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四季祭祀文化

合集下载

商朝的仪式与祭祀习俗商代的庆典与祭祀仪式

商朝的仪式与祭祀习俗商代的庆典与祭祀仪式

商朝的仪式与祭祀习俗商代的庆典与祭祀仪式商朝的仪式与祭祀习俗商代的庆典与祭祀仪式商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仪式与祭祀习俗丰富多样,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信仰体系与文化特点。

商朝的仪式与祭祀活动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神灵的崇敬与敬畏,更体现了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一、祭祀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商朝的祭祀活动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祭祀是通过特定的仪式、礼节和祭品,以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在商朝社会中,祭祀承载了重大的政治、宗教和社会意义,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商朝统治者巩固自身地位和统治合法性的重要途径。

二、商朝的主要仪式与庆典1. 宗庙祭祀商朝的宗庙祭祀是最重要的庆典活动之一。

每年春秋两季,商王会亲自主持祭神典礼,祭祀商朝的始祖神祇后裔,以祈求国家的安康和风调雨顺。

在宗庙祭祀中,商王会亲自向神像行礼,并亲自奉献祭品,还会进行神灵降临的仪式,以示对神灵的恭敬和崇拜。

2. 祭祀祖先商朝的祭祀活动也包括对祖先的敬拜。

祭祀祖先是商代社会的一项重要仪式,商朝人民相信祖先的灵魂在天地间依然存在,并具有保佑家族和后代的能力。

因此,商朝人常常会在家中设置祖庙,定期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3. 卜筮仪式卜筮是商朝时期的一种预测未来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仪式活动。

商朝人相信天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天意可以通过卜筮的方式传递给人们。

商朝统治者和贵族常常会请专门的卜筮师为他们预测吉凶祸福,以决策国家大事或个人行动。

三、商朝的祭祀仪式流程商朝的祭祀仪式遵循着一定的流程和礼仪。

通常,祭祀仪式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组成:1. 准备阶段:包括选定良辰吉时、准备祭品、修缮祭坛和举行者的准备工作等。

2. 行进仪式:祭祀者会按照一定的行进顺序和仪式,将祭品送至祭坛。

此过程常常伴有乐器、礼舞等以示庄严。

3. 祭祀仪式:主祭者会在祭坛前行礼,并宣读祭文,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求。

由《说文解字》看先秦祭祀文化

由《说文解字》看先秦祭祀文化
“ ”。
《说文》“
:祳,
社肉,
盛以蜃,
故谓之
祳。天子所以亲遗同姓。从示辰声,
《春秋传》曰:

[1]27
尚来归祳。

祳为天子社祭之时所供的生肉,盛在
海蚌里,然后分给同姓诸侯。
《说文》:

段玉裁在


祭具也。

[1]27

下注:
“《山海经》、
《离骚经》皆作糈。

《玉篇》:
“糈,祠神米。”
《楚辞·离骚》:
《周礼·春官·大司乐》言:
“以六
祭祀产生于古人对天地神鬼的敬畏,遇事先问
神,
正是由于祭祀的存在,
上古之人面对自然之不可
抗之力才可安心从事生产等活动[14]。
《说文》所载之
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
字反映了先秦统治阶级祭祀文化的对象、
物品、
方式
……乃分乐而序之,
以祭、
以享、
以祀。乃奏黄钟,
“ 禘与祫皆合群庙之主祭于大祖庙
[1]20
也。”
祫祭和殷禘之祭都是把亲疏远近的先祖合
于太庙内举行的祭祀,祫祭三年一次,殷禘祭五年
一次。
(三)禂祭
[1]28
《说文》“
:祷牲马祭也。

是为马壮牲多举行的
祭祀。
《诗经·吉日》言:
“既祃既禂。

杜子春云:
“禂,

[2]1761
也,为马祷无疾,为田祷多获禽牲。”
圭柄之玉瓒,……汝当受之以告祭于汝先祖有文德
[2]1633
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禋,所以报阳也。”

一年四次上坟时间

一年四次上坟时间

一年四次上坟时间:春节、端午、中元节、寒衣节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

2、清明节:公历4月4到6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3、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通常称为七月半、鬼节、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中元节的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中元节是中国人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4、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又称“祭祖节”、“冥阴节”、“秋祭”,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

在这一天要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

”。

《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摘要]: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古老的字书之一,其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历代的研究者对此都在不断的分析其各样的含义。

祭祀是中国流传至今还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项活动。

本文拟从《说文解字·示部》为基础,讨论祭祀文化。

[关键字]:《说文解字》;示部;祭祀文化《说文解字》博大精深,涵盖广泛。

它将三代到汉朝的的各类文化融合到一本书中,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大荟萃。

而祭祀也是从先民时代到现代社会,从未出现个断裂,甚至在专制的阶级社会中还越演越烈。

二者的结合为这样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笔者拟从三方面来展开讨论,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文字的产生发展、示部字的简单分类、示部字的祭祀含义。

(一):文字的产生发展众所周知,不管是哪个民族哪个区域都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

文字的起源一直都众说纷纭,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仓颉造字”说。

郑玄在《周易传》中说“事大,大结其绳。

事小,小结其绳。

”古代的中国,在没有文字的时候都是“结绳记事”的,郑玄的这句话的意思是,遇见大事情就结一个大的绳结,事情小就结小的绳结。

这是最古老的纪事方法,但是这样的方法只能满足简单的事件,遇见复杂的事件就失去了作用。

《周易》中也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这就无形的表明了文字的起源于发展的过程。

在《说文解字》的序言中也说道“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丽天之象。

”。

在此可以看出文字是源于图画的,还可以看出文字的产生有一点的宗教祭祀因素。

中国的文化产生因素中就有一个是宗教,文字与之的关系紧密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示部字的简单分类许慎著《说文解字》共有五百四十个部首,其所收录的九千余字就分别在这些部首当中。

在示部当中共有六十三个实际的字,它们共同反映了我国丰富的祭祀文化与内容,从其语义来看,这些字分别反映了不同的祭祀内容不方面。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有哪些重阳节的意义和象征在于重视孝道、懂得感恩。

用敬祖、尊老、敬老行为体现孝道思亲和慎终追远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阳节的文化内涵,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一、“重阳”的本义“重阳”一词最早见于屈原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这里的“重阳”是个空间观念,指天空。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说:“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

”这显然有些中医理念的“重阳”了。

三国曹丕《与钟繇书》阐述了重阳节命名的意义:“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佳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二、为什么重九为节?中国传统节日有四种不同的类型,其一,与太阴历相关的岁末、年初以及满月等特殊日子有关。

比如除夕、春节、上元节、中元节、中秋节;其二,与太阳历相关,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这些都是特殊的节气;其三,由节气与干支纪日配合产生了节气,如三伏、腊日等;其四,表面看来只与序数纪日有关的节日,如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这种节日的月和日为同一数字,故被称作重数节日。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

因为日与月都是九,所以也叫“重九”。

三、重阳节与消灾重数节日的日期原本只是月、日数重复以便于记忆,不过西汉儒家灾异论给阳九这一数字带来了灾异之意,从而影响了重阳节的含义。

“物不可极,极则反”的观念。

阴阳消长、物极必反的灾异论产生了九为阳数之极,极则穷变,转而为阴,标志着灾异出现的观念。

古代从事星占、堪舆、占候等活动来预测吉凶祸福的术数家以4617年为一个周期,称为一元。

认为一元之中若干年会出现一个灾年,并给这些灾年取名,如“阳九”、“阴九”、“阳七”、“阴七”等。

自汉以后,这种以阳九为灾日的观念深入人心。

重阳节大约是由上古时代秋天祭祀活动演化而来,其目的在于消灾避祸。

重阳节的节日背景

重阳节的节日背景

重阳节的节日背景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那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崇拜,使得一些特殊的日子被赋予了神秘而重要的意义。

在秋季,收获的季节结束,人们开始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庆祝和祭祀。

在古代,重阳节与天文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农历九月,秋季已经深入,天气逐渐转凉,昼夜长短变化明显。

古人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将一年分为四季和二十四个节气,而重阳节就在寒露前后,这个时节标志着气候的转变和季节的交替。

从农耕文化的角度来看,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经过春夏的辛勤劳作,秋季的丰收让人们心怀感恩。

在这个时候,人们会祭祀天地神灵,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同时也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和丰收。

在古代的社会结构中,重阳节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对于老年人来说,这是一个备受尊重和关爱的日子。

尊老敬老的传统在这一天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家庭中的晚辈会向长辈表达敬意和祝福,为他们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和关怀。

这种尊敬长辈的传统,不仅体现了家庭的和睦与温暖,也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阳节还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

登高远眺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项。

人们登上高山,俯瞰大地,既可以欣赏到秋季的美景,又寓意着步步高升,追求更高的境界。

此外,赏菊也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

秋季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各种各样的菊花争奇斗艳,人们在欣赏菊花的美丽之余,也借菊花的高洁品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插茱萸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茱萸是一种具有特殊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驱邪避灾。

人们将茱萸佩戴在身上,或者插在头上,以祈求平安健康。

在饮食方面,重阳节也有其特色。

重阳糕是必不可少的美食。

糕与高同音,吃重阳糕象征着“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饮用菊花酒,认为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养肝的功效。

重阳节在文学作品中也有诸多体现。

古代的文人墨客通过诗词歌赋,描绘了重阳节的景象和人们的情感。

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生动地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祭祀月亮的上古习俗

祭祀月亮的上古习俗

祭祀月亮的上古习俗在许多古老的文化中,祭祀月亮是一个重要的习俗。

无论是中国、埃及、印度还是美洲原住民等,都有以特定方式崇拜和祭祀月亮的传统。

这些上古习俗形成于远古的时代,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对宇宙的崇高意识。

本文将以月亮祭祀习俗为中心,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上古习俗。

一、中国的月亮祭祀习俗月亮在中国文化中一直都具有特殊的地位。

中国人认为月亮是女性的象征,有着温柔、美丽、祥和的特质。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如中秋节和元宵节,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月仪式。

通常,在这些节日的晚上,家人会聚在一起,欣赏明亮的月亮,并且祈祷团圆、家庭幸福。

在祭月仪式中,人们会点燃香烛、焚香、祭奠祖先,并向月亮献上美味的月饼或其他食物。

二、埃及的月亮祭祀习俗在古埃及文化中,月亮被视为女神伊西斯的象征,她被认为是母性、保护和治愈的女神。

古埃及人经常在月亮的出现和消失时举行仪式,以示对月亮的尊崇。

他们会在特定的节日里组织庆祝活动,人们会在夜间聚集在一起,欣赏月亮的美丽,并祈祷获得女神的保佑。

此外,埃及人还经常将月亮与宇宙循环和自然界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将其视为生命和繁荣的象征。

三、印度的月亮祭祀习俗在印度文化中,月亮是敬拜的对象之一。

在印度教的传统中,人们相信月亮是女神帕尔瓦蒂的象征,她是母亲的象征,也是生育和美的女神。

每年在印度的克里帕·普尔尼马节上,人们会进行月亮祭祀仪式。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庄重的仪式,如亚布赖特仪式,献上鲜花、果实和香料,并默念祷词,以表达对月亮女神的敬爱和感激。

四、美洲原住民的月亮祭祀习俗在美洲原住民的文化中,祭祀月亮被视为与土地和大自然的联系的重要环节。

不同的部落和民族拥有各自独特的习俗和仪式。

例如,一些北美印第安人会在每年夏天的六月举行月亮崇拜仪式。

他们会欢庆丰收的季节,人们会舞蹈、歌唱、鼓乐,并在月光下举行盛大的仪式。

这些仪式旨在感谢月亮,以及祈求丰收、繁荣和平安。

总结虽然以上介绍的月亮祭祀习俗拥有不同的形式和仪式,但它们都反映了人类对月亮的崇敬与敬畏。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节气编辑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也叫元旦,今多称春节。

2、元夜:即上元之夜,农历正月十五,又叫元宵,是赏灯节3、寒食:清明前一或前两天为寒食节。

从这一天起禁火三日:寒食过后重新起火,叫新火,习俗有乞新火,踏青,插柳等。

4、端午:为纪念屈原投江,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5、七夕:七月初七为女儿节,七夕节。

传说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又有妇女“乞巧”的习俗。

6、重阳:农历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日月皆逢九,故又叫重九,赏菊佳节。

7、社日: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

分春社,秋社,分别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

8、伏日:夏至三伏,伏日指进入初伏的那一天。

9、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日,是古人腊祭的日子,现俗称“腊八”。

10、至日:是冬至和夏至的合称,皆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是节气的起点。

如“淳熙丙申至日(此处指冬至)”。

11、二十四节气表职官编辑六部:隋代开始,中央政府尚书省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部首长为尚书,副职为侍郎;部下设司,司长称郎中,副职为员外郎。

州、郡、道、路、府、省:”州“为行政区划,历代数目不同,上古说九州,汉时十三州,三国十八州,唐三百多州。

大洲又称”府”。

汉时,州设刺史,又改称州牧,为军政最高长官;宋代州的长官为“知州”,都由朝臣担任。

“郡”,行政区域名,秦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隋唐时改郡为州,郡长官为郡守,汉时称太守,后来作为知府或刺史的别称。

”道“,唐代始设的行政单位,略相当于汉代的州;宋时改”道“为”路“,清回复为”道”,属省管,比州,府大。

唐代“府”隶属于“道”,宋隶属于“路”。

省本事中央官署名,指中书省,后来成为行政区名。

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巡抚”。

参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又叫车右、陪乘。

曹:古代官署内分科办事的单位。

刺史:汉分全国为十三州,布置刺史一人,掌管郡守、县令之权,与秦御史监郡相似,也称州政牧后成为掌一州大权的长官。

国子监:官署名,掌管五品以上官僚子弟,或称国学或称太学,设祭酒一人,司业二人。

在醉人的秋色中,感受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醉人的秋色中,感受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醉人的秋色中,感受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古代,春天祭祀天地之神以祈丰收,谓之“春祈”;秋天收获后祭祀社稷之神以謝神佑,谓之“秋报”,故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

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有很多有趣、盛大的节日和民俗活动,不论是非遗中秋,还是苗族赶秋、篁岭晒秋,我们都会在这个金色的季节里,于传统习俗中感受中华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中秋感受古韵中秋,过有根的文化生活20XX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的每一样代表性事物都有着美好的寓意,象征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古韵中秋,寻找我们的民族之根和文化之源。

◆在传统习俗中感受非遗文化拜月赏月《礼记》中“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周朝时每逢中秋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仪式,后来人们习惯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等祭品,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话说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自己“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少数民族如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也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而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吃月饼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最开始月饼只是一种点心,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和吃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厦门地区有博饼的习俗,即用投掷色子的方式来决定参与者的奖品,而月饼则美其名曰“会饼”,博饼还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玩花灯中秋节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样的彩灯。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竖”,即将彩灯高竖起来。

孩子在家长的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上,再竖起于高杆上。

上古巫傩(nuó)文化

上古巫傩(nuó)文化

上古巫傩(nuó)文化上古的傩,简单而又粗犷,保持着浓厚的原始群舞特点。

进入秦汉时期,由于信仰和艺术活动的新发展,要求傩礼也要有所提高。

从秦和西汉的傩礼开始,逐渐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和程序。

先是在方相氏和百隶的基础上加进了童男童女,东汉前期又将童男童女改成只有童男担任的"侲子"。

到了汉末,更增添了"十二兽吃鬼歌"及其表演过程。

傩文化是中华人文始祖文化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傩神起源的传说保留了人类对"大洪水"劫后余生的远古记忆,记述了远古人类灾后余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繁衍人类的艰苦历程,其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极富原始性、积极性和浪漫主义色彩。

傩又称跳傩、傩舞、傩戏,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

流行于江西南丰、福建邵武、四川、甘肃、贵州、安徽贵池以及湖南、湖北西部山区等地。

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

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电影《千里走单骑》中有关于傩戏的情节。

古代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傩祓:驱除疫鬼,祓除灾邪傩逐:驱除疫鬼仪式中所唱的歌傩鼓:驱除疫鬼仪式中敲击的鼓声傩神: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

戴柳木面具的演员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节日演出傩戏简介傩,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

远古既有傩。

度朔山大桃树上的神荼、郁垒二神人捉恶鬼喂虎,皇帝依此办法立桃人于门。

夏代帝相时,商族首领上甲微发明杨,杨用于葬礼,也用于傩。

《周礼·夏官》“方相士,狂夫四人。

方相士。

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枢,及墓,入扩,以戈击四隅,驱方良(魑魅)。

”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驱傩》:“《礼纬》曰:高阳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二居江水中为疟,一居人宫室区隅中,善惊小儿,於是以正岁十二月命祀官持傩以索室中而驱疫鬼。

端午节的来历介绍

端午节的来历介绍

端午节的来历介绍1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龙升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中所说:“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寓意大吉。

端午祭龙习俗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反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食粽子与扒龙舟是普遍习俗。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

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节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介绍2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音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从“社”、“稷”两词透视中国古代祭祀文化

从“社”、“稷”两词透视中国古代祭祀文化
从 “ 社” 、“ 稷 ” 两 词 透 视 中 国 古 代 祭 祀 文 化
许 文静
( 内蒙古 师范大 学 内蒙古 呼和 浩特
0 1 0 0 0 0 )
作者 简介 :许 文静 ( 1 9 9 4一) ,女 ,汉族 ,硕 士 在读 ,内蒙 古师 范大 学 文学 院 ,研 究方 向 :汉语 言文 字学 。
摘要 :祭祀 和丧 葬文 化是 华夏 文 明的 一个重 要组 成部 分 ,先 民对社 稷之 神 的信仰 ,直接 反 映 了处 于农 业 社会 中的人 们 对 于土地 的高 度依 赖 。社 神和 稷神 作为 古代 祭祀体 系中最 为重 要和 最具代 表 性 的祭祀 对 象 之 一 ,人 们 对 其 信仰 的变 化 也从 侧 面体 现 出 了 当时社 会 的政 治、 经 济 变革 。 2 2
1 祭祀 行 为的产 生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7 )0 9— 0 1 3 2— 0 1
种 说 法 ,与 “ 大 禹治 水 ” 的神 话 传说 有 着 相 当密 切 的联 系。 当
在先 人 的头脑 中 ,巍 峨 的 高 山 、奔 腾 的流 水 、展 翅 的 飞 鸟 和 尊为 社神 。 稷,《 说文解字》 :“ 五谷 之 长 。从 禾曼 声 。 ”《 礼记 ・ 祭法》 : 感 的灵物 。并 且 ,它 们还 拥 有 着 比 自己 更 为强 大 的 力量 ,这 种 力 “ 是故 ,厉 山 氏之有 天下 也 ,其子 日农 ,能殖 百 谷 ;夏 之 衰也 ,周 ”厉 山氏就是炎帝神农 氏,据 《 礼记》 的记 量足 以支 配甚 至 主 宰 这个 世 界 。虽 然 肉 眼不 可 见 ,但 是 内心 的恐 弃继之,故祀以为稷。 惧和 崇敬 都让 古人 想 出各 种 各 样 的 方 法 试 图 与 它 们 沟 通 ,表 达 自 载 ,周人 的始 祖 弃 ,能 够 继 承农 的事 业 ,指 导 人 们 种 植 百 谷 。 此 外 ,在 《 山海 经 》 中又 有 另 一 种 说 法 , 《 山 海 经 ・大 荒 西 经 》 : 己的敬意 。于是 ,祭祀 行 为产生 了。 帝 俊生后 程 ,稷 降 以百 谷 。 ” 这 里 的稷 神是 帝 俊 的儿 子 ,他 从 天 “ 祭 祀 ,是人类 具 备 了较 为 系统 的神 灵 观念 后 才产 生 的 原始 信 “ 仰 活动 。 ” (《 汉 字与 上古 文化 》 ) … “ 万 物有 灵 ” 的观念 让 古 人将 上 带来 了百 谷 的种子 ,教人 们如 何种 植 和收获 。 在 农业 经济 为基 础 的古 代 社会 ,土 地 和粮 食 对 于 先 人 的意 义 自己 的精 神 意志 赋予 它们 所 能 见 到 的一 切 事 物 ,并 为这 些 事 物增 非 比寻 常 ,周人 的 祭祀 制 度 中 ,最 为 重 要 和 隆 重 的便 是 祭 上 天 和 加 了神 秘 的色彩 。 社”和 “ 稷 ” 二者 更是 合 起 来 指代 国家 ,《 论 语 《 周 礼》 中记 述 了专 司 祭 祀 一 职 的大 宗 伯 , “ 掌 建邦 之 天神 、 祭 社稷 。后 来 ,“ 季 氏》 中 :“ 是 社 稷之 臣也 。何 以伐 为 ? ” 可 见 先人 自 内心 生发 人鬼 、地示之礼 ,以佐王建保邦国。 ” 在 《 荀子 ・ 卷十三》 中是 这样 论述 的 :“ 凡礼 ,事 生 ,饰欢 也 ;送 死 ,饰 哀 也 ;祭 祀 ,饰 敬 出 的对 土 地 、谷物 之神 的感激 与崇 拜 。 直 到唐 宋时 期 ,社 稷 之 神都 是 国家 祭 祀 体 系 中 的 一个 非 常 也 ;师旅 ,饰威 也 。 ”而 《 左传 ・ 成公 十 三 年》 中也 提 到 , “ 国之 大事 ,在 祀与 戎 。 ” 可见 ,对 于古 人来 说 ,祭 祀神 明是 一个 关 乎 国 重要 的对 象 。祭 祀 方 式 也 多 种 多样 ,主 要 有 血 祭 、肉 祭 、旌 沉 、 酒祭 等 。 《 周 礼 》 中记 载 的 祭 祀 用 酒 更 是 有 “ 五齐三酒”之说 。 家百 姓 的事业 ,是 与 战争 同等重 要 的大事 。 周礼 ・ 天官冢 宰第 一 ・ 酒正 》 :“ 凡 祭祀 ,以法共 五 齐 、三 酒 ,以 “ 祭” ,会意字 ,《 说文解字 ・ 示部》:“ 祭祀也,从示 ,以手持 《 ” 隋朝时, 肉。 ”《 尚謇 ・ 大 传》 中说道 ,“ 祭 之 言察 也 。察 者 ,至 也 ,肓人 事 实八 尊 。大祭 三贰 ,中祭 再 贰 ,小 祭 壹 贰 ,皆有 酌 数 。 至于神也。 …‘ 祀” ,《 说文》 :“ 祭无已也 。 ” 《 礼记 ・ 祭法》中记 规 定每 年要举 行 两 次 以太 牢祭 社 稷 的大 型 祭 祀 。仲 春 时 ,祈 祷 来 载 ,“ 夫 圣 王制 祭祀 ,法施 于 民则祀 之 ,以死勤 事 则祀 之 ,以牢定 年 风调 雨顺 、五 谷 丰 登 ;仲 秋 时 ,感 激 神 明 赐 福 ,并 以丰 富 的 祭

5礼仪文明之五:生民未有,万世师表

5礼仪文明之五:生民未有,万世师表

周、孔分祀
贞观二年(628),房玄龄提出, 周公、孔子都是圣人,但国学应该祭 孔子,得到太宗首肯,于是以孔子为 先圣,颜渊配享。此后有短暂反复。 高宗显庆二年(657), 礼部尚书许 敬宗等奏议,认为周公应配享成王, 释奠礼仍当祭祀孔子。高宗从其说。 从此成为定局,再无变化。
州县祭孔成为定制 贞观四年(630),唐太宗命 令各地州学、县学都要建孔子庙, 以敦行儒学。这是我国州、县普遍
帝王祭孔 据《汉书·高祖本纪》,汉高 祖刘邦即位十二年,从淮南返回京 城经过曲阜时,用太牢之礼祭祀孔 子,开帝王祭孔之先河。此后,共 有十一位帝王、十八次到曲阜孔庙 祭祀过孔子。
郡县祭孔
到了东汉,除了曲阜孔庙继续祭 祀孔子之外,各郡县的学校开始祭祀 孔子。据《后汉书·礼仪志》,明帝 永平二年三月,各郡县举行乡饮酒礼, 礼毕,在当地学校祭祀先圣、先师, 以犬作为祭牲。周、孔合祭的做法, 通行于汉魏。
一、孔子的生平与学行
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擘,名丘,字仲尼, 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前551年)十一月庚子, 生于鲁昌平乡陬邑。其先世可上推到殷末贤臣微 子。武王克商,封微子于宋(河南商丘),数传 之后有孔防叔,避难到鲁,遂以孔为氏。孔子的 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大夫,在孔子三岁时就亡故, 孔子自幼失怙,生活贫穷,但为儿嬉戏,常设俎 豆,设礼容,对文化情有独钟。及长,为委吏, 料量平。为司职吏,畜蕃息,所以他自谓“吾少 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是中华各民族认同的文化象征
古代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在 少数,但都奉孔子为正宗。如《辽史·宗 室传》,太祖问侍臣:“作为受命之君, 应当事天敬神,我想祭祀有大功德者,应 该首先祭谁?”侍臣都说应该祭佛。太祖 说:“佛教不是中国之教。”皇太子说: “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应该首先祭祀。” 太祖大悦,决定立即建孔子庙,命皇太子 春秋行释奠礼。

上古歌谣归纳总结

上古歌谣归纳总结

上古歌谣归纳总结上古时期,歌谣作为一种口头传承的文学形式,载载着当时人们的智慧和记忆。

通过对上古歌谣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对上古歌谣进行分类,介绍各类歌谣的特点和主题,并总结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神话传说类歌谣神话传说类歌谣是上古时期最早出现的歌谣形式。

这类歌谣通常描绘了古代神话中的英雄、神灵、动物等形象,并传达了世界的起源、人类的命运等哲学思考。

例如《女娲补天》歌谣中讲述了女娲补天的故事,象征着人类的奋斗和勇气。

二、战争英雄类歌谣战争英雄类歌谣是描述古代战争和英雄事迹的歌谣。

这类歌谣以英雄的形象为主线,歌颂了他们的勇敢和智慧。

例如《黄河颂歌》歌谣中歌颂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国古代战士在黄河流域所展现的英勇精神。

三、劳动生活类歌谣劳动生活类歌谣是描绘古代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的歌谣。

这类歌谣以劳动者的形象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

例如《春种一粒粟》歌谣中记录了农民春耕的场景和丰收的喜悦,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四、爱情婚姻类歌谣爱情婚姻类歌谣是描绘古代爱情和婚姻的歌谣形式。

这类歌谣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表达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婚姻的美好祝愿。

例如《千里之恋》歌谣中描述了古代男女相思的情景,抒发了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

五、祭祀崇拜类歌谣祭祀崇拜类歌谣是用于祭祀活动和宗教仪式中的歌谣形式。

这类歌谣多用于向神灵致敬和祈福。

例如《祭神行乐》歌谣中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之情,以及对神明保佑的美好祝愿。

上古歌谣作为当时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不仅仅是艺术的创作,更是社会智慧和历史记忆的结晶。

通过歌谣的传唱和演绎,古代人们传递了道德观念、历史故事、宗教信仰等重要信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

此外,上古歌谣还对古代社会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作为古人们传播知识的媒介,帮助人们传承文化和智慧。

其次,上古歌谣在塑造社会观念和价值观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商周祭祀方法

商周祭祀方法

商周祭祀方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商周时代的祭祀对象。

在商周时代,人们对神灵的崇拜非常普遍,他们认为神灵可以保佑自己和家人获得好运和平安,因此祭祀活动在当时非常盛行。

祭祀的对象包括祖先之灵、自然之神、守护神等等。

在商周时代,人们对祖先之灵的崇拜尤为重要,他们认为祖先是家族的守护神,可以保佑家族的兴旺和安宁,因此祭祀祖先成为了一种在当时非常普遍的活动。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商周时代的祭祀场所。

在商周时代,祭祀活动的场所非常多样,包括祠堂、神坛、祭坛、神道等等。

祠堂是祭祀祖先之灵的地方,通常建在家族的宗祠中,用来供奉祖先的神位和祭祀祭品。

神坛是祭祀自然之神的地方,通常建在户外的高处,用来供奉太阳、月亮、山川等自然神灵。

祭坛则是用来进行宗族祭祀和宫庙祭祀的场所,通常建在宫殿或宗庙的正殿中,用来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神道则是用来进行祭祀神灵的行进仪式的道路,通常布满石碑、石马、石兽等神道石器,用来指引神灵的来临和顺利进行祭祀活动。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商周时代的祭祀仪式。

在商周时代,祭祀活动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包括准备阶段、祭祀仪式阶段和结束阶段。

在准备阶段,家族或国家需要准备祭祀所需要的祭品、祭具、神器等物品,选定好祭祀的时间和地点,并邀请祭司、王公、贵族等人参加祭祀活动。

在祭祀仪式阶段,首先会举行祭祀神灵的祭祀仪式,然后进行进贡祭祀或献祭祀等活动,最后祈祷祝福,祈求神灵保佑家族或国家的平安和兴旺。

在结束阶段,人们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报告祭祀的结果,感谢神灵的庇佑,宣告祭祀活动的结束。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商周时代的祭祀祭品。

在商周时代,祭祀祭品非常丰富多样,包括食品、饮料、动物、植物、金银器、玉器等物品。

食品包括有牛羊肉、禽类、鱼类、粮食、蔬菜、水果等,通常用来祭祀祖先之灵和自然之神。

饮料包括有酒、醪、蜜、水等,通常用来供奉祭祀神灵和供佳饮用。

动物包括有牛、羊、猪、鸡、鸭、鱼等,通常用来作为祭祀祭品或祭祀牺牲。

植物包括有谷类、蔬菜、水果、草药等,通常用来祭祀神灵或作为供奉祭品。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演变与影响中国古代祭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自古以来,祭祀仪式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通过这些仪式,人们向神明祷告,祈求丰收、平安和幸福。

祭祀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为今天的中国文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起源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礼器、玉器、陶器等器物进行祭祀活动,向祖先神灵献祭。

这些活动无论是从宗教、文化、民俗、历史等方面来看,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也不断发展。

在商代,人们开始通过爵位制度、祭祀礼仪等方式,来建立宗族制度,并且开始朝着神灵奉献牲品,比如:猪、牛、羊等动物。

到了周代,祭祀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周朝,人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祭祀体系。

作为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一项制度之一,封建祭祀体系贯穿了整个周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遗产。

在周代,人们将祭祀活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不仅向祖先神灵献祭,还开始向天地、山川、星辰等事物献祭,这种形式被称为天地祭祀。

二、中华大地上的宗教信仰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以儒教、道教、佛教三大教派为主,其中儒教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儒教是中国的国学,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思想和传统。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教一直是国家官方教育,同时也影响了国家的治理、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家庭教育。

相较于儒教,道教和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要稍弱一些,但是它们仍然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中国的古代祭祀文化中,宗教信仰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儒教中,尤其是后期的儒家思想中,祭祀被视为一种升华道德的方式,也是人与上天之间的一种重要沟通方式。

在道教中,祭祀的对象更多的是神仙和道教中的大法师,而佛教则更注重灵魂和转世轮回等方面。

夏至古代祭祀太阳神的庙会活动

夏至古代祭祀太阳神的庙会活动

夏至古代祭祀太阳神的庙会活动夏至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中国农历中的第五个节气。

古代中国人视太阳为万物之源,夏至这一天是太阳能量最旺盛、阳气最旺盛的日子。

为了感谢太阳神的恩赐和祈求丰收,古代中国人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来祭祀太阳神。

一、庙会的起源与意义夏至庙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相信太阳是万物之主,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种植作物需要太阳的照耀和滋养,因此夏至这一天对于农民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庙会活动是人们向太阳神表达感激之情,祈求太阳神继续保佑农作物的茁壮生长,丰收满仓。

二、庙会活动的准备夏至庙会活动通常在民间和城市的庙宇内举行。

在庙会活动开始之前,主办方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对庙宇进行粉刷和修缮,给人一个干净整洁的感受。

其次是收集供品,包括水果、鲜花、糕点、餐具等。

最重要的是准备祭祀太阳神的仪式物品,如神像、香烛、鸡鸭鱼肉等。

三、庙会活动的仪式庙会活动通常从早上开始,人们把太阳神的神像摆放在主祭台上,燃起祭祀用的香烛。

随着仪式的进行,主持人会带领众人一起祈福,祈求太阳神的保佑。

接下来,人们会进行供品的奉献,向太阳神献上水果、鲜花和其他供品。

同时,还会放鞭炮、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营造出喜庆的氛围。

四、庙会活动的娱乐项目除了仪式和祈福,庙会活动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娱乐项目。

人们可以品尝到各式各样的美食,如糕点、汤圆、烧烤等。

庙会上还有摊贩售卖各类特色商品,如传统手工艺品、民间工艺品等。

此外,还有戏曲表演、绘画展览、舞狮表演等文化活动,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

五、庙会活动的传承与现代意义夏至庙会活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活动在传统社会中充当着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同时也是人们团结互助、欢庆丰收的重要方式。

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庙会活动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也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和民俗风情。

总之,夏至古代祭祀太阳神的庙会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冬至传统祭祀太阳神的重要仪式

冬至传统祭祀太阳神的重要仪式

冬至传统祭祀太阳神的重要仪式冬至,是每年农历十二月的第一天,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刻。

在中国古代,冬至被视为重要的节气,人们将其视为一个新的开始,同时也是祭祀太阳神的重要时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冬至传统祭祀太阳神的重要仪式。

一、祭祀的起源与意义冬至祭祀太阳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农耕文化。

太阳在农耕社会中被视为带来丰收和光明的象征,因此人们热衷于祭祀太阳神,希望能够得到太阳的保佑以确保农作物的丰收。

同时,冬至也代表着一年的最低点,人们通过祭祀太阳神来庆祝阳光逐渐回归,并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二、祭祀的准备工作在冬至的前几天,人们开始进行祭祀的准备工作。

首先,他们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场所来进行祭祀,通常是一座太阳神的庙宇或者寺庙。

然后,他们会打扫场地,准备祭台和祭品。

祭台通常是一个简单的石头构造,上面摆放着花卉、水果、糕点等供品,代表着人们对太阳神的虔诚和感恩之情。

三、祭祀的仪式流程冬至祭祀太阳神的仪式通常包括祭拜、燃烧祭品和祈福等环节。

仪式一般在早晨举行,当太阳升起时开始。

首先,由一位指定的祭司或者长者主持仪式,向太阳神祈求丰收和吉祥。

接着,祭司会在祭台前点燃香烛,并祭拜太阳神,表达虔诚之情。

同时,人们会唱歌舞蹈,以庆祝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四、祭祀的意义与影响冬至祭祀太阳神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同时也蕴含着丰收和希望的寓意。

通过祭祀太阳神,人们表达对上天恩赐和感恩的态度,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此外,冬至祭祀太阳神还具有凝聚人心和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传统的精神,将这种传统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总结:冬至传统祭祀太阳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仪式,通过这个仪式,人们祈求丰收、吉祥和美好的未来。

虔诚的祭祀和庆祝活动,不仅展示了人们对太阳神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同时也凝聚了人们的心力,传承了宝贵的文化传统。

尽管时间已经演进了许多,但冬至祭祀太阳神的仪式仍然在一些地区保留着,成为人们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

2023重阳节是在哪一天的?

2023重阳节是在哪一天的?

2023重阳节是在哪一天的?2023重阳节是在哪一天的?2023年重阳节具体时间:10月23日,星期一,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

重阳节祭祀原型是什么?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

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

春天农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在东方夜空中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龙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长,苍龙七宿高悬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庄稼丰收,苍龙七宿也开始在西方落退;冬天万物伏藏,苍龙七宿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

季秋时节,“大火”(心宿二)退隐,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江南部分地区的重阳祭灶(家居的火神)习俗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重阳节的历史演变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

重阳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古时南北各地风俗各异,先秦时期,各地习俗尚未融合流传,重阳节习俗活动鲜见于文字记载。

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

重阳节节日插茱萸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别名“避邪翁”。

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

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

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室内各处和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

隋唐时茱萸的作用被夸大,成为驱邪的神物。

冬至习俗的起源和演变历程是什么

冬至习俗的起源和演变历程是什么

冬至习俗的起源和演变历程是什么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传统习俗。

其习俗的起源久远,历经岁月的洗礼,不断演变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冬至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认知相对简单,但已经注意到了太阳运行的规律以及季节的变化。

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标志着一个天文周期的重要节点。

古人认为这是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阳气开始逐渐回升,阴气逐渐减弱。

基于这种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敬畏,冬至的庆祝活动应运而生。

最初的冬至庆祝,与祭祀活动紧密相连。

在古代,农业是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人们的生活完全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

冬至时节,农作物大多已经收获完毕,人们为了感谢天地神灵的庇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这些祭祀活动通常在家族的宗庙或者户外的祭祀场所进行,人们献上丰盛的祭品,包括谷物、牲畜、美酒等,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冬至的习俗逐渐丰富多样。

其中,饮食习俗是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

在北方,饺子成为了冬至不可或缺的美食。

相传,饺子原名“娇耳”,是医圣张仲景为了救治在寒冬中耳朵被冻烂的百姓而发明的。

他用面皮包裹羊肉、胡椒等驱寒食材,做成耳朵形状,煮熟后分给百姓食用。

人们吃了这种食物后,耳朵的冻伤逐渐痊愈。

从此,在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饺子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寓意着团圆和吉祥,成为了北方人在冬至时家庭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象征。

而在南方,汤圆则是冬至的主打食品。

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圆满,它的外形圆润,寓意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制作汤圆的过程也充满了温馨和乐趣,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搓汤圆,其乐融融。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在冬至这天吃羊肉、喝羊肉汤,以补充身体的热量,抵御寒冷的冬天。

除了饮食习俗,冬至还有其他一些独特的活动。

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画九九消寒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古四季祭祀文化
上古四季祭祀文化
四季祭祀活动多种多样且纷繁复杂,我们将其按四季的顺序进行说明。

(一)春祭
《说文》曰:“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

”何休注曰:“祠犹食也,犹继嗣也,春物始生,孝子思亲,继祠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别生死。

”许慎言品物少,是说祭祀之物要少于言词。

多言词,是说春季为年之始,统治者颁布新政令、部署全年的安排。

仲春之月为全年的祭祀活动的开始,也象征着“感恩”的开始。

《礼记·礼器》:“礼之以多为贵者,以其外心者也。

德发扬,诩万物。

大理物博,如此则得不亦多贵乎?故君子乐其发也。

”“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

”在行使祭礼时,礼少是君子内心德之细密而精微,礼多是君子德之彰显。

《礼记·礼器》:“古之圣人,内之为尊,外之为乐,少之为贵,多之为美。

是故先王制礼也,不可多寡也,唯其称也。

”也就是说,古代的圣贤认为行祭祀礼时采用何种礼节,或多或少,或贵或美,只要与所献之物相称就可以了。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

旦尾中。

其日甲乙,其帝大,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大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其祀在户,祭先脾。

”孟春之月为周历正月,东风解冻,蟹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万物复苏,此为四季之始。

白天,太阳运行到室宿的位置;黄昏时,参星出现在天空的正中。

拂晓时,尾星出现在天空的正中。

按照太阳的运行规律来判断春季的时日,并将四季配以五行。

春配以木行,木是春季最具代表性的事物。

万物复苏以树木发芽为先导,先民们并将其视为万物之始的标志。

先民认为此时由帝太和神灵句芒掌握人间万物,以户神为祭祀的对象。

此时动物以鳞类为主;声音以角音为主;侯气管应着太蔟;数以八为成数;味道以酸为主;祭品为牲畜的肝脏。

《礼记·月令》:“是月也,天子
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天子在正月初八祭祀上帝,祈求全年谷物的丰收。

《尚书·舜典》曰:“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肆类于上帝,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统治者为祈求政治的稳定以及国家和平会在年初遍祭天地群神。

《说文》曰:“祠不用牺牲,用圭璧及皮。

”是说春季的祭祀物品。

《月令》曰:“是月也,祀不用牺牲,用圭璧,更皮。

”此月,祭祀不用牺牲,用圭璧和鹿皮代替即可。

圭,是一种武器,只有天子可以使用,所以圭是权力的象征。

璧,属玉类,饰物。

其外表晶莹润滑且天然形成,十分珍贵,只有贵族才可佩戴,因此,它是富贵的象征。

《周礼·春官·宗伯》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圭,男执蒲璧。

”信物的佩戴决定了统治阶层的地位。

帛,是重要的生活资料,它可以遮体御寒,是物质生活富裕的象征。

《墨子尚同》:“其事神鬼也,圭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

”《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就说明玉和帛在当时极为珍贵,不敢妄自添加。

皮,乃鹿皮也。

古人认为鹿浑身都为宝,鹿肉味道鲜美,鹿茸乃滋补佳品,且鹿皮柔软而耐寒,是人类重要的生活资料。

所以,先民们虽不用牺牲,而用圭、璧、帛、皮为祭祀之品,虔诚之心便不言而喻。

(二)夏祭
《说文》曰:“礿yuè,夏祭也。

”《周礼》:礿以夏享先王。

《公羊传》曰:“夏曰礿。

”何休注:“麦始熟可,故曰礿。

”《释天》:“夏祭曰礿。

”孙炎曰:“礿,新菜可汋。

”汋,通“瀹”,煮也。

也就是说,夏季的祭品主要以煮食为主。

《月令》:“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

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中吕,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郑玄注曰:“夏,阳气盛,热于外,祀之于灶,从火类也。

祀之先祭肺者,阳位在上,肺为尊也。

”孔颖达疏曰:“配灶神而祭者,是先炊之人。

”《礼器》曰:“灶者,老妇之祭也。

”灶,一可取暖,二可煮食食物,是人得以生存保障的生活资料。

夏四月,太阳运行到
了毕宿的位置,黄昏时候翼星出现在天空的正中,拂晓时候婺女星出现在天空的正中。

这个月的日以丙丁为主,这个月掌管人间万物的天帝是炎帝,天神是祝融,这个月的动物以羽类为主,声音以徵音为主,气味以焦为主,以灶神为祭祀对象,祭品以牲畜的肺为上。

《周礼·春官·大司乐》曰:“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地皆出。

”《汉书·郊祀志下》记:“夏至祠地,皆并祠五帝而共一牲,上亲郊拜。

”“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乐八变,则地皆出。


《魏书·志第十》曰:“夏至祭地于方泽。

”先民们受阴阳观念的影响,夏至的祭祀习俗是祭地于方泽。

《月令》曰:“是月也。

农乃登麦,天子乃以彘尝麦,先荐寝庙。

”这个月,农官进上新麦,天子于是用猪肉配合尝新麦,先献给寝庙。

夏季虽不是收获的季节,但是也有些谷物成熟,先民们希望祖先能够享用此季节最先收获的食物。

《月令》曰:“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

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

”夏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祭山川水源,以祈求水源充沛。

二是祭先祖(有益于民众的人),以祈求先人保佑谷物饱满。

从中我们可看出,当时的统治者已经认识到“国之本在民,民之本在农”。

(三)秋祭
《说文》曰:“尝,秋祭也。

”何休注曰:“尝者,先辞也。

秋谷成者非一,黍先熟可得荐,故曰尝。

”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毕中。

其日庚辛,其帝少,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夷则,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

天子在立秋的前三天仍要斋戒,立秋之日率众臣举行迎秋典礼。

郑玄注曰:“秋,阴气出,祀之于门,外阴也。

祀之先肝者,秋为阴中,于藏值肝,肝为尊也。

祀门之礼,北面设主于门左框,乃制。

”孙希旦在《集解》中认为,“秋主内,内从外始,故秋祀门。

祭先肝者,肝属木,秋今胜木,用其所胜也。

”《月令》曰:“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

”这个月,农官进上新谷,先献给宗庙。

之后,天子开始驱除残余的夏阳之气,以使秋气畅达并用狗肉配合尝新糜子,先献给宗庙。

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

在这个月里,官吏
们要用大飨礼祭祀上帝,并用牲肉向群神行尝祭礼。

之后,天子会用田猎之后的胜利品来祭祀四方之神。

《月令》曰:“是月也,天子乃以犬尝稻,先荐寝庙。

”这个月,天子用狗肉配合尝稻米,先献给宗庙,以祭祀宗庙。

(四)冬祭
《说文》曰:“烝,冬祭也。

”何休注曰:“烝,众也,气盛貌。

冬万物毕成,所荐众多,芬芳具备,故曰烝。


冬季阳光微弱而短暂,阴气盛而阳气衰。

先民们认为以阳性的物质祭祀会改变阴盛阳衰的结构,使阴阳二气均衡。

《礼记·郊特牲》曰:“天子造四方,先。

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

大报天而主日也。

兆于南郊就阳位也。

”郑玄注:“大犹也,天之神日为尊。

”陈注:“至,犹到也。

冬至日短极而渐舒,故云迎长日之至。

”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

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雨,律中应钟,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

郑玄注曰:“行在庙门外之西,为,乃制肾及脾为俎,尊于主南。

又设盛于俎东,祭肉,肾一,脾再,其他皆如祀门之礼。

”行,乃远行义。

行神,在民间又称为路神或祖游神等,这是外出远行时所要祭祀的一种神灵,其目的在于祈求旅途平安。

孙希旦《集解》:“愚谓行,谓宫内道路之神也。

冬祀之者,以其为往来之交也。

《月令》冬‘祀行’,
《聘礼》‘出,释币与行’,此宫中之行神也。

”在立冬的前三天,天子仍要斋戒。

等到立冬这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在北郊举行迎冬典礼。

《月令》:“是月也,大饮,。

天子乃祈来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