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文化的百科全书
论敦煌为何被称为“百科全书”
论为什么敦煌学被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作为历史上的中、西交通要道,一直就是中西文化的汇集之地。
佛教的传入最早也是由此处,因此敦煌一直是佛教朝拜的圣地。
历代地方长官同时大力建设寺庙、保存文献。
因此敦煌地域的保存、发现的丰富历史文献和文物,作为了敦煌学研究的基础和对象。
敦煌学一词的由来是有史学家陈寅恪提出,当时含义主要指整理和研究敦煌发现的文献资料。
敦煌文献发现以后,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学者的瞩目,利用这批宏富的珍贵资料,中外学者从历史、考古、经济、政治、军事、地理、民族、民俗、语言、文字、文学、宗教、建筑、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以敦煌遗书和敦煌艺术等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领域——敦煌学。
敦煌学被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是因为其发现文献、石窟之中,所设计研究领域之广泛。
经过演变发展,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有所拓展。
具体包括广泛分支领域,此地选其中一部分加以解说:敦煌史地石窟的开凿时间大体可分为四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其中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
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
然而隋唐时期可以说是石窟发展全盛时代,此时的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肥,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
通过不同时代的石窟塑像不同的建筑手法,无疑对于考擦当时的历史背景更加全面系统的研究。
敦煌遗书敦煌遗书的年代上起东汉,下至元代(即2~14世纪)。
其间,三国、两晋、梁、陈、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周、北宋、沙州回鹃、西夏、元朝等10多个朝代的文献都有所保存,成为研究各个朝代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资料。
主要整理研究藏经洞所藏各类写本和刻印本书籍。
这是敦煌学研究的最大领域,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许多方面。
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众多文献资料见证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而在这众多的文献中,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非《永乐大典》莫属。
本文将介绍《永乐大典》的起源、编纂过程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一、《永乐大典》的起源《永乐大典》是明代宣德年间编纂的一部巨大的百科全书,涵盖了当时几乎所有领域的知识。
它是以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永乐”命名,至今仍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具权威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的编纂始于1407年,历经17年,于1421年完成。
整部百科全书共收录了二万一千余种书目,凝聚了大量学术精华。
二、《永乐大典》的编纂过程1. 编纂背景《永乐大典》的编纂背景可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
当时,明成祖朱棣带领中国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朱棣为了凝聚、汇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者和文化资源,下令编纂一部百科全书,以系统整理、保存并传承中国古代的文化知识。
2. 编纂组织为了完成这一巨大的编纂任务,朱棣组织了一支由多位学者、专家和官员组成的庞大团队。
这支团队由工作人员、审核人员和校对人员组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在编纂的过程中,朱棣亲自审定了大量的内容,确保了《永乐大典》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3. 领域覆盖《永乐大典》内容广泛,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医药、农学、军事、艺术等各个领域。
这使得《永乐大典》成为了古代最全面、最具有权威性的百科全书之一。
编纂团队经过大量的搜集、整理和修改工作,确保了《永乐大典》的内容准确、完整。
三、《永乐大典》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1. 文化传承《永乐大典》的编纂过程中,大量的古籍文献被收集、整理和校对。
这些古籍文献不仅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还涵盖了许多其他文化的知识。
《永乐大典》的问世,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学术研究《永乐大典》的编纂过程也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在这个历时长达17年的过程中,编纂团队对大量文献进行了整理、校对和审核。
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2、简介《永乐大典》编撰于大明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古代汉族文化的光辉成就,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3、影响《永乐大典》编纂于永乐年间,由翰林院大学士解缙担任总纂修,历时六年(1403-1408年)编修完成,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
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
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
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
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
《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它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历时六年(1403- 1408年)编修完成。
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也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
《永乐大典》共计有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0,095册,全书字数约3亿7千万字。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
第一章先秦文学作品选读第一节中国古代文人之使命与个体命运一,中国古代文学的人文特性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文学理论有作家创作论的角度,其强调作家主体的身世遭际,时代背景,个性气度,理想襟抱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因而谈文学作品总是离不开创作主体即作家。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文学与作家的关系更为紧密。
有句说法,中国文学即人学,心学。
所谓道德文章,即道德自证和自持的文章,或曰关于道德的文章。
相对来讲,中国文学不太重视文之为文的形式技巧纯文本位,而重其内容,许多作品是作家心路历程的展示。
所以,欲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必采取知其人论其文的读法。
另外,中国古代文人作为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精英,其往往有诸多的作为群体性的共性,大概其生活的传统社会背景相似,故而呈现出群体性的特征。
因此,在本课程的开头,我们去探讨一下中国古代文人的特性。
二,中国古代文人的双重身份(一)文人:治文之才子狭义之文:写作,文人的立身之本。
俗话说文章千古事,如曹丕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
唐代曾以诗赋取士。
如古代文人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立言即指创作。
广义之文:指向本心的人文关怀(个性修养,气度,立身,处世等)。
此文兼具有文学创作和学识著作。
(二)士子:为政之仕人人文与政治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人皆有强烈的从政意识,而事实上基本上都有仕宦的经历。
如《论语》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和主张,再如《孟子·尽心上》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三,中国古代文人的使命以明代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切入点来说明此问题。
明代张载“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忧天地人三才。
天事,人事普遍法则,阴阳五行感应说两者互动,朝代兴衰更迭的历史兴亡哲理,如《三国演义》中第一句“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就是关于人历史的哲学。
“为生民立命”,忧生(天下苍生)。
浅谈《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故事
浅谈《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故事作者:颜佳李菲侯斯烜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5期摘要:《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保存了大量原始神话,而其中的洪水神话流传已久,在当今社会闪烁着它独特的魅力。
这些洪水神话大致分为共工的洪水成因神话、相柳发洪水、鲧禹治水、应龙相助发洪水四种类型。
通过对洪水神话故事的分析,再把考古资料、其他文献资料及地理知识加以佐证,我们可以发现某些洪水神话是真实存在的。
并且,这些洪水神话在当代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精神、科学、民俗等价值。
关键词:《山海经》;洪水神话;当代价值一、《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具有浓厚的奇异性、幻想性,但从另一方面看,它们也是历史的影子。
我们将神话看作是古代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自我诠释,是对神秘自然现象的主观解释和自由想象。
我们把《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关于共工的洪水成因神话。
《山海经·大荒北经》:“共工之臣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
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
禹湮没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
其地多水,不可居也。
” [1]p489鳐从外貌看是一个凶猛的怪兽形象怪物,它有着强大的本领,使得百姓不能正常生活。
而在《山海经·海外北经》中也有记载“共工之臣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
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
” [4]p279我们大胆假设相柳就是相繇,当时爆发大洪水是由于巨大的九头怪相柳凭借自己的本事四处作恶,被禹杀死,而带来的洪水灾害。
而相柳是共工的臣子。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
” [4]p295共工居住的地方连涉猎者都不敢往前,可见在先民眼里,共工也是凶恶的。
以上论述都说明了共工与洪水有莫大的关系。
(二)治水神话故事。
《山海经·海内经》是这样记载的:“洪水滔天。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叶舒宪《山海经》研究综述 唐启翠胡滔雄 内容提要:《山海经》是
叶舒宪《山海经》研究综述唐启翠胡滔雄内容提要:《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是“始怪之祖”。
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集地理、方物、民族、民俗等于一身,还保存了大量的原始神话。
它那神秘莫测的面貌吸引着古今中外的学者对它进行探讨,以图解开它的“庐山真面目”。
《山海经》成书两千余年来,研究之作可谓汗牛充栋,成就最大的主要是最近20年。
人们从《山海经》文本的整理与校注,到其作者、成书年代、篇目、版本、图文的关系、性质、价值及其地理范围等各方面展开全面的研究。
然而大部分都是以实证方法去考据《山海经》之地望、道里。
这种单纯的“实证”方法不仅未能证实《山海经》的真实面貌,反而把《山海经》研究引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限纷争之中。
在众多的《山海经》研究学者当中,叶舒宪先生则是一位有突出贡献的探索者,他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运用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一种全新地、系统地阐释视野出发,突破数千年来有关《山海经》的种种误读和众多陈说,对《山海经》进行了“知识考古”性的思想发掘与现代性的意义诠释。
他从上古时代地理与政治的不解之缘和《山海经》空间模式的分布,来区分现实地理与“神话政治地理”,并结合考古学、民族志和民俗学,说明这种中国特色的“想象地理学”得以发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机遇。
他把《山海经》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山海经》的研究作出了独特贡献。
关键词:叶舒宪;山海经;方物;神话政治地理学《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记载了约40个“国家”,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个历史人物,400多神怪奇兽,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历法、气象、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考古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内容。
它又被称为“语怪之祖”,其中所记载的东西,常被斥为怪诞不经。
西汉司马迁对其评语:“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①。
班固在《汉书·张骞传》赞语中,更加上了“放哉”的判断词②。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类书是古籍中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寻索的一种知识性资料汇编,具有百科性质和资料汇编性质的书籍。
1、永乐大典(明朝)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囊括了14世纪以前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及百科文献。
2、四库全书(清朝)
古人把著着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经部主要为经典涉及哲学、文学、历史、语言文字等方面内容;史部包括了历史人物和事件也包含了典章制度及其沿革演变的专题史和制度史;子部,诸子百家之部,又被视作是杂部;集部收录各种诗文集和评论集。
3、天工开物(明朝)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4、梦溪笔谈(宋朝)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5、文献通考(元朝)
记载了上古至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的沿革,门类有24门
6、艺文类聚(宋朝)
《艺文类聚》是一部综合性类书,该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它保存了中国唐代以前丰富的文献资料,尤其是许多诗文歌赋等文学作品。
9、太平御览(宋朝)
《太平御览》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
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
10、册府元龟(宋朝)
《册府元龟》,北宋四大部书之一,政事历史百科全书性质的汉族史学类书。
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山海经》
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山海经》提到记载神话的文学作品,西方神话会想到《奥德赛》《伊利亚特》,印度神话的《罗摩衍那》《罗坷婆罗多》,日本神话的《古事记》,中国神话,则是《山海经》《穆天子传》《史记》......其中,保存中国神话最丰富的书,非《山海经》莫属。
这部书虽然总共只有三万多字,字数不及现在很多硕士的毕业论文,却包罗万象,内容不只涉及神话传说,还有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农业、人类学、地质学、医药......可以说,《山海经》是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
1《山海经》的影响单纯从其中流传的神话内容就可见一斑,如今人们熟知的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都出自《山海经》。
不仅如此,《山海经》还奠定了中国神话传说的体系和特有名词,就跟古希腊神话中的天神宙斯一样,中国神话中的“天帝”“西王母”等说法也从《山海经》就有了,并在后世固定下来。
在网络文学和大IP电视剧火爆的当下,《山海经》还为玄幻网文创作者提供了源泉,玄幻、奇幻小说中的“大荒”“天帝”“帝俊”“羲和”等词屡见不鲜,前几年红遍网络的“洪荒之力”也是出自于此。
不只现代,《山海经》所记述的神话传说给古代的作者也提供了无尽的素材,例如成语殛鲧用禹就取自大禹治水的神话。
意思是鲧(gun三声)是禹的父亲,杀了鲧,但用禹去治水,比喻一人有罪,不能株连家人。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前,马谡就用这个成语请求丞相放过他的家人。
谡泣日:“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
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
——《三国演义》很多词语也出自《山海经》,例如形容人性情或面目凶恶,“狰狞”,这里的“狰狞”就是《山海经》中的上古怪兽。
雄性为狰,雌性为狞,2记载神话的书,作者本身也非常神话。
《山海经》相传是两位神话人物——夏禹、伯益所作,显然这种说法不足凭信。
更可信的说法是,《山海经》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众多人的作品的集合。
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不可不看...
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不可不看...山海经是我国先秦古书,其作者已从考证。
山海经分为《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五卷,全书共计十八卷,约32650字。
山海经既然是先秦古书,自然就不是瞎编的神话小说,确切地说是夏商周三个不同民族保留的地理图,其中还记载了不同民族的习俗,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
来源大都是大禹治水后给虞舜的调查报告的地理图,再加上自己的添油加醋。
《山经》以五方山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
《海经》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
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由于《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所以长期被人们认为是一部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书。
但实际《山海经》不只是描写神话传说,而是更多的叙述了当时社会的地理、医药、动物、植物、宗教、巫术、民俗等各个方面。
那么如何论证说《山海经》是上古的地理书百科书呢?《山海经·海外东经》:下有汤谷。
汤谷上有扶桑,黑齿国在其北。
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
在其旁。
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
先来说明一下黑齿国。
根据明代学者李言恭所著《日本考》的记述,直到明代,日本贵族中上普遍流行以染牙成黑齿为贵的特殊风俗。
由上述可知,《山海经》中所记在中国东海“大荒东”(即极东方)的黑齿国,可以肯定,就是指古代日本的一个方国。
那么据此,《山海经》中所说的日出之地“扶桑”,其地既与黑齿国不远。
那么它也在日本列岛上,这一点应当已经没有疑义。
关于扶桑,根据很多资料、史料,基本可以确认远古中国人所谓“扶桑”之所在就是今日之日本列岛。
所以《山海经》不能被简单的划分为神话书,应该说是一本具有神话色彩,具有非常重要历史价值的著作。
山海经:远古百科全书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 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 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 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 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 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过去认为为大禹、伯益所 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 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 楚,巴蜀,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 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
《山海经》地图 《山海经》中的异兽 《山海经》中的神话 《山海经》中的历史 《山海经》与历法 《山海经》与占卜(参见引文) 《山海经》与医药(参见引文) 《山海经》密码
山经 第一卷
南山经 第二卷 西山经 第三卷 北山经 Biblioteka 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 海外南经 第二卷 海外西经 第三卷 海外北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 第五卷 海内南经 第六卷 海内西经 第七卷 海内北经 第八卷 海内东经 第九卷 大荒东经 第十卷 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 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 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 海内经
《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 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郭璞曾为《山海经》作 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 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山海经 》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 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 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 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 息。
走进奇幻世界——山海经
走进奇幻世界——山海经一、引言山海经,又称《山海经》或《山海经》,是一部古代中国的地理志和神话传说的文献。
全书记载了中国上古时期的地理情况、民族传说、动植物知识等内容。
它以独特而奇幻的形式展现了一个神秘而精彩的世界,让人为之着迷。
本文将带您一起走进这个奇幻的世界,探索山海经的魅力。
二、传统文化的瑰宝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朵奇葩,它融合了神话、神秘学、地理学等多种元素,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是一部地理书,更是一本文化百科全书,涵盖了中国上古时期人们对天地万物的认知和想象。
山海经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展现了一个华丽而奇幻的世界,给读者带来了无穷的遐想和惊喜。
三、神话传说的奇观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怪兽传奇,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和恐怖的幻境中。
书中记载了形态各异的龙、凤、麒麟等神兽,它们拥有神奇的力量和无与伦比的美丽。
山海经中还记载了一些怪物和妖兽,如九头鸟、狻猊等,它们形态诡异,威力惊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神兽还是怪兽,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丰富多彩的角色,展现了古人们对神秘世界的向往和畏惧。
四、地理之谜的探索山海经以描绘古代中国的地理为主旨,记录了上古时期的地貌、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
通过书中的描述,可以看到许多眼前所见的自然景观在古代已经存在。
山海经中也描绘了一些神话中的山川湖泊,如东海、北海、昆仑山等,这些地点不仅具有地理意义,更有神话传说的色彩,让人趋之若鹜。
五、文化意义的探讨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山海经记录了中国上古时期的地理情况和民族传说,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宗教观念和民间信仰有重要意义。
山海经的艺术性和想象力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
六、走进奇幻世界——山海经,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而奇幻的幻境,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古代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他们对神秘世界的渴望和敬畏。
《百科全书》知识
《百科全书》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
百科全书作为一种全面系统地收录各个领域知识的工具书,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深入了解世界的机会。
本文旨在探讨百科全书的定义、历史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百科全书的定义及历史百科全书是一种汇总了各个领域知识的工具书,旨在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方便人们获取各种领域的信息。
百科全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时人们通过书写或口传方式传播知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积累越来越快,单一的传播方式已不再适用。
自古代起,人们开始将各个领域的知识整理成书籍形式,以供人们查阅。
其中,《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部百科全书,而欧洲则有《艺术科学百科全书》等。
然而,这些早期的百科全书还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内容的局限性、信息的更新缓慢等。
二、现代百科全书的重要性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对全面、及时、准确的知识需求越来越大。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百科全书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知识整合平台,满足广泛的学术和普通读者的需求。
首先,百科全书提供了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
不同于单一学科的教科书,百科全书提供了多个学科领域的全面介绍,让读者能够在一个地方获取到相关的知识。
无论是学生还是专业人士,百科全书都能帮助他们在特定领域或者广泛领域中寻找所需信息。
其次,百科全书具有及时性和准确性。
相比于纸质百科全书,网络百科全书的更新速度更快,可以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更新。
这使得读者能够及时获取到最新的知识,并对其进行深入了解。
同时,百科全书在编辑过程中也经过了严格的校对和审查,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
最后,百科全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球化的知识资源。
作为一个全面、广泛的知识源,百科全书能够跨越国界、语言和文化的限制,让不同的读者都能够享受到其中的知识。
这种全球化的视野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百科全书的发展与前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百科全书正经历着一次新的革命。
《山海经》是人类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博物“百科全书”
《山海经》是人类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博物“百科全书”古籍《山海经》地球人类本文明纪发现和开发黄金,能够逐步追溯的历史为——约公元前1320年正在开采的《金矿图册》,其残片至今尚保存在意大利都灵博物馆里,而第一次关于公元前10世纪时期黄金的文字记述则出现在《旧约全书》和《创世纪》的著作中;前苏联的金矿采冶可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500年,从那时起直到公元前几百年,格鲁吉亚、乌拉尔、乌兹别克、阿尔泰一带的大量黄金,通过撒马尔罕的黄金之路源源不竭的运到境外;而美洲的印第安人则在公元前2000年就制作了许多精美的金制耳环、项链、面具、香炉等等。
据Quiring(1972)报道,史前-远古时期的世界金产量达1027吨,约占总产量的9.7%,是人类最重要的采金期之一。
西汉黄金如果说将都灵博物藏的《金矿图册》看成“已知最古老”的黄金开发史,那真太是目光短浅了,东方华夏文明的黄金发现和开发的历史还要古老得多。
《山海经》处于新石器时代甚至还要更早的历史时期,远远早于美洲印第安人使用黄金的公元前2000年,更莫论公元前1320年的《金矿图册》了。
《山海经》是人类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博物“百科全书”之一,其中记载了人类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矿源。
《山海经·五藏山经》是一部博物志,博物记载的方式(一般顺序)是:①山系、②水系(发源)、③矿源(矿藏)、④动物、⑤植物、⑥药物与用途、⑦人物和历史传说、⑧山神和祭祀礼仪等等(其中内容或缺失、或交叉,无一定)。
在金属矿源中,共记载了当时所能认知的五种金属:金、铁、铜、银、锡。
这里之所以称为“矿源”,是因为《山海经》时代处于远古洪荒,经过亿万年的地壳的裸露风化、浸蚀,浅表的金属资源自然裸露到山、水的表面,远古先民主要是早期对金属资源的认知、识别和自然加以利用。
矿源所现也应该同时是矿藏之所在,《山海经》所记载的“矿源”也应该是后代人类能够开发的矿藏。
或者以为,远古人类还没有产生具体的分别能力,所有金属资源统称为“金”,这种认识是没有根据的凭空想象。
中国古代文化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文化百科全书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积淀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涵盖了各个领域,从哲学到艺术,从礼仪到科技。
本文将为您带来一本中国古代文化百科全书,带您领略这些传统文化的奥秘和魅力。
第一篇:思想与哲学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丰富多元。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
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而老子的道家思想则注重自然和无为而治。
此外,佛教、道教等外来思想也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篇:文学与诗词中国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闻名于世。
诗词作为古代文学的代表形式,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具有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
同时,古代小说和戏剧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作品。
第三篇:艺术与音乐中国古代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和形式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传统绘画以水墨为主,强调意境和气韵。
中国古代的雕塑、陶瓷和工艺品也展现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此外,中国古代音乐也是一大文化亮点,传统乐器如琵琶、古筝等以其独特的音色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
第四篇:礼仪与传统节日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礼仪和仪式,这反映了尊重传统和注重人际关系的价值观。
诸如婚礼、葬礼和宴会等场合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和仪式。
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人们的团结和向往。
第五篇:建筑与科技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工艺闻名于世。
从古代宫殿到寺庙和园林,古代建筑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审美观。
此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明和创新,如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等。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传统文化,将其传承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上古文明三大奇书:中国山海经,玛雅波波武经,古埃及亡灵书!
上古文明三大奇书:中国山海经,玛雅波波武经,古埃及亡灵书!中国的《山海经》上只记载了盘古以下的年代的历史,没有记载这以前人类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更没有记载大陆板块分开的原因和历史。
本来是一部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所记载的神、人、动物、植物、地理和当时的大事纪。
以此书严谨的态度考虑,人们普遍认为书中的地理、矿产等方面不会是作者杜撰,但是关于神、人、动物的记载,古怪离奇,大多数人难以理解,尤其对于中国现代无神论的国家来说,更只当古人由于迷信甚至愚昧而杜撰出来的。
墨西哥和危地马拉的古代奎契族(Quiche)玛雅人,尊奉一部名为《波波武经》(Popol Vuh)的神圣经书。
根据玛雅人的神圣典籍《波波武经》,这个古文明曾“探测过天空的四个角落,勘查过大地的整个形貌”。
还有古埃及的《亡灵书》,它们的性质和《山海经》一样都是记载上古文明起源的经典,而且它们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认为它们原本就是并列的三本书,每本书所记述的侧重点不同罢了。
《波波武经》把地球人类纳入宇宙大家庭里,讨论地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它更宏观,显然是一本神写的书。
《亡灵书》则更注重讨论个体人的灵魂转世与宇宙神秘的联系,它更微观,显然也不是人可以写出来的书。
而《山海经》则似乎更接近现代的人类,相对客观地描述天、地、神、人、物的当时状态,它的观察角度更像人的作品,但是也不是一般的人,因为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普通的人是如何知道那么多关于天、地、身、人、物的详细细节的。
如果我们把以上三本书籍相对照地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因为他们原本就可能是对于同一个文明的不同角度的表述罢了。
如果能够屏弃民族、宗教、价值观念的差异的偏见之后,做一些整合的工作,也许就可以恢复当初盘古大地的人类文明史,完整阐述上古时代文明的整体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
当人类进入现代文明之后,人们逐步发现上古时代的文明,根本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愚昧无知,从考古学家对古玛雅、古埃及,甚至古中国的文明的发觉和认识加深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上古时代几乎是个辉煌灿烂的超人时代。
山海经带瑞字的文言文
山海经带瑞字的文言文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山海经》一直是令人痴迷的存在,它记述了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的山川、动物、植物、矿物、历史、风俗、神话传说等内容,为我们了解上古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堪称一部“上古文化的百科全书”。
在《山海经》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被历代文人取材加工,成为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还有一些直接进入到现代影视剧中,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下面是山海经带瑞字的文言文:
瑞鸟凤凰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
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
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译文:再向东五百里是丹穴山,山上有很多金和玉。
丹水发源于丹穴山,向南流入南海。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鸡,身上的羽毛色彩斑驳,花纹像文字的形状,它的名字叫凤凰,它头部的花纹像“德”字,翅膀上的花纹像“义”字,背部的花纹像“礼”字,胸部的花纹像“仁”字。
这种鸟,自如的进食,自由自在的歌唱、跳舞,当它出现时,天下就会安宁太平。
——《山海经·南山经》。
古代的百科全书《尔雅》
古代的百科全书《尔雅》古代的百科全书《尔雅》古代人们怎么交流呢?有一本《尔雅》,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标准,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汉语大词典。
我们常说的“十三经”中就有《尔雅》,学习《尔雅》,可以了解古代词语。
《尔雅》最后7篇分别是:《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释畜》。
这7篇著录了590多种动植物名称,保存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尔雅名句】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
解读:春天的时候万物生发;夏天的时候植物和动物都茁壮成长,树叶茂盛,动物们也都活动频繁;秋天的时候开始收割庄稼;冬天的时候就有一个富足安详的时光了。
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在什么样的季节里种何种蔬菜,这些都是经过日积月累积攒下来的宝贵经验。
直到今天,农历和二十四节气还一直在沿用,农业对中国的影响,可以说是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
父为考,母为妣。
解读:父亲称为“考”,母亲称为“妣”。
在现在的祭文当中,依然可以看到“先考”、“先妣”这样的称谓,指的就是先父和先母的意思。
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解读:如果是两个女孩,先出生的`称为“姊”,后出生的称为“妹”。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称姐姐为“姊姊”,到现在有的地方还在使用这种用法。
从《尔雅》开始,我们对称谓就有了严格的规定。
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
解读:遇到谷子不能成熟的称为“饥”,蔬菜不能成熟的称为“馑”,瓜果不能成熟的称为“荒”,如果两年都是饥年就称为“荐”。
到现在,我们还有“饥馑”、“饥荒”这样的说法,其实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是有含义的。
山夹水,涧。
陵夹水,澞。
山有穴为岫。
解读:两山之间有水,称为“涧”。
两个丘陵之间有水,称为“澞”(音于)。
山上有洞穴,就称为“岫”(音秀)。
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陼,小陼曰沚,小沚曰坻,人所为为潏。
解读:水中可以居住的地方叫做洲,比较小的洲叫做陼(音主),小一点的陼叫做沚(音止),小沚称为坻(音迟),人造的岛叫做潏(音玉)。
经典地理五经
经典地理五经经典地理五经是指《山海经》、《水经注》、《西山经》、《北山经》和《南岳经》。
这些经典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地理知识、地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地理概貌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本《山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地理文化的百科全书。
它是由早期的地方志书陆地山志和海陆水路志逐渐发展而来,形成了南方人文地理与北方自然地理并存的格局。
《山海经》记载了中国上古时期的山川地貌、地方风俗、神话传说等内容,可以为我们探索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第二本《水经注》是南北朝时期文人范晔所著,这本书主要是对《河图经》和《洛书经》进行了注解。
它详细记述了河流水系、地势、灌溉系统、河道治理等方面的内容,对古代水利工程的研究、地理环境的了解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第三本《西山经》是唐朝张正见所著,记载了西山地理风貌和文化传说。
它主要讲述了西部山体地貌特征、山川走向、文化背景等内容,是研究中国西部地理环境的重要参考资料。
第四本《北山经》是五代时期陆佃所著,着重介绍了北部山川风貌和自然资源。
《北山经》记录了北方山川的地貌特征、气候状况、植被分布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了解古代北方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本《南岳经》是北宋时期陆游所著,它主要介绍了南方山川地貌和文化遗产。
《南岳经》记录了南方山川的特征、堡垒分布、文化传说等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南方地理环境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五部经典地理著作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地理概貌和文化背景至关重要。
它们记录了中国古代各个地域的山川水道、地貌特征、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重构古代中国地理环境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它们也补充了中国地理学知识体系的沿革,为现代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古代经典地理著作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地理知识和文化,还可以启发我们对地理环境变化的思考。
通过对这些经典著作的研究,我们可以从过去的地理环境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现代地理学研究提供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古文化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是一部有关中国上古文化的百科全书。
全书约有31000多字,记载了诸多远古时代的国家和地区,更有550座山,300多条河流水道,100多个神话、历史人物,将近500多种异兽怪类。
书中涉及的内容
非常广泛,包含神话、传说、天文、地理、历史、宗教、民俗、气象、动物、植物、医药、矿藏、考古等门类的。
对于后人研究当时的民俗、礼仪、文化、宗教崇拜以及思维方式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山海经》包括《山经》和《海经》两个局部。
《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海经》又分为《海
外经》《海内经》和《大荒经》。
按照方位,《海外经》又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海内经》包括《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大荒经》包括《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
共18卷39篇。
《山海经》内容广博,包容万象,在地理学、历史学、民俗学、宗、
科学、文学等研究上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我们主要探究《山海经》在
文学领域的意义和成就。
1.以图叙事,图文并茂。
根据刘锡诚、马昌仪、刘宗迪等人的研究,《山海经》的母本应该有图,特别是《海经》,当为先有图,后有文,书中的文字是对图片的解说。
但在以后的传承中,古图佚失,文字却流传下来。
我们现在看到的《山海经》中的插图,多为后人经过想象增补出来的。
3.对后世文学的重大影响。
神话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
《山海经》中蕴含大量的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民族起源神话、英雄神话、部族神话和自然神话,这些神话内
容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及想象空间,尤其对浪漫文学有着无可比
较的作用。
屈原的《九歌》《离骚》中的神话故事与《山海经》大多雷同;陶渊明《读山海经》句句源于母本;李白、李商隐、李贺大量运用神话典
故和象征意象;许仲琳的《封神演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承恩
的《西游记》、李汝珍的《镜花缘》都与《山海经》一脉相承。
《山海经》在一定程度反映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和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又为
后世文学塑造了不少文学母题。
1.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
有女子名日羲和,方日浴于
甘渊。
〔《山海经·大荒南经》〕
【译文】东南海的外面,甘水之间,有个叫做羲和的国家。
羲和国有
个女子名叫羲和,在甘渊之地为太阳沐浴。
【解读】羲和是中国的太阳女神,东夷人祖先帝俊的妻子,相传生了
十个太阳,同时又是太阳的赶车夫。
后人根据这个典故和女娲补天的传说
概括成“补天浴日”,比喻人类有战胜自然的勇气和能力,也意指伟大的
功勋业绩。
2.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
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
【译文】这是炎帝名叫女娃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玩,溺水而亡,
不得返回,死后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的石头、木块,用来填塞东海。
【解读】女娃因游玩而溺于东海,遂化为精卫鸟,发誓填平东海。
“精卫填海”的传说表现出仇恨极深、立志报复的精卫鸟精神,后来人们
借此比喻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坚决意志;赞扬不被困难折服、矢志不渝
地朝着既定目标奋进的精神。
3.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
凤鸟首文日德,翼文日顺,膺文日仁,背
文日义,见那么天下和。
〔《山海经·海内经》〕
【译文】有鸾鸟自在歌唱,凤鸟自在歌舞。
凤鸟头上的花纹是“德”字,翅膀上的花纹是“顺”字,胸膛上的花纹是“仁”字,脊背上的花纹
是“义”字。
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和平安康。
【解读】凤鸟和凰鸟是华夏先祖想象出来的百鸟之王,与龙并为汉族
的民族图腾,是中华文化的桔祥象征,代表着祥瑞。
“鸾飞凤舞”也就象
征了一种祥瑞和平、安祥吉康的环境。
4.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山海
经·海内南经》〕
【译文】有一种叫做巴蛇的蛇种,可以吃象。
吃完象要等到三年后才
能把象骨吐出来。
有德性的君子服用巴蛇肉,便不会再有心腹器官的疾病了。
【解读】蛇在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和汉族文化中是民族的图腾,比方
《山海经》里的共工氏,神话中的女娲氏、伏羲氏,都具有蛇身,反映了
我们的先祖对蛇图腾的崇拜。
但蛇的意象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又有狠毒、阴险、冷漠的象征意义。
源于《山海经》的“巴蛇食象”以及后世衍生的
“人心缺乏蛇吞象”,都批判了人心的贪婪、人性的不可抑制以及贪得无厌、得寸进尺的欲望。
5.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缺乏,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海外北经》〕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下。
渴了想喝水,就到黄河、渭河饮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便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到达
大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解读】‘‘夸父逐日”的传说表达了华夏先祖丰富的想象力,一方
面反映人类对于自然的探寻与征服,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了一种勇敢执著、
不断追求、甘为人类造福的崇高精神和顽强意志。
现在汉语中的“夸父逐日”这一成语既可比喻人有大志,又可比喻自不量力。
6.洪水滔天。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生禹。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经·海内经》〕【译文】〔上古时代〕洪水肆虐,鲧窃取了天帝的息壤来掩埋洪水,
但没有得到天帝的命令。
天帝命令祝融在羽山之郊杀死鲧。
鲧〔死后三年〕从腹部生下大禹。
天帝于是命令大禹铺散土壤来平定九州。
【解读】“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在《山海经》《吕氏春秋》《史记》《淮南子》都有记载。
大禹三过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方法,终于治理了
洪水之灾。
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治理洪水的艰苦卓绝的奋
斗历程,我们的祖先所表现出来的执著信念和前仆后继、舍己为人、不屈
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闪耀着光辉,鼓励着后人追寻他们的足迹不断前行。
《山海经》中的神话资源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激发文人的创作灵感。
陶渊明就有一组以《山海经》为蓝本的组诗,最为
后人所熟知的当属《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在高考中,与《山海经》相关的大多是其中的神话传说以及衍生的成语:
2.2022年北京春季卷第四大题现代文阅读中,节选了王富仁先生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主要围绕“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进行论述。
3.2022年天津卷第二大题涉及对华夏先祖以及中国文化的论述:
“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
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