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的理论是
解释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的理论是
解释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的理论是社会影响力01。
整合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自愿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方面与大多数群体保持一致的现象。
整合通常被称为“跟随潮流”,这意味着个体的意见与其行为以及整个群体的大多数一致。
整合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准则和价值观的功能,也具有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
符合的类型为:(1)真正的符合;(2)权宜的符合性;(3)反整合行为的成因:(1)寻求行为参考;(2)害怕偏离;(3)影响群体凝聚力整合的因素:(1)群体因素(3分);(2)个人人格因素(2分);(三)情况明晰;(4)其他因素(性别,智力等)02社会促进和社会懒惰社会促进,也称为社会促进,是指个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由于他人的存在而提高绩效的现象。
他人存在的形式包括实际存在,想象存在和隐含存在。
与社会促进相反,社会干预也被称为社会抑制。
社会促进有两个作用:伙伴关系作用和听众作用。
主导反应增强理论是由美国学者扎伦克提出的。
人们认为,他人的存在可以显着提高个人的动机水平,因此占主导的反应很容易执行。
社会干扰:有时他人的存在会降低个人的工作绩效,上级反应容易执行,而下级反应会被抑制。
社交松弛也称为无忧无虑社交-导致社交松弛的主要原因包括:a。
被评估的焦虑感减弱;B.责任感降低。
03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模仿是个体在不受他人影响的情况下模仿他人而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模仿的意义:A.模仿是学习的基础;B.适应;C.促进团体的形成;塔尔德的“模仿法则”:后裔法则,几何数法则,内外法则,通过非对抗条件下的语言,表达,姿势和动作暗示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使其接受而产生的影响暗示者的意见或以暗示的方式行事。
提示通常以更隐性和间接的方式进行分类:直接建议和间接建议;建议和反建议(发出暗示刺激后,会引起暗示的相反反应);影响建议效果的主要因素:暗示者的权利,声望,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影响。
B.如果隐含的人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和知识水平低下,则暗示作用是明显的。
解释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的理论是
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的理论一、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1.社会促进社会促进是指个体的活动由于有他人同时参加或有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得到提高的现象。
(1)实验①法国学者特里普莱特在1898年完成了一个实验,结果发现:一个人同其他人比赛骑自行车时要比他单独骑车计速时成绩提高30%,而两人成组绕线时效率比单独绕线时提高5%。
②美国的奥尔波特的实验:要求被试者在个人单独工作和多人工作这两种条件下,完成难易程度不同的五种活动:从句子里抹掉元音字母、辨别图形、自由联想、计算题目、反驳古代哲学家的语录。
结果是:除了第五项工作个人活动效率高以外,另外四项工作都是多人工作时比一个人单独工作效率高。
(2)观众效应现实工作、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
例如在演讲时,如果台下只有几个听众,主讲人就可能提不起精神;如果台下人头攒动、气氛热烈,主讲人就会妙语连珠,神采飞扬。
这种情况被称为“观众效应”。
2.社会干扰社会干扰是指由于他人在场或有他人参加而降低个体活动效率的现象。
他人在场或共同活动并不总是导致个人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并不总是发生促进作用,很多情况下会起干扰作用。
例如,新教师、新演员在单独练习时已经很熟练,但一上台就情绪紧张、手足无措,特别是有专家在场时,情绪就更加紧张。
奥尔波特在作一系列社会促进实验时,也发现了社会干扰现象。
他观察到:一些大学生被试在写批判某一逻辑命题的文章时,集中在一起写不如分开写效率高、效果好。
他从两个古代哲学家的著作中选出了几段性质一致的论述,让被试分别在分开写和集中写两种环境中,每次用5分钟时间完成一篇反驳论文,要求他们尽量写长一些、深刻一些。
文章写好后,奥尔波特从中选出了一些典型的、好的、中等的、差的文章进行比较,结果如下(见表5-1)。
表5-1 不同环境下完成文章的效果3.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的影响因素见图5-2。
图5-2 他人在场对活动过程的影响(1)优势反应优势反应是指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成为不加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
心理咨询师考试题(附答案)
心理咨询师考试题(附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1、求助者由于没有咨询动机,不愿意或者不想接受咨询而出现的沉默是( )A、思考型B、情绪型C、怀疑型D、反抗型正确答案:D2、“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这是( )的名言。
A、艾宾浩斯B、冯特C、魏特海墨D、勒温正确答案:A3、罗杰斯对“经验”的概念来源于现象学中“现象场”,“现象场”是指( )。
A、人的主观世界B、人所处的环境C、人与环境的关系D、外部客观世界正确答案:A4、在形成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这是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中的( )。
A、加权平均模式B、中心品质模式C、加法模式D、平均模式正确答案:A5、心理咨询师解决自己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不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是( )。
A、专业的个人体验B、给同病相怜的求助者咨询C、同辈咨询师的督导D、上级咨询师的督导正确答案:B6、比个人距离近的人际距离是( )。
A、工作距离B、公共距离C、亲密距离D、社交距离正确答案:C7、关于SCL-90,正确说法是( )A、可用于评仕人格特征B、可以鉴别神经挂C、不可用于调省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D、包含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正确答案:D8、心理咨询专业伦理的主要原则不包括( )。
A、责任B、善行C、热情D、诚信正确答案:C9、“非真实感”属于( )。
A、思维形式障碍B、感知综合障碍C、知觉障碍D、思维内容障碍正确答案:C10、记忆是( )A、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反映B、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反映C、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D、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反映正确答案:C11、童年期儿童游戏属于( )。
A、象征性游戏B、规则游戏C、实物游戏D、互动游戏正确答案:B12、被洞悉感属于( )。
A、知觉障碍B、思维内容障碍C、思维形式障碍D、感觉障碍正确答案:B13、艾斯沃斯将婴儿依恋分为( )等类型。
心理咨询师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心理咨询师习题库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1、行为塑造是通过( )手头矫正人的行为。
A、强化B、消退C、惩罚D、厌恶正确答案:A2、被洞悉感属于( )。
A、感觉障碍B、思维形式障碍C、思维内容障碍D、知觉障碍正确答案:C3、咨询目标的商定时机是( )。
A、完成心理诊断之后B、与收集临床资料同时进行C、与初诊接待同时进行D、进行心理诊断之前正确答案:A4、网购时收到有质量问题的商品,但无法退换,消费者所面临的是( )。
A、双趋冲突B、趋避冲突C、双重趋避冲突D、双避冲突正确答案:D5、(案例一)求助者,女,56岁。
被女儿带到咨询室。
自称丈夫去世后,有一个年轻男性骚扰自己,虽然看不到人,但能听到他不断给自己下指令,要她打扮入时、穿超短裙...觉得这是破坏自己的声誉,拒绝听从他的指挥,“那个人”就扮成卖废品或收垃圾的人在自己小区活动,伺机杀害自己。
她曾到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调查并无此事,但她仍坚信不疑。
咨询师与该女性所进行的会谈属于( )。
A、治疗性会谈B、咨询性会谈C、鉴别性会谈D、危机性会谈正确答案:C6、在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的是( )A、邻近B、竞争C、互补D、熟悉正确答案:C7、咨询过程中无论哪种类型的多话,均可利用( )加提出新问题的方式处理。
A、内容反应技术B、情感表达技术C、内容表达技术D、情感反应技术正确答案:A8、将过去事实上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确有其事,这种症状属于( )。
A、错构B、错觉C、幻觉D、虚构正确答案:D9、模仿法基本原理是( )。
A、交互抑制理论B、认知行为理论C、经典条件反射D、社会学习理论正确答案:D10、以下不是心理咨询师所必须具备的个人特质是( )A、词汇量丰高B、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C、丰富的想象力D、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感受性正确答案:A11、具体运算阶段的年龄范围大致在( )左右。
A、0~2岁B、11、12岁及以后C、6、7~11、12岁D、2~6、7岁正确答案:C12、咨询师提问“别人有什么理由必须友好地对待你”,目的是要修正求助者( ) 的不合理信念。
心理咨询师复习题
心理咨询师复习题1、海德的态度转变理论是( )。
A、角色理论B、平衡理论C、社会交换论D、认知失调论答案:B2、具体运算阶段的年龄范围大致在( )左右。
A、11、12岁及以后B、6、7~11、12岁C、0~2岁D、2~6、7岁答案:B3、心理咨询师应对阻抗的要点是( )。
A、认识到阻抗是求助者设置的障碍B、认识到出现阻抗是非常严重的问题C、调动对方的积极性,一起寻找阻抗产生的根源D、把求助者看作咨询中的对手答案:C4、(案例一)求助者,女,56岁。
被女儿带到咨询室。
自称丈夫去世后,有一个年轻男性骚扰自己,虽然看不到人,但能听到他不断给自己下指令,要她打扮入时、穿超短裙...觉得这是破坏自己的声誉,拒绝听从他的指挥,“那个人”就扮成卖废品或收垃圾的人在自己小区活动,伺机杀害自己。
她曾到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调查并无此事,但她仍坚信不疑。
该女性最可能是患有( )。
A、适应障碍B、躁狂发作C、抑郁发作D、精神分裂症答案:D5、着重对个体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并作为评价指标,被称为( )A、发展标准B、操作标准C、体验标准D、综合标准答案:A6、第一反抗期发生的时间大约是( )。
A、3~4岁B、1~2岁C、7~8岁D、13~14岁答案:A7、没有两个人能对同一事物做出相同的反应,反映的是人格的( )A、统合性B、功能性C、独特性D、稳定性答案:C8、急性应激障碍的病程为( )。
A、数小时至数天B、数月到数年C、数分钟至数小时D、数周到数月答案:C9、潜意识意识化,重组基本人格,是( )学派的咨询目标。
A、完形B、行为C、交互分析D、精神分析答案:D10、在荣格的潜意识理论中,处于最深层的是( )。
A、意识B、个体潜意识C、前意识D、集体潜意识答案:D11、朋友之间通过微信进行的交流是( )。
A、口头沟通B、单向沟通C、现实沟通D、虚拟沟通答案:D12、自我概念是指( )。
A、人格中的本能成分B、人格中的监控成分C、人真实的本体性D、人如何看待自己答案:D13、平衡觉又称( )。
第二章社会与人格心理学章节练习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社会与人格心理学章节练习试题及答案1.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称为(). [单选题] *A. 自我整饰B. 自我暴露(正确答案)C. 自我推销D. 自我觉察答案解析:此题非常简单,不该错。
没有讲过的不选!!别乱选!!2.影响说服效果的情境因素是(). [单选题] *A. 卷入程度B. 吸引力C. 注意分散(正确答案)D. 可信性答案解析:朋友圈发过这题吧!做过一次了,怎么还能错呢?不解释!3.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关系最密切的概念是(). [单选题] *A. 最近发展区B. 自我概念C. 替代性强化(正确答案)D. 操作条件反射答案解析:此题考察对号入座能力,对应好人物关系,第二章的时候还没有讲最近发展区(发展心理学内容,最近发展区对应人物维果斯基)自我概念,罗杰斯啊!操作条件反射,手艺人斯金纳啊!怎么还能错呢!强调一下,班杜拉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不该错!4.对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 [单选题] *A. 准确B. 变化(正确答案)C. 稳定D. 系统答案解析:解析: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作出变化的预测,如果是可控的,表明个体可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结果;对不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作出准确的预测,如果行为原因是不可控的,表明个体通过努力也有可能无能为力。
逻辑关系:可控因素,说明我们可以控制,结果可以改变;不可控,我们控制不了,结果改变不了,就会固定,准确。
如果还理解不了的就死记硬背吧,我尽力了!5.按罗杰斯的观点,对个体行为及人格有重要影响的是个体的(). [单选题] *A. 本我B. 自我概念(正确答案)C. 超我D. 真实自我答案解析:首先,排除法,排除AC,本我超我是老弗爷的概念吧,所以至少50%蒙对可能。
罗杰斯的观点是什么呢,原话: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心理咨询师模拟试题题库【附答案】
心理咨询师模拟试题题库【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有人风风火火, 有人磨磨唧唧", 这反映了人在( )上的差异。
A)性格(B)意志(C)气质(D)认知2."忧者见之而忧, 喜者见之而喜", 说明( )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影响。
A)激情(B)压力(C)应激(D)心境3.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称为( )A)激情(B)心境(C)应激(D)焦虑4.有爱就有恨, 有喜就有悲, 有紧张就有轻松, 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 )的特性。
A)两极对立(B)不可调和(C)相互关联(D)物极必反5.下列不属于基本情绪的是( )A)快乐(B)悲哀(C)愤怒(D)焦虑6.动机冲突大多发生在意志行动的( )阶段。
A)准备(B)执行(C)判断(D)决策7.由生理需要引起的, 推动个体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称为( )A)驱力(B)诱因(C)情绪(D)兴趣8.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即( )。
A)激情(B)表征(C)应激(9.一幅图画, 把白色当作知觉的对象看起来是个花瓶, 把黑色当作对象看起来是两张对着的人脸, 这说明知觉具有( )A)整体性(B)选择性(C)恒常性(D)理解性10.联觉是指( )A)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B)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 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C)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D)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 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11.生理零度是指( )B)皮肤表面的温度(C)36.5℃(D)正常的体温12.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称为( ) A)绝对感觉阈限(B)感受性(C)感觉阈限(D)最小可觉差13.人体有( )对脊神经。
A) 12 (B)18 (C)31 (D)3614.斯佩里的"割裂脑"实验证明, 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 大脑( ) A)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B)右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C)左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D)右半球抽象思维占优势15.听觉的适宜刺激是( )赫兹的声波。
解释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的理论是
解释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的理论是社会影响01从众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的多数人相符合。
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还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
从众的类型:(1)真从众;(2)权宜从众;(3)反从众从众行为的原因:(1)寻求行为参照;(2)对偏离的恐惧;(3)群体凝聚力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因素(3点);(2)个体人格因素(2点);(3)情境的明确性;(4)其他因素(性别、智力等)02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和隐含在场。
与社会促进相反的是社会干扰也称为社会抑制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美国学者扎荣克提出。
认为,他人在场,个体的动机水平显著提高,因此优势反应易于表现。
社会干扰: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
社会懈怠也称社会逍遥——磨洋工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包括:A、被评价的焦虑减弱;B、责任意识降低03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模仿的意义:A.模仿是学习的基础B.适应作用C.促进群体形成塔尔德的“模仿律”:下降律、几何数律,先内后外律暗示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的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照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暗示的分类:直接暗示、间接暗示;暗示和反暗示(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A.暗示者的权利、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的影响。
解释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的理论是
解释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的理论是一、促进、社会干扰定义概念社会促进、社会干扰与概念社会懈怠容易混淆。
笔者翻阅了几本相关书籍,发现对它们的定义学术界不是很统一。
读者可以参阅E11iot Arorison、孙时进、乐国安、章志光等学者的社会心理学著作。
本文是以佟丽君定义理论为依据来阐述社会促进、社会干扰与案例教学关系。
佟丽君认为:社会助长或社会促进是指在有他人在场时,人们会比独自一个人时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他人在场反而削弱了个体的表现,个体行为效率非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
这种效应被称为社会抑制或称社会干扰。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懈怠,是指当一个人参加集体性活动,但不能被单独评估时,往往比单独一个人完成任务时努力程度小些。
[1]最早以科学方法揭示社会促进现象的是心理学家特利普里特(M.Triplett)。
他在1897年做了如下实验: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完成25英里路程。
第一种情境是单独骑行计时;第二种情境下,骑行时让一个人跑步伴同;第三种情境是与其他骑车人竞赛。
结果显示,单独计时情况下,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4英里;有人跑步伴同时,时速达到31英里;而竞争情境则无更大改善,平均时速为32.5英里。
社会心理学家F?奥尔波特(F?H Allport)在20世纪20年代研究证实:社会助长可引起行为效率和质量双重提高。
二、脑力激励法脑力激励法实际上是社会促进作用一种表现形式。
脑力激励法是心理学家奥斯本(A.F.Osborn)提出的。
脑力激励方法的具体步骤主要有:(1)的确需要解决的问题,鼓励每一个群体成员努力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2)群体要造成一种氛围,使每一个成员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每一种观点都是受欢迎的;(3)其他群体成员不是评价别人提出的方案,而是鼓励别人充分发表意见;(4)记录群体每一个提出的方案,而不是用任何先定概念进行评价性筛选;(5)最后鼓励群体成员补充与完善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解决方案。
解释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的理论是
社会支持。
现象:马克思说:“在总共144小时的劳动日中,有12个人一起工作将提供比12名孤立工人每人每天工作12小时或一个工人连续12天每天工作12小时更大的总产量。
”原则:作为一项简单而熟练的工作,人们的回应率较高。
当其他人在场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具有竞争意识,他们的兴奋程度将得到提高,人们将更加努力地获得良好的评价。
同时,很多人在一起也减少了寂寞所带来的单调感和心理疲劳,因此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社会干扰:表现:三个和尚没有水可吃。
原理:人们做复杂而陌生的工作时,人们的反应准确率很低。
当别人在场时,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的评价,他们会感到紧张和焦虑,并会降低他们的工作效率。
启示:1.根据任务类型确定填写表格。
在分配学生的任务时,一般的简单任务应有明确的分工和明确的职责,以便每个人都可以一起完成。
集体讨论后,应该给予复杂的任务独立思考的机会。
2.注意个人差异。
一些学生喜欢独自学习,因此我们应尽力让他们独立学习并减少社会干扰。
但是有些学生喜欢和其他学生一起完成任务,因此我们应该设计和创造更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机会,以便他们可以从相互鼓励和启发中受益,并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支持。
现象:马克思说:“在总共144小时的劳动日中,有12个人一起工作将提供比12名孤立工人每人每天工作12小时或一个工人连续12天每天工作12小时更大的总产量。
”原则:作为一项简单而熟练的工作,人们的回应率较高。
当其他人在场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具有竞争意识,他们的兴奋程度将得到提高,人们将更加努力地获得良好的评价。
同时,很多人在一起也减少了寂寞所带来的单调感和心理疲劳,因此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社会干扰:表现:三个和尚没有水可吃。
原理:人们做复杂而陌生的工作时,人们的反应准确率很低。
当别人在场时,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的评价,他们会感到紧张和焦虑,并会降低他们的工作效率。
启示:1.根据任务类型确定填写表格。
在分配学生的任务时,一般的简单任务应有明确的分工和明确的职责,以便每个人都可以一起完成。
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综合试题库及答案
1.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诞生于().A.海德堡大学B.哥廷根大学C.莱比锡大学【正确答案】D.慕尼黑大学2.猴子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说明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阶段。
A.知觉B.思维萌芽【正确答案】C.思维D.意识3.“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这是()的名言A.冯特B.艾宾浩斯【正确答案】C.勒温D.魏特海墨4.要保护对暗适应,办法之一是戴上()的眼镜。
A.绿色B.紫色吸C.红色【正确答案】D潢色5.红灯灭后眼睛里出现了蓝绿色的灯影,这是()。
A.正后像B.互补现象C.负后像【正确答案】D.彩色对比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色觉有缺陷的人一般不能说出物体的颜色B.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饱和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的C.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原因造成的【正确答案】D.红绿色盲的人看不见光谱上的黄和蓝7.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千扰作用是()。
A.前摄抑制【正确答案】B.前干扰C.倒摄抑制D.后干扰8.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
A.角回【正确答案】B.颞中回C.额叶D.颞上回9.教室、病房需要安静,其装饰常用蓝、绿等冷色调,这应用的是()A.感觉对比B.感觉后像C.联觉【正确答案】D.感觉适应10.梦出现在()。
A.快速眼动期【正确答案】B.深度睡眠阶段C.睡眠锭阶段D A波阶段11.个体根据任务的要求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指向并集中到另一个对象上,称为注意()。
A.分散B.分配C.动摇D.转移【正确答案】12.一朵云彩,看起来觉得它像一匹奔马,并且越看越像,这说明知觉具有()。
A.恒常性B.选择性C.理解性【正确答案】D.整体性13.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叫()。
A.激情B.心境C.应激【正确答案】D.焦虑14.屏幕上一个静止的亮点,盯着它看时,有时候觉得它在移动,这是()。
A.自主运动【正确答案】B.似动现象C.动景现象D.诱导运动15.记忆过程包括()个基本环节。
自考本科社会心理学试题
自考本科社会心理学试题1、null存在主义认为,人是自己生命意义的创造者,人有选择的自由,这意味着:()[单选题] *A、人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B、人对自己的选择负有责任(正确答案)2、以猜疑和固执已见为特点的是()。
[单选题] *A)分裂样人格障碍(B)冲动性人格障碍C)偏执性人格障碍((正确答案)D)表演型人格障碍3、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心理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矛盾是()。
[单选题] *自主对羞怯、怀疑的矛盾勤奋对自卑的矛盾(正确答案)主动对内疚的矛盾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矛盾4、个人建构论认为,人格差异主要来自于()[单选题] *A)个体解释世界的不同方式((正确答案)B)个体的知觉风格C)个体感受世界的不同方式(D)个体的表征风格5、成语“杯弓蛇影”是心理学中的什么现象()[单选题] *A 功能固着B 幻觉C 思维定势D 错觉(正确答案)6、下列属于心理发展的特点的是:()。
[单选题] *方向性顺序性阶段性(正确答案)社会性7、朋友属于()角色。
[单选题] *A)开放性((正确答案)B)先赋角色(C)规定性(D)表现型8、B 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弱C 优势地位的丧失D 生活过度挥霍而产生罪恶感(正确答案)在下列影响人际关系相似性的因素中,对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是()[单选题] *A 兴趣9、null在心理治疗中,病人对心理医生产生的情绪依恋被称为()[单选题] *A.自由联想B.显相联想10、null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是:()[单选题] *懦弱的人永远不能正常生活的人11、儿童心理的研究必须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外因和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上来研究,这是遵循儿童心理研究的()。
[单选题] *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矛盾性原则(正确答案)感知性原则12、有效的情绪的表达方法是()[单选题] *A 觉察自己的感受,适时的表达B正确清楚具体的表达C适时表达自己的积极情绪D以上均是(正确答案)13、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单选题] *演绎推理能力守恒法(正确答案)直观形象性自我中心14、null在学校进行心理咨询,场所应该在:()[单选题] *A、办公室B、咨询室(正确答案)15、下列说法中符合烦恼的内容的是()。
心理咨询师复习题及答案
心理咨询师复习题及答案1、钟友彬先生《认识-领悟疗法》一书的理论取向是( )理论。
A、精神分析B、人本主义C、认知行为D、完形心理学答案:A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规定,以下属于心理咨询师工作对象的是( )。
A、患精神分裂症的求助者B、确诊强迫神经症的求助者C、抑郁发作的求助者D、适应障碍的求助者答案:D3、一般情况下,最让人反感的人格品质是( )。
A、自私B、说谎C、古怪D、粗鲁答案:B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塔尔德观点的是( )A、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B、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C、社会下层人士往往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D、个体对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答案:D5、SCL-90的统计指标主要有两项,即总分和( )。
A、阳性项目数B、阴性项目数C、阳性项目均分D、因子分答案:D6、将咨询室中的辩论延伸到家庭,让求助者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的方法是( )。
A、问题解决训练B、合理自我分析报告C、社交技能训练D、自我管理程序答案:B7、咨询师可以告知求助者的信息是( )。
A、私人电话号码B、私人微信C、咨询中心电话D、家庭住址答案:C8、癔症性人格障碍指的是( )。
A、偏执性人格障碍B、表演性人格障碍C、焦虑型人格障碍D、依赖性人格障碍答案:B9、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 )。
A、希望品质B、意志品质C、目标品质D、能力品质答案:C10、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 )的知觉。
A、自己B、社会C、自然D、环境答案:A11、安斯沃斯将儿童的依恋分为( )种类型。
A、2B、3C、4D、5答案:A12、在一项试验中,给被试呈现一组他人的面部照片,照片被呈现的次数不同,结果发现,照片程现次数越多,被试越喜欢,这说明人际吸引受( )的影响。
A、熟悉B、相似C、临近D、外貌答案:A13、一般来说,5岁以前的儿童( )。
心理咨询考试错题知识点整理
5月17日1.严重心里问题的心里冲突是常形的,持续时间限在半年之内。
可疑神经症的心里冲突是变形的。
2.严重心里问题病程2-6个月。
3.强迫观念即强迫性思维,被洞悉感—思维内容障碍。
被洞悉感,强迫思维属于思维内容障碍4.心因性幻觉见于应激相关障碍。
5.价值化条件建立在他人评价基础之上6.合理情绪疗法ABC的案例题7.感觉障碍包括感觉减退,感觉过敏,内感性不适。
8.逆行性遗忘对脑外伤精神障碍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9.心理冲突不符合客观现实的是变形冲突。
10.急性应激障碍特征及症状11.妄想性障碍又称偏执性精神障碍的特点12.大五人格因素:外倾性E,神经性N,开放性O,宜人性A,尽责性C13.一岁之前,婴儿记忆是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一岁之后是14.少年儿童的自我中心性可以用独特自我和假想观众等概念来表征。
15.中年期思维特点是现实性,灵活性,智慧性。
辩证罗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16.尊重在咨询中的作用,积极关注的作用。
17.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态度有尊重,热情,共情,真诚,积极关注。
18.咨询方案中咨询师的义务是遵守预约时间等19.具体化案例运用20.合理情绪疗法再教育阶段可以使用的方法。
21.咨询师使用释义技术的目的是加强理解,促进沟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
2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有理论交流,情绪发泄,讨论小事,假提问题。
讲话程度上的阻抗有少言寡语、沉默、赘言。
讲话方式上的阻抗有心理外归因、健忘、顺从、最终暴露、控制话题。
咨询关系上阻抗:请客送礼、诱惑咨询师、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安排包括不安时间来咨询,借故迟到早退,不认真完成咨询师布置作业,不付或延付咨询费。
23.巴浦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基本规律包括条件反射、抑制和集中、相互诱导、动力定型。
24.内部感觉有身体内部刺激引起的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25.角回失读症-视觉性言语中枢,额下回-布洛卡中枢-运动性言语中枢,颞上回-威尔尼克中枢-听觉言语中枢-接受性失语(损伤),额中回-书写中枢-失写症(损伤)。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章节题库(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第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一、单项选择题1.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验:在从事一些需要动脑筋的活动时,例如解数学题、背单词等,有他人在场和没有他人在场相比,前者会花费你更多的时间。
社会心理学将这种作用称为()。
A.社会影响B.社会促进C.观众效应D.社会抑制【答案】D【解析】A项,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B项,社会促进是指由于他人在场而促进个体活动的完成或作业水平提高的现象。
C 项,观众效应指如果有人在场观看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这个人会感到一种刺激作用,从而提高活动效率。
D项,社会抑制是指由于他人在场而导致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
2.以下对影响相符的个体因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正常人中,智力高的人与智力低的人相比较,前者较少表现相符B.实验证明,老年被试比年轻被试较多表现相符C.实验证明,在中性刺激物面前,男女被试的相符程度没有显著差别D.实验证明,高自尊的被试比低自尊的被试较少表现相符【答案】C【解析】相符行为是指在他人和团体的影响下而表现出的、与他人和团体的要求期望相一致的行为。
学者们研究了个体的年龄、智力、自尊等特点与相符的关系,但是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明显相关的证据。
3.以下对个体的性别与相符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证明,女性较男性更容易表现出相符B.实验中,如果刺激材料是男性所熟悉的事物时,男性被试将较多的表现出相符C.实验中,男女被试在相符程度上没有任何差异D.实验中,如果刺激材料是女性所不熟悉的事物时,女性被试将较多的表现出相符【答案】D【解析】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女性比男性温顺和驯服,女性会更具相符性。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一些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后来更精细的实验指出,过去的实验所用的刺激材料是有利于男性的材料,如政治、球赛、汽车驾驶等等,这会使女性表现出较多的相符行为;如果选用有利于女性的刺激材料,如烹调、服装、看孩子等,则会使男性表现出较多的相符行为。
西南大学趣味心理学第四章答案
西南大学趣味心理学第四章答案1、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有权力的人的道德判断水平,处于柯尔伯格提出的()。
[单选题] *前习俗水平(正确答案)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都不是2、null"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是()的表现. [单选题] *A.心境(正确答案)B.激情3、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单选题] *从不可逆发展到可逆从前世俗水平发展到世俗水平从自律发展到他律从他律发展到自律(正确答案)4、不是积极心态的作用的是()[单选题] *A 内心的平静B 信心C 成功的意识D 浮躁(正确答案)5、解释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的理论是()[单选题] * A)社会学习理论(B)优势反应强化说(正确答案)C)三维归因理论(D)认知不平衡理论6、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是()。
[单选题] *A感知觉B客观现实(正确答案)C认识过程D内心世界7、“少言寡语”属于()[单选题] *讲话程度上的阻抗(正确答案)讲话方式上的阻抗讲话内容上的阻抗咨询关系上的阻抗8、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对象是()。
[单选题] *各类异常心理状态所有心理正常的人群心理不健康的各类状态(正确答案)心理障碍的人群9、躁狂发作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单选题] *精神运动性兴奋语词新作(正确答案)情绪高涨思维奔逸10、认字过程中的“有边读边”的心理状态是()[单选题] * A动机过程B注意范围小C定势(正确答案)D注意分配能力差11、在各种心理咨询方法有效的共同因素中,最基本的是()[单选题] *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的咨询关系(正确答案)求助者强烈的求治动机、积极态度咨询师和求助者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咨询师准确的共情、丰富的理论基础12、null存在主义认为,人是自己生命意义的创造者,人有选择的自由,这意味着:()[单选题] *A、人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B、人对自己的选择负有责任(正确答案)13、“真诚不等于说实话”的含义是()[单选题] *真诚与说实话之间没有联系表述真诚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真诚应有助于求助者成长(正确答案)实话实说不利于表达真诚14、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3~6 岁的儿童其心理发展阶段是()。
解释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的理论是
解释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的理论是社会促进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使他的活动完成,提高他的活动效率,所以又称社会助长。
美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在1898年对结伴效应进行了研究。
他发现,自行车选手在有伙伴的情况下,比单独一个人骑得快,骑车速度提高了30%。
为了检验这个结果,他又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例如,他安排40名儿童尽快转动钓鱼竿线轮绕线,既安排儿童单独绕线,又让儿童两两结伴绕线。
结果发现,结伴绕线的速度更快一些,这进一步证实了结伴效应的存在。
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运动员比赛时,如果有很多观众为他加油鼓励,他往往能顺利甚至超水平发挥,所以在比赛中东道主更容易获胜。
试想,教师上课如果面对稀稀拉拉的学生,无人反应;演员如果面对寥寥无几的观众,无人喝彩,那他们的效果和热情都会大打折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观众效应”在起作用。
不管是结伴还是观众,都有可能促进活动的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促进作用的产生只是依靠他人在场,而并不依赖个体之间的有意竞争。
如果个体之间有意竞争就不属于社会促进的范畴了。
另外,产生这种促进作用仅仅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
有时候,结伴效应会以另一种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那就是社会干扰。
(二)社会干扰社会干扰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干扰他的活动的完成,抑制他的活动效率,所以又称社会抑制。
有时候,我们写一篇文章或演算一道复杂的习题,或者是学习一些新东西,有别人在场时非常容易分心,令人拘束或烦躁。
这时我们倒宁愿孤身独处,拥有自己的空间,以便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有研究表明,如果要求大学生学习一些无意义音节,他们在观众面前学会这些音节花费的时间要比他们在独处的情况下所花费的时间多。
这就从实验上证明了社会干扰的存在。
二、有关的实验弗罗德·阿尔波特于20世纪20年代,在哈佛大学心理实验室做了一系列的实验。
1.连锁实验:实验者说出一个刺激词,被试迅速想出一个与之有关的反应词,并且把它写在纸上。
心理咨询师综合知识培训考试题库附答案
心理咨询师综合知识培训考试题库附答案一、单选题1.下列属于幼儿记忆发展特点的是()。
A、无意识记忆为主B、词语记忆为主C、有意记忆发展较慢D、形象记忆逐渐发展参考答案:A2.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A、认识B、注意C、意志D、想象参考答案:B3.猴子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说明其心理发展到了()阶段。
A、知觉B、思维萌芽C、思维D、意识参考答案:B4.婴儿期()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A、主体我B、理想我C、客体我D、反思我参考答案:C5.按弗洛伊德的理论,心理发展的潜伏期的年龄阶段是()。
A、0-1岁B、1-3岁C、5-12岁D、12岁以后参考答案:C6.基本上能掌握母语全部发音的年龄是()。
A、8个月B、1岁左右C、2岁左右D、3岁左右参考答案:D7.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导致听觉阈限升高的现象叫()。
A、听觉适应B、听觉掩蔽C、听觉对比D、听觉疲劳参考答案:B8.以下不属于知情同意内容的是()。
A、保密权利与限制B、督导或其他心理专家的介入C、咨询师的收入D、咨询师能力的认证和受培训的情况参考答案:C9.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热情的最好表达。
A、以礼相待、嘘寒问暖B、积极提问C、认真、耐心、不厌其烦D、不做评判参考答案:C10.在荣格的潜意识理论中,处于最深层的是()。
A、意识B、集体潜意识C、前意识D、个体潜意识参考答案:B11.咨询效果的评价内容应围绕()展开。
A、咨询方法B、咨询目标C、咨询态度D、咨询方案参考答案:B12.使用生活事件量表时,通常要求调查的时间范围为最近()。
A、半年B、一年C、二年D、三年参考答案:B13.精神分析理论之所以被称为深层心理学,其原因是()。
A、不承认潜意识层面心理活动的存在B、十分强调意识活动对人类心理的深刻作用C、十分强调潜意识对人类心理的作用D、否认意识层面心理活动的存在参考答案:C14.咨询师直接重复求助者的刚刚陈述的某一句话,引起求助者对此的重视或注意,这种技术是()。
解释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的理论是
3、作用不同-----一个促进一个抑制。
产生社会助长作用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
(1)多数人在一起活动,增强了个人被他人评价的意识,从而提高了个人的兴奋水平;(2)与他人一起活动,增加了相互模仿的机会和竞争的动机;
(3)减少了单调的感觉和由于孤独造成的心理疲劳。
产生社会阻抑作用的原因
(1)他人在场的外在刺激分散与干扰了个体对活动的精力集中;
社会促进也称作社会助长。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社会助长作用,什么是社会抑制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又称社会促进现象,是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时,个体行为效率有提高的倾向。也就是说,在做某一项工作时,个体和别人一起做往往做得又快又好,比一个人单独做时效率高。
研究也发现了与社会助长作用相反的情况,即个人和别人一起做一项工作时,做得又慢又差,比一个人单独做时效率低。这种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被称为社会阻抑作用。
(2)被他人评价意识过强也可能产生焦虑,从而涣散了精神。
2、产生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的条件不同:在复杂的脑力活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人有干扰作用;在简单机械活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人有助长作用。但即使在简单活动中,也只有在个体已经十分熟练地掌握了活动技能的情况下,群体才有助长作用,否则也有阻抑作用。
研究表明,这取决于活动的性质和个体技能熟练的程度。在复杂的脑力活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人有干扰作用;在简单机械活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人有助长作用。但即使在简单活动中,也只有在个体已经十分熟练地掌握了活动技能的情况下,群体才有助长作用,否则也有阻抑作用。
二者的不同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产生的原因不同:
心理咨询师考试试题与答案
心理咨询师考试试题与答案1、求助者中心疗法理论的核心是( )。
A、人有自我实现倾向B、人拥有有机体评价过程C、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现象场D、人拥有价值条件化作用答案:A2、不属于EPQ人格维度的是( )A、中间型B、倾向型C、过渡型D、典型型答案:C3、冯特研究意识的方法是( )。
A、心理测验法B、内省法C、行为观察法D、调查法答案:B4、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潮,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脑内,这种症状可能是( )A、思维松弛B、强迫观念C、思维云集D、超价观念答案:C5、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是( )A、小脑B、脑干网状结构C、丘脑D、植物神经系统答案:B6、某受测者EPQ的测验结果为P:65分,E:47分,N:39分,则属于( )A、粘液质B、抑郁质C、胆汁质D、多血质答案:A7、无对象性的知觉是( )。
A、幻觉B、错觉C、妄想D、谵妄答案:A8、平衡觉又称( )。
A、动觉B、压觉C、静觉D、机体觉答案:C9、求助者对咨询师说“我现在特别难受”,这种情况属于( ),咨询师需要用具体化技术加以澄清。
A、概念不清B、以偏概全C、问题模糊D、假提问题答案:C10、以下关于放松训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放松训练是完形疗法中使用最广的技术之一B、放松训练是训练求助者,使其能随意地把自己的全身肌肉放松C、放松训练的基本假设是改变主观体验,从而改变生理反应D、呼吸放松法包括鼻腔呼吸、胸式呼吸和控制呼吸放松法三种答案:B11、一般情况下,最能反映人内心世界的身体语言是( )A、面部表情B、目光C、人际距离D、姿势答案:B12、思维不连贯患者的语词杂拌症状一般出现在( )的情况下。
A、意识清楚B、情绪高涨C、意识障碍D、情绪低落答案:C13、以下关于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的一些个人特质(即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感受性、丰富的想象力、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些特质是完全依靠训练能够培育出来的B、这些特质完全是遗传的结果C、个体需要在一定的禀赋基础上接受专业训练、发展职业特质D、没有天赋的个体不能成为心理咨询师答案:C14、简单任务下,注意广度是( )个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例如,当老板巡视工厂时,工人们会加快工作速度,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和隐含在场。
与社会促进相反,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也称社会限制。
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中。
简单介绍:
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促进的是心理学家特里普里特。
他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青少年骑自行车,在独自、有人跑步陪伴、竞赛三种情境中,竞赛时的速度大幅度提高。
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严格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上世纪20年代,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F.H.奥尔波特在哈佛大学领导了一系列有关他人在场对个体绩效影响的研究,并最终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
它不仅可以引起行为效率在量上的增加,而且可以提高行为质量,是人际影响和社会动机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也由此促进了社会心理学独立学科的形成。
两种效应:
结伴效应
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
观众效应
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的影响。
一方面当个人活动不熟练或自我要求过高时,观众会产生社会抑制,降低活动效率;另一方面当个体所从事的活动本来就是自己的强项时或自我要求正常发挥时,则会强化其活动效率(优势反应强化理论)。
社会促进研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扎云克1965年通过现场实验研究,对社会促进现象作出了解释,提出“社会促进的驱力水平理论”。
认为他人在场时,可以提高个体的驱力水平。
驱力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人的优势反应更易于表现出来,如运动员在体育竞赛条件下大多能提高效率。
扎云克的理论还认为,如果作业活动是复杂的、生疏的和技术性的,就会因为他人在场导致驱力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工作效率。
这是与社会促进相反的另一种现象,叫做社会抑制或社会促退。
例如,当人们学习新行为或是在从事复杂的智力活动时,若有他人在场,则绩效降低;如果复杂反应经过训练,成为个体熟练的优势反应,又会出现社会促进现象。
为进一步对这种社会抑制现象作出解释,70年代有人提出“分心—冲突模型”。
认为他人的存在之所以会提高个体驱力水平,或降低工作绩效,是因为此时引起了个体两种基本倾向之间的冲突,即注意周围的观众或一起活动的人与注意自己不熟练的作业之间的
冲突,造成分心,并导致工作绩效的降低。
负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从事的任何一种活动,总有熟练的地方,也总有不熟练的地方。
如果熟练的成份占优势,那么社会促进作用就表现为活动效率的提高;反之,如果不熟练的成份占优势,就表现为效率的降低。
比如,我们小时候学写字,有的字写得很熟练,写得也挺好了,还有些字则写得还不太熟练。
如果熟练的成份占优势,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大部分字都写得很熟练了,那么旁边有人看的时候,我们会受到鼓舞,从而极力表现自己,结果越写越快,越写越好。
但是,如果不熟练的成份占优势,也就是说,如果大多数字写得半生不熟,那么旁边有人看时,就会觉得尴尬,着急,紧张,而越是这样,手和脑子就越不听使唤,平时略想一想就能写出来的字,这时也会想不起来,平时提笔就能写的字,也会忘得无影无踪,就是勉强还记得的字,也因为紧张而写得歪歪扭扭了。
基于上面的情况,我们可以学会利用社会促进效应的好处,同时克服它的副作用。
当我们的某种活动能够进行得比较熟练时,就可以大胆在人前显示一番,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活动的效率和水平,同时培养起我们的信心。