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植物保护学名词解释教学提纲
植物保护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植物保护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植物保护学的定义和目的植物保护学是研究和控制植物疾病、害虫和杂草的科学,其目的是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植物保护学通过对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技术的开发,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障了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
二、植物保护学的基本概念1. 植物疾病:植物受到病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侵害而引起的生理、形态和功能异常的病害。
2. 害虫:对植物生长和产量造成危害的昆虫、螨虫、蠕虫等。
3. 杂草:指对农作物造成危害,影响田间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植物。
4. 防治:指对植物疾病、害虫和杂草进行预防和控制的技术和方法。
三、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1. 植物病原微生物:病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理生态特性、传播途径等。
2. 害虫生物学:害虫的分类、形态特征、生活史、生物学特性、适应性和传播规律。
3. 杂草生物学:杂草的分类、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态适应性和生长特性。
4. 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对植物病虫草害的预防、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和方法。
四、植物保护学的重要意义1. 保障粮食安全:植物保护学通过预防和控制病虫草害,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障了粮食生产和供应。
2. 保护生态环境: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和防治技术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和技术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持,保障了农业的稳定和增产。
五、植物保护学的发展历程1. 古代植物保护:古代人类在农业实践中开始注意到植物疾病、害虫和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开展了一些简单的防治措施。
2. 近代植物保护:18世纪以后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植物病虫害,提出了一些关于植物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发展了一些农业化学药剂。
3. 现代植物保护:20世纪以后,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植物保护学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植物保护学家和专家,成功地控制了一些严重的病虫害,推动了植物保护学的发展。
植保名词解释
植物保护学名词解释1、假死性:一些害虫遇到外界惊扰就暂时停止活动或自动掉落下来,好像死去一样,叫做假死性。
2、卵胎生:又称伪胎生,指其卵在母体内发育并孵化,所产生下来的幼体似为胎生,但与脯乳动物的胎生不同,故称为卵胎生。
3、病理程序:植物发生病害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不断变化而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4、交互抗性:害虫对某一杀虫剂产生抗药性后,对其他具有相似或相同结构或杀虫原理相同的杀虫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5、负交互抗性:害虫对某一杀虫剂产生抗药性后,反而对别的杀虫剂更为敏感。
6、有效积温法则:昆虫完成一个初期或一个世代所用的时间与同期内有效温度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有效积温常数,这个法则叫做有效积温法则。
K=N(T-C)7、LD(50):是指实验的动物一次口服某药剂后,产生急性中毒,有半数死亡时所需要的该药剂的量,单位为mg/kg。
8、初侵染:由越冬的病原物在植物生长期引起的初次侵染称为初侵染。
9、变态:昆虫的生长发育是新陈代谢的过程。
从幼虫到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生活习性上一系列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10、完全变态: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期3个阶段。
11、不完全变态:具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期。
12、羽化:不完全变态的若虫或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
13、多型现象:是指同种昆虫除雌雄两型外,还有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个体的现象。
14、安全间隔期:最后一次用药的时间到收获的间隔时间。
15、水平抗性:某一植物某一品种对某一病菌的生理小种有极高的抗性,对其他的生理小种无或易感。
16、综合防治:(IPM):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观念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时要把防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植物保护学英文名称:plant protection学时:72学分:3.0适用对象: 草业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科目,平时成绩占30% ,考试成绩占70%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草坪学、普通遗传学等。
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植物保护学》是草业学科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是阐述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应用科学。
本大纲根据草业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及培养目标制定。
内容包括认识植物病虫害在农业生产中的危害性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的重要性,掌握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主要植物病虫害的诊断方法、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倡独立思考和钻研创新精神。
英文简介:"Plant protection" is a discipline-based compulsory of turf science, which describing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The outline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plan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urf science includes the harm of plant pest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principle of plant protection, which is the "prevention first,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of plant pathology and entomology, as well as the major plant pest diagnostic methods , the occurrence and control methods.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students should give their full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to promote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delve into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三、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讲授45学时,实验27学时,分两部分讲授,第一部分为植物病理学部分,第二部分为昆虫学部分。
植物保护学通论
植物保护学通论第一篇:植物保护学通论植物保护学通论一.绪论(一)名词解释1.植物保护: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2.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3.有害生物:危害人类及其财产利益的生物4.植物生物灾害:有害生物严重危害人类目标植物,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而形成的灾害5.农业有害生物:危害农作物,并能造成显著经济损失的作物(二)简答1.植物保护的目的是什么?答:控制有害生物对植物的危害,避免造成生物灾害,最终提高植物生产的回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植物保护学的内容是什么?答:植物保护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应用技术,植保器材和推广技术等,主要是弄明白不同有害生物的生物特性,与环境的互作关系,发生和成灾规律,建立准确的预测预报技术以及科学,高效,安全的防治措施与合理的防治策略,并将其顺利实施(三)填空1.植物保护对象是(目标植物)2.控制有害生物危害的两类方式是(防与治)3.化学农药所造成的3R问题(农药残余,有害生物再猖獗,有害生物抗药性)4.我国植保方针是(预防为主,防大于治的方式)二植物虫害(一)名词解释1.昆虫的形态特征答:昆虫是体躯分为头,胸,腹三段,生有6足4翅的节肢动物头部着生有1个口器,1对触角,1对复眼和1—3个单眼,因此,头部是昆虫取食和感觉的中心胸部由3个体节和一个尾节组成,是昆虫运动的中心腹部一般由10个体节和一个尾节组成,是昆虫形成代谢和生殖的中心2.昆虫的口式及代表性昆虫答:下口式,蝗虫及鳞翅目的幼虫前口式,虎甲,步行草,草蛉后口式,椿象,蚜虫,蝉,叶蝉3.昆虫角的构成答:柄节,梗节,鞭节第二篇:2014年植物保护通论期末复习资料2014年植物保护通论期末复习资料(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部分1.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
植物保护技术重点讲义资料
植物保护技术一、名词解释:1、世代:昆虫从卵到成虫性成熟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2、触杀剂:通过接触表皮渗入害虫体内,使之中毒死亡的药剂。
3、补充营养:大多数昆虫羽化后,性器官还未成熟,需要继续取食才能达到性成熟,这种对性成熟必不可少的成虫期营养称为补充营养。
4、病原:指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
5、潜伏侵染:在潜育期,有的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后,由于寄主抗病性或环境条件不适应等,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潜伏而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称为潜伏侵染。
6、羽化:不全变态的若虫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的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
7、植物病害:长期异常的环境胁迫和病原生物的侵染,超过了植物的耐受限度,植物的生长发育受阻,新陈代谢异常,导致植物出现病态表现,甚至死亡,影响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8、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发病后,发病部位出现的病态表现。
9、侵染过程:植物病害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接种体从越冬、越夏场所通过传播和寄主植物接触到寄主植物发病直至死亡的过程,包括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四个环节。
10、寡足型幼虫:只有胸足没有腹足的幼虫类型。
11、有效积温法则:昆虫的一定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有效温度的积累值往往是一个常数。
12、滞育:昆虫在温度和光周期变化等外界因子诱导下,通过体内生理编码过程控制的发育停滞状态。
15、天敌昆虫:具有天敌作用的昆虫,如螳螂、瓢虫等。
13、卵胎生:卵在母体内成熟后,并不排除体外,而是停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这种生殖方式叫(卵)胎生。
14、作物的耐害性:是作物的抗虫机制的一种,即作物在受到害虫危害后在产量或品质上无多大的损失。
或作物在害虫取食后,虽不明显影响害虫的生存,但作物具有较强的增殖和补偿能力。
15、防治指标:即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下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害虫密度达到经济损害允许水平。
16、趋化性:昆虫对化学物质的刺激所表现出的反应。
17、无性孢子:不经两性细胞配合,只由营养细胞的分裂或营养菌丝的分化(切割)而形成的新个体。
植物保护通论提纲
一绪论二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植物病害的定义植物由于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理解植物病害概念的基本点应是,有致病因素的影响,有一个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并对人类的经济活动造成损失。
(二) 植物病害的症状1. 症状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称为症状。
植物病害的症状均有一定的特异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它是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
1.1 病状是指植物自身外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
类型: 变色、坏死、腐烂、畸形和萎蔫.1.2 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构造。
类型: 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真菌),脓状物(细菌)等.(三) 植物病害的分类按照病原分为:1. 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可以在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传染性病害。
2.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即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而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没有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三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一)病害发生的三要素及病害三角关系1.植物病害发生的三要素病原、感病植物和环境条件构成植物病害发生的三个基本要素。
2.植物病害三角关系寄主植物、病原之间的相互作用受环境条件影响,三个要素的关系称为植物病害的三角关系。
病原: 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
可以分为两大类:➢生物的因素: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和线虫等。
➢非生物病原:指不适宜的物理和化学因子。
➢在传染性病害中,具有致病力的病原物的存在及其大量繁殖传播是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消灭或控制病原物的传播、蔓延是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措施。
寄主植物:被病原物所寄生的植物称该病原物的寄主。
《植物保护技术》书本之名词解释系列
《植物保护技术》书本之名词解释系列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1.脉序:翅脉的排列状况称为脉序。
2.两性生殖:需经过雌雄交配,精子与卵结合,雌虫产出受精卵,每粒卵发育成为一个子代,这种繁殖方式又称两性卵生,是昆虫繁殖后代最普遍的方式。
3.孤雌生殖(单性生殖):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偶发性的孤雌生殖,如家蚕、;经常性的孤雌生殖,如蜜蜂、蚂蚁、介壳虫、粉虱、瘿蜂、小蜂等;季节性的孤雌生殖,如寄生蜂。
)4.多胚生殖:由一个卵产生两个或更多胚胎的生殖方式,即由一个卵发育成两个到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个体,称为多胚生殖,如某些寄生蜂。
5.卵胎生:卵在母体内成熟后,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出幼虫或若虫的生殖方式,如蚜虫、蝇类和甲虫等。
6.孵化:胚胎发育完成以后,幼虫从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称为孵化。
7.卵期:卵从母体产下到孵化为止的一段时期,称为卵期。
8.胚胎发育:是从受精卵至孵化为幼虫(又称若虫)的发育期,又称卵内发育。
9.胚后发育:是从卵孵化后开始至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期。
10.卵孔:卵的前端有一至数个小孔,称为卵孔。
11.变态:昆虫从卵孵化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12.渐变态:其中有一类幼虫与成虫的生活环境一致,它们在外形上相似,仅仅个体大小、翅及生殖器官的发育程度不同而已,因此,这类变态又称渐变态,如蝗虫、蝽象、蚜虫。
13.半变态:另一类幼虫生活在水中,成虫陆生,其幼虫在外形上完全不同于成虫,因此又称为半变态,如蜻蜓。
14.过渐变态:还有一类幼虫与成虫的生活环境相同,外形也相似,但幼虫变成成虫前有一个不食不动,类似蛹的形态,称此类为过渐变态,如蓟马、粉虱、雄蚧。
15.蜕皮: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受到体壁的限制,必须将旧皮蜕去才能继续生长,这种现象称为蜕皮。
16.龄期:前后两次蜕皮之间的时间,称为龄期。
17.羽化:不全变态若虫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
植物保护学名词解释
植物保护学名词解释1、植物营养元素的再利用:植物某一器官或部位中的矿质养分可通过韧皮部运往其她器官或部位,而被再度利用。
2、大量元素: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
3、微量元素:铁硼锰铜钼锌氯。
4、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5、营养元素:植物体所需的化学元素。
6、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运输、转化与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的科学。
7、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与直接营养作用的化学元素。
8、有益元素: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良好刺激作用,或为某些植物种类、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必需,但不就是所有植物必需。
9、强度因素: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
10、容量因素: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数量。
11、化学有效养分:土壤中存在的矿质态养分。
12、土壤的缓冲因素(缓冲力或缓冲容量):表示土壤保持一定养分强度的关系。
13、截获:根直接从所接触的土壤中获取养分而不通过运输。
14、质流:植物蒸腾作用与根系吸水造成根表土壤与原土体之间出现明显的水势差,此种压力导致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着水流向根表迁移。
15、扩散:由于根对周围养分离子的吸收造成根表与周围土壤的养分浓度梯度差,土体养分顺着浓度梯度向根表迁移。
16、简单扩散:溶液中的离子存在浓度差时,将导致离子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17、根系密度:单位土壤体积中根的总长度。
18、养分累积:根对水分的吸收速率高于养分的吸收速率,这时根际的养分浓度高于土体的养分浓度。
19、养分亏缺:根系吸收土壤溶液中养分的速率大于吸收水分的速率。
20、养分持平:在一定条件下,水分的蒸腾速率与养分的吸收速率相等,根际不会出现浓度梯度。
21、共生固氮作用:一些豆科植物在固定空气中的N2时,也会降低根际的PH值。
22、螯溶作用:植物分泌的大量有机酸、氨基酸与酚类化合物,与根际各种金属元素形成螯合物。
23、双泵模型:离子进入木质部导管需两次泵的作用,第一次就是将离子由介质或自由空间主动泵入细胞膜内,进入共质体;第二次就是将离子由木质部薄壁细胞主动泵入木质部导管。
植物保护技术教学基本要求
植物保护技术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
1、植物保护学的概念和定义。
植物保护学,又称农业植保字,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通过规划调控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农业及衍生产业生产和经营中面临的农业植物病害、害虫、杂草等生物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和发展造成的影响,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
2、植物保护技术的概念和定义。
植物保护技术是指采取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技术。
它包括防除、防控、预防、病虫调控等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物理等多学科的技术和理论,旨在通过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作物受到的病虫害危害,保证农作物生产的稳定性及其质量。
3、植物保护技术的类型。
植物保护技术分为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病害防治技术和有害生物普查技术三大类。
其中,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指一切采取的防治、预防害虫的技术方法;病害防控技术以病害防治为主;有害生物普查技术,主要是指在植物中定位害虫及传播病原体的技术。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植物保护技术,掌握其基本理论、原理及有效的施药技巧。
2、熟悉植物保护技术的类型。
植保名词解释
植物保护学名词解释1、假死性:一些害虫遇到外界惊扰就暂时停止活动或自动掉落下来,好像死去一样,叫做假死性。
2、卵胎生:又称伪胎生,指其卵在母体内发育并孵化,所产生下来的幼体似为胎生,但与脯乳动物的胎生不同,故称为卵胎生。
3、病理程序:植物发生病害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不断变化而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4、交互抗性:害虫对某一杀虫剂产生抗药性后,对其他具有相似或相同结构或杀虫原理相同的杀虫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5、负交互抗性:害虫对某一杀虫剂产生抗药性后,反而对别的杀虫剂更为敏感。
6、有效积温法则:昆虫完成一个初期或一个世代所用的时间与同期内有效温度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有效积温常数,这个法则叫做有效积温法则。
K=N(T-C)7、LD(50):是指实验的动物一次口服某药剂后,产生急性中毒,有半数死亡时所需要的该药剂的量,单位为mg/kg。
8、初侵染:由越冬的病原物在植物生长期引起的初次侵染称为初侵染。
9、变态:昆虫的生长发育是新陈代谢的过程。
从幼虫到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生活习性上一系列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10、完全变态: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期3个阶段。
11、不完全变态:具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期。
12、羽化:不完全变态的若虫或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
13、多型现象:是指同种昆虫除雌雄两型外,还有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个体的现象。
14、安全间隔期:最后一次用药的时间到收获的间隔时间。
15、水平抗性:某一植物某一品种对某一病菌的生理小种有极高的抗性,对其他的生理小种无或易感。
16、综合防治:(IPM):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观念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时要把防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植物保护技术名词解释
植保名词解释1.孵化:胚胎发育完成以后,幼虫从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称孵化。
2.羽化:不全变态若虫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3.生活年史:由当年越冬虫态开始活动,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一年内发育史称为生活年史。
4.世代:昆虫从卵到成虫性成熟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5.世代重叠:一年发生数代的昆虫,前后世代间常有首尾重叠现象,这种前后两个世代互相重叠的现象,称为世代重叠6.生理小种:病原物的种内形态相同、对寄主植物的品种致病力不同的专化类群。
7.滞育:昆虫在生活史中,常常有一段或长或短的不食不动、停止生长发育的时期,这种现象称为滞育。
8.休眠:是由不利的环境条件所引起的生长发育停止,当不良的环境条件一旦解除,昆虫可以立即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这种现象称为休眠。
9.内吸性除草剂:施用后,能被杂草的根、茎、叶、芽鞘等到部位吸收,并能在杂草体内传导至整个植株各部分,使杂草生长发育受到抑制、破坏或死亡的药剂。
10.多型现象:在同一种昆虫中,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个体类型,称为多型现象11.假死性:有些昆虫受到突然的接触或震动时,全身表现一种反射性的抑制状态,身体蜷曲,或从植株上坠落地面,一动不动,片刻才爬行或飞起,这种现象称为假死性。
12.群集性:是同种昆虫的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习性。
13.迁飞性:不少农业害虫,在成虫羽化到翅骨变硬的羽化初期,有成群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迁飞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特性称迁飞性。
14.植物病害: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这种现象就称之为植物病害。
15.植物的垂直抗性:寄主的品种对病原物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小种是高抗的或免疫的,而对其他小种是感病的现象。
16.植物的水平抗性:寄主品种对病原物的绝大多数小种都具有同等水平的抗性,寄主品17.病原物的致病性: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和毒害的能力。
(整理)《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植物保护学英文名称:plant protection学时:72学分:3.0适用对象: 草业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科目,平时成绩占30% ,考试成绩占70%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草坪学、普通遗传学等。
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植物保护学》是草业学科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是阐述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应用科学。
本大纲根据草业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及培养目标制定。
内容包括认识植物病虫害在农业生产中的危害性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的重要性,掌握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主要植物病虫害的诊断方法、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倡独立思考和钻研创新精神。
英文简介:"Plant protection" is a discipline-based compulsory of turf science, which describing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The outline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plan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urf science includes the harm of plant pest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principle of plant protection, which is the "prevention first,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of plant pathology and entomology, as well as the major plant pest diagnostic methods , the occurrence and control methods.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students should give their full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to promote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delve into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三、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讲授45学时,实验27学时,分两部分讲授,第一部分为植物病理学部分,第二部分为昆虫学部分。
植物保护名词解释
植物保护的解释:
为使植物生长期免受危害所采取的各种保护性措施,如除草和防治病虫害等
词语分解
植物的解释:构成植物界为数众多的任何有机体,其典型的特征有:无自身移动性的运动能力,不具有迅速运动反应力;缺乏明显的神经和感觉器官虽然具有特别的刺激反应的指示感应;具有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有一个特有的营养系统
保护的解释:爱护使免受可能遇到的伤害、破坏或有害的影响保护视力保护圣主。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详细解释.护卫使不受损害。
《书·毕命》“分居里,成周郊” 孔传:“分别民之居里,异其善恶;成定东周郊。
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
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绪论生物因子:包括各类有害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即所谓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病害由各种病原微生物造成,包括病毒、真菌、细菌、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植物虫害主要指昆虫和螨类;草害主要指农田杂草;鼠害指啮齿类动物。
非生物因子:气候、土壤、水肥等,对植物造成诸如干旱、涝害、冻害和缺肥等伤害。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定义病害:植物由于生物和非生物致病因素的作用,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多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病态),甚至死亡的现象。
病原: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导致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可分为三种:1、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2、不良的环境因素;3、病原生物。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病状: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有以下五大类型:1、变色:由于病部细胞的色素改变,导致发病植物的色泽发生均匀或不均匀改变。
2、坏死:发病植物组织和细胞受破坏而死亡。
3、腐烂:较大面积植物组织的分解和破坏的表现4、萎焉: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凋萎现象5、畸形:病组织或细胞的生长受阻或过度造成的形态异常病征:指在植物病部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病原物的组织结构。
有以下六大类型:1、霉状物:小麦赤霉病、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甘薯软腐病、柑桔青霉病等。
2、粉状物:苹果白粉病、小麦散黑粉病、水稻粒黑粉病等。
3、锈状物:各种锈病4、粒状物:水稻纹枯病、油菜菌核病、毛豆炭疽病、茄子褐斑病、西瓜白绢病、5、索状物:柑橘紫纹羽和白纹羽病6、菌脓:细菌病害特有的病征。
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第三节、两种类型的植物病害一、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子(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可在植物个体间传染,故也称传染性病害致病因子=病原物: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真菌、细菌、(植原体)、病毒、(类病毒)二、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无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植物个体间传染,故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植物保护学
植物保护学病理部分一、名词解释1.类病毒:只有核酸(小分子RNA)而无蛋白衣壳的植物感染因子,称为类病毒。
2.病状:是植物全身或局部受侵染后外表出现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腐烂与畸形等。
3.病原物的寄生性:是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4.垂直抗性:是由单个或者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控制,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它决定了品种的定性反应,抗病或者感病取决于所遇到的病原物小种。
5.病害三角关系:由感病的寄主植物,有毒力的病原物以及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这三者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引起植物病害的观点。
6.生理小种:种内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致病力或其它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称为生理小种。
7.活体营养生物:指只能从寄主的活细胞和组织中获取养分的生物,相当于过去所提的专性寄生物和少数兼性腐生物。
8.侵染性病害:由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生物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9.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10.毒素:指病原物产生的浓度很低便能毒害寄主细胞的代谢产物。
11.鉴别寄主:用于鉴别生理小种的寄主品种叫做鉴别寄主。
12.潜育期:指病原物从侵入完成到症状显露为止的一段时间。
13.子囊果:子囊大多产生在由菌丝形成的包被内,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子实体,称作子囊果。
14.质粒:指独立于细菌核质之外的遗传因子,呈环状结构,由双链的DNA分子组成。
二简答题1. 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的流行学特点是什么?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无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不大。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害的发生程度无大的变化,当年病害发生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初侵染的菌量和初侵染的发病程度。
多为土传或者种传病害。
多循环病害有多次再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害就可以有轻到重达到流行的程度,一般引起地上部的局部性病害。
2. 真菌的有性与无性生殖分别产生那几类孢子?真菌的有性生殖产生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五种有性孢子;无性繁殖产生的无性孢子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
植物保护学 植物病害防治名词解释
植物保护学植物病害防治名词解释嘿,咱今儿个就来好好唠唠植物保护学里那些关于植物病害防治的名词!
先来说说“病原菌”,这就好比是植物的敌人呐!就像人会生病是因为有病菌入侵,植物也一样,病原菌就是让它们生病的罪魁祸首。
你想想,要是没有病原菌,那植物们不就能茁壮成长啦?比如那可恶的真菌,能让好多植物遭罪呢!
再讲讲“寄主”,植物就是病原菌的寄主呀!就好像是病原菌找了个家,在植物身上安营扎寨,然后开始搞破坏。
比如说小麦是锈病菌的寄主,那锈病菌就在小麦身上作威作福啦!
“侵染循环”呢,就像是病原菌的行动轨迹。
它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不断地寻找新的寄主,不断地传播。
这不就跟咱们人每天出门、回家一样嘛,病原菌也有它们的“出行路线”呢!
还有“病害流行”,哎呀呀,这可不得了!一旦病害流行起来,那可就是一大片植物都要遭殃啦!就像一场大灾难,迅速蔓延开来。
比如说曾经的蝗灾,那蝗虫飞过,一片狼藉,植物病害流行起来也差不多是这样的恐怖呢!
“防治措施”那可是我们保护植物的法宝呀!我们可以用农药来杀死病原菌,就像给植物穿上了一层保护衣。
也可以通过培育抗病品种,
让植物自己就有抵抗病害的能力,这不就像人锻炼身体,让自己更健康嘛!
植物保护学真的太重要啦!如果我们不重视植物病害防治,那我们的庄稼会减产,我们的花园会变得不再美丽,那多可惜呀!所以呀,我们一定要好好了解这些名词,好好保护我们的植物朋友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保护学名词解释1、植物营养元素的再利用:植物某一器官或部位中的矿质养分可通过韧皮部运往其他器官或部位,而被再度利用。
2、大量元素: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
3、微量元素:铁硼锰铜钼锌氯。
4、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5、营养元素:植物体所需的化学元素。
6、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7、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和直接营养作用的化学元素。
8、有益元素: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良好刺激作用,或为某些植物种类、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必需,但不是所有植物必需。
9、强度因素: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
10、容量因素: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数量。
11、化学有效养分:土壤中存在的矿质态养分。
12、土壤的缓冲因素(缓冲力或缓冲容量):表示土壤保持一定养分强度的关系。
13、截获:根直接从所接触的土壤中获取养分而不通过运输。
14、质流:植物蒸腾作用和根系吸水造成根表土壤与原土体之间出现明显的水势差,此种压力导致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着水流向根表迁移。
15、扩散:由于根对周围养分离子的吸收造成根表与周围土壤的养分浓度梯度差,土体养分顺着浓度梯度向根表迁移。
16、简单扩散:溶液中的离子存在浓度差时,将导致离子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17、根系密度:单位土壤体积中根的总长度。
18、养分累积:根对水分的吸收速率高于养分的吸收速率,这时根际的养分浓度高于土体的养分浓度。
19、养分亏缺:根系吸收土壤溶液中养分的速率大于吸收水分的速率。
20、养分持平:在一定条件下,水分的蒸腾速率和养分的吸收速率相等,根际不会出现浓度梯度。
21、共生固氮作用:一些豆科植物在固定空气中的N2时,也会降低根际的PH值。
22、螯溶作用:植物分泌的大量有机酸、氨基酸和酚类化合物,与根际各种金属元素形成螯合物。
23、双泵模型:离子进入木质部导管需两次泵的作用,第一次是将离子由介质或自由空间主动泵入细胞膜内,进入共质体;第二次是将离子由木质部薄壁细胞主动泵入木质部导管。
24、交换吸附:木质部导管壁上带负电荷的阴离子基团与导管汁液中的阳离子结合,将其吸附在管壁上,所吸附的阳离子又可被其他阳离子交换下来,继续随汁液向上移动。
25、趋肥性:根系生长和分布在施肥点周围或有机肥周围,根系密集,而在养分缺乏地方根系很少。
26、非专性吸附:在酸性条件下,有些黏土矿物,或铁、铝胶体表面质子化后带正电荷,而吸附磷酸根等阴离子。
27、专性吸附:铁、铝氧化物及其水化氧化物对磷的吸附。
28、根际: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上不同于土体的那部分微域土区。
29、根际效应:在根际范围内,微生物的数量、pH值及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专性和非专性根系分泌物使植物根系产生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性的反应。
30、临界浓度:为了满足植物适宜的生长,需要使土壤溶液中的养分浓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31、根际PH值:植物根系的活动对根际土壤的酸碱性产生显著的影响。
32、根分泌物:植物生长过程中,根向生长基质中释放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33、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存在于土壤离子库中,在作物生长期内能够移动到位置紧挨植物根的一些矿质养分。
(两要素:1.形态2.空间位置的迁移)34、自由空间:根细胞壁的大孔隙中,离子可随水分移动而移动。
35、杜南空间:进入空间的各种离子以杜南扩散和交换吸附的方式被固定,不能自由扩散。
36、有益元素: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或为某些植物种类、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必需,但不是所有植物必需。
37、短距离运输(横向运输):根外介质中的养分从根表皮细胞进入根内再经皮层组织到达中柱的迁移过程。
38、长距离运输(纵向运输):养分从根经木质部或韧皮部到达地上部的运输以及养分从地上部经韧皮部向根的运输过程。
39、养分胁迫:当某些元素的养分缺乏时,有些植物具有调节功能,主动改变根际PH值,以提高该养分的有效性。
40、酸性土壤:低PH值土壤的总称。
(包括红壤、黄壤、砖红壤、赤红壤和灰化土壤等)41、盐渍土:含有过量盐分,主要包括内陆盐渍土和滨海盐渍土等。
42、石灰性土壤:含有游离碳酸钙土壤的总称。
43、生理酸性肥料:通过作物吸收养分后使土壤酸度提高的肥料。
44、生理碱性肥料:通过作物吸收养分后使土壤碱度提高的肥料。
45、以磷增氮:指通过对豆科作物,特别是豆科绿肥施用磷肥,促进作物根瘤的形成和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以增加作物氮素营养和土壤含氮量。
46、菌根:高等植物根系与真菌形成的共生体。
47、外生菌根:真菌菌丝穿入根外皮层细胞间隙形成真菌菌丝网,相互缠绕覆盖,在根外成为鞘状菌根。
48、内生菌根:真菌生长在皮层细胞内与细胞间隙中,菌丝可延伸到土壤中。
49、质外体:由细胞壁和细胞间隙所组成的连续体。
(包括木质部导管)50、共质体:由穿过细胞壁的胞内连丝把细胞相连,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原生质的整体(不包括液泡)。
51、专一性根分泌物:特定植物受某一养分胁迫专一性诱导,在体内合成,并通过主动分泌进入根际的代谢产物。
52、非专一性根分泌物:包括碳水化合物、有机酸、氨基酸和酚类化合物等。
53、主动吸收(运输):在消耗能量条件下,养分离子逆电化学势梯度的运转。
54、被动吸收(运输):养分离子顺着电化学势梯度进行的扩散运动,不需要能量。
55、离子通道:膜上被动运输离子的蛋白通道。
(生物膜上具有选择性功能的孔道蛋白)56、载体运输:通过膜上主动或被动携带离子通过膜的蛋白质的运输。
57、离子泵:细胞膜上通过ATP水解提供能量使离子逆电化学势梯度主动运输的蛋白质。
58、离子泵运输:离子泵在有能量供应时可使离子在细胞膜上逆电化学势梯度主动地吸收。
59、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
60、根压:离子进入木质部导管后,增加了汁液的浓度,使水势下降,引起导管周围的水分在水势差的作用下扩散进入导管,从而产生一种使导管汁液向上移动的压力。
61、吐水现象:由于根压的作用使水分和离子在导管中向地上部移动,因此在植物根尖或叶缘沁出水珠。
62、伤流液:把幼苗茎基部折断,可以收集到木质部汁液。
63、拮抗作用:溶液中某一离子存在能抑制另一种离子吸收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64、协助作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根系对另一些离子的吸收。
(主要表现在阳离子对阴离子,阴离子对阴离子之间)65、维茨效应:Ca2+有稳定质膜结构的特殊功能,因此有助于质膜的选择性吸收。
66、养分总量:土壤供应养分潜在能力的大小。
67、腐殖质营养学说:土壤肥力取决于腐殖质的含量,腐殖质是土壤中唯一的植物营养物质。
68、根外营养:植物除可从根部吸收养分外,还能通过叶片(或茎)吸收养分。
69、养分利用效率:植物组织内单位养分所产生的地上部干物质的重量,在数值上相当于植物养分浓度的倒数。
70、矿质营养学说:植物的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而非腐殖质。
71、养分归还原理: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若不及时归还被带走的养分,土壤地力将逐渐下降,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72、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
73、装载:光合产物由叶肉细胞进入韧皮部筛管的过程。
74、卸载:同化物从库组织筛管中输出的过程。
75、基因:控制生物生长发育性状的基本功能单位。
76、肥料三要素:氮、磷、钾作物需要较多,但土壤中常常供应不足,因此需要肥料补充。
77、营养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生长阶段中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其最大效能的时期。
78、营养临界期:植物生长发育某个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不多但很迫切,并且当养分供应不足或元素间数量不平衡时将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79、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80、肥料:人们用以调节植物营养与培肥改土的一类物质。
(植物的粮食)81、化学肥料:按照农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或有益的元素,经过合成、加工等工艺制造的肥料。
82、生物肥料:含有益微生物的菌剂。
83、有机肥料:由动物、植物的残体或排泄物组成。
84、绿肥:翻埋入土做肥料的栽培或野生植物绿色体。
85、微肥: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经过工业加工所制成的,在农业生产中作为肥料施用的化工产品。
86、厩肥:家畜粪尿、垫料和饲料残屑的混合物经腐熟而成的肥料。
87、饼肥:含油较多的种子提取油分后的残渣。
88、海肥:海产品加工的废弃物和一些不能食用的海生动物、植物及矿物性物质。
89、氨态氮肥:凡氮肥中的氮素以NH4+或NH3形态存在的。
90、硝态氮肥:凡肥料中的氮素以硝酸根(NO3-)形态存在的。
91、尿素:化学合成的有机氮肥,其氮素以酰胺(CO-NH2)形态存在。
(酰胺态氮肥)92、缓释氮肥(长效氮肥):肥料中氮的释放速率延缓,可供植物持续吸收利用。
93、控释氮肥:肥料中氮的释放速率不仅延缓,而且能按植物的需要有控制地释放。
94、包膜氮肥:在速效氮肥外表面包裹一层或数层半透性或难溶性的惰性物质,以减缓养分的释放速率而制成的肥料。
95、硝化作用:土壤中铵态氮肥或尿素转化形成的铵,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氧化为硝酸。
96、反硝化作用(脱氮作用):嫌气条件下,硝态氮经反硝化细菌作用,还原为气态氮(N2或N2O)的过程。
97、过磷酸钙的退化:当过磷酸钙吸湿后,其中的磷酸钙还会与制造时生成的杂质起化学作用,形成溶解度低的磷酸盐。
98、微肥的有效施用:尽可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在高产、优质、高效的持续农业中应起的营养作用,而且尽量减少其对作物与生态环境质量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99、复混肥料:凡是肥料成分中同时含有氮、磷、钾三要素或其他任何两种养分的化学肥料。
100、复合肥料:通过化学(化合)作用或氨化造粒过程制成,有明显的化学反应。
101、混合肥料:生产工艺以物理方法为主,产品的成分和养分比例随配方而相应变化。
102、掺合肥料(BB肥):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粒度相对一致的单质可复合肥料为原料,经机械混合而成的肥料。
103、两元复混肥料: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的两种养分。
104、多元复混肥料:除含氮磷钾三要素外,同时还含有微量营养元素。
105、多功能复混肥料:除养分外,还有农药或生长素类物质。
106、基肥:在作物播种前,结合土壤耕作而施用的肥料。
(着眼点作物生长全程,有机肥为主)107、种肥:在植物播种或移栽时,施入土壤的肥料。
(着眼点苗期,化肥为主)108、追肥:在植物生长发育时期,施入土壤的肥料。
(着眼点调节植物营养,化肥为主)109、根外追肥:将肥料配成一定浓度的营养液,借助喷雾器械喷洒与作物地上部的一种施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