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具操作与学生思维发展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具操作与学生思维发展【摘要】学生动手操作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和途径,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本文围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并提出在操作活动中采取相应的策略,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迅速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关键词】动手操作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这段论述给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一条有效途径和一种科学方法。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

一、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发展思维

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时要求:

①第一行摆6个,第二行与第一行摆同样多。(怎么摆,为什么这样摆?)

②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先摆与第一行同样多的,再多摆2个。(第二行与第一行比哪个多,多几个?第二行一共有几个?)

③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3个。(怎么摆,为什么要这样摆?)

④教师左手拿5支铅笔,背着右手问学生,右手的铅笔数比左

手多3支,右手有几支?(你是怎样知道右手有8支的,并出示右手验证。)

⑤演示:上排6朵小红花?下排(盖住)比第一排多4朵,下排有几朵?(你是怎么想的?口述:比6朵多4朵是10朵。列式:6+4=10朵)

⑥出示例题,并列式解答。

通过例题可以看出,运用学具操作不是直接向学生说明某一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规律性东西。这样,不仅使学生迅速地获取了应该获得的知识,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为了使学生在学具操作活动中既学到知识又发展智能:

1 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进行操作活动

在指导学生操作之前,教师精心设计操作的步骤,规定操作的程序和规则,还要设计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时,学生的操作体现出了一个“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渐进过程,学生完成的是一个从感觉到知觉,再到建立牢固表象的认识过程。这样做,引导学生在按程序和规则的一步一步的操作中,有目的、有次序、有条理地去进行观察和思考。

2 把操作同观察、思维、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操作是学生手与眼的协同活动。在指导学生操作时,把动手操作同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感知

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由于有了充分的直观做支柱,学生对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理解得就更清楚更深刻了。

3 加强操作活动过程的指导

在操作活动中,教师除了面向全体认真组织,如注意操作的秩序、纪律,控制操作的时间等以外,还要来回巡视指导,具体了解哪些学生还不会按规则操作,有代表性的问题提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及时掌握操作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为后面的总结积累材料。在操作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操作中获得的具体形象和动态表象展开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形成概念、规律和方法。

二、精心组织指导学具操作活动

在课堂上设计、安排和组织操作活动,按以下程序进行:

1 提供操作材料一具有结构性

有结构性指提供的学具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反映不同的事物或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比如,认识10以内的数时,提供给学生的不仅有小棒、小圆片、三角片等,还可以有直尺和内含实物图的韦恩图等;认识11~20以内的数,提供给学生的小棒,是20根,不是19根或21根,而且要求学生先把10根捆成一捆;探求三角形内角和,提供给学生的不是一种三角形,更不只是几个特殊的三角形,而是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任意三角形。

2 设计操作规程一具有可操作性

操作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明白操作的目标,即研究什么事物,观察什么现象,或者分析一种什么关系等,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提示操作的方法。比如,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操作活动中,学生先怎么摆,再怎么摆,甚至在边摆边看中怎么想,怎么说,教师都一一作了精心设计,学生操作起来有头有尾,促进了思维活动的准确开展。

3 操作活动一做到有针对性

学生操作是一种手脑并用并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系列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内化方式。因此,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学生在操作中伴以思维和语言的表达,使每一个人都要考虑怎样把操作的过程、看到的现象以及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交流。在巡回视导中,教师把重点放在那些基础比较薄弱、动手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身上。而对于那些一贯成绩好、思维敏捷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创新,采用多种方式去操作。

三、组织研讨交流归结探究的结果

操作和观察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发现和感受一种知识或一种方法。研讨经过大家的相互交流,摆事实,讲道理,得到一个共同的认识。经过研讨,学生不会停留在操作感知的水平上,通过回忆陈述,再现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逐步建立起一个准确、清晰、完整和稳定的表象,从而促进物化向内化的过渡。这些过程所体现是外化的操作程度只是一种教与学的手段,内化的智力活动才是真正的学习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操作中进行思考和叙述,在思考中

进行概括和归纳,通过操作这种手段和途径,才能促使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迅速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参考文献

[1]张天孝.小学新思维数学的研究与实践

[2]刘旭.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3]孙有珍.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