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七章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激发)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习动机

√
应用: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作合理的归因
原因的稳定性影响对未来行动结果(成功 与失败)的预期。原因的部位(内外源) 与可控性将响情绪反应。
积极的归因模式(请仿写第二句)
(1)成功→能力强→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2)失败→ →
/
→
。
消极的归因模式(请仿写第三句)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习动机
二、需要层次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 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
基本观点
(1)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安全、爱与归属、 尊重、自我实现。(后来又增加两种:求知的需 要和审美的需要。)
(2)五种基本需要按一定顺序逐级上升。 (3)只有低一级需要基本满足后,高一级需要才
能成为行为动力。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习动机
二、需要层次论(续)
(4)高一级需要产 生时,低级需要并 不消失。同一时期 内,人就有多种需 要并存,但有的需 要占主导地位。
“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习动机
二、需要层次论(续)
启示:
为了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应注意满足学生 的基本需要,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3)成功→ →
/
→
。
(4)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
成功的期望→缺乏对教育有心理成学第就七章任学习务动机的坚持性。
参考答案 (2)失败→缺乏努力→内疚/对成功的相对
和条件如:。需求要知欲
诱因 如:奖
动机
励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一)交往性动机与威信性动机(Sawrey & Telford
第七章小学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二、注意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1)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 不由自主地分散注意力 VS 内部自觉调控 (2)注意范围较小 二年级:4个客体,四年级:6个客体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 7-10岁:20分钟,10-12岁:25分钟,12岁以上:30-45
数字训练法 第一 4 6 0 6 6 2 8 0 …… 2 4 6 0 6 6 2 8 …… 第二 4 2 6 8 4 2 6 8 …… 2 6 8 4 2 6 8 4 ……
明7暗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三年级到五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平稳时期;
五年级到六年级时又会出现一个加速发展时 期。
(二)自我评价的特点
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全面和深化(身体 活动
社会 心理)
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自我评价总的发展趋势是从评价 的具体性向抽象性、从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过渡。
一辆卡车,装着很高的货物,当通过一处桥洞 时,发现货物高出了一厘米,卡车无法通过, 货物又无法移动,怎么办?
两个人,一个脸朝东,一个脸朝西,不准回头, 不准走动,但却能看到对方的脸,他们是怎么 做到的?
(二)概括能力的三个阶段 1.直观形象水平
7—8岁儿童往往概括的是直观的、形象的外部属 性和特征.如对鸟的概括,从毛色,大小,生活 的环境方面概括
学习内容:拼音
语言——说故事,再抄写 空间——用图画代替文字、用颜色 肢体——粘土捏字、用沙子画字 音乐——拼音歌 人际——轮流读句子、互相考核 内省——有趣的书自己看,不懂的问老师 自然——用拼音拼读外界事物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童年期是指个体6、7岁到12、13岁的阶段,也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
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案系统地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的,其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详尽运算性,是从详尽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
与此同时,留意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在同伴交往中,促进社会化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
成人与儿童简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简易融洽,言与行、动机与行为比较一致,个性、社会性和品德易于培养。
⑷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⑸记忆策略的运用: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没有策略,多为5岁以前的儿童;过渡阶段,大凡为5—7岁儿童,其特点是自己不能主动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安定发展。
小学儿童采用的几种主要策略包括:①复述(背诵);②组织:包括归类和系列化。
③精致加工策略。
2、概括能力和概念的发展⑴概括能力的发展:小学儿童逐渐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点的概括,越来越多地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
小学儿童时期,儿童概括水平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
②第二阶段: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1、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①学校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②能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如:读、写、算等)。
③利于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③第三阶段: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
⑵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表现为概念的逐步深刻化、丰富化、系统化。
2、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⑴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儿童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详尽,其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为学习兴趣所左右。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调动与激发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调动与激发引言: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维持和调控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
在小学生的学习中,激发和调动学习动机对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学习动机的调动与激发,并提出相应的方法与建议。
一、了解小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了解小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是调动学习动机的前提。
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偏好,教师应通过观察、交流和学情调研等方式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
只有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环境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和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教师要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如图书、实验器材等,以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
其次,教师还应该创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定对于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十分重要。
教师应该帮助小学生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告知他们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性。
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让他们更加有动力去学习,并能够根据目标来自我调控学习进程。
而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及时给予学生目标达成的反馈,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和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任务型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的方式主动探索和学习。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游戏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创新方法,使学习更加有趣和有吸引力,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充分肯定和激励小学生的学习成果肯定和激励是调动小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小学生的学习成果,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
当小学生取得好成绩或做出优秀表现时,教师可以公开表扬并给予奖励,这样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并保持学习动力。
第七章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培养

(二)德西等人的自我决定论
代表人物:德西、瑞安等人
时间:20世纪80年代
主要观点:
三种基本需要: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归属需要
三种需要满足时,学生会激起内部动机;反之,学
√ √ √
√
√
√
√
√
√
√
√
√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
√
√
√
√
√
1.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归因模式
外部动机为主,内部动机不断发展;
低年级儿童不太注意社会性比较,对自己能力估计
过高,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努力;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基本观点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观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动机观
三、认知学派的学习动机观 四、社会文化的学习动机观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观
(一)强化理论
强化: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出现
• 因素2:诱因。它是指能够激发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
境。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诱因可能是物质
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二)什么是学习动机?
它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
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
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
理状态,是学习行为的一种动力倾向。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
对学生学习行为 的作用
对学习效果的影 响
(一)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作用
1.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的行为指向具体的学习目标
2.学习动机增加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与投入热情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调动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调动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对于学习任务的积极程度和投入程度,它对学习成果的获得和学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调动,是促进他们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师生互动、教育环境、教育方法以及家庭因素等几个方面探讨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调动。
一、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关注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兴趣,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
同时,积极鼓励学生,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和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有效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校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学校图书馆的丰富书籍、实验室的科学仪器、音乐室的乐器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学校还应该组织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课外活动,如科学实验、口语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增加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三、教育方法教育方法对于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起着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来生动形象地呈现知识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四、家庭因素家庭是影响小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长在孩子学习中的支持和鼓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影响。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学习的乐趣,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一起阅读、参观博物馆、观看教育类电视节目等。
家长的鼓励和赞扬也能够增强孩子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更加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以下是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知识:1.发展心理学理论:了解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对儿童发展的解释,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伯纳斯的社会认知理论以及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理论等。
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和发展特点。
2.儿童认知发展:学习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包括感知、思维、记忆、语言、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等方面。
了解儿童的认知能力将帮助我们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儿童情感发展:探索儿童情感的起源和发展,了解情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研究表明,良好的情感发展有助于儿童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培养和促进儿童的情感发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4.儿童社会发展:了解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和发展,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以及社会角色的形成等。
研究表明,儿童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习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因此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的社会行为。
5.儿童自我发展:研究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包括自尊、自信和自主等方面。
了解儿童的自我发展将帮助我们更好地支持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6.儿童学习和教育:研究不同的学习理论和教育方法,包括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探究式学习等。
理解儿童学习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如何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将帮助教育者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
7.儿童心理问题和干预:了解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并学习如何进行干预和支持。
研究表明,早期的干预可以在儿童的心理问题发展成为长期困扰之前进行干预,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总之,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学科,它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和发展特点,并指导我们如何促进他们的教育和发展。
通过学习这些重点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从而提供更贴近他们需求的教育措施。
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激励方法

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激励方法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励方法是教师和家长们都关注的重要问题。
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励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们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励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并应用于实践。
一、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1. 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小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动机来源。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提供感兴趣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性和成就感:小学生渴望独立完成任务并获得成就感,因此给予他们合适的自主学习机会,鼓励他们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外在因素:1. 家庭支持: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重要影响。
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鼓励孩子坚持学习,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2.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至关重要的。
鼓励学生与同学们互相学习和交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可以增加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小学生的学习激励方法激励方法是教师和家长用来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手段和策略。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学习激励方法:1. 奖励制度:通过设立奖励制度,激励小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奖励,如表扬、小礼物等,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目标设定:帮助小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追踪他们的学习进展。
教师和家长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目标,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实现目标。
3. 游戏化学习:将学习任务融入游戏化的形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趣味的学习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4. 连接实际生活: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增加学习的实用性和意义。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 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 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使学生尽量紧张一些;而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 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是问题出现时,要尽量心平 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使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情境再现
• 甲同学在小学时学业成绩优良,对数学特别感兴趣,还在数学竞赛中得 过奖,升入初中后,在第一次摸底测验中,他的成绩很不理想,班级排 名三十几名,回家又受到父母的责骂,使他很有挫败感。他很想取得好 成绩,但又认为自己做不到,甚至连他最感兴趣的数学也出现考试不及 格现象。有一次,老师还用鲜红的水笔在他的试卷上批注“字迹潦草, 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久而久之他便对学习丧失了信心,上课 不认真,拖欠作业,对考试成绩也抱无所谓的态度。
•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 既然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主体今后的行为,那么就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 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这对于学校教育工作是有实际意义的。在学生完 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 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 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 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 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卑, 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源自激发一、学习动机的培养(一)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产生 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于需要,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法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采取一些强化和训练手段,使学习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 的学习需要。 (二)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立志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启发学生自觉、勤奋地学习。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儿童心理素 质,预防心理问题,促进儿童全面发 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包括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心理 治疗等多种方法,应根据儿童实际情 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02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助 于更好地进行教育、培养和指导 。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处于身心发 展的关键时期,具有 独特的心理特点。
个性、社会性和品德 发展也是小学儿童心 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学习和思维发展是小 学儿童心理发展的重 要方面。
02
小学儿童的学习
学习方式与特点
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
01
02
03
04
树立榜样
通过家长、教师、同伴等榜样 的示范作用,引导小学儿童形
成良好的品德。
情境教育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小学 儿童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社会
规范和道德准则。
奖惩措施
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手段,对小 学儿童的良好行为进行强化和
不良行为进行纠正。
家校合作
通过家长和学校的密切合作, 共同促进小学儿童的品德发展
思维品质
小学儿童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方面。
培养方法
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小学儿童的思维品质,如鼓励孩子 多思考、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引导孩子进行讨论和辩论等。同时,也要 注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避免过度压力和强制学习。
04
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 发展
学校教育
教师的教育方式、学校氛围等都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
儿童教育心理学各章学习重点概要(精)

儿童教育心理学各章学习重点概要本课程各章重点为:第一章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重点掌握的内容有: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的定义、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重点掌握的内容有:遗传的定义、遗传的影响力、社会化的定义、个性化的定义、儿童社会化的特点、文化影响儿童发展的途径、社会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家庭教育功能的特点、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学校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学习的准备重点掌握的内容有:学习准备、知识的准备、成熟的定义、成熟与学习的关系、小学儿童学习准备的内容、自我意识、控制点、自我观念的定义、小学儿童在学习准备中的个体差异。
第四章学习与学习理论重点掌握的内容有:学习的定义、学习的类型、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第五章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学习(上)重点掌握的内容有:知觉的定义、知觉产生的条件、模式识别的主要理论、小学儿童知觉发展的特点、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定义、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思维的定义、思维的特点、小学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语言、言语的定义、小学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促进小学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学习(下)重点掌握的内容有:学习策略、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三种策略(注意策略、编码策略:精细阐述与组织策略、提取信息的策略)、小学儿童学习策略的发展、学习策略教学的模式、认知方式的定义、学习中的三种认知方式的理论:(1)场依存-独立型(2)冲动-慎思型(3)整体-序列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左右);前运算阶段(约2-7岁);具体运算阶段(约7-11岁);形式运算阶段(约11至成人期)心理测量学的认知发展理论、智力、智力的理论:①智力结构二因素论。
发展心理学第七章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第七章知识点小学儿童时期又称前青春发育期。
时间范围在6或7岁至12或13岁。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学习:一学习及其作用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1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3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水平的过程。
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除了具有上述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之外,还有1学习动机以外部动机为主,内部动机处于不断发展之中;2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3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对老师:低年级相信老师服从老师的权威,高年级的儿童对老师的态度出现质疑,对集体、对作业、对评分;4小学儿童的学习策略由不完善、不稳定、刻板的特点逐渐向好发展。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主要出现在学龄期,研究者认为小学二到三年级为发病的高峰期】1概念:学习障碍是指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等涉及多个心理过程的活动中存在明显的困难或障碍。
2学习障碍的基本特征a差异性:实际表现落后于应该或所期望的表现b缺陷性:无法完成其他儿童容易完成的事情c集中性:缺陷往往集中于包括语言或算数的基本心理过程中d排除性:学习障碍的问题不是由听力、视力或普通的心理发育慢问题引起的,也不是有情绪问题或缺乏学习机会引起的;e可逆性:学习障碍是可逆的,可以治疗的;f贯穿性:学习障碍可以贯穿一个人的一生。
2学习障碍的分类:a通常分阅读、计算、书写、听觉、视觉、非言语学习、执行功能障碍和注意缺陷这八类。
B:1977年美国联邦教育署特殊教育处将学习障碍分;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学习障碍;阅读和书写方面的障碍;算术方面的学习障碍;c柯克夫妇将学习障碍分为发育性学习障碍和学业性学习障碍等等3小学儿童学习障碍的症状【要注意学习障碍存在性别差异】*最明显、最易被察觉的学习障碍的特征:学习成绩不好特别是阅读障碍A在感知、思维、语言和数学方面存在障碍【数学障碍又分为获得性计算障碍和发展性计算障碍】B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存在障碍C在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发育迟缓、品行问题等等4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早在1937年,奥顿提出了大脑皮质控制理论,他假设是大脑的一个半球对另一个半球失去了控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7章 学习动机

第七章学习动机一、动机与学习动机:动机的产生的两个因素是需要和诱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即是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刺激或情境。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并使这一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动机水平的增加,学习效率不断提高;而当动机强度超过某一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学习效率反而不断下降。
一般而言,最佳动机水平为中等强度。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重点】(一)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引发的动机。
它是由学习者本人自行产生的,动机的满足在于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
外部动机是指由某种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它是在外界的要求或作用下产生的,动机的满足不在于活动过程本身,而在活动之外。
(二)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P304—305)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阐明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它对学习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三种动机成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
自我提高内驱力,即因自己的能力或者成就而赢得的相应地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即为了获得长者(家长、教师等)的赞许和认可而努力学习的需要。
三、学习动机理论(一)成就动机理论所谓成就动机,是激励个人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得成功的内在驱动力。
相关心理学家:默里、阿特金森、麦克里兰。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重点】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把期待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结果期待,另一种是效能期待。
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强化)的推测。
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吗、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
2.自我效能感的作用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2)影响个体的努力和对待困难的态度3)影响个体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3.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掌握】1)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经验3)言语说服4)情绪和生理状态(三)归因理论【了解】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或推断。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是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对于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的问题。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举办主题班会和讲座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好的学习氛围。
家庭可以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参与到亲子阅读、讨论学习问题中,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引导他们前进的方向。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具体、可达到的学习目标,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同时,教师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合理安排任务,确保学生能够完成并取得成果。
四、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奖励及时的反馈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
教师可以通过及时批改作业、进行课堂评价、提供个性化的指导等方式,向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反馈。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奖励、表扬等方式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努力和付出带来的收获。
五、培养合理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支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培养他们的自律和坚持性。
同时,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兴趣和动机。
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动机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总结起来,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需要学校、家庭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奖励、培养合理的学习习惯以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动机,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如: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的方法。
不能只给学生一些如努力学习等抽象的建议,而且要给学生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
设置榜样、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其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
将学生对其他活动的积极性迁移到学习活动中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等。
使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
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和方法不当。
教师可以采取如下的帮助措施:(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2)改变他们的归因倾向,让他们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使他们明白,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的道理。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3)教学生学会何时完成他们的计划,并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5).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6).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小学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习动机

小学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习动机第七章学习动机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把握学习动机的作用;理解不同的动机理论对于培养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指导作用;初步学会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各种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是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本章难点是学习动机理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人们总是在试图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心理学家们一般用动机(motive)这一术语对此进行描述。
所谓动机,是指引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
它涉及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引发行为的起因是什么?②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③维持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动机(motivation)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趋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心理倾向。
即推动个体的内在动力。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
如学生们往往对感兴趣、符合自身需要、对自己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学科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能从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
有人认为,对知识价值的认识(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四个方面,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
学习价值观反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有用的看法。
学习兴趣亦被为求知欲,是特殊奇心这一内驱力在学习上的表现。
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从而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伴随着相应的情绪体验。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组成的。
学习需要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习需要是由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主观需求来体现。
儿童学习动机的调控与激发

儿童学习动机的调控与激发引言:儿童学习动机是指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推动其行动的内部动力。
它对儿童的学习成就和学习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调控和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成为了教育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儿童学习动机的调控与激发的方法和策略,旨在帮助儿童更好地发展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一、了解儿童学习动机的类型儿童的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类型。
内在动机是指儿童因为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和好奇心而进行学习。
而外在动机则是儿童因为外部奖励或避免惩罚而进行学习。
了解儿童学习动机的类型有助于教育者和家长们更好地调控和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
二、提供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儿童对于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往往更容易产生内在动机。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们可以通过提供一些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例如,在数学学习中,可以给儿童一些稍微超出他们目前能力范围的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儿童的学习环境对于调控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儿童感到安全、舒适和愉快,从而更容易产生内在动机。
教育者和家长们可以通过提供一个安静、整洁、充满学习资源的学习空间,以及与同龄人和教育者的良好互动来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认可适当的外部奖励和认可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
然而,教育者和家长们需要注意奖励的方式和频率。
过多的外部奖励可能会导致儿童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下降,仅仅追求奖励。
因此,应该给予适度的奖励,并且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努力和进步,而不仅仅是结果。
五、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儿童能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并能够自我调控学习进程。
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教育者和家长们可以通过给予儿童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更多的选择和决策权。
同时,也可以通过教授一些学习策略和方法,帮助儿童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七章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激发)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七章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激发)第一篇: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七章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激发)第七章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激发一、填空题:1、动机是指(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2、学习积极性的外在表现指标主要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态)、(情绪倾向)和(意志毅力)3、揭示动机的最佳水平随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的规律是(耶基斯—多德森法则)4、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在学校情境中,促使学生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内在推动力量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5、强化理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对行为)的激发力量,教学中要注意(奖励与惩罚)手段的使用。
6、马斯洛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缺失需要)使我们得以生存,(生长需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
学校里最重要的、最需要老师关注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的需要)7、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注重声誉,全力以赴完成任务)、(自信心强,有明确的行动目标)、(精力充沛,求新求异,勇于开拓)、(注重工作,选择高能力的工作伙伴)。
8、保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以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时要注意两种偏向:(兴趣主义)和(形式主义)。
二、判断题:1、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所追求的结果和归宿,是影响学习行为的外部拉力。
(错)2、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主要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压力作为外部的影响力,不是独立的作用成分,只有将压力转化为推力或拉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
(对)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我们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正确的与低级的、错误的学习动机。
(错,这里可以交叉组织多题)4、附属内驱力指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或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错)5、成就动机强的人倾向选择做中等难度的工作。
(对)三、名词解释:1、学习动机——是激起学生的学习行为、维持已产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习动机的激发

生由于归因不同,以后的学习动机有什么不一样?
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免除习得性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
将成败因素视为自己的责任(努力)积极 归因。 将成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或其它外在因 素。消极归因
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 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 状态与行为。 当个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学习与 生活中积极主动性的丧失。这将给其一生的发 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为什么这次成功 了/失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
稳定性
结果归因 责任归因
内在性
可控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在
外在
可控
不可控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 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意义
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
思考:两个同样获得考试成绩优秀(失败)的学
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 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 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个体想要通过学业成 就而赢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问题: 这种内驱力从何而来? 学校中哪些教育手段是利用这种自我提高的 内驱力?
忽视了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社会生活条件之间的关系
及其社会价值。
教育启示:
要对成长中的个体给予良好的教育环境, 使其各种基本需求获得满足后,个体才会 自发性的继续成长。
志存高远——动力的源泉
第七章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七章学习动机的激发第一篇:第七章学习动机的激发教案设计(7)课程名称教学单元教学章节教学要求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习动机的激发第一节学习动机及其作用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初步了解动机的类型、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和归因等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
重点、难点动机的特征;动机的类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归因理论。
教学方法导入:你为什么选择现在的专业?一、动机、学习动机的概念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激起学生的学习行为、维持已产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二、动机的特征唤起功能/动力性:当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焦虑不安的内心紧张状态。
为克服这种状态,就会驱使个体采取某种行为的原动力即动机,正是它使个体产生了行为。
指向功能/方向性:动机是以一定目的为出发点的,它是推动个体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努力的动力。
例如:只有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才会产生学习的力量。
英语专业的学生就经常阅读一些英语杂志、小说等,因为他知道这样有益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强化功能:动机愈强烈,行为也随之强烈。
心理学家沃尔伯格等人研究了动机水平与学习成就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的动机水平能取得高的学业成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内容:就;当然反过来,高的学业成就也能增强动机的水平。
但要避免动机过强,保持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对行为起正强化的作用。
维持功能/持久性:个体行为的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动机。
根据日常观察发现,那些具有强烈动机的个体,通常具有认真的态度和坚强的毅力。
三、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激发
一、填空题:
1、动机是指(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学习积极性的外在表现指标主要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态)、(情绪倾向)和(意志毅力)
3、揭示动机的最佳水平随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的规律是(耶基斯—多德森法则)
4、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在学校情境中,促使学生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内在推动力量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5、强化理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对行为)的激发力量,教学中要注意(奖励与惩罚)手段的使用。
6、马斯洛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缺失需要)使我们得以生存,(生长需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
学校里最重要的、最需要老师关注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的需要)
7、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注重声誉,全力以赴完成任务)、(自信心强,有明确的行动目标)、(精力充沛,求新求异,勇于开拓)、(注重工作,选择高能力的工作伙伴)。
8、保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以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时要注意两种偏向:(兴趣主义)和(形式主义)。
二、判断题:
1、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所追求的结果和归宿,是影响学习行为的外部拉力。
(错)
2、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主要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压力作为外部的影响力,不是独立的作用成分,只有将压力转化为推力或拉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
(对)
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我们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正确的与低级的、错误的学习动机。
(错,这里可以交叉组织多题)
4、附属内驱力指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或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错)
5、成就动机强的人倾向选择做中等难度的工作。
(对)
三、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是激起学生的学习行为、维持已产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主观判断)。
3、成就动机——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力量。
4、归因——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解释。
四、简答题:
请简述一下采用表扬与批评的基本原则:
1)目的明确——避免“捧杀”或“棒杀”
2)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
3)因势而变——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4)心理相容——宽松、理解、把握大势
五、论述题:
请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的思路与方法。
•一、保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
•二、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三、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
•四、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五、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六、设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增强自我效能感
•七、恰当地运用竞争与合作
各点要求适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