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2
工资决定理论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比较
工资决定理论: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比较作者:宋晶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03期摘要:工资决定或工资生成一直是经济学关注的热门话题。
从历史演进过程看,先后出现了以配第和斯密等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及流派众多的现代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
本文概述了有代表性的古典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及现代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简介了其产生背景和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从三个维度比较了两种工资理论的异同,提出了对探索和完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可资借鉴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工资理论;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3-0021-07收稿日期:2010-12-3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改革路径与模式研究”(10YJA630132);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小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研究”(L10BJY022)作者简介:宋晶(1965-),男,辽宁铁岭人,经济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组织理论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E-mail:song827@都把工资的本质、工资的决定与生成、工资差异、工资的职能与作用等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经济学家试图对决定工资的因素进行理论上的解释,于是便形成了各种工资决定理论,而对各种工资决定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无疑对探索和完善我国企业的工资决定机制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人类如何生存并发展下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关心的重要课题,而工资作为社会产品的分配方式之一,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和基础,其本质及标准如何决定等自然也就成为了人们研究经济问题时所必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
无论是发端于17世纪的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古典经济学及包含各种经济学理论的现代经济学关于古典经济学,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是指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经济学,包括配第、斯密和李嘉图等人的理论,马克思对其中的合理成分予以肯定,而把其之后的学说称为庸俗经济学,包括马尔萨斯、萨伊等人的理论。
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精品文档资料
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一是,从哲学角度论述分配与生产的关系;二是,在《资本论》中论述的关于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包括银行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工人、土地所有者获得收入的原因分析;三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收入分配问题的论述。
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是第一部分是基础,第二部分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下,收入分配方式的批评,第三部分是构建自己的收入分配理论。
1、这三个方面形成马克思收入分配的整体内容,马克思首先从哲学高度对生产与分配关系论述,奠定了他收入分配的哲学基础马克思说:“所谓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民在他们生活的在生产过程中相互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的关系产生的。
”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基础关系,至少可以总结出三个方面的论断:一是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
“在分配是产品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2二是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具有同一性。
“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3三是分配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2、在哲学高度基础上,马克思在以劳动价值论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的剩余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础,批判了“三位一体”公式基础和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三位一体公式是指“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4。
(1)马克思工资理论工资是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而劳动价值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第一、维持劳动所有者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或最小限度,……也就是维持身体所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5第二、劳动力的发展费用,这个费用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
第三、劳动力的自然差别。
资本主义工人的工资就是以这三部分构成的,工人工资的三部分构成,这里分别记为C1、C2、C3,C1的量不会改变,改变的是这个量的价值,所以要考察C1的变化,需要可以固定量而用价格变化考察C1的变化,记为C1t=pt×q,且=。
马克思对拉萨尔“铁的工资规律”的批判及其理论价值——基于《哥达纲领批判》
第38卷第5期Vol.38No.5新乡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2021年5月May.2021马克思对拉萨尔野铁的工资规律”的批判及其理论价值——基于《哥达纲领批判》张翔(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17)摘要: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观点首次出现于其写给全德工人联合会的《公开答复》中,这一观点几乎全盘接受了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中的错误思想,将工人的工资与人口数量的增减绑定在一起,把贫困归咎于人口法则。
因而,拉萨尔派在《哥达纲领》中提出要通过废除“铁的工资规律”来实现社会平等,马克思借助《哥达纲领批判》对拉萨尔主义者进行了全面批判,与拉萨尔关于“铁的工资规律”的错误观点划清了界限,重申了工资的本质,捍卫了剩余价值理论,同时痛斥了拉萨尔主义者的思想倒退,阐明了获取社会平等的真正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拉萨尔;铁的工资规律;《哥达纲领批判》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1875年,马克思基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针对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和德国工人联合会拟定的合并草案《哥达纲领》,撰写了反对这一纲领的《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即《哥达纲领批判》“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主要对拉萨尔主义者在合并草案中的谬误和倒退进行了批判,对拉萨尔以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为依据的“铁的工资规律”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驳斥,同时阐释了关于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如何建立生产合作社的观点“一、拉萨尔“铁的工资规律”的论据——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如果我接受带有拉萨尔印记因而是拉萨尔所说的意义上的规律,我就不得不连同他的论据一起接受下来“这个论 据是什么呢?正如朗格在拉萨尔死后不久所表明的,这就是(朗格自己宣扬的)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咱马克思认为他如果接受拉萨尔所谓的“铁的工资规律”,也就不得不关注这一理论的依据“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口数量的增加发生于整体劳动者工资高于生存工资额之上,并且工资下跌时文章编号:2095-7726(2021)05-0009-05人口就停止增加,甚至减少。
工资决定理论
(四)工资决定理论工资决定理论的定义工资决定理论:工资由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
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劳动力的边际产出递减。
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表明工资高过一定的限度,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不足以抵补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劳动力的供给反而减少了。
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中,工资决定理论有边际生产力论、供求均衡价格论、集体谈判工资论、效率工资论和分享工资论。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工资决定的理论1.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决定理论。
古典经济学派在工资决定方面一直认为,工资是劳动力价格的体现,它必须等于维持这种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最早对劳动力价值进行论述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
他指出,工资是维持工人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此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在这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他们认为,对于需要靠劳动力过活的工人,他们的工资水平至少必须能够维持他们的生活,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工资还得稍稍超过足够维持生活的程度,否则劳动者就不能赡养其家室而传宗接代了”。
此后,马克思在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理论劳动价值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劳动力也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价格是由生产这种劳动力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同时,作为劳动力商品价格的工资,它的形成与决定同样受到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制约,供求与竞争因素的作用使工人的工资水平在劳动力价值的基础上上下波动。
2.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决定理论。
19世纪后期,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在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中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角度阐释了决定工资的另一个因素,即边际生产力。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可变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随着可变要素的不断增加,最初上升,而超过某一点后,开始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使用可变要素的原则是边际成本与相应的边际收益相等,这个原则也是企业确定劳动力价格的原则。
薪酬确定的理论与影响因素
(1)工资是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物,特指劳动 性收入,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资本主义工资的运动受价值规律和劳 动力市场供求、竞争规律的调节支配,并受资本 家与工人两大阶级力量对比和斗争的影响。
(3)资本主义工资是以劳动力的价值或价 格为尺度,工资水平上升不会改变工人阶级被压 迫剥削的地位。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没有对社会主 义分配作具体研究,但他对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 阐述较为全面,他设想消除商品货币关系,因而 社会主义不存在工资范畴。
4.工资基金理论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提出的工资基金论, 认为工资取决于三个要素,员工人数、雇佣员工 的资本、工资成本与其他成本之间的比例,即工 资是资本的函数:
与薪酬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如下图所示:
2.1.1 早期的薪酬理论
早期经济学家对薪酬的概念、薪酬的构成、 薪酬增长的决定因素和造成薪酬差别的原因等都 有了一定的论述,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为 后人对薪酬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最低工资理论
也称维持生存薪酬理论、生存工资理论, 是最早出现的薪酬理论,有人称之为“工资铁 率”。最低工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产业社会中 工人的薪酬应该等同或略高于能维持工人生存的 水平。
对于影响薪酬增长的因素,斯密认为主要 由于每年提供的就业机会都比前一年多,劳动力 不够,从而导致雇主们竞相出高价雇用劳动者。
斯密进一步分析了决定劳动需求的因素。 按照他的看法,对劳动者的需求,必定随着预定 用来支付劳动薪酬的资金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加, 资金增加的原因是生产扩大和国民财富的增加。
3.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
与生存工资理论相比较,薪酬基金理论具 有较多的合理成分。它能够解释薪酬水平可以随 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总量的增长而不断提升 的趋势。但是,薪酬基金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将 薪酬水平的提升看作是被动适应资本增长的结果, 该理论没有看到薪酬增长的真正源泉在于人力资 源本身的价值特性,该特性也是促进资本增值的 源泉。
新古典工资决定理论的缺陷与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的替代性解决
于 投入 与 产 出一一 对应 , 各种 生产 要 素 的报 酬 就被 认 为 与其 边 际生产 力相 等 。相 应 的 , 工人 的工 资就 等 于其边 际生 产力 。从 边 际生产 力工资 理论可 以推 导 出工资 一价 定 律 。该定 律 表 明 , 同质 的劳 动 力具
有 同 样 的生 产 力 , 而 得 到 相 同 的 工 资 。 劳 动 力 质 进
展 的 工 资理 论 中 , 有 补 偿 工 资 理 论 专 门针 对 同质 劳动 力 工 资 差 异进 行 了解 释 , 效 率 工 资 、 赛 工 资 、 历 工 只 而 竞 资
资等 理 论 并 没 有 明确 区分 两 种 不 同类 型 的工 资 差 异 。各 种 新 古典 工 资 理论 由 于都 建 立在 不符 合 现 实的假 定 基 础 上 , 能很 好 地 解 释 现 实 中的 工 资决 定 和 工 资 差异 。 马克 思 的 工 资理 论 对 劳动 力 价值 和 劳动 力价 格 进 行 了区分 , 不 能对 两种 不 同类 型 的 工 资差 异 做 出更符 合 实 际的 解释 。 关 键 词 : 资 决定 ; 工 工资 差 异 ; 工资 多重 均衡 中图 分 类 号 : 2 4 文 献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6 2 6 6 2 1 ) 3 0 1 — 7 F4 A 1 7 — 2 X(0 0 0 — 0 8 0
持 了相 当的稳定性 。 u l ( 9 7 研 究 发现 , D n p 15 ) o 波士顿
地 区 杂 志业 的司 机 与废 旧金 属 业 的 司机 工 资 相 差
几 乎达 到 1 0 ,尽管 他们 所从 事 的工 作事 实上 几 0%
乎 完 全 相 同 ,而且 也 隶 属 于 同一 工 会 ( 哈 特 , 格 2 0 ) K u gr 0 5 。 ree 等人 (9 8 的研究也 同样证 实 , 19 ) 即便 工 人具 有 同等 的技 能 , 果所 在 产 业 不 同 , 是 所 如 或
简析马克思主义工资决定理论
简析马克思主义工资决定理论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薪酬管理是一项重要内容。
一套合理的薪酬制度,使其既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使员工从薪酬中获得物质上与心理上的满足感,就成为企业自身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工资作为薪酬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直接影响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
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以它的前瞻性、整体性、科学性,一直影响着现代薪酬的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工资决定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工资的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部分。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
其基本观点在于:(1)工资是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物,是劳动力价值或者价格的转化形态,是在劳动力市场中根据劳动力生产费用和劳动供求关系而形成的。
(2)资本主义工资的运动受价格规律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竞争规律的调节支配,并受资本家与工人两大阶级力量对比和斗争的影响。
(3)资本主义工资是以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为尺度的,工资水平上升不会改变工人阶级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工资决定理论的精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持辩证法原则,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工资决定理论相比,具有以下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
第一、工资在表象上体现为劳动买卖过程中的交易价格,即劳动价格;与此同时,这种市场交换行为更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可变资本与劳动力使用权之间的等价交换,使得工资不再成为劳动的报酬,而转变成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歪曲的表现形式。
因此,工资的本质,只有在资本主义特定生产方式及相应生产关系的框架中,才能得到理解。
第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是单纯的利益辩护学说,工资的绝对运动——无论是以名义工资还是实际工资衡量,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工资与利润间的相对运动不仅构成了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矛盾运动,而且也为社会总生产过程中一般规律内在矛盾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因此,只有在工资与利润的矛盾关系中,才能理解工资运动的本质规律。
第三、工资变动与就业量变动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价格调整模式,失业的出现并非源自工资的过渡增长;相反,技术进步引发的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造成了劳动市场上内生性的劳动供给过剩,并因此有助于压低工资的增长。
经典工资理论梳理正文
(一)经典工资理论梳理一、早期的工资学说1、生存工资论●创始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魁奈、杜尔阁奠定基础,后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全面论述;●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早提出时间是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初提出);●理论核心: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而这种自然价格包括以下两种:(1)工人本身能够维持生存部分的生活费;(2)能够在工人人数总体上不增不减地延续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费。
也就是说,工资是由生存资料决定的,因此,劳动者的工资应当等同于或者略高于能够维持其生存的水平。
●自我理解:“生存工资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一个现实状况,工人的工资只能勉强维持生活,而这样有利于资本家或国家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形成竞争优势,但是这种理论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水平的低下,值得一提的是,生存工资理论其实也为现在的“最低工资标准”提供了理论基础。
2、工资基金论●创始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穆勒(但在1869年穆勒自己撤回了该理论)●时间:19世纪中叶●理论核心:工资水平高低取决于工资基金数量与人口数量之间的比例,这个理论有两个要点:(1)工人工资是一个固定的量,是全部工人工资的总和,这个量的多少不是由工人的生存资料决定的,而是由资本决定的,工资是资本所有者全部资本的一部分,工资的高低取决于全部工资基金的高低;(2)在工资基金确定后,工人的工资水平就取决于人口与资本的比例和工资总量确定,如果人口对资本的比例加大,工资即下降,如果资本对人口的比例加大,工资则上升。
●自我理解:“工资基金理论”比起“生存工资理论”有了一定的进步,工人的工资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上升空间,但事实上,由于工资基金的局限,工人工资的提高在短期内很难实现,还有,工人数量也比较难确定,因为人员会流动。
二、边际生产力工资论●创始人: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时间:19世纪后期●理论核心:(1)工资决定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即厂商雇佣的最后一个工人所增加的产量——劳动的边际产品。
02马克思主义哲学 案例分析
10一、案例名称:“华西”牛奶为什么倒进了下水道二、案例适用:关于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的理论三、案例来源:(l)《是牛奶过剩,还是企业制度短缺》,《经济日报》2002年4月25日。
(2)《倒奶:激战前的预警》,《经济学消息报》2002年6月21日。
四、案例内容:2002年3月4日,四川省最大的乳品企业四川华西乳业有限公司突然做出惊人之举,把库存的2吨鲜奶“哗哗”倒进了下水道。
3月5日,《成都商报》赫然登出一条醒目新闻:华西乳业把收购不久的牛奶倒人下水道,这种情况已经连续1周……这一事件也使人们联想起了那些接二连三的相关报道。
如海南的牛奶收购价一降再降,1斤牛奶的价钱还不如1瓶矿泉水,最要命的是奶站还拒收,求卖无门的奶农只好忍痛倒掉牛奶,有的干脆将奶牛宰杀;广西一家从事奶牛饲养、加工和销售的民营企业,每逢销售淡季,就不得不把卖不出去的鲜奶白白倒掉,1年就倒掉100吨;继而是兰州市近郊28位奶农因买方单方面中断购销契约,无奈而愤怒地将鲜奶倾倒在该公司厂房门前。
南京也发生过牛奶大战,奶站减少收购量,南京多处发生奶农每天忍痛将白花花的牛奶倾倒人鱼塘的倒奶事件。
这些倒奶事件引起了社会舆论的极大震动,痛心者有之,斥责者有之,呼吁者有之。
有人联想起在小学课本中看到的描写资本家把牛奶倒进大海的故事,惊呼我国出现了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也有人提出疑问:“鲜牛奶在我们这个刚刚脱离温饱不算太久的国家里,被接二连三地倒掉,当真中国人就是牛奶多的喝不完了?”五、案例评析: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偶然的倒奶事件其实是与许多必然的规律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倒奶事件不是全社会性的生产过剩的表现,而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经常存在的比例失调的表现,确切地讲,是价值规律决定的供求关系自发作用的结果。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除了具有配置物质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行利益分配的作用外,还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能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等缺陷。
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重点)[1]
整理的匆忙,没有核查内容,仅供各位参考。
第一章工作与工资总额第一节工资的定义以及有关工资的几组概念一、(名词解释)工资的定义工资是劳动者付出劳动以后,以货币形式得到的劳动报酬。
一是明确了工资支付者和工资的收入者,支付者为雇主,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雇主应统称为用人单位,工资的收入者,统称为劳动者或工资劳动者;二是明确了支付工资的依据,应是劳动者“已完成和将要完成的工作或已提供和将要提供的服务”;三是明确了工资支付的方式,即不论名称或计算方式如何,均应以货币结算,即采取货币形式支付;四是明确了工资支付的标准,即应依照由共同协议或国家法律或条例的规定以及书面(劳动合同)或口头劳动合同的约定。
二、有关工资的几组概念(名词解释)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1、货币工资:亦称名义工资,即以货币表示的工资数量。
2、实际工资:~~与货币工资或名义工资相对称,是指在消除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和捐税加重等因素以后,实际的到得的工资;也可以理解为货币工资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能力。
实际工资可用货币工资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求得. (名词解释)工资率与实得工资1、工资率:亦称工资标准,是按单位时间支付的工资数额.工资率可以按小时、日、周、月、年分别规定.2、实得工资:是根据劳动者的工资率和他提供的劳动量而得到的工资。
第二节工资总额及工资总额组成一、工资总额及其计算(一)(名词解释)工资总额的概念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二、工资总额的组成(一)计时工资(二)计件工资(三)奖金(四)津贴和补贴(五)加班加点工资(六)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选择题)其中(四)津贴和补贴,具体包括以下六种1、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具体有:高空作业、井下津贴、流动施工津贴等;2、保健性津贴,具体有:卫生防疫津贴、医疗卫生津贴、科技保健津贴等;3、技术性津贴,具体有:特级教师补贴、科研津贴、工人技师津贴、中药老药工技术津贴等;4、年功性津贴,具体有:工龄津贴、教龄津贴、护龄津贴等;5、其他津贴,具体有:(1)直接支付给个人的伙食津贴;(2)合同制职工的工资性补贴;(3)书报费、上下班交通补贴以及洗理费等.第三节当前流行的“薪酬"概念一、(名词解释)薪酬释义(包括了福利)(下面是美国学者对“Compensation”一词的解释。
工资理论
1.1主要工资理论概述1.1.1 早期的工资理论在早期的经济学家的著作中,都或多或少地谈到有关工资的一些问题,例如工资的概念、工资增长的决定因素和造成工资差别的原因等等。
他们的论述虽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亚当·斯密是第一个对工资进行分析的学者。
他认为,工资是在财产所有者与劳动相分离的情况下,作为非财产所有者的劳动者的报酬。
因此,工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财产所有者即雇主与劳动者的力量对比。
但他发现,一般而言,雇主的力量大于劳动者的力量。
因为:(1)雇主人少,团结较为容易,而且当时的法律保护雇主们的利益。
(2)雇主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能在对抗中持久。
因此在工资契约中,雇主经常处于有利的地位。
对于影响工资增长的因素,斯密认为主要由于每年提供的就业机会都比前一年多,劳动者不够,从而导致雇主们竞相出高价雇用劳动者。
斯密进一步分析了决定劳动需求的因素。
按照他的看法,对劳动者的需求,必定随着预定用来支付劳动工资的资金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加,资金增加的原因是生产扩大和国民财富的增加。
在亚当·斯密之后,李嘉图和穆勒等人对工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李嘉图认为工资具有直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自然价格是劳动者大体上能够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裔所需生活资料的价格;市场价格是由劳动市场上供求关系确定的实际支付的价格。
他进而分析了影响这两种价格的因素。
穆勒提出了一种工资基金论,他认为工资是雇主拥有的、确定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基金,他的数量取决于劳动供求关系。
劳动的供给由雇用劳动者的人数决定,需求取决于直接用于购买劳动的那部分“流动资本”。
在穆勒看来,工资由供求关系决定,实际上等于说由劳动人口数与资本数量决定。
1.1.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现象,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态,是在劳动力市场中根据劳动力生产费用和劳动供求关系而形成的。
马克思的工资本质论及其当代意蕴-最新年精选文档
马克思的工资本质论及其当代意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国民也应看到社会上出现了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收入分配不合理、不公平和不合法等问题。
通过分析马克思工资本质理论,引入关于生产要素是否参与剩余价值的创造和分配的思考,以期对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在经济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马克思工资本质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表现为对一定量劳动支付的一定量货币。
”[1]613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马克思对工资本质的分析是从劳动力商品和工资的关系角度入手的,得出了劳动力是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工资的结论,从而揭示了工资和劳动力价值之间的本质关系。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商品像其他任何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2]76-77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一)工资和剩余价值的来源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马克思指出:“转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因此,我把它看成不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不变资本。
”[3]43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作可变资本。
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
(六)马克思的工资决定理论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的概述马克思在分析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过程中科学地揭示了许多市场经济运行共同的、一般的规律,其中包括对市场工资机制运行的精辟论述。
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的实质是劳动力仅有交换价值,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勉强能够维持工人的生存,劳动力根本没有价值决定的问题,工资的标准完全是被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和法律制度所决定的。
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的内容马克思首先分析了工资的本质,他认为,工资只是劳动力价格的特种名称,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关于工资水平的决定,马克思认为,“工资是由那些决定其他一切商品价格的规律决定的。
”这就是说,作为劳动力商品价格的工资的形成与决定,必须遵循市场法则,只有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才得以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工资的形成与决定受到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共同的制约和影响。
他说:“劳动报酬忽而提高,忽而降低,是依供求关系为转移的,依购买劳动的资本家和出卖劳动的工人之间的竞争情形为转移的。
在马克思看来,决定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的竞争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卖主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将降低工资水平;二是买主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将提高工资水平;三是买主和卖主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的结果将取决于竞争双方的对比关系。
买主和卖主竞争的优劣势,取决于劳动力商品的供求状况及供求的改变,而劳动力商品供求关系的改变,将引起工资水平的上涨或下跌,即引起劳动力商品的价格波动。
关于劳动力商品供求关系引起工资水平的波动,马克思认为这种波动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在这种波动的范围内,劳动的价格是由生产费用即为创造这一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这就是说,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以量化为生产劳动者必需的一定量的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马克思:工资
[Ⅷ.] 舍尔比利埃
1.“生产资本的增加不一定会引起用于工人approvisionnement〔生活费〕的份额的增加。原料和机器的数量可能不断增加,而用于工人approvisionnement的份额则可能日益减少。
Ⅲ.麦克库洛赫
“工人所挣得的日工资,等于叫做人的机器的所有主所获得的普通利润量,这里还包括为了to replace das wear und tear of the machines〔补偿机器的损耗〕,也就是为了以新工人代替老工人和已失去工作能力的工人所必需的款额。”{注372}
------------
--------
[A]
下列各点已经阐明:
(1)工资=商品的价格。
因此,工资的确定大体上是与一般的价格的确定相一致的。
人的活动=商品。
生命的表现——生命活动——只是手段;与这种活动分开的生存才是目的。
(2)和商品一样,工资是由竞争决定的,是由需求和供应决定的。
Epiciers〔小店主〕、当铺老板、房东——tout le monde l’ exploite encore une fois〔所有的人都要再一次地剥削他〕。
(β)企业主掌握着就业手段[Besca*9 ][ftigungsmittel],也就是掌握着工人的生活资料,就是说,工人的生活依赖于他;好像工人甚至把自己的生命活动也降低为单纯的谋生手段了。
6.工资由时尚、季节的更换和商业行情的波动来决定。{注374}
7.如果一个被机器排挤出去的工人转到别的劳动部门去,那末这照例是更坏的部门。他永远也不能恢复自己以前的那种状况了。
机器和分工以更低廉的劳动代替高价的劳动。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中工资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中工资理论的批判与超越学科、专业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申请学位类别 : 哲学硕士申请人 : 辛毅指导教师 : 陈志生 副教授二〇一三 年 五 月MARX'S CRITIQUE AND TRANSCENDENCE OF WAGE THEORY IN CLASSICAL ECONOMICS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the Graduate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Master of PhilosophyByXin YiSupervisor:Chen Zhi shengMay,2013摘要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他整个科学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古典经济学的工资理论进行批判和继承后,在剩余价值论和劳动力价值论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的科学的工资理论。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科学的将劳动和劳动力两个概念区别开来,系统论述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婪追求和对资本积累的本质,一针见血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资所体现出的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本质。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马克思的工资理论越发显得历久弥新,为我国研究当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工资制度提供理论依据,也对我国社会主义工资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主要宗旨就是在作者自身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及层次上,对主要的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工资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介绍以及简析,然后论述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家工资理论的批判与继承,最后对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做出总结并论述其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内容结构上共分为四个章节,从总体上按照工资理论的发展过程为线索,即以时代的纵向发展对不同时期的工资理论学家的观点进行论述,并以各章节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时期工资理论之间的联系为横向线索,对不同时期工资理论的区别进行了分析。
马克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理论及其意义
马克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理论及其意义张雪飞;姚慧琴;李茜【摘要】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的剩余价值论,展示了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研究的工资理论,它是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解释和扩展,主要揭露了工资的本质,科学地区分了劳动力和劳动的质的界限,进一步解释了资本家是怎样利用工资来剥削工人的.本文通过对马克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理论进行解释分析,总结出社会主义工资的内涵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工资制度改革的启示意义.【期刊名称】《金融经济(理论版)》【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3页(P107-109)【关键词】马克思;工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改革【作者】张雪飞;姚慧琴;李茜【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正文语种】中文工资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货币表现,是按期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但它也是我国大部分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源泉,用以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必需,同时也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解释和扩展。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主要阐述了工资的本质,他也科学地界定了在劳动、劳动力之间质的不同,清楚地论述了资本家利用工资对工人进行剥削的事实。
他的理论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而且从我国当代商品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也具有着极高的价值。
它为我国社会主义工资制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甚至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资制度也具有鲜明的参考价值。
因此,本文从马克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理论着手,对其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现实状况作出以下分析。
1.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七章涉及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工人其实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2)——工资决定理论1、古典分配理论的框架在巴德瓦杰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所撰写的“古典经济学中的工资”词条中,他认为在古典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中存在着一个基础结构,简单说来就是:在利润的竞争性假定(利润有平均化的趋势)和社会生产水平和生产方法已知的前提下,如果“给定”工资,那么利润率和产品价格就可以被同时决定。
他认为这种基础结构明显的存在于李嘉图和马克思的理论中。
因此,“工资在价值论体系中作为“已知数”,其地位和作用于在新古典理论中是大不同的。
”“工资本身的决定,在古典理论中是用各种历史的和社会-经济的因素来解释的。
”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工人要么从剩余中毫无所获,也就是说获得生存工资,要么历经工资率的变动,它或高于或低于有生存所决定的水平。
他们都承认,工资有稳定在“自然水平”即“生存工资”水平的趋势。
斯密预言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在创造出了“所允许获得的财富”和繁殖了足够的人口以至于他们只能得到很少的生活费用,在斯密的想象中,中国是这种语言的最接近例子。
配第认为工资有工人“为生活、劳动和繁衍后代”所需决定是理所当然。
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则用人口规律——人口与食物之间的竞争来证明生存工资。
“在相互竞争中,工人不得不压低价格。
工人的工资只能限制在获取生活费用所需的范围内,……。
”拉萨尔更是将这一规律总结为“工资铁律”,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际工资固定在仅足提供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水平。
”这样,工资就由“生存工资”的界限被外生给定了,扣除工资之后,就可以确定利润或剩余。
2、马克思的工资决定理论马克思在研究工资和剩余价值的分割时,采取了和古典理论相似的框架,并对古典理论采取了批判的态度。
马克思一方面继续承认一个给定的生存工资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以一个更加宏观和动态的视角讨论工资决定的问题,把工资的决定同资本积累、控制劳动、利润率变动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更为庞大的整体结构。
马克思将工资定义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马克思首先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他将工资定义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在资本家用货币预付资本购买劳动和生产资料时,正是由于他所购买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从而为资本家带来了剩余价值,它实际上是一种“未支付的劳动”。
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同一切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
这个价值是怎样决定的呢?马克思说:“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在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因此,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化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在这里,马克思承认了劳动力价值或其转化形式——工资是给定的“生存工资”。
但马克思对这一点进行了三个重要的补充:首先,“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再者,“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总和,要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只有这样,这种特殊商品所有者的种族才能在商品市场上永远延续下去。
”并且,“劳动力的教育费用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
因此,这种教育费——对于普通劳动力来说是微乎其微的——包括在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价值总和中。
”就此,俄罗斯学者A·A·尼基福罗娃认为,“传统上是从劳动力再生产的角度来考察劳动力价值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此所下的定义仍然是适用的。
……马克思将劳动力的最低限度或最小限度定义为人每天得不到就不能更新他的生命过程的那个商品量的价值。
”依照这一思路,尼基福罗娃认为,劳动力价值实际上就是最低工资。
他提出,可以从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行考察,将劳动力价值具体化为一揽子食品、服装、耐用消费品、家具、家用器皿、保健与卫生用品及药品、文化、交通、通信及住房等商品和服务的组合。
但是,是什么力量使得工资会稳定在“生存工资”的水平呢?“为了证明生存工资理论的现实性,古典理论认为,来自劳动供给过剩方面的压力,迫使工资讲到他的最低水平上。
”而劳动供给过剩的压力则来自于所谓“自然人口规律”。
马克思指出:“劳动价格的提高被限制在这样的界限内,这个界限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不受侵犯,而且还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马克思批评了马尔萨斯、李嘉图等所谓的“自然人口规律”,认为他们脱离了资本积累本身,庸俗地把工资的变动解释为人口自然变动所引起的。
而“马克思用‘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来解决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有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所解决的问题”。
“不管人口增长率或者我们通常称之为劳动供给的‘自然’增长率的其他决定因素如何,经济增长都会保证劳动供给的增长超过劳动需求的增长。
这是马克思得出了工资决定理论中劳动供给永久过剩的结论。
马克思总结到:“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
……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力量一同增长。
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收的劳动折磨成反比。
……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因此,“大体来说,工资的一般变动仅仅由同工业周期各个时期的更替相适应的产业后备军的膨胀和收缩来调节。
”用“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产业后备军”理论来解决工资决定问题,展示了马克思的工资决定理论的另一个更加庞大的路径,标志着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家在这一问题上的根本区别。
在这一路径中,马克思讨论了工资变动与资本积累、劳动过程、利润决定等范畴的关系,认为工资是“根据不断发展中的资本积累需求”来确定的。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高明之处在于:首先:通过“产业后备军”理论,马克思将工资和利润的相对运动关系,即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的考察纳入了资本主义积累这一宏观动态过程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正是资本积累的这些绝对运动反映成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数量的相对运动,……。
用数学上的术语来说:积累是自变量,工资量是因变量,而不是相反。
”第二,资本主义人口相对过剩规律和“产业后备军”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其前提是资本积累将带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进行了深入讨论,用以证明资本积累过程中“节约劳动”的偏向性。
正如布雷弗曼指出的:劳动过程已经成为资本积累过程,而且,正是后者在资本家的思想和活动中占有了支配地位,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权落入了资本家的手里。
所以,……,我们都要考虑资本积累是怎样支配和塑造劳动过程的。
”最后,马克思强调历史因素对工资的影响,关注劳动力变成一种“自由”商品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驳斥了笼罩在劳动力买卖之上的“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的温存面纱,揭示了工人“自由”到了只能出卖劳动力的地步。
“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的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
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因此,工资必将受到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产业后备军”的规模的变动不仅作用于劳动力供给,而且,资本家控制劳动和劳资关系的策略也受其影响,因为它是削弱工人在劳资谈判中讨价能力的一种潜在工具。
因此,马克思讨论了机械化、劳动组织、工资制度等资本家进行控制劳动过程和最大限度扩大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差距的种种策略。
例如,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分工,有使劳动尽可能地脱离专门知识和专门训练,变成简单劳动的趋势。
这是因为,根据巴贝齐原理,“在以买卖劳动力为基础的社会里,划分工艺会减低其各个部分的工价。
”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
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
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
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旧解释是剩余价值之特殊,无普遍适用性,仅可解释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而新解释则为剩余价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
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这两种含义,一个是言人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另一个则是言物品本身的价值状况,名同而实异,但根据其出现的场合,联系上下文,很容易判别其所指何义。
因第一种含义很常见,第二种含义较少见,故本文主要以第一种含义为依据对剩余价值展开论述。
由此而观其适用范围,便可看出: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以后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一直存在。
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尚不能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时候处于忍饥挨饿的境地,故难以创造剩余价值。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除满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余,故能生产少量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明显的便是战争得胜者不再将战俘杀掉,而是将其用作奴隶为自己生产剩余价值。
封建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广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国家收的各种捐税,皆来源于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生产,众所周知,其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财政收入皆来源于工人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上文已有论述,广泛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且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更加离不开剩余价值的生产,因那时会出现更多的职业种类,社会分工将更加细密,更多的人将离开物质生产部门而从事文教、卫生、公共服务等工作,如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不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那么许多社会必须的非物质生产性的工作将无法开展,整个社会机器将停止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