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88859db39b89680203d82575.png)
百家争鸣作者:李秋奇来源:《档案天地》2013年第08期百家争鸣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先秦时期。
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思想。
鸣,即发表意见,今指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解放初期,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将“百家争鸣”一词发扬光大,“双百”方针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指针。
百家争鸣的历史渊源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
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使得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
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于是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阴阳、名、纵横、杂、农等名家称为诸子百家。
他们各自著书立说。
在政治上、学术上展开争论呈现出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产生的主要思想流派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代表作品《春秋》、《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主张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
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杨朱,代表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先秦时代的思想、文化、科技
![先秦时代的思想、文化、科技](https://img.taocdn.com/s3/m/4d1cdbe5195f312b3169a536.png)
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气氛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 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A
高美峰制作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 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采纳有利于各自统治的学说 ③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④“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被打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高美峰制作
4.易中天曾经说:“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 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锋,儒道争锋, 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 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 ) A、争夺学术霸主地位 B、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 C、寻求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新途径 D、学术界的混乱和无序
C
高美峰制作
夷夏界限的变化
远古时代在各地散布着许多部落,无所谓夷夏问题。 周王朝建立后,周王朝和从属于周的中原诸侯国逐渐自称 为“诸夏”,并把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的部落当作野 蛮人而和诸夏对立起来。在春秋时期,诸夏自称为诸华, 或华夏,少数民族则泛称夷或夷狄。华夏和夷狄之间的确 曾经有民族、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但是又长期有着 密切的共处关系。春秋时,在大国争霸的同时,晋、齐、 秦等国都把临近的夷狄纳入本国版图,加速了夷夏的融合 进程。楚、吴、越也在迅速地华夏化,战国时,华夏族基 本形成了,这就是汉族的前身。
高美峰制作
古代中国人有重华夏轻夷狄的思想,这就同古代印 度的雅利安人称异族为“蔑戾车”和古希腊人称异族为“蛮 族”一样。不过,古代中国人对夷夏的区分还有其自己的 特点。这就是在长期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重文化而非重 种族的区分标准。 文化上的先进与落后自然地就成了区分夷夏的标准 了。以文化为标准的夷夏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对 中国以后的历史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剖析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dc4d03284ac850ad0242b8.png)
第三、作为贵族,士一般都接受比较良好的教育。 士的教育条件不一定最好,学习的积极性可能 最高。因为他们是最低的贵族,有身份无地位, 有义务无职务,有事业无产业。这就要有本事, 而且非有本事不可。是特别重视教育的人,靠 本事养家糊口。修、齐、治、平,都是士的任 务,也是士的使命。为什么?
(二)士人崛起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一个转型期,中国向 何处 去?回答这个问题只有士人。儒家代表文士、 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法家代表谋士。
什么是士?士的特点
第一,士在先秦是最低一级贵族。当时阶级分: 贵族、平民、奴隶。贵族又分:天子、诸侯、 大夫、士。四个等级的形式是封建所致、宗法 使然。
第二、同为贵族,士与天子、诸侯、大夫的区别 在于士没有不动产(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士也)
特殊身份 ——贵族中一员
历史使命“士不可以不弘道,任重而道远”“无 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 世之太平。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精英意识 ——孟子“天生此民”是为了“使先知
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
公元前 770年,周平王东迁,历史进 入东周 ——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日渐式微, 宗法礼仪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王纲解纽,诸侯 争斗,“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至政出大夫, 陪臣执国命 。以下犯上僭越礼制的现象很多
西周时期,社会实行的是贵族政治,权力、 财富、文化都被贵族(天子、诸侯、卿 大夫、士)尤其是上层贵族掌握而且世 袭,庶人不得参政议政。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有些出身下层的人——主要是 卿大夫阶层,不满足于这种生来的不平 等,要求重新分配权力及其他社会资源。 于是出现了许多以下犯上、破坏等级秩 序的“篡权”行为,周天子的威望大大 下降,诸侯国之间展开了争夺霸主的残 酷斗争,人民生灵涂炭,血流成河,面 对这种社会大动荡,士人如何评价和作 为?
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6af5c919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39.png)
(1)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 ”关系;
荀 子
(3)伦理观: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 范人的行为;
(4)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强调礼法并施使 人向善,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2.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使中国思想文化具有 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在整个中国历史中的发展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始儒家学派)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荀子)——蔚然大宗 3.受压: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4.独尊: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统 思想) 5.挑战: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的冲击) 6.巩固:两宋时期(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 7.新发展(遭批):明清时期——批判继承 8.中西结合:维新变法时期,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 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将儒家思想 赋予了新的内容。
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 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 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 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 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 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 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 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苏格拉底的 法制观念。(10分)
1.1百家争鸣
![1.1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90e6be84f524ccbff0218424.png)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孔子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爱人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足食…民信之
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
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 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 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 业税) 个人修养: 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教育理论: 伦理道德:
政令.思想.言行与圣王的意志相同
刻苦俭朴
自我牺牲 讲求功利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 墨家 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 其国,谁攻?
儒家 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 国成立以来,已有百余家孔子学院遍布 全球40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 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 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 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 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 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 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
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体 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 美德。反映了孔子倡导建立和谐的人际 关系的思想,是一种以民为本的观点。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 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于谦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百家争鸣出现的意义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百家争鸣出现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d30db4e8e9951e79b892779.png)
[键入文字]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百家争鸣出现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只是一能够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的局面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这是一个复杂深刻的形成过程。
百家争鸣代表人物
最根本的原因便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大规模推广运用,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使得占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阶级出现,他们占有大量社会财富,但是社会地位却不高,因此急需提高自己的地位。
再就是当时诸侯争霸,连连战争,各国君主都渴望得到人才的辅佐,客观上形成了宽松的学术环境,各种流派的人都可以自由抒发自己的见解,而且诸侯国为了招揽人才,还会给人才营造良好的经济物质条件,这也促使各种人才终年奔波,周游历国,寻找能实现自己理想抱负学说的君王。
当时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一些有理想的普通士子也渴望学习知识文化,在政治上谋得一席之地,所以不满足传统的官府办的贵族学校的教育,纷纷拜师学艺,这就促进了私人办学的兴起,孔子便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这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不同学派的人思想观点政治主张有所不同,形成了三教九流并存的局面,各种学派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有所学习有所排斥,互不相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诞生了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儒家、道家、墨家等多个学术流派。
一些大的学术流派像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都通过著书立说要宣传自己的思想见解,对后世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多的促进作用,因此后人一般都对这一时期的学术争鸣持正面评价。
百家争鸣是哪百家
1。
百家争鸣发生的背景及其代表人物
![百家争鸣发生的背景及其代表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77f4e56d7e21af45b307a8bc.png)
百家争鸣法师的背景及其代表人物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 年) 战国( 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 年)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背景百家争鸣的阶级基础: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对于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有自已的见解和主张。
百家争鸣的主体:战国时期,官府文化教育的局面打破了,属于知识分子阶层的“士”大量出现,由于出身、政治见解和思想方法的不同,他们分别依附于不同的阶级和社会集团,充当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代言人,士构成了百家争鸣的主体。
百家争鸣的社会基础: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政治上不统一,就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各国的国君及贵族、官僚为壮大自己的势力,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
士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合则留,不合则去”,有相对而言的自由,受政府干涉较少,使得各学派有发展的机会,有发表自己主张的场所。
百家争鸣发启于春秋末年,兴盛于战国。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首先,社会大变革带来思想大解放。
其次,王室的衰微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
再次,社会交往的频繁、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
最后,讲学风气的盛行,私学的兴起,使文化典籍广为传播,各种学说广为流传,形成了争鸣氛围。
意义: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和保护新兴地主的中央集权制度,有积极意义。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变动时期。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运动打破了传统的生活和观念。
过去的一切怎么看?需要人们回答。
现在应该怎样生活?需要人们创造。
七上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
![七上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fb6c39d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b.png)
B孟把子依法治①墨国家与以b知德彼治知已国,紧百战密不结殆 合1、起以德来治国
C老子
②法家
c”仁政”、“民贵”、 “君轻”
2、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
D墨子 E韩非子 F孙子
③道家 ④儒家 ⑤兵家
d“兼爱”、“非攻” e“法治”、中央集权 f事备而后动 g以德教化人民
3、平等博爱、 热爱和平
4、依法治国
5、教育公平
法治观
加强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建立中央集权专制 改革观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统治 主张改革,与时俱进
韩 非 子
为专制 主义政 治体制 的建立 和秦始 皇统一 全国奠 定理论 基础
二、群星闪耀,万古流芳——百家争鸣
孙武: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 兵家学派创始人;
所著《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 的兵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其军 事格言。
①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 的社会制度逐步形成。
②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不同学派,各 陈劝说,相互抨击,取长补短。
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发 展,促进社会 的大变革
史读百家
墨家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
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儒若其家国,谁攻?
课堂小结
百家争鸣 (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文士阶层的出现
社会动荡和变革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一、乱而思治,思想迸发——春秋诸子
个人简介: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做过周朝的史
官,管理王室的藏书。
浅谈“百家争鸣”的影响及意义
![浅谈“百家争鸣”的影响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789ec10bed5b9f3f90f1ca6.png)
浅谈“百家争鸣”的影响及意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题记。
诸子百家的争鸣与学派的发展背景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给士阶层的崛起创造了条件;2.兼并战争打破了西周初期相对平静的生活格局,多种因素的冲突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3.竞相争霸的诸侯缺乏一统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文人可进行独立的的精神劳动;4.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代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走向下层,推动了私人学者集团兴起。
诸子百家的争鸣与学派的特征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式和学统承继上的差异,各学派风格上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具有影响的学派。
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学派。
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
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的作用,崇尚仁义,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开创的学派。
特点是以仁为学说核心,“克己复礼为仁”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视血亲人伦,重视入世建功,重视实践理性,重视道德修养。
道家——是古代最具影响的哲学学派。
《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情绪已自守,被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道家主要沿两条路发展,1:“无为主义”的政治学,盛行于战国西汉的黄老学派,主张“无为而治”;2:“任自然”的人生哲学,对后代产生影响最深的老庄学派、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与儒学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
后世不少文人学士正是从儒家指示的独善之路找到通往道家思想之门。
儒家和道家由对立走向互补,相反又相成。
墨家——墨家创立者是鲁国墨翟,信徒多是下层群众。
墨家强调尚力,节用,兼爱,强调尊崇天神,鼓吹专制统治。
《吕氏春秋·当染》载: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法家——春秋时期,诸侯势力渐盛,建立在氏族血缘基础上的贵族宗法制度开始瓦解,维护宗法社会等级秩序的礼乐也逐渐失去其统摄力量。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45473e25bed5b9f3f90f1c87.png)
墨子
墨翟(dí ) 约前479~前381
墨子故里 位于山东省滕州市东北部
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科学家、人权活动家。曾提出“兼
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
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出生于山东滕州,也有少数学术界人士
认为墨子出生于河南鲁山。
非功,是反动“大攻小,强执弱”的侵凌,即侵略战争。
墨家学派代表人
生平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 376年)名翟,战国时鲁国人。墨 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思 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思想主张 “兼爱”、“非攻”
著作 《墨子》
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
《墨子》书影 清光绪湖北崇文 书刻本。总计53篇,大多为墨翟弟 子及其后世门人对墨翟言行的记述。
《论语》书影
《论语》
《论语》共20篇,1.1万多字。孔子辞世后,他的学生 们将他的言论以及他与门人的问答汇集编为《论语》。这 本书是记录孔子言行思想最权威的资料。
曲阜“三孔”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
山东曲阜孔府大门
门上悬“圣府”匾, 中柱悬挂金字木联:“与 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 家。”
山东曲阜孔府大堂
为当年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案件之处
孔府又称衍[yǎn]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是孔 子嫡系子孙居住之地。汉元帝封孔子13代孙孔霸为 “关内侯,食邑八百户,赐金二百斤,宅一区”。 这是封建帝王赐孔子后裔府第的最早记载。
宋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子46代孙孔宗愿为 “衍圣公”,宋徽宗时封为世袭“衍圣公”,孔府 也就称“衍圣公府”。现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 两代的建筑,包括厅、堂、楼、轩等463间,共九进 院落,号称“天下第一人家”。现在孔府占地约7.4 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 西三路布局。
2.7《百家争鸣》课件精品-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7《百家争鸣》课件精品-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9aef03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a7.png)
相关史事
《墨子》一书中包合许多科学理论。 其中,《经上》《经下》等篇目被合称 为《墨经》,论述了数学、力学、光学、 几何学相关的许多基本要素,记载了杠 杆、小孔成像等方面的研究。《墨子》 书中的《城守篇》详细介绍了城门结构、 城池防御设施构造、弩机等器械制造工 艺,对我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
三、百家争鸣——影响
情景重现
我想灭六国,成为一统
仁政;民贵君轻
天下的君主,最终要采
纳哪一派的主张呢?
兼爱;非攻;尚贤
孟子
墨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精 神自由,人格独立
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 庄子 威,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韩非子
采纳法家学派的主张。其思想符合了统治者要控制政权,加强 统治的政治要求,成为秦王攻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基础。
学识渊博。
老子像
相关史事
“子”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尊称。春秋前期, 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 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 “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到战国时 期,“子”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
二、百家争鸣——内容
(一)春秋篇——老子:(2)思想主张:
①核心: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②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二、百家争鸣——内容
(一)春秋篇——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 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对西方文明提出的诸多课题,孔 子思想是应该有回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已经不仅是中国的了,他 是世界的。”
孔
子 学
英国爱丁堡大学孔子学院
院
韩国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f3a995c3360cba1aa811daea.png)
9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 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 庙、孔府、孔林。
孔 庙 杏 坛
——
孔子三千弟子手執竹簡漫漫歌頌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一)儒家学派 1、代表
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1、根本原因(经济):社会生产力提高,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 鸣提供了物质文化基础。
2、社会原因:大变革时代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各阶级、
各学派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了一个平台。 3、政治原因: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网罗人才,创造宽松的政治环
境,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有这样一个人物: 他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鲁国一个 大夫,用了八排六十四人的乐舞队伍。而 当时礼乐制度规定,八排六十四人的乐舞 队伍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大夫只能用四排 三十二人。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当这个人物知道这件事后,气愤难 忍,大发感慨道:“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容 忍,那么天下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
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
材料
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子曰:“有教无类。” 4、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孔子的主要成就和文化贡献。
(二)百家争鸣的主要表现:
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什么儒家又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 五十步笑百步 水深火热 专心致志 负隅顽抗 得其所哉 揠苗助长
阅读课本P17活动,归纳其观点
先秦)百家争鸣
![先秦)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272e61d989eb172ded63b726.png)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纷呈的局面。
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与文化繁荣,对各个阶级、阶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主张、希望和要求。
在诸侯割据纷争的时期,统治者还不可能推行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
所谓“诸侯并争,厚招游学”,诸侯国的国君和大贵族,都招揽大批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
当时的士,可以各持一说,在诸侯之间奔走游说,“合则留,不合则去”,有相对的自由。
收门徒讲学的风气也非常盛行,只要略为著名的士,差不多没有一个不是率其群徒辩其谈说的。
这就使各个学派有了发展的机会。
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之为诸子百家。
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既互相批判,又互相影响,在学术思想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还有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兵家等。
这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墨子和墨家,墨子是当时下层民众在政治上的代言人,他的学说往往反映“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
墨家流传的著作有《墨子》一书,现存53篇,大部分篇章都是墨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集录,是研究墨子思想的可靠材料。
墨子对劳动很重视。
主张“节用”、“节葬”;“兼爱”、“非攻”;“兼相爱、交相利”;“尚贤”、“尚同”。
道家和庄子,道家学派是由老子创始的,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庄子的思想,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庄子对老子所讲的“道”,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它生出天地,生出帝王,生出鬼神,而“道”则“自本自根”,自己生出自己。
这和老子的解释是一致的。
但他进而认为人通过修养可以得“道”,得了“道”就可以与“道”同体,我就是“道”,“道”就是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样,人生的苦恼和生死都可以得到解脱,这种“真人”的境界,是庄子理想中的人生最高境界。
先秦诸子十二讲笔记
![先秦诸子十二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ce8d409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13.png)
先秦诸子十二讲笔记第一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 社会变革。
-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旧的政治秩序瓦解,各诸侯国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寻求变革图强。
例如,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田氏代齐等事件反映了旧贵族势力的衰落和新兴势力的崛起。
- 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得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这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逐渐形成。
- 文化氛围。
- 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文化知识开始向民间传播。
这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从而为诸子百家的产生提供了人才基础。
- 各国统治者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他们对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往往给予优厚的待遇,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治国理政提供方案。
例如,齐国的稷下学宫,汇集了众多学者,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第二讲: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创立。
- 孔子的生平与经历。
- 孔子(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他出生于贵族家庭,但幼年时家境已经没落。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试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四处碰壁。
- 他的主要活动包括在鲁国从政,曾担任司寇等官职,期间进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如堕三都等,但最终因与鲁国贵族势力的矛盾而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旅。
- 孔子的思想核心。
-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丰富,从个人修养角度看,“仁”要求人们做到“克己复礼为仁”,即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例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在人际关系方面,“仁”体现为“爱人”,即对他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
- 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统治者应该以道德来治理国家,用道德来感化百姓,就像北极星一样,处于自己的位置上,众星就会环绕它。
百家争鸣现象的社会背景
![百家争鸣现象的社会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9300d9cece2f0066f533221c.png)
百家争鸣现象的社会背景摘要: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每当人类的发展遇到一些问题,社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便会产生对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与讨论。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黄金时代,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政治格局的改变、独特的文化氛围、独立的智者阶层和天才的出现,是黄金时代形成的原因。
那个时代影响深远,围绕它的争论从未间断。
关键词:百家争鸣;思想;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这个时代留下的思想智慧不仅像乳汁一样滋养了华夏民族,而且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说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评价,绝非夸大之辞。
从春秋后期到战国的300多年间,涌现出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杨朱、商鞅、韩非、孙武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思想家,真可谓群星灿烂,异彩纷呈。
当时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兵家、杂家等众多的思想流派,各张旗帜,互相辩驳,气氛非常活跃。
这是中国原创思想的爆发期,各种理论学说表现出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深刻性都是后世无法比拟的。
可以说,从夏王朝出现到清王朝覆灭的4000年间,不论从思想家的成就、数量,还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而言,春秋时期都是一个不可超越的高峰。
到目前为止,在世界上影响较大、著作出版最多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还是孔子、老子、孙子。
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必有其特定的背景,现就当时的社会背景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一.经济方面的原因由于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有些奴隶主开垦“井田”以外的空地,出现了“私田”。
随着私田的大量开垦,剥削方式也开始改变。
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工商食官”的局面被逐渐破坏,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用人民斗争的力量取得了政权,进行了变法改革,封建制度代替了奴隶制度。
在新的封建生产关系下,战国时期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各地的商业交换密切。
原创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f7f9a589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8e.png)
3、圣墨王不子作—,—诸平侯放民恣思,想处家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 杨氏量为腹我而,食是,无度君也身;而墨衣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
“兽日也夜。不” 休,以自苦为极”
——《孟子·滕文公下》
主张“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明鬼”。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 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墨子正是一个对 感性经验抱有非常天真的信赖的朴素经验论者。
儒家
孟子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战国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性恶论”、“礼治”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明鬼;
道家
老子 庄子
春秋 宇宙的本原为“道”;辩证法;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战国 万物都是相对的;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术、势结合树立君主权威;变法革新;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时代
(1)经济:“井田制”瓦解; (2)政治: 周王室衰微,战乱频繁; (3)阶级:“士”阶层活跃; (4)教育: 民间私学兴起;
思想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形成 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为政以德,譬如述北而辰不,作居,其信所而而好众古星共(拱)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朱熹注君:君“、述臣,臣传、旧父而父已、,子作子则创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