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市历史
1997年香港金融风暴始末

1997年香港金融风暴始末1997年10月,香港庆祝回归的喜庆气氛尚未消散,亚洲金融风暴便黑云压城。
以美国对冲基金为首的国际金融“大鳄”袭击香港,恒生指数从16000多点狂泻至6000点,股市濒临“崩盘”!金融、地产、贸易、旅游四大支柱产业都遭重创,香港整体经济甚至出现了多年未有的负增长!黑色星期一1997年1月,索罗斯开始对觊觎已久的东南亚金融市场发动攻击。
泰国首当其冲。
同年5月,国际货币投机商开始大举沽售泰铢,7月初泰铢沦陷,金融风暴开始席卷亚洲。
三个月后,金融风暴登陆香港。
10月20日是美国华尔街股市惨剧“黑色星期一”的10周年纪念日。
就在这一天,香港股市开始下跌。
10月21日、22日香港恒生指数连续两天大幅下挫,累积跌幅近1200点,大约是9%,被当地市场人士形容为小股灾;23日,香港恒生指数最低曾落至9766.7点,跌幅高达1871点,恒生指数闭市时报10426.3点,退低1211.5点,下跌了10.4%,有人甚至认为这一天的跌幅可和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相提并论。
香港的上市公司市值在23日一天就损失了4335亿港元,同8月份市值高峰期的43354亿港元比较,减少了15420亿港元,减幅达35%。
与此同时,香港十大富豪估计共损失超过2100亿港元。
恒生指数持续暴泻,跌势之猛、损失之巨,震惊世界。
此时,全球各地股市形成恶性循环式的普遍狂跌,27日,纽约道琼斯指数狂跌近554.26点,是有史以来跌幅最惨的一天,因而导致中途自动停盘一个小时。
东京股市开盘后即狂跌800多点。
28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400多点,跌幅达13.7%,全日最低达8775.88点,以9059.89点收市,下跌点数创历史之最。
特区政府护盘击退国际炒家在这种情况下,特区政府开始了捍卫行动。
一方面通过外汇基金在市场上抛售美元吸纳港元;另一方面宣布加息,最优惠利率由8.75厘提高到9.5厘。
这些措施在汇市取得明显的效果,港元汇价随即反弹到7.5∶1的高位,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
香港股市发展历史

香港股市发展历史咱来唠唠香港股市的发展历史哈。
一、早期起步(19世纪中叶 20世纪中叶)1. 开埠与初步形成。
香港在1841年开埠之后呢,就慢慢有了商业活动。
那些洋行啊,像怡和洋行啥的,就开始搞点类似股票的东西。
你想啊,当时香港是个贸易港口,大家做生意需要钱,就想着把自己的生意分成好多份,卖给别人一些,这就有点股票的雏形了。
就好比一群人凑份子做生意,你出一份钱,就占一点份额,以后赚钱了就按这个份额分。
2. 二战前的发展。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20世纪初,香港的经济越来越活跃。
银行啊、贸易公司啊这些企业越来越多,股票交易也变得更频繁了。
不过那时候,交易可没现在这么规范,就像在街边摆摊似的,大家凑一块儿,谈好了价格就买卖股票。
但是这也算是香港股市慢慢成长起来了,就像一个小树苗开始冒芽。
3. 二战期间的挫折。
二战的时候可就惨喽。
香港被日本占领了,整个经济都被打乱套了。
股市那肯定也是一落千丈啊,好多公司都倒闭了,股票就跟废纸差不多了。
这就好比一个正在跑步前进的人,突然被人绊倒,摔了个大跟头。
二、战后重建与发展(20世纪中叶 1980年代)1. 战后复苏。
二战结束后,香港又开始重建。
大量的资金涌入香港,因为香港的地理位置好啊,在亚洲来说是个很不错的贸易和金融中心的苗子。
这时候股市也跟着慢慢恢复元气了。
那些老的企业重新振作,新的企业也不断冒出来,股票市场又热闹起来了。
2. 六七十年代的繁荣。
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制造业发展得很不错,像纺织啊、电子啊这些产业。
企业赚了钱就想扩大规模,就到股市去融资。
这时候股市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蹭蹭往上涨。
股民们也很兴奋啊,都觉得买股票就跟捡钱似的。
不过呢,这期间也有一些小波折,比如有时候经济波动了,股市也会跟着跌一跌,但总体是向上的趋势。
3. 走向国际化。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香港股市开始走向国际化了。
国际资本开始关注香港,为啥呢?因为香港的制度比较好,经济发展也稳定。
香港恒生指数历史走势---------------------香港股市的发展

香港恒生指数历史走势---------------------香港股市的发展----------------------香港恒生指数创立于1964年7月,基数为100点。
1965年银行发生挤提风潮,1966年中国发生文化大革命,1967年香港发生暴动,恒生指数连续三年下跌至最低58点。
由于香港经济基础良好,储蓄能力很强,在香港经济不断成长下,恒生指数由58点起步,一路上涨,1969年初收复100点失地,此后一路狂奔,至1973年3月涨至最高1775点。
此时的香港股市已严重脱离经济和公司的基本面,许多公司股价高至200多倍市赢率。
在资金杠杆的作用下出现了严重的泡沫,随后开始大幅下跌至1974年12月最低的150点。
此次恒生指数的大起大落是新兴股市成长历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此后,香港股市在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建,加强了对上市公司及市场投、融资体系的监管。
在香港经济的不断成长下,香港股市逐渐成长为国际金融资金投资的一个大市场,恒生指数不断创出新高。
在四十年的历程中,尽管出现过一些大的调整,如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四年多达50%以上的下跌,恒生指数从1600点左右下跌至800点左右。
1987年在美国出现股灾的波及下,恒生指数从4000点左右下跌至2000点等等。
香港恒生指数突破3000点整数关口时间:1987年6月6日。
道指突破3000点,宣告了美国经济“黄金十年”的到来;而恒生指数的3000点,却预告了一次香港与世界范围的大股灾。
在经历了1981-1982年的股市暴跌之后,从1984年开始,香港股市开始逐步恢复信心,步入牛市。
1983年底恒生指数才874.94点,到1986年9月就已经突破2000点。
而同年5月恒生指数期货合约的推出,也推动了股市的进一步繁荣,成交量迅速增长。
1987年,香港股市进一步升温,泡沫也随之出现。
从6月6日恒生指数首次突破3000点,到10月1日逼近4000点(最高点3950点),仅用了4个月时间。
股灾启示录-日本、香港、台湾、nasdaq

7页
【地价飙升】日本土地 价格的喷张使其成为全 球瞩目的现象。本来一 点不值钱的小块土地短 短几年内就价值几百万 美元。据当时媒体报道, 仅仅是日本天皇居住的 东京皇居的土地价格就 超过了整个法国的土地 估价。更有人戏称,在 东京的银座地区,如果 把一张1万日元的纸币 扔在地上,甚至买不到 它所覆盖的那一小片土 地。图为曾经被日本三 菱公司买下的美国洛克 菲勒中心,一度成为日 本兴美国衰的象征。
19页
1987年,在泛滥的资 金的冲击下,台湾各种 资产价格也随之飙升, 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 时间内翻了两番,地下 钱庄和投资公司的月利 息率达到4%,甚至6 % 以上。巨大的资金 流贪婪地寻找各种投资 机会,而股票市场就成 为最大的蓄水池。 1988年1月政府停办爱 国奖券,博彩热度迅速 冷却,于是过剩的游资 和急于发 财的致富心 理使投资人大举转入房 市和股市,更有大量资 金流入了地下投资公司。 图为1987年11月,投 资人恢复乐观,证券交 易所内挤满了投资者。
6页
【挥金如土】泡沫经济, 对于大部分日本国民来 说,仿佛一场盛大奢靡 的聚会。在那个纸醉金 迷的时代里,一向默默 无闻的日本家庭主妇可 以花上500美元喝着一 杯点缀着金粉的精致咖 啡,商人们也可以在东 京的豪华餐厅与夜总会 里豪掷成千上万的美元 来吃喝玩乐。一个名为 “茱莉安娜的东京”的 夜总会就很好地代表了 整个泡沫经济时代人们 的生活方式。
3页
【股市神话】1985年至1990年, 日本经济出现空前繁荣局面, 各项经济指标都达到历史最高 值,日本股市也迎来了“大牛 市”。在政府高调鼓励融资投 资和日元升值的内外双重刺激 下,日本股市由缓慢回升迅速 进入暴涨阶段:1986年1月日 经指数13000点,1987年9月 26000点,1988年日本股市总 市值超过当年GDP,1989年12 月日经股指创下接近39000点 历史纪录!股市的巨大财富效 应把这一时期的日本人从战后 极度节俭拮据的状态带入投机 撒钱的时代,每个人都对股票、 外汇、房价、利率高谈阔论, 每个人都穿最贵的名牌、喝最 贵的红酒......铺张浪费与挥霍 奢靡共行的“股市神话”里, 日本人被繁荣的假象蒙蔽了。
港股基础知识

港股基础知识港股是指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香港的股票市场比国内的成熟、理性,对世界的行情反映灵敏。
香港联合交易所简称港交所,本身也是一家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388,位于香港中环核心区(加拿大总领馆及魁北克移民局位就于交易广场1号楼)。
港股的指数为恒生指数。
第一章香港证券市场概况历史香港证券交易的历史,可追溯到1866年,但直至1891年香港经纪协会设立,香港才成立了第一个正式的股票市场。
1969年至1972年间,香港设立了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加上原来的香港证券交易所,形成了四间交易所鼎足而立的局面。
在1972年至1973年短短的2年间,香港有119家公司上市,1973年底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96家。
1980年7月7日四间交易所合并成香港联合交易所。
四间交易所于1986年3月27日收市后全部停业,全部业务转移至联交所。
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阶段1986年,香港市场开始了其崭新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阶段。
中国对香港前途的保障,增强了投资者对香港经济的信心,公司盈利和房地产价格回升,香港市场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交易品种多元化,市场参与者日益国际化,交易手段不断完善,证券市场进入了长期繁荣的牛市。
2000年以来2000年以后的香港证券市场香港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2000年以来的香港证券市场,正在成长为一个全球化的证券市场。
香港证券市场就其交易品种来说,包括股票市场、衍生工具市场、基金市场、债券市场。
组成部分香港证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股票市场,并有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之分。
目前香港证券市场在世界主要证券市场各项排名均非常靠前,包括市值,IPO,交易量等重要参数。
衍生品种香港市场的衍生品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股票指数类衍生产品、股票衍生工具、外汇衍生工具产品、利率衍生工具产品、认股权证等五大类。
依托于内地经济的高速发展,香港已经成为亚洲地区发展最快的国际金融中心。
近年来,香港交易所的规模迅速扩大,在全球交易所的排名不断提升。
90年代香港股市泡沫

以香港的恒生指数为例: 以1990年8月24日2918点为起点,香港恒 生指数开始一路走高。1993年12月10日 突破了10000点,1994年2月4日为历史新 高12157点,相比90年2918点,历时3年 多,涨幅达316.66%。而后,开始下调, 到1995年1月13日下调为7252点。1997年 5月,泰国金融危机爆发, 同年10月17日 台湾弃守新台币,10月20日开始,国际资 开始疯狂沽空港元,使香港汇市剧烈动荡 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特区开始了捍卫。 一方面通过外汇基金在市场上抛售美元吸 纳港元;另一方面宣布加息。这些措施在 汇市取得明显的效果,港元汇价随即反弹 到7.5 :1的高位,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 着比较稳定的局面。但是加息和减少港元 供应量却直接导致了股市、楼市的下跌。 1997年10月8日恒生指数为14838点, 1997年10月28日跌为9059点,历时13天 (除去市场休息日),下跌了5578点数, 平均每天下跌444点多。
悲惨结局:
香港股市风险泡沫,给国际“金融大鳄” 以可乘之机,在其打压之下恒生指数从 1997年8月7日16673点开始急剧下跌, 1997年10月28日就跌破10000点,跌 幅达45.6%,股市市值两个月之内蒸发 21,000亿,缩水三分之一。 1998年继续下跌,同年8月13日达到 6660低点。 另外当时港元的汇价相对于亚洲已经贬 值的货币明显偏高,造成通货紧缩、需 求下降、失业增加、市场萧条,整个经 济处于严重的衰退局面。
背景介绍
• 上世纪50年代,香港还只是个转口港,80年代随着 国内的改革开放,香港的转口贸易和金融业不断地 增强,由于内地公司较难去国外上市,香港就自然 成了国内企业筹集外资的一个极好平台,香港渐渐 变成一个金融中心。
在此大环境下,香港的内部经济需求和前期经济 快速增长的惯性通货膨胀放缓,工资上升有限,企 业营运成本上升压力趋缓。尽管更多资金投向地产 和股市,但港元银行存款和贷款在1996年均有不 同程度的增长,市场资金充裕,商业活动地繁荣。 1994年—1996年香港GDP年均增长率4.5%。 1996年香港楼市回升,住宅楼价逐步从上年10月 的谷底走出,商业楼宇(尤其是甲级写字楼)销售 市场转趋兴旺。劳工市场持续稳定,就业增长率维 持在3%左右。通货膨胀放缓,工资上升有限,企 业营运成本上升压力趋缓。
1997年香港股灾2篇

1997年香港股灾第一篇:1997年香港股灾1997年,香港股灾是中国香港股市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这次股灾引发了香港经济的巨大波动,对香港金融市场和相关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股市起因、股市破灭及影响等角度,探讨1997年香港股灾的全貌。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该股灾的起因。
在1997年之前,香港股市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
然而,此时的香港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变数——即将到来的香港主权移交问题。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
这一事件引起了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恐慌情绪,投资者开始担心香港的经济和金融体系是否能够顺利过渡。
其次,股市破灭成为了香港股灾的关键。
1997年开始,随着主权移交临近,许多投机资金开始撤离香港市场。
同时,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对香港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在此情况下,香港股市迎来了持续的下跌趋势。
除此之外,一些市场操纵和传言也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恐慌,导致更多的股市抛售。
最终,1997年8月中旬,香港股市彻底崩盘,股价暴跌,市值大幅缩水。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次股灾对香港的影响。
香港股灾对香港金融市场和相关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首先,大量公司的市值遭受重创,投资者蒙受了巨额损失,许多企业陷入了困境。
其次,资本市场信心受到极度打击,投资者对香港股市失去了信任。
这导致了投资者的撤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
此外,香港的实体经济也受到了严重波及,许多公司纷纷裁员和削减投资,造成了经济活动的萎缩和失业率的增加。
整体而言,1997年香港股灾给香港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成为了香港金融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综上所述,1997年香港股灾是香港股市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其起因于主权移交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股市破灭导致了股价的暴跌和投资者的恐慌情绪进一步加剧。
这次股灾对香港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使得许多企业陷入困境,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信心丧失,经济活动萎缩。
香港股灾

表9 香港股灾情况表类别香港股灾情况1973~1974年股灾20 世纪60 年代末和70 年初,香港经济迅速发展对股市提出了新的要求。
1969~1971年,香港远东交易所、金融证券交易所和九龙证券交易所先后开业。
在此期间,香港上市公司、股本规模和成交量迅速增加,股价指数大幅上涨。
1970 年底香港恒生指数为211.9 点,1971 年11 月达到285 点,1972 年上涨到843.40 点。
连续三年的股价大幅上扬,大大滋生了人们的投机心理,助长了投资者非理性盲目乐观和入市炒作。
香港恒生指数一路狂涨,1973年3 月9 日升至1774.96 点,①比1970 年底上涨了7.4 倍。
这时,股票价格已严重偏离公司业绩,股市下跌已成必然。
从1973 年3 月12 日起到1974 年10 月12 日止,受一些公司伪造股票被发现,香港税务局开征股票交易税和中东战争爆发引起世界性石油危机并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多重影响,香港股市出现大崩溃,香港恒生指数一路狂跌,陆续跌至1973 年3月的1301 点、4 月734.8 点、12 月300 点,并在1974 年10 月12 日下探150.11 点,和前期高位1774.96 点相比,跌幅高达91.54%。
不仅投资者损失极为惨重,而且香港经济和香港股市在此后长达4 年时间内一跌不起。
1982 年股灾1976 年香港经济复苏。
1978 年,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为香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香港股市在长期低迷后大幅回升,并持续了4 年的上升行情。
1981 年7 月,香港恒生指数升至1810.2 点历史最高点,较1977 年底上涨了3.5 倍。
1982 年,香港经济受世界性经济衰退的影响,GNP 年增长下降至1.1%;同时,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进展缓慢。
这都影响了香港股市。
结果,香港恒生指数再次大跌,1982 年12 月12 日跌至676.30 点,较1981 年最高点下跌了62.64%。
香港交易所

2、四会时代
1960年以前的香港证券交易所主要由英国人管理,上市公 司也多属英资企业。1960年代末,香港经济起飞,华资公 司对上市集资的需求越来越大,促成更多以华资拥有及管 理的交易所开业,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及九龙证 券交易所先后创立。 香港原四家交易所及创立时间: ★ 香港证券交易所——1947年 ★ 远东证券交易所——1969年12月17日 ★ 金银证券交易所——1971年9月15日 ★ 九龙证券交易分为普通股及优先股。
主板 创业板
衍生权证 可收回牛熊证 (“牛熊证”) 股票挂钩票据 交易所买卖基金 单位信托/互惠基金 债务证券 美国证券交易(试验计划)
3、产品构成
衍生产品市场 股市指数产品
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期货及期权 恒生中国H股金融行业指数期货 恒生指数期货及期权 H股指数期货及期权 小型恒生指数期货及期权
股票产品
股票期货 股票期权
利率及定息产品
港元利率期货 三年期外汇基金债券期货
贵金属产品
黄金期货
4、前瞻和展望
香港交易所是肩负公众责任的商业机构,要同时负责 营运中央市场,对市场整体利益必须慎加考量。
香港交易所2010至2012年的使命宣言:在香港创设并 营运一个活跃的国际公共金融市场。
3、维基百科:/wiki/香港交易所
4、联交所和期交所并入港交所 、
经历过多次牛市、股灾,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 香港证券市场渐趋成熟。 1999年,时任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公布,为香港证 券及期货市场进行全面改革,以提高香港的竞争力及 迎接市场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建议把香港联合交易 所(联交所)与香港期货交易所(期交所)实行股份 化,并与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香港结算)合并, 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拥有,当 时联交所共有570家会员公司。2000年3月6 日,三家机构完成合并,香港交易所(HKEx: 0388) 于2000年6月27日以介绍形式在联交所上市。
香港经济史

(一)香港几乎是带着“乡愁”的一个词语。
发哥、星爷、Beyond、劲歌金曲、庙街、古惑仔、永远的古(龙)金(庸)江湖,还有义顺的冻奶、尚兴的螺片、陆羽茶室的南北杏猪肺汤——至今仍是我的最爱。
说起来,香港也确实是个奇异的存在:一个仅有1065平方公里的狭长半岛,一共700万常住人口,却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亚洲的贸易、航运、服务业中心。
香港是个平民作风浓厚的城市,有很强的商人文化传统。
从中环大楼里走出的衣冠楚楚的金融才俊们,转个弯,出现在破旧狭小拥挤的茶餐厅里,却也不乏和谐感。
这种“平民精神”和商人传统,我一直以为,是一个地区和国家发展贸易金融所需要的基因。
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之地,香港被纳入大秦版图,属南海郡。
此后辗转历代,始终在我天朝辖区之内。
一直到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前,香港还只是南蛮之地的一个荒岛,零散地住着些渔民和村夫。
(二)19世界:金融和贸易战争以清廷溃败告终,从1842年到1898年间,香港全境(港岛、九龙、新界)三个部分被英国租借,开始了百年的英租借地历程。
19世纪是大不列颠帝国的黄金岁月。
在“日不落帝国”的全球梦想中,香港是远东地区的枢纽——四季不冻,港阔水深的维多利亚港,是发展其远东贸易的最佳选择。
在租借港岛的第三年(1845年),英国就在香港开设了第一家银行(金宝银行);1853年,英国渣打银行取得香港的货币发行权,随即在1859年开设了分行(代行了部分央行的职责权力);1865年,英美德等国在香港合创了汇丰银行。
与此同时,贸易洋行也逐渐在香港站稳脚跟,英资的怡和、宝顺,美资的旗昌都盛极一时——金融和贸易,这一对天生的好基友在香港开埠之初,就埋下了种子。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繁荣和流动。
开始涌入的多是南蛮之地流落至此的渔夫乡民,“士农工商”的礼教传统观念本就不浓厚,大家都是为果腹而来,进洋行那是最高理想,从事与洋行相关的服务业(餐饮、休闲娱乐之类)也算得体面。
所以说,“香港”的市民气质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经济根源。
97年,香港,金融危机

保卫恒指(98香港金融风暴中惊心动魄的十天) 10月27日,香港股市恒生指数暴跌1602点,收盘时破11000点大关,跌幅达到12.7%。
如此触目惊心的跌幅,上一回出现是在1997年。
当时,亚洲金融危机席卷香港,金融大鳄来势汹汹在香江兴风作浪。
1998年8月14日,港府携近千亿美元的外汇基金毅然进入股期两市,全力反击国际炒家的超级卖空行动,以捍卫600万香港人的财富与未来。
从8月14日到28日,短短10个交易日里,香港金融市场上迎来一场不见硝烟、却异常惨烈的货币战争。
山雨欲来高借,低还危机越是严重,在它到来之前,往往越不容易被觉察出来。
1997年7月2日,当时的泰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放弃实行多年的固定汇率制度。
消息一出,泰铢对美元当日狂泻20%。
持续了4个月的泰铢保卫战宣告失败。
不过,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将是一场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的开始,就连号称“亚洲乃至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对泰铢的情况也没有过多地留意。
此时的东方之珠完全沉浸在紫荆花的芬芳里。
百年游子归家,绚烂多彩的焰火照亮了香江的夜空,也照亮了600万港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平稳回归,为业已欣欣向荣的香港经济平添了更多信心。
这时的香港各大银行和其它存款机构共有近万亿美元的境外资产,占全球的8%,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亚洲第二大股票交易市场。
作为香港股市“晴雨表”的恒生指数一路高歌猛进、牛气冲天。
对于那段日子,《经济参考报》研究室主任叶奇元的印象很深。
从1996年到1999年,他一直是新华社驻香港分社的记者。
因为是经济专业出身,叶奇元被分配跑金融、股市和期市里的新闻,恰好见证了回归前后的繁荣景象。
他记得,香港股票交易所有个有趣的规定,恒生指数每上涨一千点,大家就要在交易大厅里开一瓶香槟以示庆祝。
回归前短短七八个月里,叶奇元就赶上了3回开香槟场面,酒沫喷薄而出,又喜滋滋地顺着瓶口流下。
到了1997年8月14日,恒指更是高冲16497点。
港股50年走势回顾

港股50年走势回顾09-02-12 16:48 作者:大管家相关股票:1969年11月24日,为配合股市的发展,恒生银行推出香港股市指数——恒生指数。
恒生指数以1964年7月1日为基准点,当日的指数为100点,1969年11月24日公开推出时为158点。
在近50年中,从恒指走势来看,港股市场共经历七轮牛熊市交替。
第一轮:1774点-150点(1969年至1974年)恒生指数推出之后,香港股市迎来第一次发展高潮,1970年和1971年先后有25家和16家公司上市,1971年底恒生指数已升至341.36点。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刺激香港股市进入高潮,当年股市总成交是1971年的3倍,其中不少股票升幅达到1-3倍。
随后又由于越南战争的停火,港府宣布兴建地下铁路,各公司加息和送股,股市进一步狂热,恒生指数终于在1973年3月9日冲上1774.96点历史高位。
然而在此期间,香港的经济并没有随着股市的暴升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善,危机早已酝酿。
1973年3月12日,被称作华资“地产五虎将”之一的合和实业有限公司发现了三张1000股的假股票后,投资者纷纷抛售手中的股票;此时又恰逢银行银根收紧、上调息率,恒生指数从高位急速跌落。
4月4日,香港税务局突然在各大报章刊登《买卖股票之盈利须纳利得税》的公告,人心更加不安。
至1973年底,恒生指数跌至433.68点。
1974年,受中东石油危机影响,美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经济进入严重衰退之中,世界股市暴跌,港股市场也进一步下挫,至1974年12月10日跌至150.11的历史最低点。
第二轮:1810点--,676点(1974年至1982年)进入1975年,世界经济逐步复苏,香港经济也日渐繁荣,1978年的成交量接近1972年和1973年高峰时的水平。
随后两年股市气势如虹,到1980年6月,香港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收购战,当时最大的英资财团——怡和旗下的置地公司与“世界船王”包玉刚展开九龙仓股权的争夺战,最终以包玉刚用每股105港元增购股份而胜利告终。
恒生指数历史事件

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乘福克兰战役大胜阿根廷之威,到北京提出“以主权换治权”,图延续对香港的管治。结果被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断然拒绝,戴卓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外跌了一跤,香港股市亦随之大跌,到12月2日恒生指数跌至676.30点,由高点计算下跌了62.64%。
地产及金融危机地价亦以插水式下跌,一幅九龙湾的工
1965年香港股灾是香港股市于1960年代的第一次股灾,主因是广东信托银行挤提事件。恒生指数在这次股灾跌了四分之一。
随著1960年中华煤气的上市,以及1961年怡和洋行与九龙巴士的上市,再加上因中国大陆的三年困难时期,大量新移民涌入,导致香港股市及香港楼市出现不健康的繁荣现象。虽然在1961年6月14日爆发廖创兴银行挤提,1个月后董事长廖宝珊受打击因脑溢血猝亡,但由于楼市股市互相追逐,成交额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高,然而却隐伏了香港银行体系的危机。自恒生指数于1964年7月31日以100点为基数起,曾于1965年1月29日上升至103.53点,半年内只上升3.53%,已显示出市场的忧虑。
踏入1974年中东发生石油危机,香港实施灯火管制,和记洋行受到股灾波及,由高点44元,下跌至1元多,1975年9月,和记国际召开股东大会,董事局要求股东供股以解除公司的财政危机,但被汇丰银行所代表的股东所否决,而债权人则正循法律途径要求清盘。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董事局被迫接受汇丰银行的建议,由汇丰银行注资1.5亿港元收购和记国际33.65%控股权,汇丰银行成为和记国际的大股东,由“公司医生”的韦理(W. R. A. Wyllie)入主整顿。
18%时已超过怡和及置地控制的股权,引起怡和高层注意,遂由汇丰出面,要求李嘉诚退让。为求与汇丰友好的船王包玉刚促成收购和记黄埔,李嘉诚遂将手上九龙仓股份转让予包玉刚。事后包玉刚宣布持有20%九龙仓,并作长线投资。1979年,怡和高层发现包玉刚持股量上升至接近30%,遂主动邀请包玉刚及二女婿吴光正进入董事局,双方矛盾日深。
香港房地产三次“熊市”中银行及股市兴衰史

香港房地产三次“熊市”中银行及股市兴衰史作者:厚德载福从二战战后开始考察,香港房地产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至今有过三次较大幅度调整的“熊市”。
我们可以顺便考察下香港银行行业在房地产大幅调整过程中的兴衰成败。
房地产行业作为香港的主要经济支柱,房地产市场波动对经济的影响比日本、台湾、泰国、美国等国家地区都更为显著。
第一次“熊市”:1965-1968年从1954年开始,香港就进入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时期。
一方面是中国内地迁移过去的居民剧增,也带去相当多的资金。
香港60年代初期,人口就增加到300万。
而伴随的是工业经济的腾飞,1956-1966年,香港制造业工厂数量从2944家增加到了8941家。
财富的积累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加上香港房地产商推进的“分层置业”和“分期付款”模式都导致了香港战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期间房价的涨幅是很惊人的,在尖沙咀商业区,地段较佳的商铺在1954年一年,房价就翻了1倍。
而当时的香港房地产企业也大幅增加到1960年的接近2000多家,其中有一定规模的也有400家之多。
不过这些房地产企业大多在后来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了。
例如当时房地产行业的龙头公司:置地、霍英东的立信置业、嘉年地产、廖创兴家族等等,在后面都逐步退出或走向衰亡。
繁荣之后就必然是调整,到60年代初期,市场已经暗藏杀机。
这就是60年代初期香港爆发的银行危机。
起源是1961年的著名华资银行:廖创兴银行被挤兑破产,创始人廖宝珊脑淤血病逝。
为避免进一步的银行风潮,港英政府制定和通过了《1964年银行条例》,首次真正对银行业进行监管,并设立相应的监管指标。
其中最主要的包括针对股本的要求(每家银行必须有500万股本要求),流动资金比例至少为25%,投资股票/房地产不能超过股本加储备积累的25%,单一客户贷款比例不能超过总额的25%等等。
港英政府的想法很好,但结果却是致命的。
因为香港银行业在经历了长期的粗放式发展后,积累的问题反而全部暴露出来。
香港经济史

香港几乎是带着“乡愁”的一个词语。
发哥、星爷、Beyond、劲歌金曲、庙街、古惑仔、永远的古(龙)金(庸)江湖,还有义顺的冻奶、尚兴的螺片、陆羽茶室的南北杏猪肺汤——至今仍是我的最爱。
说起来,香港也确实是个奇异的存在:一个仅有1065平方公里的狭长半岛,一共700万常住人口,却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亚洲的贸易、航运、服务业中心。
香港是个平民作风浓厚的城市,有很强的商人文化传统。
从中环大楼里走出的衣冠楚楚的金融才俊们,转个弯,出现在破旧狭小拥挤的茶餐厅里,却也不乏和谐感。
这种“平民精神”和商人传统,我一直以为,是一个地区和国家发展贸易金融所需要的基因。
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之地,香港被纳入大秦版图,属南海郡。
此后辗转历代,始终在我天朝辖区之内。
一直到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前,香港还只是南蛮之地的一个荒岛,零散地住着些渔民和村夫。
(二)19世界:金融和贸易战争以清廷溃败告终,从1842年到1898年间,香港全境(港岛、九龙、新界)三个部分被英国租借,开始了百年的英租借地历程。
19世纪是大不列颠帝国的黄金岁月。
在“日不落帝国”的全球梦想中,香港是远东地区的枢纽——四季不冻,港阔水深的维多利亚港,是发展其远东贸易的最佳选择。
在租借港岛的第三年(1845年),英国就在香港开设了第一家银行(金宝银行);1853年,英国渣打银行取得香港的货币发行权,随即在1859年开设了分行(代行了部分央行的职责权力);1865年,英美德等国在香港合创了汇丰银行。
与此同时,贸易洋行也逐渐在香港站稳脚跟,英资的怡和、宝顺,美资的旗昌都盛极一时——金融和贸易,这一对天生的好基友在香港开埠之初,就埋下了种子。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繁荣和流动。
开始涌入的多是南蛮之地流落至此的渔夫乡民,“士农工商”的礼教传统观念本就不浓厚,大家都是为果腹而来,进洋行那是最高理想,从事与洋行相关的服务业(餐饮、休闲娱乐之类)也算得体面。
所以说,“香港”的市民气质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经济根源。
恒生指数历史走势解读

恒生指数历史走势解读恒生指数被公认为香港最有代表性的股市指数,因此它的历史走势分析对投资者和交易者来说非常重要。
1931年恒生指数正式披露,从那时起就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也是被广泛用作反映香港股市的发展和表现的重要技术指标。
本文就来看一下恒生指数走势分析,从而探究香港股市的发展情况。
从恒生指数最初公布到今天,它一直是投资者和交易者重要的参考指标,反映了香港股市的总体发展势头和变化趋势。
从1931年披露的1439点,到2020年的29882点,该指数的历史走势表明香港股市经历了多次抵抗金融海啸的考验,以及多次盘整的复苏。
当1931年香港股市披露恒生指数时,经历了一段抵御世界性萧条的黑暗时期。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香港股市经历了几次兴起和衰落,到1968年,恒生指数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点3000多点,之后又经历了暴跌,最低见底于1976年的1000多点,在以后的20多年里,恒生指数经历了一个漫长但健康的攀升期,1983年达到第一次突破5000点,之后又经历了暴涨和调整,1999年终于超过10万点,达到最高点23327点,之后跌至21094点。
在21世纪初,恒生指数曾跌至12000点,但在2003年以后,恒生指数一路攀升,到2018年初已经超过30000点,未来的发展也令投资者和交易者充满期待。
以上就是恒生指数这9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它反映了香港股市的发展变化趋势,体现了香港股市从传统资本市场到世界级金融中心地位的跃升,也表明了香港股市在受到全球金融海啸和金融市场动荡影响时具有很强的抗衰能力和恢复力,因此受到了国际投资者的关注和追捧。
对于投资者而言,恒生指数的历史走势分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参考,以便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香港股市的发展状况,从而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把握市场行情,获得投资收益。
此外,投资者还可以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市场因素和各种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全面而精确的投资决策,可以从中受益匪浅。
世界史上最为惨烈的几次崩盘

世界史上最为惨烈的几次崩盘1.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
纽约股市大崩盘。
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也给人们烫上了关于股市崩盘的最深刻的烙印。
那一天,换手的股票达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许多股票售价之低,足以导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梦破灭。
但回头来看时,灾难的发生甚至是毫无征兆的。
开盘时,并没有出现什么值得注意的迹象,而且有一段时间股指还非常坚挺,但交易量非常大。
突然,股价开始下跌。
到了上午11点,股市陷入了疯狂,人们竞相抛盘。
到了11:30,股市已经完全听凭盲目无情的恐慌摆布,狂跌不止。
自风从那时起开始蔓延,一个小时内,就有11个知名的投机者自身亡。
随后的一段日子,纽约证券交易所迎来了自成立112年来最为艰难的一个时期,大崩盘发生,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超过以往经历的任何一次。
2.1987年10月19日,大恐慌再临美国。
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段美国股的黑色记忆,这一天美国股市又一次大崩盘。
股市开盘,久违了半个世纪的恐怖重现。
仅3小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
这意味着持股者手中的股票一天之内即贬值了二成多,总计有5000亿美元消遁于无形,相当于美国全年国生产总值的八分之一的财产瞬间蒸发了。
随即,恐慌波及了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
10月19日当天,伦敦、东、香港、巴黎、法兰克福、多伦多、悉尼、惠灵顿等地的股市也纷纷告跌。
随后的一周内,恐慌加剧。
10月20日,东证券交易所股票跌幅达14.9%,创下东证券下跌最高纪录。
10月26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126点,跌幅达33. 5%,创香港股市跌幅历史最高纪录,将自1986年11月以来的全部收益统统吞没。
与此相呼应,东、悉尼、曼谷、新加坡、马尼拉的股市也纷纷下跌。
于是亚洲股市崩溃的信息又回传欧美,导致欧美的股市下泻。
据统计,在从10月19日到26日8天内,因股市狂跌损失的财富高达2万亿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及间接损失总和3380亿美元的5.92倍。
香港股市发展史

香港股市发展史(一)一、雪厂街边股市起航在张爱玲笔下,20世纪30年代的香港远不如同期的上海。
确实,香港就是从小渔村发展起来的。
随着70年的斗转星移,时代的列车轰隆驶过,小渔村变成国际大都市,乡下佬变成都市人,这一切都显得有些不可思议。
对于香港来说,香江之畔的小渔村能够成长为亚太的金融中心,股票市场起到了难以忽视的作用,只要去过香港联合交易所的访客,相信都能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尽管香港从地域来说只是弹丸之地,但是按交易规模、上市公司数和成交额来说,现在的香港仅次于纽约、伦敦、东京、上海。
香港的股票交易,起源于殖民地时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其发展经历了近150年。
追溯着时间的步伐来到1860年,就会发现早期英国商人在香港成立合资公司之后,就已经开始以私下交易形式买卖代表股东权益的票据。
当时的票据是通过中间人撮合的,完全可以作为今天电子化股票交易的前身。
当时的买卖,甚至还没有正式的交易场所,大部分是在雪厂街街边达成。
通过非正式的交谈,经纪人互通消息,包括交易品种和交易价格,来寻找机会。
在确定交易机会出现后,经纪商就会坐着人力车去找投资者和企业主洽谈。
一次成功的交易往往要经济商磨破嘴皮子才能实现。
由于节奏很慢,成交量自然也低得可怜。
最初香港的经济商不过百人,机构投资力量也主要由英资公司构成,如汇丰、置地、九仓、港灯、煤气、电车、太古船坞、黄埔船坞和均益仓等。
进入到19世纪末期,股票交易开始变得越来越频繁。
不仅是西方殖民者,香港本地人也开始卷入股票交易大潮中。
1891年,香港经纪协会作为香港第一个券商协会正式宣告成立。
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1914年,才正式更名为香港交易所。
1947年3月,香港交易所吸纳了另一家证券交易所,在原有基础上成立了新的交易所。
香港股市发展史(二)香港股市发展1969-1973 年,香港的股市狂潮,使英国经纪行留意香港股市。
1971 年维高达及嘉惠父子率先到达香港,为外国基金买卖香港证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股市历史
香港1973年3月恒生指数P/E被炒高到70倍(当年恒指见1774点),其后大调整到1974年12月,恒生指数P/E 只有6倍(当时恒指见150点)。
1973年高点曾在1981年略为打破,但真正打破1774点阻力是1986年4月四合并联交所成立,外资大量流入,足足距离1973年13年。
在这13年里,香港GDP除了1974年石油危机外,平均每年GDP增长率高达10%,为什么香港经济繁荣无法在1986年前的恒生指数上面反映出来?理由是1973年3月将股票炒得太贵,需要13年时间企业纯利上升才追得上。
(笔者注:这和目前大陆经济蓬勃发展,而股市迭创新低何其相似)
2001年深圳A股P/E高达50倍,仍不及1973年恒指当年P/E70倍,73--74年18个月内恒指跌91%,由偏高跌至偏低,1975年进入复苏期。
深圳A股指数过去10年只回落57.7%,以19倍P/E计,仍欠吸引力(起码不及香港上市的国企股),估计今年及明年内地股市指数仍将反复向下,最快亦要到2007年内地股票才有吸引力。
2001年6月A股开始回落,并非反映经济,只是反映2001年6月前内地股市炒得太猛,2001年5月开始展开漫长熊途,由极不合理价重返合理价(根据钟摆理论,必须由极为偏高进入极为偏低,一如1974年12月恒指150点),才可重返合理价,因此不排除A股P/E未来同香港国企股P/E看齐(甚至略低),整个熊市才能完成,因为熊市三期P/E只有8到12倍(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见P/E6倍),而目前A股市场距离8到12倍P/E还差好远。
成熟市场必须经历大熊市。
例如美股1929到32年,香港1973至74年,日本1990至2003年,目前A股从2001年6月开始调整,什么时候着陆……这才是股市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痛苦但又无可奈何,如政府阻住股市下跌,只会延长熊市;反之,香港政府73--74年放手不理,港人只痛苦了21个月。
+
熊市的一些数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计算过,每一次熊市的跌幅有多大?每一次的跌市持续的时间又有多久?以下是
本港过去有恒生指数以来,五次熊市的资料。
第一次熊市恒生指数从120点下跌到58.61,所需时间不详,跌幅约51%。
第二次熊市恒生指数从1973年3月9日的1774.96,大幅暴泻到74年12月10日的150.11,需时共1年零9
个月,跌幅高达91.5%。
第三次熊市恒生指数从1981年7月的1810.20开始,反复跌到82年12月的676点,需时共1年零5个月,
幅度约63%。
虽然熊市的最低点已见,但刚巧遇上了香港97前途这问题,因此港股未能回升,只是在低
位大幅波动,反复争持到84年中。
以此计算,这次熊市持续的时间则达3年之久。
第四次熊市恒生指数从87年10月1日的3968.70开始,最低跌到同年12月7日的1876.18,历时仅2二个
月左右,跌幅则达53%。
第五次熊市则发生在1989年5月15日,当日恒生指数为3329.05,下跌到6月6日的2022.15,这跌市同样历时很短,不足1个月的时间,跌幅亦不算太大,共跌去39.26%而已!
有人亦把90年美、伊战争所触发的跌市视之为一次迷你股灾,但我则认为这只是一次开市中的中期性调整,因此不算是熊市。
总体来看,恒生指数基本上和企业盈利保持同步增长。
过去30年内,恒生指数
升了28倍,相应企业盈利也升了28.5倍;恒生指数每年的增长率为11.88%,企业
盈利每年的增长率为11.95%。
如果加上恒生指数成份股平均年分红率4.42%,则
投资人年复合投资回报率为16.4%。
不过,如果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到某几年甚
至某个时点上,恒生指数可能严重偏离公司盈利状况。
比如1973年-1982年的10
年,恒指成份股盈利上升了489%,而恒生指数只升了81%。
不过,1982年底被
低估的恒生指数,在接下来的几年很快被补回。
1982-1986年,恒生指数企业盈
利基本没有改善,但恒生指数却上升了228%。
投资人通常关注所谓的“历史性”重大事件。
如果大家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重大事件通常会对恒生指数产生重大影响,而对企业盈利的影响并不很大。
如1974年的石油危机,使恒生指数从1972年的2000点高位跌到1974年底的171
点。
但石油危机对企业盈利的影响,只是使企业盈利原地踏步而已。
反过来,
1999年底的全球高科技热,曾经使恒生指数创下历史新高,而同期企业盈利却
是下跌的。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恒生指数连续3年下跌,让投资人饱尝恒指历史
上最长的熊市。
本轮行情发韧于2003年上半年,笔者认为,真正动力应归结为企业盈利增长,
这在H股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但因为H股历史上的盈利表现出大起大落的特征,
吃过亏的国际投资人已经学会见好就收,极力避免像往年那样被套在盈利的高
点。
投资人只要相信企业盈利长线决定股价,选择相对绩优的恒生指数成份股进行长线投资,投资回报一般不会差。
即使投资人在相对高位的1973年底入市,30年下来已经增值94倍(如果把每年分到的利息再投资),相当于年16.4%的复合投资回报。
如果投资人“修行”到家,在人人恐惧的1974年底入市,29年来就可增值216倍,相当于年20.4%的复合投资回报。
可以假设,在1974年底有100万的小富翁,投资29年后,到2003年底就变成2.17亿的大富豪。
相反,有些投资人聪明过人,根本不相信企业盈利最终决定股票价格这一简单道理,反倒本末倒置过分关注所谓的内幕消息和大行分析,最终可能落得个奔波一生、一无所有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