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分工与合作障碍机制分析

合集下载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产业——政策机制与优化路径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产业——政策机制与优化路径
国 际 的优 势 。
略和 过 江 通 道 的 建设 使 长 江 两 岸 连 为一 体 .北 岸 城 市 借 助 资源 劳动 力优 势 .南 岸城 市 借 助资 金 技术 优 势 .实现 联动 发 展 .沪 善 .且 位 于 沿 海 沿 江 发 展 轴 的 结 合 部 .具 有 内托 腹 地 外 联 宁发 展 轴 拓展 为 沿江 发 展 轴 :快 速轨 道 交 通 的修 建 使沪 杭 甬城 市
1. 政 区经济 主导阶 段 行 济 发 展仍 带 有强 烈的 行政 区色 彩 ,要 素 资 源在 政 府 力量 弓导 下 向 l
行 政 中心 集聚 。 1 9 年 各县 市可分 四 个类型 区 4 9
1 8年 至 2 7 9 O世纪 9 0年 代初 是经济 体 制转轨 初 期 ,长三 角经 带 动 能力 强 的 主导 产 业威 为 中心 城 市 .并 以产 业 链 条的 延 长带 动
( ) 心 区 .即直 产 业 的实 力 ,为获取 更 大 的投入 一 产 出 效益 开始 袭 夺 中心城 市 的 1核
辖 市上 海 .它创造 了长 三 角 2 1 的 G P 7 % D ,以年 末从业 人 员计算 专 业 化生 产 功 能 , 为保持 竞争 优 势上 海城 市 功 能开 始 升 级 .通 过 四城市 指数达 2 .首 位 度较高 : 2 发展 水平较 高 的地 区 .包 括 1 3 () 1 7个基 本单 元 ,其 中行政 中心有 1 1个 .占三 分 之二 苏州 和 无 锡 的县 级市 受上 海 辐 射 经济 发 展 水 平较 高 ,跻 身 为 第 二类 地 区 :
产 业 经 ; 斋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产业
一孟 静
最适规 模分 析 中期 成果 。项 目编号 :0 S D 9 0 4 8 J 70 0 6 [ 摘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分析
边 地区转移 ?长 江三 角 洲地 区的 产业 分 工水 平 如何 ?由于产业 转移 与产业结 构 、 产业 分工 有 着 密切 的联 系 , 因此 , 分析 上海 、 苏 、 江 浙江 三省 市的产业 结 构 与产 业 分工 是研 究 产业 转 移 的一个合适 的切入点。

3 . %, 7 8 第三产业 比第二和从业人员 比重
交运设制业量 通输备造 舞
食品制造业
厦 饪盖
‘ 其 绒
3 .% , 16 第三产业 占 3 %, 1 仍有 大量劳动力滞 留
在农业 中。江苏省产业结构 的特征是 : 工业在 国 民经济 中占主导地 位 , 农业人 口比重大 , 第三产 业有较快的发展但并不发达。 改革开放以来 , 浙江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 占
维普资讯
第2 5卷 第 1 期 20 0 7年 2月
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
Ju a fZ e g h uI si t fAeo a t a n ut n g me t o r l h n z o n tueo rn ui lId sr Ma a e n n o t c y
基本结论是长三角地区初 步出现 了产业分工 , 上海劳动密集型产 业开始 向周边地 区转移。出 现这一现 象的原 因包括 : 竞争、 技术转移和产业政策 引导。值得注意的是 , 当前还存在 着生产
要素流动性不强 , 地方政府的限制等制约产业分工、 产业转移的 因素, 因此短期 内长三角地 区
生产总值超过第 一产业。从三 次产业创造 的生 产总值来看 , 产业结构从“ 、 、 转变为“ 、 二 一 三” 二 三、 。20 一” 04年第二产业产值 占三次产业 总产
值的 5 . %, 三产 业 占 3 . % , 一产 业 占 65 第 50 第

长三角地区大城小镇互促共进机制及对策探讨

长三角地区大城小镇互促共进机制及对策探讨

长三角地区大城小镇互促共进机制及对策探讨章胜峰段文奇(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 321000)摘要:推动和实现地理形态空间协同、经济形态产业协同和市场协同及社会形态治理协同,是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取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的方针由“限制大城市鼓励小城镇”转变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城镇化历程从城市孤立分散发展、城市弱联系、城市群雏形走向城市群成熟形态。

然而,在此过程中,需要解决空间上大城小镇分工体系不合理、经济上人口产业集聚发展协同不够和治理上“大小城市病”并存等问题。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运用多重协同理论和3D分析框架,探究大城小镇的互促共进机制。

研究发现,只有开展近距离空间协同、高密度经济协同和浅分割治理协同,构筑“协同发展廊道”,做优都市核心区、做强组团城市、做实中小城市和做美新农村与小城镇,才能在都市核心区与边缘城镇互促共进中推进区域同城化发展,从而为大城小镇的协同发展提供典型案例和发展模式。

关键词:多重协同发展;大城小镇互促共进;长三角地区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21 )02-0068-00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经历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非均衡发展,保证效率注重公平的统筹协调发展,进人了提质增效兼顾公平的协同发展阶段,此时,如何构建大城市与小城镇互促共进机制来促使区域协同发展呢?长三角地区苏浙皖沪三省一市聚焦“高质量”和“一 体化”这两个关键发展问题,依据厚重的历史积淀、多样的自然资源及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通过地理形态空间协同、经济形态产业协同和市场协同、社会形态治理协同等多重协同,构建协同发展机制框架,形成制度体系。

同时,通过发挥上海龙头带动和苏浙皖各扬其长的作用,加强跨区域协调互动,提升都市圈一体化水平;通过区域联动协作,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以重塑经济地理格局。

此间,面对空间上大都市与小城镇分工体系不尽合理、经济上人口产业集聚发展协同不够、治理上“大小城市病”并存等问题,进入城镇化后期的长三角,如何在多重协同视角下,依据3D(距离、密度、分割)与合作机制架构,以特色小镇理念和方法分块改造提升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变[1],共建具有特色产业、美丽景观、人文底蕴、现代善治的现代化都市区,相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待加强。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关于xx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张大亚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建设问题,在经过我们所探究和调研过后,确实存在许多相关措施和影响,在此我仅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优势和相对需要面对的挑战方面给出我组的相关分析和结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方面所拥有的一些优势。

第一、xx的自身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区位条件优越。

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自然禀赋优良。

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经济基础雄厚。

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4体制比较完善。

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

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城镇体系完整。

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

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

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6科教文化发达。

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淮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基本策略。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一体化进程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概述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然后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其独特的发展特征,包括经济、产业、交通、科技、生态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揭示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等。

本文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引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以期为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经济协同性显著增强。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成熟的区域之一,其经济协同性日益显著。

区域内的产业分工日益明确,形成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

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其金融、科技、服务等高端产业引领区域发展,而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则依托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发展制造业、农业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

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区域内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实现了区域内外的快速通达。

同时,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如5G网络、数据中心等建设的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信息通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创新驱动成为核心动力。

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创新的重要源泉,区域内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资源得到了更加高效的配置,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长三角地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

对接长三角招商引资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接长三角招商引资存在问题及建议

在当今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一直吸引着众多投资者和企业的目光。

然而,对接长三角招商引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度评估,并提出建议,以期为优化长三角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一、现状分析1. 招商引资政策存在滞后性问题目前,长三角地区各地的招商引资政策各有不同,虽然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提供了便利,但仍然存在一些滞后性问题。

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及时更新,部分政策对中小企业不够友好等。

2. 企业需求与地方资源不匹配一些企业在进行招商引资时,往往难以找到与自身需求匹配的地方资源。

部分企业追求成本最小化,而当地资源可能无法满足其需求,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 缺乏一体化的招商引资合作机制当前长三角地区各地招商引资之间缺乏统一的合作机制,难以形成合力,导致资源和资金的浪费,也难以形成整体的投资吸引力。

二、问题原因分析1. 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长三角地区各地之间的发展体制机制仍然互不相同,导致了招商引资政策的不协调性和不统一性,增加了企业投资的风险。

2. 信息不对称在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

一些地方政府宣传自身资源和政策的优势,但实际上并不完全符合企业需求,导致了企业投资过程中的误判和失败。

3. 缺乏跨地区合作长三角地区不同地方之间缺乏跨地区的合作机制,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投资效益的降低。

三、改进建议1. 完善招商引资政策长三角地区应当加强区域内招商引资政策的协调和统一,建立跨地区的政策合作机制,以提高招商引资效率。

2. 加强信息公开和对接服务地方政府应加强信息公开,不断提升对接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精准的投资环境信息。

3. 建立统一的招商引资服务评台长三角地区可以探索建立统一的招商引资服务评台,为全区域的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招商引资服务,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合作机制。

四、个人观点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心得体会: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最新)

心得体会: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最新)

心得体会: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最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资源要素能充分流动、有效配置,这要求区域分工要有序、合作要紧密。

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多个层面进行展开,每个层面的分工合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根据区域空间范围,可以从城市、都市圈、省域交界地带三个主要层面来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

一、城市层面:产业链式分工与合作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首先都是从具体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开始的。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雏形——X经济区,就是从凤凰、永久自行车厂的跨省市联合生产开始的,欧盟一体化也脱胎于欧洲煤钢共同体。

而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多年来,在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和标杆竞争下,竞争思维大于合作思维,导致优势产业重合度较高、同质化竞争加剧。

对长三角41个城市的“十三五”规划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有39个城市将现代物流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进行培育,除了现代物流业,重合度较高的产业还有金融业(36个)、高端装备业(34个)、医药制造业(26个)、汽车制造业(26个)、新材料(26个)、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3个)。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要素的涌现,长三角城市之间原有产业分工模式已不适应新的要求。

从国际上看,分工的趋势正逐渐由产业间分工为主变为产业内分工为主、由产成品分工主变为以零部件中间品分工为主。

世界贸易中中间品贸易已占到70%,30%是产成品,而四十年前,中间品是30%,产成品是70%。

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关系,不应再是简单的中心与外围的等级关系,也不是标杆竞争的关系,而是合作、平等、协同的关系。

而这种合作、平等、协同的关系需要以跨区域的产业链分工与合作来突破,来将行政边界模糊化。

具体来说,可以从长三角目前重合度较高、同时也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一些产业,比如现代物流业、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集成电路等产业入手。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word精品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word精品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张大亚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建设问题,在经过我们所探究和调研过后,确实存在许多相关措施和影响,在此我仅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优势和相对需要面对的挑战方面给出我组的相关分析和结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方面所拥有的一些优势。

第一、长三角的自身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 万平方公里。

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 区位条件优越。

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 自然禀赋优良。

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 经济基础雄厚。

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4 体制比较完善。

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

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 城镇体系完整。

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

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

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6 科教文化发达。

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淮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推进长三角跨区域共建共享、有序推动产业转移承接建议

推进长三角跨区域共建共享、有序推动产业转移承接建议

推进长三角跨区域共建共享、有序推动产业转移承接建议1.引言1.1 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长三角地区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创新高地。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拥有集聚了大量人才和创新资源的城市群,形成了区域合作的新模式。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性的增加,长三角地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之一就是产业发展的城市间差距和不平衡。

为了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跨区域共建共享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种模式既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又能够解决城市间分工不明确和产业不平衡的问题。

同时,有序推动产业转移承接也是推进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将产业转移的机遇转化为实际行动,不仅能够实现产业链的完整和优化,还能够推动地区间的经济协调发展。

本文旨在提出一些建议,以推进长三角地区跨区域共建共享和有序推动产业转移承接。

通过深入分析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长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下文中,我们将首先分析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推进跨区域共建共享的策略和措施,以及推动产业转移承接的建议。

最后,总结全文内容并给出具体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和决策者的重视,为推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方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和分析。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围绕两个主题展开讨论。

第一个主题是推进长三角跨区域共建共享,我们将探讨长三角地区不同省市间如何加强合作与资源共享,以实现共同发展。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分析已经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和推进措施。

第二个主题是有序推动产业转移承接,我们将讨论长三角地区如何吸引和承接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主要做法与经验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主要做法与经验2004年3月下旬至4月初,辽宁中部城市群政协组织的联合考察组一行8人,对上海市及江苏省的南京、扬州、无锡、苏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等市进行了考察。

考察组考察了江浙沪两省一市的都市圈发展状况,重点考察了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就各地围绕都市圈和城市群进行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一体化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考察组普遍感到,这次考察看到的和听到的内容很丰富,所受到的启发非常大,取到了“真经”,学到了“实招”,达到了考察学习的目的。

一、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基本情况江浙地区自古是我国城市较为发达的地区,也是近代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这些地区在区域合作和都市圈发展上起步早、进展快,被公认为我国都市圈和经济区域化发展的典型地区之一。

这里“都市圈”很多,大的城市带包括了城市群,大的城市圈又囊括了小的都市圈,已经形成了“带中有带”、“圈中套圈”的格局。

在江浙沪两省一市的主要区域协作实体包括:长三角都市圈。

包括上海、南京、扬州、镇江、南通、泰州、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等15个城市(后又加入浙江台州)及其所辖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之一,也是继纽约、多伦多与芝加哥、东京、巴黎与阿姆斯特丹、伦敦与曼彻斯特等城市为核心的五大都市连绵区之后的世界公认的第六大都市连绵区。

2002年,长三角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9141.62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18.7%,人均GDP2540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倍。

在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长三角地区占了10个,其中上海、苏州、杭州和无锡分别以5408.76亿元、2080亿元、1780亿元和1601.7亿元列居全国第l、5、8、10位;宁波和南京的GDP总量也超过了1000亿元。

目前大长三角都市圈协调会议最多、呼声最响,但还没有整体的发展规划。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困难梗阻和意见建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困难梗阻和意见建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困难梗阻和意见建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当前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这三个省份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经济合作体。

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推动了区域间的人口流动和资源转移。

然而,当前长三角地区在跨区域转移承接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和梗阻。

首先,人口流动情况复杂多样,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大,吸引了大量来自其他地区的人口涌入。

这种人口流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压力加大。

其次,不同地区之间的行政壁垒也制约了跨区域转移承接的顺利进行。

各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产业政策等方面存在不同考虑和利益冲突,导致跨区域合作难以推进。

此外,产业协同不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集中,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导致产业链条上下游环节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和协同,制约了跨区域转移承接的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和困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意见建议:首先,需要加强政策支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长三角地区,促进跨区域转移承接。

其次,应加强各地合作机制的建设,构建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机制,提高资源整合和协作能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总之,当前长三角地区的跨区域转移承接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但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只有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合作机制建设,才能够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

1.2文章结构2. 正文2.1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2.1.1 人口流动情况当前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各个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增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长三角地区寻找发展机会和提升生活水平。

例如,大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等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和优秀人才的流入,使得这些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数说长三角:分工协作

数说长三角:分工协作

数说长三角:分工协作作为中国最受瞩目的城市群与一体化示范区,长三角经济圈以仅占全国2.2%的区域面积,集中了我国约1/5的经济总量和约1/4以上的工业增加值。

自《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于2016年5月正式实施以来,五年时间中,“三省一市”在促进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活力的不断增强,也是长三角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

今年5月份,中国商界杂志社战略合作单位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了《2016-2021年长三角区域投融资数据报告》,围绕近五年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范围内公开披露的投融资事件进行盘点分析,探寻五年间新兴产业的格局变化与四省市在不同领域的优势体现,以此观察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

行业透视“分工协作,协同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出发,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协调处理好上海与其他城市、沿海沿江城市与腹地城市、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关系,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强化错位发展。

201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体现分工与专业化程度)缓慢提升,产业结构层次上的差异开始逐渐显现,地区间产业结构专业化分工趋于合理,产业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不容忽视的是,长三角地区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仍然保持在0.2左右,专业化分工水平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此背景下,“三省一市”各自的行业发展特点以及在创新方向上不同的侧重点,值得重点观察。

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针对自2016年以来公开披露的投融资事件,整理出19个主要的投资赛道,在此基础上进行各地区不同行业偏好的多维度分析。

金融、电商、汽车位列前三,“三省一市”各有侧重从近五年融资金额排名来看,金融行业以3047.28亿元位列第一,成为长三角地区最为热门的投资赛道。

电子商务与汽车领域则分别以2592.4亿元、2524.65亿元紧随其后。

同时,达到2000亿元大关的还有医疗健康与企业服务,1000亿元-2000亿元之间的则分别有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文娱、物流、新消费、房地产、智能硬件,接下来依次是芯片半导体、广告传媒、教育、共享经济、农业、旅游、区块链。

长三角地区产业竞争态势与合作前景

长三角地区产业竞争态势与合作前景
型 机 械 工 业 生 产 区域 , 形 成 以 石 油 为 主 的 上 海 石 化 、 并
子方向发展 。 三扩散 圈层是扬州 、 通 、 第 南 湖州和舟 【 这一圈层的乡镇企业发展较 晚 ,第 一产业所 占比重
沿铁路为扩散轴 ,沿江扩散轴 和沿海扩散轴成 为次
级 的扩 散 轴 。
I i t{ nsgh 视点
■ ZHEJANG E ONOM Y201 I C 1121 0
长 三角地 区产业竞争 态势与合作前景
> 文 / 凤 军 > 崔
虽然相近 的产业 结构使得地区 间的产业 竞争激 烈 ,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 产业 内没有分 工与合作 , 长三角地区产业合作也形成 了 自己的特色
障。长三角产业发展水平取决 于区域产业链 的协 同水 平。 产业定位高 、 协作 能力强 的产业链不仅有利 于各 环 节、 各地 区的发展 , 而且有 助于加快长三角产业整体 发
展步伐 。
产业分工既要注重 比较优势 , 更要创造竞争优势 。
长三角地 区各地要充分利用本地 的优势 ,发展优 势产 业和特色产业 , 更加专注于区域大产业下的细分领域 ,
产业结构 水平较低 。同时 , 上海这个增长极 主要 框架 ,区域经济模 式展现出了 自己的特色 。一是 由上 大 ,
初步形成 了以各个城市 为核心 、 接轨 j海 、 二 差
发 展 的格 局 。 三 角 经 济 区 各 城 市 以 上 海 为 龙 头 , 长
合理定位 , 主动融入长 角经济 圈 , 如杭州定位 为长 角副省 级城市 , 出“ 提 接轨 上海 , 位 发展 ” 错 的战 略 针; 南京 的城 市定位 为 “ 以江为 轴 , 江发展 , 廊 跨 呼 海, 辐射周边 ” 绍兴市形 成 了与上 海实 现互补 型岌 ; 的战略 , 并制 定了“ 战略北上 , 接轨 L ” 海 的行 动计 南通市以上海后花 园姿态定位 ;舟山市的 目标是墨 展成港 口旅游 的中等城市 , 制定 了 “ 打破封 闭 , 全面 轨” 上海的三大战略 ; 常州市 则提出了要成为上海 I 后方基地 的设想 ; 嘉兴要实现与上海 的“ 无缝链 接”

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协同与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协同与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协同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进行。

一系列城市群开始崛起,其中以长三角城市群最为著名。

长三角城市群是以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为核心的城市群,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群之一。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它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如何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内各个城市之间产业的协同发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始于1980年代,是在市场经济的改革浪潮中创建的。

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上海等城市迅速崛起,成为经济中心;此后,随着杭州、南京、苏州等周边城市的迅速崛起,长三角城市群启航。

多年的发展后,长三角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其中上海更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长三角城市群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作为一个区域,拥有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强大的生产能力,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同时,这个地区的政策也使得其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其他地区。

在此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具备天然的协同性。

二、产业协同的重要性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之间的产业协同发展是必需的。

在长三角城市群内,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

上海是金融、物流和生命科学产业中心,杭州则是电子商务产业中心,苏州则是汽车、纺织和机械制造产业中心,南京则是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产业中心。

因此,城市之间的产业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从而推进产业链的升级和优化。

产业协同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性。

第一,可以促进资源共享。

长三角城市群内的城市,虽然都拥有自己的产业和市场,但是,它们之间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例如,上海拥有成功的金融市场,而苏州则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杭州拥有发达的物流市场,南京则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因此,通过产业协同,城市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二,可以促进技术创新。

在不同城市之间,各自拥有的产业和企业,往往形成了相关的技术创新链。

学习长三角城市群的合作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探索把南宁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之路

学习长三角城市群的合作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探索把南宁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之路

实现现代化 的要 求 , 区域 以上海为龙头 , 该 以长三角 区域 经济
发展规划作 为实 现 区域合 作发 展 的出发点 和 总纲 , 足 于长 立
远和全局 。 科学合理确定 区域发展 功能定位 、 展 目标和 总体 发
布局框架 , 明确 区域 内部各城市 职能分工 , 统筹 区域 发展 与人 口增长 、 资源利用 、 环境保 护之 间 的关 系, 点 协调 解决 区域 重 内各 地 区共 同关 注、 任何一方都难 以 自行解决 的重大问题 。 长三角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首先明确 了长三角 推动 长江流 域快 速崛起 、 动 中西部加 快发 展 、 进 全 国区域 协 调发 展 、 带 促 引领 我国全面参 加全球 竞 争 , 发挥核 心作 用 的战 略定 位 。明 确提 出要 成为我 国综 合 实力 最强 的经济 中心、 太地 区重 要 亚 的国际门户 、 全球重 要 的先进 制造 业基 地和 我 国率先 跻 身世
新 型产业 。在重大基 础设施 建设 方 面 , 以综 合交 通 和 能源作 为两 大重点 , 加快 沪 宁 、 杭 、 甬、 长 江 、 海 和 宁 湖 ( 沪 杭 沿 沿 湖 州 ) 6大重点交通通道 和综 合枢纽建 设 , 杭 加快 煤炭 、 气 、 油 液 化天 然气 、 电力 和新能 源等基 础 设施 建设 。确定 促 进 区域协 调发展 的政策措施 , 在区域 内推 进投融 资体制 改革 , 索建立 探 生态补偿 机制 , 打破行政壁垒 , 促进生产要素 的 自由流动 。 根据《 规划 》长三角各城市之 间加强 了合作 与 协调 , , 加快
如何抓住 历史机遇 , 南宁 的发 展 , 三角经济 区 的发 促进 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城市群的不协调现象探析

中国城市群的不协调现象探析

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重要内容和途径。

中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群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发展阶段的差距,各自发展过程中都呈现出不协调现象,这其中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差异问题,因此不能以无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来推动不同类型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一、发达地区城市群的不协调现象中国发达地区得改革开放之先机,处于沿海与世界经济交往的有利区位,历史发展基础较好,经过改革开放后30余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三大代表性城市群,即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

区域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导致区域内部矛盾的积累,城市作为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彼此间的不协调现象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和束缚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当前,发达地区城市群的不协调现象主要表现在图1所列的几个方面。

(一)行政区经济依然强劲中国的行政区经济在促进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推进,行政区经济与市场经济间的冲突越来越明显,行政区经济已成为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主要阻挠力量。

中国沿海发达地区虽然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行政区经济依然很强劲,是城市群发展不协调的重要根源。

中国发达地区的长三角城市群分属两省一市,珠三角城市群分属一省两区、京津冀城市群分属两市一省,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地区间的协调难度也很大,地方政府为了各自的本位利益,形成各自为战且壁垒森严的行政区经济,或称为“诸侯经济”,这种“诸侯经济”正是其产业结构趋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中国城市群的不协调现象探析陈群元喻定权图1发达地区城市群的不协调现象产业结构趋向导致的恶性竞争粗放经营与资源匮乏并存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与不能共享环境污染严重与跨界治理难与区外的协调关系未根本建立发达地区城市群的不协调现象行政区经济导致的利益冲突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性生态环境治理失调的主要根源所在。

(二)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明显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型的,脱胎于计划经济,仍未完全独立成长,地方政府依然有强大的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职责和干预地方产业发展的权力。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地区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长三角地区由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个经济实力强大的区域组成,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对于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长三角地区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长三角地区面临的重大挑战。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由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三大部分组成。

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州、无锡、南京等地,主要包括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

服务业方面,长三角地区有着发达的金融、物流、旅游等服务业。

农业虽然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中占比较小,但是仍然是支撑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重要产业。

然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制造业的比重过大。

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较为突出,但是过度依赖制造业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其次是一些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不强。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面临着市场竞争的挑战,如果长三角地区过度依赖传统产业,将会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另外,服务业发展不够协调。

虽然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较为发达,但是不同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还有待提高,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区域配套服务体系。

为了实现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通过引进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长三角地区拥有发达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可以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此外,加强跨地区合作,推动产业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之间可以加强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开发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在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规划。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调控产业结构的布局,鼓励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

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新态势分析

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新态势分析

济转型升级 ” 作为工作 的重 中之 重。随着创 新转型 步伐 的加 快 , 浙 江经 济 向 “ 产业集 群”升级 , 朝“ 浙 江创 造”蜕变 , 高端让 效益翻 番 , 创新 使活 力增 强 , 浙 江正在 力求 “ 由里往 外美 ” 。2 0 1 1 年, 浙江 G D P
增速为 9 %, 多 年来首次低 于全 国平均 水平 , 全省化 学 需氧量 、 氮氧 和二氧化硫排 放量分别 比上年下 降 了2 . 8 1 %、 2 : 5 5 %和 3 . 1 5 %, 浙 江节能减排 完成情况 居 全 国前 列 。2 0 1 1 年, 浙 江农 村居 民人均 纯 收入
略意 图。

长三 角区域 战略地 位明显提升
长三 角在 中国未来发展 中具有极其重要 的战略
2 0 0 8年 9月 《 国务 院关 于进 一步 推 进长 江 三 角洲 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 的指导 意见》 ( 以
地位和突 出的带头作用 。这 两种优势有机组合成 的 区位优 势 , 正成 为支撑长 三角城市 快速发展 的 内在
协调 层 , 每年 三 四月份 举行 2 2 个 城市 常务 副市 长 参加 的长三 角城 市经济 协调会市 长联席会议 , 将 最
尤 其是 国务 院批复 的 《 区域规划 》 , 充 分表 明了
国家进 一步提 升长三角整体实力和 国际竞争力 的重
大决策部 署。长三角 已成为我 国融入 国际市场程度 最高 、 参与国际竞争最深入 、 受 国际经济形势变动 影
响最直接 的地 区之 一 , 在 国际市场 竞争 中发挥先锋
高层会 议确定 的合作 目标变成合作 专题 , 确 定牵头 执行城 市 ; 三是执 行层 , 由1 0个 专业委 员会和城 市

中国区域发展中的城市群协同发展问题分析

中国区域发展中的城市群协同发展问题分析

中国区域发展中的城市群协同发展问题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发展也日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同时,中国不断探索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中城市群发展模式成为了新的趋势。

城市群作为一种高效的城市集群,通过优化区域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协同发展等多种方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中国区域发展中,城市群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当前,中国的城市群不断扩大,其中的核心城市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到中西部城市群,不同地区的城市群正在逐渐形成。

城市群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城市群之间的合作也成为了必然趋势。

城市群协同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因为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不仅对于本地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均衡和统一市场。

但是,在城市群协同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分工和协同发展不顺畅,造成资源浪费;城市群之间的经济依存度不够强,无法实现互利互惠的合作。

下面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解决方案。

一、城市群间分工不明确,资源利用不合理城市群中的城市数量较多,城市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合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同时,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分工不明确会造成企业的重复投资。

解决方案:1、全面进行城市规划,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实现城市协同发展。

2、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分配城市群内资源,实现资源优化利用。

3、促进城市间合作,加强城市之间产业交流和技术交流。

4、制定城市群间共同发展的计划和政策,推动城市群内“一体化”发展。

二、城市群之间的经济依存度不够强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够紧密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障碍。

城市群之间互相依存程度的差异会影响到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经济发展。

往往一些城市依赖主城市的资源和市场,因此当主城市发生经济危机时,这些城市的经济也会受到影响。

解决方案:1、加强城市群内部交流和合作,建立稳定的经济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谭 龙/文长三角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城镇分布密度最高、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但20多年来,一体化的进程仍然较为缓慢,存在着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顽症”,产业分工与合作存在诸多的问题。

区域规划各自为政,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现象依然突出。

长三角地区16个市(本文选取的长三角范围为两省一市)在各自的区域规划中都以“国内先进”、“国际接轨”为目标,自定目标、自成体系,缺乏统一的视角和引导,彼此之间不能“兼容”。

以新兴产业发展为例,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为获得新一轮先发优势,长三角城市群又同时瞄准了产值高、能耗低的新兴行业,缺乏分工与合作的产业导向,使得长三角面临继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之后的另一问题:新兴产业产能过剩。

由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基础好、科技水平高,新兴行业产能过剩比其他地区突出(见表1),长三角城市群产能过剩也较为明显。

16个城市中,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作为重点产业的城市分别有15、13、14个;在创意产业发展上,长三角地区形成上百个创意产业园区,仅动漫产业而言,园区数量多、结构雷同的现象就很普遍,产业的雷同直接导致产能过剩。

在区域的产业发展中,长三角产业分工与合作存在诸多的矛盾与问题,影响区域产业的分工与和合作的主观与客观因素有哪些方面?从区域产业合作与分工的一般规律来看,区域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即受政府主体行为的约束,同时也受到制度要素以及外部环境客观因素的制约。

本文从三个不同的约束要素对长三角城市产业分工与合作进行分析,从区域的制度障碍探讨制度要素对产业合作与分工的影响机制,从分工与合作技术障碍方面探讨合作的实施主体以及基础建设的重要性,从政策障碍探讨人才流动以及市场准入条件对区域之间一体化的影响。

一、制度障碍分析(一)区域机构管理职能缺失长三角城市群合作领域不断深化、合作机构不断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分工与合作障碍机制分析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贸易一体化、产业结构转移和升级、搭建信息服务平台等项目和内容不断扩大;并创建了长期互动的组织机制——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联席会,签署了诸多合作协议,如《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长三角道路运输合作和一体化协议》、《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长三角区域环境合作宣言》、《长三角标准化服务合作宣言》、《共同推进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议协议书》等。

但是,长三角地区尚未有一个明确的项目管理与负责的主体。

无论是区域环境的治理还是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都是由各省市政府部门专题合作的形式展开,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与实施主体。

这与长三角目前组织机制密切相关,长三角政府层面驱动机制目前主要有:三省市主要领导定期磋商机制、苏浙沪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等。

其中第一种机制指三省市主要领导就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定期磋商会谈,提出区域合作的阶段要求和重点事项;后两种机制主要是具体落实三省市主要领导确定的合作领域和推进具体的区域合作交流工作。

这样的组织机制是上层组织确立好了合作方向,下面各个专题组负责每个项目的协调措施,协调会进行合作的相关工作。

但协调会不具备管理职能,专题的合作缺乏相应的牵头实施的主体,而且由于各个领域的合作是跨行政区,区域的合作部门的权利受到限制,其管理范围仅仅限于本行政区内。

缺乏相应的实施主体,无管理职能的协调会限制了长江三角洲产业的深度合作与分工。

(二)缺乏区域层面的顶层规划设计长三角地区产业分工合作已经越来越受到中央的重视,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订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就从区域整体发展战略角度,根据各重点地区的工业化程度、生态环境容量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安排,尤其是对土地开发原则规定了非常明确的差别化路径,体现了统筹发展的国家战略意图。

2008年8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改委将区域规划纳入“十一五”规划的内容之中,这是区域规划首次正式作为国家五年发展规划的重点,也标志着被选为试点区域之一的长三表1 “十二五”期间长三角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 数据来源:根据各城市十二五规划整理。

角,其一体化进程首次进入国家级的发展战略。

目前关于长三角区域层面的规划设计的文件就此一个,且在区域规划的设计、规划内容的实施单位与执行尚缺乏一个统筹的安排。

其次区域规划设计的实施最终要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得以落实,并由相应的区域执法机构负责实施。

区域执法机构的设置模式直接影响到区域规划实施的实效性和可靠性。

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中,在区域立法、机构设置等环节中,区域的顶层规划设计不如人意。

(三)缺乏区域性的立法与法规长三角区域法规政策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冲突现象,对区域整体乃至各地的经济发展均是不利的,极大地影响了长三角城市群合作的进程,长三角区域法规政策冲突已成为阻碍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实现的制度性障碍。

对长三角的税收优惠、招商引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道路交通、生态环境、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法规政策进行调研,结果发现不同方面的政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冲突。

例如,部分地区过度的优惠政策不但导致税收流失,造成财政收入的减少,而且还会加剧长三角区域市场的非良性竞争,削弱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极不利于区域市场的有序竞争。

长三角各个省市只拥有本行政区管辖范围内的立法权限,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导致长三角各地方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规之间不仅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而且还存在冲突现象。

环境保护地方法规之间诸多的差异冲突,导致了长三角各地方各执己法、各自为政的格局,阻碍了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由此,也导致了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跨界污染、水域上下游综合治理难等问题层出不穷,跨区域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长三角区域环境保护一体化要求也对长三角区域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地方过度竞争阻碍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地方竞争促进了区域内发展环境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促进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力量。

然而,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达的都市密集区,但是诸多行政单元各自进行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却表现为区域发展的无序和恶性近域竞争。

从主导产业选择来看,各地争相把电子、汽车、机械、化工、医药等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

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选择汽车为主导产业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的有8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2个城市。

从工业行业完成产值情况看,排在前10位的主要工业大类,上海与江苏的同构率达90%,上海与浙江的同构率也达70%。

产业结构趋同演变成吸收外资上的争夺,而引资大战反过来又使同构现象在更高的产业层次上重演,直接导致长三角城市群间的竞争内耗过大,造成各种资源和优势的浪费。

二、技术障碍分析(一)区域合作专题成效彰显有限长三角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的障碍原因还是在于具体项目的实施进程。

一年一度的“两省一市主要领导人座谈会”即“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通过建立协调办公室、专业协调小组和联络人制度,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

首先,每年座谈会召开前,都有各个专题组梳理分析合作情况,协调安排合作计划,并由当年轮值省市汇报专题组工作情况。

其次,不定期编发工作简报与专题报告。

但是各专题组的实施中显然还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

如在各个领域专题组之间,各个部门都处于平级,专题组主要是协调各地区部门的合作与发展,主要是协调的职能,而无明确的管理实施部门。

所以执行能力相对弱化,在涉及到某些项目的合作时,地方本位倾向又会阻碍着区域的分工与合作。

如在各地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各级地方政府或为考虑地方政绩或是短视的地方利益,争相落马大的基础建设项目,实质上是对整个区域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如在产业转移领域,长江三角洲内部的产业转移,其研究内容本身就值得商榷,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断然不会轻易转移高效益与产值的制造业,相对较低端的产业长三角地方政府也无承接转移的需求。

在大型企业的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会不太愿意。

(二)城市之间基础设施缺乏有效衔接长三角城市之间基础设施缺乏相应链接,基础设施不合理的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

以交通为例,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信息不能共享,各种交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不高,不适应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枢纽城市的铁路、公路站场与港口布局之间合理衔接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缺乏协调,货物换装环节多,不仅增加运输时间和费用,也增加了城市交通压力。

城市之间不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阻碍区域的共同发展,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由于长期未进行基础设施统一协调规划和建设,各地区都过度强调高速公路建设,而忽略铁路建设;在规划、建设、运营中长期存在重客运、轻货运现象,因此导致该地区货物流转至今效率低下,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系统布局缺乏整体发展概念,各地政府对综合运输进行了大量投资,但投资建设重点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江北地区则投入较少,使得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江南地区。

区域南北通道少,整个区域客流、物流主要依靠沪宁、沪杭两条高速公路、铁路分别向西北、西南延伸。

国道204、312、318、320穿越整个区域,将中心城市上海与其他地区中心城市相连,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是区域北部、南部受到了长江、杭州湾等天然障碍,整个域缺少足够的贯穿南北的通道,阻碍区域中心城市上海与地区中心城市宁波、及广大苏北地区的联系,从而制约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不合理的基础设施资源的分配与建设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

基础设施配置的不衔接不利于区域间城市的要素流动,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良有成效的产业分工。

如深水港之争,江苏沿江各市重复投资了大量的集装箱码头,从江阴到南通60公里岸段,有68个万吨级泊位,平均0.9公里就有一个;与此同时,深水泊位极佳的宁波北仑港,宁波北仑港可接纳第五代甚至更大型的集装箱船,但宁波港的经济腹地货源不足,设施能力未能充分发挥,造成资源浪费。

区域间的港口建设应遵循着围绕大港口重点建设,辅以中小港口分担货运压力。

一方面可以节约公共建设的资源,另一方面在形成各个梯度港口协同分工的同时,亦能充分发挥各港口的吞吐能力,避免运输能力过剩的境况。

三、政策性障碍分析(一)人力资源流动政策存在差异性2003年,长三角各个城市人事部门共同发布《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计划用5年时间在长三角各城市之间搭建自由流动、没有壁垒的统一的人才流动框架。

可是,长三角的人才一体化一直停留在异地招聘、人才派遣合作和人才资格证书互认层面。

真正的人才自由流动并未实现。

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11月,长三角“两省一市”又相继出台了有关流动人口的政策。

2008年10月,江苏省发出《关于做好优秀农民工落户城镇工作的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