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藤野先生

合集下载

1.藤野先生整理

1.藤野先生整理
本文主要写了两个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事 件。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 的屈辱遭遇,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和愚昧,鲁迅认识到 医学救不了中国,要救中国,在当时第一重要的是唤醒人 民的觉悟,改变人民的精神,于是决定弃医从文。
⑴个人的命运往往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为此作为 一名学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⑵国民的不觉醒是一个国家不强盛的原因。 ⑶个人的选择应考虑国家前途民族的命运
第三课时
1.本文由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 ,暗线是___ 。 本文围绕 _________ 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 ______ 顺序组织材料。
友情提示:读语文书46-47页---记叙的线索,了解相关知识。 5分钟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小而言之”是为了中国的进步,指一个国家; “大而言之”是为学术、为科学,指的是人类进步。
2.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为有哪些?
收藏讲义,悬挂照相,继续写作。
3.文章最后一段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
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 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 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 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 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 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可见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 念之情。
• 学习目标:
• 1.理清文章思路
•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 写法。
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bù)
鲁迅(1881—1936) 生于浙江绍兴,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 自第一篇小说《狂 人日记》开始用鲁 迅作笔名。

人教版初二语文1.《藤野先生》PPT课件

人教版初二语文1.《藤野先生》PPT课件

爱 国
感受—— 厌恶之极,不屑
去仙台
日暮里
触发忧国之情

水户

反清志士 客死之地
复述: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 名 信 事 件
看 电 影 事 件
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 事件 ↓ 个人与祖 国的尊严受 到侵犯
爱 国
看电影事件 ↓ 思想受极大 震动,民族 自尊心受到 严重挫伤.
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 之情—— 怀念付诸 行动——
温故知新: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本名 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 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旗手。后参加左联 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著作有杂文、小 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近一千万字。初中我们学过他写的课文 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等。(选自《朝花夕拾》)
结合课文及下图,试谈谈你对鲁迅 弃医从文、爱国主义思想的认识。
俯 首 甘 为 儒 子 牛
小结 本文看似散乱,但实际 上都是围绕着歌颂与怀念藤 野先生,突出藤野先生正直 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的高贵品质这一中心来选择 和组织材料。
形散神聚
散文是同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 裁,通过对现实社会中某些片断的生活事件描述, 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社会意义。它要求 写真人真事,并在此基础上作适当的艺术加工。
段落层次划分以“我”活动地 点的变换为标志。 第一部分: 东京见闻
1--3
相识
第二部分: 仙台学医 4--35
相处 离别
第三部分: 北京忆恩师 36--38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文章是按时间先后、地点 转换顺序来组织材料.

朝花夕拾从藤野先生主要概括

朝花夕拾从藤野先生主要概括

朝花夕拾从藤野先生主要概括<朝花夕拾>之<藤野先生>主要概括藤野先生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讲了好多有趣又有意义的事儿呢。

一、鲁迅去日本留学的背景鲁迅当时去日本留学,那个时候中国比较落后,很多人都想着去国外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然后回来改变自己的国家。

他去日本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希望能找到救国的道路。

二、在仙台学医的经历1. 初见藤野先生他到了仙台学医,在学校里就遇到了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一个很特别的老师,他长得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穿衣服也很不讲究,有时候会忘记打领结。

但是他特别认真负责,对鲁迅这个中国留学生很是关照。

2.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教导藤野先生给鲁迅改讲义特别仔细,从语法到医学知识,甚至连血管画得稍微有点偏差都会指出来。

他这样认真的态度让鲁迅很感动,也让鲁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

而且藤野先生还会问鲁迅关于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情,他是真的对不同的文化和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 鲁迅在学校里的遭遇不过呢,鲁迅在学校里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因为是中国人,成绩又比较好,就遭到了日本同学的嫉妒和怀疑。

他们觉得鲁迅的成绩好是因为老师提前透题给他,这让鲁迅很生气也很无奈。

三、弃医从文的转变1. 看电影事件有一次鲁迅看了一个电影,电影里有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抓住要砍头,而旁边围观的中国人却麻木不仁,还在那里看热闹。

这对鲁迅的触动特别大,他突然意识到,医学只能拯救人的身体,但是中国人的思想更需要被拯救。

如果思想是麻木的,身体再健康也没有用。

2. 离开仙台于是,鲁迅就决定放弃学医,要拿起笔来写文章,用文字来唤醒中国人的灵魂。

他就离开了仙台,和藤野先生也分别了。

四、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鲁迅虽然离开了仙台,但是他一直很怀念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对他的关心和教导,那种没有民族偏见的态度,让鲁迅在多年之后回忆起来都充满了感激。

他把藤野先生写进自己的文章里,也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样一位好老师。

1.藤野先生

1.藤野先生

疾,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对弱国的帮助,一个 外国人,还那样关心中国的进步,可作为“清国留学 生”对国家的命运前途却漠不关心,二者对比之下, 更显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 。所以,描写“清国留学
生”,也是为了表现文章的中心。
2.【难点探究】当初“我”到日本学医是为了救国,为 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 【答案】鲁迅用“呜呼,无法文主要表现藤野先生的
伟大精神与品格,为什么文章开头要描写东京的清国 留学生? 【答案】首先,作者描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 辫子”这个特征,来勾勒他们的形象。留辫子是服从
清朝统治的标志之一,鲁迅和一些有革命抱负的青
年,到日本后就剪掉了辫子,表示对清政府的反抗和 同旧的封建习俗彻底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到
发作者立志要使祖国富强起来;第二件事,写中国
老百姓的不觉悟 ( 民族衰落原因之一 ) ,说明改变民 众精神的迫切 性。这两件事是作者弃医从文,告别
藤野的直接原因。
藤 野 先 生
遇到藤野先生前在东京 的见闻感受 ①添改讲义 与藤野先 ②纠正解剖图 生的交往 ③关心实习 ④问中国女人裹脚 鲁迅弃医从文
表露出对东京的失望之情。“这样”指下文中中国
留学生的种种堕落行径,表达了作者对东京中国留 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的愤懑和厌恶之情。第一句领 起下文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堕落、不求上进生活的 描写,为后面写自己离开东京埋下伏笔。
2. “实在标志极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标致极了”是反语,就是说反话,意 为丑陋极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进行无情 嘲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懑和不愿与他们为伍 的情感。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 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 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

1《藤野先生》

1《藤野先生》

藤野,名严,全名 藤野严九郎。1901年 10月,藤野先生应聘 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 讲师。1904年7月6日, 即鲁迅到仙台前两个 月,藤野由讲师升为 教授。
藤野先生与两个儿子合影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正门
鲁迅上过课的阶梯教室
鲁迅(1881—1936) 生于浙江绍兴,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 自第一篇小说《狂 人日记》开始用鲁 迅作笔名。
5、“我”在仙台还遇到什么事件? 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匿名信事件:有人写信说我的解剖成绩及格 是得了老师漏泄的题目(24—28); ②看电影事件:电影里一个中国人要被日本军 枪毙了,一群中国人却在看热闹(29—31)。
使“我”的意见变化了:弃医从文,提倡 文艺运动。
6、“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 答:怀念与感激
主题探究
2、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离开仙 台弃医从文呢?
(1)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其直接原因是 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 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去仙台学医是 为了“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 (2)离开仙台弃医从文:在仙台学医期间发生 的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事件,让鲁迅的思想产生了 变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我们的第 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所以弃医从文了。
标致——原是“漂亮”之意,这时是反语,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讽刺一些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不 务正业,注重容貌打扮的丑态。
1、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 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 (2)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 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 在学跳舞。”

藤野先生,填空题(一)

藤野先生,填空题(一)

1. 填空题一:藤野先生是一位(年龄)的老师。

答案:三十岁解析:藤野先生是一位年轻的老师,他充满活力,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

2. 填空题二:藤野先生教授的科目是(科目名称)。

答案:数学解析:藤野先生是一名数学老师,他对数学有着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3. 填空题三:藤野先生的教学风格是(形容词)的。

答案:生动活泼解析:藤野先生的教学风格生动活泼,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4. 填空题四:藤野先生擅长利用(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

答案:多媒体解析:藤野先生善于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 填空题五:藤野先生的学生对他的评价是(形容词)的。

答案:赞赏解析:藤野先生备受学生们的赞赏,他用心教学,关心学生,深受学生喜爱。

6. 填空题六:藤野先生所在学校的校训是(校训内容)。

答案:明德笃学解析:藤野先生所在学校的校训是“明德笃学”,他秉承校训,努力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学识。

7. 填空题七:藤野先生认为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最需要的是(学习方法)。

答案:理解与实践解析:藤野先生认为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最需要的是理解与实践,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 填空题八:藤野先生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目标描述)。

答案: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解析:藤野先生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 填空题九:藤野先生所获得的教育奖项包括(奖项名称)。

答案:优秀教师奖解析:藤野先生曾荣获优秀教师奖,这是对他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的肯定与认可。

通过以上填空题的整理,可以清晰地了解藤野先生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理念以及取得的成就和荣誉。

这些信息有助于全面了解藤野先生的教育工作,对他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成就有更深入的认识。

1、藤野先生解析

1、藤野先生解析
鲁迅(1881—1936) 生于浙江绍兴,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 自第一篇小说《狂 人日记》开始用鲁 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 》《朝花夕拾》《呐 喊》《彷徨》 《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 《朝花夕拾》。
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bù )
怎么做也不能从心中 割舍游子对祖国故土的眷 鲁迅 恋,祖国故乡在风雨飘摇 灵台无计逃神矢, 的浓重黑暗之中。把希望 寄托于民众,但民众还没 风雨如磐暗故园。 有觉醒,他们对我的希望 寄意寒星荃不察, 还不能理解。我把我的鲜 血敬献给祖国,誓为中华 我以我血荐轩辕。 民族的解放而牺牲。
暗线
感情线索
双线结构 明线: 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不相识---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暗线: 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思想感
情的变化)
5、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 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是什 么事情呢?请概括出来。
• • • • •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 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弃医从文的原因
心受 看 受极 电 到大 影 严震 重动 事 挫, 件 伤民 族 自思 尊想
——
爱 国
到人 匿 侵与 名 犯祖 信 国事 的件 尊 严 受 个
——
在东京所见所闻---- 憎恶至极 日暮里、水户-----敬仰忧国 匿名信事件----愤慨心酸
看电影事件----悲愤震动 弃医从文----忧国忧民
爱国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 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 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 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 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 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一)

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一)

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一)
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
介绍
•《朝花夕拾》是中国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集之一,其中收录了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好友之一,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而闻名。

主要内容
1.藤野先生的学识渊博
–他在不同领域具备丰富的知识,涉及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

–他的学识使他对社会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

2.藤野先生对人性的思考
–他深刻思考人类的善恶、自私和利己心理等问题。

–通过他的文字,人们可以看到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和洞察。

3.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藤野先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他对日本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进行了揭示和指责,引起了广泛讨论。

4.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藤野先生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贡献。

–他倡导文学的社会责任,提倡文学要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探索。

5.藤野先生的友谊
–鲁迅和藤野先生的友情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他们的交流和探讨对鲁迅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语
•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在《朝花夕拾》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他的学识和对人性、社会现象的思考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度和影响力。

•他对现代文学的贡献以及与鲁迅的友谊都是他传世的宝贵财富。

1.藤野先生

1.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及亲人对他们交往的回忆
1、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 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 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 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 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 另眼看待。
2、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 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 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 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 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 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 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 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 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多写文章
3.读38段最后一句话,思考: “良心发现”指
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
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 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指
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
4.这句话有什么意思?这样一来的结尾 有何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 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 明继续奋斗。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 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精神统一起来, 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 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 意义。
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重要事件, 用自己的话概括。 1、“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3、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4、匿名信事件 5、看电影事件 6、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7、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1.精读1—2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 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1藤野先生

1藤野先生
然后是因“情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旳 愧疚之情.
学会 整顿
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有感情色彩旳语言.
1.精读1—2段,思索: (1)“东京也无非是这么”与后文哪几句 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旳情绪?
与“到别旳地方去看看,怎样呢?” “我就往仙台旳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以极其厌恶旳情绪和辛辣挖苦旳笔触,描 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旳生活.流露出 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旳复杂情绪. 反衬一种爱国志士忧国忧民旳悲愤.
表白地点转换旳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么”; “我就往仙台旳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东京
相识
仙台
北京
相处 离别
理清文章段落构造 :
第一部分:在东京
(1---3)
相识
第二部分:在仙台 相处
(4---35)
离别
第三部分: 在北京,怀念 (36---38)
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旳交往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旳 语气加强肯定,阐明他们无一例外 旳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体现了 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旳极其沉痛 旳情感.“酒醉似旳喝彩”原指日 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 采烈旳体现.句中旳“他们”指麻 木旳中国人.
(3)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旳 转变,对这两件事旳论述侧要点有什么不同?
鲁 迅 1923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以变化国民精神入手,
挽救民族危亡。
留 学 日 1923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简介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
等一系列论文。
本 旳 经 1923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历 1923年8月,从日本回国。
阅读课文提醒及 注释,了解文章 写作年代及时代 背景。

1.《藤野先生》导纲

1.《藤野先生》导纲

1.《藤野先生》导纲【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2、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和文章线索,联系背景感悟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4、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

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课前预习】1、《藤野先生》的作者,是伟大的、。

这篇课文选自其散文集《》,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的课文有。

本文的文体是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fēi( ) 红芦huì( ) 不xùn( ) nì( ) 名信诘责( ) 畸形( ) 深恶痛疾( ) 发人深省( ) 瞥.()见烂熳.()芦荟.()解剖()杳无消息()3、解释重点词语绯红:瞥见:匿名: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4、再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

注意本文在记叙时,变换了哪几个地点?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本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1)在,表达对的厌恶;(2)在,回忆与的交往;(3)在,表达对藤野先生的和。

5.文中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哪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课堂练习】1.结合句意解释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那坐在教室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

1.藤野先生ppt

1.藤野先生ppt

①为“我”添改讲 义
认真负责、 一丝不苟 藤野先生:
②为“我”纠正解剖 图
严格要求、 循循善诱、 尊重科学
正直热诚, 治学严谨, 没有民族偏 见
③关心“我”的解剖实 真诚关怀、

热情
④了解中国女人的裹脚 认真求实的精神
严谨的治学态度
3.在文章第二部划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 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 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 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 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4、“居然睡安稳了。”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 前面说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 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 稳了,表露作者对生活环境的 恶劣不以为意. “居然”一词加 强了句子的幽默感.
5、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 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 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鲁 迅

藤野先生(1874—1945)姓藤 野,名严,排行第九,所以叫 藤野严九郎,是鲁迅在仙台学 医时的先生。 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个医生家庭, 在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 校毕业。 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学。 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 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 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 ──福井县木村开业。 1945年8月11日逝世,终年72岁。
爱 所见所闻——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厌恶之极, 所 感—— 不屑与之为伍

去仙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去仙台
爱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4. “我”对藤野先生怀有怎样的感情? 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藤野先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藤野先生

三、
刻画藤野先生,突出他的品质。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 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 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藤野严九郎
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 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纠正解剖图——尊重科学.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 热情诚恳
正治 有 直学 民 热严 族
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 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作者长期遭受敌 对势力迫害,在藤野先生精神的鼓舞 下,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正人君子”是反语,指敌对势 力。
课文结尾中“良心发现”“增加勇 气”“正人君子”各指什么?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 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强勇气” 指作者早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 势力迫害,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 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 的御用文人。
藤 野 先 生 鲁

散文是同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 裁,通过对现实社会中某些片断的生活事件描述, 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社会意义。它要求 写真人真事,并在此基础上作适当的艺术加工。
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神不散:是指中心必须明确,无论散文内容多么广
泛,表现手法如何灵活,都必须为中心服 务。
用反语 表讽刺
“当然”弱国的人就应该是低能儿, 这是多么谎谬的推理,作者运用反语表示强烈的 愤慨之情。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与“不”连用,以反 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 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 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八下第1课《藤野先生》

八下第1课《藤野先生》

在东京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 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 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 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 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 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思考
鲁迅为什么那么厌恶“清国留学生”?
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 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 学生”不学无术,在国家危亡之时, 白昼逛公园,晚上学跳舞,而且思 想腐朽,忠君保皇。因此鲁迅厌恶 他们。
鲁迅1904年4月在东京弘文书院的毕业照
雕塑《鲁迅与藤野先生》
在东京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 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 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 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 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 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 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北京 C、在_____________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怀念 感激 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
与本文相关的鲁迅经历
1902年3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的 弘文书院学习日语,然后于1904年9月到仙台的 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两年后又返回东京修德 文和筹办杂志,直至 1909年8月回国,一共在日 本住了七年多。 回国后,先在杭州和绍兴教书,后来应南京 临时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去教育部工作, 1912年2月到南京,3个月后随教育部迁到北京。 在教育部工作了十三年, 1926年初春,去厦门大 学担任教授。《藤野先生》即写于此时。
弃医从文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 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 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 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 化了。

1《藤野先生》.讲解

1《藤野先生》.讲解

4.精读第38段,思考: “良心发现”指 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
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 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 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指
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 文人。
这句话有什么意思?这样一来的结尾有 何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 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3)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 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 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力辛 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 抑制的激愤。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 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 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 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 者弃医从文。
2.精读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 “物以稀为贵”,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 为”替代吗? “大概”表示推测,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 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 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自喜、 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包含一 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 族自尊心。“因为”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bù)
鲁迅(1881—1936) 生于浙江绍兴,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 自第一篇小说《狂 人日记》开始用鲁 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 》《朝花夕拾》《呐 喊》《彷徨》 《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 《朝花夕拾》。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

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 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藤野先生(共2课时)

1.藤野先生(共2课时)

课后练习第二题答案 1.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 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 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 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 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 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2.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 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 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 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托 ( tuō )辞
油光可鉴(jiàn) 抑扬顿挫( cuò)
深恶(wù)痛疾 匿( nì)名
文绉绉( zhōu )
思考
课文写了哪些重要事件, 速读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1、“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1-3)
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4-5)
3、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6-23)
全文的 重点,
4、匿名信事件
阅读课文11-19段,回答: 1、选段写了哪两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 性格?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2、指出选段中的过渡句。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3、指出表现“我”拿回讲义后感受的句子。 “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4、选段中哪两个四字短语能表现藤野先生为“我”修改 讲义又全面、又认真?

去仙台
去仙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国
水户:反对满清统治的革 命民主主义思想的 表现
在仙台:环境艰苦,悠然处之
爱 与“留学生”对比
国 “居然睡着了” :乐观 幽默
出乎意料
学生复述: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看 名电 信影 事事 件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藤野先生》导学案
1、积累重点字词,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学习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学习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学法指导
1.朗读时不添字,不漏字,不顿读,读出作者的情感。

2.在不太理解的地方圈点勾画出来探讨。

3.欣赏句子要抓重点字词,修辞等。

4.通过质疑、探讨、解疑,整体感知课文。

资料链接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

1904年,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藤野先生:藤野,名严,全名藤野严九郎。

1901年10月,藤野先生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

1904年7月6日,即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

一、预习展示:
1、作者及作品
鲁迅,原名_________,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家。

他的小说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散文集有_________,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的课文有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fēi( ) 红芦huì( ) 不xùn( ) 发人深省( )
诘( )责畸( )形深恶痛疾( ) nì( ) 名信
3、解释词语。

宛如:
绯红:
油光可鉴:
驿站:
掌故:
不逊:
诘责:
杳无消息:
瞥见:
标致:
4、请给标题添一个修饰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藤野先生(可以填3-5个修饰的词语)
二、问题导学
(一)把握课文内容
1、课前编段号,预习课文。

2、了解课文大概内容后,回答问题。

1、本文依据时间和地点的转移组织材料,请按“去仙台前”,“在仙台”,“离开仙台”,给文章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1)第段:
(2)第段:
(3)第段:
2、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用的是什么描写?
3、别人是怎么说藤野先生的?这也叫什么描写?
4、写“我”和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事有几件?请作概括。

并说说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5、“我”在仙台还遇到什么事件?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6、“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
7、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线——
暗线——
(二)语言品味:
1、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
(2
道,“那是在学跳舞。


(3
(4)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
2、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却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
(三)主题探究
1、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请选择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2、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离开仙台弃医从文呢?
3、小结(本文中心):
三、课堂检测:
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3、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曾经谈到过这段经历。

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3、对下面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写在()内。

⑴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B)(A、拟人B、比喻C、夸张)
⑵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A)(A、夸张B、拟人C、比喻)
⑶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C)(A、比喻B、夸张C、反语)
四、课外研讨:
(一)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

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二)阅读拓展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节选)季羡林
我认识老舍先生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

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

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

有一年暑假,我的同学李长之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

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

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

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

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

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中国人民苦斗了一百多年,终于迎来了解放的春天。

我在当时所谓故都又会见了老舍先生,上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

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

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

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

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

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

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圣陶老先生、吕叔湘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

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

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2、地道:完全限于某一特定音乐风格之内的;未经润色的。

鼎尝一脔:指从一些小事中认识事物的精髓。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

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

2、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答:①山十年代初,我陪老舍先生吃饭②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建议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

3、从全文看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先老舍生的为人: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爱交朋友,品德高尚的文学家,语言大师。

4、作者对老舍先生的思想感情怎样?答:尊重,欣赏,敬佩,赞叹他“光如日月,巍如山斗”
5、看下面一段演讲词,邹韬奋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1936年10月19日,邹先生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只发表了一句话演讲:“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答:表达了鲁迅先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同时批判那些不战而屈的弱者,赞扬鲁迅先生在恶劣环境下,战斗不屈的精神。

五、一课一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