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风险管理基本制度教学内容
安全操作管理制度
安全操作管理制度
安全操作管理制度是指一套规范和管理程序,旨在确保组织内所进行的各项活动和操作能够符合安全要求和标准,并减少潜在的安全风险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安全操作管理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各项活动和操作所需遵循的具体规范和程序,包括安全设备使用、作业步骤、风险评估和防护措施等。
2. 员工培训和教育:要求对所有参与活动和操作的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包括安全意识培养、操作技能培训和危险辨识等方面。
3. 安全设备和装置:规定使用适当的安全设备和装置,确保其符合国家和行业的安全标准,并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查。
4. 应急预案和演习:制定应急预案和演习,明确应对各种可能事故和紧急情况的应急措施和责任分工。
5. 审查和评估:定期对安全操作管理制度进行审查和评估,检查其实施情况和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完善。
6. 违规处罚和奖惩措施:明确违反安全操作管理制度的处罚和奖惩措施,以激励员工遵守制度并惩罚违规行为。
通过建立和执行安全操作管理制度,组织能够有效管理安全风险,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能力,减少事故和伤害的发生,保护员工和组织的利益。
风险作业管理制度
风险作业管理制度一、前言风险作业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预防及控制作业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和危害。
制定并严格执行风险作业管理制度,不仅可以有效避免作业事故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作业的员工,包括生产作业、工程作业、设备维护等不同种类的作业活动。
本制度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培训和监督执行。
二、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1. 预防原则:在作业之前必须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做好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作业过程中的安全。
2. 经验原则:总结和积累作业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制度和管理措施。
3. 管理原则:风险作业管理必须层层管理,各级领导要负起责任,严格制度执行。
三、风险作业管理的具体措施1. 风险评估1.1作业前必须进行风险评估,使用风险评估表格,对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和排查,包括人员伤害、设备损坏、环境污染等可能的风险和隐患。
1.2 风险评估是集体讨论和专家评审的结果,必须经过讨论通过并签署确认。
1.3 对于高风险的作业活动,应该由公司领导亲自批准,作业前必须编制详细的风险控制计划,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2. 岗位培训2.1 作业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职业培训和技能考核,掌握必要的作业技能和安全知识。
2.2 每位作业人员必须熟悉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对于各种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胸有成竹。
2.3 新进员工上岗培训结束后,必须通过考核,取得上岗资格证书方能作业。
3. 作业准备3.1 在作业之前必须编制详细的作业方案,包括作业流程、作业方式、必要的安全工器具、作业用具、应急救援措施等。
3.2 作业前必须做好设备和工具的检查,确保设备安全可靠,防止设备故障引发事故。
3.3 作业前必须进行物料的检查和清点,严格按照清点结果作业,防止因物料数量或质量问题引发事故。
4. 作业执行4.1 作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作业方案和操作规程,提前准备好所需的安全用具,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执行作业活动。
中国光大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2009版)》.精讲
中国光大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2009版)目录第一章总则 (4)第一条【宗旨】 (4)第二条【定义】 (4)第三条【操作风险的主要类别】 (4)第四条【适用范围】 (5)第五条【操作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 (5)第二章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与职责分工 (6)第六条【架构原则】 (6)第七条【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 (6)第八条【高级管理层】 (7)第九条【分行管理层】 (8)第十条【风险管理部】 (8)第十一条【各业务条线和职能部门】 (9)第十二条【法律合规、运营管理、信息科技、安全保卫、人力资源等部门】 (10)第十三条【内部审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 (10)第三章操作风险管理制度 (11)第十四条【范畴】 (11)第十五条【制度体系】 (11)第十六条【操作风险管理政策】 (11)第十七条【操作风险管理基本制度】 (12)第十八条【内部控制制度】 (12)第十九条【紧急事故应急处理制度】 (12)第二十条【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细则】 (13)第二十一条【对分支行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细则的特别规定】 (13)第四章操作风险管理流程和技术 (13)第一节业务标准操作流程管理 (13)第二十二条【基本思路】 (13)第二十三条【职责】 (14)第二节操作风险识别与评估 (14)第二十四条【操作风险识别】 (14)第二十五条【操作风险评估】 (15)第二十六条【操作风险控制自我评估(RCSA)】 (15)第三节操作风险控制与缓释 (15)第二十七条【操作风险应对措施】 (15)第二十八条【外包】 (16)第二十九条【保险】 (16)第四节操作风险监测与报告 (16)第三十条【操作风险监测】 (16)第三十一条【关键风险指标】 (16)第三十二条【操作风险报告】 (17)第三十三条【操作风险预警】 (17)第三十四条【操作风险事件举报】 (17)第五节操作风险管理系统 (18)第三十五条【操作风险管理系统】 (18)第六节操作风险资本管理 (18)第三十六条【监管资本】 (18)第三十七条【经济资本】 (18)第七节配合监管 (19)第三十八条【政策程序报备】 (19)第三十九条【提交报告】 (19)第四十条【配合检查】 (19)第四十一条【整改】 (19)第五章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20)第四十二条【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20)第四十三条【传达】 (20)第四十四条【业务培训】 (20)第四十五条【操作风险管理人员培训】 (20)第四十六条【全员操作风险管理培训】 (21)第四十七条【操作风险管理考核及奖惩】 (21)第六章附则 (21)第四十八条【重检】 (21)第四十九条【解释】 (21)第五十条【实施】 (22)附件:名词解释 (23)一、操作风险来源 (23)二、固有风险与剩余风险 (23)三、可能性和影响性 (24)四、操作风险应对措施 (24)五、关键风险指标(Key Risk Indicator,KRI) (24)六、风险映射 (25)七、操作风险控制自我评估(RCSA) (25)八、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数据库 (26)九、风险地图(Risk Map) (2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宗旨】根据董事会确定的发展战略和风险管理总目标,以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参考国际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特制定本操作风险管理政策。
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1)
第四节 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和 方法
一、总体框架
• 从风险管理策略的角度看,操作风险管理的方法可以分为5 大类:风险规避、内部控制降低、多样化分散降低、风险转 嫁和风险吸收。
风险规避
风险承担
可 内部 降 控制 低 风 多样 险 化分散
不可降低 风险
风险转嫁 不可转嫁
风险吸收
频率
风险特征:发生频率高, 风险特征:发生频率高,
总部办公室操作风险管理人员
操作风险组织模式
三、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
(一)操作风险管理战略 确定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是实施有效的
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要确定管理战略过程,金融机构首先需要识别
它的利益相关者,机构发展的动力与经营的目 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基 于这个战略,金融机构才能设计开发出一个满 足其要求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来识别、理解 和管理操作风险。 董事会应担负起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战略的职责, 并保证制定的管理战略与整体经营目标一致。
营管理失去独立性,并在服务提供商一旦终止业务提供时面临业务中断 问题。
三、业务外包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 作用
• 应对上述两个问题的方法主要有: ✓ 1.重视和加强合同签署前的尽职调查; ✓ 2.通过在签署的合同中明确提出相关条款来约束服务提供商; ✓ 3.采取风险缓释措施; ✓ 4.制定业务持续计划防止服务提供的中断。
第二章 流动性风险
目录
一、流动性和流动性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 三、流动性风险的监管与计量
一、流动性和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的概念
广义上,流动性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含义: ①资产的流动性、②机构流动性和③市场的流动性
狭义的流动性定义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在需要资金的时候可获得 资金的能力以及金融机构可以在市场上迅速、低成本地交易金 融资产的能力,即机构层面的流动性。
操作风险监管制度范本
操作风险监管制度范本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银行保险机构(以下简称机构)。
第三条机构应建立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操作风险,保障机构稳健经营。
第四条银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监管机构)对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实施监督管理,确保操作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二、操作风险治理第五条机构应设立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各部门和分支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职责。
第六条董事会应对操作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确保机构建立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
第七条监事会应对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
第八条高级管理层应制定操作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组织实施操作风险管理,确保操作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第九条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应按照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开展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确保业务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机构内部规定。
三、操作风险识别与评估第十条机构应建立操作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定期识别和评估操作风险,确保风险得到及时识别和合理评估。
第十一条机构应根据业务特点和风险状况,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确保业务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机构内部规定。
第十二条机构应运用风险评估工具和技术,对操作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风险控制措施。
四、操作风险控制与缓释第十三条机构应根据操作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和缓释措施,确保操作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第十四条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业务活动的监督和控制,防范操作风险。
第十五条机构应制定业务连续性管理计划,确保在发生操作风险事件时,业务能够持续稳定运行。
第十六条机构应加强数据安全管理,防止数据泄露、损毁或丢失,确保业务信息的安全。
风险及隐患管理制度
风险及隐患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做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有效预防、控制、消除事故隐患,提高生产安全水平,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目标1. 建立健全风险及隐患管理制度,有效预防、控制生产中的危险因素,保障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加强风险及隐患的监测、评估、排查工作,完善隐患管理体系,及时发现、追踪、整改各类隐患。
3. 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开展风险及隐患排查工作,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三、风险及隐患管理流程1. 风险及隐患排查(1)明确风险及隐患排查的责任人,并给予相应的培训和指导;(2)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确定风险点和隐患点,制定细化的排查计划;(3)组织开展定期、专项的风险及隐患排查工作,对排查结果进行记录和整理;(4)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和责任人,实施整改工作,确保隐患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2. 风险评估(1)对排查出的风险点和隐患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2)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和预案,建立管理台账。
3. 风险管控(1)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培训;(2)对存在的风险点和隐患点进行隔离、标识、警示,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3)定期检查和监测风险点和隐患点,确保风险处于可控状态。
4. 风险应急预案(1)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急预案,做好应急演练和培训;(2)建立风险应急队伍,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置风险事件。
四、风险及隐患管理措施1.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1)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2)组织员工参加安全生产培训,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2.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1)明确企业领导对安全生产的责任和义务;(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
3. 定期检查评估(1)建立定期检查评估机制,对企业存在的风险点和隐患点进行全面、系统的排查;(2)及时整改排查出的各类隐患,确保隐患得到有效处理。
操作风险管理报告
操作风险管理报告一、引言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操作失误、系统故障、人为疏忽等原因导致的企业运营活动中的潜在风险。
为了有效管理操作风险,本报告旨在对公司的操作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操作风险概述1. 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操作失误、系统故障、人为疏忽等原因导致的企业运营活动中的潜在风险。
2. 影响:操作风险可能导致业务中断、财务损失、声誉受损等不利后果。
3. 范围:操作风险涵盖了公司的各个业务部门,包括生产、采购、销售、人力资源等。
三、操作风险评估1. 评估方法:采用风险矩阵法对各个业务部门的操作风险进行评估,根据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分类。
- 风险可能性分为低、中、高三个级别。
- 风险影响程度分为低、中、高三个级别。
2. 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各个业务部门的操作风险被划分为四个等级: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
四、操作风险分析1. 低风险部门分析:- 生产部门:生产过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设备维护良好,员工培训到位,低风险。
- 人力资源部门:拥有完善的员工招聘、培训和绩效评估制度,低风险。
2. 中风险部门分析:- 采购部门:供应商风险评估不够完善,可能导致原材料质量问题,中风险。
- 销售部门:订单管理流程不够规范,可能导致交付延迟和客户投诉,中风险。
3. 高风险部门分析:- IT部门:系统维护不及时,可能导致系统故障和数据泄露,高风险。
- 财务部门: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可能导致财务风险和违规行为,高风险。
4. 极高风险部门分析:- 安全保卫部门:安全管理措施不够完善,可能导致公司资产损失和员工人身安全问题,极高风险。
五、操作风险应对措施1. 低风险部门应对措施:- 继续保持严格的操作规程和设备维护,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
- 持续加强员工培训和绩效评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2. 中风险部门应对措施:- 加强供应商风险评估和管理,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供货稳定性。
学校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学校风险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学校师生的安全和财产,维护校园秩序,规范学校管理,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学校风险管理包括安全管理、灾害防范、资产保护等内容。
第三条学校风险管理工作由学校安全保卫部门负责领导,各相关部门共同配合实施。
第四条学校风险管理规章制度适用于学校师生、各部门和相关单位。
第五条学校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应当遵循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监测、风险应对的原则。
第六条学校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应当遵循科学、规范、权威、及时的原则。
第七条学校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第八条学校风险管理规章制度的修订,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提高。
第二章安全管理第九条学校安全管理的目标是防患于未然,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
第十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第十一条学校应当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师生的自我防范意识。
第十二条学校应当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危急情况下的处置能力。
第十三条学校应当建立安全档案,完善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措施。
第十四条学校应当建立安全监测机制,定期检查各项安全设施的使用情况。
第十五条学校应当及时报告和处置各类安全事件,做好事故调查和处理工作。
第十六条学校应当建立安全奖惩制度,激励安全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章灾害防范第十七条学校灾害防范的目标是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十八条学校应当加强灾害防范教育,提高师生的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
第十九条学校应当建立灾害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第二十条学校应当建立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救援任务和责任。
第二十一条学校应当定期组织灾害应急演练,提高教职员工和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
第二十二条学校应当建立灾害后救援和恢复机制,及时处理灾害造成的后果。
第四章资产保护第二十三条学校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
第二十四条学校应当建立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的使用、保管和处置程序。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基础培训
2021/7/20
.
43
2.物的因素
风险类型
风险因素
举例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 缺陷
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 良、耐腐蚀性差、应力集中、外形缺陷、 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 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其他缺陷
防护缺陷
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 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临界量
不是重大危险源
2021/7/20
.
实际量 实际量
20
(三)事故 1.事故隐患
事故隐患(hidden hazard)是指生产 系统中存在的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 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不能将事故隐患与危险源两者混淆:事 故隐患是控制危险源的安全措施失效或缺少。
2021/7/20
.
2
人 安全行为
物 安全状态
2.安全三要素
人和物的安全关系 安全管理
2021/7/20
.
3
3.安全的相对性 在系统工程中,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
念,当危险低于某种程度时,人们就认为 是安全的。
因此,安全度与危险度互为补数,即: S+D=1 或 S=1-D。 式中:S—安全度,D—危险度
2021/7/20
2021/7/20
.
45
风险类型
风险因素
爆炸品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易燃液体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化学性危险和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有害因素 有毒品
放射性物品
腐蚀品
粉尘与气溶胶
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致病微生物
传染病媒介物 生物性危险和
药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内容
药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内容一、绪论药品安全是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而药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是保障药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健全的药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识别、评估、控制和管理药品安全风险,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本文将从风险管理制度的基本理念、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基本理念(一)全面性:药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应该是全面的,包括从生产、流通、使用等各个环节,对药品安全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评估和控制。
(二)科学性:药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应该是科学的,风险评估应该基于科学的数据和方法,风险控制应该是有效的、可行的。
(三)公正性:药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应该是公正的,所有的风险评估应该基于客观的数据和标准,不受某种利益或观点的影响。
(四)参与性:药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应该是参与的,包括生产企业、监管部门、医疗机构和患者等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药品安全风险管理中来。
三、目标(一)促进患者用药安全:通过建立健全的药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促进患者的用药安全,降低因药品不良反应而导致的医疗事故。
(二)提高药品安全水平:通过科学的评估和管控,减少药品安全风险,提高药品的安全性。
(三)保护公众利益:通过药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保护公众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内容(一)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药品安全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主要包括对可能存在的药品安全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排查,包括药品本身的属性、使用方式、使用群体等多方面的风险。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识别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主要包括对风险的暴露程度、潜在危害程度以及风险的可能性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风险的级别。
(三)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对评估的风险采取措施,主要包括对高风险药品的限制使用、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
(四)风险监测:风险监测是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监测,主要包括监测措施的执行、不良反应的报告和分析等工作。
(五)风险溯源:风险溯源是对不良反应进行追溯,寻找可能的原因和暴露途径,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风险管理培训内容
吉图珲客专风险管理培训一、编号代码1.项目管理机构编号代码:长吉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吉图珲):CJ2.项目管理机构领导编号代码:例:长吉公司总经理CJ01,总支书记CJ02,副经理CJ03,依此类推。
3.各部门编号代码:例:长吉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吉图珲):安质部编号 CJAZB;安质部长编号:CJAZB01,副部长:CJAZB02,工程师以此类推。
4.各监理、施工单位的编号代码:参照项目管理机构设置。
二、风险手册和风险卡编制1.项目管理机构、监理单位(总监、副总监)和施工单位项目部实行风险管理手册,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施工单位主要作业工种实行风险卡管理。
风险卡管理主要针对路基、桥涵、隧道、轨道、房建、“四电”、营业线施工等各专业的主要工种。
2.各单位在编制过程中要结合本工程实际进行编制,如路局编制的指导手册、指导卡中有的,但本工程中没有,应删除;路局指导手册、指导卡中没有的,但本工程中有的,应组织编制,并报公司安质部审核。
3.监理单位也必须仿照公司风险管理手册的格式,参照沈阳监理公司编制的模板内容,编制四本手册。
4.风险管理手册编制的具体要求项目部(安全风险)管理责任制手册项目部(质量风险)管理责任制手册监理公司风险管理责任制手册5.风险卡编制的具体要求吉图珲客专施工单位风险卡吉图珲客专监理单位风险卡(1)选重要风险点(2)措施要正确、简明(3)有的工种无质量风险三、岗位风险卡制作1.“岗位风险卡”要统一规格、统一样式、统一制作。
卡的尺寸以高度75mm、宽度105mm为适宜,卡的正面为“岗位安全风险卡”,背面为“岗位质量风险卡”,颜色为浅蓝色,字体大小根据卡片适当调整,塑封。
2.执行岗位一人一卡、持卡上岗管理。
3.加强风险卡日常学习和培训工作。
要利用各种方式经常性地督促职工加强对风险卡的学习,使职工熟知本岗位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时刻防范风险。
4.对岗位风险卡实施动态管理。
遇有岗位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装工艺等因素的变化,应重新对岗位风险点进行研判,制定有效控制措施,使风险卡真正做的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操作风险管理规范
ⅩⅩ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操作风险管理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完善ⅩⅩ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保障公司稳健经营,有效控制操作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1-17号)》等法律法规以及《ⅩⅩ保险集团内部控制指引》(ⅩⅩ保险发[2010]207号)等文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信息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公司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及监管合规风险。
本规范所称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信息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公司资产损失、对外服务中断、受到监管处罚或权益丧失的事件。
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应至少满足以下特征之一:(一)形成风险金额;(二)存在既遂的盗窃、挪用、贪污、受贿等内部欺诈行为;(三)受到监管机关行政处罚或公开批评;(四)公司被起诉或被申请仲裁;(五)造成对外营业中断。
第三条公司按照损失事件、业务条线、风险成因、损失形态和后果严重程度等因素,对操作风险进行分类。
第四条本规范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各事业部及各分支机构。
第二章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第五条操作风险管理是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建立相关制度和机制,防范和识别操作风险,应对和处置操作风险事件。
公司建立由董事会承担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承担直接责任,风险管理部作为牵头部门,其他职能部门和各分支机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覆盖所有业务单位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第六条董事会是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对包括操作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
第七条高级管理层负责履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在授权范围内实施操作风险管理工作,主要职责包括:(一)制定并组织执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二)明确公司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三)组织制定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解决方案;(四)组织评估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并不断完善;(五)组织相关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确保内控流程嵌入到信息系统中;(六)审核操作风险报告,充分了解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情况。
企业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企业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是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目标,通过组织、流程、制度、控制手段等方式,保证企业资源合理、安全、高效地使用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当的操作、过失或失误导致的损失,包括人为错误、技术故障、信息安全问题等。
企业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于保护企业的资产和财产安全、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减少风险和损失,并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企业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需要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来设计,涵盖企业的组织结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营和信息管理等方面。
控制目标需要明确,控制措施需要合理有效,控制流程需要规范。
同时,内部控制体系需要建立监督机制,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和制度。
操作风险管理需要对企业各项操作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
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操作流程和规范,明确操作责任和权限,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风险。
此外,企业还需要加强员工培训和意识提升,提高员工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企业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应该是一个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的过程。
企业需要加强沟通与协作,形成整体合力。
管理层需要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提高员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同时,企业还要加强对外部环境的了解和分析,及时调整和完善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措施,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竞争压力。
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通过严格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来保证。
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和奖惩制度,对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奖励和激励,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视和积极性。
班组风险管理制度
班组风险管理制度一、引言班组作为一个组织中的基本单位,承担着重要的工作任务和责任。
然而,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的复杂性,班组成员所面临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为了保障班组成员的安全和健康,有效地管理班组风险成为组织管理的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介绍班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应急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班组成员的安全和健康。
二、风险评估1. 风险识别:通过对班组工作过程的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包括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工作装备等。
同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事故和伤害类型。
2. 风险分析:对确定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风险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评估结果要依据科学、可靠的方法和数据,真实反映风险的程度。
3. 风险评估报告:将风险识别和分析的结果,编制成风险评估报告,明确列出各项风险因素及其等级。
报告要定期更新,确保及时反映班组风险的变化。
三、风险控制1. 风险控制目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风险控制的目标。
目标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2. 风险控制措施: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风险,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等。
措施要科学可行,合理有效。
3. 风险控制责任:明确各个相关方的风险控制责任。
班组成员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并积极履行,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
四、应急措施1. 应急预案: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编制应急预案,明确各种风险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
预案要详细、科学,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类风险事件。
2. 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加强班组成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协同配合能力。
演练要根据实际情况,模拟真实的紧急情况,以提高应急处置的效果。
3. 应急资源:建立相应的应急资源库,包括医疗设备、急救药品和应急救援人员等。
保证必要的应急资源,以保障应急处置的能力。
五、培训与教育1. 风险管理培训:针对不同的班组成员,开展相应的风险管理培训。
培训内容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2. 安全意识教育:通过不定期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班组成员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企业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企业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运行顺利、资产安全、财务准确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和制度的总称,包括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审批流程、决策流程、信息传递与储存等方面的规定和实践。
而操作风险指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具有的各种风险,如人为疏忽、系统故障、网络攻击等。
1.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一套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与权限,确保业务运行的合规性和透明度。
同时,制度要体现科学性、灵活性,能够适应企业运营需要的变化。
2.风险评估与管控: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与管理的体系,对企业日常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同时,企业还应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监督,并及时采取相应的修正措施。
3.内部审计与监督:企业应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评估。
内部审计部门要独立于被审计对象,负责对企业各个部门的运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并向企业高层管理层提供审计报告和建议。
4.信息技术与安全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需要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企业应建立信息技术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保护企业的信息资产和信息系统不受非法访问、破坏和篡改。
同时,企业还应将信息技术管理纳入内部控制体系,确保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和合规运作。
5.员工培训与教育:企业应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管理的认识和能力。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解读与应用、风险评估和管控方法、信息技术安全知识等。
培训和教育旨在使员工具备良好的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管理意识,能够主动参与内控工作,并及时发现和报告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的实施,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它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各类风险,保护企业的利益和声誉,并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模版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银行(以下简称“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等有关规定,结合本行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本办法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三条本行进行操作风险管理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有效性原则: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应适时修订和完善,并保证得到全面贯彻执行,任何人在任何岗位办理任何业务均受内部控制约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当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二)全面性原则:操作风险的管理要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并由全体员工参与;(三)成本效益原则:操作风险管理应权衡成本与预期效益,力争以合理的成本实现对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
第四条本行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
具体的方法可包括: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关键风险指标的监测(KRI)、操作损失事件数据收集(LDC)、操作风险业务连续性计划(BCP)。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各级机构及所有人员。
第二章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第六条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包括高级管理层、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各级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各级条线管理部门、操作风险管理岗(专职及兼职)。
(一)总行:风险管理部设专职操作风险管理岗,其他条线管理部门设专职或兼职操作风险管理岗;(二)各分行:在法律合规部设专职操作风险管理岗,其它部门和支行(营业部)设专职或兼职操作风险管理岗;(三)各中心支行:在风险管理部、其他部门和支行(营业部)设兼职操作风险管理岗;(四)总行营业部:在综合管理部和其他部门设兼职操作风险管理岗。
第七条总行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职责主要包括:(一)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负责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拟定;(二)负责根据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确定操作风险管理的具体程序,并提交高级管理层审批;(三)负责建立并组织实施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缓释及报告工作;(四)负责定期检查并分析业务部门与其他部门操作风险的管理情况,确保操作风险制度和措施得到遵守;(五)根据监管部门要求及本行业务特点,负责研究、开发和维护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监测分析和计量的方法、模型、工具;(六)负责组织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七)负责就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事务与监管机构联络;(八)其它操作风险管理职责。
安全操作管理制度范文
安全操作管理制度范文一、制度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企业内部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并规范操作行为,减少事故风险,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公司财产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体员工,包括正式员工、临时工和外包人员等全部人员。
三、管理标准1.全面安全教育培训–新入职员工需在入职前接受全面的安全操作培训,包括应急处理、事故预防等内容。
–全体员工每年需接受安全培训的再教育,包括新发生的事故教训和安全操作的更新知识。
2.安全设施保障–公司将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设施,如防护装备、灭火器材等,并按时进行检修和更换。
–所有员工都有权利和义务使用安全设施,并按照规定使用和保养。
3.安全意识强化–公司将定期组织安全演练和模拟事故演习,以提高员工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每位员工都要具备安全意识,遵循安全操作规程,并严禁违规操作。
4.风险防范措施–在工作环境中,应当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评估工作所涉及的风险,并对潜在风险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每一项工作任务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编制详细的作业指导书,并明确风险控制措施。
5.事故报告和处理–任何事故发生后,员工应立即上报,接受处理。
–公司将对事故进行调查,找出事故原因,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和整改。
四、考核标准1.全体员工每年需接受一次安全操作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安全操作规程的掌握情况、应急处理的能力等。
–各部门将由部门负责人组织,考核成绩记录在员工档案中。
2.对于不合格的员工,将给予相应的警告和纠正措施,包括加强培训、限制特定操作等,直至达到合格标准。
–对于多次不合格的员工,公司将采取相应的纪律处分措施。
3.安全操作考核结果也将作为晋升、职称评定等人事管理的参考依据。
五、违规处理1.对于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员工,将依据违规情况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轻微违纪将给予口头警告或书面警告。
–严重违规将给予停职、降职甚至开除等相应处罚。
2.违规行为有可能引发事故的,责任人需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风险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1 风险管理制度一、目的为准确辨识公司范围内可能影响职业安全健康的危害,评价其风险程度并进行风险分级,以实施有效控制。
二、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危害因素的识别、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制定过程。
三、职责与分工(一)生产安全副总经理直接负责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的组织领导工作,并负责《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重大危险源清单》以及重大风险及重大危险源管理方案的审批。
(二)成立以生产安全副总为组长的风险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安全环保部、设备计量部、技术部、消保部、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办公室、供应部、销售部、原料部等职能部门相关人员以及各车间相关人员。
风险评价小组负责组织和参加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危害识别、评价及控制工作。
(三)安全环保部负责危害因素识别、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审核工作,并组织相关部门对重大风险制定管理方案。
四、工作程序(一)危害识别范围危害识别范围包括: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停车等阶段;2.常规和异常活动;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二)危害识别方法及步骤1.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的方法:本公司选用工作危害分析(JHA)、安全检查表分析(SCL)、预危险性分析(PHA)作为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方法。
2.风险评价准则制定的评价准则包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后果的严重性S及风险度R。
在制定评价准则时,应依据:1)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要求;2)行业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3)公司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4)合同规定;5)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参照下表制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事件发生后结果的严重性参照下表制定: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风险的等级判定准则可参照下表制定: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三)风险评价1.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1)火灾和爆炸;2)冲击和撞击;3)中毒、窒息和触电;4)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5)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6)人机工程因素;7)设备的腐蚀、缺陷;8)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作风险管理基本制度1目的本文件规定了XX农村银行(以下简称“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职责、原则及政策要求,旨在建立健全与本行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确保本行健康稳健发展。
2适用范围本文件适用于本行所有部门、机构和岗位。
3定义、缩写与分类3.1定义1)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2)操作风险事件: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因素所造成财务损失或影响银行声誉、客户和员工的操作事件。
3)操作风险管理:是指通过构建操作风险的组织架构,确定董事会、高级经理层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责任,建立和落实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并通过不断提升抵御操作风险所需资本的充足水平,来对操作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和控制的过程。
3.2缩写无3.3分类1)操作风险分为四大类:a)员工因素。
主要包括:内部欺诈、失职违规、知识/技术匮乏、核心员工流失、违反用工法。
b)内部流程。
主要包括:财务/会计错误、文件/合同缺陷、产品设计缺陷、错误监控/保告、结算/支付错误、交易/定价错误。
c)系统缺陷。
主要包括:数据/信息质量、违反系统安全规定、系统设计/开发的战略风险、系统的稳定性/兼容性/适宜性。
d)外部事件。
主要包括:外部欺诈、洗钱、政治风险、监管规定、业务外包、自然灾害、恐怖威胁。
2)风险事件分为: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实物资产的损坏,营业中断和信息技术系统瘫痪,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七种类型。
4组织结构与职责权限4.1组织结构图4.2职责权限4.2.1董事会职责1)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相一致且适用于全辖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总体政策;2)通过审批及检查经营管理层有关操作风险的职责、权限及报告制度,确保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有效性,并尽可能地确保将本行从事的各项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3)定期审阅经营管理层提交的操作风险报告,充分了解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情况、经营管理层处理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有效性以及监控和评价日常操作风险管理的4)确保经营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5)确保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接受内部审计部门的有效审查与监督;6)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在全辖范围内有效地推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4.2.2监事会职责负责对全辖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以及对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履行风险管理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4.2.3经营管理层职责1)在操作风险的日常管理方面,对董事会负最终责任;2)根据董事会制定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及总体政策,负责制定、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流程,并定期向董事会提交操作风险总体情况的报告;3)全面掌握全辖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特别是各项重大的操作风险事件或项目;4)明确界定本行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职责以及操作风险报告的路径、频率、内容,督促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切实履行操作风险管理职责,以确保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5)为操作风险管理配备适当的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必要的经费、设置必要的岗位、配备合格的人员、为操作风险管理人员提供培训、赋予操作风险管理人员履行职务所必需的权限等;6)及时对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检查和修订,以便有效地应对内部流程、产品、业务活动、信息科技系统、员工及外部事件和其他因素发生变化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
4.2.4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职责1)拟定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流程,提交经营管理层和董事会审批;2)协助其他部门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及缓释操作风险;3)建立并组织实施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缓释(包括内部控制措施)和监测方法以及全行的操作风险报告程序;4)建立适用全行的操作风险基本控制标准,并指导和协调全行范围内的操作风险5)为各部门提供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协助各部门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履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各项职责;6)定期检查并分析业务部门和其他部门操作风险的管理情况;7)定期向经营管理层提交操作风险报告;8)确保操作风险制度和措施得到遵守4.2.5业务主管部门及分支机构职责1)指定专人负责操作风险管理,其中包括遵守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流程;2)根据本行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评估方法,识别、评估本部门/机构的操作风险,并建立持续、有效的操作风险监测、控制/缓释及报告程序,并组织实施;3)在制定本部门业务流程和相关业务政策时,充分考虑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要求,应保证各级操作风险管理人员参与各项重要的程序、控制措施和政策的审批,以确保与操作风险管理总体政策的一致性;4)监测关键风险指标,定期向负责操作风险管理的部门或牵头部门通报本部门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并及时通报重大操作风险事件。
4.2.6其他管理部门职责综合办公、信息科技、安全保卫、人力资源等管理部门在管理好本部门操作风险的同时,应在涉及其职责分工及专业特长的范围内为其他部门管理操作风险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
4.2.7合规与风险督导员职责1)负责对本机构的经营管理情况和柜面人员各项业务操作程序的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2)负责对本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3)负责收集、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本机构的操作风险信息,对操作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4)负责完成本行操作风险主管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
4.2.8内部审计部门职责1)定期检查评估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作情况;2)监督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情况;3)对新出台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流程进行独立评估,并向董事会报告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估情况。
5原则与政策要求5.1原则1)有效性原则: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应符合董事会战略安排要求,按照点面结合的管理模式,确保得到全面贯彻执行,任何人在任何岗位办理任何业务均受内部控制约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当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2)全面性原则:操作风险的管理应渗透到本行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并由全体员工参与,任何决策或操作均应当有案可查;3)审慎性原则:操作风险管理应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尤其是涉及相关体制改革、设立新机构、开办新业务时,应当体现“内控优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科学流程设计;4)成本效益原则:操作风险管理要作好重大风险点的排查和识别,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各部门及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尽量降低操作风险管理成本,保证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5.2政策要求5.2.1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1)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组织架构,主要由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分支机构组成。
2)本行的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为本行的操作风险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并与其他部门应保持独立,确保本行范围内操作风险管理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3)本行相关部门和分支机构负责人对本部门、本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情况负直接责任。
4)本行合规与风险督导员负责对本部门、本机构的操作风险进行管理,合规与风险督导员实行双重负责制,既对分支机构负责人负责,又对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负责。
操作风险报告实行双线报告,既向部门、分支机构负责人报告,又向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报告。
5)本行各岗位员工应严格执行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杜绝违规事件的发生。
并按规定程序办理好每一笔业务,严防操作风险的产生。
6)本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对辖内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发现的违规行为应严格按照有关处理规定进行处理。
7)各部门、分支机构在管理好本身操作风险的同时,应在涉及其职责分工及专业特长的范围内为其他部门、分支机构管理操作风险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
5.2.2操作风险的识别与评估1)本行操作风险识别评估应严格按照财政部等六部委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等规章制度为基本要求,并结合本行工作实际,有针对性、重点明确地开展。
2)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应制定有效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程序,主动识别存在于业务、流程及系统内的操作风险,并确保在推出新的产品、业务、流程及系统前,对其内在的操作风险作出充分评估。
3)操作风险识别。
本行各部门、分支机构应按照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程序,按月组织员工对本机构相关产品、业务、流程及系统内的操作风险进行识别,识别出本单位各项业务及管理活动存在的风险点,并向业务条线风险管理部门和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报告。
4)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向业务条线风险管理部门和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提出操作识别和评估需求:a)新产品和新业务开发;b)新设备和新系统应用;c)IT系统的重大变更;d)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修改;e)重大事故、险情、案件、隐患发生时;f)业务流程发生较大变化时;g)组织机构变革;h)重要员工流动;i)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发生变化;j)外部金融业等相关行业发生新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本行可能面临类似的风险时;k)岗位与人员配置不符;l)其他可能引发操作风险的情况。
5)操作风险评估。
本行操作风险评估实行“授权评估、分级确认”的原则,即所有风险的初评工作授权各职能部门承担;复评工作由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复评后风险级别为中等(含)以下的风险控制方案由各责任职能部门负责,经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审批;风险等级为中等以上的由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组织的风险评估小组负责制定,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审定。
风险评估小组应由三人以上人员组成,小组成员应包括有业务经历的经办人员、业务管理人员和合规管理人员及其他方面的专家,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经理任小组组长。
6)业务条线风险管理部门和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应及时将风险评估结果和风险控制方案下发到各部门和分支机构贯彻落实。
7)风险控制方案的制订应充分考虑其风险控制现状、控制目标的需要、法律法规、监管要求,以及技术和财务因素,确保控制方案有效、合理、经济。
8)风险识别评估的结果应留下记录和形成文字材料,上报经营管理层。
作为建立和保持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各项决策提供基础,为持续改进内控与合规绩效提供衡量基准。
5.2.3操作风险事件监测1)各部门、分支机构对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监测应遵循以下原则:a)重要性原则:在统计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时,应对损失金额较大和发生频率较高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进行重点关注和确认;b)及时性原则:应及时确认、完整记录、准确统计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所导致的直接财务损失,避免因提前或延后造成当期统计数据不准确;c)统一性原则: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统计标准、范围、程序和方法要保持一致,以确保统计结果客观、准确及可比;d)谨慎性原则:在对操作风险损失进行确认时,应保持必要的谨慎,应进行客观、公允统计,准确计量损失金额,避免出现多计或少计操作风险损失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