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孤独死”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人“孤独死”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老年人的孤独死是指老年人长期疏于照料并且在死亡后不能及时的被人发现,是老年人缺乏照顾的一种极端表现。随着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社会中会有更多的老年人将面临孤独死的问题。而如今,多种原因导致了家庭照顾功能逐渐减弱,这就需要政府大力发展社区照顾来满足老年人在生活和精神等多方面的需求,同时弥补家庭照顾模式的缺陷。社区照顾模式也成为解决“孤独死”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孤独死;原因分析;家庭照顾;社区照顾
“孤独死”是上世纪80年代在日本首先出现的一个社会学词汇,至今尚无明确定义。人们一般将孤独死理解为独自生活的人在没有任何照顾的情况下,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因突发疾病等原因而死亡的事件,特别是指发病后不呼救而死亡的情况。发生“孤独死”的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在日本,“孤独死”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我国当今社会60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比重的百分之十,按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比例达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比重的7%)我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由于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对老人疏于照顾,如今老年人“孤独死”这类极端事件在我国也时有发生,这就需要人们重视起老年人“孤独死”的问题。
一、老年人“孤独死”问题的成因
首先,老年人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老年人的需求可以概括为人们常说的“五个老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反映了人们晚年生活的需要,以及人们所向往的安度晚年的美好状态。穆光宗教授也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了分类,分别是生存性需求、发展性需求和价值性需求。老年人的生存性需求主要体现在“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这两部分,即满足老年人的生存和健康的需要,使老年人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看病不愁的晚年生活。发展性需要主要指“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即老年人能在晚年生活中有所发展,表现在老年人能在精神生活方面得到满足和提升。价值性的需要,即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需要,体现为“老有所为”。老年人可以凭借自身在学识、人生阅历等方面的优势去适当的参与社会活动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老年人“孤独死”的发生,是由于老年人的三类需求均为得到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分别为需要金字塔的根基和次根基。老年人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健康需要首先得到满足,才能更好地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造成老年人“孤独死”的直接原因是疏于照顾,包括老年人生活起居照料的缺乏,和对老年人精神关怀的匮乏。
第二,家庭养老的作用被弱化。
当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大类。老年人“孤独死”主要发生在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中。“孤独
死”问题的频繁发生也暴露出家庭照顾作用被弱化的问题。由于现代社会时间资源的稀缺性,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成年子女需要花费大部分的精力忙于工作,对老年人的家庭照料感到力不从心。这就造成了老人不能长时间和子女一起相处并得到子女充分的照顾。或者家庭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雇佣专职人员对老年人进行居家照料。家庭照顾模式面临着缺乏人力、物力、财力的困境,并且使那些身患疾病和高龄并且身处独居或空巢家庭的老年人面临着更大的“孤独死”的风险。
第三,老年群体的增长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人均寿命也大幅度的提高。在平均人口寿命增加的同时,老年人群的增长速度快,导致老年人口的规模扩大。目前,我国六十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占总人口的10%,并且老年人口还将继续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据估计,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9亿。老年人群体的增长预示着将会有更多的老年人面临着空巢问题,有更多的老年人会被迫独自生活,这就在客观上给老年人“孤独死”的问题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第四,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
我国施行的独生子女政策限制了子女的出生人数,也使家庭规模缩小,人口较少的核心家庭增多。当代核心家庭在老年人的家庭照顾方面存在着自身的缺陷。独生子女政策施行以前,由于一对夫
妇所抚育的子女数量较多,家庭中可以赡养老人的子女数也会相应的增多。例如在许多大家庭中,儿女可以轮流照顾老人;相反对于现代核心家庭而言,如果只依靠一个子女或者一对年轻夫妇对老人进行居家照顾,这往往是非常困难的。这一现实情况造成了当今社会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数量的增加,老人缺少子女照料,甚至缺少与亲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造成老年人独自在家时遇到紧急情况不能够及时呼救,加剧老年人“孤独死”问题的发生。
最后,社会文化因素的转变,造成老年人与子女的分开居住,产生了原来越多的独居老人。在西方社会中,老年人一般不会同子女住在一起。在我国,这种情况也十分普遍。如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对27个省的调查发现,只有22%的家长喜欢与已婚子女同住,并且只有24%的孩子在婚后喜欢和父母同住。除此之外,子女的地域流动,也造成了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的增加,导致家庭照顾的弱化。这些都是导致老年人“孤独死”问题的社会因素。
二、社区养老视角下的“孤独死”预防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照顾显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新问题,预防老年人孤独死问题,必须要给予家庭照顾的缺陷以补充,发挥社区养老模式的在照顾独居老人方面的效用。
1、社区内建立起独居老人的紧急救援系统。
在“孤独死”的老人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在突发疾病或者遇到紧急问题的情形下无法及时的向他人呼救,导致无人发现而死亡。
对此,建立起独居老人的紧急救援系统就是完善社区照顾一个必要的措施。香港的“平安钟”就是值得学习的紧急救助的成功案例。香港的“平安钟”服务是当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求助时,服务使用者按动随身佩戴的遥控器或主机上的求助按钮,主机便会自动接至呼叫中心。呼叫中心的值班人员的电脑屏幕上马上就能显示求助者的身份以及其他详细资料。中心值班的工作人员马上就可以通过平安钟与使用者通话,了解情况。
2、细化社区服务,对家庭照顾给予支持性的补充。
社区支持服务是指协助老年人尽量留在社区和家庭中安享晚年,同时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服务。工作人员对社区中那些有“孤独死”危险的老年人进行不间断的联络已确认他们的生命是否安全。这种人性化的服务需要社区工作人员将照料工作有计划,不间断地进行。社区内原本为独居老人提供探视、电话访问、三餐提供等服务,可以根据老年人独处的时间进行调整,这样不仅避免了与家人照顾的重复,还减少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有助于提高社区照顾的服务质量。
3、重视预防老年人孤独心理的产生。
发掘社区中可能孤立出来的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对独居老人的访问和调查,社区工作者把具有孤立倾向的老年人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特定的心理引导,并帮助他们建立社区中的自助组织或者鼓励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如独居老人协会、忘年会、各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