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一、中外古代重要的改革:
1、管仲改革:
⑴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⑵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⑶影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2、商鞅变法:
⑴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⑵时间:公元前356年;
⑶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⑷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⑸地位:战国时期最着名的变法、最彻底的变法、效果最好的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⑴背景: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⑵改革根本目的: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⑶改革内容: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⑷意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雅典的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
5、日本大化改新:
⑴背景:6、7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改革。
⑵时间:7世纪中期;天皇:孝德天皇;学习对象:中国唐朝;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
⑶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⑷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二、中国近代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
6、洋务运动:
⑴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内外交困;洋务派产生。
⑵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⑶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⑷内容: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口号:“自强”;代表企业: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
后期:创办民用工业;口号:“求富”;代表企业:李鸿章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70—80年代:创办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⑸评价:
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局限性: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积极性: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三、中外近现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7、戊戌变法:
⑴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签订
⑵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⑶内容:1898年6月至9月;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
⑷结果: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杀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了。
⑸影响: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8、俄国1861年改革:
⑴背景:俄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时间: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⑶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⑷影响:1861年改革,是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但这次改革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9、日本明治维新:
⑴背景: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外国势力的渗透,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幕府的统治岌岌可危;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逐渐放弃了排斥西方的做法,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
⑵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时间:1868年天皇:明治天皇学习对象:欧美⑶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⑷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10、美国罗斯福新政:
⑴背景: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⑵时间:1933年;前提: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⑶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目的:摆脱经济危机;
⑷中心措施:对工业进行调整,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
⑸成效:使美国经济缓慢的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四、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1、苏俄新经济政策:
⑴目的: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时间:1921年;实行者:列宁。
⑵内容: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⑶作用: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2、苏联改革:
⑴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正孩子经济体制。
⑵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改革,但没有取得成果;后转到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
权力分散。
苏联最后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⑶苏联解体:1991年;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全局;
13、匈牙利改革:核心:打破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被苏联镇压下去的改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1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⑴共同原因: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改革没有突破原有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渗透。
⑵影响:两极格局解体;长期被掩盖的地区和民族矛盾爆发,引发冲突和局部战争。
⑶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实际出发。
⑷东欧剧变的表现:社会制度的变化(实质);国家名称变化;国家版图变化;执政党变化。
15、中国的改革开放:
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⑵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⑶后来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规律总结:
1、改革的基本要素:
⑴根本原因:旧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⑵根本目的:维护统治,解放发展生产力。
⑶领导力量和方式:国家、政府的行为,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
⑷过程:具有曲折性、艰难性。
2、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
⑴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⑵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3、改革的启示:
⑴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善于吸收和消化他国的
科技成果,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繁荣,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⑵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