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选读-与友人论学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主题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我们知道“文”在中国古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文明、文化;狭 义指文学、写作。随着时代的推移,“文”的内涵逐渐向狭义方向倾斜, 意味着文学写作。而顾炎武在此却用宗经征圣的方式,重新将儒学传统 中的文化之“文”与当代语境中的文学之“文”作了区别。“文”首 先意味着文化,它体现在伦常礼乐中,是亭林毕生研治躬践的价值基准, 被他视为治学的根本。他对文学的理解与一切学者一样,目标首先是明 道救世,而不是篇章辞藻本身。他自称,自从读到刘挚训子孙之语,“便 绝应酬文字,所以养其器识而不堕于文人也”。顾炎武认为:学习在于 “博学于文”。“博学于文”即为“自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 应读“圣人之经典,先儒之注疏与前代之史”,应“当求实学,凡天文、 地理、兵农、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并指出:“人之为 学,不日进则日退”.人若“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若既不出户, 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终无济于天下”。

这是篇著名的论学书。距考证,写于康熙六年, 题中“友人”指张尔岐诸人。他对经学很有研究。 顺治十四年,顾炎武北游至济南,与他一见定交。 以后两人时有书信往来。张尔岐读了此书后极有 感慨。随即写了答书。
文章简析

这是篇著名的论学书。题中“友人”指张尔歧诸人。顾炎 武力倡“文须有益于天下”,立言之旨首先应当做到为时 为事而作。这篇论学书的第一节,作者首发浩叹,开门见 山地说明此书是为批判百余年来的不正学风而作。宋明理 学家特别是王阳明心学末流“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 治人之实学。”在顾炎武看来,这股学风历时久,影响大, 危害深,所以对它深恶痛绝。他甚至指出,魏晋清谈,导 致五胡乱华,今日清谈,招来明朝覆亡。正因为如此,他 的抨击异常猛烈。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他心目中的宋明理学 空谈明心见性的禅学本质,划清了宋明理学与讲究经世致 用的经学的界限。

时过境迁 , 顾炎武这种文学观和创作态度不免显得有点狭 隘 , 甚至不近人情 , 但在清初那个文化救亡氛围中 , 却是与 时代精神相一致的主流意识.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顾炎武 诗学在道德取向、学术方式等各层次上都成为明清易代之 际诗学精神的典型体现。

顾炎武认为:“国家治乱之原 , 生民根本之计”首先在与 人人“行己有耻”。他指出:“盖不廉则无所不取 , 不耻 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则天下其有不乱, 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 ”而“行己有耻”则应“不耻恶衣恶 食 , 而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行己有耻”作为立身之 本,应在人的日常生活、行动实践中形成,即“自子臣弟友 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 , 皆有耻之事也”。他 认为“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 风俗”。顾炎武首先强调的是人要有真性情,重心落在主 体上。

顾炎武先生认为“为学”与“兴天下”,皆应勇于开拓,敢 于创新。在文章中,他勇于针砭当时学术界存在的弊端 ,痛 斥某些学者空谈阔论、沽名钓誉的无耻之举 , 提倡博学有 耻的学术道德 , 为我们今天反思学术失范、净化学术环境 问题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分享读书经验
1.对于读书的目的你是怎样看待的? 2.读书和做人有什么关系?
经典选读
《与友人论学书》 —顾炎武
目录
1 2 3 4 5 百度文库于作者 写作背景 文章简析 文章主题 分享读书经验
关于作者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隶苏州府昆山 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 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 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 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 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 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 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 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在这篇论学书中,作者首先不厌其烦地引经据典,列举孔、 盂等儒家圣人为学的态度,然后摆出“今之君子”不同的 态度。这样两相对比,结论不言而喻:“今之君子”虽口 不离孔、孟,其实他们同“圣人”背道而驰,空谈心性却 完全违背了圣人之学的精神,因而是十分错误的。最后一 节,作者提出和阐明了开启一代学风的学术思想纲领—— “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 关于“博学于文”,作 者指出,“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凡与国计民生有关 的东西都必须脚踏实地地去探究。这一条正面提倡博学多 识、经世致用的实学,反对言心言性的空疏之学。关于 “行已有耻” 希望士大夫坚持民族气节,为天下兴亡而 尽责。

谢观看

顾炎武同时也是出色的散文家,他的书信笔锋锐利,议论 文简明宏伟,记事文如《吴同初行状》、《书吴潘二子事》 等,或揭露清军屠城罪行,或表彰志士的高风亮节,读来 情景如在目前,人物跃然纸上。



顾炎武的爱国名言: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3、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5 、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6、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耻”是做人的根本, “博”是经世济民的保证,惟其有耻,才能做到“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惟其博学,才能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法, 从根本上挽救国家颓势,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总之,一 条“博学于文’”,一条“行己有耻”,是顾炎武论学的 两个最重要的主张;我们不仅可用以概括这篇论学书的主 题,而且可视为顾炎武全部学术思想的纲领。

写作背景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受宋明理学以及王阳明良 知说的影响,学者大都空谈心性,不读书,尚空 谈,甚至标榜名声,互争门户,只讲求个人的修 身养性,而置国家民族的危机于不顾,那些真正 求真务实,讲求实学的人却遭到排斥,针对此种 状况,作者从孔孟儒学本义入手,以古今为学者 治学,处世态度之不同,力斥时弊。提倡“博学 于文”,“行己有耻”,号召学者以穷研经史为 务,以潜修躬行为本,务使有用有守,这在当时 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