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是如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的

合集下载

论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与方法

论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与方法

论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与方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在承继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和分析社会演化规律基础上而获得的思想体系,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蕴含内在的理论规定性,包括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前提、根本动力、基本途径和显著特征以及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等等,由此构成一个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理论体系。

当前,面对着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全面认识和准确厘清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推进全球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意义。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立正如美国学者安德鲁·萨托里所言:与‘世界历史’概念联系更为紧密的也许只有黑格尔和马克思,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和辩证吸收黑格尔世界历史观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黑格尔是在《历史哲学》中集中阐述他的世界历史观的。

在书中,黑格尔将世界历史理解为理性与精神的展开和实现。

他指出,世界历史是由理性和精神所统治的,理性和精神的展开和实现就是世界历史的形成“哲学用以观察历史的惟一的‘思想’便是理性这个简单的概念;‘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

理性就如一粒包涵树木、果实一切色泽和材质的种子一样,内部蕴藏着历史及其发展的一切,包括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是理性借以展现和实现自身的场所和方式,理性是世界历史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不仅如此,黑格尔在书中还揭示了世界历史的整体性。

他认为,世界历史不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简单组合,而是由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纵横联系的广泛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有机整体“这种过渡和联系使我们达到全体的联系—达到世界历史成为世界历史概念。

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有机联系构成世界历史的整体,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是世界历史的“器官”。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反映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其中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观,探讨其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一,它认为历史发展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类社会的存在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人的意识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

这意味着社会的经济基础对于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指社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社会的前进。

3. 社会的历史发展具有阶级斗争的普遍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进程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不同的社会形态都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演变而来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4. 社会形态转变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形态的转变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引发的。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不能和旧的生产关系相适应时,就会爆发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形态。

二、历史观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它对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1.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

历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历史的进程是由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和创造活动推动的。

2. 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即物质生活的进步和改善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的追求幸福和自由也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3. 历史发展具有不断曲折和复杂性。

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历史进程中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和斗争,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摘要: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位,一直以来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说法,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位是目前集中讨论的话题,这一问题关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前提。

笔者针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实践唯物主义存在的问题,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以及马恩经典原著中的话语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本质,阐释了把握这一解释原那么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定位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所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种提法完全违背了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一整块钢铁的旨意,列宁说:意识总是反映存在的,这是整个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

看到这个原理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有着直接的和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可能的。

[ 《列宁选集》第2卷,第330页] 这里重点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可分割性、整体性、统一性,并不能由此判定还存在与历史唯物主义并存的辩证唯物主义。

对于这一定位存在两种可能情况: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运用和开展,两者有时间上的先后;二是两者相提并论,平行并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两个组成局部共存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

这两种情况都毫无例外地成认了一个现实,就是关于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和看法与关于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和看法是完全割裂的,分门别类地把它们装入两个不同的框架中,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把历史作为研究领域和解释对象的唯物主义,这势必造成人所赖以生存的整个世界的断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截然分开,或者说这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人本身就生存在统一成体系的世界中,而对于自然界形成的一般规律与看法并不是与存在于历史中的主体无关的消极对象,其中必有人的历史活动参与在内。

因此,这一提法就从根本上否认了人的对象性活动,会把自然与人类社会自然地割裂开来,这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之一,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基础,而上层建筑则是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的变革都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引起的。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础理论,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包括劳动力、资金、科技和生产工具等。

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所有制形式以及分配制度等。

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教育、文化等各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基础的变化会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则通过各种方式维护和巩固经济基础的稳定性。

这种观点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三、生产力提高引发社会变革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力水平,于是出现了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通过阶级斗争,新的生产关系得以确立,推动社会的发展。

四、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代表了两种对立的认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由于客观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人们的认识才得以发展。

而唯心主义则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人们的认识可以超越客观存在。

五、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可以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只有深入了解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变革、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念——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念——历史唯物主义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变革(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内涵我们说历史唯物主义是适应时代的历史的真理,是时代所要求的全新的历史哲学,但这里有一个亟待澄清的问题,因为历史唯物主义在批判其它的历史哲学之后而又把自己也视为一种历史哲学的话,这就有必要弄清作为一种全新的历史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究竟是什么样的概念。

威廉姆·肖在其著作《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中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放在一个等同的意义上来看待;国内学者庄国雄、涂成林、郭艳君等人在他们的研究中也把历史唯物主义视为一种新的历史哲学。

[9]但是,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历史哲学已经具有了完全崭新的内涵,它已不再是思辨的历史哲学体系了;它也不再局限于认识论上的探讨。

国内学者刘福森教授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为实践行为提供理论知识的“历史科学”,而且它也是作为历史观、从而也是作为世界观出现的。

[10]本文据此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内涵需要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在作为“历史科学”这一层面上来理解的。

作为“历史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以科学的方式来研究历史,它以事实为根据进行科学的描述,它的任务主要是揭示对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人们的实践行为提供参考与依据。

“历史科学”是以事实为依据得出自己的结论,其真理性的证明依赖于事实的证明,它是科学实证的知识。

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规律”等等。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首先属于“历史科学”,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地使历史研究达到了科学的水平。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是作为历史观现身的。

作为历史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旨在于对历史事实做出合理的理解与解释。

作为“历史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只是描述历史事实,而在理解历史事实的时候、在实际阐述资料的时候,困难才开始出现。

这些困难是“历史科学”无法解答的。

因为在这里我们直接面对的不再是历史事实而是一系列“历史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

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案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1.1 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分类介绍信息技术的概念讲解信息技术的分类及应用领域1.2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回顾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重大技术突破及其影响1.3 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讲解信息技术在工作效率提升方面的作用第二章:计算机基础知识2.1 计算机概述介绍计算机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讲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硬件设备2.2 操作系统简介讲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分类介绍常见操作系统(如Windows、macOS、Linux)的基本操作2.3 计算机软件与应用讲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特点举例说明常用软件的应用场景第三章:网络与互联网3.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介绍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和分类讲解网络协议及其作用3.2 互联网的基本概念与接入方式讲解互联网的概念、发展历程和现状介绍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及其特点3.3 浏览器的使用与网络信息检索讲解浏览器的功能与基本操作介绍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与技巧第四章:办公自动化4.1 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的使用讲解Word软件的基本操作介绍文档编辑与排版技巧4.2 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的使用讲解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介绍数据录入、计算和分析方法4.3 演示文稿软件(如PowerPoint)的使用讲解PowerPoint软件的基本操作介绍演示文稿的制作与展示技巧第五章:多媒体技术基础5.1 多媒体概述介绍多媒体的概念、特点和应用领域讲解多媒体技术的组成部分5.2 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的使用讲解Photoshop软件的基本操作介绍图像编辑与处理技巧5.3 音频和视频处理软件(如Audacity、Premiere)的使用讲解Audacity和Premiere软件的基本操作介绍音频和视频编辑与处理技巧第六章:程序设计基础6.1 编程语言概述介绍编程语言的概念、分类和特点讲解常见编程语言(如Python、Java、C++)的基本语法和应用场景6.2 Python编程基础讲解Python语言的基本语法和数据结构举例说明Python在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应用6.3 算法与程序设计介绍算法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常见算法(如排序、查找)的实现方法和分析技巧第七章:数据库技术基础7.1 数据库概述介绍数据库的概念、发展和分类讲解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7.2 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的使用讲解MySQL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和SQL语言介绍数据库表的设计和数据查询方法7.3 数据库应用实例举例说明数据库在企业、政府等领域的应用讲解数据库设计和管理的基本原则第八章:信息技术伦理与安全8.1 信息技术伦理讲解信息技术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介绍信息技术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8.2 计算机病毒与防范讲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传播途径和危害介绍病毒防范措施和常用杀毒软件8.3 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讲解网络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介绍网络安全技术和隐私保护方法第九章:与机器学习9.1 概述介绍的概念、发展和应用领域讲解的基本技术和方法9.2 机器学习基础讲解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介绍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的方法和应用9.3 编程实践举例说明编程实践中的应用讲解Python等编程语言在领域的应用技巧第十章:信息技术前沿与未来10.1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讲解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领域分析信息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影响10.2 物联网与大数据介绍物联网的概念、组成和应用讲解大数据的概念、技术和应用场景10.3 信息技术在未来教育中的应用讲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分类需要重点关注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分类,理解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历史逻辑-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历史逻辑-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历史逻辑|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唯物史观形成的开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开始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及其保守性。

黑格尔把理念看作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市民社会"是理念发展中的一个环节,而国家是理念发展的最高体现,是决定"市民社会"的。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过程中,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马克思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才是真正的活动者、原动力、国家的前提,国家产生于市民社会又反转过来支配市民社会,两者之间产生了异化关系。

在这里,马克思还提出了现代国家是家庭生活和市民社会的自我异化的产物的观点。

而异化的原因是私有财产的存在,是市民社会内部的等级之间斗争的结果以国家形式表现出来。

关于什么是"市民社会"? 马克思当时和黑格尔一样是在物质生活关系体系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就包含着物质生活关系决定国家的思想。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他指出:"市民社会阶级"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

马克思虽然沿用了这一术语,但他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并不是随意的,他力图逐渐廓清它的外延和内涵以求对它的含义进行科学的规定。

经过1843 年从法哲学方面、1844 年从政治经济学方面对这一概念的分析,"市民社会"实质上与马克思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明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结构"概念是一样的。

更可贵的是他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上与黑格尔截然相反,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也就是物质生活关系--交往形式的总和决定国家,而国家又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可见,马克思这一观点的提出同后来他的"生产关系决定国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显然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 马克思又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 把民主制看成是理想的国家制度, 是其他一切国家制度的理性实质, 主张通过民主制来消除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对立, 消除人的本质的异化。

西方史学史第八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早期发展

西方史学史第八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早期发展
•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 “科学的社会学”, “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 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 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对史学研究 的意义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
一、历史唯物主义对史学研究的意 义
• 历史唯物主义对史学研究具有方向和方法的指导 意义。
•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来源:
• 德国的古典哲学
• 英国的政治经济学
• 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 史学中的阶级斗争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平简介
•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 1883),曾有麦客士、马陆科斯、马尔克、马可思、马格 斯、马尔格时等译法。从1902到1923年,经过21年才统 一为马克思。
•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 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 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对象。
• 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 矛盾。
• 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 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 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 “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用以表述这样一种社 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 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 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 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 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理论,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该理论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偶然和随意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其核心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探讨。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1.1 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方法论,强调物质是世界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意识、思想等精神现象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产生的。

因此,理解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的过程,必须从物质生活入手。

1.2 历史发展的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阶级斗争。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生产关系逐渐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分化。

这种分化导致了不同阶级间的利益冲突和斗争,这种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理论2.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理解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生产工具、劳动者及其所能创造出的财富,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产权、分配、交换等关系。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突破旧有生产关系的桎梏,使得人类社会向更高级形态演进。

2.2 基础与上层建筑马克思将社会分为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部分。

基础指的是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及文化等。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经济基础的发展。

2.3 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

尽管具体事件往往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但从长远来看,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因此,通过研究一定时期内经济基础变化,可以获得对整个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知。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3.1 辩证法辩证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方法论立场,它强调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变化与发展是事物本质所在。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建立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建立

马克思是如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的内容提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就是马克思不断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不断肃清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众所周知,任何一种社会历史观的建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当然,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也不例外,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亲自参加革命斗争实践的基础上,概括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批判唯心史观,继承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经过长期艰苦的科学研究才建立的。

笔者认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经历了四个重要时期。

一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是从1842年《莱茵报》时期开始的。

这一时期他所从事的还不是哲学理论研究,而是具体社会问题的探索。

当时马克思受黑格尔唯心史观的影响,认为国家是伦理理念的实现,把国家和法看成是理性的代表,视理性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然而在现实中,马克思却碰到了许多具体的国家问题和物质利益问题。

因此,马克思对自己原来信奉的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产生了怀疑,促使了他开始新的探索。

1842年10月,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论文,评述第六届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这是马克思第一次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这件事成了他转向唯物主义的最初动因。

当然,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仅仅是他世界观转变的开始,马克思这时期的思想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看到了黑格尔的国家观同现实问题的严重冲突:另一方面,由于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对许多具体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1843年5月,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学说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该书中,马克思不仅探讨了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而且还探讨了国家和人的关系,提出了消灭现存的国家制度,使人类得到解放的历史任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以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对于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其基础和核心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概论。

一、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简言之,它强调社会的物质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意识形态。

这一理论的根本要点是,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提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观点,意味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社会的变革。

二、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宗教、哲学等。

这一原理意味着,社会的意识形态、文化习俗等都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而导致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2.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社会中存在着不同利益阶层的对立和冲突,这种对立和冲突将推动社会向更高阶段的发展。

通过阶级斗争,旧的生产方式和旧的统治阶级将被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统治阶级所取代,从而实现社会的进步和革命。

3.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动力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变革的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技术、科学以及劳动力的提高,进而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社会形态的更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能推动整个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意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对于我们认识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的形成

唯物史观的形成

唯物史观的形成创立唯物史观的历程篇一(一)唯物史观的发现与初步研究1、《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是创立唯物史观的开始在《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入分析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阐明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这在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马克思自觉地将哲学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了起来,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了针对“原本”的批判,即从对宗教、国家和法的批判进到了对市民社会(物质生活关系)的批判,形成了探索和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异化劳动理论,朝着发展历史一般规律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其次,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由于深刻的揭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把社会历史看成是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这就把生产劳动看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此外,《手稿》通过异化劳动理论将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为科学的解释人的本质奠定了基础;还分析了生产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研究,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根源,深化了对阶级斗争理论的认识。

这些认识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唯物史观的形成。

2、《神圣家族》中对唯心史观的批判推动了唯物史观的创立向前迈进一大步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首先揭露了思辨哲学的秘密,唯物辩证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针对鲍威尔等人的“自我意识”哲学,马克思认为思辨唯心主义的秘密就在于把概念独立化、实体化,即把本来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当作独立存在的本质,并把它看作是客观事物的创造者,而客观具体事物只是一般这个独立存在的本质的简单存在形式。

接下来,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尔的唯心史观,揭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针对鲍威尔等人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自我意识”的唯心史观,马克思明确指出,不是观念决定历史,而是物质生产决定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综述浅析

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综述浅析

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综述浅析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上的一种观点,指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等著名哲学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者,其思想深受人们推崇和学习。

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早的先驱者,他们的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特别是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

他们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关系是社会制度的基础,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则带来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欧洲逐渐得到传播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也从一些哲学家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但是,一些后来的哲学家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严密的思考和发展。

例如,列宁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并在他的一些著作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如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以及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提议。

斯大林认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在他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著作中,详细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必须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合理发展。

今天,历史唯物主义已经成为一种广泛接受的哲学观点,深入人心。

我们不仅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探究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发展,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在一些具体的国家和地区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应用。

例如,在中国,历史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

在苏联,历史唯物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正统哲学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治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心路历程解析

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心路历程解析

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革命性的社会理论,它的形成是经过多年的思考、研究和实践演变而成的。

马克思本人的学术生涯始于1837年,当时他还是一名年轻的哲学系学生。

在接受传统哲学教育的同时,他也积极参与当时波兰的民族解放运动。

马克思对于民族解放运动的热忱和他对于社会正义的追求,使他开始思考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843年,马克思发表了《自由论》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首次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即人的思维是由物质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这一思想后来被称为“唯物史观”。

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共产党,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马克思不断加强自己对于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学习,并对这些学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学观点,即社会的发展是由历史进程所决定的,而不是由自然规律所决定的。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出版了《共产党宣言》,这是马克思最著名的著作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崩溃,而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必将成为人类历史的必然趋势。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马克思不断完善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并在其他领域如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理论对于后来的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革命性思想之一。

总的来说,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涉及了他的学术生涯的许多阶段,包括他的学术学习、思想探索和实践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不断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并通过对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学观点,最终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伟大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

在这个概论中,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观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揭示了历史和自然发展的根本规律。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观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进行探讨。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在物质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一观点强调了经济基础对社会制度和社会变革的决定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

社会制度的变革必然伴随着社会意识的转变。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变革的规律,为实现社会进步指明道路。

二、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无限的和永恒的,自然规律可以被人类认识和掌握。

自然观的核心是对自然的辩证法认识,即把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是由矛盾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系统。

自然观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是自然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是可以通过人类的创造力和科技进步来解决的。

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人类才能维护自身的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自然观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将社会发展看作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而自然观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两个方面的统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观都强调了科学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是发现和认识客观规律的有效方法,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观都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只有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辨析

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辨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辨析张 奎 良长期以来,我国学界一直把唯物史观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混淆并用:几乎所有的哲学辞典或哲学教科书都无例外地宣称: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 或 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 。

但事实上,无论是提出的时间、背景、初衷、内涵还是实际的运用,二者都不尽相同,因而有必要做一定的分辨。

一、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提出及其历史沿革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最先系统地表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但未直接提出唯物史观概念,他们只是说 这种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第92页)。

按照通常理解, 这种历史观 当然就是指唯物主义历史观,简称唯物史观。

此后马克思,更多的是恩格斯,在许多场合下都一直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概念。

在1859年的 卡尔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 中,恩格斯直接说德国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第38页)在1870年 德国农民战争 第二版序言中,恩格斯声明: 这个唯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是由我,而是由马克思发现的 。

(同上,第623页)1877年恩格斯在 反杜林论 引论中说: 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第365页)1888年恩格斯还在致考茨基的信中说: 摩尔根在他自己的研究领域内独立地重新发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661页)可是到了1890年,恩格斯在致康 施米特的信中突然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术语,用来批评当时的德国青年不热心于艰苦的研究工作,而只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当作套语,来掩饰自己历史知识的贫乏。

(参见同上,第692页)接着,恩格斯在1892年的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英文版导言中,再次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希望不可知论者和英国的庸人不要对这个名词过分感到吃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它的基本原理概论包括了多个理论观点。

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这个经济基础又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文化艺术等)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在马克思看来,经济基础不仅限制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物质条件,也决定了社会的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因此,要实现社会的根本变革,就必须首先改变经济基础。

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它们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也会相应地发生变革。

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它包括所有制形式和人们之间的劳动分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进步必然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阶级斗争是历史的驱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指出,社会是由矛盾和斗争推动前进的,而这些矛盾和斗争主要体现为阶级之间的斗争。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从而促使了资本主义的兴起。

同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到来。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演变的主要力量。

四、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历史唯物主义强调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念。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存在,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思维和意识是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而产生的,它们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将意识和精神解释为独立的实体。

形而上学则是指那些只看到事物表面现象,不能揭示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阐释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这些原理包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规律和趋势的认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的揭示,以及对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同社会形态的演变和替代的规律性的理解。

首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和演进,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发的。

生产力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与旧有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并最终促成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演变。

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形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

在每一个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这种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促成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变革。

同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不断适应其要求,否则就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社会结构的崩溃。

此外,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实现将消灭阶级对立、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自由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经过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最终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标。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阐释,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规律和趋势的理解,以及对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同社会形态的演变和替代的规律性的揭示。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解释。

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与其他哲学观点的比较、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通过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发现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一系列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引起的,具有客观规律性和必然性的学说。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并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其他哲学观点的比较历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等其他哲学观点存在显著区别。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或意识形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而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物质生活和经济基础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源动力。

形而上学则忽略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将历史看作无规律性的个别事件的简单堆积。

相比之下,历史唯物主义更加科学、全面地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断变革的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不同社会形态的产生和消亡都是由内在矛盾推动的。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和影响,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催生上层建筑的相应变革。

3.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决定性因素。

4.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具有客观规律性和必然性的,这种规律性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把握。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意义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只有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事业提供科学的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如何全面阐述唯物史观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如何全面阐述唯物史观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如何全面阐述唯物史观的[摘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列宁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中,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社会革命及人民群众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第一次建构了唯物史观完备的理论形态。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现实的人生产实践《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巨著中,对各式各样的唯心史观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划清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界限,并且在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一、阐明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以什么作为整个历史发展的前提,这是任何历史观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形态》一开始就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来的,它们不是教条,”“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定。

”显然,唯物史观的前提的提出是有针对性的,主要是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因为这些人的历史理论的前提是抽象的、思辨的,他们没有离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地,仍在唯心主义范围内兜圈子。

与此不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三者之间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是以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为前提。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二是以人们所从事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前提。

他们认为,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三是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前提。

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人们已有的和由人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决定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是如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的
摘要: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两个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它起源于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以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历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最终得以创立。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伦理学第一次真正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实现了重大变革。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变革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详尽考察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英围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从发现到创立大致可以区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写作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第二阶段: 马克思在巴黎写作了《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并与恩格斯合著了《神圣家族》。

第三阶段: 马克思在布鲁塞尔与恩格斯共同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

在1843 年5 月马克思来到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 “为了解决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

他深刻揭露了黑格尔国家现实与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经济决定政治的重要结论。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还指出国家制度是“私有财产的国家制度”。

把国家的内容具体化为私有财产,涉及到了市民社会最重要的内容——所有制的问题,马克思揭露了私有制和国家的真实关系:私有财产是决定者,政治国家则是被决定者,国家根本不是什么“伦理理念的实现”,而是维护“私有财产的宗教”。

马克思认为“人”是国家制度的创造者。

国家制度是人的活动的产物, “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


1844年马克思把自己研究的方向转向政治经济学,他研究了当时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斯密、李嘉图、穆勒等人著作,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

马克思开始创立崭新世界观科学体系的过程:在实现世界观和政治立场转变的基础上,开始了崭新世界观的创立,《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其阶段性成果。

在手稿中他提出了异化劳动论,将哲学分析和经济学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深化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认识。

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

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通过对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分析,认识到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分析了生产劳动的内在矛盾。

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了物质生产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关系决定国家和法还有各种意识形态。

1844年9月—11月间,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第一部合著《神圣家族》。

《神圣家族》对黑格尔唯心史观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揭露了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深刻论证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两部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初步
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超出和发展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观点,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为历史唯物主义走向成熟创造了条件。

1845年9月一1846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从而大致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立的工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集中在它的第一卷第一章中。

这一章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所在。

这一章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主要为: 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从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出发,通过考察人们的客观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过程,考察包括道德、宗教等在内的全部社会意识形式的本质和发展过程,进而发现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的。

发展着的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现实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想和思维的产物。

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级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发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意义在于:就哲学来说,发现唯物史观的意义在于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克服了历史上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就政治经济学来说,唯物史观的发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奠定了牢固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基础,使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唯物史观的发现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大的革命性意义,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理论贡献,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

列宁称之为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科学的别名”。

也正是因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才使伦理学第一次真正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实现了重大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科学地阐释了道德起源和本质,确立了道德的主体及伦理学研究的基本视域,明确了道德的作用和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与马克思伦理思想的转折》黄朝晖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重大变革》刘恒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