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问题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叠问题”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是人教版数学3年级下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方法。集合是一种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这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不相符合,从而使学生学会利用集合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计算方法及含义。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在观察、交流、反思、体验等数学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从而真正落实在自主探究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提升的目标。

学情分析:集合思想对3年级的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在3年的学习过程中,其实早就已经在体验和运用集合的思想了。例如,学生在学习分类时,学会将同一种物品圈在同一个圈里;在学习数数时,学会将5棵树、6枝笔、8只小鸟圈在一个封闭圈中,其实这些都蕴涵着集合思想的原型。陌生,是因为学生此前对集合从没有主动、充分地感知过,教材中的集合图也仅仅是以单个圈(或框)的方式来呈现的,而本节课学习的却是含交集的集合图。因此,针对3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侧重亲自去感知、体验韦恩图的优势,对比中提升思维,进而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是借助直观的韦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重叠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实例,初步渗透集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韦恩图表示两个集合及它们的交集。

2.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会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以校春季运动会为主题,引出两个运动项目的报名人数及总共的人数情况,发现问题。

师:校春季运动会即将召开了,第一组同学已将参加跳绳、跑步两项比赛项目的报名情况上交,今天我们来统计一下。

出示表格:

师:快速算算,第一组同学有多少人报名参加比赛?

生:8+7=15人。

生:不对,不对,他们组一共才有12人,你怎么算出15人了。

”。 师:看来在有重复

况下,表

格不

太直观,不方便我们统计总人数。

师:那么到底有多少人报名参加比赛了?想想,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

生:我可以数一数,遇到重复的就不再数了。

生:把参加报名比赛的同学名字一个一个写下来,如果重复了,就不再写他了。 生:我们也可以画图来解决。

师:画图?这的确是个好办法,你们真了不起,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怎么画图解决。

师:如果要用两个圈表示参加跳绳和跑步的人数,你觉得用哪副图来表示参加两个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比较合适?

生:第二种。

【意图:把学生探究“集合图”的过程,变为教师直接给出两幅“集合图”,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两个集合图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同时又拓展了学生对集合图的认知,为建构抽象的数学模型搭建了平台,也体现了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带着问题小组交流,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两个集合图所表示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集合图的认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交流对话中,思考发现问题的根源——重复。】

师:仔细想一想,你们刚才所说的,重复同学的名字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 生:把重复同学放中间。

师:你能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我是这样想的,把重复的名单写在中间,表示这些同学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 生: 是啊,你算错了。

师:哟,可不是吗?来,研究研究,怎么回事?两项加起来的总人数怎么和实际的总人数不一样了。

生:有人重复报名了。 生:不能用两种比赛项目报名人数相加,这样不合理。 生: 对,不能算重复的。 师:你真善于观察,思维更是敏锐,一眼就发现了问题的根源,了不起。 2.揭示学习内容。 师: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数学广角里的重叠问题。(板书:重叠问题。) 【意图:以现实生活为情境,引导学生由已有经验认知水平去感知、体验韦恩图。学生对召开的运动会比较感兴趣,从实际报名人数情况中,引发问题矛盾,产生疑问,利用实际参加这两种比赛项目与总人数不相符合的情形,而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思考问题根源——重复。同时这也渗透了集合的思想,引出可以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跑步比赛,他们的名字只写一遍就可以了。

师:你说得真好,听了这位同学的解释,我们都明白了,把重复出现的名单写在中间是个很好的创意。

2.揭示韦恩图:简单介绍其来历。

师:其实,这种方法就是我们数学中常用的韦恩图,你们真了不得!

师:我们再来看看韦恩图是怎样得来的。(课件呈现。)

3.观察韦恩图,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填写。

师:现在,请小组合作,根据你们自己的想法,把同学的名字填在相应的圈里。

4.交流韦恩图,理解各部分的含义。

师:谁来说一说每个圈表示的意思。

生:第一个圈里只填上报名参加跳绳比赛的同学,第二个圈里只填上报名参加跑步比赛的同学。

师:重复的部分又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部分就是两项比赛都报名的同学。

师:谁把刚才几位同学说的信息完整地说一遍。

师:你说得非常准确,而且回答问题的时候声音很响亮。

【意图:让学生表述“韦恩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构筑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同时使学生对“韦恩图”的认知更趋于明朗化。让学生在反思中比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应用“韦恩图”的实际意义。】

5.交流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及含义。

师:同学们都能看明白这幅图了,现在咱们根据这幅图列式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名同学报名参加比赛?

汇报:

生1:7-3+8=12。

生2:8+7-3=12。

生3:8-3+7=12。

生4:5+3+4=12。

师:你算得真快,把你的算法写在黑板上。你也写下你的算法。

师:请你们结合图说说算式的意思。

…………

师:你们不但算得快,说得也很清楚,真棒。

师:根据韦恩图呈现的信息,我们很快,也很准确地算出了参加报名参加两项比赛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6.课堂小结。

师:刚才大家经过小组交流,找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不同方法。

三、练习巩固,扩展提升

1.基本练习:课本110页第1题。

师:你们喜欢动物吗?认识这些动物吗?这些动物有的会飞,有的会游。请把这些动物的序号填入下图中合适的位置!(学生展示作品。)2.拓展运用,升华主题。

出示问题:3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3人。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师:请你们试着利用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画图,汇报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