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特点对比分析

高考试题特点对比分析
高考试题特点对比分析

高考试题特点对比分析

1.1引言

2017年高考即将到来,为了有效的指导学生复习应对高考,帮助教师把握考试方向,特对宁夏近几年高考试卷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各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希望对2015年高考复习工作能有实际指导意义。

宁夏高考的考试命题灵活,重点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试题以教材为源头,高于教材,但并不偏执。对照近几年宁夏高考试卷来看,每年出题都能推新,与时俱进,并不死板,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命题还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着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注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虽然试题年年变化莫测,但还是有规律可循。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和难易度,可以更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

一份高考物理试卷凝聚了许多经验丰富,智慧过人的老师、学者的心血,要想完整体会整个物理试卷蕴含的意味比较苦困难,特此只针对宁夏高考物理选择题这一部分,仔细钻研,寻找规律。物理的考试得分情况向来有“得选择题者得高分”一说。足以说明选择题的成败在答卷中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只拟对宁夏近4年的高考物理选择试题作一回顾分析,归纳近几年宁夏高考物理选择试题所涉

及考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答题方法技巧、以及是命题所呈现的特点和趋势等,然后据此浅谈一些应对策略。

1.2 2010-2014年选择题考点分配及对比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010 物理学

史知识物体的

平衡

图像综

合问题

电磁场

性质

物体的

平衡

电路综

合问题

万有引力

天体运动

电磁、交

流电问题

2011 电磁综

合问题功、能量、

牛顿运动

定律

功、能量、

牛顿运动

定律

电磁感

应、交流

电问题

电磁、交

流电综合

问题

万有引力

天体运动

电磁场

性质

牛顿运动

定律、图

像综合

2012 物理学

史平抛运

物体平

衡(动态)

电磁感

应问题

电场、牛

顿定律

电磁感

应问题

电磁感

应问题

万有引力

天体运动

2013 图像综

合问题物体的

平衡

电磁感

应问题

电磁场

性质

电场、物

体平衡

物理学

史知识

万有引力

天体运动

牛顿运动

定律

2014 图像综

合问题能量、牛

顿运动定

律综合

功、牛顿

运动定律

综合

圆周运动

牛顿运动

定律综合

万有引力

天体运动

电磁场

性质

电磁场

性质

电磁感

应、交流

电问题

1.3 2010-2014年选择题单多项设置及分配

多选数量两项三项四项2010 2 2 0 0 2011 3 1 2 0 2012 3 3 0 0 2013 3 2 1 0 2014 3 3 0 0

1.4 2010-2014年选择题考点题型对比分析

虽然高考的试题年年变化,但是主要常考点几乎是不变的。由上考点分配表可看出,近几年的宁夏高考选择题出现的热点考点有七个:物理学史知识、物体的平衡、运动图像综合、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牛顿运动定律或功能关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电路及电磁场的问题、电磁感应、交流电问题。

下面对2010-2014年选择题考点对应试题做一呈现和对比,从命题特点、命题趋势、应答策略技巧等方面对比分析,谈谈各人的一些看法。

考点1:物理学史知识

(2010)14.在电磁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C )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楞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C.库仑发现了点电荷的作用规律: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

D.安培发现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规律:洛仑兹发现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2012)14.伽利略根据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和理想实验,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从而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早期物理学家关于惯性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D )

A.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性质是惯性

B.没有力作用,物体只能处于静止状态

C.行星在圆周轨道上保持匀速率运动的性质是惯性

D.运动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

(2013)19.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观测、实验、假说和逻辑推理等方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BD )

A. 奥斯特在实验中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该效应解释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

B.安培根据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的相似性,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C.法拉第在实验中观察到,在通有恒定电流的静止导线附近的固定导线圈中,或出现感应电流

D.楞次在分析了许多实验事实后提出,感应电流应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命题特点命题趋势:虽然高中物理涉及的物理学家、事件很多,但是在考查上选取的都是物理学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典型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完全没有脱离教材的范围,但也不是原话的照抄。这些学史中所包含的方法、思想及对物理学发展和科技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的推动等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有很强的感染力。该考点的出题形式全部以多项选择为主,且答案多是有两个正确的组成,难度属于较易试题。对比近两年的题目分析可知,物理学史的考查呈现跳跃性趋势,似乎是隔年考查。2010年、2012年、2013年出现考题,而2011年、2014年未考查,预计2015年考查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对物理学方法的考查还尚未出现,预计还会以多选的形式出现。

答题误区及应对策略:通过对近4年该考点得分情况统计和对部分学生的调查发现,该题得分率较高,但部分学生往往认为简单而答不对或不能完全答对。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科学家及其对应的事件贡献记忆不清,不能快速有效对正确答案选项进行筛选,其次对物理定律理解不透,比如2012年物理学史部分对惯性的考查多数学生都是单选。建议教师和学生对近几年考查的物理学史涉及的科学家进行总结性罗列并加强记忆,对物理必修和选修电磁学教材出现的物理学家及其贡献多关注。

考点2:物体的平衡

(2010)15.一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用大小为1F 的力压弹簧的另一端,平衡时长度为1l ;改用大小为2F 的力拉弹簧,平衡时长度为2l 。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均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

A .2121F F l l -- B.2121F F l l ++ C.2121F F l l +- D.2121

F F l l -+ (2010)18.如图所示,一物块置于水平地面上。当用与水平方向成060角的力1F 拉物块时,

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改用与水平方向成0

30角的力2F 推物块时,物块仍做匀速直线运

动。若1F 和2F 的大小相等,则物块与地面之间

的动摩擦因

数为( ) A.31- B.23- C.3122- D.1-32

(2012)16.如图,一小球放置在木板与竖直墙面之间。设墙面对球的压力大小为N 1,球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N 2。以木板与墙连接点所形成的水平直线为轴,将木板从图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不计摩擦,在此过程中( B )

A.N 1始终减小,N 2始终增大

B.N 1始终减小,N 2始终减小

C.N 1先增大后减小,N 2始终减小

D.N 1先增大后减小,N 2先减小后增大

(2013)15.如图,在固定斜面上的一物块受到一外力的作用,F 平行于斜面上。若要物块在斜面上保持静止,F 的取值应有一定范围,已知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F1和F2(F2>0).由此可求出( BD )

A .物块的质量 B.斜面的倾角

C.物块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C.物块对斜面的正压力

(2013)18.如图,在光滑绝缘水平面上,三个带电小球a ,b 和c 分别位于边长为l 的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a 、b 带正电,电荷量均为q ,c 带负电。整个系统置于方向水平的匀强

电场中。已知静电力常量为k 。若 三个小球均处于静止状态,则匀

强电场场强的大小为( C ) A. B. C. D.

命题特点及命题趋势:物体的平衡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考点,出现频率较高。往往结合弹簧、弹力和摩擦力、电场性质等特点考查。题型有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多以静态平衡和单一物体考查为主,难度相对较低,考查方式更趋细致具体。涉及到得物理学方法有平行四边形定则、整体和隔离法等。命题类型单选和多选参半。对比近两年的题目分析可知,物体的平衡考查呈现高频趋势。2010年、2012年、2013年均出现两道考题,而2011年、2014年未考查, 2015年考查可

能性较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答题误区及应对策略:学生解答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不能对物体的平衡情况准确划分,到底是属于动态平衡还是静态平衡,二是没有对处理动态和静态平衡的方法总结归类,一旦试题出现思维比较混乱。此考点属于相对较易,难度系数不大,把握方法学生易于得分。在专题复习的过程中应试题类型解决方法做归纳性总结。以三力或多力作用下的平衡复习为主,注意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隔离法整体法的运用。

考点3:运动图像及相关知识

(2010)16.如图所示,在外力作用下某质点运动的t υ-图象为正弦曲线。从图中可以判断( )

A .在

10~t 时间内,外力做正功

B .在10~t 时间内,外力的功率逐渐增大

C .在2t 时刻,外力的功率最大

D .在13~t t 时间内,外力做的总功为零

(2011)21.如图,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 1的足够长的木板, 其上叠放一质量为m 2的木块。假定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现给木块施加一随时间t 增大的水平力F=kt (k 是常数),木板和木块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a 1和a 2,下列反映a 1和a 2变化的图线中正确的是( )

(2012)20.如图,一载流长直导线和一矩形导线框固定在同一平面内,线框在长直导线右侧,且其长边与长直导线平行。已知在t =0到t =t 1的时间间隔内,直导线中电流i 发生某种变化,而线框中感应电流总是沿顺时针方向;线框受到的安培力的合力先水平向左、后水平向右。设电流i 正方向与图中箭头方向相同,则i 随时间t 变化的图线可能是( )

(2013)14.一物块静止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从某时刻开始,物块受到一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作用。假设物块与桌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以a表示物块的加速度大小,F表示水平拉力的大小。能正确描述F与a之间的关系的图像是

()

(2013)16.如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有一边长为L、电阻为R的正方形导线框;在导线框右侧有一宽度为d(d>L )的条形匀强磁场区域,磁场的边界与导线框的一边平行,磁场方向竖直向下。导线框以某一初速度向右运动,t=0是导线框的的右边恰与磁场的左边界重合,随后导线框进入并通过磁场区域。下列v-t图像中,可能正确描述上述过程的是

(2014)14. 甲乙两汽车在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在t=O到t=t1的时间内,它们的t

v-图像如图所示。在这段时间内( )

A. 汽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

B. 汽车乙的平均速度等于

22

υ+

C. 甲乙两汽车的位移相同

D. 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增大

命题特点及命题趋势:对比近两年的考点分布可知,图像问题是高频考点,也是必考考点,且花样繁多。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均出现

考题,图像考查涉及各个领域。结合功、功率、电磁感应、力和运动等等多方面考查,实在为物理必考点。出题类型有:多运动过程,图像多元(v —t 、x —t 、a —t 、f —t 、E —t 等),涉及对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概念的考查,涉及力与运动关系的简单应用直线——曲线;单元——多元,涉及电磁场性质的考查。考查全面,方式灵活,要求提高,难度系数较大,试题属于中等偏上。对学生的答题能力及方法技巧要求较高,试题把数学技巧和物理概念联系的更为紧密。依照近几年的命题情况来看,图像在向运动v —t 图像回归,近几年选择题题号由16、21、20、14、16、14,说明难度呈逐渐降低趋势,但仍为今年必考考点。

答题误区及应对策略:由每年高考研讨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图像试题得分率较低,主要表现在对物理概念理解不清,对试题所呈现的物理过程不理解,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图像的能力欠缺,物理规律定律的运用能力较弱。遇到此类试题一筹莫展,心理比较恐惧。建议在专题教学中应多做强化练习,尤其是v —t 、F —t 图像,做知识迁移性训练,把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提升答题能力。

考点4: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

(2010)20. 太阳系中的8大行星的轨道均可以近似看成圆轨道。下列4幅图是用来描述这些行星运动所遵从的某一规律的图像。图中坐标系的横轴是lg(/)O T T ,纵轴是lg(/)O R R ;这里T 和R 分别是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O T 和0R 分别是水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下列4幅图中正确的是( )

(2011)19.卫星电话信号需要通地球同步卫星传送。如果你与同学在地面上用卫星电话通话,

则从你发出信号至对方接收到信号所需最短时间最接近于(可能用到的数据: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约为3.8×105

m/s ,运行周期约为27天,地球半径约为6400km ,无线电信号的传播速度为8310/m s ?)

A .0.1s

B ..25s

C .0.5s

D .1s (2012)21.假设地球是一半径为R 、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一矿井深度为d 。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矿井底部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A ) A.R d -

1 B. R d +1 C. 2)(R d R - D. 2)(d R R -

(2013)20.目前,在地球周围有许多人造地球卫星绕着它转,其中一些卫星的轨道可近似wie 圆,且轨道半径逐渐变小。若卫星在轨道半径逐渐变小的过程中,只受到地球引力和薄气体阻力的作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卫星的动能逐渐减小

B.由于地球引力做正功,引力势能一定减小

C.由于气体阻力做负功,地球引力做正功,机械能保持不变

D.卫星克服气体阻力做的功小于引力势能的减小

(2014)18.假设地球可视为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已知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在两极的大小为g 0,在赤道的大小为g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T ,引力常量为G 。地球的密度为 A.o o g g g GT -23π B. g g g GT o o -23π C. 23GT π D.

g g GT o 23π 命题特点及命题趋势:万有引力和天体运动也是宁夏高考的必考点,几乎年年都考,已经连续考了几年。该考点重视学生对规律应用的考查,对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要求较高,近4年所考试题难度系数均大,试题属于偏难,学生得分率不高。试题多以天体、卫星为背景,把数学方法和物理概念(功能关系)渗透进来进行综合考查。如2010年第20题,2011年第19题,2013年第20题。常见考题模式:环绕模型—变轨模型、圆轨道—椭圆轨道、定量计算—定性判断。但这两年有所变化的是,2012年和2014年考查了万有引力的应用。这是一个显著地变化。近几年选择题题号为20、19、21、20、18。整体来看难度变化不大,仍相对较难,且覆盖面扩大。预测仍为今年必考考点。

答题误区及应对策略:该考点学生得分率偏低,说明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物理模型

还缺乏较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对知识的运用不能融会贯通。在解答这类考题时,学生往往出现思维混乱,不能选用正确的公式列式求解,导致耗时多、得分少。建议在专题复习的过程中建立物理模型(如:“随”“绕”模型),养成模型解题的习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考点5: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或功能关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011)15.一质点开始时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起受到一恒力作用。此后,该质点的动能可能

A .一直增大

B .先逐渐减小至零,再逐渐增大

C .先逐渐增大至某一最大值,再逐渐减小

D .先逐渐减小至某一非零的最小值,再逐渐增大

(2011)16.一蹦极运动员身系弹性蹦极绳从水面上方的高台下落,到最低点时距水面还有数米距离。假定空气阻力可忽略,运动员可视为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运动员到达最低点前重力势能始终减小

B .蹦极绳张紧后的下落过程中,弹性力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加

C .蹦极过程中,运动员、地球和蹦极绳所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D .蹦极过程中,重力势能的改变与重力势能零点的选取有关

(2013)21.公路急转弯处通常是交通事故多发地带。如图,某公路急转弯处是一圆弧,当汽车行驶的速率为vc 时,汽车恰好没有向公路内外两侧滑动的趋势,则在该弯道处,

A.路面外侧高内侧低

B.车速只要低于vc ,车辆便会向内侧滑动

C.车速虽然高于vc ,但只要不超出某一高度限度,车辆

便不会向外侧滑动

D.当路面结冰时,与未结冰时相比,vc 的值变小

(2014)15. 取水平地面为重力势能零点。一物块从某一高度水平抛出,在抛出点其动能与重力势能恰好相等。不计空气阻力。该物块落地时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A. 6π B. 4π C.3π D.125π

(2014)16. 一物体静止在粗糙水平地面上,现用一大小为F 1的水平拉力拉动物体,经过

一段时间后其速度变为v ,若将水平拉力的大小改为F 2,物体从静止开始经过同样的时间后速度变为2v ,对于上述两个过程,用1F W 、2F W 分别表示拉力F 1、F 2所做的功,

1f W 、2f W 分别表示前后两次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则( )

A.

214F F W W >,212f f W W > B. 214F F W W >,122f f W W = C. 214F F W W <,122f f W W = D. 214F F W W <,21

2f f W W < (2014)17.如图,一质量为M 的光滑大圆环,用一细轻杆固定在竖直平面内;套在大环上质量为m 的小环(可视为质点),从大环的最高处由静止滑下。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当小环滑到大环的最低点时,大环对轻杆拉力的大小为( )

A.Mg-5mg

B.Mg+mg

C. Mg+5mg

D. Mg+10mg

命题特点及命题趋势: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或功能关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试题命制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宽泛,包含直线、曲线运动(平抛、圆周)电磁场中的运动。试题多以单一物体创设情境物理过程,与实际生活场景联系紧密,或围绕实际情境建模(如:弹簧、杆、圆环),试题新颖灵活,考查全面。试题具有互补性,对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提高,通常涉及定量计算或推导。解决方法有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对学生的分析运动过程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2010、2012年均未在选择题中考查,2013、2014年该考点试题比重加强,尤其2014出现三道该考点试题。试题号为15、16、21、15、16、17.整体来看,试题难度系数不大,占中等,考查比重或许会降低。

答题误区及应对策略:存在问题:过程不清、定量计算能力不强。牛顿运动定律和功能关系是处理力和运动的问题的必要方法。高考对这个考点的要求是学生除了要理解定律还要会运用其解决物理实际问题。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对方法的总结尤为重要。

考点6:电磁场的问题

(2011)20.一带负电荷的质点,在电场力作用下沿曲线abc 从a 运动到c ,已知质点的速率是递减的。关于b 点电场强度E 的方向,下列图示中可能正确的是(虚线是曲线在b 点的

切线)

(2010)17.静电除尘器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高效除尘器。某除尘器模型的收尘板是很长

的条形金属板,图中直线ab为该收尘板的横截面。工作时收尘板

带正电,其左侧的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粉尘带负电,在电场力

作用下向收尘板运动,最后落在收尘板上。若用粗黑曲线表示原

来静止于P点的带电粉尘颗粒的运动轨迹,下列4幅图中可能正

确的是(忽略重力和空气阻力)

(2011)14.为了解释地球的磁性,19世纪安培假设:地球的磁场是由绕过地心的轴的环形电流I引起的。在下列四个图中,正确表示安培假设中环形电流方向的是

(2012)18.如图,平行板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与水平地面成一角度,两极板与一直流电源相连。若一带电粒子恰能沿图中所示水平直线通过电容器,则在此过程中,该粒子

A.所受重力与电场力平衡

B.电势能逐渐增加

C.动能逐渐增加

D.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013)17.空间有一圆柱形匀强磁场区域,该区域的横截面的半径为R,磁场方向垂直横截面。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q>0)的粒子以速率v0沿横截面的某直径射入磁场,离开

磁场时速度方向偏离入射方向60°。不计重力,该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A. B. C. D.

(2014)19.关于静电场的电场强度和电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场强度的方向处处与等电势面垂直

B.电场强度为零的地方,电势也为零

C.随着电场强度的大小逐渐减小,电势也逐渐降低

D.任一点的电场强度总是指向该点电势降落最快的方向

(2014)20.图为某磁谱仪部分构件的示意图。图中,永磁铁提供匀强磁场,硅微条径迹探测器可以探测粒子在其中运动的轨迹。宇宙射线中有大量的电子、正电子和质子。当这些粒子从上部垂直进入磁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与正电子的偏转方向一定不同

B.电子与正电子在磁场中运动轨迹的半径一定相同

C.仅依据粒子运动轨迹无法判断该粒子是质子还是正电子

D.粒子的动能越大,它在磁场中运动轨迹的半径越小

命题特点及命题趋势:重点考查电磁场的性质,以点电荷或电场线的分布情况为背景(如2010年第17题);涉及粒子在场中的运动(如2013年第17题),涉及场强大小及电势等概念性试题的判断(如2014年第19题),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关系的应用;涉及高科技仪器的应用叠加(如2014年第20题);一般不与力学部分做过多综合。难度系数大,答案多项居多,得分率低。2011、2012、2013、2014年均在选择题中考查,尤其2014出现两道该考点试题。试题号为19、20。要求学生对物理概念、电磁场的基本性质、粒子在场中的运动规律要完全吃透。处理问题的方法(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牢固掌握。新的变化是由概念、原理的理解向应用的方向转变。

答题误区及应对策略:存在问题:概念不能理解、没有完全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不能把牛顿运动定律和功能关系等方法应用其中。达不到以不变应万变。高考对这个考点的要求是学生除了要理解定律还要会运用其解决物理实际问题。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对方法的总结尤为重要。

考点7:交流电、电磁感应综合问题

(2011)17.如图,一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1:2;副线圈电路中接有灯泡,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20V ,额定功率为22W ;原线圈电路中接有电压表和电流表。现闭合开关,灯泡正常发光。若用U 和I 分别表示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则

A .110,0.2U V I A ==

B .110,0.05U V I A ==

C .1102,0.2U V I A ==

D .1102,0.22U V I A ==

(2012)17.自耦变压器铁芯上只绕有一个线圈,原、副线圈都只取该线圈的某部分,一升压式自耦调压变压器的电路如图所示,其副线圈匝数可调。已知变压器线圈总匝数为1900匝;原线圈为1100匝,接在有效值为220V 的交流电源上。当变压器输出电压调至最大时,负载R 上的功率为2.0 kW 。设此时原线圈中电流有效值为I 1,负载两端电压的有效值为U 2,且变压器是理想的,则U 2和I 1分别约为

A.380V 和5.3A

B.380V 和9.1A

C.240V 和5.3A

D.240V 和9.1A

答案:B

(2012)19.如图,均匀磁场中有一由半圆弧及其直径构成的导线框,半圆直径与磁场边缘重合;磁场方向垂直于半圆面(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0.使该线框从静止开始绕过圆心O 、垂直于半圆面的轴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半周,在线框中产生感应电流。现使线框保持图中所示位置,磁感应强度大小随时间线性变化。为了产生与线框转动半周过程中同

样大小的电流,磁感应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t B ??的大小

应为 A.πω0

4B B.πω02B C.πω0B D.πω20

B

(2014)21.如图,一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分别为n 1、n 2。原线圈通过一理想电流表○

A 接正弦交流电源,一个二极管和阻值为R 的负载电阻串联后接到副线圈的两端。假设该

二极管的正向电阻为零,反向电阻为无穷大,用交流电压表测得a、b端和c、d端的电压分别为U

和U cd,则:

A. U ab:U cd=n1:n2

B.增大负载电阻的阻值R,电流表的读数变小

C.负载电阻的阻值越小,cd间的电压U cd越大

D.将二极管短路,电流表的读数加倍

命题特点及命题趋势:出题多以导体杆平动切割磁感线为背景,结合变压器、交变电流的图像、为考查载体。以定性判断为主,定量计算为辅。涉及运算一般不复杂,难度较低。对变压器问题及交流电路的考查趋向深入,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更加密切,往往与远距离输电结合考查。考查方式及难度相对稳定。涉及知识点有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安培力及磁通量、安培力做功及相关功能关系,可与直流电路或力学知识进行适当综合涉及能量和动力学分析等问题。但近几年结合变压器考查比重大,如2011、2012、2014均考查了变压器,试题号为17、19、21。说明难度系数偏上。2015应重点关注切割磁感线问题,仍为考查重点。

答题误区及应对策略:存在问题:概念不能理解、没有完全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不能把牛顿运动定律和功能关系等方法应用其中。达不到以不变应万变。高考对这个考点的要求是学生除了要理解定律还要会运用其解决物理实际问题。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对方法的总结尤为重要。需要把电磁感应、磁场、电路以及力学中力的平衡、恒力做功等知识有机地结合,

2019年全国卷Ⅰ理综化学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Mg 24 S 32 Fe 56 Cu 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 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易溶于水及甲苯 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 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 B.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 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 g·cm?3) 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络结构保持不变 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 l=H++Cl? 11.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H2A的K a1=1.1×10?3 ,K 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 B.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 C.b点的混合溶液pH=7 D.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 12.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2+/MV+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依据高考试题特点进行科学复习备考

依据高考试题特点进行科学复习备考 ———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政治试题特点及启示 湖南省祁阳县第七中学曾林杰 文章来源:2008年下半年度《试题与研究》 一、2008全国卷Ⅰ的政治试题特点 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与去年相比,试卷题量减少了一道,又回到原来的39道题。其中地理部分、历史部分难度有所上升,政治部分灵活度有所提高,但难度有所下降,故总体上难度略有上升。但整卷布局结构合理,试题成熟大气,体现课改理念,可谓特色鲜明。单就其中的政治试题而言,总体感觉试题线索清晰、突出主干、强化基础、重视能力、稳定创新。即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在注重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坚持以问题立意、能力立意,稳中求进,稳中求新,体现人文精神。具体特点如下: (一)基础与能力相融 今年文综试卷中的政治试题,既高度重视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充分强调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并力求在考查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展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考查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展现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使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融为一体。这也是本张试卷中政治试题在命题立意上的一大特点。 1.试题通过深化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第25题,考查的是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等和纸币贬值等经济常识中最基本的知识点,但要求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只有正确解读“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这一有效信息,才能正确计算出本题答案。此题设计意图很好,把经济学和数学结合起来,反映了当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但是对于高中文科学生而言,确实具有比较大的难度,值得命题者和一线教学的老师思考和总结。 2.试题通过强化对综合能力的考查来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考试大纲》规定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为四种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而且每种能力的考核分成三个层次,层次要求越高,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也就越高。今年文综试卷中的政治试题,不仅全面考查了《大纲》规定的四种能力,而且对每一种能力的考核要求都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如38题的第3小题就需要考生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个全面的把握,要明白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由社会存在决定的。进而得出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粮食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关系导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这一答案要点。事实上,这一问题的解答,需要建立在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哲学原理的扎实掌握的基础之上。 ~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目的和归宿。文综政治试题中知识和能力相融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备考复习中,要把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来提高能力,在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更好的把握和理解基础知识。千万要避免把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分割成两个过程来进行的错误倾向。 (二)微观与宏观相济 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既突出了对知识和能力的微观考查,又强调了对知识体系的宏观把握,在有限的试卷篇幅中很好地兼顾微观与宏观,这是今年文综政治试题在考查内容上的明显特点。高考说到底对学生只是一种抽样检测,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就政治学科而言,今年的《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考点有167个,而高考中实际考到的考点又有几个呢政治命

高考历史试题特点特征类试题专项训练

高考题型:特点、特征类非选择题 【题型解读】 特点、特征型历史试题,是指人们对个别或群体的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化分析,归纳其个性形态,或找出它们之间本质上互相区别的主要之处。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其提示语一般有主要特点、时代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等。 【典题示范】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 【思路分析】 分析:“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说明很早就利用海洋;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说明海洋交流出现;宋元时期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说明先进技术运用于航海;僧人、海外贸易鼎盛和明朝的私人海外内容著述,体现了私人活跃,民间交流频繁;经济文化交流体现了和平利用海洋;明清的海禁政策说明海洋开发利用走向封闭,缺乏海权意识。总结为一句话:谁凭借什么利用哪里海洋干什么? 结论: 1.答案从材料里来。 2.不能照抄材料,需要概括。尽管我们知道答案来源材料,但是照抄材料是不行的。 材料体现的内容和参考答案有差距,而且差距较大,除了本段材料中“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外,可以照抄,其他材料都必须进行概括。 3.逐句概括,不能遗漏。这就需要阅读的时候,划关键词,一边划关键词,一边还 得思考这句话所要表达什么意思。其实就是考察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合并相同答案。“殷墟……”和“齐国……”这两句,都是表达“利用早”这个 特点。 5.答案要序号化、段落化、条理化、顶格写。例如此题的答案: 特点: ①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 ②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 ③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 ④以民间交流为主; ⑤海洋意识不足。 6.要根据分值,选择答几条。比方说给了10分,多数是2分一条,需要答5条。 7.尽量多答几条,增加踩分点。 8.使用学科术语。 【方法总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类型:

2018安徽对口高考真题英语

v1.0 可编辑可修改 2018 年安徽省普通高校分类考试招生和对口招生 文化素质测试英语试题 语法和词汇(共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30 分) 从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61. —Would you like an apple, Rose — ____ . A pear, please. A. No, thanks B. Of course C. No problem D. Sounds great 62. I broke Peter ' s mobile, ________ he wasn ' t angry with me. A. or B. but C. so D. for 63. In our school, bikes ____ in good order every day. A. park B. parked C. are parked D. were parked 64. Ella, take an umbrella with you. It ____ r ain later. A. can B. need C. might D. must 65. Jack likes working here very much, and he ____ thinks of leaving. A. never B. once C. always D. sometimes 66. We are learning English hard ____ it is very important. A. though B. unless C. until D. because

新课标高考全国卷考纲解读及历年高考试题对比分析语文

2016年新课标高考全国卷考纲解读及历年高考试题 对比分析(语文) 一、高考语文命题原则 1.有利于语文课程改革; 2.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学科作用; 3.考查学生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4.考查学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5.符合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 6.利用高考命题正面导向功能,推动课程改革。 二、高考语文考核目标与要求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三、高考考纲对比 2016年高考语文考纲、题型示例与2015年高考语文考纲、题型示例完全一致。考纲不变,命题形式未必不变。命题形式的变化并不代表超纲,命题变化是合理合规的。如2014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文言断句,成语辨析;2015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文化常识,古诗、小说与课文勾连,任务指令型作文;等等。纵观近三年全国卷题型,不难看出,考纲不变,命题形式却逐渐变化。 四、近三年考点对比 1.全国Ⅰ卷 年份 考点 板块 2013 2014 2015 论述类文本阅读 1.对文中重要语句的 理解能力 2.对文中重要语句的 理解能力 3.对文中重要语句的 理解能力1.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 解能力 2.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 解能力 3.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 整合能力 1.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 解能力 2.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 解能力 3.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 整合能力 文言文阅读 1.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能力 2.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能力1.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 力 2.文言断句能力 3.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 1.文言断句能力 2.理解分析能力 3.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 分析能力

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及答案(全国卷I)(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2015年高考(全国Ⅰ卷) 理科综合能力能力测试 化学部分试题及答案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 B.硝酸 C.醋 D.卤水 8.N 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 g D2O和18 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 N A B.2 L 0.5 mol·L-1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离子数为2 N 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 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 N A D.密闭容器中2 mol NO与1 mol 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 N A 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N N N N A.1:1 B.2:3 C.3:2 D.2:1

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11.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 的是 A .正极反应中有CO 2生成 B .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C .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D .电池总反应为C 6H 12O 6 + 6O 2 = 6CO 2 + 6H 2O 12.W 、X 、Y 、Z 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 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三数学 深入分析高考中概率试题的特点与解题方法

深入分析高考中概率试题的特点与解题方法 1 概率试题的特点 (1)密切联系教材,试题通常是通过对课本原题的改编,通过对基础知识的重新组合、拓广,从而成为立意高、情境新、设问巧、并赋予时代气息、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 (2)概率试题与其它数学试题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具有一定的应用性.近三年来出现过三种类型:一是课本中出现的,从实际生活中概括出来的;二是与横向学科有联系的问题;三是赋予时代气息的数学问题. (3)概率试题中注重了对四个基本公式的考查,即对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发生k次的概率的考查. 2 概率试题的解题分析 2.1 通过对事件的理解与把握来解决问题 例1 (2000年新课程卷第17题)甲乙两人参加普法知识竞赛,其中选择题6个,判断题4个,甲、乙二人依次各抽一题. (Ⅰ)甲抽到选择题、乙抽到判断题的概率是多少?(Ⅱ)甲、乙二人中至少有一人抽到选择题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本题是一个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问题.同时注意到“甲、乙二人依次各抽一题”在解题中的作用,于是可利用排列知识及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加以求解. 2.2 通过应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例2 (2002年新课程卷第19题)某单位6个员工借助互联网开展工作,每个员工上网的概率都是0.5(相互独立). (Ⅰ)求至少3人同时上网的概率; (Ⅱ)至少几人同时上网的概率小于0.3? 分析本题可应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将问题(Ⅰ)“至少3人同时上网的概率”转化为恰有3人同时上网,恰有4人同时上网,恰有5人同时上网,恰有6人同时

上网的四种类型,再结合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或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的计算方法加以求解.同时问题(Ⅰ)的解决为第二问的求解做好了铺垫. 2.3 通过合理运用公式()1()P A P A =-来解决问题 例3 (2000年新课程卷第18题)用A 、B 、C 三类不同的元件连接成两个系统N 1、N 2.当元件A 、B 、C 都正常工作时,系统N 1正常工作,当元件A 正常工作且元件B 、C 至少有一个正常工作时,系统N 2正常工作.已知元件A 、B 、C 正常工作的概率依次为0.80,0.90,0.90,分别求系统N 1、N 2正常工作的概率. 分析 系 统N 1正常工作的概率由物理串联知识结合独立事件的乘法公式即可求得;而系统N 2正常工作的概率由“当元件A 正常工作且元件B 、C 至少有一个正常工作时,系统N 2正常工作”可知,必须分成三类:一元件A 、B 正常工作,元件C 不正常工作;二元件A 、C 正常工作,元件B 不正常工作;三元件A 、B 、C 都正常工作.在解题时容易遗漏第三种情况,且忘记不正常工作的元件,导致解题错误.但若我们合理使用公式()1()P A P A =-,则系统N 2正常工作的概率可以看成元件A 正常工作,元件B 、C 都不正常工作的对立事件的概率,从而可以简化计算过程. 3 概率试题对高考复习的启示 3.1 在复习中,不能因为概率这部分是新增加的内容而加以忽视,也不能因为概率与排列、组合同在一个章节,认为只可能出现填空、选择题的类别.因为从近三年的试卷看到,每年均有一个概率解答题,所以在复习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2 在复习中,应充分研究大纲、考纲,使学生做到:(1)五个了解,即了解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性;随机事件的概率;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2)四个会,即会用排列组合基本公式计算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计算事件的概率;会用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事件的(N 1 (N 2

安徽对口高考真题与答案

2015年安徽省对口招生联合考试 第一部分英语知识运用 第一节行业通用专业词汇释义(每小题1分,共5分) 从B栏所给的5个中文选项中选出A栏中行业专业通用英语专业词汇的正确释义。 第二节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0分) 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最佳选项。 6. ---___ --- Fine. Thank you. A. May I have your name, please B. How do you do C. How are you getting on with your new job D. How long have you been here 7. --- Mom, could you please pass me my dictionary --- All right. Where is ___ A. it B. one C. its D. ones 8. December is the ____ month of a year, but it’s not the coldest month. 9. --- How do you like your English teacher --- He is very popular ___ us. A. to B. for C. with D. by 10. --- What would you like to order now --- ____. A. I want to buy a T-shirt for my son B. I’d like a beef steak and a glass of beer C. I’d like to play basketball D. I plan to exchange some money 11. --- Can you speak English --- Yes, I can,___ I can’t speak it very well. A. or B. and C. so D. but 12. --- We can get knowledge ___ from books ___ from life. --- Yes, I can’t agree more.

高考地理试题特点

高考地理试题特点 高考地理试题特点 一、文综地理学科命题特点和能力要求 (一)文综地理学科的命题特点 1、命题依据: (1)高考性质:为选拔性考试。这一性质要求高考命题必须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一定的难度。(2)高考地理考核的评价目标:①是否具备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 ②是否具备运用地理工具和方法分析和评价地理事象的思维品质; ③是否具备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评判地理事象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④是否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命题立足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及方法:①地表各种地理事象的分布及其原因; ②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规律; ③地理事象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区差异性; ④人和地理环境的正确关系。 3.命题强调对地理学习能力、地理思维过程、方法的考核: 近几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突出了对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技

能、基本思维品质的考查。考察的重点是对地理学习能力的考查,如对地理学工具的灵活掌握运用,包括对各种类型的地图、地理图表的判读、绘制、分析;善于观察、发现和分析地理现象;善于获取或提取地理信息;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地理结论的综合思维方法等。 4.命题关注热点问题,鼓励创新思维: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已初步形成“从实际出发,关注热点,鼓励以创造性.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风格和特色。试题设计取材于实际、形式新颖、设问灵活、切中时弊,鼓励学生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规律观察、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我国和世界焦点问题、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形成公民的环境意识,是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的鲜明特色。 (二)高考文综对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 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高考大纲从地理概念、地理基本技能到地理原理和规律,划分出记忆、理解、运用等不同的层次,提出了10项能力要求: (1)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识记重要的地理数据;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记忆能力) (2)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理解能力)

2020年全国卷Ⅲ理综化学高考试题(含答案)

高考真题绝密★启用前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Mg 24 S 32 Fe 56 Cu 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7.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CuCO3),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2CuCO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 B.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 C.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 D.Cu(OH)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Cu(OH)2·2CuCO3 8.金丝桃苷是从中药材中提取的一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式如下: 下列关于金丝桃苷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B.分子含21个碳原子 C.能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D.不能与金属钠反应 9.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2.4 L(标准状况)氮气中含有7N A个中子

高考真题 B .1 mol 重水比1 mol 水多N A 个质子 C .12 g 石墨烯和12 g 金刚石均含有N A 个碳原子 D .1 L 1 mol·L ?1 NaCl 溶液含有28N A 个电子 10.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应用下列各组气体—溶液,能出现喷泉现象的是 气体 溶液 A . H 2S 稀盐酸 B . HCl 稀氨水 C . NO 稀H 2SO 4 D . CO 2 饱和NaHCO 3溶液 11.对于下列实验,能正确描述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 .用Na 2SO 3溶液吸收少量Cl 2:323SO -+Cl 2+H 2O = 23HSO -+2Cl -+24SO - B .向CaCl 2溶液中通入CO 2:Ca 2++H 2O+CO 2=CaCO 3↓+2H + C .向H 2O 2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 3:2Fe 3+ +H 2O 2=O 2↑+2H ++2Fe 2+ D .同浓度同体积NH 4HSO 4溶液与NaOH 溶液混合:4NH ++OH - =NH 3·H 2O 12.一种高性能的碱性硼化钒(VB 2)—空气电池如下图所示,其中在VB 2电极发生反应: 32442VB 16OH 11e VO 2B(OH)4H O ----+-=++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安徽省对口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解析几何部分

安徽历年对口高考题汇编——解析几何部分 1997年考题及题号 10.一直线经过点(0,4),它的倾斜角是直线43 3+= x y 倾斜角的2倍,则其方程是 [ ] A.x y 3324= - B. x y 34=- C.)4(3 3 2-=x y D.)4(3-=x y 11. k>9是方程 14 92 2=-+-k y k x 表示双曲线的 [ ] A .充要条件 B .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 C .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D .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13.设椭圆)0(122 22>>=+b a b y a x 的长轴两端点为A 、B 。点P 为椭圆上任一点,则直线 PA 、PB 斜率之积为 [ ] A .22 a b B .-22 a b C .22b a D .-22 b a 19.从圆1)1()1(2 2 =-+-y x 外一点M (3,2),向该圆引切线MA 、MB ,切点为A 、B ,则直线AB 的方程是 。 24.(10分)已知椭圆两焦点)0,1(),0,1(21F F -,直线3:+=x y l 与椭圆有且仅有一个交点M ,求这个椭圆的方程和交点M 的坐标。 1998年考题及题号 11.直线 )0(011111≠=++B A C y B x A 与直线 )0(022222≠=++B A C y B x A 垂直的充要条件是 [ ] A .121-=C C B .02211=+B A B A C .02121=+B B A A D .01221=-B A B A 12.若直线k x y +=与半圆21x y -=有两个不同交点,则 [ ] A .22<<-k B .2≥k 或2-≤k C .21<

高考试题特点及解题方法研究

高考试题特点及解题方法研究 一、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选择题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分值占卷面总分的比例将近50%。从难度上看,一般说来,选择题特别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单项选择题,较非选择题要相对容易一些,历年来得分率都比较高(70%左右),考生选择题得分往往成为其总分主体部分(所占比例在65%左右)。因此,考生要想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数,首先必须把选择题做好。 选择题主要承担水平性测试功能,重点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往往要兼顾知识的覆盖面。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做好选择题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必须力求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知识要点。 (一)选择题的种类 高考政治学科选择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答案为唯一题肢的选择题,通常称之为“单项选择题”;一种是答案不一定是唯一题肢的选择题,通常称之为“不定项选择题”。目前文科综合卷的选择题只有单项选择题,而政治单科试卷则两种选择题都有。 (二)解答选择题的基本原则 解答选择题,一定要牢记“以干求肢”这一基本原则。即从题组的导语和题干所提供的材料出发,具体分析题干的规定性(即题干的具体要求和指向),然后据此确定对题肢的取舍。解答选择题切忌脱离题干的具体要求,孤立地判断题肢的正误并进行选择。从哲学上看,坚持“以干求肢”原则,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的要求和体现。 (三)解答选择题的具体步骤 解答选择题的关键环节是审题,审题要做到“三审”:一是审材料,包括题组的导语和题干材料;二是审设问,即题干对所选题肢的特定要求或规定;三是审题肢。 1.认真分析导语、题干所给材料,要求准确、全面、深刻。 所谓准确,就是要把握材料的特定内容,不要将材料所反映的事实与其他事实混淆而产生误读,也不把材料所没有反映的事实想当然地“添加”进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把一些看起来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的题肢排除。 所谓全面,就是要完整地把握材料,不仅要把握显性信息,还要适度、合理地挖掘隐含信息,反对只从部分的、片面的材料出发。一些考生在做单项选择题中的“组合选择题”以及“不定项选择题”时常常出现漏选,主要是对材料的分析不够全面,只抓住材料中的部分信息。 所谓深刻,就是要透过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揭示本质和规律,抓住更根本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使所选题肢更符合题干的规定性,才能从诸多较符合题意的题肢中选出最佳。 2.准确把握题干的规定性,明确试题设问的指向。 (1)紧紧抓住关系词,准确把握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明确设问指向的关键一步。干肢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包括以下4种: ①因果关系。关系词有“因为”、“由于”等。主要是题干材料提供结果,要求题肢提供原因;也有题干提供原因,要求题肢提供可能出现的结果。 因果关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故解答此类题时,主要是要把握题干和题肢之间有没有这种关系存在。此外,还要辨别并排除因果倒置的选项。 ②个性—共性关系。关系词有“说明”、“表明”等。主要是题干材料提供某种现象(个性),要求题肢归纳、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共性)。这样,题干的具体材料与题肢的抽象观点之间就构成了一种证明或说明的关系。 解答此类题时,重点要把握题干和题肢之间在内涵和外延上是否相符,即题

2015年高考英语命题特点

2014年省高三英语复习资料 一、多听老师的,少自作主张 二、多用碎时间,少搞大突击 三、多接触英语,少钻研语法 四、多做高考题,少抠模拟题 五、多攻词汇表,少记课外词 六、多做一般题,少钻研难题 七、多背好语句,少问为什么 二、词汇能力的问题 词汇能力是学生所有基本能力中最重要的而且也是最基础的能力。词汇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考的成绩。 1)词汇量的问题。词汇的积累对任何学习英语的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在高考中能拿到高分的学生一定是在高考试卷中基本做到“零生词”的学生。实践证明,新课标所规定的3500个单词和短语的要求,对相当多的高三学生来说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因此,词汇量的积累应该列为贯穿于高考复习全过程的首要任务。实际情况是新课标卷实际单词考察量只是略高于大纲卷,这是由于每年都有新省份加入而必须保持过渡性、稳定性。但不能因此放松对词汇记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词汇水平相对于是考试实际要求的最低2000个(基本为原大纲要求词汇)左右仍有较大差距。 2)“一词多义”的问题。学生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十分眼熟的词,但是看不懂意思。例如:高考试题中曾经出现a state-run company,许多同学完全不懂,既不知道state的含义,也不知道run的含义。“一词多义”的现象是一种语言表达力丰富的标志,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教学重点。 3)构词法知识的问题。一方面构词法知识可以迅速扩充词汇量,是十分实用的工具性知识;另一方面,高考试题中出现的由一般构词法产生的新词不被视为生词,一般不给汉语注释。因此,系统地归纳总结构词法知识也是词汇复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4)介词的问题。介词的数量较少,但一些常用介词的含义非常多。在语篇中因为一个介词而导致整个句子看不懂的事情屡见不鲜。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择机归纳常用介词的含义,应该列为高三词汇复习的任务之一。 三、灵活运用基础语法的能力。 可以这样认为,没有扎实的语法功底的学生,就丧失了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因此,系统而有重点地复习高、初中阶段所学的全部语法知识并且迅速形成在语篇中的应用能力,是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 四、听力命题趋势预测: 1.事实细节题。在听力考试中对事实细节题的考查最多,常见的设题方式为:五个W一个H。10题左右。 2.推理判断题2-3题。 3.主旨大意题3-4题。 4.推断对话发生的背景、地点及对话者之间的关系2-3题。 5.理解领会对话的观点、态度及意图2题。 独白部分(即第十段材料) 可分为四种类型:

2017年安徽省文化素质分类考试语文试题

2017年安徽省文化素质分类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全部为单项选择题,共12页,90小题。满分3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 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上交。 语文试题(12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120分) (一)从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项,并在答案卡上将该项涂黑。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富饶.(rǎo)民.(mín)主领航.(hánɡ)员 B.造诣.(zhī)呵.(hē)护便.(biàn)利店 C.幻.(huàn)想崛.(quē)起保温瓶.(pínɡ) D.旅.(lǚ)行魄.(pò)力压轴.(zhú)戏 2.下列词语中,没有 ..错别字的一组是() A.按排请帖纪念章 B.调整矩形沉鱼落燕 C.氛围匀称样板房 D.循环垦求见微知著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提起江南小镇,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河道,傍河而筑的居民和雕刻的石桥。 ②历史经验早已,贸易保护主义只会让衰退中的世界经济陷入更大的困境。 ③政府应该合理,增办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加大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 A.精致标明计划 B.精致表明规划 C.细致表明计划 D.细致标明规划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发展。 B.去年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总决赛打得难舍难分 ....,极具对抗性与观赏性。 C.明清徽商重信守约,一诺千金 ....,其义利并重的商业价值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D.随着3D技术的普及以及海外团队的加盟,中国电影制作水平已突飞猛进 ....。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出口隐形战斗机能力的国家。 B.近年来,手机支付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方式,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随着进城务工的人员增多,“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现象已广泛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D.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装备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问题的利器。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科学家不仅研究宇宙的起源,还关心宇宙的终结。宇宙的未来是“大收缩”,是“大冻结”,

新课标高考全国卷考纲解读及历年高考试题对比分析语文部分

新课标高考全国卷考纲解读及历年高考试题对比分析语文部分 语文 一、高考语文命题原则 1.有利于语文课程改革; 2.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学科作用; 3.考查学生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4.考查学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5.符合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 6.利用高考命题正面导向功能,推动课程改革。 二、高考语文考核目标与要求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三、高考考纲对比 2016年高考语文考纲、题型示例与2015年高考语文考纲、题型示例完全一致。考纲不变,命题形式未必不变。命题形式的变化并不代表超纲,命题变化是合理合规的。如2014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文言断句,成语辨析;2015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文化常识,古诗、小说与课文勾连,任务指令型作文;等等。纵观近三年全国卷题型,不难看出,考纲不变,命题形式却逐渐变化。 四、近三年考点对比

2.图二 3.图三 4.图四 六、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趋势 1.论述类文本阅读 近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材有文艺论文与史学论文交替轮换的趋势。2014年,全国Ⅰ卷是文艺论文,全国Ⅱ卷是史学论文;2015年,全国Ⅰ是史学论文,全国Ⅱ卷是文艺论文。2014年、2015年的文艺论文,都属于美学论文,且都与学生阅读密切相关;2014年、2015年的史学论文都与现实密切相关,如2014年论述古代食品安全监管问题,2015年论述宋代的金融特点。 综观近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题,考查的重点是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2.文言文阅读 选材上,二十四史材料仍然是热点,但是,不应忽视二十四史以外的材料,因为属于“典范的文言文,文字较为浅易”的文言材料还有很多。 2015年高考卷最大的变化就是对“能够体现古代文化涵义的词 语”的考查。高考命题组把这道题归入“理解”层级,而非“识记”层级,其实是对实词更深层次的理解。市场上很多高考应试资料,罗列所谓古代文化知识清单,全面铺开,来个“地毯式”的“扫荡”,极大地增加了考生的负担,而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这道题的变化体现了重视传统文化的精神。今后的文言文阅读,应会少一些知识性的考查,多一些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一些文化意味。 3.古诗词鉴赏 选材上,唐宋诗词仍然是热点。2015年最大的变化是全国Ⅰ卷的第8题要求比较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这道题同样体现了重视传统文化的精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考生应当熟悉。全国卷古诗词的问题设计的特点是忠于文本内容和考查一般诗歌技巧。 4.名篇名句默写 应当会延续2015年的形式,即给出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要背诵的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

高考全国卷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

高考全国卷理综化学试 题解析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 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香烃等有害物质 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 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灼烧能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可以区别蚕丝和人造纤维,A正确;B、食用油反复加热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产生稠环芳香烃等有害物质,B正确;C、高温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从而杀菌消毒,C正确;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75%,D错误,答案选D。 考点:考查化学与生活的判断 8.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 A B.1 molN 2与4 mol H 2 反应生成的NH 3 分子数为2N A C.1 molFe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 A D.标准状况下, LCCl 4 含有的共价键数为【答案】A 考点: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计算 9.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2-甲基丁烷也称异丁烷 B.由乙烯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 C.C 4H 9 Cl有3种同分异构体 D.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甲基丁烷也称异戊烷,A错误;B.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B 正确;有4种同分异构体,C错误;D.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D错误,答案选B。 考点:考查有机物结构和性质判断 10.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 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D.将Cl 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 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用分液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乙酸乙酯,A错误;的密度与空气接近,且能与氧气反应生成NO 2 ,所以用排水法收集,B错误;C.铁离子水解,溶液显酸性,因此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 水稀释,C正确;D.将Cl 2 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只能除去氯气,但不能 除去水蒸气,不能得到纯净的Cl 2 ,D错误,答案选C。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1.三室式电渗析法处理含Na 2SO 4 废水的原理如图所示,采用惰性电极,ab、cd 均为离子交换膜,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两膜中间的Na+和SO 4 2-可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两端隔室中离子被阻挡不能进入中间隔室。

高考试题特点对比分析

高考试题特点对比分析 1.1引言 2017年高考即将到来,为了有效的指导学生复习应对高考,帮助教师把握考试方向,特对宁夏近几年高考试卷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各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希望对2015年高考复习工作能有实际指导意义。 宁夏高考的考试命题灵活,重点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试题以教材为源头,高于教材,但并不偏执。对照近几年宁夏高考试卷来看,每年出题都能推新,与时俱进,并不死板,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命题还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着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注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虽然试题年年变化莫测,但还是有规律可循。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和难易度,可以更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 一份高考物理试卷凝聚了许多经验丰富,智慧过人的老师、学者的心血,要想完整体会整个物理试卷蕴含的意味比较苦困难,特此只针对宁夏高考物理选择题这一部分,仔细钻研,寻找规律。物理的考试得分情况向来有“得选择题者得高分”一说。足以说明选择题的成败在答卷中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只拟对宁夏近4年的高考物理选择试题作一回顾分析,归纳近几年宁夏高考物理选择试题所涉

及考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答题方法技巧、以及是命题所呈现的特点和趋势等,然后据此浅谈一些应对策略。 1.2 2010-2014年选择题考点分配及对比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010 物理学 史知识物体的 平衡 图像综 合问题 电磁场 性质 物体的 平衡 电路综 合问题 万有引力 天体运动 电磁、交 流电问题 2011 电磁综 合问题功、能量、 牛顿运动 定律 功、能量、 牛顿运动 定律 电磁感 应、交流 电问题 电磁、交 流电综合 问题 万有引力 天体运动 电磁场 性质 牛顿运动 定律、图 像综合 2012 物理学 史平抛运 动 物体平 衡(动态) 电磁感 应问题 电场、牛 顿定律 电磁感 应问题 电磁感 应问题 万有引力 天体运动 2013 图像综 合问题物体的 平衡 电磁感 应问题 电磁场 性质 电场、物 体平衡 物理学 史知识 万有引力 天体运动 牛顿运动 定律 2014 图像综 合问题能量、牛 顿运动定 律综合 功、牛顿 运动定律 综合 圆周运动 牛顿运动 定律综合 万有引力 天体运动 电磁场 性质 电磁场 性质 电磁感 应、交流 电问题 1.3 2010-2014年选择题单多项设置及分配 多选数量两项三项四项2010 2 2 0 0 2011 3 1 2 0 2012 3 3 0 0 2013 3 2 1 0 2014 3 3 0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