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知识点总结
世界经济概论最终版
世界经济概论名词解释:1.重商主义:金银是一国真正的财富、外贸是财富增值的源泉,国家应干预经济,实行贸易保护,实现贸易顺差。
2.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渐被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
3.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国民经济的增长,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数量和服务数量的增加。
4.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持续高级化与人均实际福利不断提高的过程。
5.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
当社会发展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冲破国家界限,即出现了国际分工。
6.世界市场:世界各国商品的劳务交换的领域,是世界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7.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投资者将资本用于他国生产或经营,并掌握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8.内部化优势:是指拥有所有权优势的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善而把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所获得的优势9.地理位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外在的客观事物在方位上和距离上的空间关系。
是世界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10.资源本身条件:是一国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品种、分布状况、开采价值和开发成本。
11.法律制度:指规范行为和法律行使过程中的法律和法规。
12.最适度人口:边际收益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减使得必然存在一个最佳的人口规模。
13.所有权优势:企业所拥有的大于外国企业的在所有权方面的优势。
14.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15.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重大变革。
16.科技革命:是指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革命,进而引起生产力的飞速发展17.产业革命:是指由科学技术的飞跃引起的整个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它不仅包括物质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而且也包括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
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
世界经济概论一.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
研究内容:1.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市场经济模式与经济发展战略2.国际经济关系生产的国际关系交换的国际关系3.经济关系的协调国内经济协调,国际经济协调4.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二.世界经济运行的动力与机制(一)。
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的扩展为世界经之形成与发展提供制度基础市场经济是指经济资源基本上由市场进行配置的经济1.价格是自由的、灵活的,能作为市场供求的指示器——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运作机制,也是世界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运作机制2.市场是开放的,生产要素、商品可自由流动而形成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实现供求平衡的调节机制,也是世界市场供求平衡的调节机制3.决策是分散的——是保证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4.有完整的市场体系——是所有市场实现供求平衡,保证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世界经济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
科技革命为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向纵深发展提供动力科技革命——生产力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分工加强世界企业制度演变——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跨出国界范围——推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劳动力流动——推动世界经济形成与发展——推动贸易量、贸易结构、技术的国际传播,金融工具的创新等(三)。
国家干预以及国际经济协调是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手段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干预古典自由主义排斥政府干预凯恩斯经济理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新自由主义理论再次强调市场作用的重要性,但不完全排斥政府干预政府干预的作用是强化市场的作用,避免市场失败政府溢出效应——国家间政策相互作用——共同经济制度、共同行事标准——保证世界经济顺利运行必要手段第二讲美国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模式一.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与经济现状(一)经济发展战后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50年代至60年代——经济平稳发展时期;70年代“滞胀时期”80年代低速增长和经济调整阶段90年代的经济持续发展时期50年代经济平稳发展时期1946至1973GDP年平均增长率为3.5%,60年代达4.3%持续增长达106个月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②侵朝,侵越战争的刺激③廉价原燃料的充足供应④执行凯恩斯主义反危机政策,加强政府干预,减少衰退对经济的破坏作用经济衰退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消费扩张性货币政策经济复苏、高涨充分就业、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加大经济过热通胀消除消费投资减少,企业紧缩性财政政策减产裁员,失业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70年代陷入了“经济滞胀”之中,表现为:经济停滞,失业率剧增与通货膨胀并存,货币贬值①能源危机②长期执行凯恩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反危机政策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要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不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国国民经济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联接起来的有机整体。
2.金本位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作为本位币,并使流通中的各种货币与黄金间建立起固定兑换比例关系的货币制度,特点有:(1)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2)各国货币间的汇率由各自货币的含金量决定(3)国际金本位制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
3.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指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变革,进而引起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了技术的进步。
科技革命则既包括科学革命,也含有技术革命,它是上述两者的高度概括。
4.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比重以及这些产业间的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一般由两个指标来表示,一个是价值指标,也就是某一产业部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另一个就是就业指标,即某一产业部门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
5.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农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工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6.产业结构软化:所谓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日益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
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在不断转移。
7.通货膨胀:所谓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制度下,货币数量的增长持续地快于流通中商品价值总量的增长,因此,伴随着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或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的两大标志,一是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必须过快增长于流通中商品价值所必须的货币总量;二是整个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8.通货紧缩:所谓通货紧缩是指社会价格总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过程。
(完整word版)世界经济概论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导论一、世界经济的定义世界经济是各国(地区)经济走向市场化、国际化和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体系。
或者说,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在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而互相联结、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是超越于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经济体系。
二、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特征基本矛盾:各国经济走向国际化、融合化和一体化的客观历史趋势与各国经济独立自主、维护民族权力和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可以说是以市场经济制度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世界经济领域的扩展和体现。
基本特征:多种经济体系并存;科技作用加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协调机制加强。
第一篇世界经济成长的基础和历程第一章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及基本条件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决定因素: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同时也对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影响更大。
自然条件的差别会造成不同国家生产产品和生产领域的差别。
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
联系: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的必要条件,但自然条件只有同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社会生产力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形成生产的国际分工。
二、世界市场的含义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统一性,这是指世界市场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包容世界上一切经济制度和发展层次国家的生产要素的相互流动;竞争性,世界市场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全球性的竞争舞台;扩展性,世界市场的扩展性,源于工业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扩张性。
《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版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部分)
第二讲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一节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成因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几种重要趋势(一)多极化趋势所谓多极化,简单来说,是指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多中心化。
所谓“极”,就是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经济中心,每一个极或者说每个经济中心,各自应拥有较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同其他极或经济中心相抗衡,并对所在地区和周围相当数量的国家或甚而对世界范围的多数国家,在经济交往上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及辐射力。
(二)经济一体化(三)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就是24小时相互联系的、极度活跃的、剥夺睡觉机会的、并受电子邮件推动的世界。
—一劳克斯·施瓦布二、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人员交往等活动,使得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生产活动全球化国际分工内容的变化: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以现代工艺、技术为特征的国际分工;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物质生产领域的分工服务领域的分工;在高技术产业中,出现了产品的研发与产品制造的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机制的变化:市场自发机制决定的分工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协议性分工一体化区域集团各成员组织的协议性分工2.贸易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和重要特征,又是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
是经济全球化的体现和催化剂。
4.投资活动全球化投资规模增长迅速投资主体多元化国际投资政策自由化5.技术全球化技术使用全球化技术合作全球化技术生产全球化6.信息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一是指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了全球信息数量的激增,传播速度的加快和传播范围的拓展;二是指因信息技术的进步,任何信息都可以成为全球化信息。
7.人力资本全球化四、经济全球化的成因1、各国拥有生产要素的不平衡2、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原因。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整理
世界经济概论一、名词解释1、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是国际分工从单纯的市场调节到有组织的协调。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2、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补充条款。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
3、世界市场体制世界市场体制是在国际经济法基础上世界各国认同的国际交易和要素跨国流动的规则体系或行为规范体系。
世界市场体制是国际经济条约和国际经济惯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际经济规范演变与世界市场发展共同决定世界市场体制的变动。
4、清洁发展机制(CDM)发达国家通过资助发展中国家具有减排效果的项目,获得一定的减排指标,可算作其在议定书下减排承诺的一部分。
5、比较优势陷阱PPT C3 P7比较优势陷阱是特指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长期化(尤其是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的结果。
6、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美元为核心的双挂钩体系。
即美元与黄金挂钩、IMF国家货币同美元挂钩。
7、牙买加协定牙买加协定(Jamica Agreement)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史密森协定相继崩溃之后,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的会议上达成的国际货币制度的新协定。
1978年4月生效。
8、莱茵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经济是政府引导型的市场经济。
强调有效的竞争秩序、有限的政府干预、经济民主与社会公平。
引导企业走向公平,注重公平9、安格鲁—撒克逊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经济是政府监管型的市场经济。
强调公平竞争、政府调控、保障制度。
实行自由的企业政策,注重效率。
10、环境库兹涅茨曲线1991年,Grossman和Krueger将原先用于描述收入不均等程度与发展阶段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应用于环境问题,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存在“倒U型”关系。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第一章一、(1)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包括: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外汇交易、国际经济一体化。
(2)世界经济的基础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3)概念区别:国别经济强调民族国家,国际经济强调国家之间的联系,世界经济强调联系之后形成的整体。
二、世界经济中的微观主体:国家、跨国企业、国际组织。
(一)国家三要素理论:领土、人民、合法的政治权力(政府);(二)跨国公司指在两国或更多国家之间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实体;(三)国际组织IOs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经济目的,依据其缔结的条约或其他正式法律文件建立的常设性机构:世行、IMF、WTO等。
①世界银行(WBG)是世界银行集团,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和国际开发协会(IDA),主要职能是联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贷款、无息信贷和赠款,在减轻贫困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使命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其职责制定成员国间的汇率政策和经常项目的支付以及货币兑换性方面的规则,并进行监督;对发生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国在必要时提供紧急资金融通;为成员国提供国际货币合作与协商等会议场所。
③世贸组织WTO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
1995年1月1日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
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
它的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商品货物贸易。
三、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一)萌芽:1、手工业、商业与农业的进一步分化、2.封建社会末期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3、地理大发现(二)初步形成:1.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与对外殖民扩张、2.产业革命、3.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三)最终形成:1.第二次科技革命、2.生产关系变化(资本的集中和积聚)四、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与现状:1、世界经济持续增长;2、国际分工深刻变化;3、国际贸易迅速发展;4、国际资本流动快速发展;5、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6、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7、国际协调机制加强:WTO、GATT、IMF出现并发挥作用;8、国际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欧共体、APEC、北美自贸区;9、世界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一超多强;10、南北矛盾与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北方)和发展中国家(南方)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世界经济概论重点总结
第一章 世界经济概述 金融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 1〕影响: a. 畅旺国家:为残剩资金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
在宏不雅观管 理的难度、税收、培养起许多竞争对手等方面不利。
b.对新兴市场济国家的影响: 把持充裕的资金阐扬后发的国际金融中心;壮大了开展中国家的力量。
不利方面:开展中国家经实力弱,易受冲击;开展中国家立法不全, 〔2〕区位优势: 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把持其优势 时,必需比利一、世界经济形成的根底: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对用本国要素投入更有利。
1、先决条件— — 国际分工:分为程度分工 垂直分工 混合分工〔3〕内部化优势: 企业使上述优势内部化必需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企业更有2、世界市场:分为国际商品市场,国际成本市场和外汇市场 经优势;发生一批新利。
二、当前世界经 三、什么是世界经济格局指在必然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 用、彼此联系的一种布局、规模和态势。
四、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过程1、战后初期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称霸世界经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标的目的转 济 开展的特征:市场 经 济,成本经,常识经 济,综合经 济二、关贸 1、关贸 协定的底子原那么(1). 无歧视原那么— — 最重要原那么(2). (3). 透明度原那么(4). 公平贸易原那么(5). 消除或禁止数量限制原那么 总协定的底子原那么、世贸组织的底子原那么,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济总济领域彼此作有利投机;开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有很多漏洞。
(2) 金融国际化的应对方法 关税庇护和关税减让原那么a. 从国家层面上看,新兴市场的当局应谨慎对待成本开放,加速国内银行业 的鼎新,促进国内金融体系均衡开展。
(6). 磋商调整原那么(7).优惠开展中国家原那么(8). 2、世贸 织的底子原那么 〔1〕互惠原那么〔对等原那么〕 例外原那么 济领域组变 b. 从区域层面上看, 各国应该加强区域货币合作。
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
世界经济概论一.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
研究内容:1.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市场经济模式与经济发展战略2.国际经济关系生产的国际关系交换的国际关系3.经济关系的协调国内经济协调,国际经济协调4.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二.世界经济运行的动力与机制(一)。
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的扩展为世界经之形成与发展提供制度基础市场经济是指经济资源基本上由市场进行配置的经济1.价格是自由的、灵活的,能作为市场供求的指示器——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运作机制,也是世界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运作机制2.市场是开放的,生产要素、商品可自由流动而形成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实现供求平衡的调节机制,也是世界市场供求平衡的调节机制3.决策是分散的——是保证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4.有完整的市场体系——是所有市场实现供求平衡,保证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世界经济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
科技革命为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向纵深发展提供动力科技革命——生产力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分工加强世界企业制度演变——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跨出国界范围——推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劳动力流动——推动世界经济形成与发展——推动贸易量、贸易结构、技术的国际传播,金融工具的创新等(三)。
国家干预以及国际经济协调是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手段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干预古典自由主义排斥政府干预凯恩斯经济理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新自由主义理论再次强调市场作用的重要性,但不完全排斥政府干预政府干预的作用是强化市场的作用,避免市场失败政府溢出效应——国家间政策相互作用——共同经济制度、共同行事标准——保证世界经济顺利运行必要手段第二讲美国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模式一.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与经济现状(一)经济发展战后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50年代至60年代——经济平稳发展时期;70年代“滞胀时期”80年代低速增长和经济调整阶段90年代的经济持续发展时期50年代经济平稳发展时期1946至1973GDP年平均增长率为3.5%,60年代达4.3%持续增长达106个月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②侵朝,侵越战争的刺激③廉价原燃料的充足供应④执行凯恩斯主义反危机政策,加强政府干预,减少衰退对经济的破坏作用经济衰退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消费扩张性货币政策经济复苏、高涨充分就业、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加大经济过热通胀消除消费投资减少,企业紧缩性财政政策减产裁员,失业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70年代陷入了“经济滞胀”之中,表现为:经济停滞,失业率剧增与通货膨胀并存,货币贬值①能源危机②长期执行凯恩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反危机政策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世界经济概论知识点整理
世界经济概论知识点整理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
作为经济范畴,它是生产、贸易、投资、市场等一系列经济变量加速运动、各经济体紧密融合的实体;作为历史范畴,它是世界经济由初级向高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从现在的认识来看,世界经济作为一个各国和各地区经济联系不断扩大和融合不断加深的过程,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经济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
(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
各种利益主体,包括公司、国家、区域板块的经济交往和竞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时空压缩的世界经济中交叉渗透,短兵相接。
由于各国经济关联度的提高和互动性的加强,世界经济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立体性、整体性和全球性。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
(4)、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存在着多种不对称。
a、地位不对称。
主导产业都来自发达国家b、决策权不对称。
发达国家是全球规则的制定者,发展中国家是被动接受者c、后果不对称。
经济全球化的果实多为发达国家所拥有,而消极影响则由发展中国家来承受2、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
从一国的角度出发,国际直接投资也被称为对外直接投资或外国直接投资。
3、区域经济一体化亦称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战后出现的新现象和新概念。
通常是指一些地缘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了谋求本地区的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在彼此自愿地约束自己的部分经济主权甚至相互对等的分享或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条件下,通过坚定协议、规章组建国际调节组织和实体,使部分或全部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使资源在成员国内得以优化配置,实现产业互补和共同经济繁荣的过程。
它是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与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产物。
4、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世界经济概论重点知识
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
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外汇交易、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把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1.世界经济既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又包括构成这种经济整体的各国内部的经济关系。
2.世界经济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经济概念体系中的一种,是人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的一种方式。
3.世界经济还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革。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中各种类型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力量对比、组合状态及其相互作用的总的图景。
这个图景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它不断变动发展,并且出现了阶段性的突出变化。
(一)发达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起了重大变化。
(二)社会主义从苏联一个国家发展成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震荡后,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即旧的殖民体系崩溃了。
(四)战后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分工和各国、各地区间以及经济集团间的经济联系不断扩展,世界生产与国际贸易大幅度增长,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也迭创新纪录。
在经济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建立起来并开展活动,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成批崛起,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新的科技革命浪潮和产业结构传递浪潮逐步推向全球。
多极化趋势、在经济国际化加强基础上的地区集团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的扩散。
成因:⏹(一)各国拥有生产要素的不平衡(二)科技革命的大发展(三)跨国公司的大发展⏹正面影响: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世界经济概论重点总结1
导论重点1:什么叫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
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外汇交易、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把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第一章重点1:国际分工: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重点2:国际分工分类:(1)按照劳动本身的特点:社会生产各大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社会生产大部门内部的各个小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国际分工由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而形成的国际分工(2)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的不同: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3)▲▲按照参与国际分工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水平不同:“水平型”国际分工:指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发达国家)“垂直型”国际分工: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就属于这种类型。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多以此为基础)“混合型”国际分工:垂直型与水平型两者相结合的分工形式。
重点3:世界市场的含义: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市场的内容:国际商品流通领域: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
国际资本流通领域:指国际金融和国际信贷(其中包括长期信贷和短期信贷)。
国际货币流通领域:指各国货币的兑换关系,主要是指外汇市场,即各国货币由于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兑换。
世界市场的结构:国际商品市场:可分为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和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可分为长期信贷市场和短期信贷市场。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复习重点1 世界经济是以各国国民经济为主体,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以及国际劳务合作等各种纽带相联结,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和。
2 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国际经济指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国际间的经济活动,是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世界经济是研究世界经济的特殊矛盾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思想。
通过研究国际生产关系,揭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及规律。
国际经济是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分支学科,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指导思想。
通过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问题,为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政策服务。
3 国际分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国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4 世界市场(狭)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
(广)泛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5 世界经济形成过程○萌芽期(15C末期至18C中后期)世界经济建立在暴力和掠夺基础上,只是为后来资本主义发展和市场经济建立创造了条件。
○初步形成期(18C60年代至19C70年代)国际分工体系建立,世界市场形成,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的锐利武器。
○最终形成期(19C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引起生产的集中和资本的集中,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
6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国内)“圈地运动”实现对农民的剥削,大力发展工场手工业,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国外)取得海上霸权和世界贸易中心地位,大力进行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
○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英国产业革命推动了美国技术革命发展;一战获得了千载难逢的进行经济扩张的机遇;二战使得经济进一步获得发展。
世界经济概论
世界经济概论1.世界经济的内涵(含义):《经济大辞典》中将世界经济定义为:“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形成的处于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中的各国经济的总和。
”2.世界经济是由不同市场经济模式国家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共同运动的有机整体。
现代市场经济是由不懂模式组成的。
主要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宏观需求管理模式(“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和以法国为代表的指导性计划模式等。
3.世界经济的萌芽(14-15世纪)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16-18世纪)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19-20世纪中叶)4.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征与趋势:1.科技信息化2贸易自由化3.生产跨国化4.金融一体化5.经济全球化6.区域集团化7.格局多极化8.发展持续化9.调节国际化5.科技革命是指科学革命引起技术和生产的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过程。
6.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及代表: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叶,与英国的产业革命同时发生。
主要标志是纺织机、蒸汽机和机器制造也的发展,实现了从手工工具生产向机械化工业生产的转变。
(英)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中叶,在热力学、电磁学、内燃机、化学、生物学等一系列科学理论的发现下,技术革命蓬勃兴起,规模远远大于第一次。
(美)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发生了以原子能、微电子、高分子合成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
(美)7.国际分工的含义: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
类型:水平型和垂直型。
8.影响和制约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制约因素:1.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技进步。
2.自然条件的差异。
3.跨国公司的国际资本流动。
4.各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9.产业结构的含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比重以及这些产业间的相互关系。
两个指标:一个是价值指标,即某一产业部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另一个是就业指标,即某一产业部门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笔记世界经济的含义: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全球范围的经济体系。
世界经济内涵的几个相关要点1、世界经济既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又包括构成这种经济整体的各国内部的经济关系。
2、世界经济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经济概念体系中的一种,是人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的一种方式。
3、世界经济还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革。
科技革命的含义: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
一般的讲,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
当代世界经济的特点(一)以经济全球化为主要特征(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生产一体化)(二)科学技术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三)总量发展与不平衡发展并存(四)全球化与区域化、集团化并存(五)面临环境、资源和人口等全球性问题的严峻挑战。
国际分工的一般定义: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冲破国家界限,即出现了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间的商品交换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都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哪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提高生产率,节约参与交换的国家的社会劳动,增加产品消费.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米歇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也称为波特钻石理论主要研究一个国家为什么能在某一领域取得领先地位世界市场的含义:是世界各国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领域,它由多个贸易国或地区的市场通过分工的形成而联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世界市场的内容:国际商品流通领域国际资本流通领域国际货币流通领域世界市场价格含义:世界市场价格又称国际市场价格或国际价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掌握:世界经济的内涵、微观主体的界定、发展现状以及相应的假设。
尤其是对于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展特点重点掌握。
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途径。
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对象、方法等1.世界经济的内涵: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
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外汇交易、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联接。
它把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2.微观主体的界定&发展现状&假设:国家&跨国企业&国际组织世界经济发展现状:1 世界经济持续增长2 国际分工的深刻变化3 国际贸易迅速发展4国际资本流动的快速发展5 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6 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7 国际协调机制加强假设:1 经济人假设2 稀缺性假定3 国际无政府状态4 不确定性3.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1 高科技迅猛发展并成为争夺焦点2 市场经济体系在全球范围形成和扩大3 贸易全球化进程加快4 生产与投资全球化5 金融全球化6 科技全球化7 劳动力流动全球化8 国际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9 世界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10 南北矛盾与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4.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途径:从中国近20多年的发展实践看,改革和开放是推动中国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的两个车轮。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扩大,中国和世界经济接轨、融合的程度日益加深,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特别是加入wto三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额翻了一番,有力地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人民生活巨大的改善。
事实进一步说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世界经济加快全球化的情况下,中国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更深更广地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去。
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市场逐步开放、积极参与世界贸易,为各国带来无限商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简而言之,世界的发展更需要中国。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
据世界银行统计,从1986年至20XX年,中国商品对世界商品的贡献率达40.7%,而美国和日本仅为14%和6.9%。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中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提高了世界贸易的福利水平。
近年来,中国进口额连年以20%至30%的较大幅度增长,20XX年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给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巨大的新兴市场和发展机会。
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具有“两头在外”的明显特点,原料大量进口,物美价廉的制成品大量出口,表明中国贸易增长产生的利润分布广泛,使很多国家,包括一些中小发展中国家受益,促进了全球贸易福利水平的提高。
另: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居世界首位,今后这一贡献作用会越来越大。
2中国出口贸易比重占世界比重大幅上升,……3中国为世界减贫事业做了巨大贡献,扭转了50多年来世界贫困人口持续上升的局面4中国崛起对世界经济影响:通过贸易、金融以及贸易金融产生的动态效应的影响来影响世界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掌握:历程中的马尔萨斯陷阱、工业革命以及大分流表现以及原因。
重点掌握科技在世界经济增长的作用,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李约瑟之谜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借鉴等。
了解:战前的科技革命的内容、全要素生产率等。
1.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长会导致工资水平的下降1、每个社会的出生率(B)是特定的。
出生率由这个社会的生育习俗决定,但会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上升。
2、各个社会的死亡率(D)会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3、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会随着人口增长而下降。
2.工业革命&大分流的表现&原因:工业革命:1770-1860年英国人口翻了三番,国内实际收入增加。
大分流:自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的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分流不断扩大并持续到现在。
工业革命缩小了国内收入差距但是扩大了国家间的差距。
原因:1 与马尔萨斯时代的脱离2 现代机器技术水平的提高极大的降低了热带非洲等地区的生存工资水平…3 工业革命后引入的新生产技术提高了质量劳动力的收益。
3.科技在世界经济增长的作用:4.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特点&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内容:1945— 1955,以原子能的释放与和平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利用核能的新时代;1955— 1965,以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向外层空间进军;1965— 1975,以DNA重组实验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入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1975-1985,以微处理器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为标志,揭开了扩大人脑智慧的新篇章;1985-1995,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信息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
”特点:影响的全面性(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领域);内容的综合性(交叉与融合);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科技革命要求大力开发科技人才资源;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和干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 科技革命影响世界经济的范式:影响经济活动的深层规律2 科技革命与生产力进步:生产力诸要素变革;生产力内在结构变革3 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的变革:产业机构不断走向高级化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第一向第二再向第三产业转变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变化: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人口比重缓慢下降;第二产业由上升转为下降;第三产业持续上升产业结构的融合与软化趋势:农业产业化;经济服务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软化4 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对各国经济的发展:1 科技革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
2 科技革命引起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3 战后科技革命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二)科技革命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1、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国际化。
2、科技革命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3、科技领域的竞争和争夺日益激烈5.李约瑟之谜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借鉴:(1)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导致缺乏发展动力。
(2)对科学技术的轻视不利于科学发展(3)封建文化专制主义阻碍了科学进步(4)中国古代科学在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缺陷(5)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科技战略:1、基础投入关于技术获取的争论:市场换技术(1)技术的购买(2)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技术差距门槛和人力资本门槛)2、制度支持(1)科学发明的制度支持:资助制度的完善与效率(2)科学发明的制度保护:保护知识产权(3)科学发明的政策支撑:金融的作用第三章:经济危机与世界周期性波动重点掌握:经济周期中的若干概念、战后历次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原因、长波理论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现实发展的借鉴、美国新经济的表现、原因和借鉴等。
了解:经济周期的相关理论,最好能在具体分析中能够用到这些理论,还有美国金融危机这个大背景也需要了解。
1.经济周期:是一个由工商企业占主体的国家的整体经济活动出现波动的现象。
2.波峰和波谷:在某一时期内,经济增长(绝对数或增长率)的最高点就称为该周期经济波动的峰值,也叫做波峰。
与此相对,经济增长(绝对数或增长率)的最低点称为谷值或波谷。
3.周期波动的长度:是指每一个具体的经济周期从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峰(或从一个波谷到另一个波谷)所经历的时间长度。
4.周期波动幅度:是指同一个周期内从峰值到谷值的指标差额。
5.平均位势:指某一个周期内所有时间序列指标数值的算术平均值,它可以用来衡量某一个经济周期的整体经济增长状况。
6.周期波动的涨落比:是指该周期内扩张阶段的长度与收缩阶段的长度之比;某一特定时期内周期的平均涨落比,是指该时期内所包含周期的平均扩张长度与平均收缩长度之比。
7.标准差:国民经济实际经济增长率围绕长期趋势上下波动的量值,它是衡量周期波动对历史增长趋势偏离程度的标准化指标。
8.战后历次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原因:第一次:1948-1952年:危机的普遍性第二次:1957-1958年:美国首先爆发了经济危机,很快引起了连锁反应,迅速波及到加拿大、日本等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甚至象比利时、荷兰等国也先后卷入到这次经济危机第三次:1969-1971年:这次危机结束了战后第二个经济周期,标志着第三个经济周期的开始;危机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上呈现出同步性;危机由加拿大拉开序幕,但对美国的经济影响最大;第四次:1973-1975年:这次危机标志着1969年开始的战后第三个经济周期的结束和第四个周期的开始;危机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这次危机的广泛性、深刻性和持续性都超过了战后前三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在危机期间,出现了“滞胀”现象。
第五次:1979-1982年:这次危机标志着战后第四个经济周期的结束和第五个经济周期的开始;危机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滞胀更为严重,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危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同步性;危机期间,各国工业生产指数普遍下降,危机持续时间大大延长;企业大量倒闭;世界贸易严重萎缩,通货膨胀严重,物价急剧上涨。
第六次:1990-1993年:这次危机是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危机具有一定的同步性;美国迅速从危机中复苏过来。
日本在这次危机中持续的时间最长。
第七次:2000—20XX年:此次经济危机在西方各国发生的时间有先有后,危机持续的时间也长短不一,危机程度并不严重。
第八次:2008—20XX年:此次经济危机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但其直接诱因则是由20XX年4月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
特点:(一)经济周期的阶段性不明显(二)生产下降幅度较小,打击程度较轻(三)生产过剩危机和财政金融危机交织发生(四)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发生(五)“滞胀”一度成为普遍现象(六)经济周期与科技产业息息相关原因:9.长波理论的内容:康德拉季耶夫利用大量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材料证明了长波的存在,并把1780 年至1920 年这140 年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归结为两个半长周期波动:第一个长波上升期是从18 世纪80 年代末或90 年代初开始,持续到1810-1817 年,下降期从1810-1817 年开始,持续到1844-1851 年;第二次长波上升期从1844-1851 年持续到1870-1875 年,下降期从1870-1875 年开始直到1890-1896 年;第三次长波上升期从1890-1896 年持续到1915-1920 年,而下降期大约从1914-1920 年开始。
康德拉季耶夫著书之时正处于第三次长波的衰落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危机频频发作,尤其是1929 年起连续数年的“大萧条”,这些事实都证明了康德拉季耶夫预测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