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卖梳子给和尚的营销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又出了一个策略:
有的梳子掏钱也不卖。有的梳子必须掏钱才卖。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寺院挣了不少钱。主持很佩服丁。这个时候,丁找到主持说:
你有没有发现前来的香客您都没有记录。据我观察,有的香客都来了好几次了。您是不是应该对经常来的香客提供一些纪念性的梳子呢?
主持一听,觉得也是,于是很快就让小和尚开始记录前来拜佛的香客。很快,小和尚发现,前来的人太多了,毛笔根本记不住。主持又找到丁,问他有什么办法?
挖掘客户价值,数据库营销
主持看到这么个东西大吃一惊。丁开始用电脑来分析来寺院香客的详细资料。经常有香客刚来到寺院,就被突然告之今天是他生日。香客们非常的感动。
香火钱更多了。
从那以后,香客们逢年过节的时候总能收到寺院寄的小礼品。梳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神圣的神物。只要去那家寺院的至少要为自己和家人带几把梳子,给远方的亲人、朋友带几把梳子。一旦梳子用坏了,就自然想到了那家寺院。
乙的成绩要比甲好,在销售过程中他也做了更为大胆的尝试。那就是大胆改变了销售人群,让不可能购买的人群去购买给需要的人。买的人不一定用,用的人不一定买。这种情况是现实生活中一直存在的。那么我们是否要盯着我们确定的目标人群不放,并一直抓下去呢?并不是所有勤劳的人都会有结果的,而在于你是否能找到正确的方法。
一年过去了,丁不知道卖出了多少把梳子。他已经成了寺院的股东之一。他所挣的钱已经很多了。
故事还没有结束。
一天xx找到寺院的主持说:
你看,我们卖梳子挣了不少钱,你有没有想过卖其他的东西呢?有没有想过在其他地方开设分院呢?有没有想过举办一个佛学院,培养后备人才?有没有想过攫取更多的梳子的使用者,然后在梳子上做广告,然后在NASDQ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国外上市的寺庙呢?„„..
绩效考核
主持一直就是有个心病,就是寺院中有很多的和尚偷赖,但又赶不走。又向丁求救。丁对所有的和尚说:
每个人必须要把自己所做的什么记录在电脑里,否则就请离开寺院。和尚们很听话地照做了。丁通过统计分析很快就发现了偷赖的和尚。
主持把那些和尚赶下山去了,寺院运营紧凑。
销售预测
寺院运营真的很不错。丁每个月都能通过电脑来预测下一阶段能卖出多少梳子。寺院蒸蒸日上。
客户分类专人管理
当地的香客80%都到这家寺院来了。主持发现,虽然对香客进行信息分类管理,但是由于接待香客的和尚素质不一样,经常出现出售错了梳子。主持找到了丁。
丁根据CRM里的跟进记录以及每个和尚接待香客的数量、次数、被香客投诉的次数将现在的和尚进行了分类,不同的和尚接待不同的香客。香客发现这些和尚们更能了解他们的心思了,满意度大大提高了。
四个卖梳子给
一个公司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经过重重面试最后还剩下三个人,该公司是生产梳子的,最后一道考试题便是谁能把梳子卖给和尚。半个月后,三个人都回来了,结果分别如下:
甲:
经过努力,最终卖出了一把梳子。(在跑了无数的寺院、推销了无数的和尚之后,碰到一个小和尚,因为头痒难耐,说服他把梳子当作一个挠痒的工具卖了出去。)
甲是个很勤劳的销售人员,面对困难的时候契而不舍。最后终于圆满的完成任务,从完成任务本身是很严谨的。因为这把梳子的确是卖给和尚去使用了,不过是他挖掘了产品的另一个附加功能—挠痒。这不能不说也是他的聪明之处。
我们做销售或者做策划的时候也是同样,是否要把我们认定的主要功能去推销出去,哪一种是客户或者消费者最需要的。满足客户是消费者最需要的。
是的,虽然是赠,但是也是钱啊。佛门本来就没有什么钱。
他又问:
你有没有想过收费呢?
主持回答:
怎么收费?
他说:
到您这来的人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总之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吧。
您可以在梳子上下点工夫,让您的梳子在价格上有了价值的区别?卖给不同的人。您在准备几把梳子,取名为“开光梳”,千金不卖,只赠送有缘人。然后把您的梳子在命名为“智慧梳”“姻缘梳”“流年梳”“功名梳”。一方面您的收入增加了,另一方面您的寺庙的档次也就体现出来了。
丁说,我可以给你解决这个我问题,但是从今以后你必须听我的。我保证你的主持能够当的比现在还风光,寺院的香客更多。主持想了一想,还是相信了他。
引入电脑系统
丁,购买了一些电脑,在寺院内很隐蔽地架构了一个局域网,连接到外部的INTERNET。并安装了一套电脑系统。又设置了硬件设备。在梳子里面植入了FIRD芯片。只要香客一进入寺院,关于这个香客的详细记录就全部在电脑系统里面展现出来。
乙:
卖出了十把梳子。(也跑了很多寺院,但都没有推销出去,正在绝望之时,忽然发现烧香的信徒中有个女客头发有点散乱,于是对寺院的主持说,这是一种对菩萨的不敬,终于说服了两家寺院每家买了五把梳子。)
丙:
卖了1500把,并且可能会卖出更多。(在跑了几个寺院之后,没有卖出一把,感到很困难,便分析怎样才能卖出去?想到寺院一方面传道布经,但一方面也需要增加经济效益,前来烧香的信徒有的不远万里,应该有一种带回点什么的愿望。于是和寺院的主持商量,在梳子上刻上各种字,如虔诚梳、发财梳„„,并且分成不同档次,在香客求签后分发。结果寺院在应用之后反响很好,越来越多的寺院要求购买此类梳子。)
分析发现竞争对手——反击
过了段时间。丁通过电脑发现,有些香客来得少了。一打听,原来不远处也有一家寺院采取了同样的赠送梳的方式。相当的一部分香客去了那家寺院。主持开始着急。恰逢国外一重要人物来到本地。于是丁通过各种渠道请这个重要人物来到了这家寺院。其中有一把制作精美的开光梳送给了这个国外友人。国内外N多记者记录了这一时刻。寺院的知名度再次提升。丁制作了N把类似送国外友人的开光梳,不过是微型的。出售给前来的香客。让这些人挂在脖子上,钥匙扣上做纪念。这个寺院随着国外的重要人物一下子名声大震。旁边的那家小寺院一下子就没有了香客。
销售过程远程控制
寺院扩建了一些,香客太多了。主持又招了一些小和尚。主持告诉了这些和尚怎么样接待香客,什么样的人香客该出售或赠送什么样的梳子。刚好这个时候,国外请这个主持去讲学,主持不放心寺院里新来的小和尚。想让丁来帮他教小和尚。丁给了主持一台笔记本电脑说:
每天抽时间上网就可以指点你的小xx了。
于是,主持虽然在国外,但是通过电脑系统依然能知道寺院的运营情况。及时地指点小和尚。
丙的做法更让人吃惊,因为他创造了循环的效益。而且找到了一个崭新的市场。但丙的做法给我最大的启发却是一个很简单的商业道理——双赢。让别人赚到钱,自己才会赚钱。这是经济学法则中永恒的真理。
丁的挑战的作法是在丙的新思维营销理念中的升级和强化,却更符合现代大企业的经营模式,实现了营销市场和利润的最大化.
很久以前看过这个故事,觉得感悟Baidu Nhomakorabea深的,和大家一起分享也是一种快乐.人总是在感悟中不断的成长的.感谢那些给我们分享故事的人,感谢......
那么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看到了什么,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因为讲故事的本身就是让大家思考的,因为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博大家一笑,而是在考察每个人面对困难的态度和方式。
大家也都知道,把梳子卖给和尚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这四个人都应该算是很优秀的销售人员。但从三个人完成任务的方式上我们却能学到很多东西。
这个主持一听,觉得有点道理的,于是就说好,这事就交给你来办吧。
市场活动
丁很快就请了几个记者来宣传了一下这家寺院。然后造了一批梳子。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开光梳”仪式。当地的政府要人、各界明星都来了。当天就卖出了100把梳子。寺院的名气一下自上去了。
丁又请人给这个寺院杜撰了一些历史故事。很快,这个寺院成了当地的历史文物。来的香客越来越多。梳子的销量越来越好。人们也不在乎掏钱买把梳子。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一挑战者——丁,找到主持人说,卖给和尚1000把梳子算什么?我可以让和尚源源不断地买我的梳子,至少也得上千万吧。以一年为限。许多人都认为开玩笑。
成本分析
他还是找到了那个主持,问他:
您这边每天大概能赠出多少把梳子呢?主持回答:
差不多50把。
他继续问:
您觉得这与您所获得的香火钱相比是不是也是成本呢?主持回答:
有的梳子掏钱也不卖。有的梳子必须掏钱才卖。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寺院挣了不少钱。主持很佩服丁。这个时候,丁找到主持说:
你有没有发现前来的香客您都没有记录。据我观察,有的香客都来了好几次了。您是不是应该对经常来的香客提供一些纪念性的梳子呢?
主持一听,觉得也是,于是很快就让小和尚开始记录前来拜佛的香客。很快,小和尚发现,前来的人太多了,毛笔根本记不住。主持又找到丁,问他有什么办法?
挖掘客户价值,数据库营销
主持看到这么个东西大吃一惊。丁开始用电脑来分析来寺院香客的详细资料。经常有香客刚来到寺院,就被突然告之今天是他生日。香客们非常的感动。
香火钱更多了。
从那以后,香客们逢年过节的时候总能收到寺院寄的小礼品。梳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神圣的神物。只要去那家寺院的至少要为自己和家人带几把梳子,给远方的亲人、朋友带几把梳子。一旦梳子用坏了,就自然想到了那家寺院。
乙的成绩要比甲好,在销售过程中他也做了更为大胆的尝试。那就是大胆改变了销售人群,让不可能购买的人群去购买给需要的人。买的人不一定用,用的人不一定买。这种情况是现实生活中一直存在的。那么我们是否要盯着我们确定的目标人群不放,并一直抓下去呢?并不是所有勤劳的人都会有结果的,而在于你是否能找到正确的方法。
一年过去了,丁不知道卖出了多少把梳子。他已经成了寺院的股东之一。他所挣的钱已经很多了。
故事还没有结束。
一天xx找到寺院的主持说:
你看,我们卖梳子挣了不少钱,你有没有想过卖其他的东西呢?有没有想过在其他地方开设分院呢?有没有想过举办一个佛学院,培养后备人才?有没有想过攫取更多的梳子的使用者,然后在梳子上做广告,然后在NASDQ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国外上市的寺庙呢?„„..
绩效考核
主持一直就是有个心病,就是寺院中有很多的和尚偷赖,但又赶不走。又向丁求救。丁对所有的和尚说:
每个人必须要把自己所做的什么记录在电脑里,否则就请离开寺院。和尚们很听话地照做了。丁通过统计分析很快就发现了偷赖的和尚。
主持把那些和尚赶下山去了,寺院运营紧凑。
销售预测
寺院运营真的很不错。丁每个月都能通过电脑来预测下一阶段能卖出多少梳子。寺院蒸蒸日上。
客户分类专人管理
当地的香客80%都到这家寺院来了。主持发现,虽然对香客进行信息分类管理,但是由于接待香客的和尚素质不一样,经常出现出售错了梳子。主持找到了丁。
丁根据CRM里的跟进记录以及每个和尚接待香客的数量、次数、被香客投诉的次数将现在的和尚进行了分类,不同的和尚接待不同的香客。香客发现这些和尚们更能了解他们的心思了,满意度大大提高了。
四个卖梳子给
一个公司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经过重重面试最后还剩下三个人,该公司是生产梳子的,最后一道考试题便是谁能把梳子卖给和尚。半个月后,三个人都回来了,结果分别如下:
甲:
经过努力,最终卖出了一把梳子。(在跑了无数的寺院、推销了无数的和尚之后,碰到一个小和尚,因为头痒难耐,说服他把梳子当作一个挠痒的工具卖了出去。)
甲是个很勤劳的销售人员,面对困难的时候契而不舍。最后终于圆满的完成任务,从完成任务本身是很严谨的。因为这把梳子的确是卖给和尚去使用了,不过是他挖掘了产品的另一个附加功能—挠痒。这不能不说也是他的聪明之处。
我们做销售或者做策划的时候也是同样,是否要把我们认定的主要功能去推销出去,哪一种是客户或者消费者最需要的。满足客户是消费者最需要的。
是的,虽然是赠,但是也是钱啊。佛门本来就没有什么钱。
他又问:
你有没有想过收费呢?
主持回答:
怎么收费?
他说:
到您这来的人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总之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吧。
您可以在梳子上下点工夫,让您的梳子在价格上有了价值的区别?卖给不同的人。您在准备几把梳子,取名为“开光梳”,千金不卖,只赠送有缘人。然后把您的梳子在命名为“智慧梳”“姻缘梳”“流年梳”“功名梳”。一方面您的收入增加了,另一方面您的寺庙的档次也就体现出来了。
丁说,我可以给你解决这个我问题,但是从今以后你必须听我的。我保证你的主持能够当的比现在还风光,寺院的香客更多。主持想了一想,还是相信了他。
引入电脑系统
丁,购买了一些电脑,在寺院内很隐蔽地架构了一个局域网,连接到外部的INTERNET。并安装了一套电脑系统。又设置了硬件设备。在梳子里面植入了FIRD芯片。只要香客一进入寺院,关于这个香客的详细记录就全部在电脑系统里面展现出来。
乙:
卖出了十把梳子。(也跑了很多寺院,但都没有推销出去,正在绝望之时,忽然发现烧香的信徒中有个女客头发有点散乱,于是对寺院的主持说,这是一种对菩萨的不敬,终于说服了两家寺院每家买了五把梳子。)
丙:
卖了1500把,并且可能会卖出更多。(在跑了几个寺院之后,没有卖出一把,感到很困难,便分析怎样才能卖出去?想到寺院一方面传道布经,但一方面也需要增加经济效益,前来烧香的信徒有的不远万里,应该有一种带回点什么的愿望。于是和寺院的主持商量,在梳子上刻上各种字,如虔诚梳、发财梳„„,并且分成不同档次,在香客求签后分发。结果寺院在应用之后反响很好,越来越多的寺院要求购买此类梳子。)
分析发现竞争对手——反击
过了段时间。丁通过电脑发现,有些香客来得少了。一打听,原来不远处也有一家寺院采取了同样的赠送梳的方式。相当的一部分香客去了那家寺院。主持开始着急。恰逢国外一重要人物来到本地。于是丁通过各种渠道请这个重要人物来到了这家寺院。其中有一把制作精美的开光梳送给了这个国外友人。国内外N多记者记录了这一时刻。寺院的知名度再次提升。丁制作了N把类似送国外友人的开光梳,不过是微型的。出售给前来的香客。让这些人挂在脖子上,钥匙扣上做纪念。这个寺院随着国外的重要人物一下子名声大震。旁边的那家小寺院一下子就没有了香客。
销售过程远程控制
寺院扩建了一些,香客太多了。主持又招了一些小和尚。主持告诉了这些和尚怎么样接待香客,什么样的人香客该出售或赠送什么样的梳子。刚好这个时候,国外请这个主持去讲学,主持不放心寺院里新来的小和尚。想让丁来帮他教小和尚。丁给了主持一台笔记本电脑说:
每天抽时间上网就可以指点你的小xx了。
于是,主持虽然在国外,但是通过电脑系统依然能知道寺院的运营情况。及时地指点小和尚。
丙的做法更让人吃惊,因为他创造了循环的效益。而且找到了一个崭新的市场。但丙的做法给我最大的启发却是一个很简单的商业道理——双赢。让别人赚到钱,自己才会赚钱。这是经济学法则中永恒的真理。
丁的挑战的作法是在丙的新思维营销理念中的升级和强化,却更符合现代大企业的经营模式,实现了营销市场和利润的最大化.
很久以前看过这个故事,觉得感悟Baidu Nhomakorabea深的,和大家一起分享也是一种快乐.人总是在感悟中不断的成长的.感谢那些给我们分享故事的人,感谢......
那么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看到了什么,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因为讲故事的本身就是让大家思考的,因为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博大家一笑,而是在考察每个人面对困难的态度和方式。
大家也都知道,把梳子卖给和尚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这四个人都应该算是很优秀的销售人员。但从三个人完成任务的方式上我们却能学到很多东西。
这个主持一听,觉得有点道理的,于是就说好,这事就交给你来办吧。
市场活动
丁很快就请了几个记者来宣传了一下这家寺院。然后造了一批梳子。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开光梳”仪式。当地的政府要人、各界明星都来了。当天就卖出了100把梳子。寺院的名气一下自上去了。
丁又请人给这个寺院杜撰了一些历史故事。很快,这个寺院成了当地的历史文物。来的香客越来越多。梳子的销量越来越好。人们也不在乎掏钱买把梳子。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一挑战者——丁,找到主持人说,卖给和尚1000把梳子算什么?我可以让和尚源源不断地买我的梳子,至少也得上千万吧。以一年为限。许多人都认为开玩笑。
成本分析
他还是找到了那个主持,问他:
您这边每天大概能赠出多少把梳子呢?主持回答:
差不多50把。
他继续问:
您觉得这与您所获得的香火钱相比是不是也是成本呢?主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