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核心素养

合集下载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贯穿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几处。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学校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构建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二是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通过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三是知行合一、综合实践,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能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通过学科教学以课堂为支撑点,通过学科知识兼顾在学生理解背诵和学生前期相关文化知识的搜集等,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积淀人文知识,同时,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用眼去看、用耳去听、动手去画,逐步培养审美情趣。

活动中,孩子们创作了精美的手抄报、精致的绘画、精彩的文章,提升了热爱家乡的情怀,并在探寻古迹遗址、回想远古先民生活方式中培养关切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大胸怀和大视野。

第二,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要注重好奇心的保护,注重学生探究意识的激发。

在课程实践中,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网络查询、询问亲朋、向老年人请教等方式,广泛收集相关文化知识。

让学生在暑假体验中走向大自然,走入田间体验农耕的辛苦;走进书籍体验科学的奥秘……用心观察大自然,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操作,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牢固、更深刻。

第三,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

自主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自主管理重在强调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特性与培育条件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特性与培育条件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特性与培育条件
(1)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是指学生对社会
文化活动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2)思想素养。

思想素养是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总和,是指学生健康
成长的必备条件,是学生建立正确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坚持自觉实践的
基石。

(3)身心素养。

身心素养是学生身心健康及精神活力的总和,是指
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对自己身心健康的正确认知、正确引导,从而建立自身良好的生活习惯。

(4)能力素养。

能力素养是学生培养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指学生在
获取、处理、运用知识信息的有效能力。

(5)创新素养。

创新素养是学生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是指学
生创新性思维方面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些核心素养都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培育这
些核心素养的具体条件,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人文环境、资源
环境等多方面来考虑。

具体来说,从家庭来考虑,首先是要注重和珍惜家
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父母的教育学科水平,帮助孩子拓展视野,
树立正确的价。

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目标:首先需要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

2.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和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强化实践应用:将学科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
中体验和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5.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
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
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贯穿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几处。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分为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学校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构建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二是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通过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的人精神、科学精神。

三是知行合一、综合实践,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能增强学生的人底蕴。

通过学科教学以课堂为支撑点,通过学科知识兼顾在学生理解背诵和学生前期相关化知识的搜集等,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化底蕴,增强化自信,积淀人知识,同时,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用眼去看、用耳去听、动手去画,逐步培养审美情趣。

活动中,孩子们创作了精美的手抄报、精致的绘画、精彩的,提升了热爱家乡的情怀,并在探寻古迹遗址、回想远古先民生活方式中培养关切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大胸怀和大视野。

第二,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要注重好奇心的保护,注重学生探究意识的激发。

在课程实践中,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网络查询、询问亲朋、向老年人请教等方式,广泛收集相关化知识。

让学生在暑假体验中走向大自然,走入田间体验农耕的辛苦;走进书籍体验科学的奥秘……用心观察大自然,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操作,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牢固、更深刻。

第三,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

自主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自主管理重在强调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走向深度教学,培育核心素养

走向深度教学,培育核心素养

走向深度教学,培育核心素养韩月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而要达到素养和高度和价值引领的效果,知识目标是最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应该挖掘知识背后内涵的人文思想、价值理念、发展意义、实践生活等等,这就要求高中教育要走向深度教学,使课堂有深度、有思想、有内涵,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

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但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和思考而不是让学生停留在模仿的层面。

高中生在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之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政治素养,高中教育要做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即使是学生的理论素养较差,教学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更应该通过深度教学激发学生深度学习,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而不是低估学生的能力,教师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培养学习的机器,学生学习的能力从某个层面上就能够反应出教师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激发学生的潜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性,若是高中阶段的学习仍然是为了应试的浅层化学习,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会很不适应高校的理论化学习,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

1 深度教学培育学生素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生接受教育最终是要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当前整个世界都处于大变革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深入发展,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目前各国的教育都在进行改革和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目标都重视核心素养的根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也不例外。

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需要的正是能力与品质兼备的全面发展的“素养型人才”,教育更应该向促进学生素养提升与发展的新模式转变。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界定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指明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举措,也是指导我国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风向标;学校要培养具有适应社会发展与实现自身终身发展的学生,并计划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研究各自具体的核心素养体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培育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与方法路径探讨

培育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与方法路径探讨

培育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与方法路径探讨语文课程在落实核心素养方面,可以采取多方面的策略和方法,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其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能力。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实施路径:一、明确教学目标,聚焦核心素养1.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深入理解和把握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确保每一次教学活动都能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2.整体规划与分段实施: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和认知特点,整体规划学习任务,分阶段实施教学。

确保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能够相互衔接,形成系统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

二、优化课程内容,强化实践应用1.精选教学内容:选择具有时代性、典范性和教育意义的课文和阅读材料,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语言素材和文化资源。

2.强化实践应用:通过组织讨论、辩论、演讲、写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课外阅读、文学创作等活动,拓展其视野和兴趣。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1.情境教学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和力量,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互助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

通过制作课件、播放视频、开展在线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四、注重评价反馈,促进持续发展1.多元化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包括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测试评价、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

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变化,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通过定期的学习反思和总结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制定改进措施。

立德树人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立德树人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立德树人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特别是近年来教育部对“新课标”的出台,使得学校更多的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把重点放在学生核心素养,以培养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国际理解能力等核心素养为主题,要求教学内容、行为表现和学习方式都要围绕核心素养来结构化和评价。

立德树人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必须由学校整体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合法、文明、温顺、有礼貌的行为习惯及品德意识为起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国际理解能力等核心素养为目标,着力构建既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新体质。

一是德育教育要突出核心素养的特征,以培养学生道德修养、拒绝犯罪、坚持良好的社会道德礼仪、遵守法律法规等社会责任感为主要目标。

学校要加强思想教育,加强道德品质重视,重视每一位学生,在全程中培养学生自身的责任感,促进学生追求合法、文明、温顺、有礼貌的行为习惯及品德意识的培养。

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校要借助学习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改革中,要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改为以学生为主体,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实践、思考、发现,使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去发现、构建和应用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是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高校要推动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提升,不仅要从教学内容上实现这一目标,还要加强学生与国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加强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立德树人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必须发挥高等教育影响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具有合法、文明、温顺、有礼貌的行为习惯及品德意识,拥有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国际理解能力等核心素养,从而满足国家的发展需求。

只有着力推进立德树人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我们才能建设具有强大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人才,为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方法与途径及其应用

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方法与途径及其应用

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方法与途径及其应用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情感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下面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方法与途径及其应用。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式教学法: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思考、表达、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1.项目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参与项目,让学生自己设计、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游戏式教学法:通过游戏,让学生自己思考、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实验式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沟通能力的培养1.角色扮演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自己表达、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演讲比赛教学法:通过演讲比赛,让学生自己表达、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3.小组合作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协作、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合作能力的培养1.团队建设教学法:通过团队建设,让学生自己协作、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社区服务教学法:通过社区服务,让学生自己协作、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实践教学法:通过实践,让学生自己协作、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情感能力的培养1.情感教育法: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自己感知、表达、理解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2.体验式教学法:通过体验,让学生自己感知、表达、理解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3.亲子教育法:通过亲子教育,让学生自己感知、表达、理解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六、实践能力的培养1.实践教学法:通过实践,让学生自己实践、体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立德树人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立德树人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立德树人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立德树人,也就是“养大品德,塑新生活”的理念,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新起点,利用新课标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也受到国家政策和教育界的重视。

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是新课标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在改变学习观念、系统性地实施课程教学和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课标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文化道德、社会道德和健康道德素养,以此达到人格的全面发展。

首先,要从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开始。

职业道德素养是学生培养的最根本要素,它决定着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和个人发展。

通过课程教学及活动实施,增强学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尊重职业礼仪、追求职业成就以及勤勉耕耘等道德观念,激发他们的职业抱负,为日后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新课标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要注重文化道德素养的引导。

文化道德素养不仅仅指文化素养,更包括精神文明,它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价值取向,所以要重视文化道德素养对学生性格影响的重要性,不仅要利用宫廷艺术、礼仪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教学实施,更要运用少数民族文化等西部文化资源,充分展示学生所要学习的文化道德素养。

此外,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还要注重社会道德素养的培养。

它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公德、国家法律、社会守则、行为规范以及道德规范等,都要以“坚守真理,宽厚慈悲”的操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和社会公民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

最后,新课标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要注重健康道德素养的培养。

健康道德素养涉及的内容包括对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视、掌握正确的生活习惯、科学节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不熬夜等,以及应对多种情绪是健康冲击的良好心理素质,以立足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为目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是新课标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机构要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正确引导学生培养职业道德、文化道德、社会道德和健康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立德树人的素质,为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近年来,社会发展的迅速变化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使得新一轮素质教育的需求日趋强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融合各方面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的综合能力,具备学习、思考、创新、合作等潜能与品质。

因此,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

首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以综合能力为核心。

综合能力是指学生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校通常将学科知识的掌握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因此,当前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要求学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鼓励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积极探索、广泛涉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

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需要学校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散思维;同时,教师还应该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另外,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还需要注重情感、道德教育的培养。

在素质教育中,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最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合作。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他们需要形成合力来共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与家长和社会的对话,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家庭的期望,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纳入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一、本文概述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使命已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具备全面素养的未来公民。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正是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及其培育路径,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明确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内涵,阐述其在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分析当前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不足。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教育理论和实践,探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总结归纳研究成果,提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建议和对策,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出更多具备全面素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优秀人才。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它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

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人文底蕴主要体现在对国家传统文化、历史、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上,以及形成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科学精神则要求学生具备探究自然和社会现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

学会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具备持续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健康生活则强调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以适应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

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

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

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缺的素养。

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

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

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北师大肖川教授以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度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无益于培育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硕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材。

”实际上,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

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包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当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式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

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

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

但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取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术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

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

遗憾的是,在咱们中小学,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可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学科教学要尽力把学生培育成为知识丰硕、思维深刻、人性仁慈、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育学生三大核心素养咱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咱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培育活动计划方案

核心素养培育活动计划方案

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培育已成为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我校特制定本核心素养培育活动计划方案。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和劳动技能等核心素养。

2.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活动内容1. 道德品质培养(1)开展主题班会、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 文化素养提升(1)举办读书分享会、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开展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竞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 身心健康促进(1)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塑造健康心理。

4. 审美情趣培养(1)举办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5. 劳动技能锻炼(1)开展校园清洁、绿化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活动实施1. 成立核心素养培育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2. 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时间、地点和责任人。

3.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对核心素养培育活动的认识和支持。

4. 定期对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估,及时调整活动方案,确保活动效果。

五、预期成果1. 学生在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和劳动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2. 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计划方案旨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核心素养培育实验报告

核心素养培育实验报告

核心素养培育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核心素养培育实验,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具备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跨学科能力等核心素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实验方法1. 设计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要,设计一系列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2. 团队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跨学科整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4. 导师辅助:由导师或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三、实验内容1. 批判思维培养:通过提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2. 创新思维培养:组织学生进行创客活动,鼓励他们尝试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3. 合作精神培养:安排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团队合作、协调、沟通和分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跨学科能力培养: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设计跨学科项目,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他们在批判思维方面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出合理的观点和理由。

在创新思维方面,学生表现出了较强的创意和创新能力。

合作精神方面,学生在小组合作项目中能够有效地协调合作,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并为团队的成功贡献力量。

跨学科能力方面,学生能够将多学科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复杂问题。

五、实验总结通过核心素养培育实验,学生在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跨学科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升。

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引导。

小学核心素养培育实施方案

小学核心素养培育实施方案

小学核心素养培育实施方案一、前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也是学生个体素养培育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阶段,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

小学核心素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文化素养、科学素养、社会素养、情感素养、审美素养、身心素养等。

这些素养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也是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1. 文化素养,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外语素养等,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认知世界的基础。

2. 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这是学生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3. 社会素养,包括社会责任、社会交往、社会适应等,这是学生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础。

4. 情感素养,包括情感认知、情感表达、情感管理等,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

5. 审美素养,包括艺术欣赏、审美情感、审美创造等,这是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基础。

6. 身心素养,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生活习惯等,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

三、实施方案。

1. 课程设置,学校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合理设置课程,注重核心素养的培育。

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 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学校氛围,学校应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倡导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共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评估机制。

学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全面评价。

评估内容应包括学业成绩、综合素养、学习态度等方面,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

五、结语。

小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每个小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素养、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随着社会的变革,教育的目的也逐渐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是指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成为了当前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培养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思维启发活动,如逻辑思维训练、创新思维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思维能力。

二、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情感教育中要强调学生的情感敏感度、情感表达能力、情感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使其具有更高水平的情感管理能力。

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是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实验探究、项目研究、社会调查等,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从而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创新能力和实际能力。

四、注重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与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分割的。

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性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人格,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基础。

五、注重学科知识的深入掌握学科知识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

教师应当注重学科知识的深入研究和学习,以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总之,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从思维能力、情感教育、实践能力、道德教育和学科知识的深入掌握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从而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高层次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人才。

六、注重跨学科的教学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教师可以将多个学科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并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学科知识,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

培养核心素养

培养核心素养

培养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一、培养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新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成框架,以培养“人”为出发点和价值取向,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活生生的有知情意的人和发展创新的人为核心。

基本内容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校长和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这些素养。

二、践行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进一步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育人”比“育才”更重要的人才培养理念。

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考”为法宝,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考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必须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增强学校的个性,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和内涵提升。

为此,要重塑课程观、育人观、教师观和管理观等教育思想观念,提出优质化、个性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等发展战略。

倡导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

从立德树人出发 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从立德树人出发  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从立德树人出发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

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强调跨学科,更重视综合素养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育核心素养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课堂改革的重中之重,只有确立课堂改革的目标和思路,选用合理的课堂
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培育核心素养的课堂活动,应是整合学科或跨学科
教学资源,打破课内与课外的时空限制,引导和帮助学
生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与学习效益的学习活动。

课堂上的信息技术建设要满足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必须着力做好四件事:一是硬件设备的提档升级,使课
堂上的硬件能跟上课堂改革的脚步:二是优化数据资源库,大幅度增加微课数量和师生共享资源,为深入开展"翻转课堂"创造良好的资源条件:三是推进信息技术与
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
助学功能;四是逐步引入现代化的评价系统,利用大数
据评价和引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