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心理学中的审美联觉问题
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研究
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研究
音乐审美心理是声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要素之一,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艺术修养和
人格培养,也影响着声乐教学的效果和成果。
本文主要探讨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
美心理要素。
一、热爱音乐
热爱音乐是音乐审美心理的第一要素。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必须对音乐产生兴趣和热爱,才能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意义,才能够在音乐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因此,教师
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且以愉悦的心态去面对音乐,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
热爱。
二、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
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是音乐审美心理的另一重要要素。
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听觉感知和
理解音乐中的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节拍等,并将其运用到歌唱技巧中。
教师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听觉和理解能力的培养,掌握如何感知和理解音乐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听觉和理解能力。
三、音乐表现能力
四、个人特色和创新能力
个人特色和创新能力是音乐审美心理的最后一个要素。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应该赋予
自己个人特色和创新,让自己的歌唱和音乐表现更具独特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
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在音乐表现中探索
新的形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音乐审美心理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该注重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音乐表现能力、个人特色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音
乐中得到成长和进步,让声乐教学更加丰富和深入。
音乐审美心理学
音乐审美心理学一、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审美意象的作用1.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是在审美感知觉和审美记忆表象基础上的表象运动,是在人脑中进行的信息再加工活动,是审美感性和理性连接的中介加工活动(区别人与人间的水平高低),即有时候它们还是纯感性的、有时候它们已经渗入了理性。
2.审美意象,则是审美感知觉、审美记忆表象、审美联想、审美想象等加工和运动的高级阶段,同时,它还融入了审美理性、价值观、情感、个性等复杂的心理要素,成为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审美心理加工活动、有意味的图像及其成果,在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审美联想——审美表象串联2.联想定义由当前的事物想到过去经验过的事物的心理过程。
实际上是记忆信息(表象)的提取和串联。
3.审美联想定义及分类审美联想指在当前内外刺激唤起的头脑中过去审美表象和经验的活动,也是从纯直觉的审美感知形象感向审美理解进步的一个标志性环节。
其具有审美表象的特点:形象、生动、情感、和谐等。
十一、审美联想的分类1.相似联想因为事物之间的属性、本质、色彩、形态相似而产生的联想。
由对一个事物(或现象)的感知而回忆起与之在性质上或形态上接近或相似的事物(或现象)的过程。
为形象思维创造环节的一种具体活动方式,亦是想象活动的具体形式之一。
2.相近联想简单联想的一种形式,是因事物或现象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接近,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一个心理过程。
涉及思维、学习、记忆、想象等各种思维活动。
相近联想只是事物外部联系的反映、简单经验的结合,是机械记忆的基础。
3.对比联想又称“相对联想”。
由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而引起对与该事物具有相反特点(包括事物的性质和形态)的其他事物的回忆和想象活动。
4.因果联想按照事物内在的因果逻辑联系进行的联想,相当于形象性推理。
例如由企业标志联想到企业策划。
早上看到地面潮湿,我们会想到夜晚一定是下雨了。
5.功能联想根据事物的各种用途进行的联想。
十二、审美想象:审美表象重组1.想象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的新现象的心理过程。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运用联觉手段
教学ji倩燥xue审美是一种多感官参与的活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亦是如此。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在音乐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仅仅依靠听觉感官是不够的,教师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肢体艺术、视觉艺术手段,则能够帮助幼儿充分感知、体验音乐,进行想象和表现。
这一策略的主要依据是心理学中有关联觉的理论。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音乐活动中,尝试将音乐“可视化”,利用肢体动作、视觉符号等途径,设计出一些符合幼儿园音乐教学情境,能激发和维持幼儿学习动机的策略,帮助幼儿打开视、听、动之间的通道,为幼儿欣赏音乐提供支架,提高其审美和艺术表现能力。
一、形象生动的肢体艺术,促进音乐体验和表达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注重将听觉与视觉、运动觉相结合并进行转化,其“体态律动”理论认为:“体态律动的方法能直接地在空间、时间和力量上将音乐信息呈现出来,视觉上的动作与动作之间的流畅,空间、时间与力量的使用直接反映了参与者对音乐本体的感受程度,他的听觉都通过这种视觉、运动觉转换出来。
”体态律动既直接又直观,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教师将音乐与身体律动加以整合,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元素,简单、直接又有效。
如韵律活动“天生一对”,教师用左手和右手的手指造型分别代表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小姐两个角色,表现交朋友、亲一亲、走一走等场景,巧妙地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主题。
在欣赏活动“雪人融化”中,教师用肢体表现雪人自上而下的融化过程,帮助幼儿理解、感受音乐的下行。
这些直观的肢体动作都能很好地帮助幼儿在音乐和动作形象之间建立联系,使他们更好地感受音乐。
手势指挥的方式来自于柯达伊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中最重要的教学工具之一就是科尔文手势,我们运用其理念,通过简单的手势来表示音乐元素。
如,歌曲《顽皮的杜鹃》乐句规整且每乐句结尾均以“53”的音调模仿杜鹃叫声,教师边唱边用手从左到右划出连贯的弧线以表现乐句,帮助幼儿感受歌曲;教师用手的逐级下行表现《冬眠的小熊》的旋律“54321”;教师在游戏“小兔找家”中引导幼儿听辨音高,用腰、肩膀、头匹配“1”“3”“5”三个不同的音高位置……通过手势指挥和肢体提示,幼儿能直观地感受旋律走向、乐句、音高等音乐元素。
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研究
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研究音乐审美心理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声乐教学中,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对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音乐审美心理是指人们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情感和体验。
在声乐教学中,音乐审美心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音乐表演技巧是音乐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音乐表演技巧可以使学生在演唱时更加自如地表达音乐情感,从而创造出深入人心的声乐作品。
音乐表演技巧还包括通过声音、手势和肢体语言等手段来完美地表达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音乐理论知识也是音乐审美心理的重要要素。
音乐理论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结构,从而准确地表达出作品所要传递的情感和意境。
在声乐教学中,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情感体验也是音乐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并感受到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情绪。
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的内涵,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与观众产生共鸣。
个人审美意识和审美品味也是音乐审美心理的重要要素。
每个人的审美意识和品味都是独特的,在声乐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审美意识和品味,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音乐风格和表演特点,从而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包括音乐表演技巧、音乐理论知识、情感体验和个人审美意识等方面。
在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心理,以提高他们的音乐表演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刍议审美联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研究———以钢琴曲《采茶扑蝶》为例
刍议审美联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研究———以钢琴曲《采茶扑蝶》为例[摘要]《采茶扑蝶》是福建龙岩民歌,经过刘福安改编成了一首家喻户晓的钢琴曲。
整首曲子描写了茶农们愉快采茶的场景,其旋律高昂、优美、活跃。
本文以《采茶扑蝶》为例,试从联觉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音高、时间变化率、音长等音乐要素与所表现对象之间的联觉关系。
[关键字]审美联觉;钢琴演奏钢琴曲《采茶扑蝶》是由刘福安所作,他根据福建民间歌舞《采茶灯》的曲调为素材,加以创作改编,并通过钢琴模拟民族乐队的效果来反映采茶女欢悦的心情,使整首曲子具有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采茶扑蝶》这首曲子生动地表现了茶女上山坡、过小桥、穿茶丛、摘茶、拣茶、筛茶等劳动,以及扑蝴蝶、追逐嬉戏的场面。
这首曲子是一首再现的三段体。
由一段模拟民间锣鼓节奏的引子引入,经过重复的再现发展,使曲子在最后达到高潮,于异常欢乐的场面中结束全曲。
这首曲子咱们之所以能百听而不厌,除了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娴熟的作曲技巧外,其中蕴含的音乐审美关系也值得我们深究。
一、联觉所谓“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或者说是以好几种感觉去接受刺激物的能力。
“联觉就是对一种知觉系统的刺激引起另一个或数个其他知觉系统的反应。
人的感觉是相互联系,有时候表示“听”不一定非得用耳朵,可以调动全身的感觉去体味。
比如刘鹗的《老残游记》里对听书有着绝妙的描述:“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话说“听”的书,怎能用“五脏六腑”、“毛孔”等来表述呢?但正因为充分调动了联觉,使这段听书的描写不落俗套,反而更能激起人共鸣。
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它是音乐创作者用来叙事、描写、抒情的媒介。
但怎样让听众感受到创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呢?这就需要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包含着联觉、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但最基本的还是联觉这一心理活动过程。
运用“联觉”心理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
-091-2021年第04期(总第256期)美育体育MEIYU TIYU引 言音乐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是发展学生想象力、增进学生艺术鉴赏力的重要途径。
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感知与体验,激发学生的音乐联想与想象,加深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将“联觉”心理应用到音乐鉴赏中,能够从看图像、看视频的过程中,调动学生视觉感官的参与,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通过律动、舞蹈等动觉感官的参与,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从音乐聆听与想象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基于此,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重视“联觉”心理的运用,积极拓展音乐欣赏视野,让学生多感官参与音乐表现,获得艺术审美素养。
一、明确“联觉”心理应用价值,使学生综合感知音乐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要从听觉入手,将动觉、视觉、听觉综合起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全面感知和体验。
”[1]“联觉”心理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就是要发挥视听联觉、动听联觉、意象联觉的作用,引领学生去感知音乐作品,使学生把握音乐的内涵与情感,进而提高音乐欣赏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以音乐活动为主体,利用律动开启音乐体验在音乐欣赏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律动活动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激活学生参与音乐的热情。
学生是音乐活动的参与者,也是音乐欣赏的主体。
小学生爱模仿、好动、贪玩,而律动活动贴近学生认知,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例如,在教学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时,教师可以利用二拍节奏,先让学生从听觉刺激中获得节奏感,激发学生的动觉感官体验,使其更好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之后,教师可以变换节奏,鼓励学生运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将听觉、动觉联合起来,寓教于乐,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
教师在律动组织中,要调控课堂氛围,帮助学生认识和抓住不同音乐作品的学习重点。
(二)动听互补,引领学生感受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感的体认,可以在听觉、动觉的“联觉”实践中达成。
我们在听音乐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变化。
关于音乐心理学中审美联觉问题的分析
No 0 2 1 . 9, 0 2 V0 8 L2 T0 a . 9 t lNo 2 7
从 而被 艺术行 为 广泛 的应 用 。音乐 作 为一 门 以声音
为媒介 , 反映世间万物、 人类生理以及心理行为规律 的重要艺术形式 , 它可 以使人 们听声类形或 者是 以 耳为 目从而给人们形成想象 中的画面 , 进而影 响人
表现方式。比如说在 听《 山流水》 《 高 、 希望的 田野 上》 《 、跑马》 等平静或者是欢快 的音乐时, 优美的旋 律以及欢快的节奏 、 明亮 的声调都会使欣赏者发 自 内心地 进人 到音 乐 作 品的意 境 中去 , 而心情 轻松 、 从
一
时对于提高欣赏者的鉴赏能力和了解艺术作品的情 感 所在也 有着 重要 的作 用 。 1音乐心理学 中的情感联觉 .
情 感 是人类 对 于社 会现 象 和所关 注 的对 象能否
、
审 美联 觉概念 的分 析 与论 述
适应人类的需求或者是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的心理体 验。人类对于美 的追求 , 源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 的 追求或者说是为满足心理需求而产生的追求。人类 对于美的感受是一种本能力 , 是凭借本身的感官协 同多种心理活动的过程进行综合性统一的表现。音 乐心理学中的情感联觉是审美联觉 中将视与听进行
国传统 的 唢 呐 曲 《 鸟 朝 凤 》, 过 不 同 的演 奏 技 百 通 巧 , 声音更 加像 是森 林 里各 种鸟 儿 的呜叫声 , 一 使 进 步勾起 人们 对 鸟儿 色彩斑 斓 的联想 。可 以说音 乐心 理学 上 的色 彩 联 觉 就 是 让 人 通 过 视 听 产 生 一 种 色 相 , 而 引起 心理 上 的色 彩 共鸣 , 从 进一 步产 生心理 共
从心理特点谈音乐审美
从心理特点谈音乐审美摘要:我们的欣赏教学往往不能以教师所期望的“我要听”为期望值进行。
这种现象似乎也很正常,可是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对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以其规律研究太少。
本人通过大量的听课实践,发现音乐欣赏涉及到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它与听觉注意视觉注意都很有关系。
现就审美这一问题作些探索。
关键词:注意转移注意分配我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各自准备一盒录音带,说明在课上选用,带上课前我收集了学生的录音带,然后实施我的实验过程,我没有选择任何一位同学的录音带,播放了一盘我自己的资料《世界名曲连奏》,音乐在播放着,我注意观察全体学生的反映,起先都非常认真地在辨听乐曲,慢慢地又越来越多的同学在左顾右盼不再关心正在播放的乐曲,更多地是在关心老师选择的录音带是谁提供的,这里表现出了学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自己熟悉的旋律感兴趣,对陌生的旋律不感兴趣,兴趣来自对某事是否会产生共鸣,共鸣的产生来自对某事的经验和经历,取决于对某事的知识的积累,学生对陌生的旋律不感兴趣是因为他没有觉得这旋律能引起他的注意,产生不了共鸣,他对陌生的旋律能引起经过审美实践,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排他性,兴趣索然,注意力也就消退了。
那么是否熟悉与有兴趣,不熟悉与没兴趣成正比呢,其实不然,似熟非熟恰恰是引起注意产生兴趣的前提,在这些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呈现了另一种心理状态:他们始终静静地在聆听这些旋律,似乎在哪里听到过,现在听来又有许多新的感受,促使他们的注意力继续保持在集中状态,新鲜的感受不断产生,好奇心不断被激发,越听越有味,兴趣始终不减。
在整个过程中共听了六首乐曲,学生的反映围绕着两种状态不断递增、递减,随着音乐的变化注意力进进出出,几乎没有一个同学对六首乐曲全部感兴趣,其中有一位同学课后对我说,刚才的六首乐曲中有四首乐曲他也有,就是没有这么长,希望我能为他翻录一盘,显然,这位同学是属于第二种心理状态,对他熟悉的四首乐曲他在注意地聆听。
实验表明,探索研究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及其规律是深一层次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路径。
音乐审美活动与色彩联觉
音乐审美活动与色彩联觉[摘要] 联觉(synesthesia)是心理动态现象中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
色彩是一种直觉形象,通过听觉活动、视觉活动和动觉活动中的色彩联觉现象相互作用于人的心理所产生的移情作用,并借助这些色彩的交织,使参与者得到心理上的某种审美享受、审美满足,并引发他们的知觉形式直接反映教学的全过程,引导他们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觉表象,产生整体认识上的感受,以加强审美感知、审美能力及审美行为。
[关键词] 音乐审美色彩联觉听觉视觉动觉“联觉”(Synesthesia)是心理学上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过程或心理机制。
在生理学上称为伴生感觉或共感觉,也有人译成“通感”,表示“感觉挪移”的意思。
心理学家们的解释是:“在联觉现象中,存在一种惊奇的感觉相互作用:某种感觉感受器的刺激,也能在不同感觉领域中产生经验。
”色彩是一种直觉形象。
在音乐审美活动中,通过听觉、视觉和动觉活动中的色彩联觉现象相互作用于人的心理所产生的移情作用,并借助这些色彩的交织,使参与者得到心理上的某种审美享受和审美满足。
一、音乐审美听觉活动中的色彩联觉“听觉”是外界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并引起听神经的冲动发放传入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的感觉。
音乐听觉不仅是个体对音乐声波物理性质的心理反映,也是个体对音乐语言是否理解的心理反映。
在音乐审美听觉活动中引起色彩联觉现象早有先例。
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人发现,音高在一个八度内的七个音,其声波频率的比例同相应的光波频率之间七种色彩的比例大致相符。
科学家牛顿验证: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相当于八度以内的C、D、E、F、G、A、bB七个音。
而俄国作曲家萨巴涅夫认为C、D、E、F、B五个音相当于灰、黄、青、红、绿五种颜色。
20世纪最有影响的法国作曲家——奥利维埃•梅西安,1931年就任巴黎圣三一教堂管风琴师,定期在该教堂弹琴达六十年之久。
根据联觉对应关系
根据联觉对应关系根据联觉对应关系,悲伤的音乐情感传递是应在形式上可以表现为低音、缓慢、暗淡。
摘要: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许多学科之间已相互融合和促进,例如,心理学中的“联觉”已逐渐运用于音乐欣赏教学,本文旨在通过对与联觉相对应的音乐表现要素进行简要的阐述,举例说明在课堂实践中如何通过“联觉”规律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希望通过“联觉”能力的发掘和培养来丰富学生的情感审美体验。
关键词:联觉,音乐欣赏,审美一、与音高相关的联觉:音高是指声音的振动频率,在单位时间中,振动频率越高,音则越高,反之,频率越低,音则越低。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听觉上音的高低与视觉上的高低,以及物体的物理属性,如物体的大小、物体的轻重等存在着联觉对应关系。
案例: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中的“牛车”与“未孵化的鸡雏的舞蹈”这两首乐曲的片段中,前者的旋律在低音区,后者在高音区。
笔者在教学中先在课件中出示“牛”与“小鸡”的图片,然后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与两种动物相对应的物理属性的特点,通过比较两首乐曲旋律的音区特点,由此得出音高与物理属性大小、轻重之间的联觉关系(见表1)。
二、与音强相关的联觉:音强即音的强弱,是由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来决定的。
音乐作品中音的强弱变化是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并且音的强弱变化与力量强度、情态强度、物体的大小、轻重以及空间知觉距离之间都有着联觉上的对应关系。
案例: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中“牛车”主题出现了三次,学生通过直接的听觉感受总结出三次主题力度上的变化是:弱→强→弱;这时笔者在让学生進一步思考使用这种力度变化的原因时,在课件中出示两幅图片,反应空间知觉距离远、近的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对音强的体验,选择不同距离牛车的图片所对应的强弱关系,从而学生能够总结出这种强弱关系的变化所对应的牛车空间距离感为:远→近→远。
三、与音值相关的联觉:即音的长短,是由发音体振动时延续的时间长短来决定的。
音值不仅仅包含了音的长短,也包含了速度和节奏,速度即单位时间内先后出现的音的数量,节奏即声音出现的时间间隔。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音乐,如同一种无形的魔法,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无尽的遐想和思考。
当我们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往往会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和体验。
然而,这些感受和体验并非偶然产生,而是与我们的音乐审美心理密切相关。
那么,究竟什么是音乐审美心理?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的呢?音乐审美心理,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欣赏音乐时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和反应。
它包括我们对音乐的感知、情感体验、想象、理解以及评价等多个方面。
这些心理活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我们对音乐的审美过程。
首先,感知是音乐审美心理的基础。
当我们听到音乐时,耳朵会接收到声音的刺激,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感知到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基本要素。
例如,欢快的节奏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兴奋和愉悦,而缓慢的旋律则可能会营造出一种宁静和悲伤的氛围。
不同的音乐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象,从而引发我们的各种感知反应。
情感体验是音乐审美心理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音乐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力,能够唤起我们内心深处各种各样的情感。
有时候,一首激昂的交响曲会让我们充满力量和勇气;有时候,一首温柔的情歌会让我们感受到爱情的甜蜜和忧伤。
音乐仿佛是一种情感的语言,能够直接触碰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这种情感体验并非是单纯的生理反应,而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以及性格特点等因素密切相关。
同样的一首音乐,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会引发截然不同的情感感受。
想象在音乐审美心理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我们聆听音乐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构建出各种画面和场景。
音乐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为我们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比如,听到一首描绘大自然的音乐,我们可能会想象出美丽的山川、河流和森林;听到一首具有科幻色彩的音乐,我们可能会幻想出未来的世界和奇妙的科技。
想象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还能够让我们在音乐的世界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启发。
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联觉
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联觉大北街小学王雅丽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音乐艺术的审美联觉是按着音的传递方式进行的,即由发音体振动——音波——音波对听觉器官的影响——听觉神经传递大脑,然后引起生理的感受。
少年儿童正处于对外部事物,特别是对音响刺激敏感期,他们认识和理解事物时带有明显捕捉性,喜欢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因此,在音乐欣赏时易产生情感、意象、色彩、嗅觉等审美联觉。
一、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是最常见的视听联觉,即在声音刺激下产生的视觉形象,通过审美的听觉活动,对审美对象产生或是愉悦、或是痛苦、哀伤、恐惧等心理反应。
如《美丽的太阳花》、《快乐的节日》、《我们的田野》等少儿歌曲,那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明亮的音调会使少年儿童槽不自禁地进入歌曲的情境之中,引发愉悦心理。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是一首用不同乐器的演奏来描绘和刻画人物、动物的性格、动态和故事情节的乐曲。
其中主人公彼得是用弦乐演奏来表现的,那明快活泼和富于进行曲的曲调,给人以异常清新的感觉,描绘出了彼得的聪明可爱和勇敢。
当三支圆号以浓重的和声奏出阴森可怕的狼嚎时,使学生会顿时感到毛骨惊然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可见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的变化,会使一首乐曲的情绪、形象等发生变化,它带给欣赏者的情感联觉不尽相同,所受到的教育也就不同。
就是在同一首作品欣赏之后,学生表现出的联觉反应也是有差异的。
这些足以说明,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喜、怨、哀、乐是随着乐曲所提供的情绪特征而产生着不同的情感联觉。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发学生的知觉形式直接反映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觉表象,产生整体认识上的感受,使情感意识得到升华,以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陶冶。
二、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意象联觉心理学中的意象,是指头脑中所保持的关于事物的映象。
歌唱审美心理管见
歌唱审美心理管见歌唱的审美,是欣赏和表现声乐作品的重要环节,是歌唱修养的重要方面。
它被广泛运用到了古今中外的歌曲创作、演出、欣赏之中。
歌唱的审美既需要直觉感悟,也需要理性修养。
这既是存在每个人身上的一种潜能,又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
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它,可以获得美丽而奇妙的审美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和歌唱,从而实现一个歌唱艺术上的超越。
因此,歌唱者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想少走弯路,避免误入歧途,就要明白什么是声音美,即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样声音,也就是要对声音进行审美。
只有建立起对声音的正确审美感觉,才能依循这个标准进行歌唱训练,减少盲目性的练习,使声乐学习事半功倍。
声音的美感是以生理感受为基础,通过心理而起作用的,而不是单纯建立在生理上的。
片面追求生理上的东西,给我们留下的教训和遗憾已经很多。
比如,让学生刻意去感觉、控制气息,横隔膜的升降,声带的肌肉群,等等,结果却使声音失去美感,毫无鲜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言。
歌唱声音真正之美,是生理和心理的结合,是自然条件与美感修养和科学方法的辩证统一。
歌声的美感,是歌唱者将作品的思想、情绪注入到歌声当中,通过声音质感呈现的过程,那样的声音更具美感。
歌唱的情绪越真实,情感越深切,歌声的美感就会越强。
歌唱美感的培养,除了老师的指导外,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内心去深入体验、领会,要调动各种感觉去感受声音之美。
音色的审美是歌唱准备的重要因素,一个歌唱者或声乐教师必须对歌唱的音色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音色是歌唱者心理上的审美反映。
在心理上建立对音色的科学审美观,才能使其尽快获得优美动听的歌声。
对于歌唱者来说,如果不去潜心研究音色的美感,就很难建立起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
音乐美是从听觉到视觉再到心灵的一种综合感受,是歌词美、旋律美、声音美的统一,也是作品美和演唱美的统一。
好的的作品和好的演唱,其内容和情感无论是欢乐的或是痛苦的都是美的,因为它可以感染听者。
即使是悲伤痛苦的情绪,听者也是乐于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的,好的声乐作品可以调动起人们的相关经历和内心体验,产生一种共鸣。
探析联觉体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联觉是音乐审美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特定联系,是一种感觉受到外界的刺激从而对另外一种或多种感觉形成影响的过程。
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要让联觉发挥重要的助学作用,以多种形式与音乐相结合,合理运用联觉体验,将听觉形象与动觉形象、视觉形象等进行相互转化。
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还能调动他们多种感官的共同发展,从而使其获得综合性的音乐审美体验。
一、联觉体验的概述(一)联觉联觉是出自心理学的一个特有名词,源于希腊语“synaesthesia”,常被译为同时的感受,或联感、同感等,也可被译为联合感知等。
联觉体验是指一个知觉系统获得的刺激引发另一个或多个知觉系统同时获得感受的心理现象。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联觉是按音的传递方式进行的,先由发音体震动传播的音波被人的听觉感官所接受,再经过大脑处理所接收的听觉信息后,引发其他生理感受的过程。
因为联觉这一奇妙的感觉联通,故在音乐教学中可以运用联觉体验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来引导学生在课堂音乐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感觉器官联通的能力。
通过应用联觉体验使心理与音乐欣赏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强化学生在课堂音乐实践中对音乐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更容易将多种事物联系在一起,更容易产生听、嗅、味、触、视联通的审美联觉并感知音乐世界的魅力。
通过联觉体验在音乐欣〔摘 要〕联觉体验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名词,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使用联觉体验的教学方式,可以对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有效刺激,从而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综合体验,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出发,分别阐述联觉体验在不同条件下的意义,以及联觉体验的不同形式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联觉体验;音乐欣赏教学;应用探析联觉体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文 / 孔令忆|音乐世界|Y I N Y U E S H I J I E86赏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音乐审美教学的质量,使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想象力、审美情趣等得到显著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发展。
浅谈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心理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浅谈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心理与音乐教育的关系作者:刘飞张婷来源:《网友世界》2012年第21期【摘要】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发生在感觉层次上的,因此是人所共有的心理反应.本文是对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心理与音乐教育的关系作的简要阐述。
【关键词】联觉;心理;音乐教育;关系;艺术一、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心理音乐,人们对它并不陌生,它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人类思想感情,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完美的组合,感染欣赏者。
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这当然和音乐的特性以及人们对音乐的心理感知是分不开的。
人们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欣赏是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完成的,而音乐的社会功能也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得以发挥。
音乐形象再现过程中的“联觉”,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占有重要地位。
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发生在感觉层次上的。
音乐的审美联觉是指按着音的传递方式进行的,即由发音体振动——音波——音波对听觉器官的影响——听觉神经传递大脑,然后引起生理的感受。
在音乐教学中,要把能够增强“联觉”能力的教学内容在相当范围内设置为专业基础课,强化“联觉”能力的培养这俩者是互相作用的,没有办法分开。
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应伴随思考这一重要过程,因为思考又传递着一种理性的美,且如果没有思维的审美,聆听再美的音乐也欣赏不出音乐的美来。
西方为什么不用美术来作为素质教育,而是让小孩从小学习音乐,最典型的就是参加唱诗班,就是为了要培养和锻炼小孩对抽象事物的想象与自律性。
所以音乐审美不光是听东西,更重要是去认识一些音乐内在的东西。
如果只停留在聆听上面,这跟听流行歌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中音乐审美是不可忽视的一门重要学科,人们在聆听歌唱家演唱时,普遍会由听觉的高音产生视觉上亮的感觉,而不会产生暗的感觉。
论音乐联觉的美学表征
论音乐联觉的美学表征作者:郭鑫来源:《理论与创作》2012年第04期在音乐欣赏中人们常常感叹,音乐既是“非语意性的”又是“非视觉性的”,它是如何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在我看来,它的产生基于音乐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联觉。
联觉是对一种感觉器官的刺激,可以引起其他感官的感觉,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现象。
它是发生在感觉层次上的,是人们所共有的心理反应。
正是因为联觉的存在,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中的音乐才有可能被其他民族与文化中的人所理解。
一个从来没有听过中国音乐的外国人,会从《赛马》中感到热情、奔放;一个从来没有听过欧洲音乐的中国人,也可以从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中体验到柔和、舒缓。
“音乐是最高的艺术”。
它没有“国界”、没有“贫富、贵贱”,其原因就在于联觉。
那么音乐音响在表现对象之间是如何产生,又会产生怎样的联觉呢?一、与音高有关的联觉表征1.音高与视觉、空间感受和物理属性之间的联觉。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
音乐特征之一就是非视觉性,那音高是如何与视觉之间产生联觉的呢?这就是人类所拥有的共性所决定的。
人们总是在听到音频较高声音的时候,会呼应出与之相应的高、宽、远、亮的感觉。
反之,如果听到的是音频较低的声音,则会反映出低、闷、近、暗的感觉。
在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朝景》中,音乐主题一开始在中低音区,给人一种暗淡,欲求黎明的感觉,进而主题反复出现,音区不断升高,同时织体越来越厚,使人产生越来越强的明亮感,越来越宽的视觉感,直至笛子吹奏出“鸟鸣”声,弦乐再强奏出主题,使人产生太阳破晓而出,光芒瞬间普照大地的联想。
这个段落准确地运用了“低——暗而下”、“高——亮而上”的联觉规律,成功地使听众感受到作曲家的创造意图,给人们上演了一场听觉与视觉上的盛宴。
除了与“视觉”之间的联觉关系,音高还会与物理属性之间产生联觉。
也就是说听觉音高的感觉与物体大小、重量的感觉具有一定联觉上的对应。
音越高,感觉物体越小、越轻。
谈音乐心理学中的审美联觉问题
谈音乐心理学中的审美联觉问题
音乐心理学中的审美联觉问题是指音乐审美者在接触音乐时,会产生联想,从而影响他们对音乐的评价。
它是音乐审美的一种本质,也是音乐审美的一种本质,也是音乐审美的一种特性。
它涉及到音乐审美者的心理活动,是音乐审美的一个关键因素。
审美联觉的形成是复杂的,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它。
一方面,审美联觉受到音乐的特性的影响,比如旋律、节奏、和声等;另一方面,它也受到音乐审美者的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音乐审美者在接触音乐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会有不同的联想,从而影响他们对音乐的评价。
审美联觉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音乐审美的本质,从而指导音乐的创造和欣赏,有助于提高音乐审美的品质。
从音乐音响结构与心理学之间的联觉反应出发谈谈音乐欣赏的感受 (1)
从音乐音响结构与心理学之间的联觉反应出发谈谈音乐欣赏的感受人生活在世界上,依靠各种感觉器官与周围世界发生着感性的、自然而直接的联系。
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是以欣赏者的音乐审美经验为条件,通过审美经验的活动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
当听到一段快速而活跃的音乐时,我们就会自然地体会到一种喜悦快乐的情绪;当听到一段缓慢、低沉、如泣如诉的音乐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心头涌起;在听到某些自然音响和音乐音响时,会不假思索地从中得到一种愉悦.有些音乐虽然我们没有听到歌词但是它的旋律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
比如《亡灵序曲》,这首曲子是网游《魔兽》的主题曲,它的旋律激昂,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力量,有种振奋人心的感觉。
让人不自觉的就想要进入这个游戏,纵使是像我这样不玩游戏的人也有想玩游戏的冲动。
这就是音乐的力量,一种精神上的感染。
有的音乐能让我们宁静,感到心情放松。
比如石进的《夜的钢琴曲五》,每当我听到这首钢琴曲我的心就会变得平静下来,心情变得放松。
有些音乐会让我们感到兴奋,情绪激昂。
比如《克罗地亚狂想曲》那流动的旋律牵引着我们的心。
有时音乐会使人松弛,有时会使人狂怒,有时会像微风一样轻抚我们,它们作为通向生动性情感的美感的激发,只在几秒钟对我们起作用”。
音乐确实非常奇妙,它不仅能陶冶人的气质修养,能抚慰人心灵的伤痛, 还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所谓天籁之音,就包含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
曾有一个哲人这样说: 在我们身边,什么都会背叛,可是音乐不会。
哪怕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背过身去,音乐依然会和我窃窃私语。
于是我知道,无论你向前走多远,那些久远的音符还是会和你的心灵很近。
“音乐”是地球生灵的空气和水,音乐不分国界,没有种族,贫富,贵贱,尊卑,任何具有生命的物种都可尽管地享受吧!这是大自然的恩赐。
我们每个人的文化、个性与经历各不相同,因此对音乐的感悟是会不一样的。
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听来会有不同的感悟,即使同一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听同一首曲子,也会有所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
29
摘要:在音乐心理学学科中,审美联觉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广泛运用于艺术活动中。
它为艺术欣赏与演奏提供了心理依据,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联觉;审美联觉
“联觉”本是一个现代心理学和语言修辞学中的术语,源于希腊语,原意是“同时感受”。
它是一种人类的心理能力,带有一定无意识的特点,是建立在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的直接对应上。
有时,学界会将联觉与通感的概念划上等号,在名称的表述上互为混用,但是,联觉与通感仍有不同之处。
通感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它是指发生在审美感觉活动中的一种感官受到刺激,同时产生两种或多种感受的心理过程,或出现一种感觉向另一种感觉挪移的心理现象。
相比而言,后者在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等审美活动中有着极为广阔的天地,一般是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可以相互沟通而不分界限。
因而通感被大量运用在审美感觉活动中,是联觉在审美领域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有时也被称为审美联觉。
审美联觉是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它是联想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自身的生理基础,在艺术活动中被人们广泛运用,在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中有着突出的表现价值与独特的审美作用。
音乐,作为一门以声音为媒介反映宇宙万物和人类心灵运动节律的艺术,可以听声类形,以耳为目。
音乐中的内容有着“音乐性的内容”,还有着借助接受者的想象、联想、联觉等心理活动所获得的“非音乐性的内容”。
它可以是其它类型的听觉形象,也可以是视觉性的形象,甚至可以是触觉、嗅觉、味觉等无所不包的内容,使得音乐不仅可以用耳朵听,而且可视可睹、可闻可嗅、可品可尝、可感可触。
视觉与听觉是审美联觉中的主要审美感觉,例如《礼记•乐记》中就有对通感现象的描写:“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孔颖达对此文主旨的扼要解释是:“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
”这就是听觉和视觉的相通。
它们二者与其它辅助审美感觉互补,使主体所感受到得意象更具丰富性和适意感。
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都是音乐表现性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声音的基本听觉属性,是欣赏者产生审美联觉这一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频率越高的声音,给人的感觉越亮;频率越低的声音,给人的感觉越暗。
又如长音使人感觉静止,短音使人感觉运动。
此外,发音状态也会影响欣赏者的心理感受。
发音速度快,使人感觉急躁;发音速度慢,使人感觉柔和。
此外,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的变化,也会带给欣赏者不同的审美感受。
音乐欣赏中存在着色彩联觉,这是较为普遍的联觉形式。
它是视觉与听觉相互作用于人的心理所产生的移情作用。
它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变化造成并非一种声音的色彩感,借助这些色彩的交织得到心理上的某种享受。
如一种声音,某一旋律片断,都可以唤起你的某种色彩意象。
如曲调优美、节奏欢快的《七色光之歌》,词作家首先给欣赏者视觉上提供了红、黄、青、蓝、绿、橙、紫七个基本色象,在旋律、节奏与歌词的呼应下,构成声色并貌的七个美丽花环,使欣赏者仿佛置身于色彩世界中。
又如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用它那特有的音色、风格特点加之演奏者演奏技巧,把生活在绿色森林中的鸟儿刻画得淋滴尽致,不时地在欣赏者的视野中展现,那黄鹤、百灵鸟、小黑燕、蓝孔雀等鸟的颜色、叫声与姿态,把欣赏者带到那色彩斑斓的梦幻与现实意境之中。
欣赏过程中也会产生情感联觉。
在声乐演唱中有着同构联觉这一心理活动现象,是用以表现声乐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心理互动关系的。
就是说,歌唱者在演唱作品时,声音中所表现的速度、节奏、强弱、音色等不同的声音因素,映射在欣赏者的心理
就会出现激动、哀愁、高兴、忧伤等不同的心理变化。
欣赏者在音乐欣赏中还会产生意象联觉。
音乐是通过声音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而声音是一种物质现象,由于它是诉诸于人的听觉,所以它的存在是只可闻而不可见的。
但是它总是与一定的事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一定生理、心理反应联系在一起。
它能唤起人们长期积累的生活的、艺术的实践经验,使人们在头脑中恢复某些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形成某些事物联系关系的重新组合。
音乐虽然不能像雕塑和绘画那样刻画某一具体形象,但它能唤起欣赏者的形象记忆,诱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
此外,在音乐欣赏中,不仅具有色彩感,而且有些作品还能引起欣赏者的嗅觉反应。
如人们往往称某一位歌唱家歌唱得“甜”,某一些曲子有“甜味”,或者“生硬”,或者“软绵绵”等,这些都是听觉与味觉、听觉与触觉的反应。
在器乐演奏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审美联觉活动。
器乐演奏中音色的美感是表现乐曲内容的前提条件,每个演奏者都把音色美作为自始至终追求的目标。
演奏者可以根据不同的乐曲风格和音色的情感变化,赋予音乐以生命力,增强乐曲的感染力,而良好的器乐音色及其变化是诠释音乐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
一个好的器乐演奏者,应具备很好的对音色辨别的能力。
在器乐基本音色基础上,演奏者通过联觉再加上自己的感情色彩和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这样表现出的独特的风格特点,可以被称为联觉音色。
器乐的音色特征有浓与厚、淡与薄、圆与润、暗与淡等,在技巧演奏上不同音色的运用往往又不是单一出现,如:刚柔、明暗、薄厚、干润、虚实、尖圆都可以结合,所有这些都可以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中得以体现,在演奏过程中是完全可以根据艺术表现需要来运用联觉调控音色的。
器乐联觉音色的形成,不只是满足于精良的音准、节奏和熟练的演奏技巧,演奏者还必须要对所演奏的乐曲内容以及风格特点有较深入地理解和较好地把握,在这样的基础上,让技巧与音色在联觉的平台上达到高度统一,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音乐中的审美联觉是人类审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大量的审美经验的事实说明了审美联觉的客观存在,为审美领域开阔了视野,为艺术欣赏与演奏提供了心理依据,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审美联觉能唤起作者的广泛联想,更深入细致地观察体验生活,增强主观感情世界的艺术表达能力,使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多样化。
同时,还能开阔音乐欣赏者的视野,丰富欣赏者的审美感受,使欣赏成为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参考文献
[1]於贤德.论联觉、统觉和通感的联系与区别[J].文艺研究,1995(04).
[2]何俐.普通联觉与审美通感的比较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01).
[3]邵桂兰.试谈音乐的审美联觉[J].人民音乐,1988(09).
[4]邹敏华.音乐审美中的视听联觉与创造性思维[J].中国音乐(季刊),2006(04).
[5]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吴雅莉,女,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级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谈音乐心理学中的审美联觉问题
吴雅莉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321004)
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