侯国的国王要 在立春前 9 天斋戒沐浴, 表示诚敬 .立春这天, 周 天子和地方官员还要到郊外, 点香叩拜, 然后在田 地上用农具拨一下土, 表示亲自参加了耕种工作, 并劝公民务本力耕 .周朝统治者认为,农业是祭 祀用品, 人口繁殖 , 物质供应 , 百姓亲睦 , 财政充裕 和国家富强的基础和根本. 既然农业对国家富强 和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劳 动力的主体) 进行保护. �尚书 �商书� 汤誓� 中就 有 " 不保护我的奴隶, 谁给我种地, 不保护我的奴 隶, 我的农田就没人侍弄" 的说法 .而要保护劳动 力, 就要治民, 教民 .若要治民, 教民, 就要有管理 民众之事,以保证民众的基本生活. 我国殷商时 期已经有了劳动力的划分, 分为主要 劳力 , 次要 劳力和非劳力, 并实行分别对待. 年满 2 0 的给田
第 9 卷第 3 期 潍坊学院学报 20 0 9 年 6 月 � Vol � � � � . 9 N o. 3 � J o na lof W ei f a ng Uni e i J n. 2 00 9

略论先秦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初步形成

略论先秦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2期(总第327期) 2011年2月财经问题研究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Number2(General Serial No.327)February,2011略论先秦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初步形成①李昌宝,叶世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摘 要:本文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出发,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源头———先秦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从中归纳出先秦之世,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已初步形成,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可以更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服务。

关键词:先秦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2⁃0090⁃05 一、引 言社会保障是社会对其成员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物质帮助或服务,以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综合性事业,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医疗保障等组成。

它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稳定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安全网”和“减震器”的功能。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已建立了水平各异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现代社会较之以前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各国在建立自己的社会保障的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带有共性的规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一国(或地区)的社会保障需要借鉴他国的经验,但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本国的国情;他国的实践即使是已经被证明了的成功经验,也要接受本国的检验才能确定是否可以借鉴。

放眼全球,在经济、社会日趋走向国际化的今天,社会保障却仍是一种无法国际化的事业。

不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有各的做法,同为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同西欧、北欧国家之间在社会保障上差异很大;同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在社会保障上亦各有千秋。

即便是正在走向一体化的欧盟,其成员国在社会保障上的差异仍很大。

凡此种种,充分说明当代世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模式可供参考,各国建立社会保障的首要立足点还是本国的国情。

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形成

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形成

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形成迄今为止,许多论述社会保障制度的论著,在追溯社会保障制度的源流时,往往依据国外的情况,而忽略了对中国历史上历代政府所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考察。

实际上,早在三千多年以前,中国即已出现了后世所谓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此后,尽管王朝有更迭,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的措施越来越具体,覆盖面越来越广阔。

因此,社会保障虽说是一个现代名词,其实在中国早已有之,并且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政府介入早,介入程度深。

在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今天,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显得非常必要。

关于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史的研究,除了20世纪30年代冯柳堂、邓云特诸先生稍有涉及外,长期以来少受重视。

80年代以后,在社会史研究复兴过程中,这一问题才又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既有的研究大多偏重于某一方面(如救荒、仓储制度等),缺乏整体性。

90年代后期由龚书铎先生主编的《中国社会通史》中有关社会保障的论述,可以说是迄今最为完整的,但因囿于体例,在一些问题上尚缺乏深入的挖掘。

在海外,中国近世以来的社会保障事业尤其是慈善事业倍受学者的注目,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绩,如日本学者星斌夫、夫马进、台湾学者梁其姿等均有专著行世,但是,他们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明清时期,且偏重于慈善事业与仓储制度,而对于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过程同样缺少系统的考察。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先秦时期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过程及最初形态作一探讨。

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基础:“以民为本”先秦时期的阶级社会刚刚从原始社会脱胎而来,氏族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平等互助的传统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发生重要影响。

但是,构成以社会救济为特征的先秦社会保障制度思想基础的,应该说是“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民”历来就是作为“君”——统治者相对立的群体概念而存在的。

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民的作用就渐渐为统治阶级所认识。

学术界一般认为,对民的重视是从西周代商开始的。

社会保障的理论思想

社会保障的理论思想

• 庇古认为,为增加国民收入,从而增加经济福利,就 必须解决生产资料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如何配置的问题 。如果这种配置达到最适宜的程度,各生产部门生产 出来的国民收入也就能达到最大的数量。
• 这里的最适宜的程度是指,要使生产者个人从他所生 产的产品中获得的利益恰恰等于整个社会从这种产品 中获得的利益。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往往是 不相等的,这就要求国家通过财政和税收等经济手段 进行合理调节,使两者相等。政府通过这种调节作用 ,增加国民收入的数量,从而增加经济福利。
• 在工党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斗争中得到体现。工 党为拉选票,将社会保障作为竞选纲领之一。
• 是贝弗里奇报告的重要理论依据。
• 影响英国社会保障政策长达30多年时间。
(二)瑞典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
• 瑞典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并在此后得 到很大发展的学说。代表人物主要有大卫·达维 逊(Davd Davidson)、古斯塔夫·卡塞尔( Gustau Cassel)、克努特·维克塞尔(Knut Wicksell)、伊里克·林达尔(ErikLindahl)、 阿萨·林德伯克(Assar Lindbeck)等。主要观 点及主张:
•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相对于他以后的福利经济 学来说,被称之为旧福利经济学。
•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在批判和吸 收庇古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福利经 济学,即就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对社会保障实践影响 • 英国作为福利国家,是福利经济理论在现实经 济领域的重要实践。
• 战后英国社会保障的建立 。
第二节 现代社会保障思想理论体系
一、国家干预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新历史学派
• 新历史学派,又叫讲坛社会主义,是德国19世纪70年代开 始流行的一种改良主义思潮。 • 新历史学派极力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张国家干 预经济生活。 •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一批经济学教授瓦格勒、施穆勒、桑特 巴、布伦坦诺等,在大学讲坛上鼓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认为国家是超阶级的组织,可在不触动资本家利益的前提 下逐步实行社会主义。

战国兵家社会保障思想探要——以《尉缭子》为中心的考察

战国兵家社会保障思想探要——以《尉缭子》为中心的考察

战国强社会保障思想雁一以《尉缭子》为中心的考察《尉缭子》是先秦兵书的代表作之一,在北宋元丰年间被收入由官方刊行的《武经七书》中。

元明清三朝的《尉缭子》大都是以《武经七书》中的版本为蓝本刊印的,今本也是如此[1]。

明清时《武经七书》多作为武学和武闱的指定教材和考试内容,这进一步推动了《尉缭子》的研究和广泛流传,其书亦以其杰出的军事思想而备受古今学者的推崇。

清人朱墉盛赞日:“七子谈兵,人人挟有识见,而引古谈今,学问博洽,首推尉缭。

”徐勇认为,就像韩非是先秦法家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一样,尉缭也是先秦兵家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同《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学派的集大成著作i样,《尉缭子》亦可称得上是先秦兵家学派的集大成著作[2]。

《中国占代军事谋略》评价《尉缭子》一书的突出特点是注意从战略、政略的高度来论述军事问题,并从军事哲学的角度对百家争鸣进行了初步综合[3]。

故研究战国兵家社会保障思想,集先秦兵家之大成的《尉缭子》一书是一个绝佳研究切入点,也是一个不能绕过略过的兵家思想宝库。

春秋以来随着列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如齐国"相地而衰征"、晋国"作爰田"、鲁国“初税亩"、郑国"使田有封恤"、魏国“尽地力之教"和秦国"废井田、开阡陌"等,以致战国时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已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生产是人口繁衍、物资供应、亲睦百姓、财政充裕和国家富强的基础和条件[4]。

“股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5],故在以农业为主的战国社会,保障民众生存和基本生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维持农业生产和再生产,是缓和社会矛用和维护统治秩序的必要手段。

同时,战国时因列国间连年征战,刘向云“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和尉缭言“今战国相攻,大伐有德"即是最现实之写照,这就更加剧和扩大了原有社会矛盾所带来的影响。

不仅如此,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持续时间变长,对后勤保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孙武“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肺举矣'和尉缭"十万之师出,费日千金"皆有详论。

古代保险思想及原始形态的保险

古代保险思想及原始形态的保险

• 世界上最早的保险条款:1524年,佛罗伦萨总结以往 海上保险的做法,制定了一部比较完整的保险条例, 并规定了标准的保单格式,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保险条 款。 • 世界上最早的保险组织:1688年,劳埃德先生在伦敦 塔附近开设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咖啡馆,这里每 天富商满座,保险经济人利用这一时机招揽业务且队 伍日益壮大,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保险组织。 • 第一部有关海上保险的法律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在 1601年制定的。
世界上最早的保险
•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500年,在西亚 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 的古巴比伦王国,国王下令僧侣、法 官及村长等对他们所辖境内的居民收 取赋金,用以救济遭受火灾及其他天 灾的人们。这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 的保险。
世界各地的保险方式:
公元前4500年,古埃及从事金字塔修建工作的石匠 中盛行一种互助基金组织,用参与者在平时缴付的 会费来支付会员因意外事故死亡后的丧葬费用。 古希腊,一些宗教信仰相同的人或同行业的工匠在 参加会员身上提取一笔公共基金,专门用于意外情 况下的救济和补偿。 古罗马的士兵中也曾出现丧葬互助会,该组织收取 的会费作为士兵战死后付给其家属的抚恤费用,或 在士兵调职或退役时返还。 古巴勒斯坦对被盗或被野兽吞噬的牲口,采取由群 体的牲口饲养人共同负担损失的办法。
汉代大臣上汉文帝疏中说:“管子 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夫积贮者,天 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 不成?” 明代也有“能积于不涸之仓, 藏于不竭之府者,可御水旱之来,当患 而为之备,即灾而为之捍者,可免流离 之苦”之说。“仓储后备”就是要平时 储粮以备荒时所需,以使百姓能平稳度 过灾年。这种思想基于对百姓生存保障 的考虑,是一种朴素的社会保障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阶级社会统治者已经认识到民的重要性,在统治方式上采取许多利民之策。

如商代君土盘庚曾指出要顺民之欲、施德于民;周文土时期力行仁政,得到民众拥护;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把国之兴亡系于民心向背,提出“兴德六教,,和“九惠之教,,的政策。

社会大同思想产生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如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表达了民众要关心社会上的老人、儿童等需要帮助群体的愿望的社会保障思想;孟子在《孟子·尽心上篇》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同时把这种养老慈幼的责任赋子统治阶级。

社会大同思想小仅影响统治阶级的统治,也为我国古代民间自救与社会互助的建立和实践提供了指导思想。

慈善积德思想是我国古代社会保障中慈善事业的思想起源和行为指导。

早在《老子》一书中就有劝导人们行善积德的记载。

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使这种行善积德的思想影响更大。

社会保障思想在中华民族白古就有,其萌芽可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的先秦时期。

那时,阶级社会刚刚从原始社会脱胎而来,氏族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问平等互助的传统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发生着重要影响。

我国白黄帝时代起,就采取了一些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措施。


如,“塞争端”、“通货财”、“存亡更守”、“有无相贷”、“疾病相救”等。

到尧舜时代,主张天下为公。

在尧典中有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白姓,白一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到周代已开始形成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秦汉时期社会保障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隋唐以后逐步成熟。

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大同均平思想
中国大同思想论主要是以儒家为代表,强调大同。

如孔了在《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章”就记载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了其了。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了的“天下为公”思想是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和睦相处,尊老扶幼,丰衣足食。

这种大同的理想就包含了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

孔了的大同思想经过一代代思想家的增益,同道家的“小国寡民”、墨家的“尚同”、孟了的“仁政”等思想相互激荡,源远流长,影响着一代代中国统治者及其人民。

汉末魏晋之际,大同均平思想再次形成高潮。

何体《春秋公羊传解话》的理想太平世界思想,就是人人均财力、同苦乐,天下一家,共过幸福生活;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中,亦表述了无君无臣、无富无贵的
社会理想;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更是一幅无压迫无剥削、共同劳动、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图画。

宋元时期,张载的《经学理窟》中关于井田的新设计、李靓的《平土书》和康与之((ll乍梦录》的“计口授田”,都反映了平土均田的主张。

明清以后,大同均平思想更是潮涌不止。

土良的“均分草荡议”,唐甄构想的以“平”为准则的理想社会结构,颜元的“天地问田,宜天地问人共享”的主张,都是大同思想的直接表现。

以致后来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也明显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均平思想。

我们正在为之努力的构建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无不体现古代大同思想的精华。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均平思想内容丰厚,源远流长。

(二)以民为本思想
早在先秦前,我国奴隶制社会就有了以民为本思想。

当时的统治者从总结前人执政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意识到广大民众对政权的巩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在施政纲领中把“以民为本”作为座右铭,时刻提醒白己要关心民众的疾苦、贩济贫困阶层。

在夏商时代,统治者即已实行慈幼的政策。

在《月令》中说,夏土朝在仲春之月,养幼少,存诸孤;商汤也践行了“夷疏而积粟,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的政策。

西周时期,周文土以夏、商覆亡为鉴,力行仁政,采取关心保护%i寡老幼孤独的社会保障措施,“怀保小民,惠鲜%i寡……用咸和万民”,取得民众的拥戴。

周文土执政期问,特别关心%i、寡、孤、独者,文土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周武土时期,大力提倡爱民、保民。

惟曰:欲至于万年惟土,了了孙孙永保民。

春秋战国时期是民本思想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各家各派的思想家们尽管政见歧出、学说不同,但在重视对民的研究、强调民的作用和地位方面则是一致的。

孔了曰:“既庶且富、足食足兵,’;“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孟了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己,是故明君治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了,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管仲一生致力于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他认为,治理国家要以人为本,顺从民心,只要民众管理好了,国家也就稳定。

如何取得民心?管仲主张:“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l},则天下之归我若流水。

”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首霸,与管仲施行“致民”、“安邦”的社会保障措施有密切关系。

先秦的民本思想一直影响着白秦以后的各朝代统治者。

汉代的恒宽主张:衣食者民之本,稼稿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

魏晋
的陈寿认为: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受其命。

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

宋代的土安石曾荐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家给人员,天下大治。

唐书《陆宣公奏议全集·卷一》中有记载:人者,邦之本也..…其本伤,则枝干颠瘁而根抵撅拔矣。

(三)仓储后备思想
仓储后备思想是国家建立各式各样的仓储,在丰年之时把白姓手中的余粮收集起来就地建立仓库储存,荒年再行开仓贩济,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

因此,仓储后备思想是依靠国家力量来储粮备荒、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利的一种社会保障思想。

中国是个白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为防止白然灾害造成的灾荒,历代统治者都特别注重囤积粮食以备不测。

如《礼记·土制》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非其国也。

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以三十年之道,虽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了食,国举以乐。

汉代大臣贾谊在《论积贮疏》中说:管了曰:仓凛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白古及今,未之尝闻..…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到宋代有天下无常丰之年,倘有缓急,不可无备之说;明代也有能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者,可御水旱之来,当患而为之备,即灾而为之捍者,可免流离之苦之说。

这些思想主要是基于对白姓生存保障的考虑,是一种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

(四)兼爱交利思想
墨家学派提出:“兼相爱,交相利”。

这里所讲的“爱”是爱天下,“利”是利天下。

这种“爱”和 “利”,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提到的“双赢”。

墨了的“兼相爱”思想之实质是通过人们之问的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破坏性冲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白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

这既符合人的白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会道德与法律规范。

墨了提出“兼爱无差”,向传统的“亲亲贵贱论”发出了挑战,他要求人人相爱,不分贵贱贫富等级,不加区别地去爱身边的人,尽白己所能去帮助身边的人,关心身边的事。

人人相爱,相互关心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正如古人所云:“爱人者必为人爱,恶人者必为人恶”。

墨了的“交相利”思想之实质,就是指互相给予对方利益,就是利他人、为他人。

在墨了那里,“为人”是“人为”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人为”所考虑的角度、所瞄准的方向、所遵循的规范。

其深刻含义就是人的行为要利于人民、利于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